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11

第11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师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宝性论》,现在正在讲如来藏品,后面会有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来详细宣说。这之前,我们这里所讲的十种意义要明白。如果前面的道理明白,那么后面的九种比喻和意义很容易明白。如果前面的道理没有懂得的话,之后的内容确实比较难。

所以我想,我们大家都好像学习的热情非常不错。我刚开始认为大乘经庄严论是菩萨不同的行为和发心,应该在讲说的过程都能接受,而宣说如来藏的《宝性论》因为太甚深,担心大家接受不了,但是看大家的学习意乐、表现、状态、气氛还不错。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持之以恒地坚持 ,学习是枯燥的事,对辅导和讲考真正能坚持很多年不是容易 的事,有的人学习不错,但是不能坚持 。有一部分人很不错,我经常想起,如果能继续坚持 两三年会很有成就的,但是确实有不同的状况,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个人的业力烦恼和信心,刚开始信心比较具足,慢慢后来就荡然无存甚到微弱,最后没有动力也是理解的。

刚开始特别热情地讲考的人,现在不知道在哪个世界中,这个世界如此广大无垠,一个人两个人的消失是容易 的。我经常叹息,个别人刚开始特别精进,但不能坚持 ,可能有些余力不足吧,不怪大家,每个人有不同的情况、空间和选择以及路途。人生是不断地选择、切换、云游不同的平台的过程,这也是允许的合理的合情的。

我想说的是,学习《宝性论》整个状况还是不错的,开始觉得很重要,不知道能不能接受,现在看不管是线上线下都在认真地学习。

前段时间讲《论语》,学习之后温习串习很重要。有部分人下课在串习,应该学得很好,建议学完之后,最好打下很好的基础,不然再过一两年就像没有学过一样可惜。

今天继续学习恒常不变的大科判中,如来藏恒常不变的实相时,意义和对应,这里对应讲完了,第四个科判。

非理作间、业和烦恼就最后变成轮回,轮回就是我们的世界,从另一方面看,存在于一个虚空中,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它很奇怪的,在一个空中,大部分是水少部分是大地,众生有其上有的人在上面有的在下面,从现在看,宇宙也是一种比较奇怪 的生存方式。同样的道理,轮回也是一样的,在完全不存在的空性中,显现形形色色的世界,包括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以外在的世界对比我们的内在世界,对我们佛教自身的修行有很大帮助,同时揭示内在世界和宇宙世界是有逻辑性的道理。

丑四、骤然成轮回之理: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

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

与前面所讲一样,整个万法如同虚空一样不存在,不存在中,出现风轮,慢慢引来水、地,世界就会形成了。

同样的道理,非理作意——就是常乐我净,这种非理作意的道理,在密宗中,本基中显现基现时,怎么样没有认识自性本面,这时形形色色的外界,有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有认识本性的普贤如来,我们没有认识而成为众生在轮回中。

安住时,其本体是光明的,但是因为非理作意,是遮住而安住,业和烦恼,不断地增长,我们世间的水,经过搅拌,形成大地。同样的道理,业和烦恼的搅拌慢慢形成蕴界处,这样的话,我们外面的器世界的坏和形成,整个虚空界中,经过长时间的变异和迁移,先毁灭,再重新形成。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宇宙大爆炸 。在多少亿万年形成的世界,开始有毁灭,后来有形成。

同样,本来如来藏是无为的,如虚空一样,但众生的业和烦恼只是分别念的非理作意,其三轮执著形成业和烦恼,再形成有漏的蕴界处和身体,形成众生,后来众生由业和烦恼形成的身体会毁灭,但阿赖快耶的本体如虚空一样存在着。

由非理作意,各种轮回的痛苦存在着。所以我们常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因为菩萨害怕不造因,而凡夫人不知道。所以众生无始来轮转在轮回中,不是没有因的。虽然如来藏是清净的,但是没有办法。

在如来藏当中,都会形成这样的轮回。

讲这个道理。

丑五、自性无变之理: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下面讲真正显现时,其实没有变化过。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有点热……是吧?窗户也开了,也没办法是吧?)这样教证也是很重要的,宝性论是连接显宗和密宗的纽带,或者是关键的论典。在显宗中有根本不可能提的词,有一些是完全相同的词。

众生心的本性是光明的,也叫作如来藏,它用比喻来说明,就像无为法无有阻碍的虚空一样。

虚空没有近取因,产生时依靠外面的俱生的缘,像青稞生大米,有自己的近取因,外面的阳光水土是俱生缘,同时不观待缘的聚合,既然没有因缘,所以虚空没有产生,中间没有安住,后面没有毁灭。

同样的道理,虚空没有有为法的法相,心也是一样的。首先没有近取因,因为按因明的观点,光明的前一刹那就是我们的心,这里心的本体不是分别 的心,如虚空一样,没有近取因,没有俱生缘,没有因缘的聚合, 所以没有生和灭。

如来藏也好,菩提也好,本体上确实是无增无减的。在华严经中以虚空来说明,然后说,《华严经》:设一切众生,一时成正觉,若成若未成,菩提无增减。

成就也好,不成就也好,如来藏本体上没有增减。还有《大方广等大集经》中说,如空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一样,常住法界。

其实,用虚空比喻时,虚空的本体无有任何生生灭,我们心的本体没有任何生灭。这是我们从显宗的角度,只用一个虚空的比喻就可以,如果用密宗的窍诀,这不止是比喻,也是直指心性的一个方法。观一观心,观一观前面的虚空,虚空是什么样子,你的心也是一样的。

这时,直视前面,心正在动念时,能认识心的定解。这是《定解宝灯论》中所说。无有任何增减,心的本体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没有认识,今天非常快乐,非常舒服,一会儿天好像塌下来了,心特别阴暗,周围的人像罗刹一样特别可怕 ,一会儿觉得周围的人像天子天女一样善良……如果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如虚空一样没有任何差别,不是从理论上讲,而是稍微观一下内心,得过密法的人应该稍有体会吧。

心与虚空好似真的没有差别。正如文殊菩萨的幻化身讲的一样,用心观察 时,原来它就是这样的。

以前佛学院最早时,在喇荣居住过的第一世敦珠法王,在很多教言中都说直视虚空。

有一些宁玛的修行人,不管有没有证悟,坐着就这样……像真正证悟了大圆满。

德巴堪布批评过,有的人装瑜伽士,虚空有什么好看的。

从两方面, 有的人真的通过观虚空认识自己的心,有的人假装,让人以为自己证悟了,有这样的威慑力吧。

可以分析一下,与我们的心怎么样。很多时候不生不灭不住的,不是依信心了解,可以依推理了解。

很多人认为现在我们应该是利根顺法者,钝根顺心者依信心修行,但容易 变。利根顺着法义修行,这样不容易 变。因为我们的法义是坚不可摧,经得起任何推敲。所以修行很需要推理。

子三、摄义: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最后摄义: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这里讲到,众生的心的自性就是光明如来藏,是明清的。我们并不是像灯光一样特别亮,但没有任何黑暗 无明。

每一个众生的心并不是空空荡荡 一无所有,天然具足明清,不同程度都有。不管是睡眠还是入定还是昏倒时都有。

成量品中讲到,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所有的尘不是常有的,所以心性是光明的,任何时候没有变化,这与虚空无为法一样的,但是依靠非理作意或者邪念,产生贪心嗔心等烦恼,这是烦恼染污,还有业的染污,还有依靠业和烦恼不断投生,就是身染污,这是《俱舍论》中讲的三染污。

三染污是客尘,客人是要走的,当然有的客人住得很久。

如客人一样的尘,烦恼障和所知障,它不会染污如来藏的本体,因为它是清净的。

所以世间有许多显现,但这些显现是显而无自性的。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前面讲了一个幻化师的比喻,中间有一句话有意思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贵贱男女差别异。端正丑陋及老少。世间种种可笑事。就像电视 上很多显现,虽然暂时让我们心吸住着,但这是世间可笑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我们依靠三种染污而显现的世间,也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是,我看龙猛菩萨的《释菩提心论》生起此生起,稀有此稀有。

知此诸法空 而依业果者

甚奇此甚奇 稀有此稀有

——《释菩提心论》

这个很好,知道诸法是空性,业和因果的关系,非常奇迹,非常稀有。

《定解宝灯论》中印藏也有大德以稀有来表示 。

明明是空的,但业因果的无欺的因缘关系确实稀有。同样,内心是光明的,光明如虚空一样,不存在,但在世俗中业因果的关系无欺而存在。这真的非常稀有。这个颂词要背下来。

有时人与人之前,这个人好奇怪 好稀有呀,这没有什么的。

如来藏如虚空一样的,但我们在轮回中如此受苦流转,为什么印藏大德用稀有的赞叹语。如果我们对空性、如来藏、般若法生起定解,你才知道,原来我们的执著,我们的生活,虽然是不成立的, 但没有证悟这种境界之前,因果的关系是无欺地承受,是勿庸质疑的。

稀奇吗?稀有吗?有感觉吗?有感觉就好一点。

癸二(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远离生 灭之差别;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子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

以业惑水等,非令此真成,

死病老烈火,亦不会焚烧。

如来藏生和灭也没有,没有说法说今天如来藏生了,今天如来藏死了,我给它念个观音心咒,没有的。

以业惑水等,非令此真成, 死病老烈火,亦不会焚烧。

如水一般的蕴界处,还有业和烦恼,我们前面一个是像野火,水,风,地,这些依靠如来藏而现前的。

但是业和烦恼,或者水地风,能不能产生虚空?不能产生虚空。没办法的。

可能学因明的人会说,水就变成水气了,产生虚空,其实不是的。虚空本来是无为法,所以没有产生。

所以不可能产生业和烦恼,因为不是因缘所摄的,不是依靠业和烦恼,众生的蕴界处诸如此类的世俗法形成如来藏。原因是完全如虚空一样的无为法的东西,无为法如果能产生,那么抉择灭和非抉择灭和石女的儿子也会产生了。

水和火也没有办法毁灭。这里一会儿用水比喻,一会儿用风比喻,弥勒菩萨用常见的来比喻。

劫末火也好 、疾病的地狱火、衰老的自性火也好,虚空从来没有被它们焚烧过,所以死病和老,这三种火从来没法毁灭如来藏。

所以,不是用水等形成,也不是用火等来毁灭。如来藏中的比喻,四大中,水地风为形成时或者存在时的比喻,火经常用作毁坏的比喻。四大当中的有三大用生存来比喻,火大本来有吞噬和焚烧的作用,所以用有没有毁灭来比喻。

子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当知劫末火,地狱平常火,

依次如死火,病火与老火。

当知劫末火,地狱平常火, 依次如死火,病火与老火。

这里,我们应该通过三个火跟老和死病三种法进行比较。

怎么样比较呢?

首先我们从整个世界的器世界,最后是七火一水一风,毁灭世界时有七大火。这时整个山河大地器世界完全毁灭无余,这叫劫末火。

然后,我们有情世界,在地狱中,比世界的温度特别高, 能焚烧世界的五蕴的身体。地狱众生有五蕴吧?我的俱舍论都忘记了,你们谁给我讲一下?

五蕴有是吧?地狱众生的色蕴是怎么产生的?业力产生?化身?好吧,应该是。

能焚烧地狱众生的身体,这是地狱火。

平常的火能烧灼所有的燃料和木柴,这是三个特点。

器世界,有情世界,有情世界中的一部分。

自性火也是象征性地烧烧器世界如巴西的火,能烧人和动物,还有森林。连续不断地,不知道会时候会出现,有的人人地得脑溢血,这时火就出现了。有的人出现慢性病,对一个人来说,死亡意味着这个世界的结束 。

疾病如同地狱一样的,原来非常强壮有力量的人,一生病,这里也痛,那里也痛。华智仁波切说过,如同被石头击中的麻雀一样。

最后是衰老的火,青春慢慢变了。原来森林房屋全没有了,原来年轻时特别好看,老的时候照镜子,有的人气得把镜子扔了,其实不是镜子的错,这如同自性火。

这三种是次第的变化。

无著菩萨引用《胜鬘经》,诸根重生。生和死主要安立在根上,根坏就是死,根生就是生。也有这种说法,不管怎么说,当我们真正得到了证悟,可以远离生老死病。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老病死法极猛恶,娆乱世间诸众生,不老不死安乐门,我出家为勤求故。

通过出家的修行,到达 不老不死的成就道。释迦佛看到城外有生老病死,寻找不生不死的道,之后出家为僧,最后转法轮。诸如此类,很多大德的传记是明显 的。

如果我们想离开这种生老死病,依靠清净的修行,也很重要。

我们藏传佛教中,有些大德有这样的说法,应该以声闻缘觉和菩萨式的修行。因为要先依止一从头再来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闻各种教法,如声闻一样。得到窍诀之后不修不行,如缘觉一样修行。已经修成之后,要像菩萨一样利益众生。

以这种三乘来修行,做自他二利的事,挺有意思 的,有这种说法。

这以上讲完了。

凡夫位不清净时,如来藏是不变化的。《宝性论》中讲得很好。

接下来,菩萨阶段也没有变化 。一层一层分析。

壬二(不清净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 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分二:一、 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二、广说彼义。

子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

解脱生死与病老,如实证悟此自性,

离生等祸以彼因,具慧悲众故依存。

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虽然没有变化,但还是显现变化的意思 。

解脱生死与病老,如实证悟此自性, 离生等祸以彼因,具慧悲众故依存。

一地以上,因为解脱了生老死病,前面讲的相续的灭亡死亡病症,衰老,真的菩萨是没有的。

如是证悟了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有的注释说,如实证悟了无生无死无老无病。

这样的原因,远离了一切业和烦恼,产生等祸害,以此因缘,产生智慧的菩萨以悲心来到世界利益众生。

他自己生死没有,如来藏证悟了,以这个因缘完全可以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因为悲心强大的缘故,会示现生存在这个世界中利益众生。

《维摩诘经》中也有,或示老病死 ,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 通达无有碍。

《学集论》中也有,菩萨的父母是什么,家人眷属是什么,作业是什么?菩萨完全通达没有阻碍,但会在世间示现有。

子二(广说彼义)分二:不以痛苦变化之理;二、 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丑一、不以痛苦变化之理: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

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

这两个道理很重要。

因为悲心强烈,所以会在世间。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这里经常在其他论典中用过。

意思 是得地以上的菩萨,因为断了见惑和修惑(有的修或是没有的),死和病和老,这三大痛苦,已经完全根除 ,因为这个原因,菩萨没有这方面的痛苦。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痛苦,依业和惑。为什么没有呢?业和烦恼都断除了。而生老死病的痛苦是业和烦恼产生的。

但菩萨没有非理作意,没有业和烦恼,没有痛苦。

藏文中,菩萨没有非理作意,所以没有痛苦。所以利益众生时,实际应该是非常轻松的。

我们经常认为,很可怜,比如有些菩萨的感人事迹,他的生老死病的显现,有的人以为很痛苦可怜,实际 没有病,死,老,那为什么明明是这个菩萨,却会有这样的显现呢?这是在众生面前的显现而已。

这是什么意思呢?

本来没有变化,以悲心变化。

前面的教证能背下来最好,在不同场合中,前辈大德经常引用。

下面讲悲心产生

丑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真见真如故,已超越生等,

然悲尊示现,生死及老病。

圣者完全见到了真如如来藏,如来藏的真正本来面目,已经超越了轮回的生老死病,是不是不会示现在轮回中呢?不会的。因为看到众生没有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示现老死病,这样的话众生才可以度化。

比如有的大德是菩萨的示现,他的涅槃,让对大菩萨有信心的人,觉得他们都可以圆寂,我们有什么可说的呢?佛陀的庄严身相在树下涅槃,那么我们的区区人身有什么可执著的呢?

佛陀不论在因地,甚至在果地,讲过他经常头痛,因为释迦族的原因。我的脚经常痛,因为……佛陀有生病的现象,其他人会产生不同的出离心。

我想以前上师如意宝总示现生病住医院,我跟着上师去照顾 ,每一次都能摄受一些病人、医生、护士,我想哦上师是示现生病为了度这些人。

我每一次去医院,就想,这里有很多人要被度了。

最后,菩萨示现的衰老,非常有感触。有的上师年轻时,记忆也好,衰老时,示现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记忆表达……这么了不起的大德都这样,我们更不用说,生起厌离心,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度化。

有一部经典叫《悔海经》讲,有一个长者之子,最后掉到非常肮脏的粪坑里,包括母亲都不敢救,一直在外面哭闹呼唤,这时长者他的父亲,看到爱子,跳入去救。佛陀以比喻说,肮脏的粪坑就是三界轮回,儿子就是众生,父亲就是菩萨勇士。其他的母亲等是声闻缘觉,救出来的方法就是大乘的方法,与其他的访求不同。他付出了一切,亲自去救众生。

所以有的人包括经常发心的过程中,自己亲自去做,就是菩萨的行为。在三界中,能救多少就救多少。

但众生会不会报恩,不好说。

我前向天在微博上发了一句,以前的英国的学者说的,普通的人不会感恩。感恩是非常有教养的人的产物。

也许是西方人的方式说的,一般人不会感恩。举个例子,一个法官救了73个人,非常有怜悯心,但一个人也没有感谢他。

有一人拿一万块钱发给员工,完全可以不发,结果 没有一个人感恩他,非常失望。

耶稣去耶路散冷的路上,救了麻风病十人,只有一个人感恩,其他人都跑了。

他讲了很多,不是讲菩萨,菩萨是无怨无悔地利益众生。

世间人也是一样的,包括慈善,让几千人读书,但不人收到一封信,他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今天一期三期公寓中一个发心的道友,这七八年中,你这么辛苦,我也这么辛苦,我说有没有人感恩你。他说没有,只有一个人给了一个苹果。

我说这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想得到回报 ,恐怕 在这个世界中很难实现。尤其西方人,今天对你特别好,明天去时,心情好时有能力时可能会对你好一点,给人钱个卡片,虽然他们有感恩节,但是有时候东方的基因中有感恩的心。但现在的时代中,如果我想做一件事,想得到感恩,可能很难。

卡耐基也好,英国的学者也说,大多数 人不会感恩,甚至有的人会忘恩负义,听说《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一家人对他特别好,他一上来,本来想感恩,但没有办法感恩,把一家人杀掉了。有 的人奇怪 ,觉得感恩是一种复杂 的情绪,是不是他知道了我以前不成功的一面?现在的学生,有一定成功时,尽量抹杀自己的回忆,尽量塑造新的形象。

有的人就是这样的。卡耐基说,有一 个人救了他,成功时应该对他很好,结果杀害了他。

人心确实复杂 ,尤其在中国复杂 的文化和传统中,本身应该值 得感恩,比如我就想办法提你上来当领导。

当你没当领导时,特别随顺,当了领导,马上翻脸,用自己的势力镇压,不仅不感恩,反而制造各种违缘。

企业也是一样,培养到一定时候,他自己单独出来,利用资源啃原来的恩人。

这个世界比较复杂 ,大乘佛法非常伟大,在这样的世界中,不知道如何运用。有时黑暗特别严重时,不知道应该如何遣除黑暗。所以菩萨示现利益众生时,到尤其东方文化,藏地,以前感恩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但现在也随着西方自我主义、唯我主义,能不能发扬大乘的利益众生的精神 ,很难说,但要赞叹大乘菩萨利益众生,也是我们应该随学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