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师念传承】
今天讲《宝性论》。
这个《宝性论》呢,什么?嗯,今天……下个礼拜没有,下礼拜是《论语》,再下礼拜六,应该是26号,有一堂《宝性论》,然后就告一段落。
26号讲一次,基本上,明年二三月份再开始讲,如果没有死的话。我的底限是没有死的话,其他不一定有障碍吧,如果活着的话,慢慢讲吧。
你们也是一样,发这个愿,听一部法,在听法的过程中,有不同的顺缘或者违缘,哪怕再大的违缘,一部法要圆满听闻,这是原则 。
我看很多道友,不管是现场,还是其他途径听课的人,是很认真的。
可能这边的人,听法比较而言,又自在,各方面的因缘比较具足。甚至发心的人,听法时,允许他听一节课两节课。城市里的工作的人是比较辛苦的,但在闻法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一直坚持着,有困难但不间断 ,值得赞叹随喜。
我们这样听闻佛法,在世间中,应该是难得的机会。所以拥有这样的机缘时,大家应该珍惜。尤其在讲《宝性论》,与我们的佛性有关系,如果佛性没有懂,比较遗憾可惜。
以这种心态来接受是有必要的。
今天讲到如来藏的九种比喻。
前面讲了如来藏有十个方面,包括如来藏的本体、因、果、作用、功德、分类、恒常、周遍等等,讲了八个科判,有十个方面已经讲了。
我想很多人,确实对如来藏有一个比较崭新的见解。以前只知道”众生皆具如来德性“,怎么具足的?依靠教证理证和教言,讲得特别清楚。
虽然前面讲了十几堂课,但收获是非常不错的。值得赞叹。
闻法时,有的道友有好的意乐,如果没有意乐,每个人会讲各种理由断课、缺课,都可以的,主要靠自己。如果你们自己没有信心,我也没有办法的。一个人也没办法,不听是完全可以的。
说明对这个正法有信心,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
我们一直在讲任何法时,信心如三昧一样,只要进入正道,刚开始必须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开始不能入门,中间不能坚持 ,最后不能圆满。
所以对善法的信心特别重要。
今天讲第四个,解说之摄义,承接上下的内容。
己四、解说之摄义承接:
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
住惑壳内彼,以诸喻可知。
前面,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对本体、作用和因等,抉择如来藏,用了十个方面,包括功德、无二无别等,宣说了。
以后我们也是,不仅仅是看一遍就可以,应该自己有时间时,自觉地、主动地,翻阅一些相关如来藏的经典。这样的话,我们的定解根本无法稳固。不是听一节课对佛法有信心,对如来藏有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下面承接上文。
如来藏实际是住在烦恼的壳中,一直具足的。无量的烦恼,相当于……下面有烦恼的比喻,有特别多。
这个是我们的如来藏一直包在里面,或者盖在里面,或者被关在里面,封闭在里面。这样的如来藏,下面有九个方面的比喻来讲。
这九个方面的比喻,实际是《如来藏经》,你们方便时,自己准备一下《如来藏经》,我翻译时对照 了,比较短的,西晋时有竺法护翻译过,东晋时有觉贤法师翻译过,唐朝不空法师翻译过。
现在常用的佛陀跋陀罗的《如来藏经》,主要讲九种比喻,还有《不增不减经》是很重要的如来藏的道理,是菩提流支翻译的。
最好以各种比喻和方法来了知,因为如来藏是隐藏的东西,或者以本体和作用来了知,或者如经典中以比喻了知。如果不知道如来藏的道理,为了成佛,不会精进。即使精进,也没有多大意义。
《法华游意》:虽复懃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无佛性,终不得成佛。
虽然你很精进地行持菩提道,如果你没有佛性的话,是徒劳无益的。
所以要先知道自相续中有佛性,因为暂时垢染的原因,有的人马上可以开悟,有的不能马上开悟。有的人烦恼特别重。但佛性是善良的,是觉悟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上无有坏人,无有恶劣的众生。即使有,也不是一直有,不是本性有。除非你不承认大乘佛教的观点,否则这种教证和理证是没有的。
象魔王波旬,危害了无数众生,他的相续并非没有佛性;象提波达多,也是被授记能成佛,在《妙法莲化经》中。
虽然烦恼多,但懂得了佛性,都是暂时的一种迷失方向而已,实际都有觉悟的种子和作用。我们应该了知。
平时讲其他经论也说,“《宝性论》有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今天就真实地学习一下,是非常好的。
下面是第五个科判,依靠承接的比喻。
分二,一是有垢的真如,以同法对应,二是垢染和如来藏各自同法对应。
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
二,广说比喻和意义。
三,说无始的道理。
首先是略说,简单地说,如来藏是周遍于所有的众生。
是怎么知道的?有九种比喻,弥勒菩萨也同样讲了九个比喻。
己五(依承接以比喻宣说)分二:
一、有垢真如共同同法对应;二、垢染与如来藏二者各自同法对应。
庚一(有垢真如共共同法对应)分三:
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摄说无始之理。
辛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
败莲中佛蜂中蜜,糠中精华粪中金,
地下宝藏小果芽,破衣之内如来像,
贱女腹内人中王,泥中具有珍宝像,
如是烦恼客尘障,众生中住此佛性。
1、特别颜色难看的,枯萎的莲花中,有相好的庄严的佛像,这是第一个比喻。
2、很多很多的蜜蜂,团团围绕在蜂巢中,有特别营养丰富的蜂蜜。这是第二个比喻。
3、在糠粃中有粮食的精华。《如来藏经》中说糠kui,都可以,当中有精华。
4、第四个比喻,不净粪中有纯金,质量上等的纯金。
5、在贫穷的家下面,屋子下面底下有宝藏。外面看不出来。
6、有一些树,它的种子是很小的,后来成长的果是特别大的。这样一个小小的果子中,其中有苗牙和大树的种子。这是第六个比喻。
7、有卖佛像的一些人,象古董式的,喷着颜色 ,根本看不出来。外面包着破烂的衣服,问“要不要买,值几万块钱。”
唐卡也是,做一个特别破烂的布,其实里面是新的。
所以买的时候要当心,看清楚,有的人说是特别旧的,有的说是师父画的,其实好多是学生画的,老师只是画一个眼睛。有的尼泊尔的,看着象古董,外面喷着一些东西。
福报大的人,请一些唐卡,要特别观察 。
这可能和如来藏没有什么关系,和做生意有关系。
有的人信心很大,有的人有福报 。有的人在印度、尼泊尔,给我请一些唐卡,说请了几万块钱……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看唐卡,你们的发心是很好的,我是特别赞叹的,值不值不好说。
也许值 ,我们看不出来。
破衣,以前在文革期间,很多佛像和经书,用破衣包起,埋藏在其他地方,外面是看不出来,破衣中如来的相。
8、特别低劣的女人的肚子里,有转轮王、君王。一看这个女士又穷又难看,地位下贱,看不出来肚中有转轮王。
9、黑泥当中有珍宝一样的佛像。
这样遮障了佛性,这九个比喻,相续中的烦恼客尘。
为什么叫客尘?以前讲过了,如客人一样,不是主人。与如来藏比较,如来藏是主人,烦恼是客人。已经遮障了众生的相续,隐藏着。
《华严经》: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
所以通过这次,要了知如来藏如何具足的道理,要明白。
对应解说:
垢如莲花蜂,糠秕与粪地,
果皮与破衣,剧苦逼女泥。
佛蜜精金藏,涅珠宝佛像,
洲主尊宝像,同无垢佛性。
按甲操杰的说法,此处有18个比喻。
能障的比喻,所障的比喻,在比喻中也已经说明了。
怎么说明的?
首先烦恼,能遮障自性如来藏的客尘是什么呢?
遮障有九个比喻,能遮障。所遮障也有九个比喻。总共讲了18个比喻。
1、莲花;2、蜜蜂;3、糠粃;4、粪;5、果皮;6、破衣;7、剧苦;8、贫女;9、黑土
所遮障是什么呢?
1、莲花遮障的,是佛陀的身体。
2、蜂蜜。
3、糠所遮的是粮食的精华
4、烘所遮的是纯金
5、地所遮的是宝藏
6、果皮遮的是种子
7、破衣所遮的是佛像
8、贫女所遮的是转轮王
9、黑土所遮的是佛像
这些所遮住的是佛性的比喻。
这18个比喻,一个是能遮障,一个是所遮障的法。
如果从意义上讲,能遮的是烦恼,所遮障的是佛性,也需要烦恼遮障。
我们以前,对如来藏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人不是特别清楚。这里讲的九种道理,应该很明确。
如果要参考,如来藏的十个经,我一一举不出来。
主要是,《华严经》中讲如来藏的?经。还有
《大宝积经》中有胜鬘品。《涅槃经》、《大云经》、《法鼓经》、《如来狮吼经》都讲过如来藏。
我们对释迦佛的第三转法轮,如果不是特别精通,不是特别清楚。如同夜晚见色法,不是特别清楚。不依靠传承上师和大德的教言是很难明白的。
在藏传佛教中,宁玛巴和觉囊派的注解中比较多。这方面有窍诀性,要懂得如来藏的存在、怎么样具足的道理,对修行人应该有必要懂得。
如果不懂得,如现在人所说,“无有前生后世,没有业因果”,是很可怜的。如秋天的花,如一棵树,这样众生是很可怜的,修行也没有什么用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混饭三界就可以了。没有什么需要远大的理想,反正短暂的人生,最多能过一百岁,几乎没有用。
如果这样,我们作特别短暂的准备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要长远修行成道,度化众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下面讲九种比喻。
这个科判可能不是科判,没有找到。
广说比喻分九,直接这样就可以。
后面没有找到。这样的话,再看一下,好象没有。
辛二(广说其喻义)分九:
一、如败莲中佛;二、如蜜蜂中蜂蜜;三、如糠秕中果实;四、如粪中金条;五、如地下宝藏;六、如皮中苗芽;七、如破衣中佛像;八、如女人怀王;九、如泥模中金像。
癸一(如败莲中佛说明众生存在法界之理)分三:
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色败莲住,妙相如来尊,
无垢天眼见,令从莲苞现。
九个比喻一个一个广说,意义说一下,比喻说一下,再进行对应,这种说法是很有意思的,对吧?
今天是多少号?十二号。(众笑)
这个是什么?(众答)
能断金刚经,韩语的《能断金刚经》。
(鼓掌)
这个教授——翻译的人,我和他有过对话。他是严谨的人,对学术应该特别……怎么讲?很有学术思想。
佛教的话,佛教徒信心比较足,信心与学术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
我看研究净土、研究《楞严经》/6的比较多。
国际有一个研究的规则 ,按规则 来,不然,有的佛教徒写的论文,有一些研究的著作,讲了很多故事,讲自己的感受,梦境,这在学术界不认可的。
修大圆满,可以依信心和悲心,增加感性的成份,学术研究时,要有逻辑性,要找不同的资料。
比如《如来藏经》是哪个朝代,哪个法师翻译的,当时的情况如何?与另外的法师,如菩提流支,有什么不同?(我本人分析是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这样讲。
有的佛教徒写论文,写故事感想,梦境如何,这可能只是感应录,觉受的随笔,真正的学术的话,国际有一定的规则 。
有必要的话,有的老师、教授,受过这方面教育的人,要好好给大家讲一讲。
不是说,“我的上师是金刚的本体,我以信心……”一开口学术的成分就没有了。
那天我和教授谈时,当然我讲《金刚经》时没有学术,如果当时学术思想特别浓,没有人听。
我讲时,本来我讲时,把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讲的。这个教授研究时,对比了不同的版本,藏文、唐僧、鸠摩罗什是怎么讲的,他说对他有帮助。
我的课不是学术的,如果是学术的,一定要以他的方式来做。
我以前试过一两次,刚开始是去北京大学,完全按中观体系,下面的人全部打瞌睡 ,讲课是没办法的,但文字上,有的发心道友写论文,有的人有自己的。我看过论文集,有的人写的非常不错,看了一遍好象看了很多书的感觉。目录在后面。有的人特别简单,逻辑也不顺,这应该不是有价值的论文。
今天要讲九个比喻,讲得完吧?
刚才第一个,不好看的莲花中有佛陀,如来的身相具足。
如来的身相是非常庄严的,如来的身相。
如来的身相谁知道呢
有天眼的人知道,他告诉别人,莲花中有如来身相。别人可以将莲花拿下来,看得到如来的身相。
方便时看一下《如来藏经》,如车轮一样大的莲花中,每一个中有相好的如来。枯萎时,拿下来看得到,应该不是我们的世界的状况,应该是其他世界的情况。
如果以怀疑祈祷的话,念极乐愿文时,虽然听到如来的声音,但以前诽谤故,见不到如来。
这是比喻。
子二、所表之义:
善逝遍无间,佛眼见自性,
无覆住后际,悲尊令解障。
意义的话,法身三时遍所有的众生,乃至无间地狱的众生。最可怜的就是无间地狱的众生,人间的屠夫相比,也是了不起的,大班智达。
如来藏遍布无间地获以上,所有的众生具足,佛陀以智慧照见,没有任何覆盖。对所有的众生,如母亲对独子的爱一样,对所有的众生的爱、悲心,佛陀是以这种悲心饶益所有的众生。饶益的方法是讲经说法,以智慧指点,让他们获得解脱 。
无间地狱的众生,遍于如来藏,应该很明白的。
人世间,即使这个人很可恶,没有无间地狱的众生可悲。没有的。
《庄严经论》的一个公案:
有一个比丘,讲经说法非常好。讲经说法过程中,有一个寡妇听课,一来二往,产生了染心。
寡妇说,如果你对我好,要还俗以后过生活。
还俗之后,出家人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上身体越来越不好,别人对他的看法也不好,后来特别可怜,生活无法维持,他能做到的事情几乎没有。
所以,不管是男众女众,自己过清净的出家人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如果遇到了魔障,沦落为在家人,连生存都很难。
也许刚开始没有很好地观察 ,最后家庭不和,甚至生活没有着落,特别可怜。如果他依然是出家人,至少对生活、衣食住行不用愁。有的人是因为业力,有的人是因为好奇心、特别的心,后悔也没办法。
这个人实在走投无路,选择杀羊,有一天他的法友看到他,全身血淋淋的,在过秤。生起极大悲心,想救他。但他没有呵斥他,用一个善巧方便,说“你的手艺很不错,称肉还是不错的。”
他觉得稀有,认为他觉得自己可怜,其实他很快乐,对自己的生活羡慕,想起了读过的经,对轮回的厌离心,突然有所启发,当下把卖肉的秤扔在地上,决定出家。
他出家之后,继续修行,后来得到阿罗汉还是什么圣果。
有的众生因为业力原因,有的因为环境的原因,中间无恶不作,因为有如来藏的原因,善根有成熟的时候。虽然暂时封闭着,因为佛陀说妙法开启,或者同行道友、善知识指点之后,也有解脱的机会。
这是无间地狱的公案一样的道理,结合而讲。
子三、对应解说:
如凋零闭莲中佛,天眼见已除莲瓣,
见贪嗔等垢壳覆,众具佛藏悲摧障。
比喻对应解说,天眼的人已经看到莲化中有佛,一一将花瓣扯开,之后看得到如来的身相。
同样的,如来能见到我们的贪心、嗔心,垢染的口中,众生具有佛藏——即如来藏。
佛陀通过讲经说法,各种方式,将众生相续中的客尘,一一断除,展现如来藏的真正本来面目。
《如来藏经》: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
佛眼已见众生具足如来藏,一定要通过讲经说示,以说教让众生懂得。
如来藏如莲花中的佛身,我们看不到,只有天眼的人才看得到。
包括我也好,每个人都有莲花中包的佛性。
我们象有天眼一样,我们为众生宣说如来藏的道理,功德也是非常大。
哪个经中说,讲如来藏的法,相比空性、四谛的法,功德更大。
所以我们以后要着重弘扬《宝性论》。
我在讲《楞严经》的时候,问要不要弘扬《楞严经》,有的人说要。在讲《宝性论》时,问要不要弘扬《宝性论》,也说要。有的人什么都要研究,结果……
癸二(如蜜蜂中蜂蜜说明众生中安住法界之理) 分三:
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蜂群绕蜜,智士寻求彼,
见已依方便,令蜂群离彼。
如蜂群围绕中有蜂蜜, 如何得到呢?要精通采蜜的人,养蜂的人,他们的话,有智慧,能知道这里面有蜂蜜,依靠一种方便方法,熏烟烟也好,现在我看到东西方都是这样的,戴一个面罩,驱散蜜蜂,取出蜂蜜。
我以前小时候和弟弟放牛,早上七点出去了,晚上六七点才回来。下午比较饿。
有一次我们看到蓝色的花,旁边有蜜蜂,我们想能不能吃到一点蜂蜜。我们拿一些叶子和树丫丫,刚开始有很多蜜蜂飞了,到一定时候,四面八方所有的蜜蜂都冲来了,我们跑也跑不赢,脸上蛰得特别难受,一点蜂蜜也没有得到。
我问他记不记得,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他说记得。我问他,你讲下看看我们记得一样不一样,结果和我记得差不多。可能是被蛰的原因,记忆比较深刻。
非洲也有很多蜂巢,听说蜜蜂是特别好的建筑师,做的蜂巢是六角形,有它的基本方法,但人类把它们该吃的吃,一直这样的……
子二、所表之义:
大仙遍知眼,见智界如蜜,
彼障如蜜蜂,而令永断除。
蜂围绕是得不到的,散开才得得到。意义是,佛陀是大仙人,一般的世间仙人不叫作大。不是东北的大仙儿啊。
哈哈……
懂的人一说“大仙儿”,有点害怕。
这个大仙人,佛陀遍知,以智慧的眼照见每个众生有如来藏界,如蜂蜜一样。依靠方便方法,将蜜蜂散开以后,才能得到如蜂蜜一般的真正的如来藏的本体。
刚才的障碍永远断除。
子三、对应解说:
无数蜂障蜜,寻求蜂蜜人,
驱散彼等蜂,如愿行蜜用。
众具无漏智,犹如蜂之蜜,
烦恼如蜜蜂,善毁佛如士。
对应的时候,下面的两个比喻对应。比喻看着相同,讲的时候不相同。
所围绕的蜜蜂,寻求蜂蜜的人是有办法的。依靠他的办法驱散蜜蜂,如愿得到蜂蜜,自己可以吃,也可以卖给别人。
路上有过路人,有的人是真正的岩石上的蜂蜜,有的不是,我的分别念比较重,是不是真正的石头上的?
不管怎么样,得到后,可以自己享用,别人可以利益。用药等方面。
从意义上,众生具有无漏的如来藏的智慧,如蜂蜜一样,但烦恼如蜜蜂一样围绕,佛陀如养蜂的人一样,我听说养蜂的人蜜蜂不咬他,不管怎么说,他们很善巧,得到蜂蜜。如来也是一样,以善巧方便得到,为众生解释。
《如来藏经》:我为诸众生,方便说正法,灭除烦恼蜂,开发如来藏。
我为众生说一些方便法门,这样的话,如来藏的外壳的烦恼蜂,全部可以散开,这样的话,开发如来藏的蜂蜜,应该……
所以,我们看到蜂蜜时,不要想到它好甜好吃,应该想到如来藏。
夏嘎巴看到大海,如同看到上师,我们看到蜂蜜,不要想好吃,好卖钱,不管是蜂蜜还是莲花,都应该想到如来藏方面,很好。
这是第二个比喻。
癸三(如糠秕中果实说明众生有法界之理)分三:
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具糠粮食,不为人所用,
希求食等者,糠中取出彼。
第三个比喻:
有一些花生和核桃,有一些厚的壳,青稞和小麦,外面可以算是一种糠粃,没有摧毁之前不能吃。当然有人说是有营养的,很好吃的。
可能是因为里面的精华要解释,外面的皮壳要解除 。
如果有糠粃,不为人食用。希求食物的人,要取出来,否则瓜子“engeng "这样吃(师笑),吃瓜群众也不能这样吃。虽然东西少,但一点一点吃比较香。
子二、所表之义:
众具烦恼垢,相杂佛亦尔,
未离杂惑垢,佛业不现有。
从意义上,众生具有烦恼的垢染,但是佛性不是扎染在一起,它有遮障,烦恼的垢染,对它有染污,不是混合性的染污,而是遮障性的染污。
佛陀的事业,三界的事业,没办法出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没有出现,佛陀的事业怎么展开呢?一旦我们认识到如来藏,事业就可以展开。
哪怕认识少一点,也可以展开。
如果糠特别坚硬,有的人越来越坚硬,可能有点困难。
有人的外面的糠很薄的,有的经师父一指点,就开悟了,皮壳就没有了。我们不要厚,很希望外在的壳不要太坚硬了。
四川人说吃核桃(叫”孩桃“)时,特别硬,用什么抠核桃,却没有抠到,反而抠到牙齿,我们希望如来藏展现,佛的事业就会展现。
我相信听了这个法之后,外在的糠粃会凋落 ,展现佛陀般的事业。
可以的,如果事业展现,说明自相续的烦恼就没有了。
子三、对应解说:
如稻荞麦稞,果实未出糠,
未熟则不为,人所用美食。
众具法自在,未脱惑壳身,
惑饥逼众前,不赐法喜味。
下面进行对应,不管是稻子也好,荞麦、青稞,外面有糠粃,没办法吃,连壳吃没办法。
同样的道理,众生相续中的如来藏,是法自在——对一切法获得自在的如来藏,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佛陀的教言,一直被烦恼的饥饿逼迫,没有办法赐予美味。
这里有两种解释方法:
1、一是众生没有脱离烦恼,象饥饿一般的痛苦的烦恼,这样的话,对其他众生赐予喜悦是没办法的。
一旦离开烦恼,讲经说法,如来的事业展现是可以的。
2、或者,众生相续中的如来藏,没有脱离烦恼的身体,众生如被饥饿逼迫。这样的话,不可以如来的教法赐予他,因为他不一定能接受,因为他的相续,业障太重了。
如来的妙药法味虽然殊胜,特别可怜的众生接受如来教法的兴趣和能力都没有。
我看到很多注释,他们这里并没有解释,《如来藏经》也没有解释,可以这样两方面解释吧。
《如来藏经》:我见众生类,烦恼隐佛藏,为说除灭法,令得一切智。
佛陀看到众生的烦恼背后,隐藏着如来藏。佛陀为了灭除如来藏后面如糠粃一般的烦恼,宣说如来正法,这样的话,众生可以获得解脱。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