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16

第16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师念传承】

今天十月二十六,是吧?打个十月二十六号的记号。

《宝性论》中间告一段落,下一课可能明年吧,时间定不下来,根据情况,如果没有出现无常的话,都学完。

今年九个比喻讲不完,今天能讲多少讲多少。

今天我们,上个礼拜,再上个礼拜当中,讲了第三个比喻。

前面用什么,糠粃的比喻讲完了。

然后,又讲到了蜜蜂蜂蜜的比喻。

再前面,讲了败莲当中的佛像,大概前面讲了三个比喻。

今天开始讲第四个比喻。就是淤泥当中有纯金。也是从三个方面讲。

学习《宝性论》主要懂得如来藏的存在。如来藏的存在前面讲了十个方面,现在进一步用比喻来说明。

表面上看,好象是前面的败莲中的佛像也好,蜂群中的蜂蜜也好,糠粃 中的粮食的精华,看起来是表示一个内容,实际上,每个比喻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细致地学,会有不同的意义。

我看不管是在微义也好,无著菩萨的注释也好,其他的,包括甲操杰和麦彭仁波切没有怎么解释,大德的解释只是简单的消文,没有……

你是哪里的?你找谁呀?呵呵印度一般经常有一些班智达讲经时,有些外道来辩论。我刚才吓一跳,结果 是一个小孩,呵呵所以,一般印度的护门班智达,我们一般在一些经堂的门卫不一定要有班智达,但可能有班智达的智慧吧。因为有在门口与各宗教辩论,一定要辩论倒。我们看那烂陀寺和飞行寺吉祥寺,是非常大的寺庙佛学院,那时有很多,怎么说,有各种宗教兴盛,佛教在这当中有需要面对外在的各种挑战。

有些历史 中说,晚期十三世纪 时,有印度很多班智达对佛教的甚深意义内在研究得特别好,但与外在结合得不是特别好,所以受到 了毁坏。印度教也受到了毁坏,但是因为有一些打卦看风水等层面的,但佛教的大班智达对内在的理论非常精通 ,但与世人沟通差一点,所以慢慢印度教恢复了,然后我们的佛教,后来基本上六七百年中,名声都没有找到。现在有的学者以为,我们佛教徒实修很重要,第二,佛教的教义与世俗人要结合,要得到社会的保护,不然,佛教在某种意义上会得到损害 。当然这是极个别学者的说法,我们要考虑。

有的人修行好,戒律好,特别专注,禅修,念佛号,研究五部大论, 但与社会脱离 ,只与极少数的佛教圈子,只专研自己的专科,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学习五论教理的同时,要关心一下社会。

顺便说一下,刚才忘记了,明年的十年课程,是不是俱舍论太多了,中观的太少了?教务的框架的定位是不是有点?有的人刚学俱舍是很好的,但大多数 学俱舍,虽然中观和因明互相都要学习。因为学中观时不懂因明是麻烦的,学因明时不懂中观也是麻烦的。但空性见解。

当时开教务会,我的心可能有点散乱,有的人学中观爬不上去,你们堪布堪姆再商量一下。有时我看觉姆喇嘛的可以参考,但有时难以爬上去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留级制度是很好的,但一方面学习五论,都……如果定位方面再看一下。

以前喇嘛觉姆俱舍论学得特别少,有一次在法王院子里,法王让一个堪布教俱舍论,他说不当。法王再三说,某某已经教了两三年了,你再当一下吧,其他的人要教戒律……他死活不答应,法王示现不高兴,起来走了。我们很尴尬,觉得这个堪布胆子大。确实有这种比较厉害的。有的学校的老教授谁都不怕,因为有贡献和资质吧,这次不是这样的导致,可能是俱舍论太多了,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案的定位有一点差别,这方面好好考虑一下。

虽然制度是这样的,但有时要有一点灵活性。希望道友和堪布堪姆有什么困难和建议,提出来,有自己的空间和发言权,同时我们尽量采纳,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刚才来 一个班智达,所以讲到了印度的历史 。现在我们还是入正题。

现在讲第四个比喻。

癸四(如不净中金条说明众生有法界之理)分三:

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人游时金,落入脏腐处,

不坏彼依然,安住数百年。

具净天眼天,见已告人言:

此有金至宝,净此制成宝。

如人游时金,落入脏腐处,不坏彼依然,安住数百年。

比如有人去旅游,他带着一个特别的九九九的多少克的金子,前一段时间,有人拿来各种金子,这个那个,有耳环戒指,我觉得这些人买的时候特别执著, 给我的时候是不是对自他有好处。我没办法,给他们供斋。

不执著时,人们说是珍贵的东西。执著的时候,其实也很难用得上。人们觉得它很好,其实也是很难处理的,供养僧众很好吧。

金子掉进肮脏不堪的粪坑里。有的人到卫生间手机掉进了。

金子虽然掉入不净物中,但金子的本性不会改变。虽然在污秽中,本体不坏,依然如故,可以安住数百年。

很长时间以后,后来,具有清净天眼的天子发现了,他捡完以后,对当地有缘的人告诉了,说这里有非常珍贵的金子。

你可以取出来,净化以后,上面的泥土等慢慢去除,去除以后,可以做耳环佛像手饰……这是一个比喻。

这可以发生,也有真实的情况。

就象《大宝积经》:譬如真净金,堕于不净中,本性常清净,不净不能损。

本性恒常清净,不会被染污。

如此处所讲,纯金的本体,再过多少时间,纯金还是纯金,还是存在。

下面它所表达的意义是什么呢?

子二、所表之义:

佛见陷不净,惑中众生德,

为净惑淤泥,于众降法雨。

佛见陷不净,惑中众生德, 同样的道理,大慈大悲的佛陀,完全能见到,烦恼障的所知障中的众生,具有如来藏。

如淤泥一般的烦恼,佛陀对不同众生面前,降下了法雨。

我们,上下的不同九种比喻。如来藏要展现,唯一的方法是讲经说法。

通过这样的比喻, 我们完全能知道,佛陀要遣除众生如来藏上的各种垢染,一会儿作蜂群一会儿用莲花比喻,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讲经说法,才能展现众生具有的如来藏。

所以学习这部论典时,居士还是出家身份,要想办法,有生之年,将自己懂的佛法讲给别人听。

如同给财富的布施,但真正利益众生的方法,是通过说教,不同的法门。因机施教,是方便方法。

应该记住,学习论典之后,最好有个别的道理,记在心里,而且这种道理,最好,在学习的那一天记住,到离开人间之前记住。离开之前发愿,以这种方式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有的人会有各种方法。比如喇荣的堪布堪姆,有机会讲经说法,包括辅导员。不知道众位有没有觉得:虽然上师给我起了这个名称,但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我还在尽自己的力量,作法布施。

有的人没有机缘, 有的人有机缘 ,非常好。

当然有时,依靠不同的环境和时间,不同的情况,也需要善巧方便。

这里讲到了,就象刚才讲到,金子后面有很多淤泥,要遣除。需要不同的方法,什么方法呢?

比如金子后面沾染特别肮脏的东西,先用刷子,再用不同的布擦拭……同样的道理,对众生开示引导 时,也有种种情况。因为每个众生如来藏后面的障碍不同。

比如掉入深一点的地方,很脏,要先洗,放很长时间才能用上。不然表面看没什么,但一用,还是很臭的。习气比较重的。

同样的道理,有的众生,刚开始因为他如来藏后面的障碍特别重,可能出家了,可能学佛了,闻思一段时间还不错,时间久了,习气味道还没有散失。

所以需要方便方法,有时是需要简单的方法,有时需要世间人能接受的法,为什么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是这个道理。

有的人是利根,一听百门齐开。非常简单。

有的禅宗大德,密宗大德,稍微一下就大彻大悟。但我们人大多数 人,听了很多法,其实相比而言,我们不算听了很多法。比如蒋扬钦则旺波,他的传记有中文有英文,大多是他学过的法的书的目录,而且法是特别多特别深的,所以,每个众生的障碍是不相同的。

下面讲到,比喻和意义对应。

子三、对应解说:

天见落脏腐处金,为净策励示最妙,

佛见堕脏惑佛宝,遍众为净说正法。

天人见到落在脏腐烂处的金子,他告诉人们,告诉有缘的人,应该想办法,把金子,最妙的,应该是最好的金子,为了清净金子的垢染,并且为人们开示,清净之后可以使用。同样,佛陀可以见到堕落的佛性,且遍于所有的众生。

所以佛陀发现之后,也是通过讲经说法,让众生明白具有如来藏,让众生修行,所以,如来藏的存在,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先懂得,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在想,我给大家讲如来藏和《宝性论》有很大功德。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如来藏,太可惜了。佛教徒如果不懂,学佛也是名义上而已。

看到历史 上,高僧大德和成就者有不同的评论。

有一本书中说,玄奘取经时,在摩竭陀罗,有一个观音的像。他朝拜时发了三个愿:一是依观音菩萨的加持,顺利返回国土,由此供的花落在观菩萨音的手上。

第二,依靠福慧资粮,转生到兜率天,所以花掉在观音菩萨的手臂上。

第三,众生有佛性的话,花掉落到观音菩萨的脖子上。后来花蔓如理如实地掉在手上、手臂上和脖子上,以此因缘,他顺利回国,圆寂后转生弥勒刹土。

我当时想,有没有阐提的断善根的人,他依靠打卦一样的方式,幸亏花没有掉,不然他以为一阐提是没有的。

我们是有福报的,前辈大德的现成的论典,只要学习,大的框架上 教理是足够的。

只要很好地学习,就能树立正见,没有任何问题。

刚才讲到了,其实如来藏遍于所有的众生,但虽然如此,如果没有讲经说法,无法清净垢染。

佛以慧眼观众生泪,在烦恼的淤泥中发现,每个众生具有如来藏,而且不坏。

不论是凡夫还是佛陀阶段,如来藏一直是不坏的。

我们应该以理论建立正见。这一点特别重要。

(讲一个比喻喝一次茶好不好?)

再接下来继续,讲到什么呢?第五个宝藏的比喻。

癸五(如地下大宝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 分三:

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贫舍地下,具有无尽藏,

彼人不知彼,藏不说我此。

如贫舍地下,具有无尽藏, 彼人不知彼,藏不说我此。

这也是一个假设或者比喻, 特别贫困潦倒的人,他家底下本来有珍贵的宝藏,但因为这个人不知道。所谓的宝藏现在有黄金石油,以前所谓的宝藏也是黄金之类的吧。

那个穷人自己不知道,不可能想到,在自己的家底下有珍贵的宝藏,作梦也想不到。宝藏也不可能跟穷人说,hello我在这里。说了可能把他吓跑了。

他不能说你随意取,可以享用,对别人给予,遣除很多障碍。

有一次我放牛,在山上,有一个叫什么,一个山上,然后,因为放牛时,白天时间长,有一块大石头,随便挖,找到一个古老的装饰品,全是银子。我有点害怕,是古人还是谁藏的,好象不是,中间没有任何痕迹,带回去,家里用了很长时间。比较贵,是一个装饰品的比较大的。有一个亲戚客人知道了,他说这里肯定有宝藏,和父亲几个人一起挖,挖了好几天,一点东西也没有。

呵呵~

所以,现在我每次去夏洛学校,在上面的高的山上,看得到那个山沟,看到就想起当时的银子。

当时找到了这样的,不知道是古人,还是,上面有一些很早的很多年藏着的,不知道是什么。

我当时家里比较困难,我经常念护法神,不知道是不是他藏在那里。

护法神应该没有这个能力。

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善光,长得漂亮 ,信仰佛教。波斯匿王不信仰。他说女儿,你长得好,福报好,人们喜欢你,你要知道是我这个国王的福德导致的。

女儿犟,说不是。是我自己的福报导致的。他们产生了分歧。连续问了三次,女儿坚定不移,国王生气了,想办法,把国家中最穷的一个乞丐,嫁给了他。让他们离开了王宫。看是不是业力现前还是福德现前。

女儿心甘情愿离开了皇宫。路上问,你家有什么财富?他说以前我是第一长者的儿子,现在父母死了,我无依无靠。她问你住在哪里。他说在一个废墟,去了那里的空地,大地自然裂开,宝藏自然出现,两人卖了金子,建宫殿,其他的所谓的眷属各种采女什么样的都出现,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比波斯匿王还富裕。

有一次他问,善光怎么样?下属说,她现在混得不错,现在超过你了。他说不可能。才知道她得到了宝藏,刚开始不相信。后来善光孝顺,请他去宫殿。去了之后,感到非常稀有。比自己的王宫更毕丽。想到佛陀说,善有善报,前世的业力不可思议,想到这里,依靠女儿的这种现世现报的原因,对佛的业力观,因果观,生起坚定的信心。

也许我们有的人认为是故事,是不可能的。

我看到这个世界中,有的暴发户,一夜成为特别富贵的人。

我以前认识一个人,做过学院的功德。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买了一块地,挖出了煤。现在对我来讲,好几辈子不愁。有的人真的稀有。

迪拜,我没有去过,不是为了享受去。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几十年前是个荒漠,现在变成了非常稀有的,那里有的人介绍中说,所有的很多器世界象神变一样的方式展现。有时他们每个人,有些了解过,每一个人原来怎么样,后来怎么样发财成功。

如佛教中讲的一样,突然遇到宝藏。如阿拉伯,全世界讲也是富裕的。

他们在佛法上是边地,在世间福报上有与众不同的。

尤其是沙特,1932年吧,沙特的国王有38个妻子,后来生了127个王了,在短短的七八十年中,王子有5000多个了。前一段时间,西方抓 住了一个装王子的人,装了三十年行骗了。是特殊的新闻 。

他们的状况如何呢?国王的生活方式,亚洲人也好,西方人觉得稀有。为什么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管理和王储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感受。其实是众生业力福报 不同。

当福报现前,当下就可以展现。当福报灭尽时,一切在短短时间中烟消云散。

我们要相信,世俗显现中有善恶因果的关系,在净见量的境界中,我们如来藏有不同的, 当然如来藏在众生面前,刚开始看不出来。每人因缘不同。

这样的话,好好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的善知识,不管是身边还是什么发生的,都是好的教言书,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从意义上讲。道理从意义上讲比较容易的。

子二、所表之义:

入心内宝藏,净无破立性,

未证此众生,常受多贫苦。

众生心中有内在的宝藏,是清净的,无破立的。从本体上无有破的,无有建立 的。虽然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众生没有证悟。所以常受多贫苦。

有宝藏的人,不知道时常受痛苦。没有认识时,受痛苦。一旦认识,不但不痛苦,在人世间还是很美好的。

下面讲对应。

子三、对应解说:

贫舍有宝藏,宝藏于彼人,

不说我在此,彼人不知彼。

法藏住心舍,众生如贫者,

为令彼得彼,仙人诞生世。

贫舍中有无尽的宝藏,宝藏于人也不会说“我在这里。”人因为没有遣除障碍之前,不知道家里有宝藏。

有时人也是这样的,看不出来。比如小时候看不出来,长大才知道。历史 上有名的科学家……看小时的照片,一点看不出来,感到稀有。

众生都有不同的因缘。

法藏如来藏,也是住在,(同样的道理)如假设一样,心灵的假设中,如贫者一样,感受各种痛苦。

智者想遣除痛苦,为他得到宝藏,为他宣讲。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人间,目的是转法轮。

《法华经》: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印光大师说过,如来出世不是其他的目的,我们来到人间,一切事业家庭来到人间。但如来诸佛菩萨来到人间,除了度众生没有其他的目的。

如来是这样的,菩萨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让众生认识心的本性——如来藏的本性。这样是需要一定的信心。

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来藏经中每一个比喻都很清楚。讲到这个比喻时,说到:

《如来藏经》: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 

如果相信众生都有如来藏,有了信心之后,才可以修行方便行,这样的话,很快成无上的道。

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有信心,对佛也好,对传承上师也好,对法要有信心。

信心很重要,对一般的东西,一有信心。比如对《宝性论》有信心,每时每刻不离开。佛像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也是会产生一定的感情。

德巴堪布对上师如意宝,上师如意宝对托嘎如意宝,因为信心,完全不一样。因为信心,今天讲到具有宝藏,也许有一些,比如对《宝性论》特别有信心,其中简单的一句话可能会让你开悟。

以前有一个慧海禅师,去马祖处求法。

求法时,马祖问他,你到这干嘛。他说我来求法。

马祖说没有什么求的,你有自家宝藏。

慧海说,大师啊,我那么远来,我没有宝藏,我来求法。

马祖说,我没有传的,你自己具足。

慧海问什么是自家宝藏?

马祖说,你正在观察的那一颗心,就是宝藏。他一观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完全开悟了。

祖宗和密宗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故事,有的人通过简单的表示法就搞定了,不用入班,不用五年十年,麻烦的,不如当下开悟了,自家宝藏得到了,拜拜~

癸六(如皮中苗芽说明众生中有法界之理)分 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芒果等树果,有种芽无坏,

耕田灌溉等,渐次成树王。

第六个比喻。

芒果是焰摩罗果,树果中有种子,种子不坏。一般我们讲,有些种子,它如果不坏而存在,并且经常用耕耘灌溉,用肥料等,这个树逐渐变成参天大树,有这个可能的。

芒果 不是很高,但可能印度芒果树比较多,所以佛陀喜欢用芒果 树作比喻。

我们去,吃芒果喜欢,吃香蕉喜欢。

法王一开始不喜欢吃香蕉,后来印度南方比较热,法王也喜欢吃香蕉了。

印度的牛尾巴细细的,香蕉和它有点相同,法王会问,有没有牛尾巴?

佛学院没有安排时,自己买一些。香蕉比较多。芒果 有,但比较贵。香蕉比较便宜。

很小的种子慢慢成参天大树。虽然种子很小,成果树后特别大。多少由旬——可能是印度人的一种算法,真的由旬是很难的。

大概有的树是三十来米……我自己认为。前行中说有多少高,可能是按照印度的一种,我们常说的成千上万的说法是不是有点相同。

树变成了参天大树。

下面是意义。

子二、所表之义:

众生无明等,果皮内界善,

如是依彼善,渐成能仁王。

众生无明烦恼等,果皮内有如来藏的种子,依靠这种积资净障,修菩提心出离心,逐渐变成能王成就佛果。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一步一步来的。

有的人说,给我讲一个开悟的法,我要开悟。明天机票买好了,要回去了。

不是那么简单的,可能有的人可以吧,因为飞机票已经买好了。

子三、对应解说:

如依水日光,风地时空缘,

多罗及芒果,果皮内生树,

众生惑果皮,内圆佛种芽,

如是由善缘,见法得增上。

一一对应。

五大,种子成熟 需要外在的因缘。如水,阳光,风,还有不会外散的摄受的地大,春天夏天,需要时间,不然马上放下去不可能的。

还有无阻碍的空间,不然无法成长。

依靠这些因缘,娑罗树。娑罗和多罗有点差别。

一般多罗树写百业经的叶子、大的,娑罗树的叶子比较小的。

我当时可能搞错了,改为多罗好一点。

芒果中有种子,慢慢变成参天大树。

同样众生的烦恼中有如来藏的佛性,依靠善缘,积资净障,修好的法,慢慢会增长。变成参天大树,成为实相。

现量见到法界的本来面目,功德圆满。

当然因缘不具足,获得成就很困难的。

《大智度论》: 如日光等照,华熟则时开,若华未应敷,则亦不强开。

如果日光有,花会开。如果花开的因缘没有成熟 ,想要强迫打开,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它需要,就象我们世间的花,需要时间,阳光,地水火风,因缘有的时候,不让开也会开,因缘不具足时,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世间,有些因缘,要尊重。

《大智度论》: 佛亦复如是,等心而说法,善根熟则敷,未熟则不开。

佛陀也是一样的,虽然为众生等性而说法。但是,善知识们也是等性说法。以前上师如意宝,法师们,也和成千上百人,共同讲最深的窍诀,最好的法。有的人非常开心,终生受持。有的人可能不仅不改变,而且诽谤,堕落,有这种危险性。

当年佛陀等性说法,有的人获得阿罗汉果位,有的堕落三恶趣中。所以在座的各位,不管在哪位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没有差别的。

在哪位善知识面前修行,没有差别。

要尽量改变相续,往好的方面进步。如果没有好的方面起步,反而退步,不如不闻法为妙。

修行一方面因缘能否成熟 ,很重要。另一方面,能否长期坚持 ,很重要的。

前一段时间给菩提班发奖。有的人10年没有放弃,我给了一个特别的奖,与其他不同,给了五百人民币。

我觉得他们在十年中得到500应该值得,我也是值得的。

这只是表示 。

有的人不说十年,十多天也是难的。

有的人头痛,腿不舒服……最终要离开。

每人的因缘不同,但总的来说,选择了大乘佛法,要努力 要下功夫,这样一定有好的结果 。

好,今天讲到这里,今年讲到这里。

癸七(如破衣中佛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 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宝造佛像,垢秽破衣裹,

置路天人见,为解言彼事。

子二、所表之义:

无碍眼照见,异惑裹佛性,

亦遍于旁生,为解示方便。

子三、对应解说:

如宝性佛像,垢秽破衣裹,

置路天眼见,为解示于人。

见惑破衣裹,住于轮回道,

佛性畜亦具,为解佛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