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18

第18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宝性论》,前面讲了如来藏的九种比喻,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垢染与如来藏各自同法对应。如来藏的九种比喻有共同的同法,也有各自的同法。如果我们没有分析,只是大概知道,确实会认为很简单,觉得弥勒菩萨随便用了九个比喻。实际上不是这样,每个比喻都有甚深的意义。

垢染与如来藏各自同法对应,分两个方面:表示客尘差别之理,也就是说垢染有哪些方面的对应;表示自性法界差别之理,如来藏的差别方面也可以进行对应。

前面所讲到的九种比喻,能障和所障,能障是什么呢?就像第一个比喻里,莲花的花瓣闭合在一起,这是能障,能障碍的,因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佛像;所障的是什么呢?所障碍的是里面的佛像——这样的能所关系应该清楚。没有懂得能所关系,是众生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

《大般涅槃经》中说:“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我们经常说作茧自缚,自己产生的东西把自己弄死了。一切众生和这个比喻有着相同的法,本来自己具足的佛性,自己应该能见到,但是不但没见到,反而造了各种业,在轮回当中始终没有完结的时候,不断流转。如果我们没有懂得如来藏的道理,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道理,并且修学,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参考《如来藏经》,前面讲了九种比喻,后面讲了听闻如来藏法的功德:仅仅听到此法也能获得解脱,去弘扬更能获得解脱。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为无边光菩萨时,在一位佛面前听受了如来藏的法门,之后便不断地弘扬此法门。结果,除了四位菩萨,作为他所弘扬对境的所有菩萨,全都成佛了。这四位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如来藏经》中提问题的金刚慧菩萨。这四位菩萨是发愿以菩萨身份利益众生。除此,其他都已经获得了佛果。

因此,一定要明白前面的九个比喻,不光是字面上明白,我希望每一个听《宝性论》的人,不管是现在听的、还是未来听的,都没有差别,听完了以后,心里都应该明白:如来藏到底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九种比喻来说明?这方面一定要记住。有些人,对于世间不需要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要说九个比喻,二十七个比喻都没什么问题,比如电影、电视、小说,全部都能数得出来。自相续中具有佛性的道理,如果说不出来,那现在的闻思也只是形象上的闻思而已。每一个道理还是很殊胜的,应该好好思考。

庚二(垢染与如来藏各自同法对应)分二:一、表示客尘差别之理;二、表示自性法界差别之理。

辛一(表示客尘差别之理)分四:一、能障垢之分类;二、彼障碍众生法界之理;三、详细对应各自喻义;四、归纳解说彼等总义。

壬一、能障垢之分类:

贪嗔痴及彼,强现行习气,

见修道所断,依不净净地。

障碍法界自性清净的客尘,依理摄略有九种,具体来说,

1、2、3、远离世间贪心的相续中具有的不动行之因能成就色界无色界,是以出世间智慧所摧毁,它们是贪随眠、嗔随眠、痴随眠,即它们的习气或种子三种一一计算。

下面讲,能障的九个比喻是什么呢?

我们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遮障如来藏的九个比喻,所表诠的也是九种法。凡夫相续当中存在的,主要有两种:色界和无色界,即上界的众生相续当中存在的烦恼,以及欲界众生相续当中存在的烦恼。上界存在的烦恼是贪心、嗔心和痴心的随眠部分,现行的、明显的贪嗔痴能形成欲界凡夫相续当中的障碍。比较细微的随眠部分,是上界不动行的因。上界没有大的善业、恶业,只有不动业,不动业的因就是烦恼的随眠部分。贪嗔痴及彼,“彼”指的就是贪嗔痴的随眠部分、习气或种子。

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当中的障碍由什么来摧毁呢?出世间的智慧,如阿罗汉相续当中的无我智慧,或者菩萨相续当中的无我智慧。所摧毁的这些障碍是什么呢?贪的随眠部分、嗔的随眠部分、痴的随眠部分,还有这三种烦恼的习气种子,分别以莲花、蜂群、糠秕等作比喻。这些方面大家应该好好思考,不然不会理解清楚。

意思就是说,色界、无色界的凡夫众生相续当中有障碍。有什么样的障碍呢?有些以贪心为主,有些以痴心为主,有些以嗔心为主,但是他们没有一个明显的、像欲界众生那样严重的贪心、嗔心、痴心等,他们入于细微的禅定当中,有一种细微的随眠部分。这里的随眠,一般是指隐藏的、我们看不到的部分,作为他们的障碍。《宝性论》里前面的三种比喻——莲花、蜜蜂、糠秕分别代表这三种烦恼,下面会有一一对应。

4、没有离贪等的相续中具有的福德非福德行之因只会形成色界,是修不净观等的心识所摧毁,它们是贪嗔痴及其强烈现行三毒作为一个。

在没有离贪者的相续当中有福德和非福德的因,如此形成欲界的众生。欲界众生的烦恼用什么来对治呢?贪心以不净观、嗔恨心以慈心、痴心以缘起性空来对治,用这些对治法的心识来摧毁。烦恼分别是什么呢?贪心、嗔心、痴心非常强烈的现行部分,这三毒作为一个。上二界每一个烦恼作为一个障碍来算,欲界的贪嗔痴三种烦恼作为一个。本来,欲界众生相续当中特别明显的贪心是一个障碍,嗔心是一个障碍,但是在这里,一般欲界众生的贪嗔痴都很明显,所以将贪嗔痴三种烦恼以一个不净粪来比喻。

我们现在要对治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相续当中还没有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因为我们还不能入相应的定;后面讲的阿罗汉、不清净七地、清净三地,这些遮障也没有,现在我们人类主要对治的就是在人世间强烈的贪嗔痴,这是我们要对治的烦恼,以刚才九种比喻中的不净粪作为比喻。

所有比喻当中最不好的就是不净粪,人类相续当中的障碍真的是所有障碍当中最肮脏的。前面的比喻像莲花、蜜蜂、糠秕,这些还比较干净,后面的丑女也比不净粪好。所以,人类相续当中的贪嗔痴还是很脏的,以此来遮障了我们的佛性,这是第四个。强现行,指的是欲界非常明显的贪嗔痴,以不净粪作为比喻。

5、阿罗汉相续中有的行无漏业之因,是由能成就意性身的大菩提智慧所摧毁,它以无明习气所摄。

阿罗汉相续当中存在无漏业的因,由能成就意识形态身体的大菩提智慧所摧毁。阿罗汉暂时通达了人无我,如《妙法莲花经》中所说,入大乘以后,以菩萨和佛相续当中的智慧来摧毁无明习气地。

无明习气地:表面上看阿罗汉什么都懂了,但实际上相续当中还存在四不知因,如因遥远而不知、因时间过久而不知等等,这是一种习气,因为相续中有所知障的原因。这叫做无明习气地,在我们相续当中并不存在。它以大地作为比喻。

6、共同异生有学相续具有的法性,由现量见谛的智慧所摧毁,它是见所断。

凡夫有学者的相续当中存在的障碍,由现量见道的智慧摧毁,即萨迦耶见等见所断,在得一地菩萨时或者小乘预流果时会断除。大乘资粮道、加行道相续当中存在的我和我所见,这是第六个比喻。

7、有学圣者相续具有的已现量见的法性,是以修道智慧所摧毁,它是修所断。

一般是圣者相续当中存在的障碍,它是修所断,依靠一地到七地之间的智慧可以断除。这叫修所断。

以上是总的讲见所断和修所断。见所断,一地菩萨或者预流果时可以断除;修所断,是一地到整个修道过程当中所断除的。

8、尤其未究竟的菩萨相续中有的一地至七地间的违品以修三清净地的智慧所摧毁,它是依于不清净地的所断。

分别来讲,还没有获得究竟的菩萨相续当中,有从一地到七地的违品障碍,依靠清净三地的智慧能摧毁。这是不清净七地(一地至七地)的所断,清净三地(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能断除这些障碍。这是分别来宣说,刚才是总说。

9、究竟的菩萨相续中有的清净三地的违品是金刚喻定所摧毁,它是依于清净地的所断。

究竟菩萨相续当中存在的三清净地的违品,也就是说,八地到十地的相续当中还有细微的所知障,由谁来摧毁呢?到最后十地末尾时,以金刚喻定摧毁。获得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前际有一个禅定,叫金刚喻定。所有有学地的全部违品依靠金刚喻定来断除,此即是清净地的所断。

每一个比喻在此都能对应。大家应该清楚,能遮蔽的九种比喻代表有九种障碍,从凡夫到十地末尾之间用九种比喻来说明。我到时候会提问这其中的对应。我觉得字面上的讲考没什么意义,有些人讲考,就是字面上读,自己也没有理解,这种讲考没有太大的实质。我说一遍,你记一遍、重复一遍,这没什么意义,最好以自己的理解为主。所以,我课后可能要问一下前面一两天的问题,这样好一点,不然光是字面上,我怎么讲、你怎么讲,不太好。当然,一方面,这是传统;但另一方面,可能需要理解得更深一点,至少能一一指出这九种比喻分别表达的是什么障碍,比如莲花指的是什么,糠秕指的是什么,粪便指的是什么,母胎指的是什么,果皮指的什么……

此处,从凡夫到十地之间的障碍都讲得很清楚。

九垢以莲苞,此等喻尽宣,

随烦恼之壳,分类无有量。

如此一来,就粗大易证而言,贪等九种垢染以莲花苞、蜜蜂等九种比喻次第表示、明显宣说,遮障如来藏的随烦恼之壳,以实体类别细分有八万四千,及无量俱胝分类等,就像如来的智慧无量分类一样。

从粗大层面,九种垢染以莲苞、蜜蜂、糠秕、不净粪、果皮等比喻来宣说,所宣说的意义也是随烦恼之壳。刚才这些比喻都是能遮障佛性的,同样的道理,前面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当中贪心的随眠、嗔心的随眠、痴心的随眠和它的习气一个一个都能遮障如来藏,欲界众生相续当中粗大的贪嗔痴也能障碍如来藏,阿罗汉相续的障碍、还没有得见道时的障碍、修道的障碍、不清净七地和清净三地的这些障碍,都能遮住如来藏。

这里只讲了九种障碍,实际上,再分可以有八万四千,再分又有无量无边。比如刚才说欲界众生的烦恼是贪嗔痴,算一个障碍;如果再分,光是贪心也有很多分类,贪执有情的贪心、贪执物质的贪心;贪执有情的贪心也可以分贪执男人、女人、动物、宠物,光是有情也分很多;有情当中的人类也分很多,有些贪执老人、有些贪执小孩、有些贪执异性……各种各样。同样,嗔恨心也有很多分类,有些是嗔恨敌人,有些是嗔恨老师,有些是嗔恨自己的根本上师,有些是嗔恨恋人、父母、小孩等等。如果这样分,光是一个烦恼也是无量无边,这些都是遮障如来藏的。刚才讲的比喻所代表的九种障碍,实际上根本不止九种,有无量无边的障碍,如来藏被无量的烦恼包裹在里面,所以我们看不到。看不到也是情有可原的,十地菩萨看如来藏也是如同看夜晚的色法一样,那凡夫人不知道就更不言而喻了。

刚才是九种所知障的烦恼,它对九种众生有障碍。

壬二、彼障众生法界之理:

贪等此九垢,略摄依次第,

以莲花苞等,九喻真实宣。

此垢令凡夫,罗汉学具慧,

次第四与一,二二不清净。

出有坏佛陀教诫:“一切众生具如来藏”由障碍它的(贪等)九种客尘所遮障异生凡夫及声闻缘觉阿罗汉、住共同有学道者殊胜具慧菩萨不清净,略而言之,如上次第,莲花苞、蜜蜂、糠秕、不净等九种比喻真实说明九种障碍,以佛、蜂蜜、果实、金子等真实说明法界,前四种障碍的三毒随眠垢染令上界凡夫不清净,以彼等强烈现行令欲界凡夫不清净、阿罗汉不清净、有学具慧者不清净,次第四种不清净,也就是依次,前四种障碍的三毒随眠令上界凡夫不清净、以彼等强烈现行令欲界凡夫不清净、以无明习气一者令阿罗汉不清净,如是见所断与修所断两者使有学凡夫与有学圣者二者不清净。依于不清净七地的垢染、依于三清净地的垢染二者令究竟菩萨不清净,某某行者具有什么主要所断就成为现前究竟法界的障碍。

有些注释说,这原本是长行文的注解,最后变成颂词;有些注释说,这原本就是颂词。

意思就是说,刚才前面讲的贪等九种垢染,如果简单归纳,也是次第地以莲花苞等九种比喻遮障来宣说。是怎么遮障呢?下面的偈颂很关键。

不清净的法:三界凡夫有四个;阿罗汉有一个;有学道的修道中,见所断、修所断算两个;不清净七地、三清净地算两个,共九法。前面讲到,九种垢染以九种比喻来说明,莲花苞、蜜蜂、糠秕、不净粪等九种法,对应有真实的九种障碍,这是能障碍的;所障碍的,以佛像、蜂蜜、果实、金子等真实说明法界。

贪等此九垢,前面偈颂的意思是能障碍的,有莲花苞等九种比喻,所障碍的是什么呢?以比喻而言,就是佛像、蜜蜂、金子等;从意义上讲,是不同阶段的凡夫和菩萨相续当中的如来藏。是怎么不同阶段呢?

此垢令凡夫,首先不清净凡夫有四种障碍,哪四种呢?九种比喻中,前面的三个,即贪嗔痴的随眠,让上界凡夫人的相续不清净、作障碍;强烈现行的贪嗔痴算为一个,让欲界的众生相续不清净、作遮障,这是四个障碍。无明习气地让阿罗汉的相续不清净、作遮障;见所断、修所断的障碍,见所断令凡夫相续不清净,修所断遮障圣者的相续;不清净七地的障碍,让不清净七地的相续不清净;清净三地相续当中的障碍,对清净三地的菩萨相续进行遮障。

也就是说,色界、无色界三个,欲界一个,阿罗汉一个,再加上有学地的凡夫和有学地的圣者,即见所断和修所断的相续,不清净七地和清净三地,大概有九类障碍,对九类凡夫和阿罗汉、菩萨的相续进行遮障。

表面上看九种比喻很简单,但大家要清楚,每一个比喻对应的这些障碍对哪些相续进行遮障、怎么遮障。对此,《宝性论》中说得很清楚。

接下来有九个颂词,每一个比喻有一个颂词,说明为什么用莲花、不净粪、蜜蜂等比喻的原因。这些比喻很有意思。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怎么会知道这些情况呢?(师笑)

在甲操杰的注释中说,凡夫人相续中有这九种比喻的全部障碍,所有其它有情相续中的障碍,凡夫都有;菩萨只有自己相续的障碍,阿罗汉有无明习气地和其后面的障碍,但没有前面凡夫的障碍。

首先是莲花的比喻。

壬三、详细对应各自喻义:

如莲淤泥生,现前心欢喜,

后成不欢喜,贪喜亦如是。

犹如莲花从淤泥中新生,呈现在见者眼前,即刻令人内心极其欢喜,后来没过多久,花已凋零,不再被人喜欢,同样,贪随眠烦恼也是由非理作意中产生的爱恋现前时欢喜,后来灭尽时不再欢喜,见到莲花的欢喜也是这样,因此贪随眠如同莲花。

为什么第一个用莲花的比喻呢?因为莲花刚从淤泥当中产生的时候,不管白莲花、紫莲花、红莲花,都特别耀眼夺目,特别美丽,令人心生欢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莲花慢慢凋落,让人根本不生欢喜。其实,花都是这样,刚开始很美好,大家产生欢喜心、产生贪心,再过一会就没有了。人世间所谓贪心的本质就是如此,对色声香味触任何一个对境的贪著,刚开始觉得很好,慢慢过了一段时间,几个月、几年……到一定的时候就没有新鲜感了,即所谓的“审美疲劳”。

《成实论》中说:“眼不系色、色不系眼,贪欲于中系。若缘是系,则无得解脱。”比如说眼睛看到莲花、美色,眼与色没关系,色与眼也没有关系,关键就是贪心在中间作梗,如果以此作为缘,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如果贪心断了,色就是色,眼就是眼,此时不会因美色产生烦恼,这是一种规律。就像莲花,到最后都凋落了,也没什么美的。我们不能像现在世间人一样,说:“你以前对我特别好,为什么现在对我不好?”莲花已经枯了,莲花也不能说:“我刚刚盛开的时候,蜜蜂对我特别好;蜜蜂好讨厌,为什么现在不喜欢我了?”这是一种规律,我们对衣服、对万物、对有情的执著也是如此。贪心到一定时候也是会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贪心用莲花来比喻。

后成不欢喜,贪喜亦如是。非理作意现前的时候,“这很好看、这很好吃”,有这样的欢喜心,但是到后来,整个美景消失以后,就像见到凋落的莲花时不会生欢喜,这叫做“贪随眠如同莲花”。这不仅是此处的一个比喻,我们也可依此了悟世间当中贪心的本质。面对任何事情,贪心都会有变化,有了变化的时候,抱怨也是没有用的,它是一个自然规律:一旦因没有,果不可能存在。

犹如蜜蜂群,烦乱而蛰刺,

如是生嗔者,令心生痛苦。

如此类推,如同迷恋蜂蜜的蜜蜂对于采蜂蜜的他人以嗔恨而心烦意乱,蛰别人使他们产生刺痛,同样,嗔随眠烦恼增上,真实生起嗔恨结果也使自他心里产生刺痛,因此嗔随眠如蜜蜂。

这是嗔恨心的比喻,嗔恨心相当于是蜜蜂,是什么样呢?看到有人取蜂蜜时,蜜蜂会生起很大的嗔恨心,飞过来蛰他。蜜蜂身上有一种蜂针,“嗡嗡嗡……”飞过来蛰一下就跑了。其实被蛰一下很痛。以前我跟弟弟放牛的时候,一不注意就到了蜂窝附近,那些蜜蜂认为我们是来害它们的,一下子飞出好几十只蜜蜂来蛰我们。那个时候真的很刺痛,很想把蜂窝全部打破。有些调皮的孩子很生气,他们马上站在很远的地方用石头砸蜂窝。其实这些蜜蜂也是很可怜的。生物学上说,蜂的刺有两头,一头有倒钩,蛰了人后会卡在人的皮肤当中,另一头连接到它的内脏,蛰了人后,内脏也就被掏出来了。所以,一般来讲,蜜蜂蛰了人,自己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死掉。嗔恨也是如此,如果产生嗔恨心,一方面,会毁坏今生来世的善根;另一方面,因为这个嗔恨心,他自己的本来面目显露出来了,别人不喜欢他,周围人也不喜欢他。

这里用蜜蜂来比喻还是有原因的,因为生嗔恨者,除了心产生痛苦,还有很多危害。《中阿含经》云:“虽爱念己身,瞋者亦自害。”虽然很多人爱自己的身体,但一个嗔恨心严重的人,害不了别人,真正害的是自己。我们用嗔恨心害别人,也许这一世用刀、用武器能害别人,但是因为这个原因,你自己也跑不脱的,如果你杀了别人,今生依法律要坐牢,来世也会感受痛苦。《大庄严论经》中也说:“瞋恚之法,现在大苦。于未来世,复获苦报。”嗔恨心让心里非常痛苦,一般有嗔恨心的人非常痛苦,特别可怜。因为嗔恨心的缘故,不仅现世痛苦,未来生生世世也感受果报。严重的嗔恨心也有现世现报的可能性。

为什么在这里用蜜蜂作为嗔恨心的比喻呢?其实嗔恨心跟蜜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蜜蜂为了保护它的蜂蜜,以它的方式害所有外来的有情。以前我放牛的时候,不但人不能接近蜂群,包括牦牛、羊、马,只要接近蜂窝,蜜蜂就不断地蛰这些牛马,它自己也在很短的时间中死了。

贪心像莲花一样,这个比喻对修行很有帮助,不管对任何财物、对有情的所谓的爱,最后也会像莲花一样凋落枯萎。嗔恨心就像蜜蜂一样害己害他,这肯定是障碍如来藏的。这两个比喻很有意思。

我感觉今天讲的还可以。刚才我下来的时候,跟开车的道友说:“我今天没有看书。”他说:“没问题,您只要安住如来藏。”(众笑)我现在安住如来藏,但有时候没有备课、没有准备心里没有底,不知道现在能不能讲,不能的话就安住如来藏……

如粮等果实,外在糠秕覆,

如是见藏义,无明蛋壳蔽。

犹如大米等粮食果实被外面的麦芒等糠秕遮覆而见不到。同样,见如来藏法界自性光明之义也以如蛋壳般的无明愚痴随眠等遮蔽而见不到,因此痴随眠如糠秕。

第三个比喻讲痴心,就像粮食的果实,麦子、青稞外面有一层糠秕包裹着,见不到里面真正的粮食颗粒。同样的道理,凡夫众生、欲界众生,尤其是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光明如来藏的本义在外面有一层无明的蛋壳包裹着,一直被这个随眠遮蔽着,没办法见到真正如来藏的本面。可能你们没有当过农民,我也没有当过农民,但我知道好多粮食,像青稞、麦子外面都有一层糠秕,没有剥开之前,见不到里面真正的粮食。包括玉米,虽然不叫糠秕,外面也有一层壳。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无明比较严重,看不到任何法的真相,这是一种愚昧。贪心和嗔心比较严重,但愚昧无知不那么容易被发现。有了愚痴,人不能明知真相,肯定看不到如来藏,但这不像贪心、嗔心那样明显。

这是第三个比喻,痴心随眠以糠秕作为比喻。我觉得弥勒菩萨对每个烦恼的比喻特别恰当。

不净不合意,如是具贪众,

依欲是因故,现行如不净。

不净物是不合心意的肮脏处,同样,欲界具贪众依靠欲妙等是诸多恶行之因的缘故,三毒烦恼的强烈现行如同不净大粪堆,是所厌离的染污处,现行三毒如不净粪。

第四个比喻:大家都知道,粪便、不净粪是不合意的,肮脏无比。以前有两个人接近饿死时,他们商量是不是要吃不净粪。其中一个人说:“如果要吃的话,我吃自己的不净粪,不吃你的。”但实际上不净粪没有差别。另一个人说:“要吃不净粪相对干净的地方。”不净粪哪有干净的地方?(师笑)但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

看到不净粪以后,谁都不合意,特别不悦意,具有贪心的欲界众生外面所有的各种粗大的因缘,实际上也是一样的,他们贪嗔痴烦恼的障碍相当于不净粪一样,已经遮障了不净粪当中的金子。金子很珍贵,有时候有些道友的手机掉到不净粪当中,捞上来后就不断地给它“沐浴”,那金子更是如此。欲界众生相续当中有贪嗔痴的不净粪,掩盖了我们相续中如同金子一般的如来藏。现行三毒如不净粪,欲界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以不净粪来比喻。

如宝覆盖故,不知不得藏,

众生自然性,无明习地障。

如同无尽大宝藏被许多土覆盖、隐藏,贫穷人不知有宝,不会得到宝藏,同样,如同穷人般的众生因为见具有无尽功德的自然本智被无明习气地遮障而不得见,因此无明习气地所摄如土。

第五个比喻,讲到阿罗汉相续当中的障碍。就像大宝藏,如果用很多土把它埋藏、覆盖,穷人根本不会知道这里有宝藏。同样,阿罗汉相续当中有无尽的自然本智,但是被无明习气地遮障了,故而无明习气地以大地或如土来比喻。阿罗汉的相续相当于是地下的宝藏,被土地所覆盖。

如芽等渐生,能破种子皮,

如是见真如,遣除诸见断。

如同妙树的芽、干、枝等逐渐生长次第能破除种子的外皮,同样,以次第见到法界胜义真如而逐渐遣除见所断的烦恼,因此见断如同果皮。

第六个比喻是见道的障碍。从比喻上面讲,苗芽慢慢成长,种子上的外壳一定会破开的。种子没有破的话,妙树的根茎枝叶、苗芽没办法生长。包括青稞、树,种子种下来、外皮破开以后,里面的整个苗芽会慢慢出现。同样的道理,见真如,预流果或者菩萨,见到真实法性谛的时候,能断除烦恼,就像皮壳一样,见道时会断除的。

见断,见道的时候所断除的烦恼。《上阿毗达磨》和《俱舍论》中讲了见断有多少、修断有多少,学过《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的人一目了然,没有学过的话,一说见断,可能会想“见断——见解断了……”因为这些专有名词也不可能天天重复。见断如同果皮,是一种烦恼,得见道时必须断除的烦恼叫见断,得到修道的菩萨必须要断除的障碍叫做修断。这些都是大小乘共同的专有名词。

与圣道相属,摧坏见心者,

修道智所断,说为如破衣。

与现量见到圣道四谛法相属,摧毁执著五蕴的我执我所执的坏聚见等所断之核心或主体见断之敌的阿罗汉相续中具有已经现量见法性,是修道智慧所断,是灭尽粗大的剩余部分,说为如同有垢的破衣。

修断如破衣。

第七个比喻是昨天讲的破衣。从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都叫修道,一地菩萨见到真正的四谛的真相以后,与他相关的、相属的所断全部要断除。要“摧坏见心者”,一定要摧坏五蕴所摄的我和我所执的坏聚见,以及坏聚见核心的障碍,包括阿罗汉相续当中存在的习气,全部都要断除,这是修道的所断。

这样修道的所断在这里比喻成破衣,因为虽然有这样的烦恼,但是根本起不到作用。《中观庄严论》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修道当中的烦恼根本不会成为投生轮回的因,就像蛇的身体被砍断了一样。修断,这种烦恼不像我们凡夫人相续当中的烦恼那么厉害,马上能成为结生的因。但是修道的烦恼就像破衣一样,拿来马上就烂了,什么都不能做了。修道的菩萨相续当中有没有烦恼呢?有烦恼,但是这种烦恼不会起很大的作用。按照自宗观点,我们平时说,不清净七地有烦恼障,清净三地有所知障。那这样的话,修断既有烦恼障,也有所知障,这些障碍都有。

这是用破衣来比喻的。

每一个比喻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刚开始讲这些比喻时,好像都一样,但再次分析的时候,每一个比喻都有不同的喻义。

依于七地垢,犹如胎包垢,

犹如离胎包,无念智如熟。

依于不清净七地的垢染,障碍所见,具有勤作,因此如同胎包之垢,如同远离胎包般,解脱了那些垢染,八地等无有勤作、任运自成无分别智慧现前,如同转轮王成熟、诞生。依于七地的垢染如同胎包。

第八个比喻,不清净七地是从一地到七地之间,在这期间的所见都有障碍、都有勤作,相当于丑女的胎里虽然怀了转轮王,但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一旦降生的时候,转轮王就已经出现了。同样的道理,七地末尾用无分别念的智慧把整个七地的障碍全部统统灭掉,这相当于转轮王成熟降生。所以,不清净七地,用丑女的胎包来比喻。

我真的觉得,所有的障碍当中,欲界的障碍是最不好的,以不净粪作比喻,其它的都算可以。

随系三地垢,当知如泥染,

是以大本性,金刚喻定摧。

应当了知,随属三清净地的细微垢染,无勤作中便能断除,因此如同金像以少许泥土染污一般。它也是以对治大本性的金刚喻定所摧毁。

因此随系三清净地的垢染说为如同泥土。

最后是三清净地,泥土的比喻。意思就是说,八地、九地、十地,这三清净地有细微的垢染,以最后无勤作的智慧能断除,相当于昨天金佛像外面的黑色泥土。用什么来断呢?用大本性、大本住,因为这种智慧在所有有学地当中是最厉害的,所以大本性的智慧——金刚喻定一产生,马上获得佛果。佛陀智慧的前行当中,金刚喻定一产生,摧毁三界烦恼障、所知障所摄的全部垢染,此时现前如来的智慧,就像用工具轻轻捶打泥土,最后可以显露出纯金的佛像一样。清净三地的垢染,用泥土来比喻。

壬四、归纳彼等总义:

贪等九种垢,如同莲花等。

上面详细对应同法的道理,如此这般,贪嗔等能障碍法界的九种客尘依次对应莲花、蜜蜂等九种比喻。

以上已经详细地说了比喻和比喻所表示的障碍,贪心等九种垢染用莲花等九种比喻来说明。

希望每位道友一定搞明白这些内容,不要只是在文字上读。讲考的时候一目了然,有些虽然口才不是很好,但内容明白了;有些口才很好,但是内容一点没明白;有些是口才也不错,内容也明白;有些口才不好,内容也不明白——有这四种情况,你们可以自己对自己评价。以后对轮到讲考的道友,应该设置ABC不同的奖项,有些相当于诺贝尔文学奖;讲得特别不好的,还有零分奖,到时候煮几个鸡蛋,每个人分一个鸡蛋。(众笑)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