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19

第19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继续讲《宝性论》。

《宝性论》这部论典比较难懂,尤其是有些刚入佛门的、没有佛教的基础、没有很好地、系统闻思修行的人,对这里讲的一些比喻、实相法门的道理比较陌生,对这部论典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反反复复地去思考、去听闻、听辅导、看不同的讲记,这是很重要的。

此论所讲到的法——末转如来藏法门,实际上属于显宗、密宗共同的道理,在弥勒五论中共称为显密连结的论典,既是显宗三转中最重要的法,也对密宗很多甚深如来藏的道理有所宣说。一般来讲,有密宗前世的因缘、对密宗有信心的人才会领悟。有些注解中经常引用《央掘魔罗经》等的教证说:具有前世宿缘的人听到如来藏法门以后非常容易接受,而且心生欢喜;多生累劫中当过恶趣众生,或者与大乘佛教没有结上殊胜因缘的人,对这部法感觉不相应。如果我们没有前世的因缘,确实听起来比较陌生,甚至也有可能有些反感。

总体上讲,大家学习得很不错。如果不能百分之百理解这部论典当中的内容,通过信心来听受,哪怕只是听一节课、两节课,所得到的功德也非常大,如同后面利益品中所说,确实很殊胜。所以,我们每天学习这样的大乘佛教,应该是非常幸运的,大家应该有一种获得感、快乐感、难得感,这一点很重要。万法都是心所造,如果心里对这部法是无所谓的感觉,只是以世间一堂课来对待,甚至认为相当于一堂培训课,可能不一定合理。

大家一定要明白这部论典的重要性,哪怕听不懂,也要知道:听如来藏法门的功德不可思议,再加上课前的发心、课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念》,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应该以这样的心态来接受。

去年讲过,这部论典与我们这里的很多后学者有特别特殊的因缘,为什么这么讲呢?法王如意宝从十几岁开始讲经说法,一直到七十一岁,整个一生当中讲过千经万论,但是最终他老人家离开人间的时候,这部论只讲了一半,讲到“世间真正涅槃”的时候示现圆寂,后面的内容成了将来传法的缘起。法王给大家讲过、宣说过这么多的经典、论典,但为什么最后他老人家离开世间的时候非要以这部论典——觉囊全知朵洛瓦尊者所著的《宝性论释》中间为停顿,打一个省略号?应该不算是句号,后面的传承、后面的法,法王如意宝总有一天会和我们接上这种因缘,缘起延续。依靠这部法,整个讲经说法的缘起延续了。这对每个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因缘,到底什么样的密意和意趣,可能需要个人自己领悟。为什么讲到这部论典时离开世间?缘起是什么?因缘是什么?利益是什么?后人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领悟其中的道理。

前面已经讲了如来藏具足能诠的九种比喻,今天开始讲所诠如来藏的比喻。凡夫的比喻有四种:枯萎的莲花里包有佛像、外面的皮壳、糠秕、不净粪,已经讲完了。还有见惑、修惑、不清净七地、清净三地的比喻,前面已经讲完了。我们分析的时候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比喻,弥勒菩萨并不是随便举个例子。

今天开始讲所诠如来藏的九种比喻,为什么有这些比喻?下面讲这个道理。

辛二(表示自性法界差别之理)分三:一、略说以九喻表示三法之理;二、各自分析彼义;三、广说各自本体。

壬一、略说以九喻表示三法之理:

三自性摄故,界性如佛等。

将要讲的三自性所摄的界性如来藏,对应佛身、蜂蜜等能表示精藏的九种比喻。

这里是略说,讲法身、真如、种姓,这三种自性所摄的如来藏,可以分法身、真如和种姓。这样的如来藏,对应它有什么样的比喻呢?包括前面提过的佛身、蜂蜜、粮食中的果实这三个比喻,总共以九种比喻说明。

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白前面的比喻,希望道友们不能只是看书,应该闭着眼睛也能算出来这九种比喻,九种比喻分别对应的能障的障碍是哪些?所障的如来藏有哪几个比喻?能诠所诠方面说的是有九种比喻,实际上总共有十八种比喻。

此处为略说,下面各自进行分析。

壬二、各自分析彼义:

三自性是什么呢?

此自性法身,真如与种姓,

彼是以三喻,一五喻可知。

此法界如来藏的自性是自然本智法身、不变异的真如及成佛的种姓三种。

若想:以九种比喻如何能表示它们呢?那三种自性依次是以佛身、蜂蜜及粮食果实三种比喻可以了知法界是具法身自性;以金子的一个比喻可以了知真如自性;以宝藏、妙树、宝像、转轮王、金像五种比喻可以了知成就三身的种姓自性。

如果没有讲,路上碰到一个人问你,“此自性法身,真如与种姓,彼是以三喻,一五喻可知”什么意思?不一定能答得上,像猜谜语一样。没有专业基础的话,佛教的很多颂词很难懂。正因为比较难懂,现在所谓的佛学专家、佛学研究员,凭自己的想象分析,找一些资料——现在网络更方便,以前很多研究员找各种书籍、资料,现在不用,拿个电脑在百度上搜索,根据自己的分别念下结论。其实任何一个法、任何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专业老师的带领,确实很困难。

三自性是哪三个呢?就是如来藏的三种本性:如来藏自己有一个光明和没有任何造作的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本智身叫法身;这样的法身,不管佛地、菩萨地还是在凡夫地,没有任何变化,这叫真如,是从没有变异的层面讲的;这样的真如通过修行有一种种姓,将来可以成佛、可以现前,这种因叫做种姓。

如果别人问:如来藏可不可以分?为了能了解方面,可以分为三个:法身、真如和种姓。这三个如何以九种比喻说明呢?法身有三种比喻:佛身、蜂蜜、糠秕当中的粮食,比喻众生自相续中具足自然本智、本来的法身。这里的法身是我们经常学论典的时候所承认的法性,远离四边八戏、真正法性的本来面目可以叫法身。

真如有多少个比喻呢?有一个比喻,也就是金子的比喻。不净粪中的金条、金子,比喻真如的自性。真如也是如来藏,前后没有任何变化,这个层面叫真如。下文也会讲,金子的本体一直没有变化。为什么现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金钱用金子来衡量?从全世界东南西北而言,其它容易变,金子却是无有变化的。弥勒菩萨用金子来比喻很恰当,如果金子当时不会变、现在变了,那就不行;如果当时值钱、现在不值钱,那用这个比喻就很糟糕。但事实不是这样。

最后一个是种姓,下文将种姓分为自性住种姓和随增性种姓,现在暂时不分的话,总共有五个比喻,宝藏、妙树、宝像、转轮王、金像,以五种比喻来分开说明两种姓和三佛性,有这么多的道理来说明。

学习佛学,不是光有信心就可以,今天有信心、但过一段时间容易退;如果自己下了一定的功夫,花了一定的时间,完全明白这样的道理,那在修学道上不容易退转。不学习佛法的人另当别论,但是学习佛法的人,确实不得不学《宝性论》,学了这部论,完全能明白佛教中最关键的道理,奠定特别坚实的基础。

在座的各位,如果以后各方面因缘具足,希望你们好好弘扬《宝性论》。因为不懂《宝性论》,很多佛教徒显现上不是特别聪明,提出来的问题,或者做的事情,有些地方对应胜义的法不如法,有些对应世俗法的时候也不如法,因为没有学过《宝性论》,很多方面都有一些差错。

下面九个比喻会一个一个对应,在座的道友们可能都很惊讶:看起来似乎是弥勒菩萨随便讲了九个比喻,但现在能诠方面那么多的道理、所诠也是这么多的道理——进而对佛教的智慧生起更坚定的信心。

晚上讲考的时候,我去偷听,平时讲得比较好的人在讲的过程中也是迷迷糊糊,平时在世间法方面很厉害,“我学过什么什么、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读研究生的时候……读博士的时候……”但遇到《宝性论》的时候,牙齿一直啃不动的感觉,“这个怎么讲啊……”(师模仿,众笑)

有讲考和没有讲考,差别比较大,有讲考的时候,很多人会用笔记录;没有讲考的时候,还是“入定”为主。(众笑)有讲考还是有压力吧。

壬三(广说各自本体)分三:一、广说法身之喻义;二、宣说真如之喻义;三、广说种姓之喻义。

癸一(广说法身之喻义)分二:一、宣说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宣说法身之分类:

当知法身二,法界极无垢,

彼之等流说,甚深种种理。

应当了知,自性法身也有真实与假立两种分类,法界如来藏完全无垢自性光明堪为佛陀各别自证的智慧行境,是真实的证法身;证悟或获得它的等流因了知所化缘分形成的教法是假立的教法身。它们也被视为是由所诠与能诠或果与因的差别而分的。教法身也有两种,就真如胜义谛而言,从菩萨经藏着手宣说甚深法理;就随顺众生种种意乐世俗谛而言,从经等三藏十二部着手宣说广大种种法理。

前面讲三自性,现在将三自性的九种比喻一个一个对应。可以画一个图:如来藏分法身、真如、种姓,法身分证法身、教法身,证法身是哪些比喻、教法身是哪些比喻;真如哪些比喻;种姓也分自性住种姓、随增性种姓,也有不同的比喻。文字上描述的话,这样讲比较好懂一点。

首先讲法身的比喻。

一般来讲,法身分为法报化三身,空性、无生、无法言诠,这就是法身。在大圆满或者密法里,法身经常从本性空性方面讲,报身是自性光明,化身是大悲周遍、显空双运,这是窍诀上的说法。

但是理论上,在第三转教义当中,法身并不是没有分类,还是有分类的。当知法身二,法身可以分两种,下面也会讲,一是真实法身,一是假立法身,真实法身叫证法身,已经证悟的、到达本位的叫证法身;假立法身是教法身,是与圣教有关的法身,平时理解经论很重要。这两个法身到底是怎么样呢?

法界极无垢,证法身,法界如来藏本来的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是现空无二、自性光明、远离四边八戏的本体,唯有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不是凡夫人的行境,这叫证法身。平时大家都认为远离所有的相状叫法身,这是大家经常知道的法身,如法身普贤如来。

第二种法身,要证悟这样的法身,需要一种等流的因缘。等流不一定是等流果,是指相续的因,一定要依靠一种因来了悟,根据不同众生的心识、缘份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教法,这个教法叫做假立的法身,也叫教法身,这是“彼之等流说”。

为什么法身有这两种?刚才证法身是所诠,要证悟的或者所得到的果;从能诠或者因方面讲,可以叫教法身。教法身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甚深”和“种种理”,甚深:教法法身主要是真实宣讲胜义谛法门,在大乘菩萨相续中特别甚深的般若空性,有二十种空性、十六种空性、四种空性,或者大般若、中般若、小般若中所讲的叫“甚深”,包括在教法身当中,主要宣说胜义谛空性的道理。

教法身有甚深的道理和广大的道理。从广大而言,种种理,随顺各种众生的不同意乐,佛陀在世俗中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等种种道理。

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经常说,荷担如来家业、延续法身慧命,那法身慧命到底什么意思呢?传承一直接下去,佛陀的教法不要隐没,续佛慧命、延续法身慧命,是法身当中的教法身,将如来的法身延续下去。这里的法身应该是有文字的,从能诠上面来讲,佛陀各种各样的经典以及后来高僧大德们言说的法,也可以属于在教法身当中。

这一点,很多道友要理解。我刚开始没有学《宝性论》的时候,对佛法稍微有点了解,认为所谓法身全部是佛的境界,报身是菩萨的境界,化身是众生所看到的,但这样理解不全面。法身分两种,证法身是佛的境界,教法身不一定是佛的境界,凡夫到菩萨之间都可以感受到佛法身的境界。法身是这样的道理。

归纳而言,法身分为两种:证法身和教法身。教法身又分为甚深和广大。前面用三个比喻讲这个道理,下面进行对应:

子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出世故世间,此喻不可得,

如来与佛性,唯是相似说。

所证自性清净法身是真实超出一切世间法的缘故,在世间中能表示此法身的比喻了不可得,因此,莲花内住的如来自然身与自性清净的佛性二者仅是片面相似而宣说的。

真正的法身超出了世间所有的语言、文字、分别念,没办法完全表示。《华严经》云:“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但以法为身,通达一切法。”一般的身不是佛,一般认为的佛也不是真正的身,法身是什么呢?法的真相,如果通达一切法的真相可以称之为法身。《金刚经》中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的如来并不是语言的行境。《涅槃经》中说:“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死病。”真正的法身超于世间的缘故,世间的比喻没办法说。

是不是完全没办法说呢?也不是,如来与佛性,前面九种比喻中的第一个比喻,以枯萎的花里面如来的身相作为能表的比喻,表示自性清净的佛性,这样比较片面,但两者间也有部分相似的地方,可以用作比喻。

真正的法身很难以比喻,就像《法界宝藏论》里所讲“心性如虚空”,不能认为看到空荡荡的地方就是心性,不能这样,只是远离一切阻碍、远离一切相状的部分可以用虚空来比喻。这里对应法身作比喻的枯萎莲花中的佛像、佛身,如同佛身被莲花包裹,但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具足,佛身相对莲花而言是长存的,从部分相似的层面来比喻。

以上讲了九种比喻中的第一个比喻。

宣说深细理,如蜂蜜一味,

宣说种种理,如异皮果实。

应当了知,证悟它的等流因甚深难测,具足功德,因此宣说细微甚深胜义理是为了说明一切法在真如中一味一体,因此如同蜂蜜于香甜中一味一体一样,宣说广大十二部经典等种种方便法理是为了证悟真义而次第引导的种种相关意义,因此就像种种皮壳中有所享用的粮食果实一样。

法身有三个比喻,刚才讲完了证法身的比喻,下面讲教法身的比喻。

教法身是证悟或获得证法身的等流因,有甚深、广大两方面的比喻。真正如来藏的本体非常甚深、难以通达,具足所有下面所讲到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全部功德,这样又甚深又细微的空性法门用什么来比喻?就像蜂蜜的甜味,一味一体。《中观四百论》云:“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一切法的空性,实际上是一味一体的,一法的空性是诸法之空性,只要通达一法空,所有法的空性也会明白的。《大智度论》也说:“又如大海,百川归之,皆为一味,所谓毕竟空味。”就像蜂蜜一样,蜂蜜的味道没有中边、都是甜味,所有的百川都汇入大海,空性一味一体也是这个意思。《四十二章经》中讲:“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比如我们吃蜂蜜,边也好、中间也好,全部都是甜的,不会这里甜、那里苦,万法的空性也是如此,佛陀说,我所说的教法直接、间接都是解脱的因。

以前放牛的时候,我们真的吃到蜂蜜了,当时蜜蜂也跑走了。吃到一点蜂蜜真的像往生极乐世界一样,特别开心。蜂蜜完全是甜的,这是对空性意义的比喻。

前面讲到,莲花是贪心的比喻,刚开始很好看,到后面就枯萎了;嗔恨是蜜蜂的比喻,用刺刺别人的时候,带倒钩的刺与内脏挂在一起,最终自坏坏他。这里的蜂蜜,即所包裹的如来藏、空性的法门,教法身中的空性都是一味一体的本体,一切万法的本体。只不过凡夫不知道这一点而已,外面被嗔恨等各种烦恼包围着,不能趋入。

第三个比喻,宣说种种理,如异皮果实。佛陀所宣说的十二部经有各种各样的方便,让众生逐渐证悟如来藏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佛陀所宣说的相当于各种皮壳里面的粮食,比如青稞、麦子,外面包裹的皮壳,有些比较厚、有些比较薄,有些颜色是白色的、灰色的、红色的,根据粮食的不同,外面的皮壳各种各样。同样的道理,众生有些喜欢十波罗蜜多,有些喜欢五波罗蜜多,有些喜欢净土法门,有些喜欢禅宗,有些喜欢藏传佛教……有些人说,为什么有这么多教派?汉地有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藏地也有萨迦、宁玛、格鲁、觉囊等八大教派、十二大教派……为什么这样?为了各种不同的根基,前辈的高僧大德们才有不同的侧重:有些人与禅宗法门特别相应,大德们就把坐禅的法门集聚在一起;把往生净土的法门汇集在一起,有些人觉得很相应;有些与大圆满密法很相应、有些与大手印的法很相应……外面包装的皮壳各不相同,有些喜欢吃青稞糌粑,青稞糌粑中也有白青稞、黑青稞,有些人喜欢粗面、有些人喜欢细面,有些喜欢各种不同粮食的精华。根据不同众生所喜爱的不同,佛陀有各种不同的法门,不能说“大家只学密法,不学密法的通通离开”,不能这么说;“所有人学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其他都不能学”,这对部分人来讲可以的,也许你个人学一部经典比较适合,但对大多数人来讲,也有不同的胃口。所以这里用各种不同的粮食来比喻佛陀宣讲的种种法理。为什么讲第三个比喻?原因是这样的。

这以上讲了法身的三种比喻,证法身的一个比喻、教法身的两个比喻已经宣说完毕。

癸二、宣说真如之喻义:

自性无变异,善妙清净故,

是说此真如,如同纯金像。

如云:“如来出世也好,没有出世也好,诸法法尔如此安住。”心的自性即使随系于无量烦恼痛苦,但清净光明无变的缘故称为真如,如同优质纯金不变一样于一切阶段自性无有变异,犹如美妙的金子般自性善妙堪为最胜,就像无垢的金子一样原本无有烦恼、清净的缘故,即是说此法界真如与上等金像同法。

第四个比喻。真如只有一个比喻。所谓的真如,佛经中也讲过,如来出世也好、没有出世也好,一切诸法的法尔如是安住,没有变化。当众生的心被各种无明烦恼所困扰的时候,光明的心从来没有变化、丝毫没有变化,以前怎么样、后来也怎么样。同样,我们如来藏的自性没有任何变化。《大般涅槃经》云:“虽处五道,受别异身。而是佛性,常一无变。”虽然众生在五道或六道轮回中受各种不同的身相,有时候是饿鬼身,有时候是人身,有时候是旁生的身相,但实际上佛性从来没有任何变化,自性无有变异。

自性有什么特点呢?善妙。金子在世间来看非常庄严美妙。虽然以前儒家的说法是“众生本初是恶”,但是这种说法不一定究竟,众生如来藏的本体应该是善的,就像金子特别完美一样,如来藏的本性是善妙的。

还有清净的缘故。将金子放在最肮脏的粪坑中,它的本性也从来没有任何垢染。厕所里面的金子拿上来以后,马上洗一下、熔化就完全可以,本性当中从来没有垢染过。同样,表面看佛性被烦恼障、所知障各种障碍染污,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变化过。正因为如此,如同金像。其实,以各种不同的法来进行比喻也可以,有时候如来藏用金子来比喻,有时候真如如来藏用虚空来比喻。比如说虚空,根本没有成住坏空,同样,如来藏的本体上也没有变化,可能有人会想“我今天可能特别惨,被别人侮辱、痛苦、践踏”“今天有希望接近证悟”,但其实任何阶段的如来藏本体没有任何变化。经典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不敢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未来的佛,我不敢轻毁佛性”。佛性是不坏的,虽然看起来人显现上比较坏,不如理不如法,尤其有一些特别低贱的人、恶劣的人,甚至破了善根的人,但实际上其如来藏没有任何毁坏。

真如不变只用一个金子来比喻,原因是如来藏的真如无有任何迁变和改变。因此,每个人要有信心,也许暂时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显现不出来,如同金子被锈所染,或者被不净粪所染,外面非常脏,你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但是你自己的自性清净没有任何染污,正因为这样,我们会进步,有开智慧的机会,即使这辈子不能开智慧,下辈子也能开智慧。如果跟一般的无情物一样,那就不可能有任何希望。

现在很多人,要对自己有自信。如果不懂这些道理,光说要自信,可是心情很低谷,社会环境也不好,自己的各种处境也不好,好像这辈子根本没有希望一样。但实际上,如果你懂了如来藏的法门,哪怕你最下劣、最低等,就像藏族俗语说,除了流水以外再没有比我更低下的。因为水是往下流的,除了水以外没有像我这样低下的人。如果你真正懂得有如来藏,会觉得“没什么事,这辈子我非常穷,穷就穷吧,下辈子可以变成富翁。”“这辈子人人欺负我,这辈子关在监狱里没有希望,好好发愿下辈子有机会。”“金子是有的——我有如来藏,只不过别人没有发现,被外面污垢的不净粪障得很深。”所以,这里说前后的佛性没有什么变化。

这是第四个比喻。

癸三(广说种姓之喻义)分三:一、以比喻说明二种姓;二、由彼得三身之理;三、彼等对应比喻。

子一、以比喻说明二种姓:

如宝藏果树,可知二种姓,

无始自性住,真受殊胜性。

比如,不以勤作重新形成、具无尽受用的大宝藏自然存在于地下,以勤作成办而具有果的妙树在园林中逐渐生长,同理可知,可以产生三身的佛陀种姓也有两种,即从无始时以来心的自性中安住的法界清净自性种姓,以及缘它以听闻等所行勤作重新真实得受所生的随解脱分善殊胜的随增性种姓。

第五个比喻和第六个比喻,分别为地下的宝藏,种子慢慢发芽长成果树。

首先宝藏的比喻对应自性住佛性,无有任何勤作,自然具足,就像地下宝藏,只要有福报,自然现前,不是依靠造作;第二个比喻,果树,相对而言需要农民的勤作,需要种下种子、浇水、阳光、肥料等因缘,才能在果园中逐渐生长。

宝藏是每一个众生自己三身具足的种姓,也就是自性住种姓。从无始以来,我们每个众生自己具足的种姓叫自性住种姓。我们经常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德相”,从这个层面,今天在座的都是佛,自性种姓已经具足了,对应的比喻是宝藏。

如来藏有两个层面,其中一个是自性住的,每一个人无始以来已经具足了如来藏的自性,后面会讲所有功德如何具足的道理。自性住种姓,无始以来存在,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一切众生本来皆是佛的原因也是这样。

如果一切众生都是佛,那是不是佛在轮回中流转?佛是不是有现行的贪嗔痴?佛是不是会发脾气啊?佛是不是会心情不开心啊?佛是不是没有吃饭的时候饿得很痛苦?从自性住方面没有,但是还有一个叫随增性佛性,叫“真受殊胜性”。意思是,本来每个众生都已经具足了佛性,但要真实地接受它,需要通过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守持戒律等等,通过这种方式,随解脱分的善根慢慢成熟,会到达每个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的境界中。随着不同的层次去进步,一直上去,就像果树刚开始是一个灰色的种子,有些需要剥皮,有些直接放在地里,再不断浇水,慢慢发芽,逐渐成长,最后变成参天大树。

世亲论师有一部《佛性论》,将后面的种姓叫做“引出佛性”,引出来的佛性,这个比较好懂。现在很多专用词叫做随增性佛性。根据不同的修行最后成佛,这个时候成佛叫自性住佛性和离垢佛性,离开了垢染以后的佛。那我们是不是佛呢?从自性住佛性的角度讲,每个众生是佛。佛有没有烦恼呢?佛本性没有。为什么我们有烦恼?从随增性的佛性来讲,众生不是佛,众生就是众生,佛就是佛,通过修行到达佛的果位,这才是对的。

刚才讲的《佛性论》,有一个真谛翻译的版本,《遗教经》也是他翻译的,有点难懂。《佛性论》是世亲论师所著,其中珍宝的比喻用了六种法,比如难得、无垢、威神无穷等,现在讲的第二个比喻——果树,也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明。

《佛性论》,藏文中没有,梵文也没有,只有汉语。世亲论师造的这部论确实很有价值,希望道友们这次学《宝性论》的时候,有时间的话把世亲论师的《佛性论》也看一下。世亲论师把弥勒菩萨的观点讲得很透彻,其中第六品和第七品对前面的几个比喻讲得比较细。大家对这样的佛性有一个很全面的理解会好一点。

禅宗一会说众生都是佛,一会说众生跟佛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景德传灯录》中说:“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佛和众生没有差别,智与愚没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向外求宝呢?其实自身具足珍宝、具足明珠。禅宗很多人说,见佛就是见自性,那你到底见的是什么样的佛?如果见到本性佛,可以成佛,但显现上众生就是众生,佛就是佛,众生并不是佛。如果能区分开这里讲的两种佛性的道理,学习大乘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否则有时候说佛就是众生,有时候又好像众生跟佛差别很大,佛是断证圆满的,而众生具有一切束缚——这之间是天壤之别,怎么会是一体呢?

世亲论师的《佛性论》中,讲引出佛性的时候要超出很多,先从邪见的皮壳当中超出,先超出一阐提,再超出外道、超出声闻、超出缘觉、超出菩萨,最后得佛果。如此一层一层出来,就像种子一点一点出来,最后变成果树。《佛性论》中讲,有些人确实先是一阐提,一点善根都没有,从一阐提出来以后,也许逐渐变成外道,慢慢又成了大乘佛教徒,最后还要继续往上。这样的道理,大家有必要深思。

子二、由彼得三身之理:

许此二种姓,获得佛三身,

第一得初身,第二得后二。

承许由自性种姓与随增种姓这两类种姓因中获得圆满佛陀的三身之果。也就是说,第一自性住种姓,由行持诸多智慧资粮究竟而远离所有客尘,从中获得第一身——具二清净法性本性身;第二随增性种姓增长中福德资粮究竟而获得后面——显现于近远所化前的受用圆满身及化身二身。

刚才有两种种姓,自性住种姓、随增性种姓,从中获得圆满佛陀的三身。依靠两种种姓,可以得到佛陀的法报化三身。怎么得到?

“第一得初身”,刚才说的法身或者本性身,有时候意义相同。依靠自性住种姓,行持善法,主要积累智慧资粮,福德资粮也可以积累,最终远离一切垢染,获得真正的本性身,或者法身,因为有了自性住种姓的原因,最后到达本位。密法里面讲得更清楚。

第二种种姓,我们有随增性种姓,要尽力积累福德资粮,逐渐会得到报身和化身,第二得后二。报身也叫受用圆满身,大乘的法全部可以受用,所以叫受用圆满身。因为随增性种姓的原因,让我们可以得到这两种身。

这些通过不同的比喻来说明,以下进行对应。

子三、彼等对应比喻:

当知本性身,庄严如宝像,

自性非所作,功德宝藏故。

具大法政故,报身如轮王,

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应当了知,胜义本性身自性光明以功德最妙庄严如同珍宝制成的佛像一样,因为原本自性成立,不是以勤作重新造作,(十)力等功德如同无尽宝藏的缘故。由于具足深广大乘法的国政大财富的缘故,显现于清净者前圆满受用身如同转轮王享受七宝及四洲等财富一样。依靠胜义身现前的能力而于所化众生心前呈现随机调化的影像自性,因此共同显现的化身如同金像般。

刚才讲到,因为有自性住种姓,积累智慧资粮的原因,获得了本性身或者是法身,获得法身以后,功德圆满、自然庄严。九种比喻中用宝像来比喻,如同路口破衣包裹的佛像,它原本成立所有的功德,不需要任何勤作,功德自然圆满,所以与宝像的比喻非常相同。

刚才自性种姓用了一个比喻,下面随增性种姓分开作了比喻,即种姓上用了五个比喻,前面两个,后面法报化三身有三个比喻。也就是说,自性住种姓有两种比喻,随增性种姓有三个比喻。如果有个图来理解比较清楚。

具大法政故,报身如轮王,因为随增种姓积累福德资粮的缘故,有两种身,一个是受用圆满身,一个是化身。首先受用圆满身,对大乘的深广法门全部了如指掌,获得了大乘的国政、获得了国王的位置,所有的大乘受用之法对他来讲都是圆满的。就像丑女胎里面的转轮王的比喻,转轮王可以统治四大部洲,有这个权利。报身是用这个来比喻的。

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因为有随增性种姓的缘故,可以现前化身。在不同的众生面前,如同影像一般的各种各样身相可以显现,这个用金像比喻。金像可能有人像、马像、佛像,和前面最后的比喻有点不同,前面的比喻是泥巴的模子中有特别珍贵的金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化现种种现象,只要众生需要,有时候变成猪八戒,有时候变成孙悟空,有时候变成唐僧等,各种各样的显现。这是用九种比喻中最后一个来比喻的。

尾义中引用了《大乘阿毗达摩》一个经典中的偈颂:“无始世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诸道,及证涅槃果。” 虽然在《大乘阿毗达摩》中没有找到这个经典,但贾操杰也引用过。实际上众生无始以来都具有如来的心,因为有了它,修道也有希望,最后得涅槃也有希望。好多大德引用过,为什么我们现在精进修行呢?如果相续中没有如来藏,那修行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因为无始以来就有佛性,有了佛性将来可以成佛,这没有任何困难。

时间不多了,那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