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20

第20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宝性论》讲第六个科判——以信心证悟教义之理,意思是如来藏依靠信心的力量来证悟。

己六、以信心证悟教义之理:

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

日轮璀璨光,无目不得见。

原本任运自成、不是依他缘重产生,自然圆满佛陀的法性胜义谛如来藏,它是异生、声闻缘觉、新入大乘菩萨依靠了义经典及彼等注释,以诚挚的信心胜解而以总相的方式所证悟的,因为不具见甚深真如之明目的缘故,并不是如实现量证悟,就像明净的太阳,璀璨的光芒,无眼之人不会现见。

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众生都有本来具足、任运自成、不依靠其它法重新产生、一切自然圆满的佛陀胜义谛的如来藏,如来藏实际上可以依靠信心来证悟。世间中的凡夫众生、声闻、缘觉,还有初发心的资粮道、加行道菩萨,他们依靠诸佛菩萨的论典,比如第三转法门的经典,还有龙猛菩萨、无著菩萨所造的论典及注释,依靠闻思这些经论,再加上自己虔诚的信心,可以以总相的方式来了悟如来藏的本来面目。

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只有第一地菩萨才能现量照见,所以上面所讲到的四种人——凡夫、声闻、缘觉以及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们不能如实见到。

好多注释中都用《胜鬘经》的教证:“世尊,如来藏者,于身见众生,非其境界。世尊,如来藏者,于取四颠倒众生,非其境界,世尊,如来藏者,于散乱心失空众生,非其境界故。”凡夫人叫身见者,具有萨迦耶见;声闻和缘觉具有四种颠倒,因为还没有通达细微的常乐我净;初发心的菩萨是散乱心失空者,也就是对真正的空性还没有完全的把握,没有完全证悟法无我——这四种人不能完全见到如来藏的本性。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被相续中的所知障等障碍所遮障。

不仅是我们初学者,十地菩萨都还不能完全见到如来藏的本体,《涅槃经》中用了很多比喻说明:好比见到很远处的一个色法,看不清楚到底是人呢,还是牛呢,还是什么;又好比看到很远地方的塑像,看不清楚到底是梵天的像,还是帝释的像,还是菩萨的像;或者一个人喝酒喝醉了,对前方的事物也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说,十地菩萨对如来藏的本体就像我们看夜晚的色法一样,不能完全、全面地见到。虽然依靠信心证悟,但一般来讲,凡夫人很难通达如来藏的真正本体。

科判是“以信心证悟教义之理”,从这个层面来讲,有了信心,对如来藏也会通达的。在佛教中,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不管讲显宗、还是讲密宗,很多前辈大德们经常引用弥勒菩萨的这句话来说明信心的重要性。《大智度论》中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如同大海,如果没有信心则无法趋入,如果没有智慧则无法度越生死轮回。《华严经》中也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信心,则如《圣十法经》中所说:“人若不具信,白法不成就, 如种被火烧,不能生苗芽。”其他经典中也讲过。如果人没有信心,所有的白法功德不可能产生,就像种子被火烧焦以后不可能产生绿色的苗芽,所以信心特别重要。如果有信心的话,很多法的道理也是自然而然明白。如果没有信心,确实你再怎么样修行也很难通达。尤其是像《宝性论》这样的论典,有信心的人听完这部论以后,能在佛法的如来藏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础;如果自己没有福报、没有信心,确实很难很难。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十多年前,大约2003年在西方讲过《宝性论》,当时他提到他的父亲董瑟·听列·诺布,一位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他经常说:如果没有信心,很难通达佛法的奥义,尤其是现在世间的专家、权威、非常顶尖的分别心比较重的人,对佛法、对世间的执著非常尖锐,这种人很难以通达真正的如来藏的本体。

所以现在的求学者,对自己的传承上师、对自己的法,要有虔诚的信心。当然信心不是很简单能生起来,主要跟自己的福报有关系,同时自己要经常祈祷,比如你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要用虔诚的心祈祷观世音菩萨;如果对莲花生大师,或者对某个上师有信心,也要经常祈祷。因为祈祷和信心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你猛厉地祈祷,自然而然对上师、对法产生信心。

我从小对莲花生大师非常有信心,可能与家庭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与自己前世的福德因缘也有关系。我每年会念一些莲师心咒,包括现在也是如此,一方面,想获得上师、莲师的加持,令证悟融入自己的心;还有一方面,遣除修行中的道障。院里每年会规定大家念多少咒语,其实我并没有这样,有时候规定的反而念不完,我自己规定的反而念得完,像莲师心咒是对自己修行方面的保护,我至少每年念一万遍以上,还有一万遍以上的忿怒莲师心咒,如果有时间,则十万遍左右。

法王如意宝的莲师多吉卓罗修法“吽吽吽……”,在当今时代遣除违缘非常重要。自从法王去不丹虎穴显现忿怒莲师的伏藏法后,顶果钦哲仁波切到圆寂之前一直都是每天不间断地念。

所以,像这些大德们显现上为了遣除违缘要修持忿怒莲师的话,我想我们在座的也需要修这些。希望在座的各位,以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当中,自己每年要多念莲花生大师的心咒,能发愿很好;如果不能发愿,自己应该有一些约束,每年都应该念。前两年每年要求念忿怒莲师的心咒,这次我不规定,但为了在末法时代遣除内外密的一切障碍,自己最好以念莲师心咒来祈祷。的确,你们也能看出来,莲师与所有十方三世诸佛的寂猛坛城的本性一味一体。在末法时代中,如果我们祈祷莲师,也很容易成就所有的三根本。希望大家以自己的信心经常祈祷本尊、祈祷上师。

我看到有些道友念经、念咒语非常认真,无论在任何环境中,一直不间断,自己的功课成了生活当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有些人,偶尔有别人的提醒、劝说时,只在两三天中修一修,没有持之以恒的心力,这有点可惜。修行的话,学了一部法以后永远得利,这很重要。

如果真的依靠信心来学,自相续确实是可以改变的。我家乡寺院有一个出家人,以前刚出家的时候相续非常刚强难化,如前两天所说的那样,有些事情,本来在家人都可以平息了,他非要再拿拉出来、要有些结果,性格特别不好。后来,他来这里在一位上师那得过《大圆胜慧》,之后相续完全改变了,修行一直非常好,心相续的烦恼特别微弱。

有些众生相续中的烦恼特别粗大,一生起烦恼来,自他都很难对治;有些人以前很严重,后来遇到某位上师、得到某个法,自相续就像华智仁波切说的“像踩棉花一样”,或者“像稀饭里面放酥油一样”。如果不理解这个比喻,自己煮个稀饭,放一块酥油,喝完以后就知道,“哦,我以后要变成这个样子”。当时石渠比较艰苦,华智仁波切经常得不到稀饭,一旦有稀饭和酥油就喝得特别香、特别温和,可能是这个原因。现在有些人喝稀饭的时候,“不要不要,这个有酥油味”。本来我们认为酥油味是很好的味道,但是你们遇到它,就“不要过来,有酥油味,不行不行!”如果华智仁波切听到这句话,不一定很开心。他说最上等的修行人相续非常调柔。

刚才讲信心,依靠信心来证悟所证的如来藏,依靠教理、依靠信心来证悟,这是很重要的。当然,真正的法界如来藏,一地以后,甚至佛地以后才能如实照见。但我们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依靠自力证悟如来藏有一定的困难,依靠经教的力量、依靠信心的力量,可以现见胜义谛的真相。

己七、认清所证之义空性:

此无何所破,亦无少所立,

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远离二边的空性之理是什么呢?这个自性普皆清净如来界性胜义谛真如,没有任何先前存在所要遣除的染污过失,因为原本远离所有客尘就是它的自性。真实义法界真如也无有少许前所未有所要安立的清净功德,因为(十)力等胜义功德原本任运自成、无别的法性就是它的自性。为此远离二边。以了知胜义的有境智慧真实现量观真如性入定而尽力串习,次第生起现量见到真实法性胜义的智慧而得以解脱所断客尘,也就是见道解脱见断垢染,修道解脱修断垢染、究竟道解脱所有二障及习气。

有些注释中将此偈颂和下面的偈颂连在一起讲,有些将这两颂分开,这里是分开来讲。

所认识的、所证悟的空性到底是什么样呢?前面也讲过,远离四边八戏的、远离一切戏论的这种本性即是所谓的空性,也可以叫离戏,也可以叫如来藏,也可以叫真如,等等,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真正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呢?实际上是远离一切边的,此无何所破,这样的如来藏在清净的如来法界中没有任何东西需要破斥、需要遣除,所谓的烦恼障、所知障、业障、习气障等等,在真正的如来藏的本体当中没有任何所见,就像虚空本体上没有任何所要遣除的、没有任何所破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来藏上面所有的客尘本来都不存在。那么,十力四无畏等如来的功德需不需要重新建立呢?亦无少所立,在如来藏的本体上不需要建立任何法,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重新建立、重新成立的任何法。那是什么样呢?以真实的方式,如果是中观,中观有中观的修法;如果是大圆满,大圆满有大圆满的修法。以真实的方式观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自己的真心,如此则能见到本来面目,真正能见到真心,已经获得了解脱。

如果以基道果三方面来讲,前面两句讲的是基,第三句讲的道,最后一句讲的果。这个偈颂特别重要,包括上师如意宝《直指心性注疏》中引用过这个教证,说:这出自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其它论典、续部,如《桑布扎续》《二观察续》,好多续部中都异口同声引用这个偈颂。这个偈颂特别重要,有些大德在讲大圆满的直指心性时会用:真正直指心性的时候,实际上心性当中没有所遣、没有所立,在真实性中直接安住你所见到的本来面目就是它。以禅宗的方式、以大圆满的方式也可以这样理解。

大家应该要背这个偈颂,要知道这样的教理在修行当中很重要。真谛翻译的《佛性论》中说:“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没有一法可以损减,没有一法可以增加。跟前面的翻译有点不同,不管怎么样,你们觉得哪一个比较好背、好接受,选择哪一个都可以。反正这句话确实很重要,如果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像刚才所讲的一样,一方面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很重要;一方面要忏悔,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般的课程或者理论来学,也许不一定认识它的意义。比如世间的教授、专家,他的分别念很重,思辨能力很强,让他解释,只会越思辨离得越远。所以,修学有时候需要因明和中观的推理,有时候需要有信心、需要有安住,或者自己实在没办法了悟的话,就忏悔,这也是有必要的。

以前在西方弘扬佛法的纽西堪仁波切,在一段时间中比较出名。他在西方传法的方式跟藏地传法有点不同,他经常根据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跟他们讲课,讲着讲着,如果他认为今天大家的整个气氛不是很好、需要忏悔,会说“你们好好念金刚萨埵心咒,好好做荟供,什么时候气氛好转、因缘成熟的时候再传”,然后当场离开,十来天都不来,过一段时间,再次回来时,继续讲原来的法。有些弟子们觉得自相续清净以后得到的感应很不相同。现在纽西堪仁波切已经圆寂了,他也有一些书,在传大圆满等各方面是很好的。

纽西堪仁波切经常要求大家荟供,有一次一位西方弟子问他需要买多少荟供品。当时堪仁波切回答说:都可以,荟供的供品你买一百万也可以,一元钱也可以,不限量。于是那位弟子就买了七美金的荟供品,过了一会,他为自己买香水花了四十美金。堪布说,在西方来讲,积累资粮还不如自身庄严、自身装饰受重视。这个观念与藏地有点不同,在藏地,荟供或者做善事,可能钱拿得比较多一点,这也是根据信心来说。当时堪布说,现在有些人为自身作庄严、装饰,愿意花很多钱。我们的信心,对本来清净的认识,可能在深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经常忏悔,尤其要想明白这样的道理,要结合祈祷上师、结合忏悔、结合做各种善事,很重要的。

本来这里每个月十号、二十五号做荟供,这很重要。原来因为星期天的缘故不得不改,现在我也希望: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道友们,不管你在不在这里,能在藏历二十五和初十这两天荟供,如果不能,一个月中至少做一次简单的简供。如果有时间,按照《莲师七句祈祷文》的仪轨做荟供;如果没有这么长时间,一般前面做个忏悔,接着做个荟供、护法,再回向,这很重要。因为入了密宗以后,得了很多灌顶、接受很多密法,我们受持的密乘戒律可能多多少少有所违犯。再加上现在很多人很喜欢荟供,因为有吃的。他们不一定特别喜欢清净自己的相续,但特别喜欢有相的法,只要是有吃的、喝的,到处沾一点、抹一点很开心。

根据各自的情况,各个地方都可以进行荟供。原来刚开始时,我汇编了一个《莲师七句祈祷文》的荟供仪轨,但印得不多,去年印的那个版本太长了,做荟供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以后有时间给大家编一个比较简单全面的,这样好一点。如果这样,通过忏悔、荟供等很多方式,能见到这个偈颂中所讲的意义,认识本性。

2015年,还是2013年时,有一次我们去美国一所学校,他们教授说,要讲最深的道理,不用讲因明和现代科学,我们要认识本性方面的教言。当时我也引用过这个教证。

具有别法相,界性客尘空,

具无别法相,无上法不空。

为此,由于现见如来藏以具足法性有异体差别、可各自分离的法相——可断除的客尘世俗有为法而空,因此远离有边;由于以具足法性无有异体差别不可各自分离的法相、不可断除的自性胜义无上佛陀之法(十)力等无量功德的法界不是空性,因此也远离无边,由于互绝相违的缘故,也解脱有无二俱边,由此也解脱遮破它的非俱边,因此解脱二边或四边的空性无误之理就是真如。

这个教证也很出名。具有别法相,意思就是说,实际上如来藏跟它不是完全一体的,有一种差别:它是可以远离的法相,也是可以断除的法相,就是世俗所谓的客尘。这个客尘在如来藏上面没有,所以可以说远离有的边、远离常的边,可以叫自空。如来藏本体无有可分割的,也没有可断的,这上面已经具足了所有如来的功德,这些功德实际上是不空的,不能说像世俗法一样根本不存在,不是这样的,明分一直不空。从空分来讲,如来藏的法相没有任何实有的、成实的法;从明分来讲,并不是像虚空一样的单空。那是不是空和不空两个法结合在一起?绝对不可能,这样的法是互绝相违,有和无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既不是二俱、也不是非二俱,这叫远离四边八戏,真正如来藏的本体也是这样的。

《大宝积经》中也说,如来藏——因为空性叫如来藏,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烦恼、客尘都已经远离了,就像虚空中根本不存在云雾一样;也可以叫不空如来藏,因为一切恒河沙数功德自具圆满,这是不可空的。所以《定解宝灯论》里讲,初学者面前显和空好像是相违的,但实际上不相违,这是真正如来的密意。这里也是如此,又不空、又空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有相的分别念面前,只能显现要么有、要么没有,除此之外显不出来不可思议的境界;一旦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里如来藏的本体是这样来理解。

己八(宣说以彼等解说之必要)分二:一、以问答略说必要;二、广解说义。

庚一、以问答略说必要:

如云如梦幻,彼说所知空,

复此佛何说,众生有佛性?

问:垢染,犹如不稳固、无有自性的云彩,如可以享受及领受而无自性的梦中显现,又如显现种种而无自性的虚幻影像,佛陀在宣说中转F轮无相的经藏《广般若经》及《中般若经》等中以这三种比喻详细宣说了从所知色法至一切种智之间一切法于一切时处均是空性无有自性。在末转F轮决定胜义的《如来藏经》等极多经典中如来圆满佛陀真实语为何又说“一切众生原本任运自成具有自性清净光明的如来藏法界”?前面说无有与此处说有难道不相违吗?

有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云、如梦、如幻,佛陀用这种方式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也就是第二转空性法门中,佛陀经常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或是幻化八喻、十二喻等,具体而言:如云一样,云是不稳固的,没有任何自性,飘来飘云;如梦,正在领受的时候有,但实际上领受的梦,除了感受以外根本不存在;如幻,表面上看来有,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种种现象都有,但实际上观察的时候,各种幻化都没有。所以,佛陀在第二转时讲到以三种比喻为主,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的万事万物的法都抉择为空性。

《圆觉经》云:“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所有的法,生死、涅槃、凡夫、诸佛等全部都像空中的鲜花一样,没有任何实有存在。有些经典中讲“诸佛如梦如幻,涅槃如梦如幻,乃至胜过涅槃之法也是如梦如幻”等等。

在第二转时,所有的法都说是如梦如幻的;最后末转的时候,为什么佛陀说任运自成的如来藏不空、存在?第二转说空,第三转说不空,这两个难道不相违吗?同一位佛陀所说的前后会不会自相矛盾?因为第二转时说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法全部是空性,但最后用九种比喻说如来藏是坚实的、不空的、实有的,那这样会不会很矛盾?实际上没有矛盾,这种道理确实很重要。现在有些佛教徒对于第三转和第二转教义之间的问题很难分析清楚: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说不空,到底什么意思啊?

为断心怯懦,轻视众生劣,

邪执损减真,贪我五过说。

答:没有相违的过失,前面说无有是为了遮破执著真实有实法而宣说客尘不存在。此处说有是为了五种殊胜必要而说法界存在。其原因是,如果没有宣说有如来藏,那么众生由于不知自己具有胜义佛陀真如性而认为像我这样的人不能修成菩提而心怯懦,不踊跃入道的过失;由于不知他众具有如来藏而认为这些众生低劣,轻视不恭敬他们的过失;由不知自他一切众生均具有如来藏而将非真实虚伪的客尘自性实际无有而执为有的增益过失;将与真实功德无别的法界原本周遍一切存在而执著为无有的损减过失;不知自他的自性于法界中平等而过分贪爱自我的过失,这五种过失或过患,某种行者具有大部分,为了使他们断除这些而生起欲求获得菩提的欢喜、对一切众生的恭敬、证悟客性无有的智慧、证悟自性存在的智慧、了知自他平等的大慈心,才宣说如来藏法性真如周遍一切存在。

佛陀这样说不但没有过失,而且前面遮破一切法不存在,后来说如来藏存在,这是有原因的,有什么原因呢?为了断除五种过失而说如来藏存在。

如果没有宣说如来藏,很多众生只知道空性法门,还是很危险。现在这个时代,一定要弘扬末转如来藏的教义和第一转四谛法门的教义,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讲第一转的法要,很多人根本建立不起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见。有些人刚入佛门就直接学空性、直接学禅宗,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前面四谛法门的基础没有打下,只学禅宗或二转的教义,那根本不知道如来藏光明的道理。

此时,如果知道密宗的道理更好。麦彭仁波切在一首欢乐歌中说,这一辈子非常幸运,遇到了显宗、密宗圆满的教法,遇到了像佛陀一样的莲花生大师的传承,非常幸运、非常欢喜。

在座的各位,从某种意义上看,如果真的去思维,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像学校里面的学生一样,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学生的见解基本上与老师相同。有些学校的老师教什么,学生离开校园以后就只会重复这句话,自己没有思辨能力。很多道友也是这样,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只学一个空性法门,善空、恶空、一切空,除了空以外,什么话都不说。如果佛陀只讲一转,弟子也只会讲四谛,除此之外不会讲什么。但我们既要懂一、二转的教义,更要懂三转,尤其三转最甚深的教言在密宗中也有。

不管前世什么样的因缘,今生遇到这样非常完整的法要,这是每个人的福份,希望大家在短暂的人生中不要放弃,不然真的很可惜。有些人的苹果手机掉了,会说“好可惜啊,怎么办呐”。苹果手机掉了,确实比较可惜,钱也在里面,照片也在里面,信息也在里面。但是,你的见解错了,产生了一个邪见,毁坏了今生来世的话,更可惜。这些道理,每个人都要想一想:第二转讲一切都是空性,为什么在这里说如来藏存在呢?

下面讲了五种必要。

第一个必要——为断心怯懦。如果没有讲如来藏的法,众生因为愚昧无知,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相续中具有这样的如来藏。如果不知道,从现在的状况来看,自己没什么可希求的,对求菩提产生怯懦心,不会踊跃欢喜地入道和修道。每个人都得到了人身,有法缘、有上师,有了这些因缘,就像《大乘经庄严论》所说:“因已转为人,无量每刹那,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这很重要。我们转为人身,有了这样的因缘,每一个无量的刹那间成佛的人不计其数。大家不要认为“我肯定不能成佛”,在各个世界中获得人身而成佛的人不可计数,非常多。

要让我们自己有希望,首先要学如来藏,这是第一个必要。虽然现在可能身体也不好、记性也不好、经常得不到好的评价、受到很多人的欺负、长得也不好看、钱也没有,经常出来各种各样的违缘,但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有佛性,就会想:“没事,现在虽然这样,但我还是有如来藏,我好好地保护如来藏,有一天我肯定超过这里所有的‘坏蛋’!”(众笑)不能这么说,是吧?

这是自己的不怯懦,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必要——轻视众生劣。因为我们愚昧无知,也不知道其他众生相续中具有如来藏。如果不知道,我们确实可能经常蔑视、看不起别人。其实我们的社会真的很现实,看别人有威望、有势力,以后需要求他,即便心里对他不满意,表面上也是“好好好,拉索拉索”,他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恭敬,但是因为以后要求他,不得不恭敬;如果这个人看起来特别低劣,没有智慧、没有文化、没有身份,别人就看不起他。有些人真的很现实,包括有些警察、领导,自己稍微有点身份,以这个理由,谁都看不起、谁都践踏,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一旦自己落入低下的境地,可能自己才知道,“原来我践踏过多少人,现在我应该……”如果我们知道其他众生也有如来藏,就会像常不轻菩萨一样,“我不敢轻视,他有如来藏,我不敢欺负他。”

前段时间藏地曝光了一个孤儿在学校被其他人打得特别厉害的新闻,后来全世界都帮这个女孩子说话。其实在学校里面经常发生这种事,稍微有一点势力的、有一点能力的人,经常欺负别人。我以前刚读小学的时候,很多人欺负我、打我,很可怜的,我当时想:哪怕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一个权力都很好的。大家都会欺负新来的。其实,一般寝室里面、班里面,在各个群体当中,有人新来的时候,更要爱护他,因为他当时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信心,很害怕。如果有悲心的人、有善心的人,帮助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是菩萨行为。如果知道别人有如来藏,至少不会欺负别人。世间团体确实很现实的,出家团体应该好一点,也不好说,但是希望应该好一点。有些人比较怯懦,经常欺负他们,所以欺负人是很不好的。

这是第二个必要,断除轻视他人的恶劣想。

第三个必要——邪执。断除邪执,本来如来藏上的烦恼障的客尘不是真实有的,但你不知道本具如来藏,却认为烦恼障等好像是实有的,产生一种邪执、增益。

第四个必要——损减。本来如来藏是具有的,但是因为自己愚昧无知,不知道自己和众生的相续中遍有如来藏法界,而认为没有如来藏——损减。就像现在的无神论一样,人死了,“万一有下一世……”很多电影里,“如果有下一世,那我陪着你”,(众笑)这是特别可怜的一个词。有时候也可以看出来,这是因为不知道有如来藏心的相续存在。

第五个必要——贪我五过说。自己和他人相续中如来藏平等功德的缘故,实际上都平起平坐,但是因为不知道的原因,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贪爱自己,“我很重要,别人无所谓”,对别人进行轻贱,这需要断除。这叫做五种过失。

归纳起来:1、知道自己具有如来藏,以后有成佛的希望,自己有欢喜心;2、知道别人有如来藏,会恭敬别人;3、知道客尘不是实有存在的智慧;4、证悟如来藏具足的智慧,自己有希望;5、自他平等的慈悲心。这些很重要,而且懂得《宝性论》的道理,我们也会在日常生活当中行持这样的法。

这个偈颂很重要,因为我们很多人对大乘佛教的甚深教义懂得不够,对自他很多该有的东西没有认识是有的,不该有的邪见却存在。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恭敬,这些道理在大乘佛法当中很重要。学了《宝性论》以后,这个偈颂要牢牢记在心里,任何时候用得上,“我不能轻毁别人,别人有如来藏”。为什么常不轻菩萨那么出名?他不敢惹别人。其他人可能认为他是懦夫,天天跟所有人道歉,但从大乘佛教的思想来讲,这不叫懦夫,这是非常勇敢者。因为常不轻菩萨知道所有人都是未来的佛,哪怕看到警察,看到世间中的妓女、屠夫,“我不敢惹他们,他们是未来的佛”——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心念,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这里是略说,下面是广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说空性之密意。在这里,有人提问:既然有如来藏,为什么《般若经》中说诸法空性,都是如云如梦如幻?为什么这样呢?下面讲这两个颂词。

庚二(广说其义)分二:一、解说于他说空性之密意;二、宣说此续中所说法界之功德。

辛一、解说于他说空性之密意:

真实际远离,一切有为相,

烦恼业异熟,以如云等说。

烦恼犹如云,业如梦受用,

惑业异熟蕴,如幻亦如化。

问:如果有如来藏是了义,那么《般若经》等中所说“诸法空性如云梦幻般现而无自性”的密意是什么?

答:无误的所缘真实际胜义法界无为法是远离一切世俗有为法客尘生灭住相,以它们而空,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说无自性的。

若想:空性的客尘有为法又是指什么呢?贪等烦恼染污与不善等业染污及彼等异熟蕴等的生染污。它们依次以如云等三种比喻相应说明。其中烦恼,是障碍周遍虚空际的众生之自性的客尘,因此如云,由它所引发的有漏业,是以颠倒心产生迷乱的对境,为此如梦中的受用。烦恼与有漏业的果异熟蕴等观待外缘显现种种,但如果分析则无真实自性,因此如同幻术与幻化等。

从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来讲,所有真实的法没有世俗中所讲的任何生灭的相。真实际,如果你无误了解一切法的真相,它远离一切客尘,没有任何世间的生和灭,它就是真正的空性。所以,佛陀考虑到这一点,说一切法是空性的,真实的心当中一切的相不存在。如果一切法不存在、都是空性,所谓空性的客尘,到底哪些是空性?哪些是客尘?这里讲了一个客尘,佛陀为什么这样讲呢?烦恼如云等客尘法不存在,怎么不存在呢?

首先略说,贪嗔痴等烦恼属于《俱舍论》所讲到的三种染污中的烦恼染污,用云来比喻;不善业堕入三恶趣,善业趋入三善趣,善业、不善业叫做业染污,属于染污当中;业和烦恼成熟以后,变成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成熟叫生染污。这三种染污,烦恼染污用云来比喻,业染污用梦来比喻,异熟染污——生染污用幻化来比喻。这三种染污,为什么佛陀分别用这三种比喻来说明?为了说明业和烦恼异熟在真实性中不存在,这很重要。

再分别进行广说:烦恼犹如云,业如梦受用,惑业异熟蕴,如幻亦如化。

这三个是怎么样进行对应?为什么烦恼用云比喻呢?烦恼像云一样周遍整个心性,所有众生相续当中都有,包括牦牛、鸽子都有烦恼,所以烦恼用云来比喻;业,有漏的业,烦恼产生颠倒的心,产生各种各样迷幻的显现,就像梦中的受用一样,梦里什么都有感受,但实际上不存在;业和烦恼因缘成熟以后,外境各种各样的显现出来了,相当于幻化身做各种各样的幻事,幻声不可闻、幻色不可见……幻化的现相因缘具足。用这个平等的道理来讲这三种比喻。

总而言之,用梦等来比喻很重要,如果通达这样的道理,也是一种境界。《入楞伽经》云:“三界心迷惑,是故种种见,梦及世间法,此二法平等。”三界众生的心都是迷惑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梦和世间到一定的时候,就像《醒梦辩论歌》中所讲的一样,最后得到平等。

此处已经讲了第二转为什么用比喻形容空性的原因,下面《宝性论》所说法界的功德,分为三个方面:

辛二(宣说此续中所说法界之功德)分三:一、为断过失而说法界之理;二、所断五过如何产生之理;三、断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为断过失而说法界之理:

先如是安立,复此无上续,

为断五过失,宣说有佛性。

为了断除有些人对于次第引导所化众生初转四谛F轮认为色等实有的耽著,佛陀先在中转无相F轮时说“诸法空性、现而无自性如云梦幻”,如是主要宣说无本性的安立。之后对于仅此不舍精进者又再度宣说最甚深法,宣说无上或最后末转F轮——胜义善分辨F轮。由宣说法界不间断,因此如同相续般在讲究竟义的此时,为了断除自心怯懦之想、轻视他众、将垢染执为有、将法界执为无有、过分贪执自我这五种过失而获得欢喜等功德才以比喻及理由等多种方式极其明确宣说了“佛性清净如来藏周遍一切存在”。

第一转讲四谛法门,色声香味触等法都说是有的。佛陀为了断除这些执著,在第二转无相法门的时候,讲诸法空性、如梦如幻的道理。先如是安立,佛陀为了断除第一转的执著,建立了空性的道理;复此无上续,过后宣说了无上续。《宝性论》也叫《无上续论》,为什么叫“无上”?在这里宣说了最无上的、密宗中所讲到的无与伦比的道理,讲了心的相续不断延续的光明的道理,讲了断除第二转所讲到的空性道理,讲到了佛性。

为断五过失,宣说有佛性。如同刚才所讲到的一样,为了断除五种过失,在这里讲到每一个众生有如来藏,对自己不要有怯懦心,对其他众生不要有轻毁心,对如来藏不要损减,对客尘不要增益,自他都要有平等心、不要太我慢——大家要记住这五个必要。

为什么佛陀讲如来藏法?如果这个不记住,《宝性论》不一定学得很好。有些人说以前学过《宝性论》,学过这个法、那个法,但后来问这些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其实学过不一定懂,一定要深入里面的一些道理。什么时候自己被这些内容感动了,这个时候说明你已经学懂了。不管学什么法,学显宗的法、学密宗的法,如果心融入法,法肯定能相应我们。关键有时候因为愚痴没办法融入,有时候因为业力太重了,稍微有些融入,又出来了,没办法在法上安住,这是我们存在的问题。

一定要明白这五种心。

壬二、所断五过如何产生之理:

如此未闻彼,以轻自过失,

心怯之有者,不生菩提心。

如果没有这般宣说“一切众生普遍具有如来藏”,那么也就不会听闻此法理,没有听闻此理就会以“像我这样如何获得无上菩提”自轻凌懒惰的过失使心怯懦,失望的有些人,会产生“不生起要现前自之自性胜义佛陀之殊胜菩提心的过失。

如果佛陀当时没有讲如来藏法门,我们就没办法听到。如果我们没有听到,有什么过失?肯定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产生怯懦心,自己有时候懒惰,有时候烦恼、业障深重,有时候觉得自己得无上菩提没有希望……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不会发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不会生起前面讲的真正自性胜义的佛性菩提心。

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相续当中具足如来藏,这种如来藏要依靠上师的窍诀,或者要依靠自己的智慧领悟。如果没有听到这样的法门,根本没办法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度化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一方面是了知自己具足如来藏,这也是一种菩提心。讲《法界宝藏论》的时候,经常说“觉性就叫菩提心,认识本性就叫菩提心。”幸好我们听到了大乘法门,如果没有听到,我们确实不一定能发菩提心。《华手经》云:“若我本不发,无上菩提心,今则不能得,一切佛智慧。”当时佛陀也说,如果我最初没有发菩提心,今生不可能得到佛果。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听到这样的法,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具有如来藏。

以前有些人跟我讲过:“幸好我听过《入菩萨行论》,不然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当时讲了《入菩萨行论》以后,非常多的人发愿:愿我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在这之前,很多人求加持的时候,都是“给我发财加持”“找一个好的对象而加持”……听完《入菩萨行论》以后,这些声音基本上都消失了。

听法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听到如来藏的法门,我们不一定知道自相续中有这样的特别隐藏的、像前面九种比喻所宣说的如来藏。这很重要。

这是佛陀宣讲如来藏法门的第一个原因。

生菩提心者,自詡我殊胜,

于未生觉心,则入下劣想。

还有些人,虽然生起了当为利他成佛的少许菩提心,但自认为我安住大乘是殊胜或上等的,心生傲慢,则由于不知没有发菩提心的他众具有真如而产生入于认为这些众生低劣之想的过失。

第二个原因。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发了想利益他众的菩提心,但是自己认为“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我学过《入菩萨行论》,我很了不起”,产生我慢,对没有发菩提心的其他人有一种下劣想:这个人很糟糕,不好好学佛,有邪见……

有些道友自己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得罪了全部的人,“你们不学佛,怎么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不发菩提心?你为什么这样?你们寺院里一点闻思修行的味道都没有……”因为自己刚从有闻思修行的“香味里”出来,自己高高在上,看不起别人,“你怎么这个样子,学得那么糟糕……”刚开始好像有些道友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有降低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别人不学也是有如来藏的,但也许过一段时间,别人超过你也很难说,你就退失下去了。真的有,很多人开始看不上别人,后来别人学得远远超过他。不知道如来藏的话,自己稍微有点菩提心,就开始傲慢,指指点点说别人的过失——这也是一种过失。为了断除这样的过失,佛陀宣讲了如来藏法门。

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自己稍微学过法、出了家,有少许功德作为理由,谁都看不惯,不放在眼里,经常说三道四,这样不是很好,应该要恭敬别人。虽然我学得不是很好,但是别人也许比我强,《心地观经》里说:众生都是佛,自己很愚笨,众生都是菩萨,自己像仆人一样想。这个很重要,我们自己还是谦虚一点。不然,有些道友刚闻思一段时间、离开的时候,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

人都需要经验,修行需要经验,弘法利生也需要经验。刚开始没有经验,谁都想度化,但莲花生大师也有度不了的众生。你下去以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你的家人、朋友认为你很不成功。你认为你在他们头上,他们认为你现在走投无路——你们的观点差距很大,他认为他是最无上的人,你认为你是最无上的人,那可能你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中间就一刀两断,剩下的饭都没人吃了,有可能的。

我们要将众生观为佛想。下课时,讲到吉祥一点的地方。否则如果说则入下劣想,这样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要观所有众生为如来想。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