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21

第21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学习《宝性论》。

《宝性论》讲到了如来藏,宣说有了如来藏后所具有的功德,以及如果不承认如来藏有五种过失。前面讲了,为什么讲如来藏?主要是为了断除自己的怯懦心;为了断除对其他众生的轻毁心;为了断除邪执——本来客尘是可以离开的,但是你认为不能离开的邪执;为了断除损减——本来如来藏具足,你认为没有的诽谤;为了断除贪执——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其他众生没什么了不起,没有平等心。前面讲了这些。

在这里,各以一个颂词进一步宣讲前面的五种过失。

上节课已讲到前面两个问题:听到如来藏的法门以后,自己不会怯懦,发起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和如来藏的概念,对其他众生不会有下劣想,不会轻视其他众生。

现在讲第三个问题——断除邪执:

如是思维者,不生真实智,

故非真实执,不解真实义。

如是思维无有如来藏的行人不会产生远离增益损减的真实智慧,由此产生非真实世俗客尘执著为实有的增益过失,不了解真实义法界胜义功德任运自成存在,也产生损减的过失。

前面讲到众生确实具有如来藏。如果不知道众生具有如来藏,会有这些过失。如果认为没有如来藏,如是思维的人不会生真实智,不会产生自相续具足如来藏的正见,也不会产生烦恼障和所知障可以离开的正见,也不可能产生远离损减和增益的智慧,会产生非真实的邪执。也就是说,世俗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不是真实的,是偶然的,可以离开的,但是你执著为实有——会产生这样的过失。如此一来不了解真实义,也就不会对相续中如来藏具足任运自成、如海般的功德这方面产生真实义。如果你觉得没有如来藏、众生生死如灯灭等等,这种想法是很可怕的一个见解。

前段时间,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对话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NoahHarari),被问及:以后的人工智能或者说智能人会不会胜过人?有没有鬼神?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来世的存在?因为种种原因,他说:人死了以后没有什么。结果所有的人都给他鼓掌,后来发现这不是真正的鼓掌,是鼓倒掌,因为他的有些见解不一定合理。现在世界上有一部分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或者“如来藏不存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死如灯灭”的道理确实不可信,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能回忆前世的人,能想起自己过去的人那么多,如果这些全都是假说,以科学根本没办法论证。

前几年讲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说:“舍弃本有耽著无,世间愚相何其重!”本来有的执著为没有,本来没有的执著为有,世间当中的愚痴非常严重。本来没有的,如所谓的“我”、烦恼障、所知障的客尘,我们实实在在、根深蒂固地认为有;本来存在的如来藏、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本具存在,但对这些毫无了知。确实很多人的愚痴特别可怕,这里这样讲的。

这是前面第三个颂词的解说。

下面是第四个颂词,如来藏的宣说能断除诽谤或减损的过失:

造作客尘故,众生过非真,

真实过无我,功德自性净。

如果善加分析,则由于是因缘造作、可断除的客尘,所以众生的过失客尘也并非真实存在,真实中暂时性的罪过无有人法二我的缘故,(十)力等胜义功德自性清净而存在。

如果我们详细分析,相续中所有的客尘是因缘所造,“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聚集的时候产生,因缘不聚集的时候不可能产生,所以它是因缘的造作,而不是真实的心,它可以离开,是一种客尘,通过对治,完全可以离开。所以,众生相续中的八万四千烦恼、千千万万的过失并不是真实的,众生的客尘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现在应该觉得幸运的是:我们的贪嗔痴、邪知邪见是可以离开的,是暂时性的。

真实过无我,真实性当中,暂时性的罪过——人我、法我等障碍确实不存在。学过中观的人应该知道,“烦恼如幻本性空”,所有的烦恼如梦如幻,本性是空的,没有一个真实性,而且这样的道理,在比较深的法门中了知得更为清楚。

佛经中也讲过,五百个阿罗汉去调化外道却没有成功,后来文殊菩萨去了,先赞叹他们外道的功德,后来讲这种颠倒心是不存在的,最后所有人都有所通达。阿难觉得稀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文殊菩萨了知烦恼的本体罪业的本体是无我空性的,以窍诀的方式为他们宣讲,最后这些外道全部通达无我的本性。

真实义中,所谓的“我”,所谓的“法”,形形色色、万事万物、包罗万象的所有法本体丝毫不存在,并不是说因为我们维护佛教的观点、维护上师的名声,一定要高举佛教的旗帜,把本来存在的东西说成不存在,不是这样的。学过中观的人,可以用般若的智慧来进行剖析:相续中所谓的“我”在哪里?这非常简单。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时说过,虽然文字上一样,但里面所讲到的人无我对他来讲收获非常大。同样,我们学《宝性论》或者某部论典时,个别词句对你心相续帮助特别大,依靠个别词,非常容易开悟,容易理解甚深的法义。

这里也讲,真实义中“我”是不存在的,那存在什么呢?功德自性净。相续中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功德自然而然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具足。后面还会讲这些功德。

有些人可能会有些怀疑:到底我具不具足佛的功德?其实佛的功德并不是以明显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不明显的方式存在。存在的原因,前面也讲过,为什么每一个人只要去学,各方面都可以学懂一点?我们的心在很多方面可以有发挥的潜力,学钢琴、学中观、学因明,都能有所领悟。有些人显现上稍微笨一点,但实际上相续中有这些种子,只不过暂时被客尘蒙蔽得比较严重一点。通过这样的推理可知,功德自然而然具足,而相续中假的我执、障碍,这些是客尘性的,跟本性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道理,希望大家非常细心地去分析,以这样的方式学《宝性论》,应该能解决很多人很长时间中难以处理的问题。有些人怀疑特别多,我去学校演讲时,经常有人问这问那,但其实问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的论典中早就明确讲过,可是他们可能没有听过,自己没有思维,心里面一大堆疑问。这些疑问是很简单的,只要有佛法的基础,真正学习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觉得《宝性论》很重要。以前没有翻译《宝性论》的时候,慈诚罗珠堪布跟我讲了好多次,“你要不要翻译一下《宝性论》?”他说他也想讲,但我想他肯定不会讲。(众笑)不管怎么样,他说了很多次,不然当时我也没有想翻译。据说,汉地、西方很多人与这里的有些道理特别相应。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必须知道,如果搞不懂如来藏的关系,那学密宗、大手印、大中观,相续中有一大堆邪见,听大圆满的最高的法可能只是冰上建筑,没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有必要研究《宝性论》,西方很多学者很长时间中专门研究《宝性论》、研究《大幻化网》。我们这边也有专科,也是一直专注研究,“专”得比较不错,我们年底也可以给他们一块砖的奖励(师笑)。其实,我们有必要对一部论典专心研究,也许真的变成一个大专家。

还有,每年也有必要写论文。写论文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对佛教也是一个贡献。有些人不一定写得很好,比较粗糙,爱说大话。按理来讲,堪布、堪姆,辅导员和一些智者、学者,应该要细心,带有学者的氛围,分析的时候最好比较细致地深入。写论文时,应参考不同的书,比如《宝性论》《释量论》,或者《量理宝藏论》,或者中观,然后自己去研究,要发挥出自己的特点,再写出来。有一些道友还是比较爱写,有些能写出来、但有点难度。比较有智慧的人经常比较懒惰,没有智慧的人写的话也可以锻炼。但一般来讲,自己精进很重要,有些人本来很有智慧,但自己特别懈怠,最后也没办法。《宗镜录》中也讲,佛经中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一刹那成佛,有些三个阿僧祇劫成佛,这是什么原因?回答的时候说,精进者刹那间得佛果,懈怠者要三个阿僧祇劫。是这样说的。有些人虽然智力不是特别高,但是因为非常精进、一直不放弃,最后是成功者——学佛是这样,成佛也是这样。

写论文、参加考试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按照次第来。有些人不需要这些次第,好像装着“我不需要这些名声、地位、证书,这些都是假象。”一方面,你认为是假象,也可以;但另一方面,历代高僧大德虽然胜义中明白是假象,但在世俗中随顺众生,自己以后在弘法利生时,有些缘起是必要的。

大学里的教授非常牛,戴一个帽子,谁的话都不承认。现在有些堪布、堪姆也带有学者的味道,觉得自己很牛、很厉害,下面的道友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一方面你们有这个空间,但另一方面要有基本教学的规则和框架。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都是在框架之内,最后出来的时候也是佼佼者,这一点也有必要。当然自己也可以思考。

意思就是说,我们众生具有如来藏,没必要诋毁、诽谤;否则,只是显现自己的愚痴相,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意思。

执著非真过,损减真功德,

具慧不得见,自他平等慈。

如此执著非真实的客尘性罪过为有的增益,将具有真实功德的法界原本任运存在损减为无有,由此,具慧菩萨不会获得视自己与其他众生平等是自性胜义的佛陀的大慈心,产生过分贪爱自我的过失。因此为了断除那些过失而明显宣说了法界。

第五种过失:因为有我执和贪执,不知道自己和众生平等,不会对众生产生平等的慈悲心。因为你自己执著非真实的、客尘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存在,这叫增益。损减真功德,如来藏的所有任运自成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本来存在,但因为愚痴的原因,减损,有的不承认有,没有的承认为有,作为具慧菩萨,他不可能见到自己和众生在真实义中平等。

这里的胜义谛跟二转空性法门的胜义谛有差别。第三转的胜义,就是在真实义中,如来藏叫胜义谛。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安立,有适合三转和适合二转的两种安立方式。一说胜义谛,有些道友就认为“在空性当中,如来藏什么什么”,这样不一定适合。

在真实义中,自己和众生平等,要产生平等的慈悲心。如果你不知道众生具有如来藏,可能自我的贪执非常严重,轻毁他人。有时候因为我们没有学过《宝性论》,不知道其他所有众生的相续中具有如来藏,很难生起来深度的大悲菩提心。如果众生是暂时的众生,我也是暂时的众生,我们死了以后没有佛性,在暂时的、短短的时间中,互相生不生悲心都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哪怕旁生也有如来藏。佛陀的有些传记中见到鸽子时都会授记,“这个众生在未来成佛时什么什么”,在特殊的因缘下,佛陀对旁生也有授记。如果没有真实的佛性,那对人授记适合,对旁生授记不一定适合。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有了如来藏的见解,能生起大乘佛教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对众生的慈悲心。我们确实不敢轻毁其他人。很多人学了《入菩萨行论》以后,安忍、正知正念等方面跟以前不同;学了《宝性论》以后,至少也是不会小看、轻视别人,暂时来讲,只不过你自己因为暂时的各种因缘超越一些人,但实际上,现在看起来最低劣、最可怜的众生未来确实是佛。世间人是这样的,比如,未来的大领导暂时还没有上台之前,不敢轻毁他;在换届的时候,将来肯定是他当书记,那很多人对他特别好。《入行论》中也有,他背后有如来,我们不敢轻毁、欺负,不但他背后有如来,而且他自己也是如来。你自己是平民,将来一定会变成国王,别人也不敢轻毁。

如果《宝性论》学得很好,应该会对别人很恭敬,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这以上是所断五过如何产生之理。

断除了以上所讲的过失,很快就能得到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

壬三、断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此听闻彼,欢喜敬如佛,

慧智大慈生,生此五法故,

无罪视平等。无过具功德,

同等爱自他,速得正觉果。

《宝性论》比较难,所以现在听的人越来越少了,是不是?哦,不是……但还是有差别的,《宝性论》的理论性稍微强一点。

前面提到的《如来藏经》中讲过,所有众生具有如来藏德性。听到这些功德之后,我们可以善加观察。如果大家都知道“所有的众生相续中具有如来藏”,第一个,自己不会怯懦,不会认为“我绝对没办法成佛”,对自己很有信心,产生欢喜心,不管修苦行,还是做什么,都会产生欢喜心。修行好的话会改变,自己心里很有信心、很有把握,“我现在很可怜,背也背不下去,考也考不好,别人经常欺负我,长得也不是那么好看,钱也没有那么多,各方面都不是特别理想。但我下一辈子肯定超过他们,再下一辈子越来越好,就像曲线一样,超越一切”,所以自己有自信、有欢喜心,“我要努力苦行,一定会很好的”。

听到如来藏的法以后,知道所有众生具有如来藏的缘故,不会轻毁、蔑视其他众生,就像对佛陀一样恭敬。对众生不会欺负,不会对谁都看不惯,观清净心,这是第二个方面。因为了知相续中的障碍是客尘,是可以断除的,这个叫妙慧;智,每个人的相续中具有如来藏,了知这个道理叫本智或者智慧;所有的自他众生都有如来藏的原因,对他们会生起平等心。

生起这五种法的缘故,无罪视平等,前面讲的,因为有怯懦的心、轻视众生的心、客尘真实存在的心、不知本自具足如来藏的心、认为众生不平等的心,这些心都可以远离。可以产生前面讲的五种功德,没有上面所说的五种罪过,速得正觉果,很快的时间中获得正觉的果位。

学了这样的如来藏法,每个人的相续应该有转变的。如果懂得这个道理,这是一切获得当中最重要的获得。《大般涅槃经》云:“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当知如是人,得入秘密藏。”如果我们用真实谛去观察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中都有佛性,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在大乘佛教中是很珍贵的、很殊胜的境界,可以说已经得入了佛陀的秘密之藏。

《宝性论》是显密联结的论典,懂得了如来藏的真正的道理,此人则是通达了佛陀的密藏。我们经常说“密藏续”——其实,佛陀的密法的教义也是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是通过上师的直指方法和自己积资净障的方法来了悟,这是最重要的法。

前面讲到的道理,在修行过程中很重要。听的时候,大家都很清楚,但有些人记性有限,听完就忘完了;有些今年清清楚楚,明年忘得干干净净,这样有点可惜。我希望大家要经常复习,有些道友经常看、经常背,这样的话,这些境界能长期保留在相续当中,否则现在的众生忘性也比较大。

下面讲第二品菩提品。

大家都知道,《宝性论》总共有七个金刚处,第一品讲了佛宝、法宝、僧宝、界这四个金刚处,还有菩提、功德、事业三个金刚处没有讲。第二品讲菩提,第三品讲功德,第四品讲事业,第五品讲利益。要得到佛宝的果位,需要种姓,就是界,这个叫做如来藏,也叫做因,因修行后得到的果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只有种子的界性还不行,通过修行以后得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菩提。菩提到底是什么呢?下面会广说菩提,这也很重要。

前面讲的种子,也就是佛性,佛性现前以后,真正得到菩提,证悟本体的菩提分为三个方面:略说所说义之分类;归纳讲法总纲;彼等对应而广说。

科判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很重要,对科判一定要搞懂。否则,很多颂词的意思比较相同,不容易区分。

第二 菩提品

现在是就法界远离所有垢染无余转依为佛陀出有坏无漏界的果而言:

戊二(证悟本体菩提之义)分三:一、略说所说义之分类;二、归纳讲法总纲;三、彼等对应而广说。

己一、略说所说义之分类:

净得离二利,所依深与广,

以及大本性,有际如所性。

应当了知,从所知之法无垢真如究竟果大菩提八种所知义入手来讲有以下八种意义:

1、前述的法界自性清净,解脱所有客尘而转依为具二清净就是菩提的体性。

2、能获得具二清净的方便入定无分别出世间智慧与后得世间智慧二者圆融而修,即是因之义。

3、修习那些智慧达到究竟而远离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的所有垢染,就是果义。

4、由远离烦恼障而超离一切有漏衰败,获得无量无漏财富而成就自利圆满;由远离所知障而成就无碍趋入一切的他利圆满,即是事业之义。

5、能成就二利圆满的所依具足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即是具之义。

6、具足功德的菩提深不可测,因此是甚深法身;拥有力等众多功德,因此是广大受用圆满身;唯一随缘利益他众,因此是大本性化身,以这三身来分即是趋入之义。

7、三身也是乃至虚空存在、有情存在间等同趋入、安住,即是恒常之义。

8、他们的如所有性之理也不是佛陀以外他众的行境,难以证悟,即是不可思议之义。

这般以八种意义解说。

什么叫菩提呢?通过本体、因、所依、趋入等八个方面描述菩提。佛教的分析方式很细微,如果有人问:菩提是什么?在《宝性论》中从八个方面进行宣说。

第一个功德——净。远离了所有的客尘,到达了最究竟的转依,最后具足二清净——自性清净和随增清净,叫菩提的本性。具二清净真正的法性,或者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完全清净的部分叫菩提的本性——净。

第二个功德——得。清净的本体通过什么来得到呢?依靠无分别的、入定的如所有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以及世间后得尽所有的智慧,这两者进行圆融、修行而得到。

别人问:菩提是什么?就是自性清净。那怎么得到呢?就像伏藏一样,怎么挖出来呢?途径就是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和出定的清净世间智,依靠这两者而修行。意思是我们要修行、要入定,要经常修行,修行以后才能得到菩提的本体,这就是菩提的因,通过两种方式修行。

这样修行最后得到什么呢?

第三个功德——果,入定智慧和出定智慧已经达到究竟的时候,远离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它们的习气,这些垢染全部得到清净,这叫做果。

《宝性论》的解释方法、科判的安立方式,就像大海波涛式的,先略说,然后一层一层广说,最后收回来进行摄义。

第四个功德——刚才二清净依靠智慧来修行,修行以后,智慧究竟的时候得果,远离所有的障碍,现前二利。因为断除了烦恼障,所有世间有漏的衰败都没有了,得到了所有无漏的智慧和功德,这个叫自利圆满;离开了所有的所知障,他利圆满——这叫事业,叫自他二利圆满。因为遣除一切障碍以后,肯定要有事业,弘法利生的事业、自他二利的事业。

第五个功德——所依。这所有二利的功德是依靠什么来的呢?依靠如来藏的所依,它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来藏是很富裕的,就像很富裕的一个人,看不出来,看起来破破烂烂。现在很多富贵的人装穷人,穷人装富人,智者装愚者,愚者装智者。如来藏看起来很穷,但实际上很富裕。它是一切功德的所依,不可思议的功德全部都具足,所以叫具足之义。

第六个功德——法报化三身,甚深、广大和大本性。意思就是说,如来藏的功德深不可测,非常甚深,即法身;自然而然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所有功德,所以是广大受用报身,有特别多的功德,用之不尽;随顺不同众生能饶益他们,叫大本性或者化身——依靠这三种身,叫趋入之理。佛的事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趋入世间呢?通过法报化三身趋入。

第七个功德——前面讲到的三身功德乃至虚空之间一直趋入、安住,恒常不变,《普贤行愿品》中也说“乃至虚空存在之际,乃至众生存在之际……”,乃至一切虚空存在,三身的事业不会改变,这叫恒常。法身本性常有,报身相续常有,化身相续不间断常有,法报化三身也有不同名称来说明恒常之义。三身的恒常是这样的。

第八个功德——除了佛陀以外,其他人没办法了悟恒常的道理,这叫不可思议。

以上通过八个方面讲了菩提的本体、分类、具足、二利等。八个方面的特点已经讲完了,这是从菩提的意义方面讲的。

己二、归纳讲法总纲:

以本体因果,事业具趋入,

恒常不可思,安立为佛地。

法界自性清净,以远离所断客尘具二清净——本性之义、实修能获得它的入定及后得道——因之义,由修道而远离二障垢——果之义,由断除障碍而能成办自他二利——事业之义,它们具足所依不可思议的功德——具之义,它也是以本性身、圆满受用身及化身三身的类别而趋入——趋入之义,那些也是直至众生存在、虚空存在间——恒常之义,究竟如所有之理是普通人不可思议之义。是以这八种意义安立究竟果佛地。

菩提的意义通过什么样的文字来说呢?实际上前面已经讲完了,以本体、因、果、事业、具足、趋入、恒常、不可思议,安立为佛地。

法性清净、远离二种客尘,这是菩提的本性或本体;通过入定、出定的智慧修行,这是菩提的因;修行以后,远离二种障碍是菩提的果;因为远离二种障碍、具足智慧,自他二利得以清净圆满,这是事业;具足如来藏所有的功德不可思议,在这上面趋入是法身、报身、化身;恒常,法报化三身乃至虚空存在之间恒常不会改变;如来藏的本义,一般普通人没办法了解,唯一是佛陀如来的行境。这八种功德从能说的语言、从定义的方式安立,是佛地。这还是很重要的。

这两个颂词讲的是菩提的意义。以前学习的时候,我们被要求背诵这两个颂词。我刚开始真正闻思,先是《大圆满前行》《中观庄严论释》《入行论》和《宝性论》。法王1985年讲完《中观庄严论》以后,带着一群堪布到新龙去了,我也想去,但是那时我刚来,没有条件,没办法。红原的更登诺洛堪布和嘎多堪布在上午分别给我们讲课,更登诺洛堪布讲《宝性论》和《大乘阿毗达磨》,念宁玛巴十三部论的传承,完了以后,嘎多堪布讲《入行论》。当时是夏天,很舒服,白天上午、下午一直闻思,因为刚来学院,不像现在一样懈怠,那个时候很精进。法王如意宝当时觉得我们修行人比较苦,学院养着一些念经的奶牛,中午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就拿着碗去分牛奶。法王说他在石渠求学的时候,喝一点酸奶对身体非常有营养。确实,我们喝一点牛奶,好长时间中好像身体都很有劲。当时堪布让我们背颂这两个颂词。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了。

当时听《宝性论》的时候也没有辅导,后来也没有讲过,主要学习《入行论》。所以《宝性论》确实有过传承,但是没有这方面特别的经验,如果讲错了,你们直接举手。西方很多都这样,讲着讲着,有人说“你讲得不行,最好不要讲了……”有一次我们在西方一所学校讲课,下面很多人举手说,“你那个翻译不行,要下来”,那个翻译我们听起来还可以、还不错,但是他们说听不懂,后来我们又换了另外一个翻译。

下面是广说。

己三(彼等对应而广说)分七:一、得清净中本体因之义;二、离垢果之义;三、自他二利事业之义;四、所依具功德之义;五、以三身类别趋入之义;六、彼等恒常之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之义。

虽然广说有八种,但前两种一起讲,就有七种。

庚一(得清净中本体因之义)分二:一、略说得清净之理;二、广说。

辛一、略说得清净之理:

自性光明说,如日与虚空,

客烦恼所知,密云障碍遮。

离垢具佛德,常稳恒佛陀,

依法无分别,辨别智慧得。

了义经中宣说“心之自性原本光明”具足如日轮般所知真如光明的证以及如虚空般自性清净的断,具体来说,先前众生位被客尘烦恼障与所知障如密布云层般的障碍遮覆,最终以真实道断除所有垢染,不可分割具足力等佛陀的一切功德,解脱生、老、死,而获得恒常稳固永恒之本体的佛果,即是具二清净本体之义,这样的菩提是依靠菩萨入定中缘于如所有法性之义的无分别智慧及后得缘尽所有有法之义而辨别的智慧实修道而次第获得的,即是因之义。

刚才讲的八个问题,下面用七个科判来讲,第一个科判是将本体和因合在一起讲的。

简单地说,从两个方面,一是菩提清净的本体;还有,这样的本体依靠什么样的道得到?也就是前面的净和得,菩提的本体和菩提的因,讲这两个道理。

很多了义经典中讲心的自性本来是光明的,众生本来具有如来藏。那佛说的这种自性光明的道理是什么样呢?用日轮和虚空来比喻。日轮没有任何黑暗、自性是光明,所以我们的心用日轮来比喻;虚空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是清净的。所以,光明和清净用日轮和虚空来比喻。

也就是说,客尘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相当于密布的乌云,暂时遮障了,一旦通过修行远离垢染,即能具有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因为远离了生、老、死,可以叫恒常,是常有的、稳固的、恒时的。有些注释中讲到,解脱生的缘故是常,解脱老的缘故是稳,解脱死的缘故是恒,恒常、稳固、永恒,分别为解脱生、老、死的缘故。这样的佛果具有二种清净性,也就是真正的佛陀,因为这个原因叫二清净,菩提的本体是清净。

下面讲“得”。后面这两句是一层意思,这样的菩提,依靠入定的如所有的无分别智慧和出定的尽所有的有辨别性的智慧的修行二者结合,次第能显现上面真正的菩提。

要获得菩提、获得比较深的果位,一定要禅修,没有修,依靠念诵、依靠转绕,能不能得到菩提呢?是一种因缘,但不是直接因,直接因要依靠修菩提心和修空性这样入定的智慧和出定的智慧。这里,入定的智慧叫如所有智,出定的智慧叫尽所有智,分别是断除二障的因缘。这是《宝性论》的不共说法,二转里不一定这样讲,不过,每部论典的观点都不相同,这并不相违。

辛二(广说)分二:一、具二清净本体之义;二、能得智慧因之义。

壬一(具二清净本体之义)分二:一、真实;二、差别。

癸一、真实:

佛陀以无别,净法而安立,

如日与虚空,智断二法相。

胜义的佛陀就是以安住于与自性清净本体一切无别中,究竟远离客尘而具二清净的法而安立的,它也是如同日轮自性光明与虚空自性清净般,具足智慧光明的证与清净二障的断——断证圆满二者的法相。

清净的本体是什么样呢?

佛陀可以说安住于自性清净的本来无二无别中,所谓的佛陀、正等觉,众生的心完全是清净的、无二无别的,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叫证德;净法而安立,以清净法远离所有的客尘,这叫断德,因为这两个原因安立。日轮是从证德方面讲的,虚空是从断德方面、清净方面讲的,所以智断二法相,有断德和证德,或者说智德,这两个法相可以安立。

《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垢尽无生智,说为大菩提。”清净所有的垢染和生起大智慧,断功德和证功德,因为这个原因,称为大菩提。《现观庄严论》经常讲三大,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证大、断大,净除所有垢染和得到所有的智慧,从这两个层面讲的。

接下来,差别有两个方面。科判很重要,不然颂词看起来都比较相同。

癸二(差别)分二:一、自性光明之差别;二、远离客尘之差别。

子一、自性光明之差别:

光明非造作,无别而趋入,

具超恒河沙,佛陀一切法。

无漏法界自性光明的法身,它虽然不是以因缘造作,但是于一切众生的自性中无别而趋入,它也是原本任运自成具足超越恒河沙数无量的佛陀的(十)力等一切功德法。

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法身并不是因缘造作,而是一切众生真正的自性无别而趋入。有些地方是“无离而趋入”,无别和无离是一样的意思。因为非造作的光明,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从来没有离开过,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可以趋入。因为光明是真正的本性,客尘不是本性。所以,光明不是客尘,佛经中也讲“心的本性光明”,原因也是如此;而且自然而然具足,超越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功德。大家也知道佛的功德,身口意、功德、事业等等,佛的功德在每个众生相续中以隐蔽的方式存在,功德本具有。以前禅宗说“夜夜抱佛眠”,看起来是一般的众生,但实际上每天跟佛陀在一起,也就是自性佛。禅宗不寻求外在的佛,而是内在的佛。

下面是客尘的差别:

子二、远离客尘之差别:

自性不成立,周遍客性故,

烦恼所知障,是说犹如云。

由于垢染自性原本不成立真实的缘故,能周遍于一切不清净阶段的缘故,是可断除之客性的缘故,以这三种理由说明解脱之障——烦恼障与遍知之障——所知障二者于众生位如云遮障日轮与虚空般遮障自性光明。断除那些障碍而成为具二清净。

自性不成立,客尘在心性中不存在,怎么不成立呢?客尘不像心的本性,是不成立的,心的光明本性是成立的,而客尘的本体是不成立的,这是一个缘故;周遍,每一个凡夫众生,客尘都具足了;客性故,通过对治完全可以离开,是客尘性,不是永远。

因为这三个原因,烦恼障和所知障用云来比喻:云不是虚空的本体,跟虚空相比,云是不成立的,虚空是无为法;云可以周遍,坐飞机时下面全部是云,可以覆盖所有的地方——有时候云比较薄一点,有时候比较厚一点;我们有些时候烦恼比较重一点,有些时候烦恼比较薄一点,除此之外没什么差别。它是客性的,一旦吹风以后,云马上没有了,一旦通过修行,烦恼马上没有了。这一点很幸运,烦恼一起来自己很伤心,但是通过祈祷上师、闻思修行,烦恼的云雾已经没有了,多开心,自己欢喜无比。用云来比喻是非常恰当的,表面上它可以遮障阳光和虚空,但实际上是可以离开的,用这种比喻可以说明。

壬二、能得智慧因之义:

远离二障因,即是二种智,

无分别及彼,后得许为智。

以远离烦恼障所知障二障而能现前解脱与法身的因是圆融修行证悟如所有与尽所有的二种智慧,也就是说,菩萨于入定中修三界的对治无分别智慧,主要净治烦恼障,其后得修行辨别深广所有所知义的智慧,主要净治所知障,彼等承许是二智,应当精进行持与其相关的事业。

因为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因,就是二种智,一是入定的无分别的如所有智,一是出定后得的尽所有智。这里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不一定是佛地时候的两种智,其实在菩萨修道位也可以具有,比如说在入定的时候叫如所有智,出定的时候智慧叫尽所有智,可以分别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之前学的《大乘经庄严论》中也说:“修道之此中,修行二种智,是故能尽净。”意思就是说,以无分别智和其它有分别的智慧来断除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

入定无分别的智慧主要断除烦恼障,后得尽所有智的智慧主要断除所知障。这里是说“主要”,实际上互相能断除。依靠这样的智慧才能修行。

这以上已经讲完了菩提的本体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