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22

第22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宝性论》,前面讲完了第一品,第二品是菩提品。菩提品讲到八种意义——菩提的八种事,上节课讲了菩提的本体、菩提的因,今天讲菩提的果。其实菩提的果就是菩提,有时候从因方面讲菩提,在因位的时候发菩提心,从因的角度来讲求菩提;从果方面,获得菩提果位,也可以叫菩提。

今天讲菩提离垢的果。前面略说,广说部分七个科判中的第一个科判讲完了,也就是菩提的本性、菩提的因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要讲菩提的果。菩提的果实际上就是佛果,这样的佛果,就是现在我们经常发菩提心想获得的佛果,或者已经得到的佛果。我们经常去观修、忆念,这样功德也非常大。

我们要听这样的法,要从两个方面经常思维:第一个方面,经常想到佛陀和如来。如果我们经常忆念佛陀和如来,那跟其他任何行为不相同,具有无比的功德,甚至业力特别深重的人,如果经常观想佛陀,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增壹阿含经》中说:“众生身、口、意行恶,彼若命终,忆如来功德,离三恶趣,得生天上。”恶业极其严重的众生,若能忆念如来,也能得生天上。在人世间中,没有恶业不可能,很多人都造过恶业,但哪怕造了很严重的恶业,如果能经常忆念佛陀,尤其临命终时,如果想到佛陀,至少不会堕三恶趣。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佛教徒出门应该随身带着佛经、佛像,没办法带佛塔的话,可以用一些小小的铃杵、金刚橛来表示。我们可以在念珠上挂一对铃杵,代表佛的意智慧。所带佛像的大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我有时候经常换,得到新佛像的时候,可能一段时间带这个;有时候喜欢小一点的佛像,有时候喜欢大一点的。最近我喜欢大一点的,大概有这么大的佛像,一直随身带着。每个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死亡,如果在自己看书的旁边放个佛像,面对自己,就能经常看到,眼根种下很多善根。用清净的心看身边的佛像很好,我一般看书的时候,会在旁边放个佛像,这样,看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能经常看到佛像。

随身带着佛像,忆念佛陀,不会堕落,这很重要。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要经常思维:我们听受这样的大乘佛法,大家应该想到,自己是很有福报的人。不管是现场听,还是之后以音频听受,能看到这些论典的讲记、颂词,这样的话,你应该自己能确定自己是很有福报的人。否则,没有一定的福德资粮,不一定有机会学这么甚深的大乘佛教。有的人刚开始想学,后来因为烦恼深重、懒惰等各种外缘,不会坚持下去。所以,即便你听不懂、看不懂、学不懂,但是要坚持每天去思维《宝性论》的意义,那确实是一种大福报;如果自己的福德减少,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有些人觉得:听一节课没什么,讲者不需要福报,听者更不需要福报。可能会这样想。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听受大乘佛法是多生累劫的所有获得中最难得的所得。所以,大家应该发自内心觉得大乘佛法非常难闻。

2003年的时候我翻译并讲过《窍诀金钥》,其中,华智仁波切专门讲了大乘菩提心的功德。方便的时候,你们可以看看大乘佛教到底是怎么样的。记得里面提到:到底什么是佛?佛陀具有什么样的功德?皈依佛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懂得这些,光念十万皈依没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道理,正在学习的《宝性论》菩提品中讲到:菩提到底是什么样?得到佛陀果位功德是什么样?作为佛教徒,如果不懂这些,即便口头上念十万遍皈依,也不一定有用。当然,可以种下善根,但除此之外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利益。

现在正在讲佛陀的果位到底是什么样的。

庚二(离垢果之义)分二:一、以比喻略说无垢;二、广说理由。

辛一、以比喻略说无垢:

净水渐茂莲覆湖,离罗睺口之望月,

离烦恼云之日轮,无垢具德故具光。

因为如同无有混浊之垢、具有大量的水、次第繁茂的莲花遍布覆盖的美丽湖泊一般解脱了贪烦恼,如同脱离罗睺之口的圆满望月一般解脱了嗔烦恼,解脱了如密云般痴烦恼、如日轮光芒明了般,就是具足照见如所有与尽所有光明的佛陀,因为佛陀无有客尘垢染,具足断证圆满的究竟功德。

以比喻略说无垢,有两层比喻,1.远离贪嗔痴,有三个比喻;2.以前面讲到的九个比喻的核心内容来说明。

佛陀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层比喻:远离贪心的特点。这里将佛陀比喻成莲花湖,它没有任何浑浊,非常清净——净;然后水——具有大量的水,有非常繁茂的莲花遍地开放。这样的湖,大家都特别欢喜。佛陀远离了贪心的烦恼,这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佛陀如同离开了罗睺罗口中的满月,远离了人们都不太喜欢的嗔恨心,就像离开了罗睺罗障碍的月轮。天文学认为地球、月轮和日轮在一个轨道上,地球遮住时出现月食。以前的佛经论典,随顺印度民间和古代传统的说法,出现月食的时候,说是非天阿修罗的一个种类叫罗睺罗,他在吃月轮。藏地也有这样的说法,月食的时候,大家会念观音心咒,他就会离开。汉地民间也有“天狗吃月”的说法,大家敲锣打鼓,用各种方式来吓唬天狗。这里佛陀和弥勒菩萨随顺世间的民间传统,说离开了罗睺罗的月亮非常明亮。这是远离嗔恨的比喻。

第三个比喻,离烦恼云之日轮,远离了痴心或者邪见的烦恼云的日轮。

这三种比喻实际上都有远离贪嗔痴的意思,远离贪嗔痴的佛陀是无垢的;没有任何客尘——断德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证德圆满,这样断证圆满的功德主是谁呢?就是具光的佛陀。佛陀具有如此断证圆满的功德,可以通过远离贪嗔痴的方式来说明。

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最后一句讲到,《宝性论》对无垢光尊者的名字作了授记:无垢具德故具光——无垢光。还有一些经典中也有这三种比喻,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等经典中,佛陀远离贪嗔痴,也是分别以莲花、月轮、日轮来比喻。

《大智度论》中讲到,有一次佛陀和舍利子正在经行,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躲到佛陀的影子下,这时,它没有恐惧,也不发出声音。佛陀起身离开后,鸽子躲在舍利子的影子当中,它照样发出恐惧的声音。舍利子不理解,问佛陀:为什么我断除了烦恼障,您也是断除烦恼障(小乘承许佛陀也是阿罗汉的果位),但鸽子在您的影子当中不害怕,在我的影子当中它会怕?佛陀说:虽然我们在断除烦恼障方面没有差别,但是你没有断除习气障,我的习气障已经断尽无余,所以我的功德和你的功德完全不相同。

这里讲到佛陀远离了贪心、远离了嗔心、远离了痴心。

世间人也许不明白,佛陀远离贪嗔痴到底是怎么样的?佛陀的传记中应该讲得很清楚。佛陀成佛时,魔王对他制造干扰,用各种美女来打扰他,佛陀的心如如不动,这说明远离了贪心;当释迦族种族灭绝时,佛陀身边其他人很生气、很想报仇,但佛陀也是如如不动,这说明断除了嗔恨心,否则,作为世间人,自己所有的亲戚被杀光,不生嗔恨心是不可能的;佛陀因为断除痴心的缘故,没有邪见,任何外道没办法引诱他,而且对胜义世俗所摄的万法通达无碍,从这种智慧中,完全可以看出佛陀痴心清净。

因此要知道,我们所皈依的对境,就像《胜出天神赞》中所讲的一样,跟其他外道、其他任何一个世间教主不同,不同的点就是远离贪嗔痴,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佛陀的追随者,要尽量远离贪嗔痴,尽量对治贪嗔痴,在这方面下功夫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个比喻。

昨天已经立夏了,但是我们这里没有立夏的感觉,今天还在下雪,我今天看到下太阳雪。什么叫太阳雪?太阳很强,但是雪花飘扬,这叫太阳雪。还在下雪,好多道友也在感冒。

能仁蜜果实,宝金宝藏树,

无垢宝佛身,王金像如佛。

再者,如同脱离莲花苞的能仁之尊佛陀身,是指解脱客尘的如来。如是类推,如同离开蜜蜂的蜂蜜、如同糠秕中生出的果实、如同离开了不净粪的珍宝纯金、如同地下出现的大宝藏、如同种子中生树果的树、如同离开破衣无垢珍宝所成的佛像、犹如胎生的君主转轮王、如同离开了黑泥模的金像,解脱所有客尘就是克胜违品的圆满佛陀。

如前面所说,此处用九种比喻来说明佛陀具足九种功德。首先是脱离了莲花苞的能仁佛陀的像。佛陀身,藏文中有时候是像,有时候是身,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字来理解。第二个,远离了蜜蜂群的蜂蜜;第三个,远离了糠秕的果实;第四个,远离了不净粪的珍宝、金条;第五个,地下出现的宝藏;第六个,种子中出生的果树;第七个,破衣当中的佛像;第八个,丑女胎中的轮王;第九个,黑泥模中的各种像。这些都是如佛,远离外面各种不同的客尘、真正圆满正等觉的佛陀。

前面讲了世间不同程度的四种比喻,还有阿罗汉、圣者有学道的比喻,以及最后得到无学道真正如来的像。在这里,远离上界色界、无色界的障碍是什么呢?凡夫人的所有功德以增上的方式存在,外面的障碍是凡夫阶段,然后中间是阿罗汉阶段,后来是见道、修道菩萨的障碍,这些障碍全部断除以后,每一个障碍当中都有一个精华,功德以上上具足的方式存在。虽然佛陀并不是阿罗汉,但是阿罗汉应有的善根功德,佛陀都具足,见道也是如此。包括凡夫人的功德,佛陀也是以功德增上的方式来具足的。所以,从这里可以讲,佛陀实际上是上面所讲到的九个比喻中的精华部分,也就是说,从有学道直至最后无学地之间的功德,以上上具足的方式存在。

所以我们这里讲到果,有两种比喻:一是远离贪嗔痴,一是具足九种功德。上面的两个比喻,下面都会展开广说。广说的时候,我们会明白是如何对应的。这是略说。

如果能将科判理顺,《宝性论》确实不难。虽然讲义不广,但是文字非常有特色。原来法王如意宝讲过,朵洛瓦的注释跟其它很多注释不同。无著菩萨的注释有时候广、有时候略,经常引用《胜鬘经》等;藏传佛教中也有日称等人比较著名的注释,但有些特别广,连颂词都不知道在哪里,找不到。我有一个两本书的讲义,但是太广了,没有时间看。《宝性论》确实很重要,尤其是通过这样的注解,我们基本上可以完全理解其中大体的内容。

下面广说,分三个方面:

辛二(广说理由)分三:一、智慧生二身之理;二、断除三毒而成办二利之理;三、清净垢染而得如来藏之理。

壬一、智慧生二身之理:

二身:解脱身、佛身。从科判上讲,佛陀通过两种智慧——入定的智慧以及出定的智慧修行,修行以后获得法身和色身,或者解脱身和佛身,得到两种身。佛陀是怎么来的?首先讲这个道理:

犹如湖泊等,净贪等客惑,

摄略说彼者,无分别智果。

具诸殊胜相,佛身定随得,

如是说彼者,后得智慧果。

法界自性清净如同湖泊清净了混浊,“等”字包括月亮离开了罗睺,日解脱了云,清净了贪可爱对境及“等”字包括的嗔恨不可爱对境、于中等对境愚痴三毒客尘烦恼而获得具足断圆满的解脱身虽然有许多因,但归纳来说,它就是修入定出世间无分别智慧而现前远离烦恼障的果,如此具足证圆满的功德所依空性光明具一切殊胜相的佛陀身决定是随应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获得,如是宣说它是依靠后得世间智慧听闻深广法等加以修习而现前远离所知障的果。

分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前面讲到,佛陀的二清净自性,实际上是湖泊,一个是远离了贪心的湖泊的比喻,或者莲花等,还包括远离了嗔恨心的罗睺罗的比喻,还有解脱了云的比喻,这是障碍的比喻。湖泊等,其中的“等”是这个意思。

壬二、断除三毒而成办二利之理:

断除贪等尘,于所化莲花,

降静虑水故,佛如净水池。

由于无余断除自相续中如同令混浊的尘埃般爱恋三界的贪心,于其他许多所化如莲花般的相续宣说正法,而降下以静虑等持的水,以寂止胜观能滋润的缘故,究竟二利的佛陀如同盈满净水、由许多莲花覆盖的悦意池。

另一方面,净贪等客惑,清净贪心等,贪心,大家知道是特别爱的对境,“等”字包括嗔恨心、不喜欢的对境,还有中等的愚痴的客尘。远离了前面的三种比喻,包括浑浊、罗睺罗、天上的云聚这三者,分别清净了贪心、嗔心、痴心为主的所有的烦恼客尘。

摄略说彼者,无分别智果。这样的客尘全部远离以后,归纳起来,简略地说,通过修根本慧定,根本慧定的智慧中远离了所有的烦恼障,能获得我们经常说的“解脱身”,或者“法身”,所以从无分别的智慧中能获得的果是什么呢?清净身的果。这是第一层意思。

具诸殊胜相,佛身定随得,意思就是说,佛陀特别殊胜的各种各样的功德圆满的殊胜的身,受用圆满身,色身、化身,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依靠什么得到的呢?依靠各别自证的行境,世间出定的智慧而得到。这种出定的智慧,也就是,在具德善知识面前听闻大乘深广佛法,自己如理如实修行远离了所知障。

按照弥勒五论,包括《经庄严论》中,一般来讲,烦恼障是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佛果;以人无我为主断除烦恼障,以法无我为主断除所知障——在二转空性法门中,是这样说的。但是在这里,所知障是依靠世间出定的智慧来断除,这是此处比较特殊的方法。

从表面上看,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能断除部分烦恼障,但所知障更细微,依靠有相的听经闻法能不能断除呢?可以起到间接断除所知障的作用。烦恼障依靠空性的入定智慧来断除,而这里的所知障依靠后得世间智慧对治外境的执著,是所知方面的障碍。平时弥勒五论中讲,贪心等叫烦恼障,三轮执著叫所知障。在这里,烦恼障、所知障也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意思就是说,通过后得得到的这种智慧能断除所知障,最后获得色身、法身或者本性身,如果有了色身或者法身,也可以获得佛果。因此两种果依靠两种不同智慧获得,一是入定无分别智慧,一是出定能辨别的智慧;以这两种智慧断除两种障碍,获得两种果。《六十正理论》后面讲到,依靠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能得到色身和法身,能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意思大体相同。

这是第一个科判,依靠智慧产生两种身,广说理由时是这样讲的。

三个颂词,分别断除贪心、嗔心、痴心,用三个比喻来讲述。

这里,有时候讲佛果,有时候讲水池,有时候讲莲花,是一个意思,但每一个文字表达上都不同。有时候没有详细看,一会说湖泊、一会说水池、一会说莲花、一会说清净的水,不容易明白。这个比喻可能要前后对照看一下。

在佛位时,断除了尘埃,即断除了贪著三界的贪心,佛陀为如莲花一样的所化众生相续不断宣说正法,相当于降下静虑、等持、智慧、戒律的水,以什么样的方式滋润呢?主要以胜观、寂止来灌入上面讲到的水。这样以后,佛陀已经盈满非常美丽的湖水,由各种莲花所覆盖的湖泊,或者水池。

这里讲到,佛陀实际上远离一切尘,而且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示没有贪执,就像莲花一样;有时又将所化众生比喻为莲花,为他灌禅定的水。佛法在不同的法义中有不同的比喻方式,比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些大德解释时,第一句是小乘,第二句是大乘,最后“自净其意”以密乘解释。荣索班智达认为,“诸恶莫作”以戒学为主;“众善奉行”是慧学;“自净其意”以定学为主;“是诸佛教”,戒定慧三学的教言就是佛法。

有时候把远离贪心比喻成莲花,今天把莲花比喻成众生,有时候又比喻外面的障碍是莲花枯萎,也有不同的比喻。刚才说,佛陀远离了贪等尘,将大悲、清净、禅定的水灌在众生当中。在不同的阶段,比喻所表示的意义也有不同,具体自己可以分析。

解脱嗔罗睺,大悲大慈光,

周遍众生故,佛如净满月。

如是对应,解脱如同罗睺般不悦意猛烈嗔心逼迫自相续之障而欲求他相续离苦的大悲及欲求他相续值遇利益的大慈心如同光芒般周遍摄受所有所化众生的缘故,究竟二利的佛陀如同解脱了罗睺的无垢满月。

第二个是嗔恨心的比喻。

佛陀是什么样呢?远离了一切嗔恨心,就像远离罗睺罗的月轮一样,嗔恨心以罗睺罗来比喻。他是什么样呢?对众生而言,逼迫、折磨,带来各种不同的痛苦。佛陀就像月轮一样,具有令所有众生离开痛苦、具足快乐的大慈大悲的光芒,这样大慈大悲的光芒能周遍所有众生,就像月光照耀所有世间一样。以此缘故,佛陀与远离了罗睺罗的真正满月没有差别。

就像《心地观经》中所说:“如来月光甚清凉,能除众暗亦如是。”如来的月光为众生带来清凉,也能遣除世间所有的黑暗。前面把佛陀比喻成远离贪心的清净的水池或湖泊,这里比喻成远离罗睺罗的月光。满月为所有的众生都带来快乐,因为远离了所有的嗔恨心。

原来佛陀在因地时,有一个人想杀他,他割了一只胳膊,对方不满足;他就将另一只胳膊也割下来,最后身体的肉全部割下来——佛陀不但没有生嗔恨心,反而发愿成佛时要先度他,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憍陈如。为什么佛陀发愿第一个度他呢?因为在修道过程当中,他对佛陀的危害非常大。一般世间人,如果别人割了我的胳膊,会不会发愿“我将来先度他”?可能不会这样的,“只要有机会,要先杀他”,众生真的跟佛陀截然不同。

佛陀的很多行为,大乘佛教徒说起来比较简单,“我就是佛陀的追随者,你如何发愿,我也如何发愿”,但实际行持很难。佛陀如何发愿呢?“害我的人,我先度他”,这是真正佛陀因地的精神,远离了如罗睺罗的嗔恨,这是实实在在的佛陀的精神。

有的人,即使别人没有害他,也想给别人创造各种损害的事情;而有些人,“别人如果害我,那我不客气”,“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看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凡夫领导们,你骂一句、我骂一句,这时,反而有人开始赞叹他,认为他骂得特别好。凡夫的群体就是这样,赞叹过失,诋毁功德。其实我们处在颠倒的世界当中,凡夫愚痴众生真的可怜,具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尤其是自私自利非常严重的国家、民族,世界上任何地方几乎是一样的。我上半生去了东南西北五大洲的很多国家,去每一个地方的时候,深深感受到大乘佛教不可思议的精神,尤其是作为政治家、作为经济家,大家讲的话好多都带有水分,表面上说起来特别好听,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围绕自己、维护自己,跟大乘佛教的核心意义不大相同之处特别多。

佛陀确实远离了贪心,远离了嗔恨心,下面讲远离痴心。

解脱愚痴云,以智光遣除,

众生黑暗故,佛如无垢日。

自相续解脱如密云般的三界无明愚痴障,而随顺芸芸所化众生的相续说法,以智慧光遣除所有无明黑暗的缘故,究竟二利的佛陀宛如无垢光明的日轮离云般。

佛陀相续远离了所有给我们带来懵懵懂懂的、愚痴和黑暗的云,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可以打开所有众生相续中智慧的光芒,遣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黑暗,如此,究竟二利的佛陀与远离一切密云的日轮没有什么差别。

《方广大庄严经》云:“众生烦恼暗,智慧能销除,如来所以出,为世光明者。”佛陀是真正的大光明者,众生的烦恼黑暗全部依靠智慧遣除。因为佛陀出现在世间,众生才有希望打开智慧的眼目,如果佛陀没有传讲正法,没有给我们开启解脱之门,那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始终沉溺在黑暗当中,非常可怜。所以,我们要真正弘扬正法,就像佛陀给众生开启的智慧门一样,我们也要建立这样的法幢,这一点很重要。

我去一些学校时也感受比较深,好学校,不在于他的建筑特别辉煌,而在于他的教育。一个学校建得再怎么样好,人员再怎么样具足,但是里面没有特别好的教育体系,那学校只是一个外壳而已。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居士的道场、出家人的道场,我们以后一定要有讲经说法的平台,一定要有遣除众生黑暗的光明智慧。如果没有,有些寺院并不是很有意义,天天烧香拜佛,天天找一些游客,天天想怎么样赚钱、怎么样吃、怎么样喝,这种气氛实际上与佛教真正道场的法相是相违的。

以后好多法师应该是有能力的。如果你变成寺院的主持,下面有一群弟子,从来不讲经说法,天天吃得胖胖的,那就没什么意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们念念佛,吃得很好,住得特别好,环境非常好,鸟语花香,像天堂一样,特别优美,但是里面没有讲经说法。我们要不断地遣除众生的黑暗,比如今天来一群人,给他们讲个三皈依;明天来一群人,给他们讲个四无量心;后天来一群人,讲个忏悔、积累资粮。

法王如意宝开创的佛学院有这个特点,包括我个人,只要在学院,在我的记忆当中没有一个礼拜不讲经说法。只要在道场,我所在的核心价值便是讲经说法。你们以后也是如此。有些道场很不错,学院出去的人特别注重讲经说法。有些经常搞建筑,原来有一个寺院一直建筑、一直规划,我说不要天天想建筑,可以边建筑边讲经说法,如果没有讲经说法,哪怕是黄金做成的无量殿,意义也不是很大。学校就是培养人才,寺院和道场也是培养人才。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培养人才,只是造佛像,那叫佛殿,不叫弘扬佛法的道场。

佛陀也是这样讲的,真正的智慧能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这是很重要的。

听课的时候不要打瞌睡。听说有些法师经常打瞌睡,不管是谁讲课,经常打瞌睡,影响也不好,尤其是在家里听课的人更不要打瞌睡。听说有些在经堂里好一点,在家里就打瞌睡。如果实在想打瞌睡,你就边走边听,这样不会倒下去;如果还是睡着了,那也没办法。(师笑)

讲完了三种比喻,下面用三个偈颂分别讲九个比喻,一个偈颂中有三个比喻,这个比较好懂。下面进行简单对应,说明佛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壬三、清净垢染而得如来藏之理:

不等等法故,施予妙法味,

远离皮壳故,如佛蜜果实。

由于具足与其他众生不等同、唯一与佛陀等同功德法的缘故,为所化众生施予甚深妙法之丰富美味的缘故,远离了二障及习气之皮壳的缘故,究竟的佛陀依次如莲花中出现的善逝、离开蜜蜂的蜂蜜、由糠秕中生出的果实一般。

其实佛陀跟很多众生不相等,因为众生的功德和佛的功德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佛陀也有相等的方面,所有的佛陀功德是相等的,比如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不动佛,他们的功德是相等的,这是第一个比喻;施予妙法味,佛陀能布施给所有众生美妙的法味;远离了二障,也可以说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习气的皮壳。

分别比喻成什么呢?不同、同等的缘故,如莲花中的如来善逝的像;第二个给予众生妙法味,比喻成蜂蜜,因为蜂蜜很好吃,佛陀圣法的味道也是中边皆甜;因为远离了二障的缘故,远离了糠秕以后剩下的中间的果实。前面这三个比喻分别为:佛陀与众不同、给予法味、远离皮壳的比喻。

《大智度论》中讲:“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尔。”就像虚空无有边际一样,佛陀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只不过在这里大概以九种比喻说明而已。这是前面讲的三个比喻。

净以功德物,能除贫穷故,

赐解脱果故,如金宝藏树。

如是对应,由于自性无垢、清净客尘的缘故,以无尽功德宝物能遣除所化众生的所有贫穷乏少的缘故,能施予所化众生解脱痛苦之大乐果的缘故,解脱障碍的佛陀犹如清净不净物的纯金、地壳中出现的大宝藏、有果的妙树一般。

接下来也有三个比喻。

佛陀远离了所有的烦恼障和客尘,因为这个原因,比喻成远离了所有不净物的金子;佛陀的功德能遣除一切贫穷,也就是说佛陀具有众生相续中所有的功德、财富,以此遣除众生精神上的所有的贫困,比喻成从地下出现的宝藏;最后因为赐予解脱的果,相当于远离了种子以后的妙树。以金子、宝藏和妙树的三种比喻说明佛陀的功德,在世间当中佛陀是最了不起的。

珍宝法身故,二足尊胜故,

珍宝色相故,佛如宝王金。

由于现前如同满愿的珍宝般具有无量功德的法身的缘故,获得堪为所化之主二足尊或殊胜导师之受用圆满身的缘故,如同珍宝金子所造的色相般示现种种幻变之化身的缘故,圆满三身的佛陀犹如离开破衣的珍宝佛像、离开胎包的转轮王、离开淤泥的金像一般。

最后三个比喻。

珍宝法身故,佛陀的法身功德无量,就像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众生所愿,因为这样的缘故,三身圆满的佛陀就像破衣中庄严的佛像;佛陀的报身,二足尊胜故,二足指人类,佛陀以人的形象成佛,在所有二足中,佛陀是最殊胜的,二足之尊的缘故,或者受用圆满身具足圆满的缘故,用丑女胎中的转轮王的比喻;佛陀在众生面前示现各种各样的化身,相当于是泥模中的金像一样,像离开了泥模的金像。

前面讲了三身圆满,分别是破衣当中的金像、丑女胎中的转轮王、离开泥模的金像,各种各样的像可以具足。以这三种方式来比喻。

前面从障碍方面,这些比喻每一个都有特别甚深的意义,障碍所遮的如来藏,因地的如来藏被九种障碍所包围。现在获得佛果的时候,远离了原有因地所有的障碍,佛陀确实在世间中是最殊胜、最出色的。《大般若经》中说:“一切有情类,唯佛最为尊,尚无有等者,况复当有胜。”在所有有情类当中,佛陀确实是最尊贵、最殊胜的,世间中没有与他相等的人,更何况超过他的。

希望佛教徒去研究研究,看看世间有没有超过佛陀的,有没有真正超过他的智慧的、超过他的慈悲的。我们可以看,当今世间所有人类和所有有情类当中,有没有超过他的?并不是超过他身体的量和庄严,虽然这是佛陀的特点,但佛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他的智慧、他的慈悲,智慧通达胜义、世俗所有的法。包括各种宗教当中的注释,包括现在的科学家,他们在现相上物质的运用方面确实很了不起,但最究竟的诸法实相方面,有没有像佛陀一样通达缘起空性的?有没有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真相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这是讲到佛陀的九种比喻。

昨天所说的八种意义中,菩提的本体、因、果都讲完了。下面讲第三个科判——自他二利,包括略说和广说。

《宝性论》很有逻辑层次,看起来读《宝性论》没什么感觉,但真正分析时,一层一层,里面的内容很有哲理。为什么现在很多西方哲学家特别喜欢这类逻辑性很强的道理?因为对我们的辨别思维非常有帮助。如果造论、写文章,应该写成像《宝性论》这样的颂词,然后自己写个自释。藏地很多前辈大德都写过中观、因明的颂词和自释,印度大德也是这样。造颂词的时候不知道,最后写自释时,非常羡慕自己的智慧,对吧?

下面把自他二利这一段讲一下,佛陀的自利和他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庚三(自他二利事业之义)分二:一、略说成办二利之理;二、广说。

辛一、略说成办二利之理:

无漏周遍无灭法,稳寂恒常无迁处,

佛如虚空诸正士,六根领受真义因。

具足少许也不存在有漏习气的断究竟、周遍如所有尽所有一切所知的证究竟——断证圆满的胜义佛陀是永无毁灭的无为法,原因是,因无老而坚稳、因无病而寂灭、因无生而常有、因无死而无迁变的缘故。获得这样的佛果,能究竟自利,因为他是一切白法之依处而能究竟他利,逝于法性真如性中的佛陀如同无为法的虚空为见色法等提供空间一样,作为具有缘分圣贤领受并证悟堪为最胜六根各自相应威仪之真义的因。

佛陀实际上是圆满自利和他利的。圆满自利从哪方面讲的?首先是无漏,所有的习气和障碍都没有了,叫断德圆满,或者断德究竟;周遍,佛陀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叫证德圆满,智慧圆满;不灭法,断和证在胜义当中无生无灭,永远没有毁坏,完全是一种无为法,这是叫无灭法。断证功德,佛陀的功德自性中任运自成具足,并不是新生,可以称为无为法。因为这样的佛陀的本性当中,实际上是无生无灭的,没有老的痛苦是稳固的,没有病的痛苦是寂灭,没有生的痛苦叫恒常,没有死亡是无迁变。这样的缘故,佛陀自利圆满。

有些对大乘佛教不是特别了解的人不一定马上通达,但你慢慢思维很容易明白。《大方等无想经》云:“如来无上王,无生亦无灭,为诸众生故,示现于生灭。”佛陀在我们凡夫众生面前示现降生,最后圆寂,但实际上功德无生无灭,这叫自利圆满。佛陀已经完全现前自利圆满。

什么是他利圆满呢?颂词当中的处,刚才自利圆满的功德,实际上是所有他利圆满的依处。因为利他需要一个这样的功德基础,才能在众生面前实现利益。佛陀自身功德圆满以后饶益众生,所以佛陀如同虚空一样。虚空可以给所有的色法、万法提供空间。因为有了虚空,行住坐卧所有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得成;如果没有虚空,那我们没办法活动。所以我们特别感谢虚空!因为有虚空,我们能听得到,我们能坐得下,能吃得下饭,如果肚子没有虚空,吃都吃不下……所以,虚空提供了很多活动的空间。

同样的道理,因为有了佛陀无为法的功德的原因,对所有的正士,大多数是菩萨和圣者,依靠他们的六根,能接受真正的一切万法真实义的根本。有了佛陀的功德,所有的圣者菩萨能有开悟的机会;就像有了虚空,我们有活动的空间。因为佛陀有这样的成就,给我们所有的圣者们有六根所领受的所有的功德,包括我们凡夫。虽然这里没有直接说凡夫,但因为有佛陀的成就,凡夫也同样得到了佛陀的功德,比如看到佛像、听到佛法、尝到法味、感受法义、接触禅定的快乐等等,凡夫人同样可以得到。

下面对这个原因再给大家详说。

见非大种色,听闻纯妙语,

嗅佛净戒香,品大圣法味,

受定所触乐,证体深理因。

细思胜义乐,佛如空离相。

也就是说,如此所化的殊胜眼根见到不是由四大所成极微尘积聚的、富有自在的佛陀之种种色相,以殊胜耳根恒常听闻无相、真实妙法不杂世间法的纯净妙语,以殊胜鼻根嗅到善逝的悦意永不染罪垢纯净戒香,以殊胜舌根品味大圣者们所受用如甘露般的妙法最上味,以殊胜身根领受等持轻安所生的真实所触无漏大乐,以殊胜意根成为对诸法实相原本自体性甚深难证之理无我之义生起殊胜证悟的因,也就是依靠法尔理详细思维分析,究竟他利也就是令领受胜义无漏大乐,因为胜义的如来是无为法如虚空般,远离生住灭等有为法的一切相,无变任运自成。

佛陀怎么给圣者们一个微妙究竟的色声香味触法呢?得到的法味和得到的清净六根,主要是圣者而言,凡夫可以相似得到佛陀色声香味触的所有功德。

最主要的所化众生,特别殊胜的眼根面前,能得到什么呢?并不是四大所组成的,地水火风是粗糙的、不究竟的、不细微的、不微妙的,而是依靠众生福德、圣者福德当中所得到的各种相,最殊胜的相。有些圣者,比如文殊菩萨见到的佛像并不是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他看到的佛像是光明的、清净的、无为的——他能看得到这样的色相,他以眼根看到的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色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的如来远离一切相,这是如来给大家提供的色法。

圣者们的殊胜耳根听到无相的、微妙的、不杂任何世间语言,就像六时的妙音、梵音所带来的声音,始终给众生带来快乐和法乐,这也是菩萨们所得到的声音,我们也能得到佛法的声音。

殊胜善士的鼻根嗅到的是善逝永远没有任何杂染的戒香。佛陀也有戒香的味,一切高僧大德也有。有一个东晋时翻译的《佛说戒德香经》,很短。其中说,世间的香,顺风时能嗅到,逆风时没办法,那有没有一种香能在逆风时也能嗅到呢?于是,佛陀宣讲了《佛说戒德香经》。其中有一个偈颂:“木蜜及栴檀,青莲诸雨香,一切此众香,戒香最无上。”蜂蜜的香、旃檀的香、青莲花的香,大家都能闻得到,唯一戒律清净的人的香,跟其它的香完全不相同,那叫戒香。《菩萨处胎经》卷二记载:“三界所有香,不如戒香胜。”以前的虚云老和尚一年只洗一次澡,但平时是香香的,不像有些牧民路过时的味道。听说有些道友四个月、六个月都不洗澡,他的“戒香”应该不错。

殊胜的舌根受用像甘露一样的法味,最妙的法味,像禅定味;殊胜的身根得到的是什么呢?通过禅定修轻安,没有任何痛苦的身体所触的大乐;菩萨殊胜的意根带来的是证悟诸法体性甚深道理的法。

这以上主要讲六根如何得到殊胜的六境,因为有了佛陀,菩萨才有机会,没有佛陀就没办法,就像没有虚空,就没办法活动。这里有非常微妙的因缘,如果细心思维无生无灭胜义的意义,就能明白佛陀就像虚空一样,远离所有的生老死病、生住灭所有的法相。真正的佛陀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任运自成,以语言思维、有相的方式来表示是不可能的。

佛陀就是自利、他利圆满,非常深奥。听有些道友说,《宝性论》似懂非懂,一会特别懂,一会不太懂,总觉得这里的道理非常微妙甚深,没办法用分别念揣测。这个说的也是对的。凡夫人就像婴儿的六根没有成熟一样,大人教什么事情,一会好像懂了,但一会又因为根没成熟,没办法接受大人的知识。我们也像婴儿一样,逐渐成长时,根据大人们的教言,会懂得甚深法理。我们确实跟婴儿没什么差别,学到一定的时候,与自己刚开始那种懵懵懂懂的状态相比时,知道自己还是有进步的。学习这部论,希望大家都有进步,有进步说明学得比较成功。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