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24

第24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讲《宝性论》,现在讲到第二品——菩提品,前面讲到菩提的本体、因、果、自他二利,以及具有什么功德。现在讲到具足功德,即解脱身和法身具足的功德,总共有十五个功德,其中不可思议的功德已经讲完了。菩提还有十四种不同的功德,下面用三个科判来讲。

不可思议的功德,单独一个科判,稍微广说。下面解说后面的理由,菩提具有不变的功德、断证的功德、清净的功德,三个功德当中包括了十四种功德。首先是不变的功德,具足了解脱身和法身的四个功德:

癸二(解说后面理由)分三:一、不变之功德;二、断证之功德;三、清净之功德。

子一、不变之功德:

离生故常有,无灭故坚稳,

无二故寂灭,法性住故恒。

无垢的佛陀,因为原本远离因缘所生的缘故具常有的功德;因为任何法无生它就无灭的缘故具足坚稳的功德;因为无有以生灭二者未寂灭的缘故具足寂灭的功德;因为法性自性涅槃原本安住无变的缘故具足永恒的功德。

进行简单归类时,菩提在不变方面有这些功德。如果有人问“菩提有什么功德?”我们可以说:功德有很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变的功德、断证的功德、清净的功德,你要哪个功德?“我要不变的功德。”“那你谛听,我要给你转法LUN。”

第一个功德——常有,无垢的佛陀,解脱身和法身有常有的功德,为什么呢?本来是远离一切因缘而产生的,所以是常有的功德。

第二个功德——坚固,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法从来没有产生,没有产生就不可能有灭,前面是无生的缘故常有,后面无灭的缘故坚固。世间一切虽然暂时看上去常有,但都是不坚固的。像“911”发生的时候,美国的两座大楼在当时算是比较坚实的,但是一瞬间几秒钟就毁坏了。西方国家也有很多建筑,随着时间流逝,到最后也有毁灭的时候。小的时候经常唱“万里长城永不倒”,但是过了多少年以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其它的有为法都是不坚固的,而菩提是坚固的。

第三个功德——寂灭,生和灭二者都没有,无二,生灭都没有,那这个法是最寂灭的了,没有第二种法了。

第四个功德——永恒,为什么呢?因为万法的法性自性原本都是涅槃的、常有的,无生无灭,生也没有,灭也没有,住也不可能实有、迁变,所以是永恒的。

从不变的层面来讲,佛陀或者解脱身和法身,具有不变、恒常、坚固、寂灭的功德。佛陀的大乘经典中,也讲无常,也讲常有,但所谓的无常,是针对众生的根基而宣讲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云:“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方便留身骨,为益诸众生。”佛本身是法身,并不是血肉的身体,为什么有坚固舍利、五色舍利、金刚舍利?实际上,如同刚才讲的一样,佛本身恒常不变,但是为了众生也留下了方便,比如法门寺的佛骨舍利、北京八大处的佛牙舍利,还有斯里兰卡好多地方有佛牙,还有很多舍利。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开法会,确实出现了非常稀有的舍利,上师如意宝的房子里面也降下了很多舍利,这应该是不可思议的。当然,后来也有人以这种方式有一些假造的,有这种情况。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所有的都否认,否则是持邪见者;但也不能所有的都承许或肯定,否则这个世界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会不会追随盲从?有可能,有点迷茫,有这个可能。

永恒的法是佛的本性。昨天跟大家讲的偈颂,希望大家再三地思考。昨天我抽的几个道友,讲得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不好,但是并没有完全理解到我所表达的;后来在私下讲考的时候,有些道友确实基本上明白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佛陀不在世的时候,菩萨不在世的时候,上师不在世的时候,以他的加持和他的证悟,与他很多不可思议的力量有连接的方法,其中我觉得有很甚深的道理。

有时候学了千经万论,但如果就像世间学术界一样,这个怎么解释,那本书怎么说的,这个是公元多少年前出现的,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样,学者的评论如何……如果仅仅依靠这种方式来学习,只是学校里面的一种研究方式而已,而佛教徒既要有学术的研究,应该严格地观察,又要结合自己的修行。

希望道友们好好发愿:自己好好学习《宝性论》,有机会时,给别人讲。有些法特别好,看一次肯定是不行的。以前我们寺院里面的帝察活佛,他在德巴堪布面前听《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要求所有跟他一起听课的人看一百遍,要发愿。帝察活佛是很精进的一位老活佛,60岁的时候示现圆寂,1998年圆寂的。听说有一次学习《入行论》时,他说这部论太好了,我们要发愿有生之年当中一定要看50遍——他经常这样的,对法不但有意乐,还要看很多次,不像我们“听完了,这是最后一次了”,不能这样的。

我以前也对《宝性论》很有信心,但是一直没机会讲。这次讲的过程当中,作为一个佛教徒,真正认识三宝、真正知道众生相续当中的如来藏是什么样。尤其是现在的佛教徒更要认识这一点。现在的佛教徒和古代的佛教徒截然不同,哪方面不同呢?现在的人看得多、听得多,分别念比较重,人心比较复杂,如果没有非常确凿的依据,很难说服。以前的佛教徒很虔诚,上师说什么,“哦,是这样”就相信,因为外面信息不多,只要上师引导就相信,非常简单。但现在确实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中,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充足的理由,很难以说服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能说服,那以以这种理念说服他人,有非常大的困难。

要记住刚才讲到恒常的四种功德,下面是断证方面的功德:证方面有三种功德、断方面有三种功德,总共有六种功德。

子二、断证之功德:

灭谛故善灭,普证故周遍,

无住故无念,断惑故无著。

净所知障故,无碍于一切,

无二堪能故,是离粗所触。

佛陀因为现前了无余灭尽所断的究竟灭谛的缘故具足善灭一切痛苦的大乐功德;由于现量证悟一切所知相的缘故具足周遍所有所知尽所有智的功德;由于无有住任何所缘相状的缘故具足无分别如所有智的功德。这些是安乐与证悟的差别。再者,由于断除了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及习气的缘故具足于如所有义无著的功德;由于清净了障碍一切智之所知障的缘故具足于尽所有义一切通彻无碍的功德;由于无有沉掉二者等等至障而使身心柔和堪能等持的缘故具足远离粗糙所触的功德。这些是断的差别。

灭谛故善灭,普证故周遍,无住故无念。这以上是证或者安乐方面的三种功德。

第一个功德——灭谛故善灭。前面讲的佛陀具有解脱身和法身是什么样呢?苦谛、集谛全部灭了,所有的灭谛得到究竟,所以叫做善灭一切苦的功德。灭谛故,因为佛陀具有灭痛苦的功德,看起来只是断的功德,但是朵洛瓦的注释为什么放在证方面呢?因为灭了痛苦自然有安乐,所以佛陀有断除一切苦因和苦果的功德,这是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功德——普证故周遍。因为有尽所有智,能了悟所有的相,形形色色的整个世间万物的现相,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普证,全部证悟,这种智慧是周遍的。

第三个功德——无住故无念。任何所缘的相状都得不到,也就是说有如所有智的功德,因为如所有智的原因无住,我们都知道,如所有智得到的是法性胜义空性的意义,肯定没有任何所缘和所住,因为这个原因,有无念的功德。

这是佛陀证悟方面的三种功德。

下面讲断方面的功德。

断惑故无著。净所知障故,无碍于一切,无二堪能故,是离粗所触。

这五句讲了断的三种功德,是怎么讲的呢?

首先第一个功德——断惑故无著。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分开的。因为烦恼障全部没有了,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和它的习气都没有了。所以,具有无著的功德。

第二个功德——净所知障故,清净所有的、对得佛果有障碍的所知障,无碍于一切,对所有的一切万法都无碍通达,所以具足通达无碍的功德。这是第二种功德。

第三个功德——无二堪能故。这里主要是断除等持障,前面是烦恼障、所知障。在弥勒五论当中经常有等持障,属于所知障中,或者属于烦恼障也可以,因为它对禅定有障碍。没有昏沉和掉举等这些禅定的障碍的原因,心完全堪能,身心完全轻安,是离粗所触,远离了比较粗糙的所触,远离了身心粗糙的、具有轻安的功德。

这里主要讲,我们一般的凡夫人入定的时候,心不能如如不动。有些人正在入定的时候,想起了很多怨恨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边入定一边开始生嗔恨心,心被烦恼所转。这样的话,这里说的是“粗糙”,有些注释里像魏译叫“粗涩”。在入定的时候心很不平,比如说生气的时候,好像胸前有一块石头一样压着,放不下来,很粗糙的感觉,这个时候没办法修行。但佛陀没有这样的。

达摩流支所翻译的《佛说宝雨经》中说:“有诸烦恼,心则驰散。不能得彼诸三摩地。如来无彼烦恼尘垢起无漏智。”如果有烦恼,心在外面散乱或粗涩,如来没有这样禅定的障碍,在入定、出定的时候就根本没有这些障碍。我们很多人都很想得到如来的果位、菩萨的果位,因为现在凡夫人的心态有时候特别不堪能,正在闻思修行、跟清净的道友一起时,也许比较轻松快乐、豁达;一旦遇到各种各样的外境,自己烦恼现前的时候,各种痛苦也是此起彼伏地出现。

有时候凡夫的世界也是非常可怜的,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经常沉溺在没有自由的、无法驾驭的状态当中。我们修多少法、学多少法都不要紧,最好自己的心能堪能。作为修行人,不敢说特别快乐的状态,也应该是经常处于一种比较平静的状态,这很重要。否则,本身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你一直坚定地执著,最后带来的痛苦越来越多。有些人以前对什么法都很执著,后来慢慢懂得了它的本体的时候,就不是特别在意,这一点作为修行人来讲也很重要。

有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好像修行上稍微有一点进步,也许是修行人,也许是孔子说的“五十知天命”。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这样而已,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追求,没有更多的执著,反正好的也好不了多少,坏的话也就仅此而已,轮回当中没有可羡慕的,没有特别伤心的,最后一切都处于无常当中,无常的话,哪有快乐。有时候比较想得开,这也许是跟自己的年龄、成熟程度有关系;也许是因为遇到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好多甚深的道理,逐渐对自相续稍微起到一点作用。但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对什么都特别执著、好强,成功的时候开心得不得了,一直想在万人当中跳个舞,给别人炫耀炫耀;伤心的时候想从九层楼跳下去,尽快的时间中离开这个世间,所有的所见所闻都不愿意面对,这样比较痛苦。

像佛陀那样不敢说,与他相同的前辈高僧大德们,不管从行为上、事业上,还是他的整个身口意的状态上,一看就是非常寂静的、调柔的、温和的。如果我们自己身口意慢慢寂静调柔,这就是修行的结果。修行应该越来越调柔,并不是越修越粗糙、越修越粗暴。如果越来越显得比较不堪能,那修法确实并没有转为道用,这方面要经常观察自己。

以上不变的功德有四,断证的功德有六,四+六=十,前面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共十一个功德。接下来还有四个功德,就讲完了十五个功德。

子三、清净之功德:

无色故无见,无相故无取,

清净故善性,除垢故无垢。

胜义的佛陀无有极微尘聚积的色,超越有为法的缘故以平常根无可见,即是具足力;由于无有因等相并清净心识法的缘故具足平凡心无可执取的功德;因为具足法界自性清净的缘故具足胜义善的功德;因为无余断除了客尘及习气而清净的缘故具足极其无垢的功德。

无色故无见,称呼如来的时候,有时候是“无垢的佛陀”,有时候是“胜义的佛陀”,都是一个意思。佛陀的本性,所谓的解脱身和法身是无见,不是用眼根来见到,为什么呢?真正的佛陀并没有色,微尘、尘埃积聚在一起的色法是没有的,“若以色见我……”,是眼根无所见的。

无相故无取。佛陀实际上是无取,没有什么可取的,因为他没有依靠因等。因是指推理,依靠各种方式来论证的相是没有的。或者,心识所缘的法也是没有的,他具足我们一般的凡夫心不可取的功德。因为佛陀他没有相,没有相的缘故,不可能用心识来取。

清净故善性。善性,因为佛陀的本性自性清净。如来的本性,一个是离垢清净,一个是自性清净,法界自性原本清净,所以具有胜义善法的功德。《俱舍论》中将善分为世俗善和胜义善,胜义善本身都是善的,没有任何恶性,人的本性最初都是善的,世间论典当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具有性本善的功德。这是第三个功德。

除垢故无垢。断除了所有客尘和习气的缘故,断除了所有垢染的缘故,有离垢的功德。

佛陀从清净方面具有这四种功德。《大宝积经》云:“不应以色相,种族及生处,乃至梵音声,而欲观如来。”我们不应该以色相、种族、佛陀的生处、乃至六十个梵音声观如来。这是不合理的,这样观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如来。与“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说的意思非常相同。

如来真正的本来面目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学习《宝性论》的时候应该非常容易明白三宝的本性,在哪些情况下看得到所谓的佛,具有这些功德,包括《宝性论》后面也会讲很多如来色身的功德,《圣大解脱经》马上要讲相好的功德。今天全部否认了,明天又要讲他的功德,不懂大乘佛法的人有点云里雾里,不知道为什么一会说有、一会说没有。1987年的时候,法王从五台山回来后,给我们讲《入大乘论》,当时有一个和尚,他一方面比较聪明,一方面是特别爱打扮的一个小和尚,他在我面前听辅导。《入大乘论》里有很多推理、故事、比喻来说明三宝的本性了不可得的道理。他想着想着,说:我真的搞不懂了,以前我认为佛是存在的,现在这里一直说佛不存在,那怎么办?

如果真正懂得了大乘佛教的奥义,佛不存在一点都不会害怕,因为并不是完全断灭的不存在,在某些层面是存在的。如果完全是实有存在的话,好多道理确实说不清楚,因为佛已经灭度了,灭度以后,跟现在的信心或者大乘经典中讲到的佛常有的道理怎么融合?这些方面会产生很多问题。这里已经讲了佛具足的十五种功德。

大家应该要清楚,所谓的菩提具有十五种功德,甚深的功德、恒常的四种功德……这些好好记住。要闻思的话,这些数目、名词要记着,并不是为了考试。藏传佛教当中,以前有些堪布也是这样的,藏传佛教的经文是长条形状,颂词放在上面,讲义放在下面,讲一个颂词时,他边讲边右手翻颂词、左手翻讲义,这样比较累,最好还是心里能记住。如果科判的内容,需要看一下也可以,但是应该闭着眼睛也能够算出来,菩提有十五种功德。我们经常把不需要的东西记得清清楚楚,不要说十五个,三十个过失都记得清楚。为什么不记佛陀的功德呀?“甚深的一个功德,恒常不变有四个功德,断证有六个功德,最后清净的四个功德,哇,我好厉害,自己给自己打一百分。”

这以上讲具有的功德,菩提具有的功德已经讲完了。下面通过三身来趋入、了解菩提,现在是第五个科判。

菩提品很重要,以后要再三地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么菩提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像基督教说的是一颗善良的心、慈爱的心?唱一点歌,发一点糖,有必要时跳个舞,那这样太简单了,但实际上真的不是,佛教有很多甚深的道理。

庚五(以三身类别趋入之义)分二:一、略说法相之差别;二、广说其义。

辛一(略说法相之差别)分三:一、本性身具五相;二、报身具五差别;三、化身具三法。

壬一、本性身具五相:

无初中后无分割,无二三垢无分别,

法界自性证悟彼,入定瑜伽行者见。

也就是说,无有初生、中住、后灭——有为法的三种法相而具有无为的法相;具足无漏的法界、究竟的智慧一切合一不可分割的法相;解脱有无二者而不堕增损之边的法相;远离烦恼障、所知障、等至障三障的法相;无有烦恼垢、不成为分别行境的法相。法界自性清净,证悟它恒时于法性入定的瑜伽行者现量见到如来——光明的法相。

首先讲本性身。这里的本性身和前面的解脱身,有时候比较相同,但我们还是分开说明,不需要融合在一起。这里的本性身与其它经中所讲法身比较相同,具有五种特点。前面的科判是从具有的层面讲的,这里是如何让众生趋入。科判上不会重复。

佛的本性身有五种法相,首先有无为法的法相——无初中后,刚开始没有产生,中间没有安住,最后没有毁灭。本来有为法具足生住灭的三种相,但是它没有有为法的法相,是无为法,所以没有生住灭。

第二个法相——无分割。无漏的清净法界与无垢的智慧二者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并不是分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佛陀的证德是有境智慧,所证的对境是法界,好像能境和所境是分开的,但不是这样的,从本性身的角度来讲,对境的法界与有境的智慧融为一体,没有分割。我们分别念认为是分开的,不然好像说不过去。

第三个法相——无二,什么是无二呢?没有“有”,也没有“无”。没有“有”,不会堕入增益;没有“无”,不会堕入损减。也就是说,有、无经常堕入增损,所以,远离了这两种边的法相的缘故——离边,这是第三个法相。

第四个法相——无三,远离了烦恼障、所知障、等持障这三种障碍;

第五个法相——无垢分别,法界自性证悟彼,入定瑜伽行者见,无有烦恼的垢染,不会成为分别的对境,对法界自性清净完全能通达,经常入定的瑜伽士能见到没有垢染的法界清净,这叫做光明相。无垢分别,即无垢染、无分别的对境,这样的法性境界是证悟它的、入定瑜伽士的所见。这里的见和不见,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华严经》云:“最胜妙法身,一切莫能见。”最胜的妙法身,没有什么可见的。真正的法身并不是依靠色相来见到的,不是这样的,意思是说无法见。《月灯三昧经》也说:“若睹佛色身,说已见如来,我身非色像,无有能见者。”佛陀说,我的身体并不是色相,所以没什么可见的。

这个层面讲到本性身,可以说没什么可见的。实际上,这样的本性身也有无量的功德具足,功德怎么具足呢?

如是应当了知法身具有五种功德:

无量超恒沙,无思无等德,

如来无垢界,断诸习气过。

具足本体广大,以因无可量的功德;无法定量超越恒河沙数的功德;不是寻思行境以心识无可思维的功德;与他不共最究竟无等的功德——证圆满的功德。现前如来的极其无垢法界,无余断除所有二障及习气的过失——具足断圆满的功德。

无量,法身的本体非常广大,有无量的功德,用推理、因等没办法进行衡量,有无可量的功德。

超恒沙,还有无可计数的功德,超越恒河沙数的功德。要算佛陀的功德的话,无可计数。这是第二个功德。

无思,不是我们现在学一点因明、学一些世间知识就能懂的,不是寻伺的行境,用我们寻思的心识是不可思议的。无思的功德,这是第三个功德。

无等德,其他人没办法共享,他是最究竟的、无等的功德。一般凡夫人、声闻、缘觉没办法共享,不可能得到。

如来无垢界,断诸习气过。现前如来无有垢染的界,其实没有剩下一点一滴,无余断除烦恼障、习气障,还有所知障。

前两句是证方面的功德,后两句讲断方面的功德。大家应该知道,断证功德是很重要的功德。

这里面很多名词和功德,包括前面的本性身的五种相,在真谛翻译的《佛说无上依经》中,用无可量、不可数、难以思维、不共、清净等这些词来表示。《佛说无上依经》,好像藏文当中有这部经典,但我忘了藏文中叫什么名字。

本性身有这五种功德或者法相。

壬二、报身具五差别:

种种妙法光明身,勤成众生解脱利,

行持如摩尼宝王,种种事物非彼性。

1、放射大乘种种深广妙法的光芒,因此语言不间断。

2、拥有妙法的光芒或相好庄严的无量光明的身体不间断示现种种相。

3、精进为殊胜的所化成办解脱之利的事业不间断。

4、如是行持也如同如意宝王满愿一般无有分别、勤作现行而任运自成趋入。

5、由所化众生的意乐而示现种种颜色、量度等的事物,但其自性并非真实。

受用圆满身——报身具有的功德,或者也可以说是差别,跟法身、本性身不同的差别。这些差别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过一些,还有《法界宝藏论》的后面也有一部分。

佛的报身有身、语、意、事业四个方面的差别。

种种妙法,语言方面的差别——放大乘种种妙法的光芒。其实,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特别像路灯一样的光呢?也不一定。在不同刹土的不同菩萨面前,报身能显现恒常不断的、语言方面的转法LUN。而且报身固定在一个地方转法LUN,不断地给大家传授大乘的法,全是一地菩萨以上才能听到,都是大乘法,不是小乘、人天乘。报身从来不讲人天乘,是大乘的专家。开玩笑,报身也没什么可这样分的,意思是转大乘法LUN。有时候用光来形容语言不间断的特点。

光明身,报身的身体是什么样呢?相好庄严。像无量寿佛、毗卢遮那佛,他们都是报身装饰,相好庄严,身体不断地显现种种相。只要能利益众生,报身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相,就像影像一般,众生喜欢什么,报身的相在他们面前也会显现相好圆满的身体。这是第二个,身体的特点、差别。

事业的差别,勤成众生解脱利,当然报身不像凡夫一样“特别精进”。我看到有一个翻译是“勤奋努力利众生”,这句话好像太“白”了,意思倒是可以这么说。意思是:对所化的有缘众生,可能是得地菩萨,为了让他们得到解脱,他的事业也是一直不间断。你看报身都要勤奋努力,我们凡夫更不用说了。精进为所化众生示现他的事业不间断、身相不间断、语言不间断,他的智慧也是不间断的。报身不像化身,化身是相续的,在这里度化圆满以后,又到另外一个地方,不仅是在一个地方示现。

行持如摩尼宝王,像摩尼宝王,虽然没有执著,但是它能满足一切众生;同样的道理,报身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利益众生的事业任运自成。

种种事物非彼性。根据众生不同的情况显现各种各样的相。所化众生的意乐不同,会显现各种颜色、各种度量、各种形状、各种各样的事物。但是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的报身的本性,报身的本性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但是暂时在所化众生的意乐面前显示各种各样的,包括佛像,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不同的传承当中有不同的佛的身像。

弥勒菩萨有好多不同的像,有唐密的、有汉传的。

给大家提供一个唐密的像,是日本这边比较早的,大概是公元1310年画的,两手做法界定印,上面叫五轮塔,持有佛塔,这是唐密的弥勒菩萨的像。

这张也是唐密的,一面三十臂,手持的法器各种各样,坐在绿色的莲花上,戴有五佛冠。很多弥勒菩萨是一面二臂,但是三十臂,很多人不一定想得起来。

这是唐密的弥勒佛,根据《弥勒下生经》的内容所画,是很早以前的,在日本这边收藏,特别珍贵。跟藏传佛教弥勒菩萨的像比较相同,只不过颜色略有不同。

这是坐着的弥勒菩萨像。

还有一个是大弥勒佛,你们好好开心。(众笑)

不管去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传承,只要是弥勒菩萨或者任何佛像,我们应该以清净心恭敬顶礼,因为这位菩萨在这些众生面前显现这样的身相能利益众生。比如,唐朝有一些形象跟隋朝、清朝、明朝时期完全不同,印度的有些佛像跟藏地的不同,藏地的有些佛像跟南传的不同,不能想“我们这边的佛像很庄严,那边的佛像不是很好看”,不能这样想。那边的众生从小喜欢这种佛像,所以,佛以这种方式来显现。文殊菩萨也有各种各样的像,观音菩萨也有女相、也有男相,有各种显像。我们看到哪一个菩萨像时,要想“我是喜欢这个菩萨,但其他菩萨的报身也好”。这里也讲了,真正的本性当中实际上是没有的,种种事物非彼性,在真正报身的本性当中没有这些相。

壬三、化身具三法:

世间入寂道,成熟与授记,

因色此常住,如虚空色法。

也就是,使入于世间普通道者对三有生起厌离而趋入寂灭涅槃道,将入解脱道者安置于深广大乘而令他们成熟,将以大乘成熟者次第安置于清净地而授记他们解脱。如此成为事业圆满的因,以所化而显现种种的色化身也不仅是在先前,而是于此法身无变法界中乃至有轮回期间恒常不间断安住,如无为法虚空界中有为法色的生灭不间断一样。

这里讲化身也是具有三种法。

也就是,使入于世间普通道者对三有生起厌离而趋入寂灭涅槃道,将入解脱道者安置于深广大乘而令他们成熟,将以大乘成熟者次第安置于清净地而授记他们解脱。

世间入寂道,化身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令普通世间人对三界轮回产生厌离心,想办法让他们趋入声闻道、解脱道。这是第一个法。

成熟与授记,稍微对解脱道有点感觉的时候,让他们趋入大乘道,让他们的相续继续成熟。《大乘功德经》里菩萨问佛陀:菩萨的恶友是什么?佛陀很明确地说是声闻、缘觉。本来我们认为声闻、缘觉是希求解脱者,怎么会是菩萨的恶友呢?因为他有自私自利的心。《圣大解脱经》中也讲了,如果菩萨希求一心,远离杂心,怎么办?要远离声闻的心,远离独觉的心。为什么呢?因为大乘菩萨要一心一意利益众生,除此之外,哪怕声闻的心也是散乱的心。刚开始可以让他们入寂灭的道,然后入大乘道,第三步相续真正成熟的时候,得到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时候,佛陀给他们授记:你在未来某个刹土当中成佛,你的佛名叫什么,寿命多长,所化众生有多少,所传的法是什么……会进行授记。化身主要是未入道者令入道,已入道者令成熟,已成熟者进行授记。

因色此常住,如虚空色法。今天也有虚空的比喻,我最近很喜欢虚空。

如此成为事业圆满的因,以所化而显现种种的色化身也不仅是在先前的报身,而是于此法身无变法界中乃至有轮回期间恒常不间断安住,如无为法虚空界中有为法色的生灭不间断一样。

佛陀具有色身,显现也是各种各样的。佛陀事业成就,最重要的是依靠色身,这里主要是指化身。因色此常住,色身——不仅是先前刚刚讲的报身是恒常的,而且法身也是无变的,所以乃至轮回期间不断安住。在有缘众生面前所显现的、不间断行持如来事业的色化身,实际上不仅是在前面刚刚讲的报身当中常住不变,而且在前面讲的法身当中常住不变。我们面前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化身,阿弥陀佛是化身,但实际上他的本体在报身当中安住,长期不会变化,在法身当中也不会变化。这又来了一个虚空的比喻,就像虚空本来是无为法,正因为虚空是无为法,虚空当中的这些有为法的色法可以生生灭灭不间断。同样,法身、报身是恒常不变的,但是化身在法身和报身的境界当中不断利益众生,不断显现生生灭灭。

昨天字面上看好多都是大菩萨和佛之间的信息沟通,那我们凡夫人祈祷佛陀、供养佛陀,能不能得到这样的果报呢?《大般涅槃经后分》云:“虽佛灭后。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养,其福正等。”这句话也说得非常好。意思就是说,虽然佛早就已经灭度了,但是他的法身常存,报身也常存,所以,如果我们用信心、清净心供养佛陀,所得的福德跟佛陀没有灭度时一模一样。昨天讲的,和今天在讲三身的虚空比喻时,完全是吻合的。

昨天也讲了,上师如意宝离开我们已经十九年了,他的色身不在了,但他的法身常在。所以,我用清净的心供养、祈祷,实际上得到与上师健在时同样的福德。昨天讲了,以清净的心在世俗当中见到色身,胜义当中见到法身,朵洛瓦的注释当中说,上师从来没有离开我们,虽然色身离开,但是法身没有离开。以前我在微博上发过,上师在的时候,我肉眼看你;上师不在的时候,心专注你。大概意思是这样。但意思就是说,上师色身不在,肉眼看不到,但是上师的法身与我们常在,以信心来进行连接,上师的法身与我的智慧完全可以融入一体。所以,每天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大家安住一会,自己的心跟上师的法身融入一起而安住,这是完全能得到的。

这些道理,作为佛教徒应该要明白,对自己的修行应该有非常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好好记住这个比喻。我学习《宝性论》,对这里面的虚空印象是最大的。虽然无垢光尊者说,不能将虚空看成空荡荡的,应该理解远离四边八戏、广大无垠的道理。同样的,在这里说虚空的时候,不要想虚空是天空、是空间,不能这么想,虚空跟有为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包括色声香味触。同样的道理,佛、上师、菩萨,他们的法身,或者法界身、本性身,跟我们有为法的信心、有为法的色身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明白这个甚深的缘起,日常生活当中的很多修行应该是非常好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