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25

第25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对于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宝性论》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讲弥勒菩萨所造的《宝性论》。大家都知道,《宝性论》非常殊胜,学习这部论典以后,我们基本上知道能佛陀所讲到的一些非常了义的意义、宗旨。

现在讲到《宝性论》第二品——菩提品,总的来讲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以前背过。菩提总共有七个意义,前面是菩提的因和本体,然后是菩提的果,之后讲自他二利的事业,第四个讲具有种种功德,第五个以三身来趋入菩提,第六个是恒常的功德,第七个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七种意义,基本上能知道菩提的真正内涵。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菩提,但如果不懂得这七种意义,也许不一定了知菩提的真正意义,也许了知一些、但不全面。

对于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宝性论》非常重要。当然如果你不是这方面的专业,或者对甚深的意义没有兴趣,那可能《宝性论》听起来比较费劲。听《宝性论》不像讲世间的生活佛教,光讲一些简单的世间理念,没有这么讲,而是直接讲我们的佛性、获得的佛果、佛果的功德等等。

要经常串习、查阅相关资料

讲这些的时候,专业性比较强,我们很多听众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能重新了知以前根本不知道的有些道理;重新了知以后,我们一定要串习、经常学修,否则很容易忘掉。确实有个别人可能前世的因缘很好,今生当中遇到什么法马上记得清清楚楚;有些因为前世的因缘主要在世间法方面,比如世间的唱歌、跳舞,包括流行歌,还有世间的历史、打仗、爱情等,这些他就一目了然,马上通达,但一讲到甚深广大的大乘佛法的道理,开始时没办法趋入、懵懵懂懂,然后即便懂得一二,也不可能长期存留在心中,会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忘得一干二净——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经常串习、经常看书。

我以前讲过很多次,如果是真正想闻思的人,学修一部论典时,不仅仅看这本书,应该再寻找很多参考书,比如我们讲《宝性论》,那应该寻找一下《宝性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法师、堪布、堪姆们讲课的时候不仅仅只看一个讲义,应该参考与它相关的讲义和相关的注疏。如果讲戒律,应该参考关于戒律方面的很多书;如果是俱舍,要看关于俱舍方面的很多书。这样讲的话,内容应该是很丰富的,即便没有直接引用里面的教证,但实际上你讲的内容应该很全面、很细致,这是很重要的。学习的态度的确很重要。

以前法王不管传任何一部法……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那么方便,没有网络,要寻找相关的资料真的很费劲,比如明年法王要讲什么,得提前到处写信:能不能给我寄个讲义,借一下?法王讲因明和中观时,当时学院里面借不到书,那就向其他的寺院、包括我们那边寺院的堪布借书。现在不同,可以在网上下载很多中观相关的资料,特别方便;如果讲因明,马上可以下载因明相关的资料,特别容易。我们也应该可以利用这些资源。

如果只看这本书,甚至有的人连这本书也不看,只是在讲的时候听一下——这不是学习的态度。说实话,你们当中有些人只听一个《宝性论》,讲的时候听一下,过了以后也不辅导,自己也不预习,也不参考其它书,那这只是过个传承,是相似的闻法。真正的闻法应该以非常耐心、细致的心态去钻研,这样才能闻思究竟。大家也应该清楚。

这次《宝性论》《圣大解脱经》讲得不是最细的,如果像以前那样细地讲《大乘经庄严论》,可能很长时间中都讲不完,那以后会不会出现违缘?现在觉得不管什么法,讲得快一点的话,有收获感、成功感,也不敢拖太长时间。以前《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拖了好几年才讲完,基本上一、两年才讲完;《大乘经庄严论》经过四年才讲完。本来打算去年讲完《宝性论》,但现在也想看今年能不能讲完。这次我不是特别细致地看,藏传佛教中各大教派关于《宝性论》的讲义特别特别多,如果我翻很多讲义,一个颂词可以讲几天;相关的一些伏藏品、《如来藏经》应该也可以参考。这样的话,可能会拖很多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能不能维持,不知道你们的寿命会不会出现无常,所以我们该完成的、该种下的善根,要尽快完成、尽快种下。这次讲得不算特别细,也不算特别略。以前法王讲的时候比我还略,先把麦彭仁波切的注释讲了一遍,然后开始讲这个注释,当时讲得不是很广。

现在讲到第五个大科判——以三身来趋入菩提,前面是略说,后面是广说。略说中讲了本性身的五个法相,报身、即受用圆满身的五个法相,化身的三个法相,这在上节课讲完了,今天开始广说其义。

辛二(广说其义)分三:一、共同分类;二、各自安立;三、彼等摄义。

壬一、共同分类:

自生一切智,是名谓佛陀,

胜涅槃无思,摧敌各别性。

析彼以深广,大本性功德,

所立自性等,三身而行持。

从不依赖他缘而具足了知自生的一切所知的智慧,究竟断证的角度称为佛陀,因不住有寂二边而是殊胜涅槃,因超越寻思行境而无可思维,因战胜轮回而是摧敌者各别自证本性的大菩提。如果加以分析,则由于具足难证甚深的功德、具足威力广大功德、随缘大本性功德的三法所安立的缘故,依次是甚深自性或本性身,“等”字包括广大受用圆满身、大本性化身,即以三身而任运自成不间断行持自利他利。

共同分类,是指自性身、报身和化身有一些共同的名称、共同的特点、共同的分类,在这个颂词当中讲的:

自生一切智,是名谓佛陀,胜涅槃无思,摧敌各别性。

佛陀七种不同的名称

佛陀有七个不同的名称,是哪些呢?

1、自生:佛陀前面依止善知识积累资粮,最后直接现前自然本智,在印度金刚座菩提伽耶自然现前,所以自生是一个特征。这里跟《中论》中自生、他生、共生的说法不同,这里是指自然现前的智慧,有自生的特点;

2、一切智:佛陀具足了知一切法的智慧,这是第二个特点;

3、是名谓佛陀:叫布达也好,佛陀也好。断证圆满、断证究竟的境界,称之为佛陀,也可以说是正觉——该断的断了,该证的证了,这是第三个名称;

4、胜涅槃:佛陀最究竟的涅槃是不住二边的。声闻缘觉住于寂灭的边;其他众生,包括有些天神,住于轮回的边;佛陀不住轮回和涅槃的边,所以他的涅槃是最殊胜的;

5、无思:佛陀的境界实际上超越了所有的分别寻思,用思维、用语言没办法表达,所以叫无思;

6、摧敌:“扎炯巴”,摧毁一切烦恼敌,也有出有坏的意思。有坏:摧毁世间当中所有的烦恼怨敌,意思就是说战胜轮回,获得了最究竟的果位,也叫正觉;

7、各别性:依靠各别自证才能现前,也叫做大本性或者大菩提。

有些注释当中是“自生一切智,佛陀胜涅槃,无思摧敌,各别性的菩提”,贾操杰等人的好多注释当中有不同的七种名称,其实七种名称只是各自的特点不同,但是所表达的就是佛陀或者菩提。这样的菩提,可以说是本性身的菩提,也可以说是受用圆满身的菩提,也可以说是化身的菩提,因为是共同的分类。

这是讲到了总的名称。

析彼以深广,大本性功德,所立自性等,三身而行持。

菩提功德之三大特点

前面讲到的菩提的功德或者境界,如果用智慧来分析,其实有三大方面的特点:

1、第一个特点——深:甚深方面的功德,依靠它可以安立自性身或者本性身;

2、第二个特点——广:具足威力广大的功德,依靠它可以安立受用圆满身;

3、第三个特点——大本性:本性身或者大本性,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功德度化他们,化身本来都是随顺世间而应机说法。

因为这三个功德“所立自性等”,“等”字里包括受用圆满身和化身,三身可以这样安立。依靠三身可以任运自成地、不断地利益众生,自利利他。其实佛教最不可思议的功德主要是自利利他:世间的功德以自利为主,而佛陀自己断证功德究竟,肯定是自利圆满的;利他,以这样的境界完全可以利益他众,所以具足这些功德。

前面讲到的“自生一切智”,有些注释当中直接讲自然本智,或者了知一切的智慧,佛陀到最后证悟的时候没有依靠他缘,自己大彻大悟。《大集经》云:“具足无量诸功德,无师独悟诸法界。”佛陀具足无量的功德,到最后现前菩提的时候,独自开悟法界的本性,可以这样来理解。

这里讲三身共同的分类,下面会讲到各自的安立,算是比较广说的。

本性身与我们经常说的法身意义基本上相同,但是《宝性论》中,这里没有讲法身,因为前面也讲过法身。前面讲的法身和这里讲的本性身在某种意义上也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在表达上,这里讲三身的时候,没有说法报化三身,而是本性身和受用圆满身,还有化身。本性身也可以说是自性身。

很多人分不清楚三身:什么是本性身,什么是受用圆满身……这里讲得很清楚。

壬二(各自安立)分三:一、本性身之安立;二、受用圆满身之安立;三、化身之安立。

癸一(本性身之安立)分二:一、略说法相与功德;二、广说彼等本体。

子一、略说法相与功德:

佛陀本性身,具足五法相,

略摄当了知,具足五功德。

如是分析究竟的菩提,三身中,佛陀自利圆满的本性身具足无为法等五种法相或特点,功德虽然极多,但归纳起来,应当了知无别具足不可衡量等五种功德。

前面讲过包括无为法在内的五个法相,这里再次讲了本性身的不同法相和功德。

前面讲到:究竟的菩提,实际上最真实的面目就是本性身。本性身具足无为法等下面马上要讲的五个法相,还有很多功德。这里没有讲本性身有过失,因为凡夫人可能有少许功德,但是有很多过失;而本性身没有什么过失,它的功德却千千万万,非常多,归纳起来有不可数、不可量、无与伦比等五种功德。

法相有五个,功德有五个,下面继续广说。

子二(广说彼等本体)分二:一、广说法相;二、广说功德。

丑一、广说法相:

无为无分割,断除二种边,

解脱烦恼障,所知等至障。

无垢无分别,是瑜伽境故,

法界本体性,清净故光明。

胜义的本性身具足以下五种法性:1、由于远离有为法生住灭,因此具有无为法无变的法相。2、由于无漏法界究竟智慧一切合一而具足不可分割的法相。3、具足断除世俗本体中无有、胜义本体中有的增益及损减二边的法相。4、具足必定解脱贪等烦恼障与不是烦恼但成为了知所知之障的所知障及其所属的不知如愿入定于等持的等至障三障——无障的法相。5、无有烦恼之垢,无有可分割成分别念行境、是方便智慧双运恒常入定的究竟瑜伽师各别自证智慧之行境的缘故,甚深法界原本体性清净的缘故,是自性光明的法相。

本性身的五种法相

这里总共讲了五个法相,说明本性身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法相。

1、第一个法相——无为:有为法有生住灭的法相,大家应该清楚,《中论》当中也讲到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灭”;但本性身的第一个法相是无为,所以没有生住灭,具有无变的法相,无有变迁。《华严经》中也说:“法性无作无变易,犹如虚空本清净。”真正的法性没有勤作、没有变化,就像虚空一样本来清净,这是无为法的法相。《现观庄严论》云:“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一切种清净,彼自性为相。”意思就是说,《现观庄严论》中讲到自性身具有三个功德,是得无漏的法门、得清净的法门、得断除一切障碍的法门,这就是自性身的法相。实际上,自性身有无漏的功德、无为的功德,这是第一个法相。

2、第二个法相——无分割:意思就是说,无漏的法界和究竟的智慧这两者合而为一。在分别念当中,感觉“法界是对境,智慧是有境”,似乎法界和智慧两者存在境和有境的差别,但实际上从本性身的特点来讲,法性和智慧无二无别。这是第二个法相,不可分割、不可分别。

3、第三个法相——断除二种边:法性身断了有的边,也断了无的边,远离两种边,不堕两边,或者是断了增益和损减的边。这个注释中说,觉囊派一般以承认他空为主,在世俗当中本体无有,所以远离了增益;胜义当中本体有,因为这个原因远离了损减。如果承认他空,那胜义当中如来藏的本体一直存在,并不是单空的、无有的,所以远离了无的边、远离了损减的边;世俗当中其实是没有的,这样的原因远离了增益的边,可以从这两方面解释。其它的注释当中,凡是讲到本性身,直接解释成远离有、无两个边,这样也可以。这是第三个法相。

4、第四个法相——解脱烦恼障,所知等至障:这样的本性身远离了障碍解脱的烦恼障,贪心、痴心等等;也远离了障碍成佛、一切边执的所知障。作为所属,习气障包括在所知障当中,所知障范围当中的习气障,这里叫做等持障,像沉掉等这些障碍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入于禅定。等持障可以包括在烦恼障当中,也可以包括在所知障当中——它的细微部分包括在所知障当中,粗大部分包括在烦恼障当中。所以,弥勒五论有时候把障碍分成三种,有时候又分两种障碍,都可以。这是第四个法相。

5、第五个法相——光明:即下面的四句“无垢无分别,是瑜伽境故,法界本体性,清净故光明”,意思就是说,①本性身没有烦恼的垢染;②没有分别念的行境,前面也讲了不可分割;③是方便智慧双运、有究竟智慧的瑜伽士、修行人的各别自证的境界;④法性、自性本来都是清净的,自性身恰好具足,所以叫光明的法相。

我们应该知道,上面所讲到的特点,本性身并不是一个单空,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是具有境界的、各别自证的修行人的境界,也不离开本来清净的法性。

自性身是这样的,所以如果有些人问什么是菩提,你就可以跟他讲:“你住下来,我可以给你讲,菩提不是光说那么简单的。菩提有它的本体、果、自利利他的事业,还有具足……尤其是我要给你讲三身,三身当中第一个是本性身,有五个法相和五个功德……”这样对方就云里雾里了,最后他晕倒的时候,你就可以离开了……(众笑)

不然有些人只是听过这个名词,想得很简单,其实要懂得真正菩提的甚深道理并不容易,这次学过《宝性论》的人应该明白。一说“菩提”,大家都觉得很简单,有些人闻思不怎么深入,随便胡言乱语,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真正有过闻思功底的人,菩提是从它的本体上讲,还是从离垢果方面讲,还是从自利利他事业方面讲,或者三身方面,其中本性身前面讲了那么多特点,那本性身的五种法相……这些最好能背下来,如此就知道自性身有那么多法相,这样就比较明白什么是菩提。

这是本性身的五种法相。

接下来本性身有五种功德:

丑二、广说功德:

真实本性身,具无量无数,

无思无伦比,清净究竟德。

真实中本性身无别具足以因无法衡量的功德;以数无法计数的功德;以心无法思维的功德;无与伦比的功德;清净究竟的功德。

前面讲了它的功德,后面讲五个功德的理由、依据。首先说本性身实际上有非常多的功德:

1、第一个功德——具无量:没办法衡量的功德。为什么不能衡量呢?下面会讲的。

2、第二个功德——无数:功德的数字特别特别多,没办法说,包括电子计算机也很难算出来。其实电子计算机算不出什么,一会就满了,加了几个零就没有了,算不出来。

3、第三个功德——无法思维(无思):用分别念不可思维。

4、第四个功德——无与伦比(无伦比):只有佛陀才具有,所以无与伦比;

5、第五个功德——清净究竟。

本性身有这些功德。

下面“无量等”,因为前面说的是无量的功德等等,“等”字里包括无量的功德、无数的功德、无思的功德、无与伦比的功德、清净究竟的功德——这五个功德按照上面的次第依次讲:

无量等依次,广大无数故,

非寻思境故,尽断习气故。

无量等功德依次对应广大等五种理由,也就是,本体如虚空般广大的缘故,无法肯定是此数目的缘故,一切时处不是寻思行境的缘故,是唯一佛陀所具之功德的缘故,无余断除二障及习气的缘故。由此可知,无量等的所有功德依次对应广大等五种理由。

本性身的五种功德

1、无量:为什么是无量的功德呢?因为本性身的本体就像虚空一样,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虚空一般人很难衡量,虚空的边谁也衡量不了。《华严经》中云:“如人持尺量虚空,复有随行计其数,虚空边际不可得,如来境界亦如是。”如果有些人想衡量虚空,衡量完了以后,有些人开始计算它的结果,那虚空的边际,最后谁也没办法得到。从古到今,谁也没有说虚空的边际是这样的、那样的。如来本性身的境界跟这个一模一样,这是无量的功德,用虚空来比喻。

2、无数:无数的功德,不可计数,无法肯定它的数字。虽然我们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总体的数字,但具体根本没办法计数。我们知道,佛的每一个功德没办法用分别念或者用数字来衡量。以前讲过《胜出天神赞》,包括外道婆罗门的很多天尊、梵天、帝释天,这些天神有是有功德,但真正佛陀的功德很不可思议、难以衡量——这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己号称,不是的,这里面说完全可以百分之百了知。所以有些佛教徒认为:这是不是佛教徒自吹、自己炫耀?其实也不是,只不过是我们的智慧有限,如果智慧真的跟得上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我们去衡量的时候,会发现这里面所说的没有半句妄语,完全可以以理得成。不过凡夫人的思维毕竟是世俗的智慧,我们的境界与出世间的很多境界相比确实还是有限的,就像“夏虫不可语冰”一样,超越了我们的范畴,实际上佛陀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功德。

3、无思:为什么是无思呢?因为在一切世间当中,以我们的寻思分别念很难以超越,只有得到了不同的境界时才能明白。有些人随着自己智力的增上,对不可思议的法门还是有所认识,这就是我们的心随顺佛的智慧,这一点大家应该知道。

我看社会当中,包括现在有些文件也说,汉地不能弘扬藏传佛教。但是实际上,藏传佛教真正讲到了佛陀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人心有利。古代很多国王非常支持佛教,也有些不支持佛教,但不管怎么样,人心向往,人心真正能得到利益的时候,也很难控制。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对佛陀特别有信心?一方面是前世特殊的因缘或今生的信仰;但另一方面,佛教的教义对我们的心理非常有帮助。人很现实,如果佛教的教义对我们的生活一点意义都没有,谁让他学也不会学的。确实这里面对治烦恼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断除物质的欲望,获得彻底的快乐。

很多道理,当刚开始接受的时候,好像有点似懂非懂,或者半信半疑,逐渐心融入法、法融入心,这个时候真的觉得佛陀说的是对的。这样的传承和传法过程,现在在藏传佛教当中确实有一部分是完好无损的,所以人们得到以后不愿意舍弃、不愿意放弃。并不是说藏传佛教的弘扬者太厉害了,他的方法、技巧或者他的作秀很成功,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是因为真正对生活、对心灵有特别大的利益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得到利益。

所以,虽然这种本性身的境界对一般凡夫人来说不可思议,但有部分的境界,我们凡夫人也可以享用,也可以得到,对生活真的是有利益。如果没有遇到佛法,可能很多人都自杀了,包括今天现场的有些人,如果没有遇到佛法,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都不知道。

这是第三个,为什么“无思”?因为凡夫没办法思维。

4、无与伦比:本性身的功德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无与伦比呢?唯一是佛陀具有的功德,一般凡夫人肯定没有,甚至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也没有,所以唯一是佛的境界。

5、清净究竟:为什么说清净究竟呢?因为佛陀的本性身实际上远离了二种障碍,还有习气障,这些全部都没有了。

所以本性身具足这五种功德。

癸二(受用圆满身之安立)分三:一、广说安立;二、总结宣说;三、依缘显现差别之理。

子一、广说安立:

受用种种法,自性法现故,

净悲之等流,利生不断故。

任运无分别,如求满愿故,

以摩尼神变,安住圆受用。

圆满受用并具有大乘深广种种法之财富的缘故宣说教言不间断;具足色身自性相好等法,于具缘者前恒常显现的缘故示现身相不间断;欲求救护一切众生离苦的清净大悲的等流果利益有缘众生不间断的缘故以大悲行事业不间断;那些也是无有分别念及勤作自然任运随所化众生之欲求而满愿的缘故;如同以现行及底色摩尼宝珠虽然现种种但并非它的本体,同样随无量所化的界性、意乐、信解而显现形形色色的神变相但并不是它的本体。以具足以上五种差别的方式安住于圆满受用大乘法之身。

弥勒菩萨很“好玩”,有时候先略说再广说,有时候先广说再略说。当然他有这种智慧,怎么样说都有道理。(师笑)

受用圆满身的五种功德

受用圆满身先讲了五种不间断,也算是功德或者特点。

1、受用种种法:受用圆满身具有甚深、广大的大乘所有法的财富,所以受用圆满身,即报身说法没有间断,“说法无间断庄严轮”,无有间断,主要是从语言方面来讲的,这是第一个。

2、自性法现故:受用圆满身,相好圆满的身体,在具缘者面前显现各种各样不同的身相。一般来讲,受用圆满身是在清净三地菩萨面前显现,也有在一地菩萨以上面前显现,还有在具缘者面前显现,有不同的说法。不管怎么样,受用圆满身实际上是随着缘分利益众生,在他们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身相,比如报身佛,有像长寿佛一样的半化身的显相,也有像金刚萨埵、文殊菩萨那样报身圆满的相,所以显示的身相不间断。《心地观经》中说,报身圆满身坐在千叶莲花上开启千法明门,在万叶莲花上……为一地菩萨、二地菩萨等各地菩萨在不同花瓣的法座上,显现不同的身相来开启不同的法门,也有这样的。这是第二个受用圆满身的特点或者功德。

3、净悲之等流,利生不断故:以清净的大悲心之等流保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里的大悲心完全是清净的等流果的自现。我们的大悲心没有清净,偶尔看到可怜的众生给一点东西,但这个众生如果反抗你、对你不好,你的大悲心又没有了。我们的大悲心是不清净的、暂时的,佛陀的大悲心完全是无缘的悲心,本质从来没有间断,时常利益众生。

大悲心的事业始终不会间断,原因是什么呢?无始以来非常长时间修清净大悲心,最后等流果显现,自然而然对所有的众生具有大悲心。我们对自己关系好一点的亲朋好友容易产生悲心,对关系不好的,即便让他受苦……从世间当中来讲有亲和恨,比如说对我们不好的国家中很多人生病的时候,有些人说“活该”,这说明没有无边的大悲心。如果有无边的大悲心,其实他们跟我们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同样对他们产生悲悯心。

受用圆满身,他的大悲心清净的原因,始终产生悲心,这是第三个事业不间断。

4、任运无分别,如求满愿故:前面讲过,受用圆满身没有分别念,也不需要勤作,他利益众生任运自成,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任运自成的事业,这是第四个。

5、以摩尼神变:就像摩尼宝的底色不同,摩尼宝好像也会变成白色、红色、蓝色等等,但实际上摩尼宝本身没有这样的显现。同样的,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界性、信解不同的原因,受用圆满身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显现像毗卢遮那佛一样的蓝色、绿色,或者像宝生佛一样的黄色,各种不同的身相都可以现前,所以他是为了满足不同的众生,在不同因缘的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身相,凡是对众生有利益,佛陀会这样显现。

大乘佛教的独特魅力

《佛本行集经》也说过:“譬如人得伏藏财,持以富他不独用,世尊得法无尽藏,愿为众生分别宣。”世间人得到一些宝藏的时候,他不一定给别人,可能他自己独自使用,而佛陀完全不是这样的,他无尽的法藏都会为众生分别宣说。

其实世间和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这方面不同,不管是从受用圆满身或者化身方面讲,取舍理念不相同。不管精神财富或者物质财富,世间人首先想满足自己,然后满足和自己关系好的人,同时依靠自己的资源害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怨恨的敌人,世间人的成功是这样的。

但佛陀不是这样的,佛陀是什么样呢?他得到无尽的法藏以后,首先要利益与他特别不好的、怨恨的敌人,然后中等的人,然后放到自己身上。所以佛陀的精神真的跟世间很多所谓优秀、成功、伟大的人物有点不同,不仅仅是“有点”,真的是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有了佛陀那样的法藏的时候,是怎么样?

有些富贵的人垄断了很多资源,但自己没办法享用,也不愿意跟别人分享。有时候看到现在的社会时,真的觉得凡夫人的行为很不理想,拥有世间财富的这些人……听说有些人特别有财富,是通过人工智能垄断了很多其他企业家的资源所得,但自己也没办法享受,也没办法分享给其他人。有些穷苦的人原来可以当一个门卫,但现在有了人工智能系统,门卫也不用了,服务员也不用了……现在有些人真的很可怜,有能力的人把点点滴滴的所有资源全部垄断,归为己有,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到处去打工。以前有扫地的、送餐的,但是现在有了人工智能以后,这些都不需要了。以前门卫一个月辛辛苦苦能挣几千块钱,现在全部是电脑自动化,好多人连这个机会也没有了。

好多出家人都不知道这些情况,我们最大的痛苦是“今天天气好冷哦,饭做得不好吃,我身边的人不太好,对我态度不太好,考得分数低一点……”这也是痛苦,如果你心情不好,这是非常大的痛苦。你看今天这么冷,全球都变暖,但我们喇荣今天那么冷,对我们来讲是个痛苦。但实际上,这种痛苦不算痛苦。

有些人自己家里的生活没办法维持下去,似乎整个世间排斥你、抛弃你,这个时候好像走投无路。为什么自杀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看现在是机械化,通讯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方便,但越来越方便的背后是越来越不方便,很多人越来越痛苦,原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人一辈子拧螺丝,本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但现在企业转型,全部垄断,这些人也不会做其它的事,最后只能全部下岗。

我们这里的好多道友从小都出家,可能对生活不是很清楚,有时候进入外面的世界时,会发现世间人还是很可怜的。

……这些不知道跟“受用圆满身”有什么关系?本来是在“高速”上,现在开到“农村”了,怎么转回去呢?(师笑、众笑)

还有一个摩尼宝,显示各种各样的,但是它可以满愿众生,是这个意思。

安住圆受用。有以上五种特点,这五种特点都是受用圆满身的功德或特点。如意宝实际上有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现相,其实都不是如意宝自己的本色。同样,佛陀的报身显现种种身相,实际上不是自己真正的本色。《华严经》中也有一个教证:“犹如随意珠,能现无量色,此色非真色,诸佛亦如是。”如意宝珠,这里是说随意珠,能显现无量色,但其实这些色不是真正的色,佛陀也是这样的,不管报身也好、化身也好,在我们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身相,但实际上真正的本体就是前面讲的本性身或者法身。

这是广说。略说比较简单,对上面的这些作一个归纳:

子二、总结宣说:

说示事不断,无有诸现行,

示非彼本体,此示种种五。

如此讲说语教言不间断、示现身相不间断、以大悲行事业不间断、彼等无有勤作现行任运自成、示现随缘显现种种但并非它的本体,这五种法是在讲受用圆满身的此时说为示现种种等的五种差别。

1、前面讲到了受用圆满身的言教不间断,语言上说法不间断,这是第一个;

2、在不同的有缘者面前显现的身相不间断;

3、示现的大悲心的事业不间断;

4、没有任何勤作,任运自成的显现;

5、就像摩尼宝一样显现各种各样的现相,这些显现并不是自己的本色。

这以上的五个法就是受用圆满身。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受用圆满身,什么是报身”,你就跟他讲一遍,不知道他能不能反应过来。其实佛教专用的词、意义,不仅是给别人讲、给别人回答,我们自己还要思考:原来佛的报身就是这样的,佛的化身是这样的——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并不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当我们当下证悟的时候,会具足这些功德、现见这些功德。

子三、依缘显现差别之理:

如依种种色,非真宝珠现,

众生种种缘,遍主非真现。

犹如依靠种种底色布的外缘,上面的宝珠映现种种色彩,并不是它的真实性,但因澄清透明而显现种种,同样,以所化众生的界性、意乐、信解等种种缘的大悲心周遍众生的尊主圆满佛陀显现种种也不是他的真实性,但显现形形色色等幻化。

大悲VS小悲

前面讲了,因为底色不同,上面放着的摩尼宝珠会显现各种各样的颜色。就像灌顶时候的水晶球,放在黄色的布上面变成黄色,放在红色的布上面变成红色,同样,真正的本性身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相状,但因为所化众生不同,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报身,有些众生面前显现化身,有种种形相——这在后文还会以十二相成道来讲——人面前显现人,动物面前显现动物,甚至有路、桥、如意树、摩尼宝、花园等等各种各样的显现。

因此,刚才讲到,如意宝在澄清的任何东西当中显现各种各样的,同样的道理,因为所化众生的意乐、根基不同,大悲尊主佛陀的大悲遍于所有。我们经常叫“遍主”,这里的“遍主”并不是遍入天的意思,这里的遍主,指佛陀真的是大悲的主尊,对所有的众生有大悲——这真的很难,我们能不能叫“大悲尊主”呢?不能叫“大悲尊主”。佛陀叫大悲商主、大悲尊主,我们不要说“大悲”,连小悲心都没有,心情好的时候,我的悲心应该不错;心情不好的时候,确实没有。

揭开佛陀的真实面目

大悲尊主的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化现,这些化现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他,真正的他是前面讲的现空无二的境界,或者如来藏真正的本来的法界,法界的本体无有变化、如如不动的现相。

《入楞伽经》云:“依法身有报,从报起化身,此为根本佛,余皆化所现。”先从法身起现报身,然后从报身起现化身,真正的佛是刚才讲的法报化三身,其他的都是幻化的、显现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佛像也好,看到的所谓的善知识也好,都可以说是佛陀的一种化现。佛陀的化现能不能起到佛的作用呢?其实只要众生有信心、只要众生有因缘,也能起到作用。比如,我们在做梦的时候遇到困难和痛苦,梦里出现我的救护者或者佛陀,他能降伏我身边对我有害的敌军。同样的道理,在轮回中所看到的报身或者化身虽然是幻化的、如梦如幻的,但他也可以将我们从轮回中解救出来。

大家心里要想到利益众生

所以我们平时祈祷佛陀、念咒语,这样的缘起非常重要。所以,一个是大家要经常有信心地念佛、课诵、修加行,这个很重要;还有一个,以理性的智慧来经常分析、思维、观察。尤其是我们很多人好不容易来到这里,来了以后不要在这里稀里糊涂地得过且过,过了多少年,回去以后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不是很好。

以前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是这样,到哪里去,哪怕是当地的风俗人情,很多都会知道。所以你去求法,那这里的历史、这里的传承、这里的山山水水、世间的风俗习惯,还有出世间佛教大德的历史、他们不同的观点、说法……这些都要记录下来,这个真的很重要。有些人可能求学五年,有些人可能求学十年,有些人可能求学几个月,哪怕几个月,每天所得到的收获、感受都应该记录下来。如果你记性特别好就不用记在本子上,全部记在阿赖耶上面,需要的时候就像从优盘里拿出来一样;但如果有些人记性不好,最好记下来,再过几年,“哦,我原来求学的时候……”当时的很多境界可以描述出来,这样对众生是有利的。

我们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我去过什么什么地方”。现在有些讲师的目的就是要吹自己,我们不是这个目的。我们接一个传承、得一个法时,把这个法所有的来龙去脉记得清清楚楚,将来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利益众生,这非常有意义。大家心里要想到利益众生,有这样的思维,这种因缘是可以自己创造的。

《宝性论》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