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30

第30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今天我们讲《宝性论》,现在讲到法身离系的三十二种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是佛陀的功德。前面已经讲完了十力,下面讲四无畏。

无著菩萨的注释当中也讲到了佛陀的不共法,主要按照《陀罗尼自在王品》的观点。前面在开始讲七金刚处的时候也引用过《陀罗尼自在王品》,主要是《大集经》里面的部分内容,昙无谶翻译,其中对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讲得比较清楚,有一个单行版本叫做《大哀经》。《大集经》的宝女品当中也讲到了三十二种离系功德,这里面讲得不是特别广。

我们看一部论典的时候,如果能同时参考、参阅其他相关经典或者论典,这样能进一步地加深理解,能更加清楚其中所说的道理。学习的方式很重要,只是听一遍,其他什么讲义也没有,参考书也没有,有时候可能不一定看得很清楚。当然每个人的时间很关键,有些人可能心里很想多看一些、多学一点,但是因为只有这么短短的时间,天天根本不够用。不要说看其他的资料,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参阅其他相关资料只是一种不现实的梦想而已。如果有一些时间,学一部论时,能看看其他的相关书最好,这也很重要。

今天跟大家讲的是“解说四无畏”。

大家知道,四无畏唯一只有佛陀具有,其他包括菩萨在内,只有一些相似的四无畏的功德,但真正的四无畏还不具足。

下面先讲四无畏的本体。它的本体在其他论典当中也讲过,大家可能记得,前几年我们讲到《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专门有一个偈颂,也讲过四无畏的功德,意思就是说佛陀有智无畏、断无畏、宣说道无畏和道障无畏,跟外道不相同,所以在本师释迦牟尼佛面前顶礼。

今天在这里讲到:

壬二(解说四无畏)分二:一、认清义本体;二、以比喻决定。

癸一(认清义本体)分二:一、本体;二、作用。

子一、本体:

四种无所畏惧

诸法圆菩提,能灭诸道障,

说道及说灭,无畏有四种。

1、佛陀由先前也是以平等心无有悭吝说法感得从自利而言亲口说我已现量证悟如所有尽所有智的无余一切法之理,现前真实圆满菩提无畏。

前面讲的十力是智慧的一种力量,这里主要是佛陀具有这四种无有畏惧的功德。无有畏惧是一种心的坚强,并不是所谓的天不怕地不怕、非常蛮横的、凶猛的、野蛮的心态,不是这样的。这里是自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以在任何群体当中宣说最重要的这些法根本没有任何的恐惧、羞耻、怯懦心,没有这样的。

诸法圆菩提是第一个,第二是能灭诸道障,第三说道,第四说灭,这样的四种无畏,下面一个一个做解释。

诸法圆菩提: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以平等心、没有任何吝啬的心宣说佛法,生生世世都是如此,只要对众生有利的法,全部会宣说。从自利的角度来讲,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尽所有、如所有的万事万物的一切法,他就可以在众生面前宣说“我已经圆满了一切智智的无上菩提果”。圆菩提,在任何人面前这样说没有任何畏惧,“我已经证得菩提,我有一切智智”,这样说的话不会有任何畏惧。

从智方面,我们很多人不敢说,经常说“惭愧弟子,我只学了一点”。我说:“你学了什么?”“我学是学了一点,但是很惭愧,学得不好。”我们经常问“你是哪个班的?”“我是中观班的、我是俱舍班的、我是密法班的,但是我很害怕,没有学好。”智慧方面有一种不圆满,有一种恐惧,当然凡夫人跟佛陀相比,肯定会有的。

这是第一个智无畏。

2、由先前也是不依障碍之法感得从他利而言宣说获得解脱之障贪等烦恼需能灭一切道障法无畏。

能灭诸道障:能灭一切道障。佛陀以前不给任何人制造任何障碍,比如别人传法的时候、出家的时候、修行的时候,不做障碍的法,从来没有给任何人制造过任何的道障。因为这样的原因,对众生来讲,他自己已经断了一切的障碍;从利他的角度来讲,对众生宣说道障——修道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贪心、嗔心、痴心等等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在任何群体当中宣说灭除道障的法没有任何畏惧。

我们可能会害怕,我们说要断除障碍的法,自己都很惭愧,“我自己相续当中都是烦恼深重、业障深重”“我的嗔恨心很可怕”“我的贪心很猛厉”等等。我们在其他人面前不敢说,即使说的话,别人可能会讥笑你,“你给别人讲得很好,但你自己有没有断除这方面?你的所作所为……你讲的时候很好,但是你做得那么差,还要给别人说断障,解脱的障碍由你这样的人来说很可笑。”别人会讥笑你、说你。佛陀完全不同,在任何群体面前说道的障碍的时候,大家都口服心服,佛陀应该是这样的。这是第二种无畏。

3、由先前也是趋入所信解白法之道感得从他利而言说一切出离轮回的三乘道无畏。

说道:佛陀以前在因地趣入解脱道的时候给众生宣说正法,自己也趣入解脱道,因为生生世世这样的原因,利益众生、为众生宣说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道没有任何的畏惧。

我们在别人面前,比如说讲密法、讲中观,经常在词语当中会流露出: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是这样讲的,按照佛经的观点是这样讲的,我自己不敢这么说,如果我自己到了真正的最高的解脱道的时候有权说,但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达到最高的解脱道,我只能依教说。

不仅是我们,月称菩萨写《入中论》的时候,也说是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来造的,那我们更不用说了。但是佛陀不相同,他讲任何道的时候,讲从轮回当中怎么样出离的三乘道时,没有任何畏惧;而且在整个世间当中,也没有人可以推翻他的观点。这是第三个无畏惧。

4、由先前也是无有我慢而说法感得从自利而言亲口说获得无余灭尽所断的灭谛无畏。如此从四种意义而言佛陀坚定立誓广大处,于眷属中传出狮吼声,于梵天处转妙F轮,以苦行、种姓受用、威力、离贪而贡高我慢的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等谁也不会真正合理反驳或驳斥。由于身体安适,无有羞怯,心得无畏的缘故,佛陀的无畏功德有四种。

说灭:佛陀以前在因地的时候没有我慢,说法的时候非常平和、没有傲慢心。从自身的角度来讲,他断除了所有的这些障碍,所有的灭谛已经现前,该断的所断全部都已经断尽了,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任何人面前说断德没有任何畏惧。

第一个和第四个主要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讲,第二和第三从利他的角度来讲。为什么叫四种无畏呢?佛陀在众眷属当中说出这样的四谛法、解脱法的时候,一般来讲,世间当中会有人开始进行辩驳。比如,以苦行而傲慢的沙门,因为自己认为自己苦行很长时间很了不起,以苦行而产生贡高我慢;或者由种姓而傲慢的婆罗门;以受用而傲慢的天人;以势力、威力很强大而傲慢的魔王;以自己利他的功德认为了不起而傲慢的梵天等等。当然,合理、如理如法的反驳不会有的,不合理的一些反驳在佛陀面前也有过,因为他们不知道佛陀的功德和智慧,就开口随意地诽谤佛陀。不仅是佛陀时代,现在也是这样的,如果有合理的反驳,那对方也不得不承受,但不是合理的反驳,那这不是真正的反驳。所以,不管是沙门修行人也好,婆罗门也好,包括天人、魔王、梵天等等,这些都不能反驳,而且佛陀在群体当中的心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像狮子一样无有任何怯懦,无有任何的畏惧之心,这样的缘故,佛陀在整个世间中特别了不起。

当然从佛教徒的角度来讲,佛陀有这样不共的功德很了不起,其他宗教也会说他们的教主和本师很了不起。我自己认为,其实每一个宗教,如果对他的教法和本师的功德生起真正的信心或者智慧,可以给别人说很了不起。当然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当中比较复杂,比较颠倒,为什么这么讲呢?一个人说别人功德的时候,其他人非要挑出他的一些毛病,“这个人不是很好,有什么过失”;如果一个人说别人的过失的时候,这个人如何如何坏,那大多数的人说“其实他不坏,他有很大的功德”,非要说出他的有一部分的功德出来。很多人现在有这样的毛病,其实这种想法和说法不是很合理的,如果我们站在一个非常公平正直的立场,不管是宗派、不管是教主,他真的有一些过失的话,那就没什么,我们既不站在佛陀的立场,也不站在外道的立场,谁有合理的真理,我们就应该跟随他,这种说法应该非常合理。

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会这样,一说佛陀的十八不共法或者四无畏的功德的时候,佛教徒不一定反驳,因为他看在自己的面子上,自己是个佛教徒,如果自己来推翻佛教的话,一方面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在面子上过不去,但是其他宗教和其他学派的人也许看不惯、听不惯,有这个可能性的。但其实这应该不是很合理的,从总的来讲,我们应该各个宗教大团结、无有偏见,都是平等的、自在的、合理的、开放的,用这些好听的名词来进行装饰,这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每一个宗教徒、佛教徒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有自己的中心,否则,今天基督教说很好,“可以可以,我要参加他们的法会”;今天说天主教很好,“是是是”;明天说佛教很好,“很好很好”……其实这是因为自己没有一种固定的见解——见解是非常确定的智慧,但是这些人没有。根本不容易被他转的其他宗教徒,我是很羡慕的,觉得他还是可以的,他在自己的宗教当中有一定的境界。

我们佛教徒也是这样的,从总的来讲整个佛教,再分别来说你是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如果你自己学得比较深入踏实的话,不容易被左右或者转变;如果你没有一个特别坚定的见解,那你随时都像墙上的芦苇一样随风飘扬。

我们在这里讲到四无畏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确实佛有四无畏的智慧,在整个世间当中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乘义章》中云:“智心不怯,名为无畏。”所以,因为智心不怯懦,所以叫做无畏。《入中论》中云:“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佛陀的四无畏,他的本性会坚定的,不会飘来飘去。

《大乘义章》的长行文当中还讲到佛陀跟外道的问答。

疑问1:佛陀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的遍知,也有不知道的情况。比如说从远方而来的客人、弟子,佛陀都会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佛经当中有这样的提问,那如果你知道,为什么还问?

回答:实际上并不是不知道,但是远方来了一些客人,如果没有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的”,不适合世间的规矩,而且如果默然不语也不合理,所以佛陀是明知故问地随顺世间的显现。

因此从他的智慧方面也有一些提问,一切智智方面也有一些问答。

疑问2:讲到断烦恼的时候,佛陀是不是真正断尽一切漏?因为他在见到罗睺罗的时候会说爱语,在见到提婆达多的时候会说一些谩骂的、呵斥的语言,还有时候说“我的眷属,我什么”,那是不是有烦恼、有我执呢?

回答:实际上并不是烦恼和我执,原因是什么呢?对罗睺罗、对其他个别人的爱语,其实当时是以这种爱语来摄受其他众生,对其他众生有利;对提婆达多的呵斥,以这样呵斥的语言、比较粗暴的语言也是对某个众生有利的;佛陀说“我的眷属,我的什么什么”,其实并不是执著实有的我,而是以因缘聚集的和合法可以存在的。因为因缘和合的时候,佛陀的教法可以流布弘扬,这是有这样的必要。在讲到一切智智的时候,有人也会有这方面的一些疑惑。

疑问3:在讲到障碍的时候,佛陀虽然说了法,但是有些弟子并没有断除障碍,包括佛陀的这些弟子当中,有些也有烦恼严重的,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佛陀把智慧和断障碍的法已经讲得很清楚,但是有些不能断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弟子修行的力量比较薄弱,因为这个原因没有断除,并不是佛陀所讲的法没有能力断烦恼,不是这样的。

疑问4:比如说有些弟子没有修,或者修了却没有证悟,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实际上佛陀的法是可以获得证悟的,但是个别弟子修行比较少,没有修行到量的话,不可能获得证悟的。就像世间当中有些药,本来有解除热病的作用,可是如果患者吃得很少很少,量没有到的话,那病没有办法痊愈。我们吃药的时候需要按照医生的医嘱、需要到量,如果量没有达到标准,病也不能遣除。

我们讲到四无畏的时候,佛陀有些地方是有畏惧的或者说佛陀不能做的有没有呢?如果从世间的语言来看,佛与弟子的对话当中,显现上也许佛真的有烦恼、有我执、有障碍,或者他的说法不是特别的殊胜,有这样的疑惑。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其实佛陀所说的法,极个别的业力深重的众生也很难以调化,因为无缘。当时有一个妇女,她见都不想见佛陀,但是佛陀的弟子可以度化她。

我们现在的说法当中也有,不管是什么样的高僧大德,有些人对他特别特别不满,对他的弟子、他的辅导员却很有信心。现在有些班里面也是这样的,对法师信心一般,但对辅导员如金刚上师一样。包括我这边经常讲一些密法,有个别人特别恨我,对下面的一些辅导员、法师,他特别特别恭敬,所有的金银财宝都全部供养给他,我都有点羡慕。(众笑)开玩笑,我不是缺供养。但是我们有时候根基真的是不同的,有些人喜欢这种讲法,有些人喜欢那种讲法,有些人喜欢理论性的讲法,有些人喜欢实修性的讲法,有些人喜欢归纳性的,有些人喜欢广说等等,每个众生都不同。

就像昨天讲佛陀有十种智力一样,如果具有这种功德很好,但我们现在只能这样,基本上是根据整个时代、根据前辈大德的讲法来讲,大多数时候是有利的。我们也发现,通过听法和修法,大多数人的信心有所改变,确实是很好的。有个别人没办法,佛陀时代的时候也没办法,包括佛陀后来的大弟子当中的六庄严二殊胜、莲师的二十五大弟子,在他们的传承弟子和他们的传记当中也经常看到,确实当时不相应根基的这种人是有的。

总体上来看,大多数的人在听闻佛法和学习佛法、闻思佛法以后,确实是有转变的。晚上讲考的时候,有些我听都听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是总体上讲还是有收获的。有些时候我看个别道友自己特别激动,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一直很想讲,但是可能讲的内容太多了,所有的千经万论要同时倒出来,可能有点困难。有时候确实看到个别的讲考、背考,自己也会受启发的。

从总体上看,确实现在这个时代当中,有这样的一个道场,有这样一个闻思的机会,就像上节课讲的一样,可能以后看来对自己的人生还是很有利益的,不仅仅是今世,对生生世世非常有利益的。听闻大乘佛法、修学大乘佛法,千百万劫当中真的是非常难得。佛陀的四无畏的法门、四无畏的功德,我们也应该随喜和恭敬,看到佛经,我们知道原来佛是这么与众不同的证悟者。否则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别人说“我们的本师如何如何好”,你自己没有坚定的见解的话,很容易跟随;如果你自己学得很踏实,我想你不会随意地去跟随,大家应该知道。

接下来讲四无畏的作用,主要是讲四谛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佛陀有四无畏,那作用到底是什么?就像我们现在讲的世间的大英雄、英雄主义,是不是跟他们的精神相同呢?其实也不相同,为自己和为众生都要转四谛法轮的作用。

子二、作用:

自他所知法,自知令知故,

断令断所断,修行所修故。

得令得所得,无上极无垢,

自为他说谛,故大仙无碍。

依靠证得四无畏而从自他利入手,亲口说“我已了知苦等一切行相所知法”并为令他众也了知而宣说苦等诸法的缘故。亲口说“我已断除业与烦恼等集谛所断法并为令他众也断除而宣说道障集谛的一切法。亲口说“我已修行所修道谛的一切行相”并为他众也修行而宣说一切出离的道法的缘故。亲口说“我已得所得无上极无垢具二清净的灭谛”并为令他众也获得而宣说漏尽灭法的缘故。如此亲口说自己善妙证悟,为他众也如实证悟而宣说四圣谛永无畏惧的缘故,大仙人圆满佛陀于沙门、婆罗门等任何眷属中无碍趋入宣说妙法。

1、自他所知法,自知令知故:四无畏主要是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来开始讲。首先对所有的所知法,自己也知道,他人也知道,这叫做四谛当中的第一谛——苦谛。佛经当中这样讲:应知苦谛,应断集谛,应修道谛,应证灭谛。一定要了知苦谛,了知以后,还要为众生宣说苦谛的法门。首先自己要知道世间当中三界轮回是苦的,知道以后还要给众生讲,这方面没有任何畏惧。自己知道没有畏惧,给别人宣讲也没有畏惧,这是第一个。

2、断令断所断:佛陀亲口说“我已经断除了业和烦恼的集谛”,没有任何畏惧,还给其他有缘众生说“你们也要断除集谛——业和烦恼”,而且会给他们说相应的法要,这方面没有畏惧,这是第二个。

3、修行所修故:佛陀亲口说,该修的法是道,修道方面没有畏惧。我们很多人不敢修,“能不能这样修,这样修我会不会修偏了?”但佛陀不会这样的,他自己修方面没有畏惧,以这样的修行给别人宣讲也没有畏惧,而且会讲相应的法。这是第三个方面,讲的是道谛。

4、得令得所得,无上极无垢:最后得果方面,佛陀在众人当中会说“我已经得了无上的、具有二清净的果位——灭谛”,这方面没有畏惧,给其他众生说灭谛的法,说依靠修道现证灭谛的方法,没有任何畏惧。

自为他说谛,故大仙无碍:佛陀从自身角度来讲已经证悟了,证悟以后,为让有缘的众生得到证悟,他就说了四谛法门。或者我们叫“大仙人”,很多佛经当中叫“大仙”,这样的大仙的佛陀在沙门当中、婆罗门当中、王族当中都无有任何障碍、阻碍可以宣讲。

无畏惧还是很重要的,以后我们自己学得好一点,肯定不会害怕的。为什么我们不敢去讲考,不敢去给一些有缘的、尤其是一些智慧比较高一点的群体讲佛法?我们可能在境界当中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时候我们有畏惧心。但是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真的通达显密经论、世间出世间的道理,应该是没有什么害怕的,也许对个别数字、定义不一定明白,但对大的以四谛为主的法要没有任何畏惧。佛陀也是最主要的四谛法门没有畏惧,这非常重要。我们以后一个是对四谛法门要善于弘扬,自己也是对苦集灭道有种不同的定解,有了以后经常给别人宣讲,这是非常殊胜的。四谛法门有大乘的讲法,也有小乘的讲法,但一般来讲,原始的佛教、现代的佛教中,大家都承认四谛法门,这是佛陀第一转法轮非常甚深的精要,如果我们懂得的话,也能间接说明佛陀的功德。

癸二、以比喻决定:

兽王林边常无畏,无惧行于群兽中,

会中能仁狮子王,善住无待坚具力。

犹如兽王狮子恒常住在茂密森林边缘也无有怖畏,无惧行游于猛虎、大象等大力群兽中,自己善妙安住、不观待他众,心坚稳、具足圆满妙力。同样,于沙门、婆罗门众多我慢者聚集会众中,能仁人中狮子王也无所畏惧,堪为最胜主尊善妙安住,因不依赖而不观待他众,恒常入定而心坚稳,连极细微所断也已断除而具足圆满妙力安住。

下面讲一个比喻来说明。就像世间的兽王狮子,经常住在茂密的森林的边缘,“边缘”可能狮子是在雪山,并不是完全住在森林里面。他住在森林边,没有畏惧,而且他毫无畏惧地自由自在地行游于老虎、大象,还有各种动物的群体当中,在这些群体当中他也非常善妙地能安住,能住得下来,不观待、不依靠其他的动物,而且心也非常坚稳,它的力量也极其圆满。同样的道理,世间当中的沙门、婆罗门、天人,这些因为眷属、因为种姓、因为受用等等傲慢的群体当中,能仁狮子王,他能善于安住,不观待其他。我们很多人没有把握自己安住下来,依靠别人、依靠父母、依靠老师、依靠恋人……没有其他人,自己没有自信,没有能力独立自主。

恒常入定坚稳,细微的所断障碍都已经断除,具有这样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佛陀。佛陀具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这里比喻为“狮子”,前面第三品的开头也讲了:力量摧无明如金刚,眷中无畏如狮子,如来不共如虚空,能仁无二如水月。前面也将无畏用狮子来比喻。

《大智度论》中云:“得四无畏故,名人师子。”因为他得到了四无畏的原因,在名称上佛陀也可以叫做是人天导师,或者是人师子,经常这样讲。他为什么这样呢?他有四个特点:能安住,不观待他人,心坚稳,力量圆满。佛陀的庄严和佛陀的差别,在其他许许多多的群体当中,很难与他相提并论。

《增一阿含经》中,有一个外道叫做尼揵子,他带着五百弟子准备跟佛陀进行辩论,辩论之前给他的眷属说:我今天一定要战胜瞿昙沙门,让他在众人当中产生恐惧、羞耻、出汗等等。然后带着他的眷属出发,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当时尼揵子说:“我坚持一切色法是常有的。”他建立一个这样的观点,问释迦牟尼佛,你承不承认?佛陀说:“我不承认,我承认无常、无我。”这个时候,佛陀跟尼揵子开始辩论。

尼揵子说“常有的、自在的”,佛陀问:“如果你觉得色法常有自在,那转轮王在自己的国土当中,是不是得到自在的人?”尼揵子说:“那当然是啊,他在自己的国土当中想束缚谁就束缚谁,想杀谁就杀谁,他有这样的权力,是常恒的。”当时佛陀就问他:“如果这样的话,那转轮王他会不会衰老?会不会头发变白?脸上出现皱纹、牙齿脱落?”这个时候尼揵子默默不言,因为如果说“是”的话,则有变化;如果不是,也不对,他就什么话都不说了,默言不语。佛陀当时问了三次,他什么话都不说。

这个时候,金刚手在虚空当中现前,让尼揵子回答,“如果你不回答的话我要在虚空当中现身,用金刚来摧毁你的头,变成七分。”他有点害怕,最后勉强说:“转轮王会衰老,脱落牙齿……”他只要一说话,大家就都知道了,因为刚开始他说色法是常有的,又说转轮王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最后佛陀又与他进行辩论:“那你难道不相违吗?一方面你说转轮王会变成无常,一方面说没有无常,那会不会自相矛盾?”后来他就没办法说,特别紧张,全身出汗。佛陀在众弟子当中说:“你看,我的腋下没有出汗,身体也没有出汗,你刚开始说你能胜伏一切,那你现在能不能胜伏?”这个时候他也不说话。

所以,我们从佛教的真正的历史当中看的话,佛陀当年跟个别的一些教徒确实有着这样非常激烈的辩论。但是这些辩论最根本的,只要是从无我、无常和空性——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四法印,从四法印入手辩论,那对方没办法战胜。现在也是这样的,最关键的,从佛陀所讲到的四法印上面入手来进行辩论,那佛教说的确实是非常正确,这一点我们要很好地去了解,这样还是有必要的。知道佛陀无有畏惧的智慧的力量,主要了解这个。

下面再简单讲一下十八不共法。

壬三(解说十八不共法)分二:一、真实宣说意义;二、对应比喻。

癸一(真实宣说意义)分二:一、十八不共法各自分类;二、对应解说作用及获得之理。

子一(十八不共法各自分类)分二:一、分别广说;二、归纳宣说。

丑一(分别广说)分四:一、行为所摄六法;二、证悟所摄六法;三、事业所摄三法;四、智慧所摄三法。

寅一、行为所摄六法:

佛无误暴音,无有忘失念,

无有不定心,亦无种种想,

无有不择舍。

佛陀的身语意行为无有颠倒。

佛陀的不共法,其中行为所摄的,身体方面的行为有一个,语言方面的行为两个,意方面四个,总共有六法。

大家都知道,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佛陀有十八个不共法。

1、本师佛陀由曾于先前学道位修行为迷路的众生无误示道等感得最终成佛时无有跑跳等三毒引发的误失业,这是身体的一个不共行为。

无误:因为曾经在学道位的时候对迷路的众生无误地宣说正道的原因,佛陀成佛以后在他的身体的行为上根本没有蹦蹦跳跳或者跳跃,这些都没有。像阿罗汉身体的行为经常有不太如法的现象,有时候像猴子一样跳,有时候大声说话,有时候他的步伐不如法,但佛陀确实是没有。不管行住坐卧,佛陀所有身体的行为全是非常的如法,比如说佛陀走路的时候,不管是有智慧的人或者没有智慧的人、中等的人,谁看了大家都能起信心,不会对他挑出什么毛病。包括他的看式、坐式,甚至他穿着的衣服,也跟其他人不同,《中阿含经》里面讲了很多佛陀身体上面不共的功德,比如说法衣离身体有四寸的距离,并不是像我们一样贴在身体上;佛陀的衣服不会被风吹动;只要一经过佛陀身体的影子,转生到善趣当中……有很多不共的行为,特别如法。

一般来讲,声闻缘觉经常遇到恶人,或者野兽、恶象、恶狗,但佛陀因为福报现前,在任何城市里面不会迷路,不会遇到恶的动物、恶人,如果有一些,则以他的行为来感化,而且谁都看不出来他的过失。如同《中阿含经》中云:“魔王六年逐佛,求其长短,不能得便,厌已而还。”魔王六年追佛陀,观察他的长短,但最后找不到佛陀的过失。魔王的力量很大,他的智慧也不错,他在六年当中一直跟着佛陀;好像外道当时也是派了很多,戒律当中以前也讲过。六道本师中有些专门派人想跟佛陀竞争,后来有一个人看了佛陀,觉得特别特别庄严,找不到任何错误,回来告诉他们:他毕竟是王族,吃得也好、营养也好;然后再派一个,看到佛陀的智慧、口才无与伦比,回来说,“可能我们没办法比,佛陀的智慧,真的没办法超过。”这是第一个方面。

2、佛陀由先前不曾有争论感得断除妄语、吵嚷而无有争论、绮语等烦恼引发的卒暴音,这是语言的一个不共行为。

无暴音:因为佛陀曾经没有妄语、没有诤论语,断除了这些,所以在今生当中佛陀也不会有妄语、粗语、绮语、粗暴的语言、烦恼的语言、刺耳的语言,都没有,这是他语言的一种不共的行为。

3、佛陀由先前修行六正念感得无有忘记过去事的失念。

无有忘失念:佛陀以前修过六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等六种随念,因为这个原因,佛陀没有忘失性,佛陀的记性很好。

现在很多人经常忘这个、经常忘那个,记性不好,一方面是想得太多了,再加上饮食的原因。很多人说记性不好,多念一些文殊心咒,多祈祷文殊菩萨也许是不是好一点。有些人记得很清楚,年轻时候的好多事情;但有些人好像记得不是很清楚,不知道什么原因。佛陀是没有忘性的,这是第三个。

4、佛陀由先前修行守护他心感得一缘安住等持,后得无有散乱等不定心。

无有不定心:刚才第一个是身体,第二个是语言,智慧方面的功德有四个,其中第三个是没有忘失,第四个佛陀以前守护他人的心,所以经常安住在等持当中,不会有散乱的心。阿罗汉入定的时候,可以利用神通,但出定的时候没办法。佛陀经常在入定当中,入定的时候可以走路,可以说法,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来的这些境界,跟世间都是不同的。《大宝积经》中云:“众生不能知,如来之境界,如来常在定,解脱不思议。”如来的功德,我们凡夫人真的很难思维,这是因为他有甚深的禅定,甚深的功德。

5、佛陀由先前修行断除颠倒心想感得无有执著轮回涅槃自性异体之种种想。

无种种想:佛陀没有种种想,因为佛陀以前断除各种各样颠倒的想,所以他没有轮回和涅槃的二心——二法的心。

没有种种想,意思就是说佛陀的心是完全平等的,不像我们凡夫人,我们有些人是种种想,不仅仅是一般的种种想,特别痛苦的种种想,对自己带来的痛苦,什么都想得出来,特别的敏感、焦虑。正因为想得多了,所以有时候晚上睡不着,现在很多人吃安眠药。

我遇到很多领导,一晚上开始想这个事情、那个事情,然后就很生气,开始打电话,要求下面的眷属不能关机。不仅是我们修行人,真的有些时候,世间人的分别念特别重,一晚上都想这个、想那个,最后睡也睡不着,白天精神也不好。

佛陀连分开轮回涅槃的想都没有,我们众生真的有时是颠倒的、实有的、各种各样的想,很可怜的。其实我们对世间的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特别地去在意的话,不会那么痛苦。有时候众生看起来真的很可怜的,很多所作所为对自己也没什么利益,对众生也没什么利益,但是短短的人生当中,本来没有的反而要有,就一直这样想,佛陀没有种种想。

6、佛陀由先前修行自他平等性、有寂平等性等感得无有所化时机成熟而不加抉择舍弃的等舍。

无有不择舍:佛陀因为现前修自他平等,有寂平等这样的心。有些所化众生根基已经成熟了,但是放在那里,不去管他——佛陀不会这样。只要一个众生根基成熟的时候,佛陀马上去度化,不会置之不理。

我们可能经常会这样的。本来这个人根基成熟了,可以出家了,但是一直觉得出家不太好;本来给这个人讲窍诀,他马上能得到解脱,但因为他的一些行为、一些作风,认为他不是合格的弟子。一般世间人,包括菩萨和阿罗汉,他根本不知道有些众生的根基到底成熟没有,他很难知道。佛陀只要看到众生的根基已经成熟,马上以适合他根基的方式来做事,马上让他获得解脱;佛陀的很多行为让众生产生一些烦恼的时候,马上调整另一个行为。

有些经典当中讲了,佛陀经常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些人觉得有点厌烦心,这个时候佛陀马上离开去天界,很长时间不回来。那些人想:“佛陀好长时间没来,我想佛陀了。”那个时候佛陀天降,开始给他们说法。在我们看来,为什么佛陀不居住在一个地方一直说法?如果长期住在一个地方,那些众生对他不会有什么特别难得的心。确实也是如此,如果善知识居住在一个地方的时间太长了,也许众生不一定很珍惜,佛陀的每一个行为有特别重要的密意、有意义的。

因此,佛陀对根基已经成熟的众生不会不加抉择而放弃,他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摄受他、让他修行,最后获得解脱。

这是意的四种不共行为。

这是四种佛的意识方面、智慧方面的不共行为。

好吧,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