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31

第31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今天我们继续讲佛陀的功德,佛陀具有32种法身离系的功德,以及32种色身异熟的功德,有这样64种功德。其中32种法身离系的功德,前面已经讲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讲了一部分。十八不共法,包括行为所摄的六种法、证悟所摄的六种法、事业所摄的三种法和智慧所摄的三种法,总共十八种。上节课讲了行为所摄的六种法,今天开始讲佛陀十八不共法中其他的十二种功德。

佛陀与众不同的功德

总的来讲,佛陀与世间凡夫人相比有与众不同的功德,跟声闻缘觉和菩萨相比也有不同的功德,确实在这个人世间当中有这么无与伦比的、无上的人天导师,有这样的一个觉悟者,这就是佛陀。佛陀的主要功德就像《现观庄严论》里面所讲到的一样,主要是断和证这两个方面的功德。

关于这一点,《大智度论》中云:“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佛陀正知万事万物的一切法,通彻无碍,全部能无障照见。同时,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或等持障,这些障碍全部获得解脱,具有如此功德的成就者,在世间当中唯有佛陀。

以现在的贤劫来讲,这个世界的佛陀就是指人们所称赞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作为世间人,通过学习《宝性论》,我们应该对佛陀不共的功德有清晰的认识,这很重要。否则,有些佛教徒对所谓的“佛”到底是什么样并不是很清楚,最多认为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孟子等诸如此类对社会贡献比较大的、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物;除此之外,对佛陀身口意方方面面的功德并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我们也应该通过这些功德进一步地认识佛陀。

这次我讲《宝性论》的时候也在反反复复考虑:要不要把佛陀的功德一笔带过,比较简单地讲一下,一天之内把三十二个功德在字面上作个解释也应该可以。但后来想:这次也是一个机会,大家对《宝性论》非常感兴趣,这样的话,能不能深刻认识佛陀与世间人完全不同的功德。以前我们讲一些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广传,知道佛在因地时与众不同地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现在从佛陀自身的成就,不管是离系功德还是异熟功德,通过这些方面应该能了知佛陀的与众不同,这个很重要。

世界当中的各个宗教确实也都有特别殊胜的地方。有些大的宗教团体,与我们的佛教相比,他们的信徒也是相当多。但确实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不管是哪一个宗教,像我们佛教的本师佛陀一样非常全面细致的描述很少。首先第一个,像佛陀那样的关于教主的介绍应该很少。当然,他们也有一些大概的介绍:公元多少年出现什么样的人物,这个倒是有。但是,教主自身的成就、他的大悲心、他所证悟的智慧,这些方面有没有描述?现在有文字留在世间,大家也知道。他们所留下来的智慧财富,像佛教的空性观和大乘佛教利他的思想,这些几乎是没有的。其他好多宗教几乎没有空性观,但爱世间、救护世间的故事比较多。

我们以前在香港、泰国举办的世界青年佛教研讨会,共有八次,第一次在我们这边举行的,最后一次即第八届我没有去成,中间都有参加。研讨会上,我们专门设立了各个宗教的一个交流平台,邀请了各个大学、各个教派中对自己宗教非常精通的人士,有些是教主、有些是教授、有些是科学家,我们做过一些细致地探讨。去国外的一些不同学校的时候,跟一些宗教人士也有各方面的互相问答,他们问我们关于佛教各种基道果的思想、理念,我们问他们各个不同教派的最究竟的智慧财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书。其实,包括我们的空性见解、六波罗蜜多,类似这样的思想极其罕见。不学不知道,可能觉得都是宗教应该是一样的,但如果你学了以后,就像我们学了《胜出天神赞》以后有一些不同的感觉,学了《缘起赞》以后也会对释迦牟尼佛有不同的认知。

诸如此类,我想作为佛教徒,应该理性地认识释迦牟尼佛和诸佛菩萨。如果你没有这样,只是觉得佛陀很好,拜一拜、恭敬顶礼,其他教主也有类似的,也要拜一拜。如果有智慧的人,了解到自己的根本上师与其他人不同的功德,那个时候对他产生不共的信心是对的;如果你的本师教主也有不共的智慧,你对他产生不共的信心是对的;否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那我们自己的智慧由何而生起?这个需要值得考虑。

今天接着颂词讲:

寅二、证悟所摄六法:

欲正勤念慧,解脱解脱智,

及见无退失。

宣说如来的根、处及果中无有未得之退失:

今天所讲的智慧所摄的六种法,实际是指:欲乐不退失、精进不退失、正念不退失、智慧不退失、解脱不退失、解脱知见不退失等总共有六种不退失。不退失,在《大智度论》和《大集经》当中是不减,比如正念不减。今天所讲到的道理在《大集经》和《大智度论》当中讲得比较广。佛陀的证悟功德跟其他人相比确实完全不同,首先看欲乐方面有什么不同:

1、佛陀由先前修行寻求甚深广大法等而感得希求三宝种姓不断、利益众生的欲乐无退失。

欲乐不退:欲乐是一种追求或者需求。佛陀以前在因地的时候,求得了甚深和广大的法门。因为以前求得了甚深的智慧,今生当中不会断三宝种姓,会继承三宝种姓,弘扬空性方面的思想;因为以前求广大的法门的原因,即生当中利益有情方面的欲望或者希求心非常大,而且永远不会退失,求善的意乐不会退。

佛因地时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一直不断地行持善法,因为如是串习,即使得佛果以后,善的意乐不会退的。世间人在一段时间中特别有信心,做任何善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希求心,尤其遇到一些大的事情,意乐很容易退;但是佛陀完全不同。

《大智度论》当中也讲过,有一个比丘当时眼睛不好,不能出去。有一次,他准备自己缝衣服,因为要将线穿过针眼,但是看不见,没办法。这个时候,他高声地喊:“谁求福德,能帮我穿线?”这个时候佛陀来了,他说:“我来做这个事情培福报。”比丘听到是佛陀的声音时,又害怕又不好意思,说:“佛陀是无量无边功德的来源,您早已成佛,各种资粮已经积累圆满,您现在还要来增福德,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有点不理解。当时,佛陀一边帮他穿线一边说:“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 佛陀说,虽然我在究竟意义上没有什么功德可得,功德已经全部圆满,但我还是愿意做善事,这种欲心不休息、不退。所以,我们知道,佛陀已经到了最究竟的果位的时候,还要行持善法,那我们有些人可能觉得“我现在已经当法师了、我现在出家了、我现在学了五部大论了、我现在修完加行了,那我现在应该可以休息了,不用再希求善法”,其实是不合理的。

《大智度论》里还有一个比喻,在骏马当中有一种叫马宝,到了目的地的时候,它的去心、继续前往别的地方的心还不退转。同样的道理,佛陀已经到达究竟的果位,他求善的意乐仍然不会间断。

每一个人在因地时多做善事、多求善法,一旦得到佛菩萨的果位时,我们的意乐还有,当然这种意乐在那个时候不一定非常需要,只是告诉我们,实际上,佛陀已经获得这样果位的时候,他的欲心还是不会退的。

这是第一个证悟的不共法。

2、佛陀由先前修行依止上师、成熟众生等的精进感得欢喜利他的精进无退失。

精进不退:佛陀因为以前依止过很多善知识、供养过诸佛、听过法,在因地的时候成熟过许许多多的众生。因为这个原因,佛陀获得了佛果以后,还特别喜欢利益众生,显现上还要不断地、非常精进地行持善法。

在我们看来,已经得佛果以后还需要精进吗?佛陀在显现上也有。《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公案,佛陀有一次显现上有点背痛,他告诉阿难尊者:“今天你替我传讲佛法,我有点背痛需要休息。”佛陀把袈裟叠成四块,卧着休息。就像我们世间人一样,“我今天有点不舒服,要休息一下,你帮我传传法”,阿难也答应了,他开始给有缘的弟子传七觉支。到了精进觉支的时候,佛陀马上把头抬起来了,问阿难:“你是不是正在讲‘精进’?”连续问了三次。阿难说:“是,我在讲精进。”佛陀说:“这样的精进一定会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更何况其他的道。”

从某种意义上看,佛陀已经不用精进了,已经到了这个位置。有些人说“法师你不用精进了,你已经到了最高的境界”,法师也觉得“是是是,我不用精进了,对对对,你说的真的是对的”。其实,一般的世间人,自己也清楚自己到达什么样的果位,就像有些修心法门里讲的一样,不能听愚笨弟子的赞叹,因为愚笨的弟子他自己也特别笨,他的赞叹词没什么可信的,佛陀都需要精进。

当然佛陀是一种示现,但《大智度论》当中也讲到,佛陀最后示现涅槃的时候显现上觉得有点疲劳,阿难尊者不让其他人来,后来须跋陀来拜见佛陀时,佛陀最后也应允了。就像《遗教经》当中讲过,《涅槃经》当中也出现过,他是佛陀教化的最后一个弟子,佛陀要接近圆寂的时候,让他过来,对他进行传法,后来他获得阿罗汉果位。

佛陀休息时听到阿难讲精进的时候坐起来,还要精进;佛陀要接近涅槃的时候还要给有缘者传授。其实对后学者来讲,尤其是作为一些法师,作为弘扬佛法者,不管你生病时,还是接近离开人间时,只要有有缘的众生,应该将自己相续中的正法传递给众生。

这一点,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过:“我圆寂的时候,最好是在一部法没有讲完的时候,这就是我的愿望。”后来确实没有讲完《宝性论》。因为如果讲完了一段时间休息了,那过了很多年以后圆寂的时候,可能不是正在弘法,但当时上师如意宝正在弘法,中间实在没办法才去了医院,示现圆寂。佛陀是什么样呢?精进不退,到了佛的时候精进不退。

希望在座的各位不要学了几部论典以后,精进已经退了,比佛还更高的境界一样的,什么都不用精进。其实这确实是不合理的。我们还是要发愿: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对善法的意乐和精进行为不能退。

有些注释中说,前面的意乐是讲向内的,主要是思想上刚开始的一种行为;精进是向外的,或者是身口意三个方面表现的行为。这是前面讲的两个不退失。

3、佛陀由先前修行念住等感得如实照见诸法的正念无退失。

正念不退:佛陀以前一直修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个念处,即生也会照见一切万法。这里照见诸法的正念,跟平时《入行论》中所讲到的正念有点差别。意思是说,小乘也有一些照见诸法的正念,但佛陀是完全不同的,他彻底了知诸法实相的正念不会退。

4、佛陀由先前求法不厌足生起三慧感得辨别法的智慧无退失。

智慧不退:佛陀以前在求法过程当中根本不会厌足,通过闻思修行的三种智慧不断追求,因为这个原因,佛陀辨别诸法的智慧不会退转。因为他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不断求智慧,后来得到的智慧的法非常稳固,不管是给别人应机施法,还是布施、持戒等,佛陀所有的智慧跟其他的智慧完全不同,他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智慧,不可能退转,智慧不会退失。世间人年轻的时候,智慧还不错,到老的时候,各方面有退失,但佛陀不相同。

5、佛陀由先前断除愦闹于寂静处修行瑜伽与解脱等感得离障的解脱无退失。

解脱不退:佛陀因为以前断除愦闹,在寂静的地方不断修解脱法门,因为这个原因离开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佛陀从所有的障碍当中都已经得到了解脱,包括前面所讲到的远离所有魔障、怀疑、不确定的心,这些全部都没有了。像声闻缘觉有时候是不入定的状况,有种种情况,佛陀完全已经获得了最究竟、最彻底的漏尽通,所以他的解脱不会退转。像声闻缘觉,《俱舍论》里面讲,即便得到了圣果,有时候也会退失,又返回来,但佛的解脱不会有退失的。

6、佛陀由先前为他众证悟而说法、修行了知缘起性等感得于诸法自在的智慧解脱障碍的本智照见一切所知无退失。

在此没有讲等持,是将它归在恒常无不定心当中,有些没有说正念也是把它归在无忘失念中,如果按照有些人既讲正念也讲等持来说,就要将欲乐与精进作为一个,或者解脱与解脱智作为一个。

解脱知见不退:佛陀以前为令其他众生得到证悟宣说了许多佛法,自己也修行了一些缘起空性的法门等等,因为这个原因,佛陀今生得到什么呢?有解脱一切障碍、照见一切诸法的智慧,这种智不会退失,主要是从知见方面、从智慧方面讲的。

以上是在证悟方面所摄的六种法。

六根当中有一个专门叫念——等持,这里没有讲,也可以包括在正念不忘失中。在这里,如果也讲正念、也讲等持,那前面的欲乐和精进两个作为一个,或者解脱和解脱智见作为一个,也完全可以说是佛的不共证悟所摄的六种法,也可以这样解释。这是不同的解释方法。

下面佛事业所摄的也有三种法:

寅三、事业所摄三法:

诸业智为导。

指不共的事业。

1、佛陀由先前远离谄诳诈现等、修行梵行感得一切身业神变等智为先导随智而行。

所有身口意的业以智慧为前导。

身的功德以智慧为先导随智而行。佛陀以前远离身体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杀盗淫、谄曲、诈现威仪等行为,而且一直以出家身相修梵净行,所以佛陀所有身体的神变、身体的任何行为以智慧作为前导而后行,身体的一切行为不离开智慧。我们的身体不是这样的。

不仅仅是我们,《大智度论》中讲到有些阿罗汉,行为也不如法的。以前有一个比丘叫憍梵波提,因为他以前当过牦牛,经常反刍,吐出来以后又开始吃;还有些阿罗汉经常喜欢爬到树上去,从墙上、房梁上跳过去、跳过来;还有些阿罗汉经常喜欢谩骂别人为小奴婢等等。有些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但是习气没有断。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也是这样的,本身出家很多年,但是因为以前的一些习气,突然要么骂人,要么开始唱歌、跳舞,不知道是回忆前世还是什么情况,稍微有点放逸,没办法控制自己。

但是佛陀身体所有的这些行为完全都是利益众生的,甚至有时候一些微笑都能利益众生,就如《四百论》所说,佛陀连出入息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一个不利益众生的。佛陀寂静的行为,比如行走在地上时,离地面大概四寸高的距离腾空而行,并不是像人一样,一步一步踩在地上。但是很奇妙的是,佛陀步行时,法LUN的相也是印在地上,有特别庄严的威仪,而且这些威仪,任何一个众生都能得到利益,他的身体都是不离开智慧的。我们可能刚开始出门的时候想“我这次要注意”,但遇到外面各种各样的环境时,原来的正知正念全部都没有了,身体上跟佛陀有很大的差别。

《大智度论》里讲到,佛陀的身体能变成各种各样的,但是都不离开智慧。意思就是说,不管身体显现成天人的身体、龙王的身体、阿修罗的身体,还是梵天、比丘、比丘尼的身体,任何四种威仪都是对众生有利的。在不同的经典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2、佛陀由先前断除妄语等修行说利益适宜具正法语感得说法等一切语业智为先导随智而行。

语言上,佛陀因为以前断除了妄语、恶语、绮语、离间语等语言的各种过失,而且长期修行,为了利益众生而应机说法,以这个原因,他所有的这些语言也是不离开智慧的。他说出来的语言是欢喜语、不热语、真实语、不妄语、不贪语,还有不高不下的语言。

有些人声音特别高,我对一个发心人员说,“你可不可以把声音放低一点?”他声音越来越高,在会议室又高,然后在外面呢……“你可不可以不要放在高音,中音可以的,低音你可能做不到。”有些太高了,有些又太低了,有一个发心人员每次汇报的时候,我说:“你声音高一点。”也不行。可能我也有这样的。

我们有些语言太高了也不行,就像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有个高音喇叭一样;如果太低了,怎么样听也听不清楚。但佛陀的语言不是这样的,真的是很温和、很平和,而且高低音特别适度。

还有就是不急语,佛陀不会急躁。我讲课的时候特别想讲,有些人说话特别着急,别人反而听不清楚了,佛陀的语言不急不缓,速度特别好,而且可以给每个众生种下善根等等。佛陀的语言是这样的。

3、佛陀由先前断除贪心等一切修行正见感得修禅等一切意业智为先导随智而行。

因此,佛陀身语意三事业均是智为先导随智而行。

佛陀的智慧、意乐,在因地的时候断除了贪心、嗔心、害心、邪见,因为这些原因,他处在一个禅定的境界当中,也是以智慧为先导随智而行。因为这个原因,佛陀所有的智慧和思想都没有任何害心、邪见,或者欺诳别人的心。

佛陀的这种智慧完全能通达一切,没有任何苦恼的情绪,确实有些人开心的时候、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像天人一样,整个世界非常美好的、阳光的、灿烂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像魔王一样,自己也失去信心,整个世界变得特别黑暗、痛苦。但佛陀的情绪不会有这样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皈依一切人中导师也是非常合理的。

《华手经》云:“佛于世界上,亦世界无上,于苦恼众生,能为作归依。”佛超越了这个世界,是无上的,而且佛陀是所有苦恼众生的怙主,如果我们皈依、祈祷,也是很好的。一讲到佛陀功德的时候,很多凡夫人真的很向往,因为我们自身不管是身口意哪方面来讲,有一大堆过失、过患、痛苦,佛陀完全没有。这是一种美好的梦想、美好的追求,人类喜欢追求特别完美的目标,那佛陀的功德也应该值得我们追求。

有时候看看这个世界,轮回还是比较痛苦的,旁观者看轮回当中有些事情还是很可怜的。最近我比较关注新闻,日本过一段时间准备要开奥运会,我有点担心,全世界很多人带着各种变异的病毒来到小小的地方,会不会怎么样啊?其实他们也有点可怜,如果没有举办,损失美金166亿,人民币一千多亿,损失非常大;如果要举办,说是除了当地人以外,其他人不能来,但是那些运动员……现在全世界都蔓延得那么厉害,不知道后果怎么样。最近拜登政府要求美军撤出以后,阿富汗也是在塔利班不断的威胁中。原来美军在那里的时候,有很多当地人为美国人做翻译,现在塔利班政府出来了,以前跟美国人接触过的当地老百姓是他们准备杀害的对境。当时美军退得特别快,政府要求他们退就退了,本来承诺给有些相关的人比较特殊的待遇,办一些护照,可以去其他国家,结果来不及,他们想走就走了,现在剩下来那么多人也是遇到麻烦。还有些国家暗杀总统……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有时候一看凡夫世界的众生,不管怎么样,我们可能以各种原因、各种目的用词很美好,但实际上,世界各个国家都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个人情况也是此起彼伏、各种烦恼,今天好、明天不好。家庭也好,民族也好,乃至整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状况,确实娑婆世界的众生还是有许许多多说不尽的情况。如果有这么一个完美的、没有痛苦的、没有烦恼的,能照见一切,而且身口意的威仪那么清净如法高尚的人,这谁不羡慕、不愿意追求呢?有些时候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吧。

接下来讲智慧所摄的三种法:

寅四、智慧所摄三法:

于时智无障。

是指不共安住于智慧。由先前修行对过去、未来、现在出世的佛陀证得无著无碍的智慧无有怀疑、信解自己会获得它、自他均趋入依次感得无著无碍的智慧照见趋入过去时,以无著无碍的智慧照见未来时,以无著无碍的智慧照见现在时,因此照了三时的智慧无有著碍之障。

佛陀以前对过去、未来、现在佛的无著无碍的智慧深信不疑,相信自己也会得到这样的功德,而且自他众生因为趋入三世佛的境界,他们无著无碍的智慧也是能照见一切。佛陀对过去的一切,不管当时的刹土、当时的众生,当时粗和细的、清净和不清净的所有状况,就像庵摩罗果放在手上一样,无著无碍地照见,这是佛陀的智慧;无著无碍的智慧能照见现在各个世界的如来的刹土、众生以及他们的福报、罪业等等,全部也是如庵摩罗果放在手上一样能照见;无著无碍的智慧对于未来的人和世界、佛刹、众生,包括这里面所有众生的状况,也是如庵摩罗果放在手上一样,一五一十全部能照见,所以佛陀能了知三世如实不共的智慧,于时智无障。

这以上讲了十八不共法。

丑二、归纳宣说:

如此十八法,佛与他不杂。

如是行为所摄六法、证悟所摄六法、事业所摄三法、智慧所摄三法——这十八法及其余无量身、胜伏一切及殊胜的无见顶相及如滋补药般见到即能止息众生过患等也唯是本师佛陀所具有的功德,因此是与其他补特伽罗不混杂、不共同的功德。

以上讲到了行为所摄的六种法、证悟所摄的六种法、事业所摄的三种法和智慧所摄的三种法,总共有十八种不共法。佛陀的身体也是有无量的,每个众生看到佛陀的身量是不同的。只要能看到佛陀的身体,很多邪魔外道都能降伏,见到佛陀的无见顶相的时候不厌足,很想看。哪怕佛陀的声音、身体的每一个地方,只要众生接触他,只要众生遇见他,看到他、听到他的声音等等,都能遣除一切障碍,获得无量的功德等等,佛陀有与众不同的这些功德。这些与其他补特伽罗完全不同,这叫做佛的十八不共法。根据《大集经》《大智度论》等相关经论来讲,其实佛还有很多很多与众不同的功德。

下面再讲一下解说作用和获得的道理,跟前面的基本相同,意思是一样的。

子二、对应解说作用及获得之理:

佛无误暴音,忘失及意动,

异想与随舍,欲乐与正勤。

正念无垢慧,恒常而解脱,

普见所知义,解脱智无失。

大仙人佛陀身体的行为无误失、语言的行为无卒暴音、意的行为无忘失念,无有动摇的不定心、无有将轮涅自性执为异体等种种想、不抉择所化而随便置于等舍,这是行为所摄的六种功德。希求利他的欲乐无退失、欢喜利他的精进无退失、照见一切事的正念无退失、无有烦恼垢的智慧无退失、恒时解脱障碍无退失、无余现量照见如所有尽所有所知义的解脱智永无退失,这是证悟所摄的六种功德。

佛无误暴音,忘失及意动,异想与随舍:前面讲佛的身体没有失误,语言没有暴音,心没有忘失,没有动摇的、不确定的心,轮回涅槃分开的种种想也没有,不抉择所化、随意放弃的心也没有。

意思就是说,只要是因缘成熟的众生,佛陀一定会去度化他们。我们世间人本来是该度化他,但是因为“我忙了,因为我当时没有猜准”,有各种原因,我们有放弃他的这种情况,但是佛陀不抉择而放弃的情况没有,就像《毗奈耶经》中说:“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怎么说?好长时间没有念藏文,好多都是慢慢、慢慢都退失了。佛陀是没有忘失,我们是以前能背的很多教证现在都不行了……以前也讲过,就像大海不离开海潮一样,佛陀从来不会不度化众生,只要因缘成熟,他会度化的。

随舍,跟前面的用法有点不同,但是不同经典里面也有这样的讲法。

这以上叫做六种行为所摄的功德。

欲乐与正勤,正念无垢慧,恒常而解脱,普见所知义,解脱智无失。刚才讲了,利他的欲乐不会退失,喜欢善法的精进也不会退失,照见一切万法的正念也不会退失,没有任何烦恼的智慧也不会退失,恒时解脱一切障碍的解脱智也不会退失,能照见所有尽所有、如所有的法的解脱智慧见也不会退失,这就是所谓的六种证悟所摄的六种法。

彼之三事业,皆智先随行,

无碍广大智,恒常入三时。

证无畏为众,转大妙F轮,

具大悲胜者,佛陀所证得。

佛陀的身语意三种事业均是首先以智为先行、其后随智而行,这是事业所摄的三种功德。决定无著无碍的广大智慧恒常趋入过去、未来、现在三时所摄的一切所知,这是智慧所摄的三种功德。如是佛陀十八不共法依靠证悟、现前而无所畏惧为芸芸所化众生广转妙F轮。那就是欲求救度一切众生离苦的具足大悲及克胜四魔的唯一本师,那也是佛陀由先前随应各自修道远离垢尘而现量证得的。

彼之三事业,皆智先随行:刚才前面讲到佛陀身体、语言、意三事业,也就是智慧为先行、后随智而行,这是三种皆智先随行,这是三种智慧所摄的功德。

无碍广大智,恒常入三时:佛陀无著无碍的广大智慧能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三时的一切所知,这是智慧所摄的三种功德。

证无畏为众,转大妙法LUN:因为佛陀已经有十八不共法的证悟,那么他无有畏惧地对芸芸众生转大的法LUN。我们对转大法LUN有时候有畏惧,有时候没有安全感等等;佛陀因为有这样十八不共法的证悟无有畏惧。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功德肯定不怕,转大法LUN、转小法LUN都没问题。

具大悲胜者,佛陀所证得:佛陀具有救度一切众生的大慈大悲心,他是胜者,胜过所有天魔、蕴魔等四魔为主的一切魔众,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远离一切垢染的佛陀,这就是一切众生的真正的导师。

《大庄严论经》中云:“世界佛独悲,心意无秽恶,为一切众生,作于最亲友。”在这个世界上佛陀是无与伦比的,他是所有的众生最至亲的、真正的怙主。所以,有一些其他的你的朋友、你的亲人,你对他好的时候,他对你很好;如果你对他不好,他不一定完全对你好。但佛陀完全不同,佛陀的亲怀、包容的心、怨憎平等的心,世间凡夫人确实没办法相比。

癸二、对应比喻:

地等所具法,法尔非虚空,

虚空无障等,彼相色无有。

地水火风空,等同世间共,

不共微尘许,世间亦不共。

地等四大种具有的法——地的法相坚硬,水的法相湿润、火的法相暖、风的法相动摇等有为法的法尔,不是无为法虚空的法相,虚空的法相是无障、无碍、无为等的功德,它的法相,四大种的色也无有,因此相互不混杂。同样,其他补特伽罗具有的生灭等法,佛陀无有,佛陀的究竟功德,其他补特伽罗没有现前,因此佛陀的不共功德等同虚空。或者比比喻更超胜,地水火风虚空界仅仅是大种等这方面是等同的缘故,世间中也会有共同的情况,但佛陀的不共法,仅仅极微尘许在世间中也是不共同的缘故虚空也不能如实表示。

此处,十八不共法用虚空来比喻。为什么用虚空来比喻十八不共法呢?其实,我以前讲什么法的时候用过这个教证,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

地等所具法,法尔非虚空,虚空无障等,彼相色无有:首先这里以比喻来讲,就像世间当中的四大——地水火风,四大的法相是什么呢?地的法相是坚硬的、坚韧的,水的法相是湿润性的,火的法相是温暖的,风的法相是动摇的、轻飘的,这是四大的法相。它们都是有为法,四大的本性与虚空的法相不同,为什么呢?因为虚空的法相是无有阻碍的、无有障碍的,是一种无为法,所以虚空无障等,是它的法相。

虚空的法相是无为法,四大与虚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佛在世间当中一定要用虚空来比喻才比较清楚。虚空与四大是什么样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四大是有为法,虚空是无为法,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互相不混杂,虚空肯定不是四大,四大肯定不是虚空。我们其他的世间凡夫人是生灭性的,就像刚才四大一样。佛陀显现上有生灭,但实际上没有。佛陀的这些究竟功德、恒常不灭的功德,凡夫人没有。为什么世间的人用四大来比喻,佛陀用虚空来比喻?首先不同点是这样的,先可以这样了知。

我们有时候觉得佛陀在这个世间当中跟我们一模一样,不能这样说。比如,他认为地大跟虚空一模一样,不行的,因为地大毕竟是有为法,而虚空是无为法;虽然你们在大种当中是一样的,但是你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不能说一个凡夫人跟佛陀一样,“我也是在世界上的人,他也是世界上的人”,虽然相同的地方,都是世界上的人,但不相同的地方,他已经超离了生死,我们凡夫人没有超离生死,相当于将地大与虚空相比较一样。

我自己感觉,我们作为一个世间人,用自己的法相来衡量佛陀是不对的,就像地大、水大用它自己有为法的法相来衡量无为法的法相,那懂道理的人会笑他的。有些不懂佛教的人,尤其是对佛一无所知的人,“你们佛陀不也是义成王子吗?他在印度,我去过印度,他以前在那里居住的时候怎么怎么样”。佛陀和我们有些相同的地方,但有些地方超越了我们。

下面两句讲为什么超越:

地水火风空,等同世间共,不共微尘许,世间亦不共:我们知道,地水火风是属于四大当中,虚空是无障碍的,也可以说五大。从大众的角度来讲,有共同的地方,就像释迦牟尼佛也来到南赡部洲,我们也来到南赡部洲;他当时是一个王子,我们也是世间当中的一个人类。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地方,佛陀有这些不共的功德,前面讲的十八不共法,在世间当中连一个微尘许共同的也没有。虚空只是某一个地方相同而已,但实际上根本不相同,真正来讲连一个微尘许相同的地方也没有,虚空也没办法比喻,佛陀完全超越一切世间的。

佛陀与凡夫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佛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完全不同的地方;而且不仅是不同,甚至我们没办法将佛陀的每一个功德一一去描述,佛陀这些无与伦比的功德,一个凡夫人在恒河沙数劫当中用幻化出千百万的舌头来进行演说都是说不尽、说不完的。

这里的很多人应该是有智慧的人,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智慧好像用在吃喝玩乐上面,自己观察自己的每一天,智慧真正用在研究上面有多少时间?在自相续当中生起信心和智慧方面用了多少?我们自己来衡量自己的时间,有时候可能大多数的智慧用在一些没有意义的、或者造恶业的,或者是一些无记的状态当中。声闻阿罗汉也有无记的状态,我们也理解,更何况凡夫人,但佛陀没有无记的、没有不善的忆念和状态。

我们处在这个世间当中,大家也要经常观察,观察佛陀与自己之间有没有什么样的差别?从方方面面可以比较。这次讲了《宝性论》以后,很多人应该能比较有深度地、进一步地了解佛陀的本来面目,这样的话,我们的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加、稳固,不会飘来飘去,对自己的本师佛陀的信念、信心,比以前更加坚实,更加稳固。否则,今天是佛教徒,看到佛陀、看到佛像、看到上师们,特别激动、生欢喜心、泪流满面……但是将来遇到一点点事情的时候,因为相续当中没有深刻的定解,很容易被世间各种各样的事磨掉、会被吹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

作为佛教徒,要以学习为主,要成为一个理性的佛教徒,成为一个真正懂得佛教的佛教徒,将来弘扬佛法、自己修行都不会有障碍。

总体上讲,佛教徒应该有进步,这一点我们也看得出来,比如前后的念诵,大多数的居士也会念。我刚才也看了,除了极个别人,大家前后的念诵都拿转经轮,很多方面跟学院常住的有些道友一样,对善事方面还是有串习,花了功夫、下了决心。否则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下功夫、没有精进,不可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所以我们还是要不断地、长期地精进,佛陀都那么精进,我们为什么不需要精进?我们要不断地精进。

今天把十八不共法讲完了,再下一堂课开始讲异熟果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