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33

第33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下面我们开始讲《宝性论》。

现在正在讲佛的功德品,主要讲法身离系功德有三十二种,色身异熟功德也有三十二种,总共有六十四种功德,前面已经讲完了,下面用比喻来归纳说明。

庚四(归纳喻义宣说)分二:一、总说喻义等同之因;二、彼等对应分别宣说。

辛一、总说喻义等同之因:

不变与不弱,无等无动故,

以金刚狮子,虚空水月说。

如来的十力不为各自的违品所变的缘故如同金刚,四无畏辩才不怯弱的缘故如同狮子,十八不共法是声闻等无与伦比与之不共的缘故如同虚空,具有妙相的二色身于如虚空般的法身中不动摇同时于所化前显现的缘故如同明月,四类功德依次以金刚的比喻、兽王狮子的比喻、无为法虚空的比喻、映现在净水中之月的比喻而宣说。

意思就是说,前面讲到离系的三十二种功德和异熟的三十二种功德时,有金刚的比喻、狮子的比喻、虚空的比喻、水月的比喻,其中前面的三个比喻对应离系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水月的比喻对应色身,这四个比喻前面已经提过,这里共同来进行对应,今天开始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不变:在离系的功德当中首先讲十力,十力是不变因为十力是十种智慧,这十种智慧不会被烦恼和无明违品所摧毁、所变动,所以“不变”以金刚来比喻;

不弱:四无畏法,它是一种辩才,这种辩才在任何群体当中不会有怯懦,下面用兽王狮子比喻;

无等:十八不共法是无等的,凡夫人、声闻缘觉谁都没办法相等,下面用虚空来比喻;

无动:不动,报身和化身这两个色身在如虚空般的法身当中从来没有动摇,没有动摇的同时在所化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相,用水月来比喻。

所以,离系的三十二种功德用金刚、狮子、虚空来比喻;异熟的三十二种功德其实就是色身的相好——三十二相,这三十二相在所化众生面前可以显现,月影现在水里面可以很清楚地见到,现而无自性,用水月来比喻。

佛教当中特别甚深的佛的极密智慧的功德、法的功德,这些只能以比喻来说明,如果用语言或者分别念来衡量确实很难。正因为如此,《华严经》中云:寂灭无漏智,分别说甚难,如画于虚空,如执于疾风。寂灭无漏智如果用分别念来宣说是很难的,相当于在虚空当中画画,或者要执持狂风,这是没办法的,如果我们用有形有色的方式想要真正知道不可思议的智慧还是很难的。

那么,用什么方式可以说呢?用比喻的方式可以说。《十住毘婆沙论》也说过:譬喻者。以人不解深义故。假喻令解。一般来讲,人们难以解说的非常甚深的意义,凭借比喻来可以说明,就像《大智度论》当中所说,有些众生直接可以说意义,有些众生直接说比喻,依靠比喻来可以了解,有些众生可以讲一些公案、故事,这样来了解。所以,佛教当中经常用一些比喻来说一个非常甚深的意义。

我们学因明的时候,“声音是无常,因为所作故,如同瓶子。”如果瓶子在两者面前都可以共同成立,就可以依靠这种比喻来成立三相推理,通过三相推理来证成,以比喻来说明未知法。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宣讲佛法的时候,给别人传授教法的时候,如果对方实在是没办法接受这样的意义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对方比较容易懂的一种比喻来说明。比如我们讲古代佛教的甚深意义时,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给现代人不一定用金刚、水月、狮子来比喻,可以用现在人们比较喜欢的、比较认可的比喻来说明,对方就会很容易接受。比如现在人经常用电脑、手机、车、灯,古代没有这些,但现在人们基本上早上起来以后都不离开,比如结合手机的程序、电脑里面个别现而无自性的道理来介绍,对方马上就能明白,这个很重要。这里通过比喻来讲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前面是共同宣说,接下来分别宣说,将离系果法身功德和异熟果色身功德两个分开宣说。首先讲离系果法身功德,分别以比喻说明、归纳以无别的道理来说明。分开的时候用刚才讲的三个比喻——金刚、狮子、虚空分开来说,最后把它们合在一起用宝珠来比喻。

我觉得《宝性论》很有意思,尤其西方人很喜欢《宝性论》,为什么呢?他们特别喜欢哲学,特别喜欢一环扣一环的哲理,此处以比较易懂的比喻来宣说。

辛二(彼等对应分别宣说)分二:一、宣说离系果法身功德;二、宣说异熟果色身功德。

壬一(宣说离系果法身功德)分二:一、分别以比喻表示之理;二、归纳无别之理。

癸一(分别以比喻表示之理)分三:一、以金刚表示力之理;二、以狮子表示无畏之理;三、以虚空表示不共法之理。

子一(以金刚表示力之理)分二:一、各自表示之理;二、共同表示之理。

丑一、各自表示之理:

诸力中六力、三一依次第,

遣除所知障,等至及习气,

穿破摧为斩断,如铠墙林故。

知处非处智力等十力中前六力、中间三力、后面一力依次遣除所知障、等至障及习气障,如同金刚,因为依靠这些力能依次穿破、摧毁、斩断分别如铠甲、如墙、如林的三障。

知处非处等十力当中的前六力、中间的三个力、最后的一个力,可以次第地遣除所知障、等至障以及习气障。十力是十种智慧,前面的六种智慧遣除障碍成佛的所知障;中间的三种力断除等持障——修行过程当中的障碍;最后一力断除习气障。

这里没有讲烦恼障,主要是所知障、等至障和习气障,习气障是最细微的障碍,按照次第分别遣除以上三种障碍。这三种障碍以力穿破、摧毁、砍断,如同金刚会穿破铠甲、金刚会摧毁墙壁、金刚可以砍断稠林,也分别以比喻对应十力。

这十种智慧的每一个力都有不同的力量,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知障需要依靠前面的六力来穿破,相当于是用金刚穿破铠甲一样;等持障需要用中间的三种力来摧毁,就像金刚摧毁墙壁一样;习气障需要用最后一个力来砍断,如同金刚会砍断树一样。各自的十种力有不同的比喻来说明,可以这样来说。

下面共同的几个都用金刚来比喻。

丑二、共同表示之理:

坚精稳不戏,佛力如金刚,

精藏故坚韧,稳固故精藏,

不毁故稳固,不毁如金刚。

由于具足坚韧、精藏、稳固、不毁功德四法,因此大仙人圆满佛陀的一切十力如同金刚。

为什么是坚韧呢?因为是轮回与涅槃一切法之精藏的缘故。为什么是精藏呢?因为是无为法任运自成而稳固的缘故。为什么是稳固呢?因为不被耽著分别念与相状等一切违品所摧毁的缘故。如是摧毁断除一切所断不被摧毁的缘故,十力犹如金刚。

十力刚才用金刚来比喻,它有四种特点——坚韧、精藏、稳固、不毁。圆满佛陀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佛的十力可以比喻成金刚,金刚具有坚韧的、精藏的、稳固的、不坏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金刚是帝释天的一种工具,它可以摧毁对方的一切,但是用任何东西不能摧毁自己。所以在世间比较坚硬的东西称为“金刚”,比如“金刚钻石”,真正的金刚是不可摧毁的,所以佛的智慧相当于是金刚一样,具有四种特点。坚精稳不毁,佛力如金刚,为什么会这样呢?用一个比喻——坚韧。

为什么坚韧呢?精藏故坚韧,因为佛的智慧通达一切轮回和涅槃的精藏,最实相的东西,也就是最客观、最实相的真理,所以轮回涅槃最究竟的法叫精藏。为什么坚韧呢?如果不是坚韧、不是实相的话很容易摧毁,不符合道理的话,就像说妄语一下子就被穿破了,或者世俗的这些法在很快的时间当中会破灭。但是轮回涅槃最究竟、最精藏的智慧不会被摧毁,所以为什么坚韧呢?是精藏的缘故;为什么是精藏呢?因为真正如来的智慧是无为法,是任运自成的,并不是有为法,所以是坚固,稳固故精藏。

为什么稳固呢?因为任何分别念、相状、执著,没有办法摧毁,为什么是稳固呢?因为不摧毁的缘故是稳固的,不毁故稳固,故而可以用金刚来比喻,不毁如金刚。这十力能穿破一切,但是任何一法无法毁坏它。

我们学了《宝性论》以后知道,原来佛的十力唯一最好的比喻是用金刚来比喻,因为金刚在世间是最坚硬的、最稳固的、最精藏、最坚稳的这么一个东西。佛陀的智慧在所有人世间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或者是宗教学家当中应该是最牢不可破的、最究竟的、最精妙的,这个比喻的原因是这样的。

就像我们学《金刚经》的时候,为什么叫《金刚经》呢?因为《金刚经》主要讲般若空性的思想,通达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慧,这种智慧像金刚一样谁也没办法摧毁。为什么《金刚经》人人都那么喜欢,它的智慧确实很特殊,在世间当中没办法被破坏。同样的道理,从光明方面讲,佛的智慧可以用金刚来比喻;或者从空性方面讲,我们所通达的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智慧也跟金刚一样,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无法超越。如果任何一个古今中外、未来过去现在的智者们说这些法不是空性的,我有其他一种所立,那就像《中论》里面所讲的一样,对方所安立的任何实有法,依此能立马上可以摧毁。

这是讲到了十力的比喻。十力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讲的,主要讲金刚,以后我们考试……一说考试大家都抬起头来。考试有什么,考得好有什么,不好有什么,理解。也可以,考试的题里面放个“金刚”……(众笑)

十力最好的比喻是什么?就是金刚;四无畏的比喻是什么?是狮子。这一点大家都懂了。然后十八不共法的比喻,虚空。做一个填空就很容易。(众笑)下面用狮子的比喻讲四无畏法。

子二(以狮子表示无畏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丑一、略说:

无畏无待故,稳故圆妙力,

能仁狮如狮,眷会中无畏。

由于对谁也无所畏惧的缘故、不观待他众的缘故、心力非常稳固的缘故、摧毁违品具足圆满妙力的缘故,具足如此功德四法,能仁人中狮子王如同具四法的狮子于野兽中无所畏惧一样,于无量眷属会众中无所畏惧而安住。

无畏:前面讲过,佛陀在任何眷属当中无有畏惧,这种无有畏惧并不是莽撞或者野蛮的态度,他的智慧无有畏惧;

无待:不观待他众,没有任何畏惧所以不需要观待他。我们因为有畏惧,所以要观待、要依靠他人。比如过路的时候要依靠带路的人,开车如果没有人教不行,听课没有老师讲也不行,走路也需要依靠其他人,一切都需要观待和依靠,但是佛陀没有畏惧。

稳故:心力非常稳固,不会飘来飘去。不会今天情绪很好,满山都盛开鲜花,明天心情非常不好,暴跳如雷、特别糟糕,没有这样的,特别稳固。

圆妙力:圆满妙力,能摧毁所有违品,特别有实力。我们的妙力比较差,烦恼一出现的时候就像郑州的洪水一样,自己明明知道不对,但不由自主地卷在烦恼的洪水当中,非常可怜。

能仁狮如狮,眷会中无畏:佛陀不是这样的,具足这四种功德的原因,佛陀相当于是兽群当中的狮子一样,无有任何畏惧,在任何眷属和会众当中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恐惧、害怕、担忧、惧怕,可以安住。

这是略说。略说中有四法——无畏、无待、稳固、妙力,因为这个原因佛陀是人中狮子。

下面是广说。

丑二、广说:

现知一切故,无所畏惧住,

净众亦不等,照见故无待。

意于一切法,一缘故稳固,

无明习气地,逾越故具力。

若想:具足这样的四法又是以什么了知的呢?由于无余现量了知一切所知相而能应答一切询问的缘故,于反方等任何众生中均具足无所畏惧而安住的功德。由于与不同程度清净障碍的有情——声闻阿罗汉与住十地的菩萨本性不等同,比他们更超胜照见的缘故具足也不观待他众的功德。意不分别如所有尽所有一切法并一缘安住的缘故具足等持稳固的功德。由于最难断除的极细微的无明习气地障也善加逾越的缘故具足摧毁违品的圆满妙力功德。

因为具有四种特点,故而佛陀具足四无畏的功德。

1、现知一切故,无所畏惧住:佛陀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功德能现量了知一切万法世俗和胜义的真相,任何一个对他攻击的或者问难的,全部都在他的掌控当中,没有任何畏惧。《大宝积经》云:一切诸群生,种种问难海,一音令悦解,无畏不思议。所有的群生问各种各样的难题,像大海一样特别多,佛陀用一个声音各自都能解决,各自很欢快地接受,所以他的无畏惧真的是不可思议。

以前我刚来的时候,有好几次上师如意宝显现什么样呢?同一个时间当中让大家问问题,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吓一跳,不要说问问题,连看都不敢看,因为法王的威严特别不同。法王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在同一时间当中对我提问。”这边也问,那边也问,完了以后一个一个回答。听说以前鸠摩罗什也是这样的,他在同一个时间当中翻译好几部论,好几个秘书同时在下面写,写的过程当中他对不同的人直接说。有一些大德也有比较特殊的示现,对别人的问难没有任何畏惧。我们不要说那么多人,一个人站起来的时候,“他会不会问得很尖锐?”没有自信,但佛陀完全不相同。

《大智度论》里有一个公案,频婆娑罗王有一次邀请佛陀和五百眷属在夏天三个月当中前来应供,佛陀答应了。佛陀和眷属到了频婆娑罗王的地方,频婆娑罗王要求当地放牧的人挤牛奶,做酥油、奶酪——奶渣有没有?印度可能没有奶渣;奶酪是有的,在戒律里面经常出现,可能就是酸奶,是不是?反正,三个月中一直有新鲜的酸奶、酥油、牛奶等供养。

我们现在也可以喝一点牛奶、酸奶,夏天的时候喝一点也可以。我看那些牧民们很“慈悲”的,一直在经堂门口等着。(众笑)他们每个人都有担保,学院要求里面不加任何东西。

佛陀和眷属一起享用新鲜的奶酪。三个月过后,频婆娑罗王很高兴,觉得这次供斋非常圆满,他就想办法把放牧的人一起带来拜见佛陀。那些放牧的人私下在谈论,听说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那到底是不是呢?他们有一些疑惑,就私下商量着一起给释迦牟尼佛问个问题——他们还是厉害的,我们这些老乡可能不会想什么。他们商量:如果我们问吠陀里面关于医学、星宿学、占术等六十种学处的问题,那作为净饭王子,他广闻博学、无所不通,肯定没问题;但是,听说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放过牛,如果问他关于放牧方面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是专业,就能知道他到底是不是遍知。这些放牧人一起到佛陀面前,开始问:放牧的话,牦牛不会减少的方法是什么;牦牛放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放牧方面要发展生产力,方法是什么?他们问这些问题时,佛陀一一作了回答:要了知牦牛的色、相,即牛色、牛相,要知道如何刮刷,牛毛怎么弄,生病的时候如何安排,放牛安稳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挤牛奶时要留下多少牛奶……共讲了十一种法。当时他们没有想到佛会讲十一种法。讲完以后,这些牧民特别惊讶,他们说:我们一辈子放牛,但是非常好的窍诀中也只知道其中的三四法;我们上辈的这些人、祖辈们更有经验,但他们可能也只知道五六个;佛陀知道那么多,那真的是遍知。他们最后判断佛为遍知。

如果这些牧童问我牦牛方面的问题,我还是可以的。那天,我在写自己的东西时,觉得有点可惜,自己一直到十五岁之前,从小就把时间全部用在放牦牛方面了。如果现在有个学校请我讲怎么样骑牦牛、抓牦牛、阉割……如果让我培训这些知识,我应该不需要备课。但是现在,不要说在大城市里面,牧民中现在放牦牛的就很少,大多数跑到城市里去了。所以我年轻时,在学知识最好的时候,我没有学过英语、汉语、藏语,天天在山上骑着牦牛,跟牦牛一起生活。现在长大以后,觉得很可惜,如果跟其他学生一样,六七岁开始学各种各样的知识,就不会像现在那么笨,但也没办法。如果放牛的人问我这些问题,其他的我可能不知道,但放牦牛方面,我可能知道一些,虽然不知道十一个窍诀,但应该至少可以讲六七个窍诀,开玩笑。(师笑)

刚才讲到,佛陀了知一切法无所畏惧。不说佛陀其他的功德,但确实连牧民都来提问题,对这些问题,佛陀也是完全能回答的。刚才所讲的十一种放牧的窍诀——这些窍诀,我们不一定用得上,但这些道理在《大智度论》里讲得很清楚。

第二个方面,净众亦不等,照见故无待。清净的众生相续当中的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清净。比如,声闻阿罗汉清净得不是特别多,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相续当中断除障碍比较多,但他们跟佛陀比较起来,那佛陀照见得更殊胜,因为他有这么高的智慧,全部都可以超越,就不用观待。

我们因为自己能力不足,经常要观待别人。那天我们在甘孜,有几个同学已经三十多年没见了,其中一个同学说:我特别感谢你,当时经常抄你的作业。当时他可能没有能力,不然他肯定不观待我。我们任何一个人,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所以要观待。而佛陀超越一切声闻、罗汉、菩萨,特别能照见一切,就不需要观待。

第三个方面,意于一切法,一缘故稳固,因为他的心识完全通达一切,于尽所有、如所有方面的所有法,安住都没有问题,他的心态特别稳固。我们不懂万法的实相,非常飘,但佛陀不同,情绪方面特别稳固。

最后一个,无明习气地,逾越故具力。佛陀超越了全部无明习气烦恼地,连最细微的障碍也已经全部都逾越了,所以,他的微妙力量能摧毁所有的违品。所以,可以说佛陀是人中师子王。

这里四无畏用这种方式来广说。

子三、以虚空表示不共法之理:

世间及声闻,行一边具慧,

自生愈上慧,细故喻有五。

世生存因故,同地水火风,

超越世出世,法相如虚空。

执著我的平凡世间人、证悟人无我的声闻圣者、证悟人无我与一半法无我而行于寂灭一边的缘觉、证悟人法二无我的具慧菩萨、现量了知一切所知的自生圆满佛陀,越来越向上,智慧越来越细深殊胜的缘故,能表示彼等次第的比喻,等同地水火风虚空五大种,后后比前前细微甚深,或者,佛陀的功德堪为无余一切世间生存的最殊胜根本的缘故,如同地作为所依、水能汇集、火令成熟、风令不朽而作为世间的生存因,或者,佛陀现前的法真实超越世间凡夫、出世间声闻等一切法的法相,与他们不共的缘故如同虚空超越四大种的法相一样。

世间中有执著我的平凡世间人、证悟人无我的声闻圣者、证悟人无我与一半法无我而行于寂灭一边的缘觉,还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具慧者菩萨,还有现量了知一切万法的佛陀。自生,就是自生圆满的佛陀。其实,他们的次第是越往上智慧越高,世间、声闻、缘觉、菩萨和佛陀,佛陀是最高的,原因可以用比喻说明。在世间当中生存的因缘,也同样有地水火风。在地水火风中,地是比较粗大的,风是最细微的,而最细微的就是虚空。就像世间生存因,从世间到菩萨之间用地水火风来比喻,超越世出世间的法相如虚空,就是佛陀。

前面经常用虚空来比喻,虚空跟四大也有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虚空超越一切,可以说佛陀超越了世间凡夫、声闻缘觉、菩萨等。四大当中有共同的四大的分类,也有不共的虚空的依处,而且最细微。因此,最细微的佛陀的十八不共法,跟其他不共的原因,只有用虚空来比喻。

这以上分开讲完了,下面以宝珠喻归纳宣说三十二种离系功德。

癸二、归纳无别之理:

彼等三十二,功德法身立,

如宝珠宝光,形色无别故。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称为离垢果的三十二种功德,这些也是以自利胜义法身来安立的。于其本性中无别安住,如同宝珠与宝珠的光芒、色、形无别一样,胜义的功德无有差别的缘故。

上面所讲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总共三十二种功德,是以自利胜义法身来安立的。从本性上讲,就像一个宝珠的光、颜色、形状,以及其他不同的特点,这些在宝珠当中没有任何的别别他体。同样的,前面讲的三十二种功德在法身的本面无离无合。就像宝珠跟它的颜色、形状一味一体一样,三十二种功德与法身的功德无二无别。

下面讲色身异熟果的功德。

壬二(宣说异熟果色身功德)分二:一、妙相安住二身之理;二、以月喻表示色身之理。

癸一、妙相安住二身之理:

见能满足德,是谓三十二,

依于幻化身,圆满受用身。

足善住、千辐轮相等妙相庄严的身体,所化众生仅仅见到就会说这是大丈夫,是能令人心满意足生起信心的功德,它们称为异熟果的三十二功德。它们也是依于共同前显现的化身与圆满受用大乘法的报身两种色身。

佛陀的身体,这是色身。圆满福德、圆满庄严的色身,不管是任何一个所化众生,仅仅看到这样的大丈夫身体,心里就非常欢喜,产生极大的信心——佛陀有这样庄严的功德。

《中阿含经》讲到,有一个郁伽长者,他周围有很多女人围绕着,就像国王一样,过得还是比较好的。有一次,他喝美酒喝醉了,把身边的美女全部放弃,独自去了遥远的森林里。他在远远的地方见到佛陀就像群星当中的满月、像金山一样特别庄严的身体。他特别欢喜,开始顶礼,佛陀给他讲了四谛法,最后他在佛陀面前皈依,成了一个优婆塞。

这个公案中,佛陀当时在这个长者还没有皈依时就为他讲了法。所以,我们讲密法有点困难,但讲显宗的法,在他人没有皈依前,给他人讲是合理的。这里讲到这位长者,先是向佛陀顶礼,顶礼之后,佛陀为他宣讲了四谛法,之后他才皈依,皈依以后也成了一个很好的居士。这里没有说得到什么果位。

佛陀的见而生喜、见而不厌烦、见而生信的具德色身,实际上具有三十二种相,这三十二种相依于幻化身和圆满受用身,也就是报身和化身——一般凡夫众生、普通众生看到佛陀的化身,生起欢喜心;菩萨和清净的众生面前见到的是报身。不管是菩萨见到的清净的受用圆满身,还是凡夫人见到的佛陀的化身,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佛陀庄严的画像,见后也是无比欢喜,而且有非常大的利益。

前几年刚刚讲完的《大乘庄严经论》十一品中有很多顶礼佛陀的偈颂,其中有一偈:“有情现见您,知是大丈夫,唯见令极喜,是尊汝前礼。”有情如果见到佛陀的身相,看到他色身的庄严,就知道是大丈夫。包括有些高僧大德,他的色身、微笑、庄严的身相,令很多众生非常欢喜,能为众生相续当中带来慈悲和安宁。弥勒菩萨也说,是尊汝前礼。有一些大德、具缘的上师,依靠他的开示,或者他说法的表情,或者说他的笑声,很多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痛苦可以全部通通消除,也有这样的能力。

这是讲圆满三十二相的佛陀的化身或者报身,能令众生断除障碍、生起欢喜心、积累资粮等等,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癸二、以月喻表示色身之理:

离净远近者,世间佛坛城,

如水空月色,见彼有二种。

对于离清净见色身之障碍较远的所化异生、声闻等及较近的所化住十地的菩萨,也就是次第于世间眷属坛城普通人前显现化身,于佛陀眷属坛城菩萨前显现报身,如同清净的水中见到月影与见到空中月色一样,见到这般以妙相庄严的二身有两种所化种姓,因此希求色身者也要具有清净缘分。

这里讲到,离清净见色身的障碍比较远的凡夫人的众生——大家知道,一般来讲,凡夫人清净色身的障碍还是比较遥远的。离清净色身障碍比较近的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清净障碍比较近,基本上清净了一些。刚才这些远者、近者,对两种身,即化身和报身,他们所见到的结果都是不相同的:清净障碍比较远的凡夫异生的这些众生,看到佛的身体在人世间当中是普通的化身,可能看到的是牛、马、大象、人等一般世间的坛城和显现;清净菩萨面前所显现的是佛坛城当中清净、庄严、圆满三种装饰的报身佛,看到的是这样的。这两种身相,相当于见到清净的水当中的月影、看到空中的月影一样。

我们大家也知道,根据自己的信心、自己的缘份,还有自己各方面的清净观,因为这样的原因,有些见到圆满的报身佛,有些见到化身,有些在梦中能见到,有些在清净的显现当中能见到,有些在觉受当中能见到,有些真正觉悟的净现当中能见到——我们要见到这些佛菩萨的现相,每一个人的缘份都不相同。如果你真正对佛有信心、对上师有信心,那你的所见也是清净的。

《华严经》云:“譬如一切法,众缘故生起,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比如世间的法,依靠种种因缘而产生,同样的道理,我们见到佛也是一样,需要凭借各种各样的善业。如果你没有善业,可能做一个佛的梦都很困难,梦到上师都很困难,活着的时候看到佛像也很困难。你看,经堂里面有那么庄严的佛像,有些人连磕一个头都没有过,这样的话,也是很可惜的。善缘具足的时候,见到的人也像佛一样,特别慈悲,特别有加持力;如果没有信心、没有缘份,真正的佛陀在你面前,你也只是觉得这个人的身体很高大、很特殊,除此之外,你不一定能见到什么。以前我们在尼泊尔的时候,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没有信心的人,看到当时的莲花生大师就相当于是一个瑜伽士,他周围的眷属也是这样那样的。当时上师基本以回忆前世的方式讲了很多以前是则纳莫扎时见莲花生大师的情形。

《大乘起信论》当中也说过,虽然佛有无边的方便,但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是我们自己障垢的原因,就像金子被垢染遮障的话,那里面清净的影像也根本没办法见到。

佛为什么不度这些可怜的众生呢?这一点在《大智度论》里面说过,佛虽然会度这些众生,但因为众生的业缘不具足,也没办法。就像太阳照耀的时候,盲人根本没办法见阳光;雷声大震时,聋人也根本听不到。《大智度论》中有很多比喻,意思就是说,自相续当中的因缘要清净,要有信心,要有欢喜心,才可能真正在梦中见到、在中阴时也能见到;即使在平时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人都是像佛菩萨一样,环境也是特别清净,并非杂乱无章的,做什么事情都能变成快乐的因、修行的助缘。如果相续特别糟糕,经常被障碍捣乱、扰乱,那即使真见到佛或佛的化身,或者去了清净的刹土,也不一定那么庄严。以前上师也说过,如果没有清净心,到了莲师的刹土,见到的也全部是吃人肉的罗刹,特别可怕;如果自己有清净心,那铜色吉祥山也是非常庄严、圆满、极其快乐的世界,也是一样的。

所以,大家应该有求色身的信心,但这也需要有积累资粮的善缘。

大乘无上续宝性论中第三功德品释终

第三品功德品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