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34

第34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释第三转密意的《宝性论》,前面已经学习了三品。

《宝性论》的次第,第一品首先讲如来藏,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第二品讲到,如果清净障碍以后现前菩提,讲了法身、报身、化身的菩提;菩提具有什么样的功德呢?第三品讲功德——法身离系的三十二种功德,报身异熟的三十二种功德,一共六十四种功德;这样的功德做什么呢?利益众生。下面紧接着是第四品,获得这些功德以后佛的事业任运自成、永不间断。

第四 事业品

现在是就获得彼等功德的威力任运任运不间断佛事业而言:

戊四(能证方便事业之义)分二:一、宣说任运不间断之理;二、以比喻决定。

己一(宣说任运不间断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分二:一、略说任运自成之义;二、略说不间断之义。

辛一、略说任运自成之义:

一般略说只有一层意思,但这里任运不间断分成任运自成的略说,还有略说不间断,这里略说分成两个略说,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分法。

佛陀的事业,不像我们有些人想度众生,那就需要有勤作性的,不是任运自成的,一定要很努力地、很费劲地去造作,但最后的结果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好的话自己有成就感;如果不好,觉得我这么努力最终却带来这样的结果,自己很失望。

但佛陀不会这样的,他是什么样的呢?所有的事业任运自成,相当于世间当中的自然规律一样,成了佛以后他利益众生无有任何造作和勤作,相当于有些自动化的机械,是自然运转的,不需要人工操作。

所以,确实我们有些人可能会想,成佛以后佛陀会不会很累,每天为了那么多众生不间断做利他的事业可能很辛苦。个别宗教认为造物主日日夜夜帮助众生,和这种说法是否一样?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当然有些经典说佛陀昼夜六时关照众生,或者恒时以慈悲心饶益众生,这是在有执著的众生面前佛陀会示现有执著的人一样,也有这样的一层内容。

下面讲:

化界化方便,化界调化事,

彼境应时往,遍主恒任运。

佛陀利益众生时,真实了知无量所化的不同界性、意乐、随眠及种姓,但无有认为应知是此是彼的分别念勤作,是任运自成趋入。如是类推,随应所化各自意乐而示现寂猛等种种调化方便而无有勤作,如云:“其自性虽离贪嗔,贪心者前示似贪,因所化嗔示嗔恨,顶礼住大菩提彼。”如是将种种的所化界安置于增上生与决定胜种种果的调化所作也无勤作,前往有所化的境域无量世界也无有勤作,所化到了调化时,为了调化他们而前往,遍主圆满佛陀恒常无有分别念等勤作任运自成而行。

1、化界:佛陀利益众生是什么样呢?他完全了知所化众生不同的根基、界性、意乐、爱好,还有相续当中不同的烦恼随眠,他属于什么种姓等等全部了知,但佛陀没有分别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是上等的、下等的,以任运自成的方式趣入。这是第一个方面——化界,所化界的众生佛陀知道,但是没有执著。

2、化方便:佛陀化方便,这些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意乐、不同的界性,依靠什么样的方式来度化他们呢?佛陀完全知道度化的方便方法。有些需要寂静相,有些需要忿怒相,有些以显宗法,有些需要密宗法,以各种乘和各种形式度化他们,这是方便。

佛陀的自性虽然离了贪嗔,但是因为所化不同,于贪心者面前示现贪者,嗔心者面前示现嗔恨,实际上佛的相续没有贪嗔所染,因此顶礼菩提者。如同这里所讲,度化众生的方法和方便完全明白。

3、化界调化事:这些各种各样不同所化界的众生,有些安置于人天的增上生,有些安置于最究竟的三菩提的决定胜等等这些果位,做不同调化的事情,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也没有任何执著和分别,也是任运自成的。

4、彼境:佛陀知道哪些地方有什么样的众生,他对调化众生的环境也是明白的。佛陀有时候从舍卫城出来去调化某某众生,有时候去迦毗罗卫国,有时候在王舍城,有时候去其他城市里面调化,所以佛陀对整个环境也非常了知,但是没有这方面的分别执著。

5、应时往:了知度化众生的时间,什么时候可以度化他。我们一般来讲时间不该度的时候去度,结果不成功,时间查得不准,环境也是弄得不好,根基更不用说。但佛陀不是这样的,他对时间、地方、所化众生的事、调化的方便、调化众生的界性这五个方面全部都了如指掌,所以遍主恒任运,他的事业可以说是任运自成的。

《华严经》有云:譬如日月游虚空,照临一切不分别,世尊周行于法界,教化众生无动念。就像世间的日月周游在虚空当中,照临整个万物,但是不会有分别。太阳、月亮不可能有分别,世尊也一样,住行于法界的所化众生面前,但他不会有任何的分别念。所以佛陀他特别善巧度化这些众生,而且能完全了知众生的根基,应机施教,这很重要。

其实我们没办法像佛陀那样,但是基本上知道每个众生的根基、爱好、兴趣不同也很重要。以前我在《弟子规》当中也用过,有一次孔子给别人说完法以后回去,当时有一个叫做公西华,他正在给孔子倒一杯茶,这个时候来了两个弟子,子路匆匆忙忙来到孔子面前,问:“如果有人给我有一个正确的主张,我要不要立刻执行?”孔子以很断定的语言说:“你可以回去跟长辈、跟父亲商量商量,商量完了以后如果可以的话再去做。”

还有一个弟子叫冉有,他静悄悄地来了,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如果有人给我出正确的主张,要不要立刻执行?”孔子回答说:“马上去执行。”两个人回去以后,公西华问:“先生,这两个人的问题一模一样,为什么对前面的人说要商量,对后面的人说直接执行?到底哪一个正确?”孔子说:“因为子路逞强好胜,做什么事情都有点夸张,我要求他再三思维,慢慢执行;冉有比较谦虚低调,而且没有自信,所以我让他立即去做,增加他的信心,让他果断一点。”

孔子并不是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他也没有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你们学儒教的人不要跳出来说“我要皈依孔子,因为他跟佛一样的”,其实也不是,他有一些特点和智慧,不然不可能两千多年以来他的思想一直那么活跃,但跟佛陀相比很多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不信你们可以翻开《大藏经》,佛说的所有大乘小乘、了义不了义的经典,那个时候你会完全明白的。

前面讲到了任运,佛陀对所有众生的时机,不管时间地点方便、方便事全部都清楚,大家应该明白。

下面是略说不间断之义。

辛二、略说不间断之义:

具胜功德珍宝聚,智水大海福慧日,

无余决定修行乘,无中边广如空遍。

佛见无垢功德藏,于诸众生皆无别,

以佛大悲风吹散,烦恼所知之云雾。

1、由于具有出离之因总持与等持等最殊胜的众多功德珍宝聚,无垢智慧水充满的大海,菩萨十地、示现之因福慧资粮能成熟众生如日光般,依此无余决定修行所行道乘,圆满因的缘故,如来事业不间断。2、由于获得无有中边广大周遍如虚空般的大菩提果的缘故,如来的事业也不间断。3、因为获得菩提后照见一切有情均毫无差别具有具足力等自性无垢功德原本如同宝藏般的胜义佛陀,进而摄受他们。4、摄受的原因也是需要遣除能遮障如虚空般如来藏如云般的客尘烦恼障与所知障的缘故。5、能遣除彼障的缘也是依靠如来如狂风般的大悲力能吹散垢染之云的缘故,佛陀事业不间断。6、差别:众生位也修行十地与二资粮,究竟证觉,他也是以大悲摧毁众生的障碍,因此事业不间断。

第一个是事业不间断。《宝性论》稍微心散乱就听进不去了、不懂了,听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科判、每一个偈颂都要好好观察。

具胜功德珍宝聚,智水大海:因为有出离之因,故而具有总持、等持等最殊胜的功德宝藏。大海里面玛瑙、珊瑚各种珍宝具足,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也具有总持、等持、六波罗蜜多等功德宝藏,无垢的智慧水充满的菩萨十地大海。也就是说,菩萨十地相当于大海,大海一方面它具有前面的这些总持、等持等宝珠;第二方面充满无有垢染的智慧水,这是第一个功德。意思就是说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具足功德珍宝,还有智水大海。

福慧日:示现之因,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能成熟众生的日光。佛陀在因地时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相当于日光,可以成熟万物。依此无余决定修行所行道乘,依此无余的修行所有的乘。因为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而且无余通达显乘、密乘,都有学习,因为这个因圆满的缘故,如来事业不间断。这是第二个日轮的比喻。

大海与日轮的比喻,共同的就是无余决定修行、行持了大小乘所有的乘,就像有些人学的时候,显宗密宗、五部大论无不精通,以后得到法师果位时不管讲什么都很好。佛陀也是这样的,在因地的时候一个是有各种功德的珍宝,还有福慧二种日轮,依此修了所有的法。

无中边广如空遍:因为这样的因缘,佛陀获得了无中无边的、非常广大的如虚空般的大菩提,周遍一切的大菩提,所以佛陀的事业不间断。这是从果方面讲的如虚空的比喻,前面是因方面讲的。

佛见无垢功德藏,于诸众生皆无别:佛陀得到了这样的菩提以后,照见所有的众生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故而愿意摄受他们,让他们也能像自己一样获得佛果。如果众生相续当中没有具足如来藏,就像一块石头、木头,这样的话再转法LUN也不会成熟。但是佛陀以他的智慧照见,原来不仅是我已经证得菩提,其实所有的、连蚂蚁以上的考得好的人、考得不好的人都有如来藏,所以佛陀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甚至根本没有参加考试的,在外面游荡的搞破坏的那个人相续当中也有如来藏,所以照见一切众生没有任何差别,所有功德以隐藏的方式具足。这是宝藏的比喻。

佛陀要度化众生,虽然众生有如来藏,但是他相续中有垢染,有如云雾一般的烦恼障、所知障。佛陀发现这些众生并不是完全像佛一样,相续当中还是有很严重的烦恼障、所知障。

以佛大悲风吹散,烦恼所知之云雾:佛陀在因地时,三个阿僧祇劫修大悲心,开始对众生产生悲悯心,这些众生很可怜,用大悲心的云遣除众生障碍的乌云。这是佛的事业不间断。

或者说,佛陀在众生位、因地的时候也修持了十地和二资粮,最后得到了正觉的果位,他发现这些众生相续当中也具足如来藏以后,以大悲的风吹散众生相续当中二种障碍的云,因此也可以说事业不间断。这是一个总结,另外的一种解释方法。

现在任运自成的略说和不间断的略说已经讲完了,下面分别广说。

庚二(广说)分二:一、任运自成之义;二、不间断之义。

辛一、任运自成之义:

何者依何化,何为何处时,

无彼分别故,能仁恒任运。

为了什么所化而行、依靠什么方便调化、调化的所为是什么、前往有所化众生的什么处,时机已至的什么时间调化?由于对这些不生起某某动机的分别念、无有勤作动摇的缘故,能仁圆满佛陀的事业恒时任运自成而行。

广说的时候其实跟前面比较相同。

何者:对所化众生的任何一个众生的根基、意乐都很清楚。讲义里面略说的部分还广一点。

何化: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调化众生,寂静还是忿怒,显宗密宗,声闻乘还是菩萨乘,方法清楚;

何为:做什么样的行为,暂时以人乘、天乘,还是三菩提,以什么样的事安置于什么,决定什么样的事——何为;

何处时:前往什么样的地方、时机,这些佛陀完全一一明白,但在此过程当中没有此和彼的分别念,所以能仁佛陀恒时事业任运自成的。

《华严经》中云:如来净法身,饶益无量众,法身亦无念,我利诸群萌。如来以法身利益无量众生,正在利益无量众生的时候,其实如来没有这种念头,某某众生我已经度化了,今天去舍卫城,今天去王舍城,今天去鹿野苑;时间的话上午去还是下午去。在某些公案中显现上语言上这样说,但这不是最究竟的意趣,佛陀真正的本体当中没有这些。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于何所化界,依众方便化,

所化之所为,何处与何时。

为了对于具有种种意乐的所化界,随应他们各自的信解而以三乘等众多调化的方便来调化也是任运自成而行,将他们暂时安置于增上生究竟安置于决定胜——调化之所为,也是任运自成而行,何处与何时即是何地与何时,于有所化之境与调化的时机已到之时前住也是无有分别勤作任运自成而行。

这里也比较相同,应该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的。应该略说和广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偈颂意义比较相同。

为了种种不同意乐的众生,佛陀完全了知以什么样的三乘的方式来度化他们,到底是把他们安置于人天的位置上还是究竟决定胜的位置上,对调化的事非常明白。何处指的是什么地方,何时指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时候机缘比较成熟,这些完全明白,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勤作。

有一部经典叫做《如来光明智慧入一切佛境界经》,这个当中也用了很多的比喻,比如说日轮照耀整个世界,但实际上就像刚才引用的《华严经》里面的教证一样,它没有分别,今天要把这朵花盛开,那朵花要盛开,没有一个一个的分别;没有说这个是上等根基,我要讲大乘法;这个是中等根基,我要给他讲独觉法;这个是下根基,讲声闻乘。或者这个是具有正见的人,我要给他讲清净的法;这个是邪见的人,我要给他讲其他的法……佛陀没有这样的分别。

还有,佛陀相当于是大地一样,大地不偏于任何方向,非常平等地让整个大地上所有的草木、万物依靠它自然生长,大地不会想让东边的树长起来,西边的那一棵树让它长起来,南边的这朵花让它生长起来,让它开花,没有这样的分别。虽然它没有这样的分别,但实际上以六度来度化众生,没有高下的心,以他的发愿来利益众生等等。

这部经汉地法护也翻译过,有些柬埔寨的法师也翻译过。佛的境界可能我们有些时候确实不太怎么懂,因为如果真正是佛,他真正有这样无为的智慧,祈祷的时候以自然而然的加持力来得到。

·千江有水千江月

那天有一个人说:停车的时候一直找不到停车位,我就祈祷上师;后来又想现在大家都在找停车位、都在祈祷,那上师肯定很累,所以也不敢祈祷上师;后来因为祈祷“喇嘛钦、喇嘛钦……”,我找到了停车位,于是又忏悔:上师您辛苦了,刚才您这么忙还要给我找出一个停车位……

我也理解,大家都学过唯物论,“此时不是彼时”。如果是实有的加持、实有的佛、实有的上师、菩萨,可能确实特别累,就像现在出什么事情的时候,这里也叫警察、那里也叫警察。如果同时有几个地方发生交通事故,那作为交警很麻烦。如果佛也是这样,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祈祷时,尤其是开法会的时候,有些人祈祷得特别好,有些人祈祷得不是特别好——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在念“炯丹迪德银夏巴……”时,佛陀都得去看,“哪个人对我好一点,哪个人对我不好”,对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那佛陀确实很累的。

但实际上,我们讲过,月轮在虚空当中,虽然没有分别,但依靠缘起力,它的光芒直接现于所有开着的水器当中。如果水器垢染、动摇,月影显得不是很清楚;如果水器特别清净、澄清,月影就显得特别清楚。所以无数的人祈祷都不用担心。“哦,现在很多人正在祈祷的时候,佛陀他肯定很忙;我不祈祷,不然佛陀太辛苦了,我的业力很深重,我的业障会不会沾染了他”,有些实执非常严重的人可能有很多的分别念。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对佛教不是很懂。如果我们真正学了了义经典,包括《宝性论》中的道理,应该会明白这个道理。刚才我所引用的经典,在《宝性论》等很多注释中都经常引用。

我们要懂得佛陀的境界,要知道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如果我们真正地祈祷、很至心地祈祷,那佛陀的加持自然而然融入于我,因为他在因地的发愿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种缘起没有办法改变、不可欺惑。对这样的道理,自己要明白;明白以后,我们要真诚地祈祷。

我们有时候祈祷本尊、祈祷护法神,确实很灵验。人的这种感应很奇妙,如果自己有一些感觉,那护法神的加持也是特别灵验,就像《圣大解脱经》下节课中要讲的一样,念念都没有错,念念都不乱,念念都是真诚的,有时进、日进……这样非常专注地念,那效果完全不同。所以大家也应该知道,佛是任运自成的。

大家要知道,所谓的佛,并不是去加持每一个弟子的时候,有时候特别忙,有时候特别闲。如果让一个领导来帮助我,可能他开心的时候来帮我,不开心不一定来帮我;我给他供养的东西多一点的时候……我以前说过,有一个人对三尊佛进行供养,供养的时候,他说:你们怎么分呢?你们自己看,反正我供养一百块,我也不知道你们的地位怎么样,中间佛的身体看起来比较高一点,那你多拿一点也可以。这个领导就拿一百块钱放在功德箱里面,说:你们三个人怎么分的话,你们自己看。哈哈……我觉得有这个心也可以,这个人还是比较可爱的。但他们说,这个人不是很可爱,身体又黑又粗大,脾气又不好。

辛二(不间断之义)分五:一、宣说名称分类;二、解说义本体;三、以比喻表示彼等之理;四、广说喻义;五、归纳不间断之理。

壬一、宣说名称分类:

出离彼显示,彼果彼摄受,

彼断彼障缘,无有分别故。

佛陀利益众生是不间断的,因为产生事业的出离之因与它的显示之缘、那些因缘形成果的方式、其果摄受事业所趋入的对境、那些对境的所断障碍及能断除障碍的缘这一切都是无分别自然而行的缘故。

佛陀事业不间断,一共有六个方面:出离,彼显因,彼果,彼摄受,彼断,彼障缘。无有分别故,这些都是没有分别、不间断的。

出离,意思就是说,佛陀利益众生的时候,首先是出离的因,刚才十地菩萨就像大海一样,因地时修持总持、等持、神通等,这些是出离的因;

彼显因,示现之缘,藏文中是缘,也有说是因,从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别,刚才讲的积累二资粮,像日轮一般的比喻;

彼果,依靠这两种因缘形成像虚空一样菩提的果;

彼摄受,有了果以后,摄受事业、对境,也就是众生具有如来藏,看准了这些众生;

彼断,对境的所断障碍,像云雾一样的所断障碍;

彼障缘,能断障碍的智慧,也就是佛陀的大悲像风一样。

虽然显现上依靠六种方法进行运作,实际上无有分别。有些外文注释中说这几个次第不是依次性的,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应该一步一步上来,先因地再果地,再摄受众生,发现众生有障碍,佛陀用它的大悲风将其吹走。这几个并不是分开的,应该这样来理解。

刚才是名称,现在是义,等会是比喻,从不同层面来讲佛陀的事业不间断。

壬二、解说义本体:

出离即十地,二资是彼因,

彼果胜菩提,菩提摄众生。

无量障烦恼,随烦恼习气,

诸时摧彼缘,即是大悲心。

若问:那六种原因是什么?1、能决定出离至究竟果位的因是依次经行菩萨十地。2、福慧二资是十地的殊胜功德越来越增上并显示的因。3、这般由因圆满所生的缘故,佛陀的事业也是不间断。4、它们究竟的果是获得无上真实圆满殊胜大菩提,为此佛陀的事业也是不间断。5、由于获得菩提后也是照见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而摄受的缘故。6、摄受的原因也是众生之如来藏有无量能障的烦恼随烦恼及习气客尘需要摧毁的缘故,一切时分能摧毁障碍的缘是以大悲心示道,为此佛陀的事业不间断。

出离即十地:出离,从极喜地到法云地共十地,从轮回当中出离,得到解脱。所谓的出离心,就是这个因,从一地到十地之间。

二资是彼因:彼因,即福慧二种资粮。十地的功德越来越增长,其最好的一种显示的因或缘,就是依靠二种资粮,可以把菩提的果显现出来。这里讲两个因的圆满,佛陀事业不间断的意思。

彼果胜菩提:有了菩提的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佛陀的事业也不会间断。

菩提摄众生:得到菩提以后,摄众生。我们也是一样,学到一点知识以后。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修行次第》中讲到,成佛并不是做其他的,就是利益众生。你看这里,十地圆满以后现菩提,之后摄众生,这个很重要。不管你是得到了毕业证,还是评上了法师、堪布、堪姆,如果比以前更傲慢、更有嫉妒心,也不去转法LUN、不去利益众生、不去发心,这样确实不行。佛陀获得菩提以后,要观察:我成佛以后干什么?就要摄受众生。大家应该知道这个次第。

无量障烦恼,随烦恼习气:有无量障碍的烦恼和随烦恼习气,是所要断除的。摄受众生的时候,要断除众生如来藏上无量的障碍和习气。

诸时摧彼缘,即是大悲心:一切时中要摧毁障垢,必须依靠佛的大悲心,以大悲心示道转法LUN,众生才可以解脱。一般来讲,自己有了智慧的时候,肯定有大悲心,有了大悲心,看到众生可怜的时候,应该以大悲心的风摧毁众生相续中的乌云。

当然,我们在座的都一样。虽然我们没有得到佛的果位,没有像佛那么广大的大悲心的风,但至少也有一点点风吧。至少自己学了几年,跟其他众生相比,自己稍微懂得佛教真理;懂得佛教真理后,看到其他众生,要不要为他们宣说?就像前面讲的,因为他们如果没有如来藏,就不管他们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唯识宗以上的修行人都知道,断善根、一阐提的众生是没有的,所有的众生都有缘份,只不过是迟早而已。那这样的话,哪怕在他们耳边念一遍观音心咒,或者做一点点善事,逐渐也会在他们的阿赖耶上种下种子。

所以,我要想摄受众生的时候,要看到众生最有障碍的习气,有些嗔恨心的烦恼很重,有些贪心的烦恼很重,有些邪见很重,这个时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给别人示道、开示。

·开示是度众生唯一的方法

有些人说“来,拿《金刚经》做加持”,这是他们的佛教水平有问题。如果没有水平,很多都比较现实;稍微做过闻思修行的人就有点不同。我们也能看得出来,有些信众没有很好地闻思修行,只是执著一个相。包括藏族老乡,他们信心很好、很虔诚,但是不懂佛理,每个人都说“给我加持一下,给我吹一下,啊……”。现在疫情期间,吹是最不方便的,对吧?(众笑)戴着口罩吹的话,我自己也不满意,就好像吹到自己脸上来了;但不吹的话,他们习惯性地一直“给我吹一下,哈……”。有些老年人嘴里只有一颗牙齿,有些是一颗都没有了,就这样张着嘴。

本来我们这里是佛教很兴盛的地方,但是他们连一个出离心的功德也不听。其实他们懂得一些佛理的时候,可能就会明白了。包括有些其他信众也是这样的。那天去女众这边,有些居士大声地喊“啊!上师啊!活佛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用这种方式不一定能遣除自相续中的障碍。现在世间的大城市里,看到一个喜欢的明星出来时,就在这里跳起来了,拿着各种颜色的荧光棒……

以后,我们这边有什么活动、法会的时候,作为真正的佛教徒,不要激动,大家应该很真诚地听法、受灌顶、受加持。不能让人一看,觉得佛教徒只是理论上的教育,很多方面和实际稍微有点差别。当然如果特别激动,你们光是跳也可以,我们也不反对;如果是懂道理的人来看,张着嘴巴、吹一下也好……不过,去年疫情期间有一个喇嘛吹了好多人,后来全部都感染了,真的这样的。(师笑)

所以,佛的事业不间断。懂得这些次第后,真正遣除众生相续中的障碍,这个很重要。

壬三、以比喻表示彼等之理:

当知此六理,依次如大海,

日轮及虚空,宝藏云与风。

如来的事业不间断之原因的这六种义理,以比喻意义按次第对应来了知。也就是应当了知,菩萨的十地如同大海,福慧二资粮如同日轮,它们的果大菩提如同虚空,菩提所摄受的众生界如同宝藏,众生的垢染烦恼如云,摧毁它们的大悲如风。

十地菩萨如大海是第一个,积累二资粮是日轮,得到菩提的果位是虚空,摄受众生如宝藏,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障碍如云,佛陀的大慈大悲如风。这样的比喻也是按照次第来的。比如,一个世间很成功的老师,就像如大海般的知识非常丰富,如日轮一般、对他所有的专业也是非常明白,最后他有虚空一样广大的见、思想,这个时候他要发现他的所化弟子、学生,看看他们现有的这些像云一样的障碍是什么,然后他有特别好的爱心,把自己拥有的智慧灌输给他们。

佛教当中的很多比喻、很多意义,有些可以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确实也可以找到这种影子,也可以对应。

·灾难频发,至诚祈祷;无常迅速,抓紧修行

最近很多地方出现各种灾难,我们可能也要根据自己的信心来祈祷度母、莲师、观音菩萨。大家也知道很多地方,包括前段时间的河南,最近我看到国外的有些地方也是各种各样的……给大家提供几张照片看一下:

这个是最近的伦敦,出现大暴雨;

还有最近的德国,很多房子、车子也是这样的;

这是比利时的;

还有一个是荷兰的。这是欧洲的很多国家。

这是加州火灾。

北美很多地方遭遇前所未有的高温,美国西部也有火山爆发;西欧的洪水死了很多人。

好像放眼整个世界,确实是大自然的灾害、气候的变化比较特殊。在这个时候,佛教徒也没办法做其他事,但有时也感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出现无常,无常感更加地强烈!从整个世界来看,这是外面大自然给人类的一种警示。我们人内在的地水火风四大不调的现象可能同样也会发生。所以,每个人看到这些以后会有无常感。但光知道无常没有什么用,我们活着的时候、现在自由的时候、各方面具足条件的时候,一方面,经常祈祷诸佛菩萨的话,缘起不可思议,很多痛苦可以化为乌有;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看到这些世间的变化,自己对修行也有一种紧迫感,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我想,我们现在能在这里学习大乘佛法、学习这么最了义的论典、学习弥勒菩萨最究竟的论典,应该算是比较幸福的。但是我们正在这样的时候、在当下的时候,可能很多众生在恐惧当中挣扎、在痛苦当中翻滚、在无奈当中求救,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至少应该跟大家通过念经回向。包括等会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大家也把功德回向给众生。世间当中有很多非人、鬼神,他们捉弄、捣乱的力量很强,比人类还强,有时候他们不满的时候,会给整个世界带来各种灾难、痛苦。大家也知道,到目前为止,疫情还没有消失;大家应该清楚它已经吞没了多少众生的生命。还有诸如此类的事情,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多少,这个时候,大家应该祈祷诸佛菩萨。

壬四、广说喻义对应:

具智水德宝,故地如大海,

有情生存故,二资如日轮。

由于具有无垢智慧水与神通等功德珍宝的缘故出离之因——菩萨十地犹如大海。由于有助于利乐一切有情生存的缘故显示之因——福慧二资犹如日轮。

前面单独讲了意义、比喻,现在广说喻义对应。

具智水德宝。故地如大海。首先第一个,一地到十地具有智慧的水,还有各种总持、等持功德的珍宝,以这个原因,用大海来比喻。从一地到十地,用大海来比喻。

有情生存故。二资如日轮。因地时的有情依靠智慧资粮、福德资粮来生存,到果地时现前他的功德,这样的话,叫做示现之因。福慧二种资粮,以日轮来比喻。

这两个都是在因地的时候,一个是出离之因,一个是显示之因。

广无中边故,菩提如虚空,

真佛法性故,众生界如藏。

由于周遍一切广大无中边而甚深的缘故,它们的果——大菩提犹如虚空。由于真实圆满佛陀具有的法性功德无尽财富原本任运自成安住的缘故所摄持的众生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如同大宝藏。

广无中边故,菩提如虚空:因为得到菩提的时候,这种境界深广不可测量,但无有中、也无有边,这种菩提以虚空来比喻。《宝性论》里,弥勒菩萨最喜欢的就是虚空。这是第三个。

真佛法性故,众生界如藏:第四个,佛陀得到菩提以后发现,真正圆满正等觉的因,其实在众生位的时候就有。每一个众生相续中具有如此的如来藏,所以佛陀一定要摄受这些众生。比喻如宝藏,宝藏虽然外面有垢染,实际上里面是珍宝,很珍贵的。

客尘遍不成,故惑如云聚,

散彼近住故,大悲如狂风。

由于是可断的客尘性自性能遍胜义谛中不成立的缘故自性清净界的障碍烦恼犹如浓密的云聚。由于能吹散烦恼云的示道近住在前的缘故断障之缘的无尽大悲如同狂风。

客尘遍不成,故惑如云聚:众生的客尘自性是能遍的,有垢染遮障,遍于所有的众生,但是胜义当中不成立。这些客尘跟如来藏相比是暂时的、偶然性的,所以不存在。因此,自性清净界中的这些障碍相当于乌云一样,需要遣除。

散彼近住故,大悲如狂风:如果要吹散这些乌云,需要近住示道、转法LUN。近住,居住的意思,示道需要具足、需要存在。因为这个原因,除障的、能遣除一切障碍的大悲心如同狂风一样。这是最后一个比喻。

壬五、归纳不间断之理:

依他而出离,自见众生同,

事业未圆故,有际不间断。

先前十地修行二资粮的阶段立誓并发愿救护一切众生,由因圆满依他起而出离的缘故,自己获得大菩提而照见与众生法界自性清净无有少许差别同等后了知有义事业的缘故,于无边无际的世间界以大悲摧毁一切有情之障碍的事业没有圆满的缘故,乃至所化轮回没有空无之间佛陀的事业是不间断的。

依他而出离,自见众生同,前面讲到,其实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也要发愿度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因为这样的原因,依他而出离。佛陀真正要成佛,最早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要利益众生,这是最根本的。成佛以后,自见众生同,看到众生跟自己一模一样,有解脱的希望。所以,他这样度众生的事业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还是很有意义。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出离心和菩提心、度众生的信心,因为自他同等有如来藏,自见众生同。

事业未圆故,有际不间断,如果这些众生有边际、没有如来藏,可能佛陀就下岗了、没有什么事业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乃至虚空存在之间,佛陀的事业不会圆满;而且有际——轮回的边也不会间断,那佛陀的事业也没有间断的。

《入行论》云:“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这个愿还是很重要的。大家也应该发愿,只要虚空存在、众生存在,愿我住在世间,尽除众生的痛苦。不要“我先成佛,我先去闭关了,你们在这里发心,我先……”,不能这样,应该看看佛陀的事业,是没有什么间断的。因为如果用大悲心来摄受一切众生,佛的事业还是不间断的。轮回没有空,佛的事业不会间断,就像《普贤行愿品》里讲的一样。我们的发愿也是这样,应该先有菩提心,然后有信心:自他都可以度化,再刚强的人也可以度化,然后自己也要发誓。有些发心人员确实度众生很多年了,也可以坚持下来;有些可能菩提心不具足,一直蜻蜓点水般地游来游去。其实真正度众生要有信心、要有耐心,一直居住在一个地方做一件事情是很好的。原则上,过几年需要换一下发心人员,但有些做得特别好的,建议不换也可以,因为在那个当中他很熟悉,跟周围的人也合得来,做事效果也很好,否则不断地换,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又要重新接触,又要重新磨合,又要重新沟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做事做得比较好,时间长一点,这是很好的。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引用,我们也要想:只要虚空存在,众生肯定存在;只要众生存在,我要度众生;我不会像声闻先趋入涅槃、趋入寂静的一边,哪怕再苦再累,我还是住在轮回当中度一点众生。当然度众生不是那么简单,众生是野蛮的、刚强的、难化的、粗暴的、不讲理的……各种各样,对他越来越好,他反而可能忘恩负义。但是这个没事吧,对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讲,任何时候,这些都是修安忍的机会:来了脾气不好的人,“哇,机会来了”;来了性格不好的人,“哇,机会来了”。一般在极乐世界、清净刹土中,很多菩萨都比较“伤心”,因为他都没有修安忍的机会,如果没有修安忍,六波罗蜜多就不圆满。娑婆世界中,修安忍的机会是最多的。所以,我们要有很多修行的方法。

当然,理论上我会说,实际上也修不好。

不管怎么样,理论上能讲的话也不错,自己给自己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