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39

第39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刚才讲到,大家听法的时候不要有厌烦心。有些人以前没有听过这个法,今天可能会觉得累,头痛、腰痛、背痛,可能选择不听,有这个可能,但是也随缘吧,佛法是随缘的。如果真的这样,某种意义上讲我比你们更累,你们听完了不想看就不看也可以,但我讲课之前需要备课。尤其是翻译的话内容太多了,不看也不行。以前我觉得自己比较厉害,比如今天的内容,《梦尘回忆录》里面有。上师灌顶之前的内容都是我提前录音,当时第一天是预备,第二天是有戏,第三天是无戏,第四天是极无戏,第五天是更无戏。我们当时五天的内容今天一天完成的,有些人觉得累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法王如意宝刚好1991年的时候眼睛不行,所有的内容我要先念一遍,我有时候念诵比较慢,还要录音,晚上一直看,有些咒语不太会念,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现在很多人光听一堂课,大家不要觉得太累了,如果太累了那你回去休息也可以,我也不会强迫你必须要听,强迫也不会听。但总的来讲越来越充实,我除了传法以外还有很多琐事等着,有时候减少很多休息时间,但是也没办法。

我们今天继续讲《宝性论》。佛陀任运自成的事业通过九个比喻来宣说,昨天讲了两个比喻,今天讲剩下的几个比喻。刚才讲了吧?明天是《入大乘论》。今天讲摩尼宝的比喻,分两个方面:

辛六(以摩尼宝喻决定意密)分二:一、以满愿说等同;二、以难得说等同。

壬一(以满愿说等同)分二:一、以无分别满愿之理广说;二、以无勤恒常安住之理略说。

癸一、以无分别满愿之理广说:

犹如摩尼宝,无念顿时间,

能满住境者,各自诸心愿。

依佛如意宝,不同意乐者,

得闻种种法,彼不分别彼。

比如,如意宝虽然无有赐予此众生此种事物的动机分别念,但顿时间能各不混杂满足住在近处行境并祈祷它的不同众生想要的衣食、药物、处所等所求的无余所有心愿。同样,依靠圆满佛陀如意宝也使三种姓等信解不同意乐的无量所化众生随各自缘分而听到三乘等种种法,并圆满他们的利益,但佛陀说法时丝毫也无有要为某众生说此法的分别心。

以没有分别心的方式可以满足众生的愿,像如意宝,它随时随地可以给众生赐予各种各样的财物也好、药物也好、住处也好,它在没有任何分别念的同时可以赐予。而且这之前人们需要对它进行祈祷,祈祷以后它能对近前的、在跟前的这些众生都可以满足一切所需,人们各自需要什么都可以得到。

虽然这样的如意宝对于当今21世纪的众生来讲,确实在国内外哪个地方都听不到;但我想每个时代的物种也有新生的,也有灭亡的,所以可能这样的如意宝现在确实没有。但是某种意义上看,我们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也算是一个小“如意宝”,因为在这里,不管视频、音频、教育、体育,或者经济、文学什么样的知识都有。不过在网络上好的、不好的都有,它就像阿赖耶一样,阿赖耶上面好的、不好的种子全部有,只要因缘一成熟都能呈现。

所以我在想,如果在古代的时候说“未来有一个小的屏幕当中什么都能显现,只要人们在跟前去操作,近前的人都能满足一切所需”,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相信。就像我们现在对摩尼宝也有所怀疑,从来没有看过,到底有没有?但是网络和电脑没有出现在世界之前,包括像我这种年龄的人,小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收音机时觉得特别稀有,里里外外一直摸,哪里都没有声音,但是为什么里面有声音传出来?我第一次听到嘎桑卓巴他唱ge sa er王,觉得特别特别稀有,我问这个有没有卖的?说是有卖的,但是听说特别贵,所以没办法。像我们那个时候的人,对网络能给大家提供许许多多的知识也好,许多声音也好,许多有用的东西恐怕是很难以相信的。所以电脑也好、如意宝也好,没有任何分别念,只要因缘具足,人们依靠它能得到各种各样的所需。

同样的道理,依靠佛陀如意宝,他没有任何分别念的同时,可以对有信心的人、有智慧的人,根据不同的根基,有些喜欢声闻乘,有些喜欢缘觉乘,有些喜欢菩萨乘,这样的听众面前,佛陀可以宣讲不同的法,让他们得到各自的利益。

所以,前面不知道用过没有,好像后面也有,《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这里面讲到:比如说,我们众生有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但是如来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上等的,这是中等的,这是下等的”,我要分别给他们传法;或者“这是邪见者,这是有信心者,要给他们分别传法”,没有这样的。但他没有分别念的同时,适合各自意乐的法可以听到、可以得到,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们学了《宝性论》以后应该知道,佛陀对我们众生界可以加持。否则,如果我们没有把《宝性论》学好,有一些学者来问的时候还是有点难以回答,“佛陀早就涅槃了为什么他现在还给你加持?如果只是在印度金刚座示现一个佛陀,那其他众生怎么得到利益啊?”这样的时候,好像我们把佛陀看成一个稍微有智慧的人以外,说不出更广大的功德。所以,在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佛陀的功德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

癸二、以无勤恒常安住之理略说:

如摩尼宝无念勤,所求财物赐他众,

能仁无勤而应机,利他恒常住世间。

就像如意宝珠无有动机分别念的同时将随应所求的财物无勤作赐给祈祷的其他众生。同样,能仁王佛陀也是无有分别念等勤作而相应众生各自缘分说法等为成办其他所化一切利益乃至这个无边无际的三有轮回存在期间不断恒常安住。

就像摩尼宝无有任何分别念的同时,根据不同众生的希求,可以满足他们的所需,只要去祈祷都可以得到。同样的道理,大能仁释迦牟尼佛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情况下也是随顺众生的根基、缘份,恒常饶益他们,恒常住在三界轮回当中不断利益众生,祈祷的话确实会有求必应。只要我们去祈祷一定会依靠如来殊胜的善逝赐予各种加持,就像《华严经》中云:譬如如意宝,能满一切欲,最胜亦复然,满诸清净愿。如意宝能满足我们众生的一些所需;同样的道理,最殊胜的尊者释迦牟尼佛,满足众生的方式也是一模一样的,他也能满足一切众生清净的愿。只要很好地去祈祷,佛陀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没有分别念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加持、得到照见。

《入中论》中云: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如来身没有分别的同时可以利益众生,就像世间当中的如意树、摩尼宝,只要众生没有空之前,他利益众生的事业不会间断。虽然没有戏论,但是始终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

这是很好的一种道理。否则,我们把佛陀看作一个就像孔子、孟子、荀子他们那样,或者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已经离开了世间之后,最多他的书本、他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留在人间,除此之外有没有一个无为法的本体,因缘具足的时候在众生面前可以依靠甚深的方式来现前,而且可以融入我们的心?大家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者菩萨,或者念护法,这样的感应和加持是非常猛厉的,但是如果你没有信仰不一定相信。

下面说摩尼宝是难得的,佛陀也是难得的,讲这个比喻。

壬二、以难得说等同:

海地下摩尼,欲者极难得,

劣缘惑困众,此心难见佛。

因为如意宝处于大海内并位于大地之下的缘故,寻求了知成办一切所需的善妙如意宝、福报浅薄的众生极难得到。同样,住于轮回的无量所有众生也由于缘分极其下劣被种种烦恼及随烦恼所困的缘故,各自有垢染的此心,更难以得见善逝二身的显现。

如意宝在大海内的地下,因为它是龙王最主要的宝贝,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当然没有福报的话一般是得不到的。同样的,世间当中智慧浅薄的、福报特别少的这种人,劣缘惑困众,在轮回当中根基特别下劣,同时有邪见、各种烦恼和随烦恼,业力也很深重,这样一直被困住的众生很难以见得到善逝如来的庄严身相。确实一般来讲,没有缘份的人是见不到的,《华严经》当中也说:无信众生不见佛。无缘者佛陀是没办法度化的。

《华严经》当中还有一个教证:善逝不生念,我利益众生,其怀恶心者,不覩如来身。佛陀虽然没有“我要利益众生”的分别念,但实际上佛陀能利益众生;佛陀虽然没有想害对他怀有恶心者,但是起恶心者根本不会亲眼见到如来的庄严身体。

现在也是这样的,包括佛像也好、佛经也好、佛塔也好,没有缘份的人在世间当中见都见不到,即使见到不会产生信心;甚至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降下的甘露雨对于饿鬼却变成热沙一样,对有些人而言看到佛经、佛像特别刺眼,特别受刺激。好多出家人家里父母的善根差别很大,有些人特别支持出家,“你只要出家,我们家里什么样的财物经常给你供养,我们是白衣居士,你是出家庄严身相的人,我们一定要供养。”包括有些居士,他要学佛、好好修行,有些家人特别支持;但有些不像这样,只要看到沙门光头,那“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哪怕你关到监狱里面都可;但是你不能出家,如果你一出家,那我的整个家族、我的种姓等等……”,很多方面考虑得比较多。世间确实也是没有缘份的人见佛、见法是比较难的。

以上用摩尼宝珠讲佛陀的事业无勤、无分别和难得的道理。下面是九个比喻当中第七个比喻:

辛七(以回响喻决定语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犹如回响声,他者觉知现,

无分别造作,不住外与内。

如同空谷等的回声也是依靠显现种种声音之缘其他听者随各自所说的由觉知中产生、显现的,岩山等既无有动机分别念也无有想说此的造作或勤作,而且声音自己的本体既不住在岩山外面,也不住在里面。

空谷声大家应该知道,如果在山谷里面大声地“呜……”,整个山间也给你传出“呜……”,声音不会很清楚,但基本上可以。我以前当放牛的人,所以经常讲到这些的时候全是用牛童的比喻。如果我以前上过清华大学,像圆zhen在那边读了七年了,不知道你会不会经常要讲“我们在清华的时候,我们在哈弗大学的时候,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如果我不是一个牧童的话,我可能经常讲,“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在牛津大学的时候……”口口声声会这样说的,但我以前没有读过,所以我就什么山间啊、牦牛啊,这些是我的“特长”。(众笑)

以前在山谷放牛的时候有狼啊、豺狼啊、有各种猛兽,经常在山谷里大声地吼,我这样“呜……”,山谷的回响声也在吼,所以会将猛兽吓跑。现在专门有太阳能的,那天我去我家乡,听到一个声音一直在那里吼,我想这个人这样吼一天还是很累啊。后来他们说这是太阳能插在那里,先把这个声音录下来,“呜……”就像念fo机一样的,他们为了保护牦牛。

这样的空谷声传出来的时候,在听者的觉知当中现前。这样的空谷声在山谷也好、岩山也好、山间也好,它们没有想发出声音。我在这里发出声音,它们也是要重复一下,没有这样的。我们灌顶的时候,上师说一下我跟着重复一下,但山谷没有这样的。所有这些声音的来源,没有分别、没有造作。这样在觉知中显现的空谷声音,山谷的外面没有,里面没有,中间也没有,哪里都不可得,只是我发出来的声音的反弹,确实得不到。

壬二、意义:

如是如来语,他者觉知现,

无分别造作,不住外与内。

同样,如来的种种妙法语音显现也是随着所化,相应其他听者各自意乐而以觉知传出、显现的,而佛陀既无任何动机分别念,也无任何想对此说此的想法造作或勤作,声音自本体既不住于佛陀身外也不住于内。

从意义上讲,如来的语言也是一样的。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声音在听众的觉知当中现前;但其实佛陀根本没有一个动机“我要说什么”,而且佛陀这样的声音,在表面上看好像佛陀像人一样,通过喉间、通过声带在口里面发出来的;但实际上佛陀所说的妙法是无生无灭的,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住的,这样的声音在佛陀身体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哪里都得不到,少许也得不到。

《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云:譬如应声而对响,音响非内亦非外,人中尊出妙言语,非内非外亦如是。跟这里说的比较相同,譬如空谷声音,到处寻找的话里面没有,外面也没有。同样的道理,人中至尊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说出的微妙甚深的教法,实际上里里外外确实得不到。

《华严经》中云:非有方所,非无方所。不是有处,也不是没有处,很有意思的。非有方所,这些声音不是真正有方所;也非无方所,也不是没有。缘起法就是这样的。

最近,也有比较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到底在本体中能不能成立?这样的一种观察方法。其实这也是对声音的一种了解。我们对声音特别执著,别人诽谤我时气得不得了,别人赞叹我时又高兴得不得了。有些人一听到一个赞叹的声音时,其实自己没有什么功德也是两三天睡不着;有些人说他过失的时候,虽然他没有这个过失,也是两三天睡不着。所以,有些修行不太好的人经常睡不好,赞叹也睡不好,讥毁也睡不好;身体不好也睡不好,吃得不好也睡不好;第二天早上要听法,太激动了也睡不好,三四个闹钟放在一起,又害怕睡着。有些人住在这个世界本来不需要那么紧张,但是越来越紧张,最后活得好可怜哦。

空谷声的比喻讲完了,下面讲第八个比喻——虚空的比喻。

辛八(以虚空喻决定身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少无无显现,无缘无所依,

超眼境无色,无示之虚空,

虽见高与低,然彼非如是。

既毫不成立实法,根识前无有显现及它们的所缘境不成立,也不存在能依之基础,尤其完全超离了眼根之境,不成立有碍的色法,他者的眼前无可显示是此,具有这种法相的无为法虚空,虽然有些人见到显现中央部分高、显现边缘部分低、四方形、圆形、蓝色、黄色等种种但胜义中虚空并非如显现种种那样真实存在。

虚空是什么样呢?大家都知道,虚空是少无,没有少许有实法的成分;无显现,虚空本来是无为法,在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根识前没有显现;无缘,任何有境没法将其作为我们所缘的对境,不可能成立;无所依,一切都不存在,不可能存在任何能依的对境,不可能变成所依;超眼境无色,尤其它并不是我们眼识、耳识等五根的对境,没有色法;无示,没办法指示,虽然有时候会说“虚空在哪里”“虚空是什么样的”,但我们知道虚空没什么——这就是虚空的定义,虚空就是这样的。其实有时候,我很感谢虚空,虚空对我们很重要,不管是修行、生存、呼吸,反正虚空能带来很多利益。但是虚空有没有呢?没有。虽见高与低,然彼非如是,虽然我们有时候见到虚空有高有低等等,尤其是到了沙漠、平原、特别大的草原上时,好像在天边跟地平线真的接触一样,太阳刚刚要落下去的时候,好像天地已经在那里融合的感觉。原来,听说色达这边有一个人爱吹牛,他经常骗一些人说:有一次我骑着马过去了,我想摸一下虚空,但是摸不着,骑着马也摸不着;后来我拿着棍棒的时候就摸到了,于是敲虚空,“咚咚咚……”。很多人就相信他真的敲到了虚空,但实际上不可能。虚空按照我们的地势、田场,有时候是圆形的,有时候反光,像蓝色的、绿色的等等,有这种现象。但实际上,虚空应该是没有的,不是真正存在。

原来,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回来跟很多老乡讲了。有一个老太太,她说:你下次坐飞机越过我们上面的时候,你叫一下我啊!(众笑)因为我们放牛的时候经常在天空中看到去拉萨的飞机。她问我:“你在飞机上看得到我们的帐篷吗?”我说:“看得到。”“那你下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叫我一下啊!我在下面也想看你一下。”所以,我们有时候可以在虚空当中飞来飞去,也可以叫一下下面的人。我今天多讲点笑话,不然看你们有点累,担心你们打瞌睡。

壬二、意义:

如是虽见佛,然彼非如是。

同样,虽然所化许多类众生见到圆满佛陀的入胎、诞生、涅槃、散步、站立、种种身色、不同刹土等的无量幻变,但胜义的佛陀并非像显现生灭等种种那样真实存在,因为无变的缘故。

昨天也说了,如来以八相成道,从入胎、诞生到涅槃。佛陀住世的时候,有散步、站立、安坐,身相也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金光身相,但实际上真正的佛陀是无生无灭的,不可能存在。

这里每一个比喻很有意思,前面是语秘密,现在是身秘密,佛陀的身体如虚空。这里并没有说佛陀的意金刚像虚空,我们平时将心以虚空作比喻,但佛陀的身体怎么用虚空来比喻呢?这里有很殊胜的意思。

我们接下来也要研究《宝性论》。不知道前面提过没有,以后每个人最好研究一部论,这样好一点,比如两三个人一起研究《宝性论》。可能要两三年当中专门研究一部论,比如我研究《宝性论》,他研究《中观庄严论》,我研究《入大乘论》……有一些窍诀的修法倒不用研究,其他都可以。而且研究者要有一个佛教的基础,比如堪布、堪姆、法师可以参加。这样的话,比如以后要学《量理宝藏论》,“哦,他是专门研究《量理宝藏论》的”,国外都是有很多这样的专业。如果有这样的意乐,我们这几年可以把研究的项目启动;每一个研究,论文等各方面都过关的话,也准备一下启动资金,这样比较好一点,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所以,我们对个别论典还是要有一些学术研究——其实也可以叫学术,也可以叫修行。因为整个《入大乘论》,如果研究了两三年,那我又可以讲、又可以学、又可以辅导,肯定把这部论吃透了,很好的;《宝性论》也是找几个人写论文……他们很多人一辈子就研究一部论典,这样的人也很多。其实,如果一生当中研究《宝性论》,把世间当中各种各样的注释、注解、研究的论文全部收集在一起学习,也是很有意思的,人生很有意思。

刚才是比喻和意义,每一个科判都有很甚深的意思。

辛九(以大地喻决定大悲趋入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壬一、比喻:

如地生一切,依于无念地,

增长稳固广。

犹如这个大地生长的草木林园鲜花等这一切依于无有生这些的分别念勤作的大地,前所未有重新增长,以前有的根深蒂固,一切越来越广大,作为众生的生存之因。

如大地能产生世间的一切草木鲜花。实际上,大地没有分别念、没有勤作,但是依靠大地的因缘,前所未有的万物可以生长,以前有的这些也可以加以稳固。不管怎么样,大地上的所有万物、所有众生可以依靠大地生存。我们经常说“大地母亲,长养一切庄稼”,其实大地是整个世间的所依。

《华严经》云: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大地能生各种各样、万物的苗芽,没有“这是我的怨敌、这是我的亲人”的想法;佛陀也是这样,依靠佛的福田,也能出生种种善根的庄稼,但佛陀本身没有这样的分别念。这里我把比喻和意义结合起来说了。

壬二、意义:

依无分别念,圆满佛大地,

众生诸善根,无余得增长。

同样,依靠胜者圆满佛陀的大地,无有利益此等众生的分别念及勤作,也使无量所化群生的一切二资粮善根庄稼无余增长、稳固、广大,作为所有众生的生存之因。

无分别念的圆满正等觉佛陀,就像大地一样,依靠他能增长众生的善根,包括菩提心的善根、信心的善根、智慧的善根等等,有了佛陀才可以成长;如果没有佛法,众生的善根真的很难以成长。就像前面所讲帝释天的比喻一样,依靠众生的善根和佛陀的发愿,因缘具足很重要。

在座的很多人,遇到了这样的大乘佛法,肯定是有前世的因缘,那现在有生之年当中一定要尽量修行获得成就,不要以自己各种的邪见、发恶愿而抛弃。不然,就像一个人真的得到一个如意宝,因为自己不会用就扔出去了;就像得到大大的黄金,但自己不认识,甚至有些认识了,也不愿意留着,把它抛弃,扔在不净粪当中,这样的话,有智慧的人都会讥笑你的。所以,我们现在肯定有很殊胜的因缘,遇到了这样的大乘佛法,将来的人生也许很短、也许很长,但最好不要舍弃自己的正见,这个很重要。

这九个比喻已经讲完了。这些比喻非常好,都是世间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太阳、云、大地等。有些像帝释天等,虽然我们没有看过,但是我们以推理也应该知道这些是存在的。所以,用这些比较易懂的比喻来解释比较难懂的意义。比喻的作用也是这样的,“我不懂,你给我举个例子,有什么样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个是很重要的,要去了解未知的知识,可以通过比喻、通过推理、通过讲故事等其他的方式来了知。

庚三(以说必要摄义)分二:一、必要及喻义之分类;二、解说以比喻表示之理殊胜。

辛一(必要及喻义之分类)分四:一、成办必要及最极必要之理:二、归纳宣说喻义;三、对应三义解说;四、本义无勤作之理。

壬一、成办必要及最极必要之理:

未见无勤作,而行何事故,

为断所化疑,宣说九比喻。

普通人的心境中何时也不曾见过,丝毫无有勤作任运自成而行某事,因此在所化众生的心中会产生“佛陀的事业无勤作任运自成行众生之利相违”的怀疑,为了斩断那些所化众生的烦恼怀疑,才以帝释的影像等九种比喻明显宣说了无有勤作也能行事之理。

成办必要及最极必要之理,讲这样的比喻,有暂时的必要和最究竟的必要两个方面。如果有些人想,你讲这么多比喻干什么?其实非常有必要,佛陀通过无勤的方式利益众生,但是在这个世界当中,一般来讲,我们获得成就都是通过勤奋和努力所得到的,无勤当中成办在世间中几乎是没有的。世间的很多成功学都觉得通过勤奋、努力、自强才能成就,包括佛法当中,《六趣波罗蜜经》中也说过:世间诸果实,皆由精进生。世间的很多果实,都是由精进而带来的。一般来讲,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成功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劳动才能得到,没有精进就像无情法一样,就像石头和木头一样,哪里有一种获得呢?不会有的。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正是为了断除这样的疑惑、这样的烦恼,我们才用了前面的帝释天、天鼓、妙云、太阳等比喻——用这九种比喻的主要目的就是说明无勤当中也有成办。这九个比喻只是象征性的,其实弥勒菩萨肯定还可以举出很多无勤当中能成办的比喻。

有些人说成功都是依靠勤奋而来的,其实有些是不需要勤作的。《大智度论》云:有福德之人,安坐无事,福禄自至;薄福之人,勤设方便,斗战乃得。有福之人自然得者,名为“福德自至”;方便战斗得者,名为“精进而得”。意思是说,有福德的人,不勤作即自然而然得到;没有福德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得到。世间有福德的人,安坐的时候,福禄自然而然得到;而薄福的人即使再怎么样精进,有时候也得不到。所以,通过这样的比喻也可以知道,有一部分叫做“福德自至”,因为前世有修行;但有一部分要依靠精进而得,需要特别勤奋。有些人的钱是福德自带的,自己不用努力,钱就“哗啦哗啦”地来了,怎么样花也花不完;有些人是精勤而得的,“我积累好多年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每个月节约一百块钱,这样一百一百地积累”,但有些人不用这样,依靠自己的福德自然而然得到。看起来人是一样的,实际上有差别。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还是勤奋过,比我们还精进,在这么漫长的时间中特别特别精进;但是在果地的时候,跟我们完全不同,佛陀悟入了法界的真相、证悟了自性的本体,这个时候,利益众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以前讲过吧,我跟法王如意宝去过很多地方,法王利益众生确实是自然而然的:不管到哪里去,人们都特别恭敬;凡听到他的声音,大家自然而然有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见到他的色身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起信心。像我们这样的人,虽然我们很想,但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听,见到以后也是令很多人生厌烦心,“眼不见心不烦”。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勤作和不勤作确实有差别。

所以,佛陀的事业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世间当中,“我的事业要努力而来”,但佛陀的事业最后任运自成,这个大家要明白。不然,“佛陀不需要努力,我需要努力,为什么这样?我跟佛陀能不能比呢?”大家要看看,可能不能比,是吧?自己跟佛陀怎么能比?

此等九比喻,宣说详解说,

是于经藏中,宣说彼必要。

也就是在《趋入佛境智光庄严经》佛经中以能表示佛事业的这九种比喻及详细理由完全明确宣说了,也就是在经藏中以比喻善加宣说了成办其必要及最极必要的道理。

以上九个比喻,说得比较详细,实际上在《趋入佛境智光庄严经》——刚才引用的是另一种翻译,意思是一样的,法护翻译的也好,还有其他翻译的,在这里引用了。其实《宝性论》主要是这九种比喻,这九种比喻在《趋入佛境智光庄严经》中也有,其他的一些经中也有,在这部经中已经讲了,其必要主要是遣除众生的怀疑。暂时的必要讲到这些。

由闻所生慧,广大光庄严,

具慧速趋入,佛陀诸行境。

由听闻此类经及此类注释所生的智慧清净广大光明庄严的具慧菩萨迅速地趋入,最初以分别的方式趋入佛陀一切行境的无勤任运事业,最终以行持的方式也趋入。这般直接断除对事业怀疑是近必要,间接趋入佛陀行境是必要之必要。

依靠这样的比喻,让我们自己很快能趋入佛陀无有勤作的境界,这是最究竟的必要。前面讲到的这些经典,还有《宝性论》的注释,如果我们听闻以后,自相续中生起了非常广大庄严的智慧,具有这样广大庄严智慧的具慧者能很快趋入佛陀的行境。意思就是说,学了这些了义的经典,学习了佛陀解释第三转法LUN的相关经典,又学习了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相关第三转法LUN的论著,学了这些以后,相续中的智慧庄严自然而然生起,具足智慧。以前我们的智慧很狭隘,自己相续中遍满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但是学了以后,自己确实更加有智慧,更加有觉悟,这样的话,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趋入如来不可思议的行境。

显宗和密宗都说:迷惑和觉悟就在一瞬间,前念是众生,后念是佛陀。如果有这样的因缘,真正通达了一种境界的话,那我们很快的时间当中就跟原来的人完全不同。

当然,在世间中,这样的觉悟并不是容易的,而且这个社会也是复杂的,你接触的朋友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气,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担心。因为世间当中的恶友、恶劣的环境和恶劣的因缘,对初学者来讲、对智慧浅薄的人来讲,特别可怕;如果智慧稍微有点稳固,或者自己比较强大的人,依此可以变成更好的修行人。

今天我遇到了一个世间人,他说他最近遇到了一个特别特别坏的人,世间上都没有这么坏的人,跟他接触了一段时间。回去以后,家人说这里有特别坏的人,但他接触这个人的时候,觉得一点都不坏,这不是最坏的人,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特别特别坏的人,还是对修行很有帮助的——虽然他不是修行人,他还是提出了“修行”两个字。他说:为什么呢?因为你遇到一个特别坏的人时,他经常以最坏的行为折磨你,这样自己有一点修行。一般世间当中比较坏的人,别人看起来是特别特别坏的人,对他来讲好像不是最坏的,所以他跟家人说这个人不坏。他家人说:你修行很好,为什么我们觉得这是最坏的?后来他自己心里也知道。

有时候世间中遇到特别坏的人、特别坏的环境、特别坏的因缘,如果心力比较强一点,依靠这个可以增加自己的修行、定力。当然,如果自己不是很稳固的话,可能退失道心,有这个可能性。所以,要真正趋入不可思议的行境,对我们一般人来讲,可能了不可得,有点遥远,望尘莫及。但其实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努力,依靠上师的加持、佛法殊胜的威力,很有可能获得开悟。显宗当中的《华严经》也说:若能于世间,远离一切著,无碍心欢喜,于法得开悟。想开悟的话,比较容易。

那今天就讲到这里。我害怕大家太累了,所以我今天讲得比较简单,不太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