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40

第40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今天我们继续讲《宝性论》。现在讲到第四品——佛陀的事业,通过九种比喻来广解。跟前面的内容比较起来,今天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也没有广说。如果翻阅《如来藏经》等相关经论,也可以发挥、可以广讲,但我想意义基本上大同小异。这九种比喻在这里反反复复出现过很多次,每一次出现的时候表达的意义反体或角色不同,每一次看起来是不是都在重复,实际上也不是,每一个科判都分得比较清楚。

前面讲了九个比喻,后面把比喻和意义结合起来讲如来的事业任运自成、不断相续的道理。今天讲第二个问题:

壬二、归纳宣说喻义:

彼义是以说,琉璃帝释影,

彼等九比喻,认清彼摄义。

示现语周遍,幻化散智慧,

意语身之密,获得大悲性。

为了能表示无勤作行事之义,上面广说了清净的琉璃地上映现帝释天的影像等九种比喻,认清并宣说以比喻所表示的摄略之义:以帝释的比喻说明随顺所化示现种种身体幻变;以天鼓比喻说明随缘以语言宣说妙法教言;以云比喻说明心的智悲周遍一切;以梵天比喻说明身语幻化无量事业;以日轮比喻说明意事业依靠智慧放射妙法光芒;以如意宝比喻说明无分别念也能赐予所需的意密;以回响比喻说明无文字也能善妙讲说的语密;以虚空比喻说明无质碍也为所化见到的身密;以大地比喻说明获得成为一切功德之依处的大悲本性作为所有众生的生存之因。

前面讲到,佛陀以“无勤”来利益众生,这个很重要。佛陀饶益众生、加持我们,并不是真正有一种分别念,或者有刻意勤作的行为。这次学了《宝性论》以后,大家都知道,原来我们祈祷佛陀,或者佛陀的加持和慈悲入于我的相续,实际上并不是佛陀站在每一个人的前面进行加被,依靠无欺的缘起和力量我能得到加持,这样的话理论上不会有任何冲突。否则,把佛陀看成真正具有相续的、像人一样的圣尊,通过祈祷对每一个人像发功一样,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彼义是以说,琉璃帝释影,彼等九比喻,认清彼摄义。

上面讲到,清净的琉璃地上会显现帝释天的影像等等九种比喻,应该认清或者了知这些比喻所宣说的意义。因为比喻所宣说的意义有所不同,前面以比喻来宣说意义,有时候意义依靠比喻来宣说。

示现语周遍,幻化散智慧,意语身之密,获得大悲性。

这是怎么讲的呢?

1、前面讲到依靠帝释的比喻,佛陀的身体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利益众生,这叫示现;2、第二个,用天鼓的比喻说明,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宣说妙法,就像天鼓自然传四法印一样,这叫语,也就是他的教言;3、第三个,前面用云的比喻说,佛陀的智慧和悲心周遍整个世界,这叫周遍;4、然后用梵天的比喻,自己可以在清净的梵天界没有动摇的情况下到欲界来利益众生,这是无勤当中显现身体和语言的幻化;5、散智慧,用日轮的比喻说明,实际上佛陀的意事业依靠他的智慧,像太阳放射光芒一样,佛陀的智慧放射出佛法的光芒,利益无边有情。

意语身之密,6、首先是佛陀的意秘密,依靠如意宝的比喻,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是可以对各种不同的祈祷者满足他的所需;7、语秘密,依靠回响的比喻,说明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也可以饶益有情,就像空谷声;8、身秘密,依靠虚空的比喻,可以无有任何阻碍,在所化众生面前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利益众生;9、获得大悲性,最后一个,依靠大地的比喻让大家获得佛陀大悲周遍的功德,成为众生生存的因。

偈颂当中没有详细讲每一个比喻。前面提到一个琉璃地和帝释天的身影,和这两个比喻一样,下面每一个意义都有一种比喻,以这个比喻说明这里所讲到的意义的特点。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字面上解释比较简单。

这里相当于以三相推理的方式,证成圆满如来正等觉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是无勤的、无分别的,这样的理论是合理的,怎么合理呢?这里讲:

壬三、对应三义解说:

灭诸勤作续,无有分别意,

如无垢琉璃,现帝释影等。

灭勤是立宗,无分别意因,

为自性义成,喻帝释影等。

真实圆满佛陀成办他利时,以无余寂灭一切有所缘勤作相续的方式趋入,无有一切分别念的意大悲自性现前究竟光明的缘故,如同人间无垢的琉璃地映现天王帝释的影像等虽然无有勤作但能起作用。那就是寂灭一切有所缘的勤作相续,这是说明立宗的意义。因为现前究竟的无分别智慧的缘故,这是能立的因。虽然无有任何勤作但为了使任运自成他利的自性意义于所化心境前成立而先以帝释的影像、天鼓声等能表示的比喻宣说。

灭诸勤作续,无有分别意,如无垢琉璃,现帝释影等。

前面是一种推理,佛陀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是无勤作的相续,这是第一个理论,为什么呢?因为无有一切分别念,也就是说最究竟的光明智慧;如同无有垢染的琉璃地上显现帝释天的身影一样,没有勤作的情况下也可以利他,意思是这样的。前面安立这样的一个论式,下面用三相推理证成这种论式是合理的,怎么合理呢?

灭勤是立宗,无分别意因,为自性义成,喻帝释影等。

学过因明的人都知道,比如说“瓶子是无常的,所作故,犹如柱子。”佛陀远离一切勤作是立宗,佛陀是所诤事。远离一切勤作成不成立呢?是成立的,因为无分别故。无分别而成立的这种自性的意义是任运自成的,怎么成立呢?如同帝释天的身影,如同在琉璃地当中显现的帝释天的身影一样。

这是因明当中一个很好的论式,就像刚才讲的,首先有有法,然后有立宗,立宗后面有推理它的因,然后自他共同成立的比喻。这里周遍同品遍,远离异品遍,只要是远离一切勤作的话,无有分别的、灭勤作,同品方面是成立的;如果有分别的话不可能远离勤作,还是有勤作的,从正反两方面都可以成立真正的论式。就像《中观庄严论》开头,自他一切法无有自性,因为远离一体和多体,如同影像。这里也是建立了一个这样的论式。

有人觉得到底是不是勤作啊?如果不用勤作是不是可以有分别念?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是没有的。每一个比喻都可以用这种论式,比如佛陀灭一切勤作,无分别之故,如同天鼓、如同云、大地、虚空、空谷声。每一个比喻我们都可以用,因为每一个比喻是没有勤作、没有分别念,但是它自然而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所以说,我们从正面来讲,虽然远离勤作,但还是可以利益众生;反过来说,如果能找到一个不是远离勤作的、也有分别念的、恒常利益众生的事,一般是找不到的。

比如中观跟有实宗辩论的时候,中观可以用一个理论:一切万法是无有自性的,因为它是缘起的缘故,因为离一多因的缘故,远离四边的缘故,如同梦幻,如同影像等等。我们有一些如梦如幻的比喻;有实宗就举不出来一个比喻,“一切万法都是有自性的,什么原因,如同什么样的”,双方共同承认的一个比喻根本举不出来的。如果对方的道理合理,他可以举一个我们共同承认的一个因和比喻;但是有实宗在整个世界上怎么样也找不到真正成实的法,而且它是成实的、不变的,在我们面前可以显现的法是找不到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建立佛陀的事业时可以任运自成,因为没有分别念,就像影像、虚空等等,这九种比喻可以一一安立。如果对方说“不对”,反过来说,举出一个真正的推理,还有比喻,对方举不出来。这样的话,双方辩论的过程当中我们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有共同承认的比喻。这里用三相推理的原因是这样的。

接下来说:

壬四、本义无勤作之理:

此是此本义,示现等九种,

本师离生死,无勤尽趋入。

在讲佛陀事业的此时,是比喻所表示的这一本义,示现神变及宣说教言等九种意义前面已讲解,因此本师圆满佛陀远离生死等有为法,无有分别念,无有思此行此的勤作,但以成办事业的方式完全趋入示现在所化众生前。

我们讲到佛陀的事业任运自成时,前面讲的是比喻;比喻所表达的意义,就是下面讲的九种意义。比如身体的示现、语言的教言、还有大悲周遍等等有九种法,最后说明什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佛陀显现上在轮回当中有生有灭,但实际上远离一切生灭,已经离开了这样的有为法,也没有分别念,因此他们无有思此行此的勤作,这个很重要的。思维这个人是什么?这个是男众,这个是女众,这个是摄像机,这个是茶杯……心里没有这样想,行为上没有偏向。所以,最根本的要知道,佛陀其实远离了是此是彼,想到“今天某个人给我祈祷,特别好,我要好好加持他;今天那个人诽谤我,我要惩罚他。”他没有这样的想法,行为上没有这样做,所以他可以无勤的、任运自成的方式趋入有缘的众生界,照样可以度化众生。

我们学《宝性论》的时候,很多人以前对佛陀的认知方面也许有一些改变,以前觉得“如果我不好好注意,佛陀肯定会看到我,佛陀可能不高兴,那我会不会受到惩罚?佛陀不高兴我也会完蛋的”,实际上佛陀确实没有贪心或者嗔心,但我们的行为自然而然受到惩罚或悉地,这个缘起会有的;就像种子和妙药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分别念,但因缘具足时,果自然而然成熟;比如种一个妙药会产生妙药的果,种毒药会产生毒叶和毒花,这是自然的缘起。

辛二(解说以比喻表示之理殊胜)分二:一、宣说比喻分类;二、对应意义解说。

壬一、宣说比喻分类:

犹如帝释天鼓云,梵天日轮摩尼珠,

回响虚空地有际,无勤利他瑜伽知。

能表示佛陀任运自成不间断事业的比喻:犹如帝释天在自己的处所不动摇而在大地上显现影像利益人们;犹如天鼓无有勤作而宣说四法印;犹如遍布虚空的云能成熟庄稼;犹如梵天于色界不动摇于欲界示现幻化利益天人;犹如太阳无有分别念而放射无量光芒驱散黑暗;犹如至宝如意珠王无有分别念也无余赐予所需;犹如虽然无有真实成立但显现种种的空谷声等回响,犹如虽无成立色法但周遍一切的虚空;犹如无有分别勤作也作为一切所依的大地。关于乃至无边三有轮回存在期间不间断无勤作任运自成利他的事业之理,殊胜瑜伽行者明知,而一般人不可思议。

每一个比喻在这里又再次重申一遍。前面讲到佛陀的任运自成、无有间断事业的九种比喻。

1、首先是帝释天,虽然在他的天界没有任何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大地上只要有琉璃地的时候会显现影像,依此方式可以利益众生,前面也讲过。这是第一个;

2、第二个,天鼓没有任何勤作,以天人的福报自然而然可以宣说四法印的妙法;

3、第三个,云在虚空当中密布成熟各种庄稼;

4、第四个,梵天在色界三十三天没有动摇的情况下,在六欲界天示现种种现象利益他们,断除欲界的恶心,转生到色界;

5、第五个,日轮在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可以放射光芒,遣除这个世界的黑暗;

6、第六个,摩尼宝珠在没有分别的情况下,只要祈祷它,都满足他们的愿;

7、第七个,回响——空谷声,虽然没有一个真正的操作者,但是依靠外缘也能生起种种不同的声音;

8、第八个,虚空当中没什么色法,但实际上它可以遍于一切,这是虚空的特点;

9、第九个,就像大地没有任何分别,但是没有分别的情况下成了一切万物的所依。

那么,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佛陀他也是无有勤作的情况下可以利益众生。这样的甚深缘起,唯有佛陀或者得地的瑜伽者才知道微妙殊胜的道理,其他一般世间人很难想象。

佛陀各种各样的功德确实不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甚至十地菩萨对有些道理也比较模糊;因此佛陀也是不断地为我们宣说正法,后学者也不断学习,逐渐智慧增长,进入佛的境界的时候才有话语权。所以,我们特别感恩佛陀,依靠佛陀的智慧,我们相续当中很多的黑暗、无明能遣除,如果没有这样,也许具有世间的福报——金钱、妙色,还有各种欲妙,但是心里的贫穷、心里的饥寒交迫没有遣除的话,我们还是非常可怜的人。

功德等佛,恩德胜佛

《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云:我礼无上尊,大悲救苦者,能为恶众生,说法为甚难。佛陀在世间当中是无上至尊,他以大悲心能拯救世间的苦难者;他对这些恶劣众生宣说正法,最后让他们得到解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所以,我们特别感恩佛陀和所有的传承上师们。其实很多传承上师对我们而言从恩德方面胜过佛陀,因为我们没有机会见到真正佛陀的尊颜,如今我们遇到了这些善知识也是非常荣幸的;如果没有遇到,我们可能见不到世间的真相。佛陀如果没有以智慧来开显真理,世间人很盲目,善知识没有开导我们的话,我们也是很盲目的。

如《华严经》中云:譬如无目人,不覩内外色,如来不出世,不见一切法。我觉得说得很好,就像世间人如果没有眼目,那没有机会见到内外的色法;同样的道理,如果如来没有出世,没有转法轮,没有培养这些圣者和传承上师,可能很多人跟盲人一模一样,不见一切法的实相。如今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依靠自己的福德,依靠各方面好的因缘,我们对佛理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这种了解我觉得非常难得。

许多人应该珍惜,哪怕一节课也好、一部论也好;哪怕一辈子当中学一部论,我自己觉得这种机会也很难得。我个人也是,一辈子当中不管在哪一个法师、哪一个上师面前得个传承、得个讲记、得个灌顶,都把它当作特别难得的机会,这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像那天《宝性论》里面讲的一样,得也可以不得也可以,不是这样的。到目前为止,我对法的意乐还是很强烈,每次不管哪位善知识传授佛法,都觉得这个因缘非常好、特别难得,自己对法的希求心没有改变过。

很多人刚开始进入佛门,刚出家的时候,世间人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修行人、刚皈依的人也有三把火,有一种热情;但过了几年以后热情慢慢退失,最后相续中一大堆邪见,身体也造业,语言也造业,最后自己离开这样的行列,非常可惜。

大家学得不是很好也不要紧,但是希望最好不要被恶友所转,不要被恶见所转,不要被恶环境所转;应该就像上师如意宝所讲的一样“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不要舍弃自己的原则。你作为一个出家人,你作为一个佛教徒,刚开始不是谁有强迫性,把你四肢捆起来进入佛教的团体当中,你是自己自愿学佛的,自愿依止上师的;到最后好像自己非常不愿意,做各种诽谤而舍弃,从世间角度来讲这是没有智慧的人的选择。有智慧的人先细致入微地观察,然后才趋入,趋入以后不退转,这是世间的基本理念,大家也应该清楚。

下面把比喻和意义相对应进行解说:

壬二、对应意义解说:

示现如宝现天王,善妙传授如天鼓,

遍主智慧大悲云,遍及有顶无量众。

圆满佛陀利他,有以下九种意义:

1、如同人间珍宝琉璃地上显现帝释天王影像一样,于法身中不动摇而于有缘所化众生前示现色身的无量幻变,是身显现。

从比喻上面讲,在人世间当中,虽然帝释天王没有分别但可以显,现珍宝的琉璃地上可以显现帝释天王。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清净的法身界当中没有任何动摇,但是他的身体在所化众生面前不断地显现,所以叫做示现如宝现天王。

2、为使心未入定者入定,入定者解脱,语言善加传讲教授随教授之理,如同天鼓宣说四法印一样。

善妙传授如天鼓:佛陀的语言相当于是天鼓一样,没有谁敲天鼓,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因缘具足的时候自然而然发出四法印的声音。同样的道理,只要因缘具足,佛陀会传三乘佛法,没有得到三摩定的人让他得到三摩定,得到的人让他马上获得解脱。这是天鼓的比喻。

3、意周遍一切所知的尊主佛陀了知如所有尽所有的智慧及想救度轮回苦的大悲如同遍及一切的云聚,周遍趋入直至有顶的无量众生。

遍主智慧大悲云,遍及有顶无量众:遍主佛陀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智慧,具有能救度三界轮回一切众生的大悲心,这样的大悲周遍整个三有轮回的众生;就像云聚周遍于整个虚空一样,从上至有顶、下至金刚地狱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摄受的。佛陀的大悲就像云周遍任何一处虚空,不会不周遍的。所以,佛陀的大悲和智慧能周遍一切。

如梵无漏处不动,示现众多幻化相,

如日智慧放射光,如净摩尼宝珠意。

4、如同梵天于色界不动摇于欲界示现一样,(佛陀)于无漏处法界中丝毫也不动摇而相应众生各自的信解也示现众多身语幻化。

梵天在色界没有动摇的情况下,可以在欲界示现种种形象利益他们。同样的道理,佛陀也是在无漏的法界当中毫不动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众生界示现多种多样的身体和语言的化身。

5、如同太阳放射光芒一样,依靠智慧放射妙法的无量光芒。

就像太阳能发出一切光芒遣除世间的黑暗一样,佛陀的智慧其实能放射出一切光芒,遣除三界轮回众生心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

6、如同无垢清净的至宝如意宝珠一样具有无有分虽念也赐予所需不可思议的意密。

佛陀的意的秘密相当于是如意宝一样,没有分别念的情况下可以赐予,只要祈祷它的人就赐予所需。佛陀也是,只要祈祷他,只要有因缘,赐予一切的利益。

佛语无字如回响,身如空遍无色常,

大地众生善法药,一切之基是佛地。

7、胜者圆满佛陀的语密也如空谷声等回响一样虽然众生能听到种种但它不成立文字的本体。

佛陀的语言的秘密就像空谷声音的回响一样,在有缘的众生面前虽然没有勤作和分别的因缘,也没有文字的形象,但是只要有因缘的时候可以发出声响能利益众生。

8、身密如虚空般周遍一切,虽然显现形状等种种但不成立色法,是恒常性。

佛陀身体的秘密像虚空一样遍于一切。同样的道理,佛陀也是一样的,在真正实相的法身当中没有种种相状,没有种种形状,不成立实法,完全是恒常不变的方式利益众生。

9、如同大地作为生长庄稼等的所依一样,作为无量所化众生相续中善法庄稼滋补药无余增长稳固广大一切相的基础或所依,即是获得具足无余转依之大悲的佛地。

就像大地能成为一切庄稼的因,能成熟世间当中所有的植物等万物。佛陀也是一样的,依靠他可以让这些众生相续当中的善法的庄稼、妙药增长,并且加以稳固,也成为一切的根本,这就是所谓的大悲佛陀。

前面把九种比喻的特点和意义基本上以结合的方式来宣讲了,接下来讲第四个问题:

庚四(复次归纳宣说差别)分二:一、色身虽现生灭然法身无生灭之理;二、以同法虽显现等同然以不同超胜之理。

辛一(色身虽现生灭然法身无生灭之理)分二:一、以天王比喻无生灭之理:二、一切不间断之理。

壬一、以天王比喻无生灭之理:

如净琉璃心,现见佛陀因,

不为不信退,信根得增长。

善根生灭故,佛陀色生灭,

能仁如帝释,法身无生灭。

有人想:如果佛陀出有坏恒常无生无灭,那见到生灭的原因何在呢?

答:依靠积累善根如同清净琉璃地一般无垢清净的自心明显见到圆满佛身的因或能使心清净的方便是不被不信等违品之缘所退,信根等根极增长稳固,犹如因基底清不清净而显不显现影像一样,因为所化众生的信心等善根生灭的缘故而依次显现佛陀世俗色身显现生灭,但就像帝释天于自己的本体三十三天不动摇一样,能仁遍知于自本体胜义法身中无有改变的缘故是无生无灭。

首先以天王的比喻说明佛陀无生无灭。

这些颂词,有时候太简单了不好解释,但不解释也不行;太难了也不好解释。我解释的时候,你们好像都懂了一样,如果都懂了就不好解释;如果讲得太难了,都不懂的话,又不好解释——找不到一个中间的、适合我和适合你们的,有一点懂、又有一点不懂……其实,我希望是我讲了才懂、不讲的话不懂,就这样。这样的话,我有一种信心:我不讲的话,他们不懂——他们明明懂,我还讲的话,多余;他们明明不懂,我讲呢,又没有用。(众笑)好吧,讲了才懂的,再讲吧。

有些人这样想:如果佛陀是恒常的、无生无灭的,那我们经常见到佛陀降生、最后在印度示现涅槃,这不是生灭吗?为什么这样?

如净琉璃心,现见佛陀因,就像清净琉璃地一样,如果我们的心清净的话,可以显现见到佛陀——是见到佛陀的因。是我们心清净,心清净的时候,不为不信退,信根得增长。不被不信等违品所退,不是因为对佛有邪见、对佛不相信而退转,这样就能见到佛陀,而且信心得以增长。

一般来讲,有信心的时候能见到佛陀;如果信心退了,佛陀也示现生灭,包括善知识也是一样。众生具足信心、福报的时候,能见到佛陀、上师长久住世;一旦众生的福报没有了、信心也退了的时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佛陀的色身也会示现融入于法界。

善根生灭故,佛陀色生灭,因为我们众生的福报,或者世俗当中的善根已经灭了的话,那佛陀的色身也暂时见不到。我都经常这样想,我们见到的那些上师,当上师在世的时候,可能弟子们的信心也在,有这个因缘;一旦上师们离开了,在那个时候,说明弟子的信心可能消退了、上师在弟子面前显现的因缘没有了。其实也是观待的。

所以,能仁佛陀如帝释天一样,只要在我们世间具足清净的琉璃地的时候,虽然帝释天没有分别念、也没有勤作,但是在大地上可以显现他的影像,很多众生依靠他发菩提心,有这种情况;一旦琉璃地被其他微尘盖住,在这种情况下,帝释天的身影也不会显现。同样的道理,一旦众生的心不清净、被染污,这个时候,佛陀也好、上师也好,显现不见。但是,不管琉璃地上有没有影像,天界的帝释天都是如如不动、没有变化的;同样的道理,佛陀虽然在众生面前显现有生有灭,但实际上他的法身从来没有生过、没有灭过。在显现当中,我们可以说佛有生有灭,显现当中跟众生的福报、弟子的信心确实有关系,但实相当中是没有灭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我们问过一个大德,希望上师长久住世需要念什么经?这位大德说,只要大家生起信心,好好闻思修行就可以,如果僧众和合,上师肯定会住世,一旦因缘不具足就不好说。当然,后来也没有明显地发现弟子们有破坏缘起、不和合的情况,但可能是众生的福报逐渐隐没,如日轮一般的高僧大德,在众生的虚空界当中就慢慢落于涅槃的西山,也会有这样的。

这里说观待因缘。其实,每个人遇到具足三恩德的上师们,包括佛陀的生灭,应该跟众生的福德和信心有关系。如果具足不退转的因,可以显现;一旦因缘已经被遮障了以后,恐怕在世间界当中,如日轮般的佛陀、上师可能示现不明现,会有这样的。

壬二、一切不间断之理:

如是无勤作,法身无生灭,

于世永行持,示现等事业。

还有人心想:如果佛陀无有勤作,那事业不间断的原因何在呢?

帝释天等虽无有勤作但依靠显现影像等能利他,同样,佛陀也无有分别念等任何勤作,于现前本来无生无灭的法身中不动摇同时于所化无边轮回世间存在间任运自成不间断行持示现身幻变、语言宣说教言、意智悲周遍等的事业。

接下来是一切不间断之理。这里有些人想,如果佛陀没有勤作,那为什么佛陀的事业不间断呢?不勤作但不间断,有点难吧。我们前面一直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次学《宝性论》,一定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佛陀的事业是无勤作的,并不是佛陀有勤作才给我们一个一个加被,这个一定要明白。

前面讲过,帝释天在没有勤作的情况下在琉璃地上显现影像;同样的道理,佛陀没有分别念、没有任何的勤作,因为他的法身没有任何生灭。在不动的法界当中,其实在众生面前,不管是他的身体、他的语言、他的智慧,不断地以无勤作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这个实际上也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前面已经讲了,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的道理说得很清楚。

辛二(以同法虽显现等同然以不同超胜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此诸比喻摄,义是此次第,

前后由断除,违品法而说。

能表示佛陀事业的这九种比喻摄略的意义如下文要讲的本论内容所说。不仅如此而且也会讲到随前面比喻宣说后面之次第固定的原因,也就是说,前前的那些比喻不能无余表示佛陀的事业,通过后后的那些比喻依次断除违品法的部分、宣说同法的途径来说明。

此诸比喻摄,义是此次第,佛陀任运自成的事业用了九种比喻说明,而九种比喻所摄的意义、所表示的意义,是有次第性的:第一个是帝释天的身影现在琉璃地上,最后一个是大地的比喻。那为什么我们不先说大地的比喻,而先说帝释天的比喻?实际上,这个次第是固定的。就像世间先读幼儿园,再读小学、中学、大学,学校的教学次第是这样的;九种事业的比喻和意义,实际上有这样一种固定的次第。就像我们学《现观庄严论》时,数量是固定的,次第是固定的,先发菩提心,再讲教言。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为什么数量不多不少?我们经常会讲这个原因,大家应该记得很清楚。

这里说次第是固定的,原因是什么呢?前后由断除,违品法而说。其实这里的讲的比喻并不是所有的方方面面都相同,像前面帝释天的比喻、大地的比喻、虚空的比喻……部分相同、部分不相同。前文讲了相同的部分,这里不相同的这些违品依靠后面的比喻来进行推翻,每一个都是这样:前面的优点可以继续引用,前面比喻的过失、缺点以后面的比喻进行遮止,自己超胜前面的比喻。这里讲的时候,前面是帝释天的比喻,帝释天的比喻不足的地方用天鼓的比喻来遮止,天鼓的比喻不足的地方用云的比喻来遮止,一直到大地之间的差别。所以,这里的次第是固定的,而且是有原因的。

在略说当中,简单说明对违品、不足的地方进行遮破、断除,同品好的地方进行宣说。每一个比喻都有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依靠后面进行遮止,好的地方继续引用,依靠这种比喻说明佛陀超胜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比较特殊。下面对每一个比喻有好的评价、不好的评价,这里一个一个再讲一下。

壬二、广说:

佛陀如影像,无音非同彼,

如天鼓非能,普利非同彼。

圆满佛陀的事业:示现无量身幻变如同琉璃地上映现天王影像一般,但影像不具妙音,佛陀具足说法的妙音,因此也并非与它相同,而更为超胜。

从具足说法的妙音的角度宣说的种种教言,如同天鼓宣说四法印,但天鼓是片面的,而不能周遍一切利益,佛陀是行持周遍一切所化世界的利益,因此也并非与它相同,而更为超胜。

佛陀如影像,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讲,在这个世间界当中,佛陀的事业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就像帝释天于天界当中没有动摇的情况下,能在琉璃地上显现。这是比喻,相同点就是,没有自性的情况下,可以在无量的世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显现。但是有一个地方,无音非同彼,琉璃大地上的帝释天影像,没有声音、没有妙音,只是看得到这种形象,就像没有声音的视频一样,仅仅看得到而已;但佛陀依靠他的身体可以说法,有妙音。

所以,跟帝释天相同的地方、好的地方,同是无自性的情况下,他可以显现,佛陀也可以;但无音,比喻不同的地方,帝释天的影像没有说法的能力,而佛陀依靠佛陀庄严的身体可以说法——跟上面帝释天的比喻相比较起来,佛陀有一个超胜的地方,超胜的地方是他能发出妙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有妙音的角度,天鼓还是很好的,就像天人的鼓声一样,能宣说法音。但天鼓的妙音实际上有点片面,只是处于天界当中能周遍,而不可能周遍于十方世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利益众生是不行的——天鼓虽然有妙音,但是这种妙音范围很小,那佛陀已经超越了天鼓。所以,前面的比喻一定要遮破,以后面的意义遮破前面的比喻,佛陀的行为能周遍一切,因此跟天鼓的妙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更加超胜;因为天鼓只能在他的天界说四法印,在别的无量世界当中没办法。

如密云非断,无义种非同,

如大梵天非,永熟非同彼。

从周遍一切世间界的角度以智慧令所化众生成熟,如同密云遍布一切能成熟庄稼,但密云不能断除无义的种子,佛陀能断除无义的贪等烦恼种子,因此也并非与它相同,而更为超胜。

如密云非断,无义种非同,从周遍世界的角度来讲,妙音可以周遍世界,云也是周遍世界,可以成熟庄稼;但是云不能遣除无义的种子,如贪心、嗔心等烦恼的种子,而佛陀完全不同。佛陀大悲和智慧的妙音,能遣除贪心、嗔心等所有的烦恼,所以超胜,能断除一切烦恼。

《华严经》云:譬如大药王,消灭一切毒,诸佛圣福田,能灭烦恼患。在这里引用比较适合。实际上,就像大药王灭除一切毒一样,佛陀的圣福田能灭烦恼,跟云有点不同——周遍方面,跟云相同,云也周遍一切,佛陀的大悲也周遍一切;但是云最多是降下雨,让我们满身都是雨水……有时下完课的时候,本来前面说人很喜欢雨,但是最近好多道友都不太喜欢下雨。

即使云是周遍的,也只是让我们产生烦恼而已,不可能断除烦恼;但佛陀的智悲入于我们的相续时,我们会断除烦恼。这是第三个超胜。

从断除无义烦恼种子的角度示现无量幻化,犹如大梵天断除欲妙一般,但梵天是仅暂时饶益而不是永久成熟,佛陀永不间断成熟所化相续的缘故也并非与他相同,而更为超胜。

第四个超胜,如大梵天非,永熟非同彼。从断除无意义的种子角度来讲,也是有一点相同,大梵天能断除一些欲妙。前面说了,色界大梵天的形象,比云好一点,云不能断烦恼的种子,但依靠大梵天至少能断除对欲界的贪执,转生到色界,能断除欲界无意义的种子;但这是暂时的,不是永久断除。在《俱舍论》当中说,不是断种子的方式,是断现行烦恼,是吧?可以可以。

《俱舍论》是很麻烦的,经常用到它,但是想不起来。学习《俱舍论》是需要的,其中的名词也多,看怎么办呐?下辈子好好学一下《俱舍论》(众笑)。藏地人年龄比较大一点的时候,一般不学《俱舍论》,学大圆满;但我们这里好多净土班的人开始学《俱舍论》的无为法。可以!

梵天可以断除暂时的现行烦恼,不是永久断除;但佛陀成熟众生的时候,依靠他的智慧能永久断除烦恼,不间断地成熟所化众生,所以跟梵天有点不同,更加超胜。

如日非永久,驱暗非同彼,

如摩尼宝非,难得非同彼。

从永久成熟所化庄稼的角度放射无量智慧光芒,犹如日色的光芒能永久成熟庄稼,但太阳是偶尔显现,并不能昼夜永久摧毁黑暗,佛陀永不间断摧毁无明黑暗,因此也并非与它相同,而更为超胜。

第五个方面,如日非永久,驱暗非同彼,前面讲梵天不能永久断除烦恼,跟梵天比较起来,太阳能永久成熟庄稼,不可能片面;但不能永久遣除黑暗,不能永久断除整个世间当中的黑暗。太阳也是偶然显现,白天可以显现,但晚上没办法、非永久;而佛陀不相同,一直遣除众生相续当中的黑暗,因此跟它不同,也是超胜的。

如是从能永摧黑暗的角度意密无分别放射智慧光芒,如同摩尼宝珠的光芒昼夜永驱黑暗一样,但宝珠龙等旁生也具有而并非难得,佛陀对于无缘者来说难得难遇,因此也并非与它相同,而更为超胜。

第六个方面,摩尼宝比太阳超胜,白天可以放光,晚上也可以放光。戒律里面也经常讲,出家人去王宫的话,要看国王摩尼宝的光收了没有。就像现在的路灯一样,基本上黎明的时候,国王的侍者就把摩尼宝收回,这时可以去王宫;如果摩尼宝珠的光没有收回,则不能去王宫,很危险。戒律中有这样的要求。如摩尼宝非,难得非同彼。摩尼宝白天、晚上都有光,但是它不是那么难得,连世间的旁生也可以得到,所以佛陀比这个更超胜。

如回响缘生,亦非与彼同,

如虚空非是,善基非同彼。

从难遇难得的角度语密宣说种种善说犹如回响外内不成立真实而难以得到,但回响依赖暂时外缘而生,佛陀是自然无为法,因此不是依缘出生,因此与它也不相同,而更为超胜。

第七个,难得方面,空谷声的声音,不管是悬崖的里里外外,哪里都是得不到真实的本质,暂时依赖外缘而生;但是佛陀与这个不同,是无为法,不是依靠因缘而产生,所以更为超胜。

如是从非由缘生真实无为法的角度示现身密无量幻变,如同虚空虽显现种种但它是无为法,可是虚空并非成为善法的根本或所依,佛陀成为善法的根本或所依,因此也并非与它相同,而更为超胜。

第八个,实际上虚空也是无为法,但虚空不能成为一切善法的因,不能成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而佛陀成为一切善法的根本,比虚空还要殊胜。虚空虽然是无为法,但是不能依靠它增长善法,所以佛陀比虚空的比喻还要殊胜。从前面的比喻而言,虚空有无为法的特点,从后面比喻来讲的时候,比它超胜,超胜的意义后面再讲。

世间出世间,众生诸圆满,

彼处之所依,是故如大地。

依于佛菩提,生出世道故,

善业道禅定,无量及无色。

成为世间出世间众生无余圆满处的所依或基础的缘故如同大地作为一切的所依。这般是出世间圆满的根本,依靠获得圆满佛陀大菩提而出生出世间行道三乘等妙法的缘故,如此也是世间圆满的根本,依靠大菩提也出生欲界圆满之因十善业道、色界圆满之因四禅四无量及无色界圆满之因无色定。

世间出世间,众生诸圆满,彼处之所依,是故如大地。刚才前面讲,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圆满是依靠佛陀产生的,所以佛陀如同大地一样,所有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全部依靠大地而增长。世间、出世间怎么依靠佛陀产生呢?依于佛菩提,生出世道故,依靠佛菩提,我们三乘最后的出世间的、所有的解脱,都是依靠佛陀宣说佛法之后才有解脱的机会;世间的一切妙乐功德圆满是怎么产生的呢?善业道禅定,无量及无色。我们世间当中一般的十善业道,包括色界的因有四禅、四无量心,无色界的因有无色界的禅定,这些都是依靠佛陀的妙法才可以生起来;所以比大地还要超胜。

后面没有再讲什么比喻,已经到了最顶。每一个比喻与前面有相同的地方,但相同的地方以佛陀的功德进行遮破。这个比喻跟佛陀同等的法、好的地方可以用上,缺点的部分用后面的比喻以佛陀的功德超胜,以这种方式来安立佛陀功德超胜。

不离轨道,终抵彼岸

以上讲了佛的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有些人生生世世跟佛有很深的因缘,而且即生当中闻思修行的智慧非常投入,应该能了解上面所讲到的这些意义。尤其是前世种过大乘佛法种子的人,今生当中接触的时候很容易接受;如果前面没有很好的善根,即生当中自己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的因缘不足够,也许听起来比较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如果现在不是特别明白,最好多花一些时间、多祈祷,这样自然而然能了知佛的功德。

就如《华严经》云:少智不能知,诸佛实境界,久修清净业,于此乃能了。智慧比较浅薄的人不能完全知道佛陀所有的功德,像前面讲到的菩提的功德、九种事业的功德,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知道的;但是通过很长时间自己积累资粮、修清净的业,包括每天念修,像这样清净业,那最后才能慢慢见到佛陀所有的微妙、不可思议、任运自成、无有间断、无勤利益众生的伟大事业。

如果每一个人深入地学习《宝性论》,完全明白其中讲到的所有的道理,包括如来藏的方方面面的这些功德,还有菩提的因缘、本体,包括它的比喻,之后成就菩提以后在众生界当中如何示现无勤、任运自成的事业,那我们对佛陀有全面的认识。我们也希望就像那天讲的一样,这些论典不是光听一次就可以了。

前面也讲了,就我个人而言,刚开始遇到这些特别好的大乘论典时,当时的思想和智慧都没有成熟,但见解算是比较稳。所以,后来没有入什么极端的路,没有误入歧途,一直不离善知识,在整个轨道上不断地前进,虽然行持的速度比较缓慢,进步不是特别明显;但至少是没有离轨道,在这样大乘佛法的妙道当中不断地行持。

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也确实遇到了这么殊胜的论典,最好是自己一生当中不要脱离轨道,不断地前进。如果有点累的话,稍微休息一下,醒过来以后,继续不断前进,总有一天会到达自己所追求的、梦寐以求的彼岸之地。

大乘无上续宝性论中第四如来事业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