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第11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判梳理
课前开示
我们正在学习《宝性论》的“如来藏品”,后面将以九种比喻和意义详细宣说,在此之前,讲到的十种意义大家要明白。若能理解前面的道理,后面九种比喻和意义就容易明白,如果前面的道理没有懂,之后的有些内容就比较难。
1.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学习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毅力,确实很难坚持下来。
在学习时,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有些是身体、工作、发心等各方面的状况,有些是我们能看到的或者看不到的,还有个人的一些业力和烦恼……有些人的信心刚开始具足,慢慢地到后来就有点微弱,甚至已经荡然无存了,在这个时候再坚持也没有动力……这些都是很让人惋惜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空间、选择和路途,人生是不断选择、调试、切换、运用各种不同的平台,这样的一个过程。
2、温故而知新。
无论学习任何一部法,下课后要温故、串习,这是很重要的。
下课后一部分人在这里不断地学习,对他们来讲会打下很好的基础;但一部分人可能没有时间再继续看了……学习了这部法,最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然再过一段时间,或者再过一年、两年,可能就像根本没听过一样,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样也比较可惜。
宣讲论颂
丑四、骤然成轮回之理
科判分析:
非理作意以及业和烦恼,最后变成了轮回。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
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
颂词释义: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就像风轮住于虚空中一样,非理作意是在如来藏的自性光明法界中安住——以遮住了心性的方式来安住。
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就像依靠风而产生了水,非理作意者促成了业和烦恼,使像水一般的有漏业及贪心等烦恼不断增长。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如世间的水经过不断搅拌,慢慢形成大地。业和烦恼的搅拌,慢慢形成了蕴界处。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众生的业力形成了外面的器世界。整个虚空界当中经过长时间的变异、迁移,慢慢地,这个世界先有毁灭的状况,然后又重新产生、重新形成……同样,有情世界的如来藏本来是无为的,像虚空一样。每个众生的业和烦恼,实际上是一种非理作意的分别念,三轮执著慢慢形成了业和烦恼,又形成有漏的蕴界处、身体,然后变成了众生,最后在这个世间当中以业与烦恼而形成的身体也会毁灭。
重点分析:
1.如何理解密法中的“非理作意” ?
在本基当中显现基现的时候,由于普贤王如来等诸佛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所以不再流转轮回,而凡夫由于没有认识自性本面,在形形色色的外境显现的时候,依靠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继而漂流于轮回当中。
2.为什么众生无始以来流转于轮回当中?
从佛教的因果轮回来讲,有了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有了非理作意,产生轮回的各种痛苦。“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菩萨害怕造恶业,最后形成恶的果报,而凡夫人不知道,比较执着当场的感受而造业。如来藏虽然是清净的,但是在如来藏当中也会形成这样的一个轮回。
丑五、自性无变之理
科判分析:
正在显现的时候,自性从未改变过的道理。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颂词释义: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从如来藏心性光明的本体来讲,它并不像众生的分别心一样,而是如虚空般没有近取因和俱生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也没有因缘的聚合,既然没有因缘的聚合,那生、灭、住更不可能有。
重点分析:
1.虚空有什么特点?
虚空没有近取因和俱生缘,也不观待因缘聚合。既然因缘没有产生,那么刚开始的虚空便不可能产生、中间不可能有安住、最后也不可能有毁灭。
2.教证:
(1)《华严经》云:“设一切众生,一时成正觉,若成若未成,菩提无增减。”意思是众生如果一时获得成就,无论此时成就还是未成就,菩提或者如来藏的本体从来也没有增减过。所以,从众生自性的本体而言,无有增减。
(2)《大集经》云:“如空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亦尔,常住法界。”其含义为:法性如虚空一样的常住,无有败坏,诸法也是一模一样的,常住于法界当中。以虚空作比喻时,如同虚空的本体无有任何生灭,我们心的本体也无有任何的生灭。
(3)《定解宝灯论》云:“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
意思是,这个时候直视前面,我们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你就看跟前面的虚空一样的,前面的虚空从来都是没有任何的增减,那我们心的真正的本体也是完全一样的,能认识到空性的定解。
3.密宗修行的窍诀:
从显宗的角度,我们只是用一个虚空的比喻就可以。从密宗的窍诀来讲,虚空不仅是一个比喻,而且是一种直指心性的方法。很多大德为弟子直指心性的时候会这样说:“你观一观自己的心,再观一观前面的虚空,前面的虚空怎么样,你的心也是这样的。”
我们的心不断地在变化很多次,如同春季的天气一样,一会儿开心,一会儿痛苦。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跟前面的虚空没有任何差别。这一点我们不仅是理论上讲,稍微反观内心:所谓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真的是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在寻找心的本体时,就像文殊菩萨以幻化身调化二百比丘所言:我们用心来观察心的时候,原来它就是这样的。
4.修行需要推理。
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不住的,不论任何时候,它的本体、差别以及作用都是如此。这一点,不是依靠信心来了解,而是依靠推理来了解的。现在很多大德都提到,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不应是钝根随信者,应是利根随法者。因为钝根是凭自己的信心来修行,但信心易变,一旦信心改变,人也随之变化。利根随着法义来修行,就不易改变。因为我们的法义确实是坚不可摧,能够经得起任何推敲。
子三、摄义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颂词释义: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众生心的自性就是光明如来藏。它是明清的,并不是像灯光一样特别亮,而是没有任何黑暗和无明,是非常清净的。如虚空自性不被云烟等改变一样,永远无有以清净不清净障碍等改变的情况,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但是依靠非理作意或者邪念,能产生贪心嗔心等等,这是烦恼染污;善业恶业等等叫业的染污;还有依靠业和烦恼在轮回当中不断投生、转生,这是生染污;这三种染污实际上是客尘,不会染污如来藏的本体,因为它本体完全是清净的。
重点分析:
1.众生的心自性光明。
从众生到佛陀之间,每一个众生的心并不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而是自然具足心性光明。不管是睡眠、入定,或者是昏厥,甚至菩萨入根本慧定时,也是不会间断的。
2.三种染污为什么叫客尘?
就像客人不可能是主人,他是暂短性的。
3.教证:
(1)《释量论·成量品》:“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所有的“尘”都不是常有的,而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它在任何时候没有任何变化,和前面讲的无为法虚空是一模一样的。
(2)《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引用幻化师的比喻:“贵贱男女差别异,端正丑陋及老少,世间种种可笑事。”比如幻化师变化成世间特别高贵的、低贱的、男的、女的,还有特别庄严的、丑陋的、老人、年轻人等等各种各样的形象,如果有智慧的人一看,这是特别可笑的事情。同样的道理,我们依靠三种染污而显现的世间,也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3)龙猛菩萨《释菩提心论》云:“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甚奇此甚奇,稀有此稀有。”
如果真的懂得诸法是空性的,明明是空的,但业因果无欺的因缘关系确实稀有。同样,内心是光明的,光明如虚空一样,虽然不存在,但在世俗中业因果的关系无欺而存在,这是特别的稀有。
4.为什么印藏大德用稀有的赞叹语?
众生的如来藏本来像虚空一样,但我们在轮回中如此受苦流转,这才是最稀有的事!如果我们对光明如来藏、空性般若法等道理生起一个定解,才知道,原来我们的执著、我们的生活等等事情虽然不成立,但没有证悟这种境界之前,因果的关系是无欺地承受,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
癸二(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子一、无变远离生灭之差别
科判分析:
首先讲无变远离生和灭,“无变”指的是如来藏,如来藏没有生灭可言。
以业惑水等,非令此真成,
死病老烈火,亦不会焚烧。
颂词释义:
以业惑水等,非令此真成:如水一般的蕴界处、业和烦恼等,皆依靠如来藏而现前。但业惑烦恼或水地风,能不能产生虚空?不能。同样,业和烦恼也不能产生如来藏光明前所未有的这颗心。
死病老烈火,亦不会焚烧:那么,世间中死亡的火、病痛的火、衰老的火,这些烈火会不会来焚烧如来藏呢?也是不可能的。
重点分析:
1.业和烦恼能产生如来藏光明吗?
不可能产生。如来藏是完全如虚空一般的无为法,无有能生所生。如果无为法能产生,那么抉择灭、非抉择灭、石女儿也可以产生。
2.世间中的如来藏能不能被毁灭?
无论劫末火、地狱火,还是自性火,虚空从来没有被它们焚烧过,所以死、病和老,这三种火从来没办法焚烧如来藏,不可能毁坏如来藏。
3.教证:
汉地魏译版本中有一段偈颂:“不正思惟风,诸业烦恼水,自性心虚空,不为彼二生。自性清净心,其相如虚空,邪念思惟风,所不能散坏。诸业烦恼水,所不能湿烂,老病死炽火,所不能烧燃。”此偈颂与本论两个偈颂稍有不同,意思是自性清净,其相如虚空一般,邪念思维风,不能使其散坏。
4.总结:
如来藏没有生灭,不依五蕴而生,也非老、病、死能灭;不以水大而生,亦非火大而灭。此论多次以“四大”来做譬喻:通常以地、水、风这三大指代如来藏“形成”或“存在”,用焚烧的火大指代如来藏“毁坏”。
子二、改变对应三火之差别
科判分析:
通过劫末火、地狱火、自性火这三火,与死、病、老三种法进行比较说明。
当知劫末火,地狱平常火,
依次如死火,病火与老火。
颂词释义:
当知劫末火,地狱平常火:应当了知,能使世间界灭亡的劫末火、能焚烧有情的地狱火、依于平常柴而燃烧的自性火。
依次如死火,病火与老火:这三种火次第对应生命变异的死亡火、身体变异的疾病火及青春变异的衰老火,与它们相互同法、相似。
重点分析:
1.比喻:
首先,毁灭整个器世界的有七大火。这时整个山河大地器世界全部烧毁无余,这叫劫末火。
其次,从有情世界来看,地狱中从复活地狱到无间地狱之间有八个热地狱。热地狱里火的温度远远胜过世间的火,它能焚毁有情世界众生的五蕴之身,称为地狱火。
最后,世间的平常的火也就是自性火,能燃烧所有的燃料和木柴、房屋等。
这三种火各有其特点,分别是劫末火燃烧器世界、地狱火烧毁有情世界、自性火则象征性地燃烧部分器世界以及一部分有情众生。
2.意义:
死亡如同劫末火:我们的死亡也相当于燃烧的火一样,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最后会毁坏:有的人最后得脑溢血;有的人出现慢性病;有些人是短短的时间当中死亡……对一个人来说,死亡意味着这个世界的结束,如同劫末火 。
疾病如同地狱火:疾病如同地狱火一样,身体产生疾病的时候特别痛苦,原来特别强壮有力量的人,一生病的时候,就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说:被石头击中的麻雀一样,一动不动。有时我们生病甚至感冒,都像地狱火烧灼众生那样。
衰老如同自性火:最后一个是衰老的火,我们的青春慢慢变了,如自性火烧毁森林、房屋那般,原来年轻的时候特别好看,年老时照镜子都苦不堪言。
3.教证:
(1)无著菩萨引用《胜鬘经》,所谓的死是根坏;所谓的生就是诸根重生。生和死主要安立在根上,根坏就是死,根生就是生。不管怎么说,当我们真正得到了证悟,可以远离生老死病。
(2)《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老病死法极猛恶,娆乱世间诸众生,不老不死安乐门,我出家为勤求故。”老、病、死特别可怕,会扰乱世间每一位众生。通过出家的修行,最后达到不老不死的快乐道,就像释迦佛看到城外有生老病死,为了寻找不生不死永恒的道,他选择了出家为僧,最后转法轮。
4.依靠三乘的方法来修行。
如果我们想离开这种生老死病,依靠清净的修行很重要!藏传佛教中,有些大德的窍诀说,我们应该以声闻缘觉和菩萨式的修行:首先要像闻声那样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在其面前听闻各种显密教法;然后像独觉到山里独自修十二缘起那样,得到窍诀之后必须独自修一段时间;然后修成之后,要像菩萨一样,不顾一切利益众生。
壬二(不清净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真实宣说不以生等改变之义)分二: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二、广说彼义。
子一、无变亦显现变化之理
科判分析:
进入菩萨阶段,如来藏依然没有变化的道理。分两个方面宣说。子一为略说,即:如来藏虽然没有变化,但还是显现变化。
解脱生死与病老,如实证悟此自性,
离生等祸以彼因,具慧悲众故依存。
颂词释义:
解脱生死与病老,如实证悟此自性:一地以上的菩萨,解脱了蕴重新形成的生,以及相续的灭亡的死亡,产生痛苦的各种疾病,相续不断变化的衰老,如是已经证悟了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有的注释说,如实地解脱了、证悟了无生无死无老无病的自性。)
离生等祸以彼因,具慧悲众故依存:远离了一切业和烦恼的祸害。以此因缘,具有智慧的菩萨完全以悲心示现生存在这个世间中利益众生。
重点分析:
教证:
《维摩诘经》及《学集论》中云:“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菩萨完全通达一切万法无有任何阻碍、如梦如幻,但他为了利益众生,在世间还会示现有生老死病,有父母、家人眷属和事业。
子二(广说彼义)分二:一、不以痛苦变化之理;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科判分析:
广说分两个方面,丑一是菩萨虽然在轮回中,但不会痛苦,丑二是菩萨因为悲心很强烈,所以会在轮回当中显现生老死病。
丑一、不以痛苦变化之理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
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
颂词释义:
圣者已根除,死病老痛苦:得地以上的菩萨因为断除了见惑和修惑(修道菩萨依道位不同程度的断除修惑),从根本上断除了相续灭尽的死亡、变化的病和痛苦——所谓的死、病和老这三大痛苦,完全都已经根除了。因为这个原因,菩萨没有这方面的痛苦。
以业惑感生,彼无故无彼:以非理作意、业与烦恼所感而转生轮回,菩萨无有那些因的缘故也就无有以痛苦变化的情况。
重点分析:
1.为什么圣者菩萨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
生老病死的痛苦是从业和烦恼中产生的,而菩萨已经断除了业和烦恼,因此痛苦无从产生。
2.明明是菩萨,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
本来没有变化,正是菩萨的悲心使然,才有这些变化。
丑二、由悲心显现变化之理
真见真如故,已超越生等,
然悲尊示现,生死及老病。
颂词释义:
真见真如故,已超越生等:圣者已经完全见到了真如——即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超越了所有轮回中的生老病死。
然悲尊示现,生死及老病:那菩萨是不是永远也不会示现在轮回中呢?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看到很多众生没有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众生面前示现降生、衰老、疾病、死亡等多种变化相,随缘成熟所化众生。
重点分析:
1.佛菩萨以及高僧大德为何示现圆寂、生病和衰老?
众生会通过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示现圆寂而产生无常心,对轮回生起不同程度的出离心,也有些以此而证悟的,佛菩萨们会通过这种方式度化众生。
2.《佛说无上依经》(又名《慧海经》)中的公案:
经中以父亲跳入粪坑中救爱子的公案比喻:肮脏的粪坑就是三界轮回,掉进粪坑的儿子就是三界众生,父亲就是菩萨勇士,非常英勇,也有善巧方便。周围的其他人包括母亲等是声闻缘觉,救出来的方法就是大乘的方法。所以大乘的菩萨与其他人不同,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亲自到轮回里去救众生,能救多少救多少,这就是菩萨的真正的行为。
编写:定解G90
审核:定解G82
终审:定解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