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宝性论释》 第13课

《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第13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判梳理

课前开示

1.学习宝性论的重要性

很多人觉得如来藏“也许是存在的”,但它存在的方式是怎样的?在每个众生、每个菩萨、每个佛的相续中,到底是以无常的方式存在?还是以常有的方式存在?或是以根本无法言说的方式存在?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怀疑……《宝性论》给大家特别详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自己掌握了这些道理,不管是对以后弘法利生也好,自己闻思修行也好,或者对自己理解法义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2.弘扬佛法的关键在于自己闻思修行

上师一直提倡大家弘扬正法!正法有教法与证法,都是通过闻思修行来获取,而不是依靠其他方式来获取。因此,作为佛教徒一定要重视!尤其是十方居士和出家人,首先一定要自己领悟如来圣教的意义,自己领悟后才能给别人弘扬。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领悟,确实也很难弘扬。

3.弘扬佛法的方式要依靠团队

弘扬佛法的方式,从佛教的观点来讲,团队精神非常适合。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僧众,即僧伽,是指行善的群体,也就是志同道合的群体。2500多年前,佛教就以团队方式来弘法和修行了,包括团队的制度、管理和学习要求等等全部具足。所以,将来我们也应该以居士团队、出家团队,或是出家和居士团队一起来弘扬佛法。尤其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宣讲论颂


壬三(极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略说无变之理由;二、广说彼义。


癸一、略说无变之理由

科判分析:

“如来藏”品用了八个科判来宣讲如来藏的十个问题,现在处于第七个科判的“恒常无变”。“恒常无变”又分三个阶段阐述如来藏:在不清净的众生阶段没有变化;既清净又不清净的菩萨阶段也没有变化;非常清净的佛的阶段也没有变化。

此处是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宣讲在佛位时,如来藏没有变化的理由。


无尽具法故无变,无后际故众皈依,

不分别故恒无二,无作性故无灭法。

注:此处颂词与讲义的调配方式稍有差异,讲义中原因在后,但是为了方便理解,颂词先讲理由。

颂词释义:

无尽具法故无变:在极为清净的佛陀阶段,因为法身的无余涅槃界中,所有的胜义无量功德法都已具足,无尽的法宝也全部都已具足,所以不需要有任何变化。

无后际故众皈依:因为如来的法身永远没有变化过,在轮回未尽之前,如来也不会灭度,所以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

不分别故恒无二:法身佛因为远离了所有的二取法,没有分别心,因此是寂灭的。

无作性故无灭法:因为如来的法身不是依靠有为法的业、烦恼这样的因缘所生的,不是因缘造作的,所以是无灭法。

重点分析:

1.如来阶段所具有的四种特点是什么?

在如来极为清净的阶段,具有恒常、坚固、寂灭、永恒这四种特点。

2.为什么法宝和僧宝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因为它们有无常、欺惑、毁灭等等很多其他原因。

3.教证:

(1)《大般泥洹经》云:“从今于如来,莫念非常想,当知如来性,长存不变易。”我们应该知道如来的本性是长存不变异的。

(2)《金光明最胜王经》云:“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灭。” 从佛经究竟意义上观察,如来其实并没有真实的灭度,应该是恒常的、永恒的。


癸二(广说彼义)分三:一、远离生等之义:二、摄义承接;三、安立常有等之因。


子一(远离生等之义)分二:一、各自宣说;二、对应广说。


丑一、各自宣说

科判分析:

下面从三个方面广说无变的意义,第一个方面为远离生死害老而安立四种名称,此处为分别宣说。


无生亦无死,无害亦无老,

彼乃常坚故,寂灭永恒故。

颂词释义:

无生亦无死:如来法身极为清净、自性光明的如来藏最初没有依靠父母等因缘产生——凡夫位时无有产生,菩萨位时也无有产生,在如来极为清净位时,更不可能产生;既然没有最初的产生,也不可能有最终的死亡。

无害亦无老:中间也无有各种疾病损害,包括不同阶段的变异、衰老也不存在。

彼乃常坚故,寂灭永恒故:因为没有这些的缘故,分别安立四种名称:没有产生的缘故,叫常有;没有死亡的缘故,叫坚固;没有疾病所害的缘故,叫寂灭;没有变异衰老的缘故,叫永恒。

重点分析:

1.描述如来藏真正本体的四法是什么?

学《宝性论》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常有、坚固、寂灭、永恒这四个专有名词的意义,依此四法可描述如来藏的真正本体,所以至关重要!不同译本对这四个名称的翻译略有不同,菩提流支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译为常、恒、清凉、不变。

2.教证:

《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云:“法身无有生,若有生乃有灭,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灭。”法身是无有产生的,若有产生则必有灭,但法身从一开始就未曾产生,最后自然不会有灭。生灭不存在,中间的衰老和损害,种种变化现象也都没有。

3.为什么佛陀于蓝毗尼花园降生,在娑罗双树下涅槃,还是有生灭呢?

(1)在《文殊师利问经》中提到:如同一颗琉璃的水晶,自身光明的,但是对着它不同的物件,就会显现不同的颜色。同样的道理,佛陀自身是恒常的,但在不同众生面前,会示现寿命长短、生老死病等不同的身相。

(2)《金光明最胜王经》中四佛现身解除妙幢菩萨对佛陀住世寿命的疑惑说明:如来法身虽然无生无灭,但在凡夫面前示现80岁的寿量是为了显现无常,为了显现对法的尊重和珍惜。因此,众生懂得无常的道理非常重要,自己对法也会更加生起难得与珍惜之心。


丑二、对应广说

科判分析:

再进一步对应说明。


彼即意性身,不生常有故,

不可思死殁,不死坚稳故。

细微习气病,不害寂灭故,

现行无漏业,不老永恒故。

颂词释义:

彼即意性身,不生常有故:佛陀没有菩萨和阿罗汉意性身的产生,所以叫常有。

不可思死殁,不死坚稳故:佛陀也没有菩萨和阿罗汉的不可思议的死殁,所以叫坚固。

细微习气病,不害寂灭故:佛陀早已断除非染污的无明,不被无明习气之疾损害,所以叫寂灭。

现行无漏业,不老永恒故:佛陀不以现行无漏业而衰老,所以叫永恒。

重点分析:

1.何为意性身?

就是意识形态的身体。声闻缘觉和菩萨,到一定时候肉身的身蕴已经没有了,但意识形态的身体可以随意到清净刹土中,在莲花中化生,相当于凡夫的中阴身,但中阴身是随业和烦恼的驱动而漂泊的,菩萨和阿罗汉的意性身不是因为烦恼,而是因为发愿力和清净无漏业的力量而生。

2.何为不可思议的死殁?

是指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死,当他们入于无余涅槃时,不像凡夫人那样死了还有尸体。这种死亡是凡夫人难以想像、不可思议的死。是菩萨(包括阿罗汉)的一种变化。

3.何为细微习气?

声闻缘觉没有断除所知障,十地菩萨还有所知障和烦恼障的细微习气,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明习气地。

4.何为无漏业?

有漏业是有漏的,还要在三界六道轮回中流转。而菩萨和声闻的业不与有漏的六门,或以有漏增上的法相关,是完全断绝了所有的有漏法,远离了有漏业的结生。

5.总结:

佛陀具有常有、坚固、寂灭、永恒的特点,这四个名词在《宝性论》中非常重要。以前根登诺沃堪布给大家讲《宝性论》,他一直说“你们好好听,这四个名词很重要,学了《宝性论》以后,如果这个都不懂,尤其是佛的功德,那就没有什么意义。”


子二、摄义承接

科判分析:

对上摄义对下进一步连接。


二句如是二,二二依次第,

了知无为界,常有等之义。

颂词释义:

二句如是二,二二依次第:我们常有的这些法用“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来宣说。这里每个特性,都以两句来对应宣说——具无尽德等两句、等同边际等两句、不分别等两句、无改功德等两句,以起到摄义和承接下文的作用。

了知无为界,常有等之义:每两句分别表达无为法界常有,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坚固、寂灭和永恒的意思。


子三、安立常有等之因

科判分析:

常有等四个功德是如何对应的。


具无尽德故,非变性常义,

等同边际故,皈依性坚义。

不分别性故,无二法性寂,

无改功德故,无毁义永恒。

颂词释义:

具无尽德故,非变性常义:因为如来阶段的清净法身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如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无尽功德之故,无有变化,而且并非重新产生,所以叫“恒常”。

等同边际故,皈依性坚义:因为轮回没有边际的缘故,诸佛菩萨的事业也不会有边际的,所以可称为“恒常的皈依”,因此叫做“坚义”。

不分别性故,无二法性寂:因在法身当中没有功过分别的缘故,所以也就是没有二法的寂灭。

无改功德故,无毁义永恒:因为它的功德不是改造而来,亦不是因缘所生,所以也就没有任何毁坏,因此是永恒的。

重点分析:

1.如来法身功德之四义在颂词中是如何对应的?

“具无尽德故,非变性常义”对应常有;“等同边际故,皈依性坚义”对应坚固;“不分别性故,无二法性寂”对应寂灭;“无改功德故,无毁义永恒”对应永恒。

2.个别注释的讲法略有不同。

另有个别注释是把理由和特点结合在一起来解释的。比如:“具有无尽功德,不是变化的缘故,所以常义”、“等同边际,恒常皈依的缘故,就是坚义”。但按朵洛瓦尊者的解释可能更加合理。


庚八(功德无别之义)分二:一、以名义略说;二、广说彼等本体。


辛一、以名义略说

科判分析:

“己三、广说总纲义”的第八个“功德无别之义”,分两个方面。其中辛一是以名称的意义略说。


彼即法身即如来,圣谛胜义之涅槃,

故如日光德无别,佛外无有余涅槃。

颂词释义:

彼即法身即如来,圣谛胜义之涅槃:极为清净位的法身就是一切佛陀的法身,同样也是如来。还有“圣谛”、“胜义涅槃”,这些仅是名称的不同,实际上就是“佛”的意思。

故如日光德无别,佛外无有余涅槃:就如同日光与日轮不能分开,这两者是无二无别的。或者说没有成就佛果之前,不会得到涅槃。

重点分析:

1.什么叫“如来”、“法身”?

如来就是如理如实证悟万法的实相。法身就是如实了达一切万法实相的身份。

2.此颂与后面的“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科判的意义相同。

“故未成佛前,不能得涅槃,如离光光线,不能见日轮。”不管名称怎么样,实际上除了佛以外没有涅槃,成佛了才是真正的涅槃。

3.这个偈颂具有甚深的意义。

(1)当年法王如意宝也是讲到这个偈颂以后示现圆寂的。在法王相关的介绍和传记中曾说过:法王圆寂时,尤其是荼毘的那一天,天空中显现出一些光团,或椭圆形、或梯阶状、或上下竖立状……通过《七宝藏》中所引用的一些续部的教证可以了知,这些光团正是获得圆满正等觉的相。这里,颂词讲到“佛外无有余涅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王是在成就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后才示现圆寂的。

(2)我们所谓的法身不离,跟上师的信心如果经常在一起,也应该是法身不离。一方面,上师的恩德比父母、世间恩人都大;另一方面,法王在讲授《宝性论》的中间示现圆寂,以前汉地的一些大德也有边说法边圆寂——包括讲《维摩诘经》的某些传承大德也有这样的,非常伟大。

(3)通过上师们示现圆寂,我们也应当了知人生确实是无常的……其实我们的人生很短暂,虽然如来藏恒常不变,但人身瞬息万变,何时离开这个世间真的很难说!不论上师、弟子,还是道友,我们身边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大家对此应随时有所准备,更要随时都好好修行。


编写:定解G82

审核:定解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