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宝性论释》 第14课

《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第14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判梳理

课前开示

1.依靠什么缘起,法王如意宝恰好讲到“除佛以外没有其他涅槃”的时候暂时在我们面前示现涅槃?

我们的大恩上师——三界导师、无上正等觉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讲到“佛外无有余涅槃”这个偈颂的时候,暂时在所化众生面前示现涅槃,色身融入法界。我们作为后学者,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依靠什么缘起,恰好讲到这里的时候暂时在我们面前示现涅槃?法王从十三岁到七十来岁不断地转法轮,甚至五六十年代最紧张的时候,也是在不同场合当中不断地转法轮,在整个色达周围有很多地方都是法王讲经说法的地方。法王老人家在宣讲其他经典、论典的过程中,都没有示现圆寂,而恰好在讲解第三转法轮,解释《宝性论》“如来藏品”中“除佛以外没有其他涅槃”的时候而示现涅槃呢?有没有其他的寓意?大家应该思考一下……

2.今生能有幸听闻佛陀第三转法轮的甚深教义——如来藏的本意,这样的了义法门,应该是值得欢喜的一件大事。

《本事经》中说:“于佛法律中,获得于正信,增长根坚固,邪教不能转。”如果在佛法毗奈耶中获得了正信,则慧根、信根、念根、定根等自然而然会增长,且不会被世间的邪教、邪念、邪见所摧毁,所以长期听闻这样的大乘佛法非常有必要。

“人身难得”,听闻佛法也不是长期拥有的事情。我们年轻时,很多因为教育和读书等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年老的时候,四大不自在、六根不清楚、自己的内心不堪能等等,也不一定有机会听闻这样的大乘佛法;可能只有在中间——如同云间阳光一般这么一段时间之内听闻……因此,大家不仅只是听闻,应该对正法生起真正的信心!有了信心,智慧正见自然而然增上,有了智慧正见之后,对众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也很容易增上。


宣讲论颂


辛二(广说彼等本体)分三:一、广说名称差别;二、广说意义本体;三、以比喻决定彼等。


壬一(广说名称差别)分二:一、以四义说四名之理;二、与彼等意义对应解说。


癸一、以四义说四名之理

科判分析

以无别等四种意义宣说法身等四种名称。


略摄无漏界,以四义类别,

可知法身等,四种名差别。

颂词释义

用简单的语言来讲,有一个叫无漏的法界如来藏,即众生相续中已经具足的、没有任何垢染的,它是一种无为的、无漏的,这种如来藏是什么样呢?如来藏实际上是以四种意义来宣说——以无别等四种意义的类别,可以了知与之相应的法身等四种名称的差别。


癸二、与彼等意义对应解说

科判分析

四种意义如何对应四种名称。


佛法无有别,获得彼种姓,

无妄无欺性,自性本寂灭。

颂词释义

佛法无有别:佛法——佛陀的法是什么呢?佛陀不共的比如说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佛陀特有的功德。这些功德,实际上并不是成佛时才有而因地时没有,佛陀果法时,十力、四无畏等在因地时以无分别、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这就叫作法身。

获得彼种姓:如理如实现量获得如来的种姓。如来的种姓是什么样呢?就是无始以来安住于法性的意义,就叫如来。

无妄无欺性:从如来藏具足永不虚妄、恒常无欺不变异的法性、堪为圣者智慧行境之义的角度称为圣谛。

自性本寂灭:从具足法界本来自性清净寂灭所有客尘的角度称为涅槃。

重点分析

1.如来藏有哪些异名?

(1)法身:法身以不增不减的方式存在,这并不是以后得佛果——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时候有,我们现在是众生的时候没有。佛不共的功德,包括十力、四无畏等都是智慧,这些智慧具足时,叫作“法身”。

(2)如来:为什么叫如来呢?如来就是如实而来、如实而去,也就是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叫做“如来”。

(3)圣谛:如来藏实际每个众生都具足,而且这种具足永远没有虚妄和欺惑,是真实存在的,且没有变化。这是圣者各别自证的境界,叫做“圣者的胜义谛”。

(4)涅槃:我们相续中的如来藏已经具足了所有的功德,远离了一切的客尘,这叫做涅槃。

2.四种意义如何对应四种名称?

用无别、种姓、无欺和寂灭四个法分别宣说法身、如来、圣谛、涅槃。

3.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所讲的法身有何不同?

第二转法轮讲的法身基本上是空性的,但是三转法轮则不同,是具足如海般的非常多的佛法——佛的不共的功德,包括十力四无畏等都是智慧,这些智慧具足时,叫作法身。

4.教证

《不增不减经》:“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所谓的胜义谛实际上是众生界的如来藏,那如来藏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界”,我们现在众生相续中的佛性即如来藏,也叫法身。

《大智度论》:“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金也好、银也好,众生的佛性都是在界性中存在的。


壬二(广说意义本体)分二:一、广说无二之义;二、广说涅槃之义。


癸二、广说无二之义

科判分析

此科判广说如来、涅槃、法身等功德是无二的。


诸相正等觉,断垢及习气,

佛陀与涅槃,胜义无二性。

颂词释义

诸相正等觉:当觉悟到佛的正等觉果位时,依靠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如理如实了知一切万法实相,这叫做圆满正等觉、菩提、佛陀。

断垢及习气:此时无余——一个不剩全部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最细微的习气,这个称之为涅槃。

佛陀与涅槃,胜义无二性:虽然我们在名言当中证悟安立为佛陀、断除一切障碍安立为涅槃,但实际上在清净的如来藏、清净的无漏法界当中是一味一体的,因为在佛的各别自证或者圣者的各别自证面前,胜义中没有二法。

重点分析

1.佛陀与涅槃有何异同

从佛陀的层面讲圆满的“证”功德,即证德;从涅槃的角度来讲就是断除一切习气和种子的“断”功德,实际上证德和断德是一样的。就像擦拭明镜的时候,如果明镜上所有尘垢全部洗干净,从这个层面可以说断德;微尘全部洗掉能自然而然显现影像,从这个层面讲就是证德;但实际真正从显现影像层面来分,如果这二者不具足不可能呈现影像,如果二者具足,就只不过是反体不同,而意义无二无别。

2.相续中的相违和外面物质当中碰撞的相违在因明当中有所不同

在因明论典中讲,我们相续中智慧增上的时候,障碍会自然而然断除。虽然智慧和增益是一对相违的法,但是这种相违并不像阳光和黑暗那样,不是在外面的微尘上,两个微尘碰撞以后一个微尘失败了——我们相续中的障碍一旦全部遣除,智慧会自然而然显露。在这里讲涅槃与正觉佛陀、或者断德与证德是一起的,在《现观庄严论》关于断德与证德,讲到“三大”的时候讲的比较清楚。


癸二、广说涅槃之义

科判分析

广说如涅槃的意义。


一切相无数,无思无垢德,

无别相解脱,解脱即如来。

颂词释义

一切相无数:从广大方面讲,一切相:涅槃的界或者如来的种姓当中,实际上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包括十力、四无畏这些一切相的功德都具足;无数:从别法层面来讲,具足无量无边、无数的功德。

无思无垢德:从甚深方面讲,无思:佛陀知道最深奥的意义;无垢德:清净了所知障和烦恼障,这叫做无垢清净的功德。

无别相解脱:这些功德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如来藏法性当中,一直以不增不减方式来存在的,所有的这些以无二无别的方式来存在,这叫做是法身的解脱。

解脱即如来:那么这个解脱是什么呢,解脱就是如来。

重点分析

1.涅槃的意义由哪四种功德来诠表?

一切相、无数、无思、无垢这四种功德。

2.什么叫做真正的解脱?

如果我们如理如实地已经证悟了甚深、广大、清净的道理,这个时候可以叫做真正的解脱。我们在轮回中被束缚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如果知道的话,那这个叫做真正的解脱。

3.大乘对解脱的解释跟小乘有所不同

(1)声闻乘和大乘的解脱,在说法、内容上面有一定的差别。声闻乘我们通常叫共同乘,也是我们普通人比较接受的规则;但是大乘——尤其是第三转法轮的教义,所谓的解脱即本来就是这样,只是刚开始自己没有了知最后了知而已。

(2)《大般涅盘经》中迦叶尊者问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法的教义说如来早已获得涅槃,如果是这样,佛为何还要成家、出家、示现成佛、然后再转法轮?佛陀回答: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如此,我获得证悟并不是断除了烦恼海,然后现前正等觉;应该是未断除烦恼海,本来现前正等觉,只不过在众生面前显现来到南瞻部洲,示现降生等等。

(3)《大宝积经》讲:“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不增减,不遍增减。诸法自性,本性常住。”意思是说:不管如来出世也好,没有出世也好,法的本体就是这样住的。

4.大乘的观念打破了平时人们眼中所谓的“佛教的规律”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对佛教的观念,就是声闻乘的观念——非常恐惧嗔恨心。但从密乘或大乘来讲,嗔恨心是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是妙用、妙力。一个真正的大乘行者,也许显现上会有嗔恨心,但是瑜伽士的嗔恨心像水的花纹一样,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而声闻乘则认为 “贪嗔痴慢疑”等五毒是最可怕的……大乘佛法有很多跟社会规则和规律所不同的道理,这种道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了知。


壬三(以比喻决定彼等)分二:一、以图画比喻决定;二、以太阳比喻决定。


癸一、以图画比喻决定

科判分析

下面以两个比喻说明。分二个方面:第一个以图画比喻决定,第二个以太阳比喻决定。

首先第一个以图画比喻决定:


犹如绘画者,精通各有别,

知某分支者,去他处不定。

颂词释义

犹如绘画者,精通各有别:比如有很多画家组成的团队一起来画画,每个人只精通画某个部位,各自画各自的。

知某分支者,去他处不定。如果其中画头的人到别的地方去了,虽然其他地方全部具足,画得特别好,但最后这画是不圆满的。这是总说。


复次君主王,赐布命彼等,

汝等所有人,于此绘吾像。

彼等听从命,尽力行画事,

正当行彼等,一人赴他境。

因彼往他境,不全故彼画,

一切诸分支,不能皆圆满。

颂词释义

复次君主王,赐布命彼等:比如一个世间的国王给了这些画师们一幅画画的布,然后命令他们:

汝等所有人,于此绘吾像:你们所有的画家在这个大的布上面一定要完整地画国王特别庄严的形象。

彼等听从命,尽力行画事:国王下命令“要画我的像”,这些人听从他的命令之后,精心地开始绘画国王的像。

正当行彼等,一人赴他境:正在画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人到别处去了,画头也好,画鼻子也好,画眼睛也好,有一个人不在了。

因彼往他境,不全故彼画:因为他出去的缘故,那画像不全。

一切诸分支,不能皆圆满:一切支分虽然本来已具足,但是比如画国王头的人出去了,只剩一个身相,没有头的像,所以最后这个画是不能圆满的。


能绘一切者,具施戒忍等,

一切相之最,空性说成像。

颂词释义

能绘一切者,具施戒忍等:能绘制一切的意思,实际上是包括不同的六波罗密多,就是无贪的布施波罗密多,无罪的戒律波罗密多,无有扰乱的安忍波罗密多,对善法欢喜的精进波罗密多,一心不乱的禅定波罗密多,善恶能辨别的智慧波罗密多。

一切相之最,空性说成像:其实每一个波罗密多都是每一个画家,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整个画都是不圆满的。同理,六波罗密多比如持戒不具足是不圆满的,布施不具足是不圆满的。

如果全部具足,就能现前一切身相的法身。这里空性不是单空的,也不光是从离四边八戏的一个空,是具一切方便之最的空性法身。

重点分析

1.一切相具足是什么样的呢?

如《时轮金刚》经常讲的一切相的空性,或者大悲空性藏,意思就是说具有布施到持戒一直到智慧波罗密多之间的方便方面的所有功德已具足。布施是三轮体空的;持戒是三轮体空的;六波罗密多的空性智慧全部都具足,是显空双运的空性——显空双运这样的法叫做法身。所以这里的法身,不是二转法轮中所讲的法身。

2.教证

《大集经》:“若有一行不成就者,不名具足如来正法。是故要当具足诸行,名为成就无上菩提。”如果一行不具足不叫正法,如果全部具足就成了真正无上菩提的因。


癸二(以日轮比喻决定)分二:一、以四种同法说明与日轮等同;二、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种同法说明与日轮等同

科判分析

用日轮的比喻来讲四种功德。


慧智及解脱,明射清净故,

无异故与光,光辉日轮同。

颂词释义

慧智及解脱,明射清净故:到最后佛功德的时候,有尽所有智、如所有智、解脱功德。这个分别是什么呢?如所有智能打破一切黑暗,有光明的性质、能明的性质;尽所有智能照射、照耀,也就是在显现中不但能打破黑暗,还能展现、能照耀整个万物;清净解脱能清净所有的障碍。

无异故与光,光辉日轮同:在本体上,不管是尽所有智、还是如所有智、遣除一切障碍,这三个功德无二无别。因为无别的缘故可以用太阳来比喻:一是光明能明亮,打破一切黑暗;一是放光,刚才讲的光辉;还有太阳的清净,这三者无二无别,因此与太阳相同法。


子二、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科判分析

除了佛以外,没有其他的涅槃。


故未成佛前,不能得涅槃。

如离光光辉,不能见日轮。

颂词释义

故未成佛前,不能得涅槃:真正得到如来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的时候,那个时候是真正的现前佛果。如果没有得到之前,声闻缘觉,世间的涅槃不算是真正的涅槃,我们真正的涅槃实际上就是获得法身果位。

如离光光辉,不能见日轮:就像除了光和光辉之外没有其他的太阳。

重点分析

教证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中讲:“法身即涅槃,涅槃即如来。”其实最究竟的成就就是佛果。虽然有声闻的涅槃、缘觉的涅槃或者是人天的成就,但这些都没有遣除所有的障碍,所以最究竟的涅槃就是佛位。


编写:定解G82

审核:定解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