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宝性论释》 第15课

《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第15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判梳理

课前开示

1.大家要发愿:听一部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顺缘或者违缘,哪怕再大的违缘,一部法也要圆满听闻,这是原则 。

2.要珍惜闻法机缘,尤其是对于阐述佛性的《宝性论》。

3.对正法的信心很重要。信心就像一扇门,如果没有信心,开始不会入门;中间不能坚持;最后不会圆满,所以每个人对善法的信心特别重要。


宣讲论颂


己四、解说之摄义承接

科判分析

解说之摄义和承接上下的内容。


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

住惑壳内彼,以诸喻可知。

颂词释义

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前面讲的如来藏,从本体、作用和因一直到功德、无二无别等等十个方面已经宣说。

住惑壳内彼,以诸喻可知:如来藏实际是住在烦恼的壳中,是一直具足的,下面用九个方面的比喻来讲。

重点分析

1.如来藏九喻参考经典

大家学习如来藏的九种比喻,应该参考《如来藏经》,现在常用的是佛陀跋陀罗的译本,还有菩提流支翻译的《不增不减经》也很重要。

2.依比喻了解如来藏

由于如来藏是一种隐藏的东西,所以我们最好是以各种比喻和方法来了知。

3.了解如来藏的意义

如果不知道如来藏的道理,众生就不会为了解脱成佛而精进。即使精进,也没有多大意义。

4.教证

吉藏大师《法华游意》云:“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无佛性,终不得成佛。”虽然很精进地行持菩提道,但是如果相续当中没有佛性的话,再怎么努力,最终还是得不到佛果,是徒劳无益的。

5.佛性是善良的,是觉悟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上无有坏人,无有任何恶劣的众生。即使有恶劣也是暂时的现象,不是真正的本性为恶。即使魔王波旬危害了无数众生,他的相续并非没有佛性;提波达多也是被授记最后能成佛,这在《妙法莲华经》中都有讲到。

我们应该了知,显现上众生虽然有烦恼深重的、有烦恼浅薄的,但懂得了如来藏,就知道所有众生都是暂时迷失方向而已,实际上都有觉悟的种子、本性和作用。


己五(依承接以比喻宣说)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同法对应;二、垢染与如来藏二者各自同法对应。


庚一(有垢真如共同同法对应)分三: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摄说无始之理。


辛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

科判分析

现在讲的是第五个科判。依靠承接以此比喻宣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垢真如共同同法来对应,还有一个是垢染与如来藏这二者各自都有同法的对应。庚一分三个方面,首先第一个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法界指如来藏,略说如来藏周遍于众生的道理;第二广说它的比喻和意义;第三摄说无始的道理。


败莲中佛蜂中蜜,糠中精华粪中金,

地下宝藏小果芽,破衣之内如来像,

贱女腹内人中王,泥中具有珍宝像,

如是烦恼客尘障,众生中住此佛性。

颂词释义

败莲中佛蜂中蜜,糠中精华粪中金:如同颜色败落、凋零的莲花之内存在的相好庄严的佛身(像)一样,以客尘烦恼遮障的众生有此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如此类推,众多蜜蜂群围绕中有营养丰富的蜂蜜,麦芒、糠秕中有未衰败的稻子等粮食的精华,不净的大粪坑里有优质的纯金;

地下宝藏小果芽,破衣之内如来像:土地覆盖的下面有无尽大宝藏,在小果种子皮内有具逐渐生长力的树芽等,有垢的破衣包裹之内有珍宝所成的佛像;

贱女腹内人中王,泥中具有珍宝像: 肤色、装束等低劣的女人腹内或胎里有人君转轮王,泥模里有金子珍宝造的像;

如是烦恼客尘障,众生中住此佛性:同样,烦恼客尘遮障的众生中决定住有此佛性或法界自性清净如来。

重点分析

1.九种比喻的分析

第一个比喻:“败莲中佛”,颜色败落、难看、凋零、枯萎的莲花中,具有相好庄严的佛像。

第二个比喻:“蜂中蜜”,很多蜜蜂团团围绕的蜂巢中,有特别营养丰富的蜂蜜。

第三个比喻:“糠中精华”,糠秕中有粮食的精华。《如来藏经》中说“糠糩”,糠糩、糠壳或糠秕三者都可以,其意是粮食外有皮壳,里面有精华。

第四个比喻:“粪中金”,不净的大粪坑中有质量上等的纯金。

第五个比喻:“地下宝藏”,贫穷人家的地下藏有宝藏,外面看不出来。

第六个比喻:“小果芽”,比如涅珠达树,种子很小,但后来成长的果特别大。这样一种小小的果子中,具有苗芽或者大树的种子。

第七个比喻:“破衣之内如来像”,破烂的衣服里包裹着佛像。

第八个比喻:“贱女腹内人中王”特别低劣的女人的肚子里有转轮王、君王。一看这个女士又穷又难看,地位也是特别下贱,这样别人根本看不出来,谁也无法知道她腹中有转轮王。

第九个比喻:“泥中具有珍宝像”,在淤泥当中具有珍宝一样的佛像。

这样的烦恼客尘遮障了众生相续当中具有的佛性或者如来藏。从这九个比喻来讲,我们相续中有烦恼客尘。

2.客尘的含义

什么叫客尘?如客人一样,不是主人,它是暂时性的。与如来藏相比较,如来藏像主人,烦恼客尘像客人,它很快就会离开,不是真正的本性,这样的客尘遮障了众生的相续。

3.教证

《华严经》云:“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奇哉什么呢?这些众生都自认为自己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可是自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根本不知又不见。

对应解说:


垢如莲花蜂,糠秕与粪地,

果皮与破衣,剧苦逼女泥。

佛蜜精金藏,涅珠宝佛像,

洲主尊宝像,同无垢佛性。

颂词释义

垢如莲花蜂,糠秕与粪地,果皮与破衣,剧苦逼女泥:能障碍自性清净的客尘烦恼如同莲花、蜜蜂、麦芒等糠秕、粪坑、土堆、果皮、破衣、无怙等剧苦逼迫的弱女子及黑泥土;

佛蜜精金藏,涅珠宝佛像,洲主尊宝像,同无垢佛性:佛身、蜂蜜、粮食精华、金条、珍宝藏、涅珠达等树、珍宝造的佛像、四洲尊主转轮胜王、金宝像,等同于最胜无垢清净佛性如来藏。

重点分析

1.十八个比喻的分法

按贾曹杰的《宝性论大疏》所讲,能遮障自性清净如来藏的烦恼客尘有九个比喻,所遮障也有九个比喻。总共有十八个比喻。

2.能遮障的九个法的比喻

(1)莲花;

(2)蜜蜂;

(3)糠秕;

(4)粪坑;

(5)土堆;

(6)果皮壳;

(7)破衣;

(8)卑贱的女子;

(9)黑色的泥土。

3.所遮障的佛性的九个比喻

(1)莲花所遮障的是佛身,即佛陀的身体;

(2)蜜蜂所围绕的是蜂蜜;

(3)糠秕所遮住的是粮食精华;

(4)粪坑所遮住的是纯金;

(5)大地所遮住的是宝藏;

(6)果皮所遮住的是涅珠达等树种子;

(7)破衣所遮住的是佛像;

(8)卑女所遮住的是统治四洲的转轮王;

(9)黑泥土所遮住的是纯金的像。

这些实际上如同无垢的佛性。

4.学习如来藏的参考经典

《华严经》中的《佛说如来兴显经》、《大方等大集经》的几品、《大宝积经》中的“胜鬘夫人会”、《大般涅槃经》、《大云经》、《大法鼓经》、《如来狮吼经》。

5.哪些大德和教派对如来藏有窍诀性的描述?

宁玛巴的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对如来藏表述得比较明显,觉囊派对有些经典注释、注解中也讲得比较多。在藏传佛教中,宁玛巴和觉囊派对如来藏的描述非常具有窍诀性。

注:下面开始讲九种比喻。这个科判可能有误。藏文上有两段文字,这个可能不是科判,下面也没有找到。所以第二个广说比喻分九,直接这样就可以。“二、广说一切净法界垢之理;三、复次善加对应明示。”后文中没有找到这两个内容,到时再核对一下。


辛二(广说其喻义) 分九:一、如败莲中佛;二、如蜜蜂中蜂蜜;三、如糠秕中果实;四、如粪中金条;五、如地下宝藏;六、如皮中苗芽;七、如破衣中佛像;八、如女人怀王;九、如泥模中金像。


癸一(如败莲中佛说明众生存在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科判分析

以下九个比喻一个一个广说,宣说意义和比喻,再进行对应。


如色败莲住,妙相如来尊,

无垢天眼见,令从莲苞现。

颂词释义

如色败莲住,妙相如来尊: 比如很不好看的败落莲花当中有佛陀,如来的身相具足。

无垢天眼见,令从莲苞现:具有天眼的人现量见到,见到之后告诉别人这个莲花中有如来身相,于是别人将莲花摘下来,可以看得到如来的身相。

重点分析

1.应当断除怀疑生起信心

如果我们对极乐法门存有怀疑而祈祷的话,虽然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如极乐愿文所说:“因疑不往生,于五百年中,虽具乐受用,听闻佛语声,然花不绽放,延误见佛颜,愿我无此过,往生花即开。”虽然能听到如来的声音,但因为以前诽谤的原因,见不到如来身相,希望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形。

2.佛教徒学术论文指南

佛教徒做学术研究写论文时一定要有逻辑性,还要查阅各种各样不同的资料。国际有一个学术研究学术论文的规则,要按规则来。否则,有的佛教徒写的论文和一些研究的著作,里面讲了很多故事,讲到自己的感受、梦境,这些一般在学术界是不认可的。比如刚才讲到的《如来藏经》是哪个朝代、哪个法师翻译的,当时的朝代情况怎么样?与另外的法师如菩提流支翻译的有什么不同?结合自己的智慧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应该以这种方式写。


子二、所表之义


善逝遍无间,佛眼见自性,

无覆住后际,悲尊令解障。

颂词释义

善逝遍无间,佛眼见自性:如来藏周遍下至住无间地狱的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都具足,这一点佛陀以智慧照见如来藏的自性。

无覆住后际,悲尊令解障:完全没有任何的遮住和覆盖,而且佛陀在这样照见之后,乃至轮回存在之间,以悲心饶益所有的众生,通过讲经说法,以智慧来指点,让他们获得解脱。

重点分析

公案

《法苑珠林》中引用了《庄严经论》的一个故事,讲还俗比丘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只能选择当屠夫杀羊,后来在道友指点下重新出家并证果。

有的众生因为业力原因、有的因为环境的原因,中间也无恶不作,但是因为相续当中有如来藏的缘故,善根也有成熟的时候。虽然暂时封闭着,但是遇到佛陀宣说妙法开启,或者如佛陀般的善知识、同行道友指点之后,也有解脱的机会。


子三、对应解说


如凋零闭莲中佛,天眼见已除莲瓣,

见贪嗔等垢壳覆,众具佛藏悲摧障。

颂词释义

如凋零闭莲中佛,天眼见已除莲瓣:如前所讲,颜色凋零、闭合的莲花中有相好庄严的如来身相,具有天眼通的人看到佛身在那莲花之内,便把花瓣一一扯开,之后看到如来身相。

见贪嗔等垢壳覆,众具佛藏悲摧障:同样的,如来能见到我们的贪心、嗔心等被垢染覆盖的壳中,众生本已具有的佛藏(即如来藏)。这样的大悲尊者佛陀通过讲经说法等各种方式,也像除去遮障佛身的莲花瓣一样将众生相续当中的客尘之壳一一断除,展现出如来藏真正的本来面目。

重点分析

1.弘扬如来藏的重要性

讲如来藏的法,相比显宗空性、四谛法门更有功德,所以我们以后要着重弘扬如来藏。

2.教证

《如来藏经》:“我已佛眼见,一切众生身,佛藏安隐住,说法令开现。”意即佛眼已见众生具足如来藏,一定要通过讲经说法,以说教让众生懂得。


壬二(如蜜蜂中蜂蜜说明众生中安住法界之理) 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癸一、能表之喻


如蜂群绕蜜,智士寻求彼,

见已依方便,令蜂群离彼。

颂词释义

如蜂群绕蜜,智士寻求彼:如美味、营养丰富的蜂蜜被蜂群团团围绕,精通采蜜的养蜂人有智慧,知道这里面有蜂蜜。

见已依方便,令蜂群离彼:见到之后,依靠一种方便方法,熏烟烟或戴一个面罩驱散蜜蜂,从而得到蜂蜜。


癸二、所表之义


大仙遍知眼,见智界如蜜,

彼障如蜜蜂,而令永断除。

颂词释义

大仙遍知眼,见智界如蜜:大仙人圆满佛陀以遍知一切所知相的智慧眼,照见每个众生具有如来藏智慧,如蜂蜜一样。

彼障如蜜蜂,而令永断除:有智慧的人依靠方便方法,如同将所有的蜜蜂驱散后才能得到蜂蜜一般,宣说永断如蜜蜂般的法界客尘障碍及种子的正道,令他们现前法身。

重点分析

1.此“大仙”非彼“大仙”

大仙人指的是佛陀,在戒律里面佛陀是大仙人,一般的世间仙人不叫“大”,这里更不是指东北“大仙”等外道。


癸三、对应解说


无数蜂障蜜,寻求蜂蜜人,

驱散彼等蜂,如愿行蜜用。

众具无漏智,犹如蜂之蜜,

烦恼如蜜蜂,善毁佛如士。

颂词释义

无数蜂障蜜,寻求蜂蜜人,驱散彼等蜂,如愿行蜜用:无数蜜蜂围绕着蜂蜜,寻求蜂蜜的人是有办法的,依靠他的办法千方百计地驱散蜜蜂,如愿得到蜂蜜,自己可以吃,也可以卖给别人,如用药等方面让别人得利益。

众具无漏智,犹如蜂之蜜,烦恼如蜜蜂,善毁佛如士:同样的道理,从意义上讲,众生具有无漏的如来藏的智慧如蜂蜜一样,客尘烦恼如蜂群围绕,养蜂人利用善巧方便散开这些蜂,得到蜂蜜,如来也是这样,精通摧毁烦恼、现前法界之方便,犹如取蜂蜜之士。

重点分析

1.教证

《如来藏经》云:“我为诸众生,方便说正法,灭除烦恼蜂,开发如来藏。”意即我为众生说一些方便法门,如来藏的外壳的烦恼蜂,全部可以散开,开发出如来藏的蜂蜜。

2.时常依喻思义

我们看到蜂蜜时,不要想到它好甜好吃,应该想到如来藏。夏嘎巴尊者看到大海或虚空时,都想到上师与心性。


癸三(如糠秕中果实说明众生有法界之理)分三: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具糠粮食,不为人所用,

希求食等者,糠中取出彼。

颂词释义

如具糠粮食,不为人所用:犹如外面有糠粃或者壳子的食物,例如花生、核桃,瓜子,还有青稞和小麦,外面的糠粃没有摧毁之前不为人食用。

希求食等者,糠中取出彼:希求食物的人,在糠粃当中一定要取出来真正的粮食。


子二、所表之义


众具烦恼垢,相杂佛亦尔,

未离杂惑垢,佛业不现有。

颂词释义

众具烦恼垢,相杂佛亦尔:众生同样也具有烦恼的垢染,这个烦恼的垢染已经遮障住佛性。

未离杂惑垢,佛业不现有:如果没有离开这样的杂染,佛陀如来的无量事业不会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中示现,一旦离开了障碍,佛陀的事业也会散射。

重点分析

1.“相杂”的含义

“相杂”其实并不是佛性跟烦恼两个全部杂染在一起。他有遮障,意思是烦恼的垢染已经对他有染污,这种染污不是本性混合性的染污,应该是遮障性的染污。

2.“糠粃”的薄与厚决定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

有些人业障非常厚一直没办法苏醒过来,就像铁糠粃一样特别坚硬,高僧大德开展事业也会有困难;有些人外面的“糠秕”较薄,禅宗的有些上师稍微对他直指一下,讲几句话:虚空在哪里?然后一看虚空,马上开悟了,这种糠粃很快就没有了。希望我们的烦恼外壳比较容易抠掉,如来藏马上展现,佛的事业也能展现。


子三、对应解说


如稻荞麦稞,果实未出糠,

未熟则不为,人所用美食。

众具法自在,未脱惑壳身,

惑饥逼众前,不赐法喜味。

颂词释义

如稻荞麦稞,果实未出糠,未熟则不为,人所用美食:不管是稻子,还是荞麦、青稞,这些果实如果没有除去糠粃,还有在未成熟时,没办法成为人们所享用的美食。

众具法自在,未脱惑壳身,惑饥逼众前,不赐法喜味:同样的道理,如果众生相续中对一切法获得自在的如来藏,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佛陀的教言来脱离烦恼的垢身,一直被烦恼的饥饿所逼迫,没有办法给众生赐予法性的美味。

重点分析

1.本颂的两种解释方法

一是众生自己没有脱离烦恼——像饥饿一般痛苦的烦恼,对其他众生赐予妙法的喜悦是没办法的。一旦他离开了烦恼,对别人讲经说法,如来的事业是可以展现的。

二是众生相续中的如来藏没有脱离烦恼的身体,就像被饥饿所逼迫一样,不可以如来的教法赐予他。因为他的相续业障太重了,如来的教法赐予他的话,他不一定能接受。如来的智慧这种美味的法药虽然很殊胜,但是被饥饿逼迫一样特别可怜的众生,连接受如来妙法美味佳肴这种兴趣和能力都没有。

2.教证

《如来藏经》中云:“我见众生类,烦恼隐佛藏,为说除灭法,令得一切智”。意即看见众生的相续被烦恼逼迫,隐没了佛性如来藏;佛陀为了灭除如来藏上面如糠粃一样的烦恼,宣说了如来藏的正法,这样便可使众生获得解脱。


编写:定解G03

审核:定解G82

终审:定解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