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宝性论释》 第2课

《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第2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判梳理

【科判分析】

《宝性论》按觉囊全知朵洛瓦所造的讲义,分为契义之论名,成办大义总顶礼,具殊胜义之正论,解说圆满造论事宜共四部分。

总义

一、宣讲本论的方式

本次宣讲《宝性论》的方式与以前宣讲《大乘经庄严论》等经典会有所不同。

《大乘经庄严论》主要是讲关于发菩提心的利他思想,涉及一些饶益社会的理念;《维摩诘经》和《妙法莲花经》主要讲般若空性,以及一些诸佛菩萨和佛经的功德,世间人比较喜欢听闻;其他经典诸如《善生经》、《孝经》里面的很多道理,也比较相应世间人的心态。

《宝性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宣讲的如来藏教义比较甚深,具有一定专业性,大多数世间人可能对此理念也不太习惯,包括有些佛教徒对其中所讲到的教义也会感觉较为陌生或难以通达。因为,一方面众生所具有的功德隐藏得很深;另一方面,只有佛菩萨才能现前这些菩提功德,一般的世间人难以涉及。在《宝性论》里,很少提及凡夫现实生活当中经常涉及并了解到的内容。上师在讲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引用大量公案,或世间人喜欢的人间佛教、生活佛教的一些道理,因为这会对我们学习《宝性论》的教义有所遮障。

二、上师对闻法的要求

1、在听闻甚深法义时,即使遇到听不懂的内容,也应坚持每天如理如法地听闻并接受传承,课后自己多多研读串习,这样才能逐渐通晓其义。

2、每次听课,都应该非常积极、热情、有意乐,具足信心、欢喜心、精进心听闻大乘佛法才更具意义,其闻法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三、本论的因缘

1、无著菩萨与本论的因缘:

《宝性论》是依靠无著菩萨的智慧和境界才得到的。

2、学习本论与弥勒菩萨的因缘:

【公案】《大唐西域记》记载无著菩萨、世亲论师、狮子觉论师三人是兄弟(亦有说狮子觉是无著菩萨的弟子),彼时他们三人皆有往生兜率陀天的发愿。因此私下约定,谁先往生此处,要回来与其余二者报信。狮子觉先圆寂了,三年内了无音讯。接着世亲论师圆寂,六月仍无音讯,外道纷纷传言此二人已堕入三恶趣。某晚无著菩萨入于光明境界,光芒中见到世亲论师现为兜率天子回来报信。无著菩萨问起狮子觉是否在兜率天,世亲论师答,狮子觉往生于兜率天外院,每日沉迷于歌舞与天人嬉戏之中,根本想不起来报信之事。无著菩萨接着又问起,弥勒菩萨所讲之法怎么样?世亲论师答即是汝平时所讲大乘之法,不同之处是弥勒菩萨讲法的声音动听,闻者生喜,从无疲倦和厌烦之心。

此公案说明两点:

1、像狮子觉这样有把握往生到清净刹土的修行之人,仍会沉迷于天人的歌舞和妙乐,最后忘失了修行和回来报信的承诺;

2、像弥勒菩萨那样的金刚语传法,听众从无厌烦之心。

因此,我们此次能学习弥勒菩萨的教言,因缘极为殊胜。

【教证】

《大悲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如果即生中成为沙门、行持善法,一定会在未来弥勒佛的教法下获得成就;即便修行不是很好,乃至破戒沙门,只要受持了佛陀的袈裟,都将转生成为弥勒佛的首批眷属。”

如此说明:

1、我们要与弥勒菩萨结上善缘,学习其教言;

2、我们要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守持清净戒律,如果有机缘最好出家。若在家,应受持三皈五戒。

四、作者

弥勒菩萨,为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的下一尊佛。


宣讲论颂

甲一、契义之论名:

梵语:玛哈雅那俄达绕单札西札

藏语:特巴钦布杰喇密单究

汉语:大乘宝性论


梵语与汉语对照:

(1)分别释义:

玛哈是“大”之义。何为“大”?《大乘经庄严论》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讲的七大稍有不同,前者讲的是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证悟大、事业大,后者讲的是大观察、大随顺、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证悟、大事业。具此七个特点的法称为“大乘”,此七大在声闻乘等皆无。

雅那是“乘”之义,何为“乘”?乘分因乘和果乘。因乘是指依此能达到目的,如同马车、火车、汽车,有“车”之义。果乘即是所到达之目标地。

俄达绕为“无上”之义,单扎为“续”之义。

俄达绕单札连起来是“无上续”,若直译为《大乘无上续论》,又可能会导致与很多密宗方面的教义混淆或误解,所以采用其引申义“宝性”(“佛性”),而翻译为《宝性论》。汉译本中的很多典籍,包括现在通用的《藏汉词典》,都沿用了《宝性论》这一论名。宝性中“宝”为如来藏之义。《宗镜录》云:“宝洲在何处,即众生心是”,宝洲即是众生的心识。

西扎是“论”之义,藏文中称为“单究”,论与经不同。世亲论师云:“对治烦恼敌,救护恶趣众,救治称论典,余宗无此二。”即论典有两个特征:1、对治烦恼敌;2、救护恶趣众生。

(2)总释论名:

总体来说,《大乘宝性论》,又称《大乘无上续论》,宣讲佛性如来藏之大乘之法,听闻此论能不堕恶趣,转生善趣,断除自相续烦恼。


甲二、成办大义总顶礼:

顶礼一切佛菩萨!

此论是藏地后译派译师洛登西日于十世纪末或十一世纪左右,在印度无喻【无有比喻之义】的城市(据说位于现在的克什尔米尔一带)里翻译完成的。为了翻译顺利圆满,也为了区别三藏的不同,按藏传佛教惯例,在开头“顶礼一切佛菩萨!”


总说品

甲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分三:一、安立论体;二、广说分支;三、圆满所为。

乙一(安立论体)分三:一、总纲义;二、对应经教;三、次第固定之理。


丙一、总纲义

佛法僧界觉,功德佛事业,略摄全论体,此七金刚处。


颂词释义:

佛、法、僧、界、觉、功德与事业七法,摄略本论的所有内容。这七个法都像金刚一样的,是众生证悟的依靠处。


重难点分析:

1、本颂的重要性

整部《宝性论》的意义全部都在这个偈颂中圆满宣说。利根者听闻论名即可明白全论之义;中根者只要听闻这个偈颂就可明白全论之义;其他根基者,则需要对每个偈颂都一一加以学习。因此,总纲义这个科判尤为重要。

2、七金刚处及次第

《宝性论》所讲的一切分支之体或内容,总体概括为佛、法、僧、界、觉、功德、事业具有次第性的七个金刚处来宣讲。按照如是次第:从讲者而言,具条理性,不会紊乱;从听者而言,能断除一切增益怀疑,易明白其中真意。

3、全论五品

《宝性论》共分五品:1、如来藏品;2、菩提品;3、功德品;4、事业品;5、利益品。

4、分述七金刚处

(1)前三金刚处所得为何?

学习本论最终可获得三宝果位。此处的三宝与平时我们所说的佛、法、僧三宝,名称虽然一样,但在内容的深度方面有所差别。

所得的第一个是佛宝,究竟圆满自他二利、具八种功德的佛陀;

所得的第二个是法宝,远离一切贪欲、具有八种功德,为道谛和灭谛所摄的一切法;

所得的第三个是僧宝,具足二种智慧、复不退转之圣僧。此处与小乘四位以上比丘组成的僧团称为僧宝的说法不同,此处的僧宝是指道、灭二谛在相续中具足的圣者,如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相当于《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二十僧伽。

(2)第四金刚处真实所证悟的是什么?

如来藏,又称“界”、“种性”等。在众生位时,虽然自性是清净的,但被各种烦恼所遮障,此时叫“界”(界中隐藏了很多东西,但我们未曾现见),亦可称“如来藏”。在如来藏品中讲的比较清楚,这就是我们需要所证悟的。所证悟的法依靠上师的窍诀及大乘佛法的教义,慢慢地,自己具有佛性的道理,最后就明白了。

(3)第五金刚处证悟的本体是什么?

是无上菩提。若说如来藏是自性清净的佛,那菩提就是离垢清净的佛。

通过上师的窍诀修行以后,逐渐在修行过程中把障碍去除,现前菩提,这是证悟的本体。这在菩提品中讲的比较清楚。

(4) 第六金刚处功德是什么?

讲的是当我们证悟之后,现前法身的离系果和色身的异熟果,共有六十四个功德。

(5) 第七金刚处事业是什么?

依靠这些功德的力量可以相应地所化众生,令他人证悟,此为佛陀事业。

(6) 为何称为金刚?

金刚能摧毁一切,但任何事物无法摧毁金刚。以上七个法均是依靠个各别自证而现前的最究竟的智慧真相,能摧破其他一切假立的虚幻之法,而其自本体如同金刚一样,无法被摧破。因此称为“金刚”。

(7) 为何称为处?

“处”是指能诠的语言文字。是证悟的依靠之处,是证悟的基础和根本。

《宝性论》这部论典依靠语言文字得以成立,没有语言文字的表述、诠释,众生无法了知,证悟也无从谈起。


丙二、对应经教

自相系依次,总持王经序,知三处余四,具慧佛法分。


颂词释义:

如是七种金刚处各自的体相或本体之间相互关联的严密次第,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请问善说如来大悲经》的序品中可知前三个金刚处。其余四个金刚处,分别以具慧菩萨的六十种净治法和如来的八十种法可知。


重难点分析:

如同《现观庄严论》与《般若经》对应,《宝性论》的内容在经典中是如何对应的?

(1)七个金刚处在不同的经典中均有对应

1)、前三金刚处佛法僧三宝在《大方等大集经》的《增上意乐品》中宣说;

2)、第四金刚处如来藏在《佛说不增不减经》中宣说:

3)、第五金刚处菩提在《胜鬘夫人经》中宣说;

4)、第六金刚处功德也在《佛说不增不减经》中宣说;

5)、第七金刚处事业在《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可思议经》及《佛说无上依经》宣说。其中《佛说无上依经》连品数都与《宝性论》均相同。

(2) 七个金刚处在同一经典中亦能全部对应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请问宣说如来大悲经》是《大集经》的一品,又称《如来大悲经》。此七种金刚处本性的关联,按照此处宣说的次第:

1)、此经的序品种宣说了前三处三宝,彼中云:“出有坏于诸法等性中真实圆满成佛,善转法轮,有无量极其调柔的弟众......”

2)、剩余四处,序品之后宣说了具慧菩萨道法功德之垢的六十种净治法,即菩萨的四种庄严,八种光明,十六种大悲,三十二种事业,众生具有如来藏,因此可以通过这六十种净治法而净除垢染。此为第四金刚处如来藏;后三金刚处则于如来的八十种法可知:

3)、大菩提十六种大悲是第五金刚处菩提;

4)、之后按照次第宣说了第六金刚处功德为:十力、四无畏,佛陀十八不共法;

5)、最后宣说如来的三十二种无上事业(事业者和事业同时宣说)为第七金刚处。

(3)教证

《究竟一乘宝性论》:“譬如石矿中,真金不可见,能清净者见,见佛亦如是。”佛陀的这些功德和事业现在很难见到,但实际上逐渐逐渐也可以见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说到的,虽然我们无法看见矿石里面的纯金,但经过擦拭、通过锤炼之后,能见到纯金;真正的菩提,同样通过前面的修行,最终也能得见。


丙三、次第固定之理

佛生法生僧,僧得智藏界,终获智大觉,力等利生法。

颂词释义:

本论的次第是先有佛、法,再有僧众,僧众再进一步认识如来藏的佛性,从资粮道到十地对佛性的不同认识,最后证得菩提果位,此时功德事业自然出现。

重难点分析:

1、七个金刚处之排列次第有何原因,何以佛法在前,事业在后?

(1)世间首先出现佛陀,彻底了知世界的真相;(佛)

(2)然后佛陀于清净处转法轮;(法)

(3)世人依法次第修行,相续逐渐调伏,产生了得菩提之僧众;(僧)

(4)有了僧众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如来藏本体的智藏界,因为具有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智慧本性,叫做自然本智,这是每个众生都藏有的,因此也叫“如来藏”或“智藏”;(界)

(5)有了僧众,对如来藏的障碍逐渐遣除,对如来藏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之后,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慢慢遣除客尘,终究成为离垢清净的如来,证得真如智慧,也可以叫做大觉、大彻大悟、正觉菩提,殊胜菩提;(觉)

(6)有了真如智慧之后,功德的支分“力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出现;(功德)

(7)具足这些功德之后,就能成办饶益所化众生的事业。(事业)

因此,本论的次第先有佛,再有法,然后有僧众,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如来藏的佛性,从资粮道到十地对佛性不同的了知,最后得到菩提,有了对菩提的了解,功德和事业自然而然出现,非常有逻辑性。

2、请转法轮的因缘

如释迦牟尼佛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说:“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佛陀刚开始未转法轮,经天人再三祈请后,转了三次法轮,于印度鹿野苑开始初转法轮,世间中开始有了佛法光明。


编写:定解G83

审核:定解G82

终审:定解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