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宝性论释》 第3课

《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第3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判梳理

【课前开示】

1、如理如法修行

(1)经常实修:每一个大乘佛教徒都要实修。上等者最好时常禅修,安住在本性当中;中等者应经常思维法义,如果做不到,也要不间断地念诵咒语。修行不能间断、禅修不能间断,这一点尤为重要。

(2)祈祷加持: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祈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要时时刻刻祈祷上师和本尊,同时也要经常供一些护法。尤其是末法时代,时时祈祷像莲花生大士那样威力强大、加持力迅猛的本尊或上师,这是使自己修行圆满的特别殊胜之法。

2、讲经说法

我们度化众生的主要方式就是讲经说法。如果各个道场、地方需要讲经说法的法师,可以联系派遣法师和堪布。

总义

闻法态度:

1、求法意乐:听闻《宝性论》时,大家应该具足信心,要有一颗想懂得佛性和如来藏的渴求心。

2、善始善终:就一节课而言,上师在早期需要翻译、校对、修改,中间也要先看一遍,并对照、参考藏文资料。为了对听者负责、保证外语同步翻译顺畅连贯,还要为翻译人员先讲一遍,课上再讲一遍,课后再听一遍下面的辅导,总共花了很长时间。

闻法期间,道友们也不应太浮躁、缺乏原则,因为听不懂便果断放弃,又开始追求其他新知识。如果生生世世都这样串习,那来世所做也不一定很圆满。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应以智慧抉择,然后认真行持,并善始善终。


宣讲论颂

乙二(广说分支)分二:一、广说所得三宝之分支;二、广说得法四处之分支。

丙一(广说所得三宝之分支)分三:一、三宝各自本体;二、安立三皈处之理;三、以释词解说。

丁一(三宝各自本体)分三:一、究竟皈处佛宝本体;二、佛之圣教法宝本体;三、受持佛法者僧宝本体。

戊一(究竟皈处佛宝本体)分三:一、以赞叹而真实宣说;二、分析彼义而宣说;三、以对应而广说。


己一、以赞叹真实宣说

1、掌握本论的分析方法

本论与《大乘经庄严论》的风格比较相同。有些大德将弥勒菩萨的论典比喻成大海波浪式——后浪推前浪般层层推显。每朵浪花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二致,其实浪花的形状和流向各不相同。或者如同天上降下的片片雪花,看起来每一片都一样,但实际上每一朵的形状和体性都不尽相同。同样的,当我们未做深入分析时,似乎每个科判都大同小异:前面略说、中间广说、最后予以对应,翻来覆去,重复宣说,但真正详细观察的时候却并非如此。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学得深入、细致、透彻,如此方能通达其中的甚深意义。

2、《宝性论》里讲的佛宝和我们平时的认知有何不同?

《宝性论》里讲到的佛宝、法宝、僧宝,和我们平时认知中的佛法僧三宝有所不同。在我们的认知中,佛的形象通常是色身或化身。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佛陀,基本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或药师佛。凡夫心中佛陀的形象,无疑就是肉眼可见的唐卡、画像或寺院中金色的塑像。但实际上,我们皈依的是最究竟的佛——法身佛,佛陀的法身和色身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在这里,弥勒菩萨宣讲了何为真正的、了义的佛。

无初中末寂,佛自觉觉已,

为未觉觉说,无畏恒常道,

持胜智悲剑,金刚斩苦苗,

见林绕疑墙,尽摧佛前礼。

要点:这个偈颂中,弥勒菩萨主要以赞叹的方式来宣讲佛宝的六种或者八种功德。


颂词释义:

实体的六种功德:

1、无初中末:佛宝无有初际生、中际住、后际灭的无常变迁三相。

2、寂:寂灭戏论与分别。

3、佛自觉:不依他缘证悟 。

4、觉已:自然觉悟(是智慧圆满)。

5、为未觉觉说,无畏恒常道:佛证悟后,在大悲心的推动下,为没有证悟的众生宣说无畏惧轮回、不退转恒常现前法身之妙道(悲心圆满)。

6、持胜智悲剑,金刚斩苦苗,见林绕疑墙,尽摧佛前礼:持执这样殊胜的智悲宝剑与金刚,依次以智悲宝剑斩除能产生后面近取蕴痛苦的苗芽,以智悲金刚摧毁我执我所执等种种见解密林围绕的怀疑坚墙,因此威力圆满。于具足六法而究竟二利的佛陀前,三门恭敬顶礼。


重难点分析:

1、第一个功德:“无初中末”——无为法的功德。

一切有为法都有初际生、中际住、后际灭的无常变迁三相。而佛不是由因缘所生,因此没有前际的产生,也没有中际的安住,更不可能有后际的毁灭。因为已经彻底超越了因缘、迁变等有为法的范畴,有为法的三种法相都没有了,因此,成立佛宝是“无为法”不迁变的功德。

遣疑1:佛陀有开始时的降生,中间也有安住四十九年说法,后来有示现涅槃,怎么会没有初中末呢?

答:示现十二相的是色身佛,从实相来说,佛陀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是无为法,无生无灭。

教证:《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这部经主要讲了如来藏,如来法身是不生不灭的。经中讲到,当时很多菩萨聚集一处,经文殊菩萨祈请,佛于是为大家宣说了如来最开始没有产生、最后没有灭的道理。

遣疑2:如果无生无灭,如来岂不是没有了?

答:并不是这样。如来在众生面前无期显现的色身,不是真正的实相,而是一种现象而已。

教证:《无想经》云:“如来无上王,无生亦无灭,为诸众生故,示现于生灭。”本性中,如来是无生无灭的,但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如来的色相,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示现有生有灭。

2、第二个功德:“寂灭”——任运自成的功德。

所有身体、语言的戏论都没有了,心的分别念都不存在,所以叫寂灭。因为佛陀已经彻底现前证悟了空寂离戏的自性法身,所以具有了事业任运自成的功德。

3、第三个功德:“自觉”—— 自己觉悟的功德。

从始至终,佛陀都不需要依靠其他诸如比喻、理论或善知识等他缘,而是依靠自己本有的自然本智的力量觉悟。


以上三者为自利方面的功德。(不生不灭、任运自成、自己觉悟)


4、第四个功德:“觉已”——智慧圆满。

佛陀已完全现量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由于已具足上面所讲的三个功德(无初中末、寂灭、自觉悟),因此智慧圆满。

5、第五个功德:“为未觉觉说,无畏恒常道”—— 悲心圆满。

佛陀出世就是为了没有觉悟的芸芸众生。他们一直有实执,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我”和“我所执”,十分可怜。为了使这些众生证悟,佛陀对他们宣说了觉悟之法,教导众生如何在轮回之中无有畏惧,在正法中永不退转。

6、第六个功德:“持胜智悲剑,金刚斩苦苗,见林绕疑墙,尽摧佛前礼”—— 威力圆满。

佛陀手执殊胜的智慧大悲之宝剑和金刚(这里把殊胜的智悲比喻成宝剑与金刚),分别斩除和摧毁了众生轮回中的痛苦苗芽——即苦因与苦果。这样的苦之苗芽,先用慈悲心摄受,后用智慧的宝剑斩断,最终彻底断除了众生轮回的痛苦。之后,又用智慧和大悲的金刚,摧毁了各种各样被邪见密林、稠林所围绕的怀疑的外墙。由于金刚无所不催,用智慧与大悲的金刚能彻底摧毁我和我所执——即萨迦耶见、亦或邪见、常见或断见的密林。

世间充斥着诸多邪见、断见等见解的密林,密林中围绕着对正法、三宝怀疑的高墙,但在智慧与悲心的金刚力量面前,所有的密林坚墙均不堪一击。而这强大的摧毁者不是别人,正是伟大的佛陀。

遣疑:这里为什么用“密林”比喻?

答:“密林”是佛经里的常用词,因为在茂密的森林里很容易迷路,完全不由自己,且将面临很多危险。因此,佛经中常用“密林”来做比喻——我们在见解的密林当中迷失,根本找不到正确的路。

教证:《般若经》中讲:遇到般若法门,预示着接近森林的边缘,即将走出生死轮回的密林。


此处的“智悲力” (智慧圆满、悲心圆满、威力圆满)即是他利方面的三个功德。


7、以反体角度来讲的八种功德:

以上此六种功德以及究竟圆满的自他二利功德,即为八种功德。


己二、分析彼义宣说

科判分析:前一科判是从“能说”的角度而赞叹佛陀,这一科判则是从“所说”的角度赞叹宣讲佛陀的八种功德。

“分析彼义”:也就是分析佛陀的八种功德,只不过这里宣讲的方式不同。

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

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

颂词释义:

这里宣讲了佛陀具有自利、利他的两种功德。自利方面有“无为”、“任运成”、“非依他缘证”三种功德;他利方面具足“智、悲、力”三种功德,这样以实体来分,就是六种功德。再加上以反体来分的自利、利他这两种功德,佛陀一共就具足了八种功德。


重难点分析:

佛陀的八种功德

1、无为:非因缘而产生,也就是超越了因缘范畴,即是无为法体之功德。

法相释词:所谓“无为”,梵文Asamskrta的意译。不依任何因缘,无有造作、迁变的法,即为无为法。

遣惑:这里不是说佛陀是无为法。如果所有的无为法都是佛陀,那虚空、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也会变成佛陀。当然,从通达万法实相的角度来说,可以说真如无为法就是佛陀。

教证:《宗镜录》云:“佛身无为,不生不灭。”真正的佛身即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无生灭故,称之无为法。这是第一个功德。

2、任运成:毫无勤作,即是任运自成之功德。

佛陀不依靠任何勤作、造作,一切功德自然具足,即是任运自成,这是第二个功德。

要点:此处主要从佛陀的事业任运自成的方面来赞叹佛陀的功德。

3、非依他缘证:不依讲闻等外缘而内证自知之功德。

佛陀并不是依靠外缘,如善知识、各种比喻和推理以及文字等来证悟。我们要证悟要依靠诸多外缘,但佛陀证悟只需要依靠自己本有的自然智慧。这是第三个自利方面的功德。

要点:佛陀苦行了六年只是色身的显现,若是现前智慧法身,则不依靠他缘而证悟。


以上三个是自利方面的功德,下面是他利方面的功德:


4、智:具足以上的三个功德,即是圆满智慧之功德。

或者说佛陀的智慧包罗万象,对于世俗和胜义所摄的一切万法,就像把庵摩罗果置于掌中一般看的清清楚楚,于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无碍。这是佛陀的智慧圆满。

5、悲:将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道,即是圆满大悲之功德。

佛陀的悲心圆满,就是将所有没有证悟的可怜的芸芸众生,安置于不同的果位,令这些痛苦的众生脱离苦海,这就是佛陀的悲心。世间人如果较有智慧就会努力赚钱,但没有悲心,不会关怀他人,佛陀则完全不同,对每个痛苦的众生都有亲切平等的悲悯之心,这是悲心的功德。

6、力:能遣除众生之苦因与苦果,即是圆满力之功德。

前面的颂词以宝剑和金刚作比喻,依靠智慧和悲心,遣除众生相续中所有的苦因苦果,佛陀有这样的能力。

7&8、具二利:前三种是自利圆满的功德,后三种是他利圆满的功德。

这一切归集起来,就是具足八种功德的佛陀。


己三、彼等对应广说

要点:前面以赞叹佛陀的八个功德作为依据,之后分别一一对应宣说。

是无初中末,自性故无为,

寂灭法身故,名谓任运成。

颂词释义:

是无初中末,自性故无为:因为无初中末三相的自性,因此是无为法。

寂灭法身故,名谓任运成:因为寂灭了法身的缘故,所以任运自成。


重难点分析:

第一、为何是无为法?

因为真正了义的佛陀是无有初中末的自性,以此缘故,是无为法。

要点:我们不能认为“佛陀是无为法”,或者“佛陀像虚空一样”,其实佛陀与虚空并不相同,虽然没有业和烦恼,但是佛的这种无为法与真如法性是一味一体的,具有这样的功德。

第二、 为何是任运自成?

因为佛陀身语意戏论无余寂灭——没有身体、语音、分别念的各种操作、戏论、勤作等,是真正的空性法身。因为法身所安立的缘故,佛陀是任运自成、无有勤作的。

教证:《入中论》:“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各别自证故,非依他缘证,

证此三故智,说道故为悲。

颂词释义:

各别自证故,非依他缘证:因为是各别自证的缘故,因此不依靠他缘而证悟。

证此三故智:因为证悟以上的三种道理所以智慧圆满。

说道故为悲:因为为众生宣说解脱道的缘故所以悲心圆满。


重难点分析:

第三、为何不依他缘证悟?

佛陀并非依靠比喻、推理、文字、善知识等他缘而证悟,因为佛陀的证悟是“各别自证”。凡夫一般需要依靠各种各样的推理、推断等才能得到证悟,而佛陀完全远离能所二取的方式,依靠各别自证,以自然智慧现前一切万法的实相,因此成立佛陀是非依他缘而自证。

第四、为何智慧圆满?

因为证悟无为、任运成及非依他缘证三者的缘故,而获得智慧圆满。

第五、为何具大悲?

为了使可怜的众生获得解脱,而宣说世间及出世间道的缘故,佛陀具足悲心圆满的功德。


威力以智悲,断除苦惑故,

前三成自利,后三成他利。

颂词释义:

威力以智悲,断除苦惑故:因为以智悲断除众生的苦因苦果的缘故,因此威力圆满。

前三成自利,后三成他利:具足前三种功德称为自利圆满,具足后三种功德称为他利圆满。


重难点分析:

第六、为何说佛陀威力圆满?

因为佛陀以智慧和悲心断除了众生的苦因(烦恼)和苦果(痛苦),这就是佛陀的威力。如此,智悲力三个功德圆满。

第七、为何前三者称为自利?

因为懂得了前面的无为法、任运自成、非依他缘而证,就能断除一切有漏法,并且具足无漏的大乐智慧,最后自身圆满究竟。如果前三者的正行没有证得,后面所得果也不会究竟,如此,具足了前三种功德,所以自利圆满。

第八,为何说后面三者是他利圆满?

如果想要利益众生,首先要以智慧照见一切万法及一切所化众生(智慧圆满),如果没有悲心也不可能趋入,只有悲心圆满才能去度化众生(悲心圆满)。再者,如果没有能力,也没办法度化众生,但是佛陀具足此能力(威力圆满),所以他的事业任运自成。佛陀具足智悲力三方面的功德,就一定会利益到众生。因此从他利方面具足如此功德而成立佛陀他利圆满。


编写:定解G84

审核:定解G50

终审:定解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