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宝性论释》 第6课

《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第6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科判分析

前面宣讲了佛法僧三个金刚处,本课宣讲了其余的四个金刚处: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首先,解释了这四个金刚处,以及了知这四个金刚处能够产生佛法僧三宝的道理唯有佛陀的智慧。这四个法是依照次第而产生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之后广说了以上四金刚处不可思议的理由并做了分析。接下来是四金刚处作为产生三宝的因缘,是如何安立的。至此,总说品宣讲完毕,接下来是第一品,如来藏品,从八个方面宣说,首先是第一个方面,法界周遍的道理,以三个推理来证明众生恒时具有如来藏。最后,上师重点为我们指出,这个道理对于修行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理由,希望我们能够对其产生信心,认识心性,并经常顶礼、祈祷自己的心性。

宣讲论颂

丙二(广说得法四处之分支)分三:一、共同宣说;二、各自本体;三、彼等功德。

丁一(共同宣说)分四:一、四处成为圣者境之理;二、宣说彼等亦不可思议;三、广说其理由;四、推理因缘安立。


戊一、四处成为圣者境之理

要点:

1、共同宣说分为四个部分,朵洛瓦尊者在造注释的时候,此处的科判主要是以华智仁波切的一个偈颂为主来分的。

2、这里所说的圣者的境界,不是一般的菩萨、声闻、缘觉的境界,而是大乘圣者佛陀的境界。

有无垢真如,无垢佛德业,

彼生妙三宝,见胜义者境。

颂词释义:

有垢真如、无垢真如、无垢佛陀的功德、无垢佛陀的事业,以这四处的因缘产生善妙三宝的道理,唯一是具有照见法性胜义谛究竟智慧的诸佛的境界。

重难点分析:

1、解释此处的四个金刚处

(1)有垢真如:是指有垢染的真如,即如来藏。实际上是法界真如没有脱离烦恼的皮壳,一直藏在烦恼当中,对于这样的众生位,称为具有如来藏的阶段。

(2)无垢真如:也叫做菩提金刚处,是指如来藏通过修道而远离所有客尘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当客尘逐渐地全部得以清净,最后如来藏的本体完全现前,变成菩提的阶段。

(3)无垢佛陀的功德:与法身真实性相属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离系果及三十二妙相等异熟果所摄的佛陀之法,即无有垢染的佛的功德。

法身功德,或者说离系的功德,有三十二种,包括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色身功德,或者说异熟的功德,也有三十二种,即佛的三十二种妙相,其中也包括八十种随好。

(4)无垢佛陀的事业:指依靠真实成就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离系和异熟的这些功德的威力随应各自而任运自成不间断成办利生的无上事业。

2、这四个金刚处以及前面三个金刚处的关系

(1)这个四金刚处,产生了前面的三金刚处。

也就是说,前面讲的三宝,是在这里讲的四个金刚处中出现,如何出现的道理,唯有断证功德圆满的佛陀才能彻底了知。

(2)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上下相连的。

我们先有如来藏,通过修行证得菩提而成佛,成佛后具足无垢佛陀的功德,有了功德才能彻底的利益众生。(凡夫只能相似地利益众生,甚至连菩萨和声闻缘觉的利益众生也不究竟,最究竟地利益众生唯是佛的事业。)有了佛的事业,整个世间才出现三宝,如释迦牟尼佛因地时积累资粮,逐渐成就所有功德之后,我们这个世间当中,佛、法、僧三宝也相继出现。


戊二、宣说彼等亦不可思议

此三宝种姓,见一切者境,

彼四依次第,四因不可思。

颂词释义:

了知这四金刚处成为产生佛法僧三宝的种性,是现见一切万法者佛陀智慧的行境,这四个法是依照次第具足将要讲的四种理由,是普通人不可思议的。

重难点分析:

此处所说的“种性”的别称

(1)可以说“因”,即解脱、涅槃的因。

(2)也可以说《俱舍论》中十八界的“界”。即“种类”。“种类”的意义是说,就像有金银等多种宝物的山称为宝界山一样,此处就一个相续中具有十八种类而言,故称为界。什么叫做界呢?所谓的界,可从因和果两方面解释,从因的角度,也即种子,因为它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法;从果方面,能受持与自己不同的法,也就是说,在同一相续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种类的法共存。此外,各自同类作为后面同类之因,因而称为种类。(参考《俱舍精要》)

(3)或者“种子”。即无著菩萨论点中所宣说的“种子”。


戊三、广说其理由

若问:四种理由是什么?

清净具染故,无染清净故,

无分之法故,任运无念故。

颂词释义:

清净具染故:(有垢真如)在同一时间心的自性既是本来清净,也是具有以暂时客尘染污的缘故,表面似乎相违的两种法在同一基中集聚,故不可思议;

无染清净故:(无垢真如)先前无有任何客尘染污,与修道后所有垢染极其清净,表面上似乎相违,故不可思议;

无分之法故:(无垢佛陀的功德)十力等胜义的功德,在完全有染污的凡夫位,本来也无可分割的存在着,然而却又不能现前,表面上似乎相违,故不可思议;

任运无念故:(无垢佛陀的事业)既是无有勤作任运自成,一切时间不断随所化众生缘分而成办所愿,也是没有抉择彼、此等这些分别念的缘故,表面上似乎相违,故不可思议。

重难点分析:

本颂词所广说的四金刚处不可思议的理由是什么?

(1)第一个金刚处,有垢真如即如来藏,为何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理由:

每个众生如来藏的本体,本来都是清净的,但其上面被客尘(烦恼障和所知障)一直染污着,这样的话,既是本来清净,又被染污着,染污和清净表面看起来,在同一个法上集聚是完全相违的,这样的道理,甚至连声闻缘觉都难以通达,很难理解,何况是凡夫,因此说这是不可思议的。

分析其并不矛盾:

《吉祥鬘请问经》中也云:“天女,此二法难以证悟,心自性光明难以证悟,心真实随烦恼难以证悟。天女,你能听闻此二法,是具大妙法之菩萨。天女,其余声闻缘觉当以信心于如来前证悟此二法。”我们的自性是光明的,这是很难证悟的,客尘是随烦恼的,这也是很难证悟的。

这两个法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矛盾,众生既是佛,又有障碍,于是令人心生疑惑:众生既然是佛,又怎么有障碍呢?

实际上并不矛盾,《辨法法性论》、《如来藏经》等大乘经典中对这些道理宣讲的比较清楚,如《如来藏经》中,佛说:“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虽然众生具足与佛无异的本体清净的如来藏,但却暂时被客尘遮蔽着,就像是虚空本来清净,但会偶然出现云雾一样。因此这两个法实际上并无相违之处。

(2)第二个金刚处,无垢真如即菩提,为何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理由:

无垢真如菩提的本体,连丝毫许不清净的垢染也不存在的,但这种菩提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通过三个阿僧祇劫修道得以清净显露。从表面文字看,本体非常清净,又具足垢染得以清净,这种表达显得很不可思议、有相违之处。

分析其并不矛盾:

实际上,对了知心性光明的人来讲,并不相违。每个众生本来具足非常清净的佛性,但这个清净的佛性有暂时的客尘,可以通过修道得以遣除。就如同金子生了锈,通过某些方法遣除后,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所以并不矛盾。

(3)第三个金刚处,无垢佛陀的功德,为何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理由:

凡夫地的时候,每个众生已具足十力、四无畏等圆满佛的所有功德,这些功德以不可分割的方式存在,然而又不可能展现。也就是说本来众生该有的功德已经具足,但丝毫体现不出来,完全是凡夫俗地。表面上看这也是相违的,不可思议。

分析其并不矛盾:

朵洛瓦尊者的注释中引用《华严经》的教证,如《华严经》中云:“未趋入如来智慧之众生于有情趣少许亦无有,然以想执不现如来智慧。远离想执无碍出生遍知智慧自然本智。”

无著菩萨的注释也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有一幅特别大的经卷,将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信息均摄于其中,再将这部经卷变成如微尘一般细小,谁都无法观察得到,当以智慧打开缺口,功德显露时才会发现,经卷在微细处时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不曾发觉而已。以此比喻说明,众生被无明障垢遮蔽时所有功德都看不见到,一旦通过修道的方式展现,所有的功德都能呈现。

比如现在的科技,很小很小的芯片里面,有无量的资料、视频,当聚集在那里的时候特别微小,不一定能发现,一旦展现的时候,原来是可以在小的硬盘或者小的芯片里具足的;同样的,其实我们众生很多的功德浓缩成很细微的习气在如来藏当中保存着,在这个时候谁都发现不了,只看到这个众生烦恼很重,一旦因缘成熟,都可以展现这些功德。

因此,以《华严经》所讲的道理说明,无垢功德以不可分割的方式具足,与现在展现不了,也并不相违。有很多隐藏的东西虽然暂时看不出来,一旦展现的时候也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一直就存在,所以并是不相违的。

(4)第四个金刚处,无垢佛陀的事业,为何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理由:

得到了佛果的时候,因为佛有功德的缘故,在没有任何勤作的情况下,度化众生也能随顺众生的根机无勤成办。比如有些人喜欢听课,就给他讲经说法;有些人喜欢神变,就在他面前示现神变;有些众生喜欢其他的世间娱乐,佛陀也会以这种方式展现,但佛陀没有分别念。按照一般的常识来讲,做任何一件事情,可能有理想、规划,有自己的目标和愿景,要实现目标,中间一定要努力,要付出、奋斗等等。但是佛没有这样的勤作,“一念”也没有,没有“一念”的情况下任运自成。我们一般人讲这个是很难以理解,“怎么会是这样呢?”不可思议。

分析其并不矛盾:

实际上对佛而言,在无勤当中能够成办很多的事业。包括佛转法轮的时候也是,在不同的众生面前,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法要。没有因为跟这群人有缘就转法轮,跟另一群人因缘暂时不成熟就不转法轮,没有这样,而是随机利益他们。

《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说了一些佛在身语意方面的事业:“善男子,当以此差别如是了知,如来事业不可思议,随得等性,一切无罪,能使三时相联之三宝种族不间断。行持不可思议事业之如来身也不舍虚空自性于一切佛土示现。语言也不舍无诠法性,如所了知语言而为众生说法。意远离一切所缘,亦尽知一切众生之心行及意乐。”

无著论师在其注释中也宣说了三十二种不可思议的佛之事业。

所以,佛陀的力量不可思议,如以前引用过的教证,《无死鼓音陀罗尼经》中云:“佛陀功德不可思,圣法功德不可思,圣僧功德不可思,于不可思起信已,异熟亦为不可思。”

从佛的事业层面来讲是任运自成,但是任运自成,也不一定非要有一些分别和思念。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里有很多比较适合的教言,经中说过:“我于诸众生,无有差别心。以器不同故,所说有分别。”因为法器不同的缘故,因此有不同的分别。但从佛陀的角度来讲,对众生没有什么差别,是一视同仁的,他的大悲同源,完全是一视同仁。可是我们众生的心不同,有些众生对佛特别有信心,那么这种众生就得到利益;而有些众生,对佛没有信心,像善星比丘,在佛陀面前呆了很多年,已经依止了佛陀二十四年,但是他说:“我比你还精通佛法”,所以也没办法饶益。因此,佛的事业,虽然对众生一视同仁,但并不一定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利益。

所以,佛陀任运自成的事业和没有分别念,看起来是有点儿不可思议,实际上也是不相违的。


戊四、因缘之安立

所证及证悟,证支令证故,

依次一净因,三处是为缘。

颂词释义:

有垢界自性清净是所证之处,远离一切垢染的菩提是证悟自体之处;与菩提相关的功德是证悟分支之处;功德的威力事业是使他众也证悟之处。为此,这四处依照次第,第一处有垢真如是所净之因,因为于所有垢染清净中产生三宝的缘故,后面三处是能净之缘。因此,在这四处中,也摄集一切所知。

重难点分析:

1、四个不可思议的四金刚处是产生三宝的因缘,那么哪些是因,哪些是缘?

其中第一个,所证如来藏是因,后面的菩提、功德、事业这三处是缘。以下作分析:

(1)所证:所知、所证悟的就是前面讲的有垢真如,即如来藏,这是所要证悟的、所要清净的。从上面的障碍全部要清净的层面来讲称为所净,从要证悟它的本体的层面来讲是所证。因此,这第一个如来藏金刚处是所净之因。

(2)证悟:要证悟的菩提,即前面所讲的无垢真如,这就是我们最终要证悟的本体,完全通达了如来藏的本体就称为菩提。因此,这第二个菩提金刚处是能净之缘。

(3)证支:功德,即证悟的支分,指证悟首要的助力和条件。得到菩提后,相关的功德,即前面讲过的离戏的功德和成熟的功德自然而然会具足的。因此,这第三个与菩提相关的功德金刚处是能净之缘。

(4)令证:有了这样的功德以后,做什么呢?佛的事业就是让其他的众生证悟菩提——令证悟,因此,功德的威力事业就是使他众也证悟,也是能净之源。

2、上师通过分析四个金刚处是产生三宝因缘给我们的开示。

所以,有些人修行,不要想着我证悟以后会过得很快乐,肯定没有什么烦恼。我有时候担心讲《宝性论》的时候,没有什么人听,为什么呢?现在大多数人就关心自己的烦恼,其他什么都不关心。如果谁讲:“减少自己的烦恼、减少自己的压力!”就觉这个人得讲的很好,我很有信心。如果跟自己的烦恼和压力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道理再好再妙再深再玄的话,都好像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让众生真正感受到无漏的大乐,这个是很重要的。


丁二(各自本体)分四:一、所证法界之义;二、证悟本体菩提之义;三、证悟分支功德之义;四、能证事业之义。


就有垢真如而言,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科判分析:

《宝性论》在总说品当中宣说了三宝,然后分以下四品宣说,最后宣讲《宝性论》的功德(利益品),这就是全论的基本框架。

第一品 如来藏品:宣讲所证的法界的意义。法界指的是如来藏,有时候用法界,有时候用有垢真如,有时候用如来藏来表达。

第二品 菩提品:宣讲所证法界的意义和证悟本体的菩提的意义。

第三品 功德品:宣讲证悟菩提的分支功德的意义。

第四品 事业品:让其他众生能证悟的事业。

第五品 利益品:本论《宝性论》的功德。


第一 如来藏品

戊一(所证法界之义)分八:一、法界周遍之理;二、以总纲略说能遍;三、广说总纲义;四、解说之摄义承接;五、依承接以比喻宣说;六、以信心证悟教之义;七、认清所证之空性;八、以彼等解说之必要。


己一、法界周遍之理

佛身遍现故,真如无别故,

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颂词释义:

圆满佛陀的法身能够起现周遍于一切法的缘故,一切轮涅的法性真如无有差别的缘故,一切有情均具有法界的自性清净、障碍可净的如来种姓的缘故,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恒常相续不断具有胜义如来藏。

重难点分析:

1、证明“众生恒时具有如来藏”的三个推理。

(1)推理一:“佛身遍现”的缘故

推理方式:观待理,即用果来推因。

佛陀的功德、法身的功德,佛果,如果没有因,是不可能产生的,应该是有因的,那么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佛性如来藏。所以从果来推因,了知众生具有如来藏,不可能从无缘无故当中产生,众生一定具有如来藏。

(2)推理二:“真如无别”的缘故

推理方式:法尔理,即从本体方面来推理。

不清净的众生与清净的佛陀,相续中的真如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一切法的本性跟如来无有差别,轮回和涅槃都是无二无别。因此,以法尔理的推理,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因为众生心的本体就是真如,这个是每个众生都具足的。

(3)推理三:“具有种子”的缘故

推理方式:作用理,即以因来推果。

众生现在具有佛的种子,通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也可以看的出来,以前佛变成义成王子也好,变成加巴谢达也好,因为凡夫地就具有种子,后来变成菩萨,最后变成佛陀。因此,以具有种子的缘故,都可以成佛的。

(4)结论

通过这三种推理,三界当中的所有众生都是具有如来藏的,依靠如来藏来现前佛果,是完全合理的。

(5)不但藏传,汉地的《宗镜录》中永明延寿大师也用过相同的推理:“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何等为三?一者如来法身,遍于一切众生心识;二者真如之本体,与一切众生无二无别;三者一切众生,皆悉等有真如佛性。”

2、这个颂词对于修行的意义。

(1)过去不一定了解

一方面,虽然具足这样的佛性,但我们众生现在可能不一定了解。如以前法王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愿文》当中所讲的,众生“本来日日和佛性菩提在一起”,但是我们可能不一定了解。

以前汉传佛教中的傅大士也说过:“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意思是说:我们时时都是跟佛陀,也就是心的本体——佛性在一起。如果我们稍微了知的话,那么这个佛性很容易现前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可能不一定知道。

因此,本科判的颂词不仅仅是一种推理,在自己修行的过程中,从因、果、体三个方面应该了解如来藏是具足的。

(2)将来是可以开花的

另一个方面,我们这个如来藏,因为具有界性(法性)的原因,将来可以开花的。如果我们的如来藏当中没有这个“功能”的话,我们再怎么样勤修也是没有办法的。

不空翻译的《法身赞》(全名《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中云:“有性若有功,则见于真金,无性若有功,困而无所获。”意即如果我们具有界性的话,通过功劳可以见到真金;如果没有界性,那我们有什么样的功夫,都是徒劳无益的。

同样的道理,众生因为有如来藏,以这个原因,我们每天修行、行持善法的话,佛性可以呈现;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功德的话,众生的佛性也很难显现。就像山上如果有金子可挖,那么去下功夫也是可以得到的,如果山上根本没有金子,再怎么下功夫,也是没有任何的意义。

(3)因此,有必要长期地训练

有些人虽然笨一点,但是通过长期训练,也应该有进步,这是因为有佛性的原因。包括一些动物,通过不断地训练,它会有一些灵感,智慧也会出现。如果动物跟石头一样是无情物的话,那我们再怎么样锤炼,也不会有进步。如《喜金刚续》云:“众生本来佛,然以客尘遮,除彼乃真佛。”

所以,现在有很多科学家,不知道众生的心理为什么可以不断进步,比较迷茫,觉得这是一些基因上的差别,如果能和大乘佛教的前后世道理结合在一起,应该比较好理解。


佛智入众生,性无垢无二,

佛种择果故,众具如来藏。

颂词释义:

佛的智慧、法身入于每一个众生,这样的无垢佛性,佛和众生都是无二无别的,佛的种子即佛性,慢慢成熟之后才能出现它的果,所以,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这个偈颂意思与前面的偈颂基本上相同,在原文的注释当中都没有解释)

重难点分析:

顶礼、祈祷自己的心性。

(1)如何理解如来藏

如来藏的道理,可以通过前面不同的推理来理解,也可以通过信心来理解,《宝性论》后面有依靠信心来理解的内容。

(2)如来藏的各种称呼

如果我们认识心性的话,对如来藏,不管叫“如来藏”也好、“有垢真如”也好、或者说“法界性”也好,都是可以的。

(3)心的本性即是佛

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经常顶礼自己的心性,也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对于如来藏,如果悟到它的本体的话,就是佛。

(4)顶礼、祈祷自己的心性

有很多大德刚开始造论的时候,也是顶礼自己的心,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而佛经当中也有这样的教证,《首楞严经》中说:“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顶礼如来藏,愿加持将来在自己的道中不要受迷惑。祈祷如来藏,就是祈祷跟佛菩提无二无别的心性。通过我们的祈祷和祈求,加持我们将来不要入于邪道,自己的修行不要半途而废,加持自己不要对如来藏的法义不但不去深入,反而从中有退失。

(5)这个法和密法相同

因为这个法实际上跟密法基本上是相同,所以有些大德要求,听闻《宝性论》之前需要灌顶,有这种说法。一般我们听这样甚深的法时,可能会出现各种障碍,因此,我们自己既要祈祷佛菩萨,也要祈祷心性如来藏。

(6)心能赐予我们一切悉地

像萨绕哈巴在《多哈道歌》中所说:“唯一心性诸种子,从中显现轮涅法,能赐一切所欲果,顶礼如摩尼宝心。”如意宝一样的心,它可以给我们赐予一切的悉地,所以我们也应该祈祷本有的,跟自己本性——光明、智慧、空性无二无别的如来藏。

(7)好好发愿

在因缘成熟和缘起不坏的因缘下,愿不共的谛实力加持我的相续,在这样的大乘妙道当中永不退失,信心倍加的增上,而且自己所得到的、所学的这些知识,在今生或者来世中能利益众生。缘起不可思议,因此我们要好好的发愿。


编写:定解C6206

审核:定解B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