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的《宝性论》01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宝性论》,这本讲记取名为《一听就懂的宝性论》,其主要目的是以归纳的方式,共同领略如来藏大智慧的风采。

《宝性论》是显宗最为殊胜了义的法门,被法王如意宝、麦彭仁波切等传承上师们赞誉为如金刚乘闻解脱一样的殊胜论典。麦彭仁波切曾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说:“于此三世诸佛所说精华之究竟密意,显密诸法唯一的关要,唯一是此周遍如来藏。” 对于如来藏的认知在《涅槃经》、《大智严经》等经典中也讲到:证十地的大菩萨,亦如夜晚观色法般实难清楚,更何况其他平凡者呢?所以,我们如今有福报因缘来学习如来藏法门,就相当学习密法的闻解脱教授了。

很多人因没有前行的基础、灌顶的入门,甚至没有因缘福报听授密续的教授,但学习《宝性论》却没有过多的门槛。只要自己对佛法有信心,哪怕以好奇心,没有想诋毁诽谤的邪心,以一颗清净心都可广泛听闻、传授、探讨及学习。所以,这部典籍对末法年代的众生来讲,真的是契入密宗究竟无上实相法藏的阶梯。

作者是谁?

如此殊胜的论典到底何人所著?

藏传佛教大德们一致共称,此论因属弥勒五论之一,所以乃弥勒菩萨所著。但按照汉传佛教记载,和世间学者的分析考证却众说纷纭。

大概公元六世纪时,《宝性论》已被译成汉文,叫《究竟一乘宝性论》,译师是宝意论师,此译本里并未提及作者是何人。九十年代初上师在香港请到此法本时特别欢喜,并与藏文版本进行对照,发现有些内容并非完全相同。

在《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中提到,《究竟一乘宝性论》的作者是一位极了不起的大智者——坚慧论师,他对《现观庄严论》为主的三转如来藏、二转了义空性的经教,做了很多非常殊胜的注释典籍。由此,日本的学者高崎直道与中村瑞隆等人一致认为《宝性论》的作者为坚慧论师。包括中国内陆及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学者都持此看法。此观点从七世纪法藏论师时代开始流传,如今仍普遍被学术界人士所认可。

从公元六世纪到十二世纪,《宝性论》已被翻译成韩文并得到广泛学修与弘扬。而藏地的情况于此不同,梅纪巴(Maitripa)尊者——马尔巴(Marpa)的上师之一,他曾在十一世纪左右得到了《弥勒五论》,有些教典中说,他于净观中看到弥勒菩萨端坐彩云环绕上,并赐予其灌顶和解说,由此该教法传承于世。因此,后人对《弥勒五论》的应世又有了各种说法。而最主流的说法就是无著菩萨把此论传到人间。

但我们按照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共称——《弥勒五论》尤其是《大乘宝性论》的作者是弥勒菩萨。因为四大教派都是非常系统地研学修行五部大论,并且在佛法法义专精、及历史考证上有非常精严的史料记载作为依托。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补处,即贤劫第五佛,现今示现为十地大菩萨,其实他早已现证万法真如的无上智慧。到龙华山会时,他会从兜率天降生此娑婆世界,同样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

弥勒菩萨首先以《弥勒五论》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即便我们在释迦摩尼佛的教法之下值遇正法或出家而未闻思修行,但无论如何凡是值遇点滴佛法之人都可在弥勒佛教法下获得成就。

《大悲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果即生中成为沙门、行持善法,一定会在未来弥勒菩萨的教法下获得成就;即便修行平平,包括一些破戒沙门,只要受持了佛陀的袈裟,未来弥勒菩萨成佛时,都将成为他的首批眷属。”所以,对于特别懈怠、不喜欢修行之人,只希望像被抛石块一样抛至清净刹土的补特伽罗,肯定都会被弥勒菩萨抛过去的。并且会如舍利子、目犍连等尊者一样,或现声闻相或现菩萨相,成为弥勒佛教法下的首座圣者。

所以,与弥勒菩萨结缘多重要!我们一旦与弥勒菩萨签上“合同”,即便什么都不修,或依靠今生一些简短的善法转生天界,那直接就在那边等着好了,待弥勒菩萨成道时,自然会随着菩萨救度我们的发愿力一同到人间弘法利生。

所以,学习弥勒五论也是一个不修而成佛的捷径。

此论如何弘扬于人间

《弥勒五论》弘扬到人间的说法不同。遁伦法师的《瑜伽师地论记》云:“于时门人或见光明,不见相好,不闻教授;或见相好,不闻教法;或见闻者。”是弥勒菩萨来到人间,在无著菩萨的精舍里传讲的《弥勒五论》,并且弥勒菩萨讲法时因众生根基不同,所以听法有了很大的差别和结果。

人类听法有三种类型,第一类:能见弥勒菩萨放大光明,但不能见到菩萨相好也听不到声音。第二类:能见弥勒菩萨慈悲之相,但听不到法。第三类:既能见到光明和相好也能听到法,这属最相应者。

所以,无著菩萨就属最相应者,因为他修得本尊成就。所以也能看出,大家都在共修本尊法门时,有的人得到了极大的相应,并放弃对世间的执著,努力专修;有的人则没什么思维和感受;有的人却妄想纷飞。

按照遁伦法师的说法,可能一方面是为了随顺众生能去理解;另一方面,其实无论弥勒菩萨把无著菩萨带到何处传法,都是圣者间无上境界的交流。

还一种说法是无著菩萨被带到天界,仅仅是经历了天界一中午的时间,人间已经历了五十三年。

无著菩萨非常了不起,释迦牟尼佛在《文殊根本续》里授记云:“无著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照了诸世人,释词为本性,其所成明咒,名萨罗使女。此由咒势力,发生贤妙慧,为正教久住,摄经真实义,年活百五十,身坏生天趣,流转生死中,恒受诸安乐,大士最后边,当得大菩提。”

大菩萨降生于世的因缘

大约在佛陀涅槃九百年后无著菩萨出世。

当时印度处于论藏时期,阿毗达磨圣法先后三次遭受外道摧残,在圣教极其衰微之际,有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婆罗门女明戒比丘尼,因不忍圣教隐没,叹息自己生为女身又无能为力,于是还俗首先与国王种性的男子为婚生下无著菩萨,后又与婆罗门种性的男子生下世亲菩萨。后来两位尊者由母亲教授和要求,分别修行正法。

无著菩萨最开始由宾头卢尊者摄受并教导灭尽定的修法,不久他就修成了灭尽定,但因无著菩萨的大乘知见非常坚定,认为小乘之法并不究竟,所以就准备观修本尊法,发愿要现见弥勒本尊,得本尊亲自指导教授。

于是他来到了鸡足山修持弥勒法门十二年之久。因为弥勒佛出世时也会降临在鸡足山,迦叶尊者也会从山中而出,他把迦叶尊者放在手掌上,为当时的龙华会眷属介绍释迦牟尼佛的眷属、持戒以及弘扬正法住世的因缘等。

无著菩萨修持弥勒本尊时,第一个三年中什么都没见到于是灰心下山,他看到有一个人用软布擦拭铁棒准备做一根绣花针,他想世人为了无义之事尚且如此劳心劳神,自己修行大乘之法是多么有意义的事,于是转身回山继续修行。结果又修了三年,连一个好的梦境都没出现,他又下山,见到一个人用羽毛在拂一座大山,想把山全部拂平,他想如此无益之事世人都能持之以恒,自己更应该坚持下去。如此反反复复经过了十二年,他觉得自己无法修成了,只好下山,他见到了一只下身糜烂长满蛆虫、嗔心极强的母狗,由此产生悲心,准备用自己的舌头去舔去母狗身上的虱子虫子,想要解除啃食它的难忍之苦,当下,舌头触到了地上,金光灿灿的弥勒菩萨呈现出来了。

所以,只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能达成自己最终目标。

之后弥勒菩萨给他传授了殊胜的弥勒五论——两个庄严、二辩、宝性论,一共五部论典。(即《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宝性论》)

弥勒五论

对于《弥勒五论》的说法,即便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有的论师认为《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是中观方面的论典,就像宗萨仁波切在讲《宝性论》时说,很多人会按照中观的角度去解释它,并认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和《大乘经庄严论》属唯识的论典;有的人认为只有《大乘经庄严论》是唯识,其它的似乎都是中观;还有的人认为只有《现观庄严论》是中观,其他的全部为唯识。

但我们自宗按照全知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现观》是从隐义的角度讲二转般若波罗密多的法门,与《心经》、《金刚经》以显义方式传讲有所不同;《大乘经庄严论》实际是汇集了二转、三转一切的经论内容,所以讲到了三乘五类种性;《辨法法性论》和《辨中边论》主要讲三自性和外境不存在之理,所以麦彭仁波切把它定为唯识的观点,开演了广大道相和无分别智慧的精华;而对于《宝性论》毋庸置疑,宣讲的是第三转法义了义如来藏之理。

所以《宝性论》是对于第三转十部了义经典的总结和开示。

一听就懂的《宝性论》

这样的一部典籍到底如何宣讲如来藏的?我们将通过“一听就懂”的内容来学习。

对于弥勒五论的说法,在唐代遁伦法师的《瑜伽师地论记》里对弥勒五论的定义和排次有些不同的说法,他认为弥勒五论里一定要有《瑜伽师地论》,并且它是主要宣说之大论。除此还有《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辨边论》、《金刚般若论》。

所以对于弥勒五论的论名有名词上的不同,也有论典承许方面的差异,但我们在此不做详细辨析。毕竟关于弥勒五论的作者、内容所指在学术界中有一定的探讨,这并不是我们趋入修行、实修实证所需要观察的内容。

弥勒五论尤其是《宝性论》的弘扬,在2500年前已经有了如来藏思想。在公元六世纪时汉地就有了《宝性论》如来藏观点的讲解。公元十世纪时藏地翻译《宝性论》后有了广泛弘扬。公元19世纪到20世纪时,由俄国学者欧泊米勒把藏文的《宝性论》翻译成英文,从此就有了英文的版本。后来在1935年,一名叫罗侯罗的学者,在中亚地区找到了《宝性论》的梵文本,再次进行对照。所以西方是于公元19世纪到20世纪才弘扬的。后来,牛津大学一位叫琼斯敦的教授,在精通了藏语、汉语、英语和梵语四种语言的情况下,将四个版本比较,在1950年出版了对照本。

《宝性论》弘扬的历史非常漫长。在藏传佛教无论哪个教派对此论都极为重视。它也是觉囊派的根本——他空见解,因觉囊派没有五部大论的教授及修行,所以没有被列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但《宝性论》成为觉囊派的核心思想典籍时,却被其它的四大教派共同认可,并且进行广泛学习和弘扬。

还有甲操杰大师的《宝性论大疏》、麦彭仁波切的《宝性论注释》、朵洛瓦尊者的《宝性广解》,以及非常多的相关注疏在藏地被研习。

此论的英文版在上世纪70年代时,创古仁波切在不同的地方讲解过,宗萨仁波切在台湾等地讲解过,竹庆嘉措仁波切都是以英语的方式进行传讲。日语方面也有无著菩萨的一些注释等很多的版本进行比较。

所以,《宝性论》也是学者们探究佛法智慧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梯。

在学习这部论典的真实内容之前,上师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三转法轮的要义。因为《宝性论》是三转的内容。

佛陀为什么次第讲述三转法轮?

第一转法轮称为四谛法轮,即宣讲苦集灭道四个真谛——轮回的真谛、涅槃的真谛、因的真谛和果的真谛,让我们认识世间的真相。

第二转法轮讲述了无相般若法门。主要告诉我们,所谓的四种谛实之相之本体也是空的。所以首先破斥人们对“有”的执著之后,第二转法轮双破声闻缘觉的“有”的执着,以及一些“二俱”、“非二俱”和“无”的执着,远离了四边八戏,讲述了大空性的实相。

第三转法轮既破斥有边又破斥无边,最终宣讲“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是光明”的实相如来藏法门。所以,第三转叫善辨——善加辨别佛的种姓、如来的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