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的《宝性论》02

科判如同思维导图的功能一样,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藏传佛教就有了运用科判学习分析的方法。它非常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这种次第概括、提纲挈领式的方法,对讲者而言思路不会错乱,条理分明、层层递进;对听者而言可增强记忆、断除增损怀疑及各种错解颠倒。

于此大乘宝性论,随同具德圣者无著之注释而宣讲分四:一、契义之论名;二、成办大义总顶礼;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四、解说圆满造论事宜。

分别解释

一、契义之论名:上等根基者依论名可通晓论典所诠义的内容,并相应论典之义。本论论名是以所诠义的方式而取。

二、成办大义总顶礼:成办大义指祈祷诸佛菩萨之后,译师首先希望遣除翻译中的一切违缘。后学者通过祈祷后也能与法义相应,了知所诠义并证悟,获得究竟涅槃果位。因此,它有成办暂时与究竟大义的两种功德。

三、具殊胜义之正论:以具殊胜义之的正论内容来宣说论体支分和圆满所为。

四、解说圆满造论事宜:即总结解释回向功德。

在了知整部论具足初善、中善、后善圆满的布局后,来看第一部分。

甲一、契义之论名:

梵语:玛哈雅那俄达绕单札西札

藏语:特巴钦布杰喇密单究

汉语:大乘宝性论

梵语的四种必要:一表明来源清净;二为忆念佛恩;三为了获得殊胜加持;四为令异域见闻者在心相续中种下梵语的习气与善根。

本论首先从梵文译成藏文,再从藏文译成汉文,有一个次第性的排列。

三种语言的对应

“大乘”的梵文是“玛哈雅那”,“玛哈”为“大”,“雅那”为“乘”,即藏文的“特巴钦布”。

大乘超越一切小乘、暂时乘。《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大乘即“大观察”和“大随顺”之义。经云:“复次一切诸佛之所乘故,具足七法佛为大乘,如转轮王具足七宝。云何为七?所谓大观察故、大随顺故、大智慧故、大精进故、大方便故、大证悟故、大事业故。”

“乘”是工具之意,如由此处去往彼处需要的交通工具一样。本论是迅速到达佛果、获得究竟大义,具有无与伦比功德的一个工具。

“无上”对应梵文中的“俄达”,即藏语里的“喇嘛”;

“续”对应梵文中的“单查”;“论”对应梵文中的“西扎”,即藏文里的“单究”。

汉语的《宝性论》即《大乘宝性论》,如直接对照即《大乘无上续论》。

“杰喇嘛”就是指《宝性论》。如果有藏人问你最近在学什么?你可以说:“在学杰喇嘛”。他们就知道了。

何为“宝”?即如来藏。如来藏是无上珍宝,《宗镜论》云:“宝洲在何处,即众生心是。”所以,宝洲就是我们的心性光明如来藏。

“无上续”就是《宝性论》,指无有间断而成为一个相续,无论凡夫位(不净分位)、菩萨位(不净位)还是佛位(极净位)从未间断过。如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异”。

为何称“无上”呢?因为如来藏的相续超越轮涅、暂时及对立的一切分位,它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究竟法性的本体。再有,无上续跟密续非常相似。密续是直接以基道果三身无别的方式而宣讲,本论讲的佛、法、僧、如来藏、觉、功德和事业,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而宣讲。所以,很多高僧大德把本论当成密续,以密宗的方式进行开演。

上师此次是以显宗的方式着重宣讲。但对密宗修行人来讲,应以上师引导和开示的字字句句,进行对照思维密宗的修法内容。

甲二、成办大义总顶礼:

顶礼一切佛菩萨!

顶礼的对境是一切佛菩萨,并且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上下左右十隅四方的一切如来藏暂时或究竟显露的所有殊胜对境而顶礼。这样祈被加持的力量极为广大。

此顶礼句是公元十世纪末左右,藏地后派大译师罗丹西绕(1059-1109)所写。尊者在印度的无喻城(据说是现今的克什米尔一带)为顺利圆满翻译此论及区分三藏,而顶礼一切佛菩萨。

一般如果翻译论藏则顶礼文殊菩萨,翻译律藏则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唯有佛最了解戒律的细微开遮持犯),翻译经藏则顶礼一切佛菩萨(因经藏是由佛菩萨的对话结集而成)。

本论最后一品中讲,它由经典等流而来,具四种所诠功德之义。因此,《宝性论》属论藏中的经藏。即它的所诠义具足经藏的功德,而表达的能诠则具备论藏的特点。

总说品

甲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分三:一、安立论体:二、广说分支;三、圆满所为。

乙一(安立论体)分三:一、总纲义;二、对应经教;三、次第固定之理。

丙一、总纲义

佛法僧界觉,功德佛事业, 略摄全论体,此七金刚处。

这是总的述本论内容——七金刚处。七金刚处(佛、法、僧、界、觉、佛功德、事业)的法义就是本论的所诠。为了“一听就懂”,我们还会附加图表,这样就能马上明白全论的大概内容。

上等根基者通过论名就能明白全论的内涵,中等根基者凭借此颂——七金刚处的概说就能明白,下等根基或初学者要学习全论的内容才能通达。

此七法分两大类

一类是所证得的法,一类是能得的法。所得有三法——自他二利究竟的佛宝,离欲具有道谛和灭谛自性的法宝,具备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不退的僧宝。

所得法要依靠四个能得来现前,即获得佛、法、僧的方式是什么呢?

第一、要具备如来藏——界,“界”指法界、界性、如来藏性。如果没有如来藏性众生无法成佛。由此推出,凡是能成佛的有情都具如来藏,众生必定是未来佛。

全论就是通过三个如来藏的正常推理、十个如来藏的解释含义、九个如来藏的证明比喻来宣说。

通达三个理论就明白众生皆具如来藏,通达十个意义就明白如来藏的功德、特点和含义,通达九个比喻就知道如来藏所表达的方式和客尘的差别。

整部论就是证明众生皆具如来藏。

而“界”是本论的中引线,所有内容皆围绕于此展开。如来藏性、如来藏界、法界就是众生可成佛的根本因,是真正的佐证,开显的本体,如没有种子则无法开花结果一样。

第二个“觉”指证悟的本体,通过如来藏清净的过程就可显示离垢清净的本体——无上菩提,因而叫“觉悟”。究竟的觉悟是无上菩提。

第三个“功德”指与大菩提相属的离戏果和异熟果的功德。

第四个“事业”,实现功德属于自利圆满。最终能任运自成地度化众生就是事业,指他利圆满。令众生证悟的方便就是佛陀的事业。

佛陀的功德事业都是证悟的分支,证悟的本体是“觉”。所以,依靠获得佛法僧的方式,最终可成就所得的佛法僧三宝。

众生自性中具有佛法僧三宝之理要通过如来藏(界)、菩提、功德四法来现前。其中,如来藏是自相续具足,菩提、功德和事业属他相续。首先自己具足如来藏,以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来利益自己,最终会现前自性三宝的成就。既现前自性三宝,又现前菩提、功德事业,能得和所得究竟而言是一体的。

或者说:暂时要通过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来利益自己,究竟自己成熟佛法僧后,就现前了菩提、功德跟事业。所以能得所得无二无别;这就是基道果中,“道”是现前能得所得不二的过程,而“果”是能得所得一体无别的境界。这与密宗的讲法吻合。

何为七金刚处

此七个法叫“七金刚处”。原因是:

第一、金刚具备无坚不摧、可以摧毁一切的功德,七金刚处是大无为法的本性,不被世俗有为法所催。

第二、金刚具有无分别的含义,是各别自证智的境界,一般人难以揣测。七金刚处是世间凡夫分别心难以揣测的。密续中说“金刚称为不可分”。

金刚处指根本一处,也是能诠句。以七个能诠句及四谛层层开演的能诠句来表达金刚处的究竟所诠含义。

本论的宣讲方式

虽然有些大德认为此论属大海波浪式,但这只是相似的表达。

大海波浪是以一个中心,层层推广展开地讲解。上师说这里的波浪其每朵浪花看似相同,其实形状和流向都各不相同。就像天上降下来的片片雪花,如果仔细观察都不一样。

我们不能认为以大海波浪式推演,后面的内容就无有必要,或它的对应之理有重复的过失。本论的每一层推演都有必要及不同含义。所以,大家要认真地学习,同时也要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明白其中的含义。

通过七金刚处的开演全论分六品

第一品是总说,讲佛法僧。有人把第一品称为如来藏品,还有把缘起品称为第一品;

第二品是如来藏品;

后面次第为菩提、功德、事业品。

然后讲学习本论的立意,最后是分析圆满造论之事宜。

对应经教

丙二、对应经教:

自相系依次,总持王经序, 知三处余四,具慧佛法分。

对应经教,七金刚处的两种说法

此七金刚处并非弥勒菩萨闭门造车的产物,他是依照《大方等大集经》(又称《大哀经》)“序品”与“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中的内容而开演的。

首先在序分品里讲到了佛法僧三宝的内容,经云:“出有坏于诸法等性中真实圆满成佛”,此为佛宝金刚处;“善转法轮”是法宝金刚处;“有无量极其调柔的弟众”是僧宝金刚处。

之后宣说了具慧菩萨道法功德之垢的六十种净治品。净治品里讲到了如来藏界性,随后又宣讲佛陀的八十分类可知,即佛陀的觉菩提及其功德、三十二种事业。其中六十净治品就包含了四庄严、八光明、十六大悲、三十二事业,后面这些次第会学习的。接下来又讲到了佛陀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佛陀的功德及三十二种事业。

这是完整的七金刚处在一部经典中次第宣讲,此为第一种解释方法。所以此处原文的颂词是《大方等大集经》中的,一定要记住。

注:《大方等大集经》是北凉昙无谶译师的版本。

另外一种是七金刚处在不同的经典中有所宣讲。如宣讲佛法僧三宝在《增上意乐品》里,如来藏在《不增不减经》里,菩提在《胜鬘经》里,功德在《不增不减经》里,事业在《大方广入如来至德不可思议经》里,由真谛法师翻译的《佛说无上依经》里也有。此为第二种解释方法。

总结:七金刚处在《大方等大集经》这一部经典中全部宣讲;七金刚处在不同的十部三转法轮了义经中有分别对应的宣讲。

次第固定之理

为何要宣讲此七法?它们的次第能否打乱?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可思议经》云:“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佛陀证得法性后,了知此理太甚深,很难令众生明白还会产生疑惑。于是佛陀默言不语,最后由梵天帝释供养右旋海螺和法轮等缘起物请法。

此七种金刚的宣说次第:

首先由佛生法,由法生僧,即释迦牟尼佛圆满成佛,由梵天帝释请转法轮后,开始善说妙法。接下来有缘弟子依法修行,而产生了僧众。

有了僧众,众生就可亲近并觉醒自己的如来藏本性。“僧得智藏界”,即由僧宝由开始趋入修道,因此趋入修道的行者都可以称为入道者僧(这是从广义讲的,所以居士也可称为小僧)。有了入道者就有离垢清净的过程,也是展现如来藏界的过程。

当如来藏界全分清净,达到究竟离垢清净时,则现证佛菩提。即修持戒定慧三学圆满时,远离所有客尘自性,获得法界智慧真如,现前殊胜菩提。

现前殊胜菩提后,在自利方面就自然体现圆满功德。他利方面就体现为事业,有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功德。功德是菩提的支分,如太阳出生后自然有太阳的光芒,有了光芒就可成熟庄稼。成熟庄稼比喻为事业的光芒功德,太阳比喻为大觉佛果。

【总结】这就是七金刚次第而生之理,也是本论的宣说次第,缺一不可,也不可能有跳跃性。

本论的宣法次第,就是从现前成就到利众生,然后众生修法。是由因到果的过程。从直述的角度而言是显宗的表法——由因到果。但从字里行间能明白因果不二之理,就能安住于密宗的智慧来体会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