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的《宝性论》09

如何现前常乐我净的四种波罗蜜多?

首先要知道自己具有种姓。

壬二(能得作业之义)分二:

一、若无法界应成不证舍取;二、有种姓故证悟功过之作用。

癸一、若无法界应成不证舍取:

设若无佛性,于苦不厌离,

不欲乐涅槃,亦无希求愿。

如果有情没有成佛的种性,对苦就不会厌离、对乐就不会希求,也没有想要获得成就及修行佛法的愿力。《胜鬘经》云:“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没有如来藏就是无情法,比如石头柱子等,它们不会因被砍而哇哇大哭;有情则不是,尤其凡夫的心变化无常、脆弱敏感。

因此,我们有厌离痛苦、希求涅槃,及种种愿望和想法,就说明具有佛性、如来藏,尤其有想要出离轮回的心则更能说明此点。

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就有修行的想法,但不知如何去修,后来就寻找到了上师,跟着上师学法并特别感恩。所以,那一念萌发的善心就是具有如来藏的表现。有人长时间在世俗中享受五欲,觉得特别没意思,这也是因为有如来藏。

种性的功用

癸二、有种姓故证悟功过之作用:

见有痛苦过,涅槃安乐德,

此有种姓故,无种姓无故。

我们不像柱子等无情法,见到痛苦会想要远离。就像对小孩子说“我要打你”,你刚刚手举起来他就会跑掉,还会想自己要认错,不然后果非常可怕;见到安乐就会希求,就像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好吃好用就会经常求取一样。不论是对轮回的远离还是涅槃的希求,都因我们具有如来藏、种性及有情心性。

《亲在书》云:“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已发宏愿积大福,此四大轮汝具足。”能具足善修四大轮——遇到善知识,得受正法,发起大愿,积资净障,由此说明自己具有如来藏。

《赞法界颂》云:“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众生皆具如来藏,都有转变意乐的心,即便是一阐提的众生诽谤佛法、生起邪见、不愿修行,但也只是暂时被无明笼罩,最终会生起寻求解脱和离苦得乐的心。《入行论》云:“众生欲求乐,毁乐如灭仇。”一切有情在灭苦求乐方面是相同的,因皆具有佛性的缘故。

《宝性论》中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为我们开演的就是众生都有希愿心、避苦求乐心、求道心,由此说明我们有业成就之理。

所要成就的果法是什么呢?断除四个粗颠倒——常乐我净,断除四个细颠倒——无常、无我、苦和不净,最终成就大常、大我、大乐、大净之佛果。

因果功德

庚三(具众功德之义)分二:

一、共同宣说因果功德;二、解脱各自本体差别。

辛一、共同宣说因果功德:

如大海无量,德宝无尽处,

具无别功德,本性故如灯。

如大海无量,德宝无尽处:如来藏如同大海具足珍宝和水一样,它具备无量珍宝般的智慧等持和如水般的大悲心,这就是因功德之义。因的功德是指在修道中能引生的能净因——信解、智慧、禅定和大悲。信解如广阔的海洋,智慧和等持如珍宝,大悲心如无尽具有滋润的水。

具无别功德,本性故如灯:这是果法的功德。即真正现前如来藏时,会有神通智慧和无漏断证圆满的功德。如灯的光、暖和色在本体上是无二无别的。

同理,成就如来藏功德时,具有的神通如光明般,就像天眼通能看到远处的一切,或灯光可看到眼前的一切一样,如来藏具有明现的力量;无漏的智慧如同灯的暖热,如燧木燧垫摩擦般而生起暖热的智慧,焚烧无明习气的障垢;现前漏尽通如同光色一般,光色是清净无染的,而漏尽通可尽知一切。所以灯具有明现、暖热、光色,比喻果法功德具有神通、无漏智和漏尽通。

下面详细解说。

因的功德

辛二(解说各自本体差别)分二:一、具因功德之义;二、具果功德之义。

壬一、具因功德之义:通过喻义结合的方式,解释具因功德的表法。

摄法身佛智,大悲界性故,

以器珍宝水,说与大海同。

摄法身:指对法界的信解

佛智:指智慧和三摩地,是能净因。

大悲界性故:指具有大悲的种性,也是能净因。

以器珍宝:指信解法界的心浩瀚无边如同大海的法器般广大;大海具有承载的作用,所以具有信解就可承载一切的善法功德。

智慧和三摩地比喻为珍宝。珍宝具有威力,可赐予众生一切所欲,同理,智慧和三摩地也具有不可思议大威力,可赐予众生一切所需。

水,说与大海同:指大悲心如同海水一般。如水能滋润万物,大悲心也具平等利益一切众生的功能。

果的功德

壬二、具果功德之义:

无垢处神通,智无垢真如,

无别故与灯,光暖色同法。

无垢处神通:指自性如来藏具有的五种神通。此处把六通分开来说,因为前五种神通圣者都能具足,而漏尽通单独说明,来表示声闻缘觉所不具有的不可思议的特性。此处无垢神通比喻为灯火的光芒,因光芒能遣除黑暗、照耀世界,五种神通也能照见一切万法 。

智:无漏智比喻灯的温暖。灯的温暖炽热可燃尽灯芯、灯油,同理,无漏智可烧尽业和烦恼。

无垢真如,无别故:灯的颜色比喻漏尽通,它无有杂染、可现见真如,是真正无碍明现的功德,同理,所有的灯的颜色都能遣除垢染和暗晦。其色相表明真如法界的清净无染。

三个内容对应之后就能明白,如宿命通能知道众生的过去现在,而比喻灯的光明;无漏智慧能焚烧业和烦恼,而比喻成灯的暖热;漏尽通是纯一清净光明的,能完全遣除客尘,而比喻成灯的光色。

《赞法界颂》云:“如是光明心,具贪等诸垢,慧焰烧尽垢,彼者非光明。”讲到心的光明相。《法界无差别论》亦云:“如光明热色,与灯无异相,如是诸佛法,于法性亦然。”来表明如来藏的意义。

【小结】

以上学习了因果的功德。

因功德有四个:信解、智慧、禅定、大悲。

分别比喻为:大海、珍宝(智慧和禅定)、海水。

果功德有三:五种神通、智慧、漏尽通。

分别比喻:灯的光芒、暖热、色彩。

以行人来界定如来藏

庚四(以行人分类趋入之义)分二:

指观待我们自身的情况,来界定如来藏。

一、以三所依趋入宣说之理;二、彼等亦次第清净之理。

辛一、以三所依趋入宣说之理:

分别入凡圣,圆佛之真如,

见真于众生,说此如来藏。

《广普经》:“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真正证悟如来藏其实如翻掌一样容易。但我们还没翻掌时,就如同桃子没有吃、吃了一半的区别。三所依趋入,指如来藏本体不可分,但因所依不同可分成三种。

入凡——凡夫真如;

——一至十地菩萨圣者真如;

圆佛之真如——圆满佛陀的真如。

见真于众生,说此如来藏——如来照见了真如法性,观待如来藏的想心见有不同的差别,而对不同众生宣说了如来藏之理。如众生有颠倒想、颠倒心和颠倒见;菩萨已经部分清净,但有所知障未断除;佛陀是完全清净。

次第清净

辛二、彼等亦次第清净之理:

异生乃颠倒,见真谛者反,

如来则如实,无倒无戏论。

异生乃颠倒:针对三种行人,能依如来藏而有三种能见的差别。凡夫是颠倒见,因为想、心、见全部颠倒之故。

凡夫的想——常乐我净为主的种种颠倒想;

凡夫的心——充满了贪嗔痴慢嫉等各种颠倒心;

凡夫的见——充满了六十种恶见、常见、断见、边执见、戒禁取见、萨迦耶见等各种见;或缘过去现在未来、缘五蕴等分门别类的各种邪见。这些见总称为颠倒见。

见真谛者反:真谛者是圣者,他因现见到了真如法界、苦集灭谛的真谛而与凡夫相反。

如来则如实,无倒无戏论:如来就是如实见,因为他彻底摧毁了连同习气在内的一切障碍,没有任何戏论。《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

如来全见就像果实全吃到肚子里一样,而吃到部分果实的是菩萨,一个果都没吃是凡夫。但我们首先能见到果子,值遇上师,见到正法也是大福报。上师已经把果子让我们看了,想不想吃就在于我们能否拼命修行了。如果拼命就能吃到果子,否则就吃不下。

此处是依次第清净的道理。

对于四类有情的分析,其实从基到果已经全部宣说完毕,后面是宣说现相法。

分位之分唯名而已

庚五(分位唯名之义)分二:

分位指行人的三种差别。第四个科判是观待不同有情,此科判定是观待一个对境——同一个有情,即自己在修道中,从基到果的分位。

一、三分位立三名称之理;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辛一、三分位立三名称之理:

不净不净净,极净依次第,

是名为众生,菩萨与如来。

一共有三种分位:

1、凡夫位指不净位,因为是客尘染污遮障的阶段;

2、当修行达到菩萨位时,相续已有部分清净,但还有一部分未清净,所以叫不净净——不净和净兼而有之的阶段,

3、如来佛是极清净阶段。《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不净众生界,染中净菩萨,最极清净者,是说为如来。”

安立名称之后再摄六义。

众生虽在暂时现相上有差别,但实相都是佛陀的本性。

如六祖拜见五祖时,五祖弘忍大师问:“你是哪的人?”他说:“我是新州百姓,从远方来拜师父,求做佛。”五祖说:“原来你是岭南人啊!”当时岭南属边地,一般人觉得很可怜。惠能说,人虽然有南北之别,佛性无有南北之别。

就像有人面试发心道友时说:这个发心岗位你做不了,因为太瘦小了。换作是你,就可以说:个子虽然有大小之别,但发心力无有大小之别;年龄虽然有大小之别,但我们弘法利生的心无有大小之别。

要生起坚定的佛慢。

三名摄六义

辛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本性等之义,此六摄界性,

于诸三分位,是以三名说。

摄的哪六义?本体义、因义、果义、作用义、具足义、趋入义。

我们再进一步把六义的内容以三分位归纳而解说。

因无分别而周遍

庚六(如虚空般普行之义)分二:

之前说明了如来藏的各种特征,观待不同情况有不同行人的差别;观待不同分位,有不同阶段的差别。此处说如来藏虽有不同差别,但如虚空一样普行周遍。

一、以无分别周遍之理;二、总相无可分之理。

辛一、以无分别周遍之理:

如无分别性,虚空普随行,

心性无垢界,如是普行性

此处讲如来藏像虚空一样之理。

前两句介绍虚空是无别性的,即无有分别、无有障碍,周遍一切色法,不管是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的虚空都没有任何差别。如果我们认为的差别,就像城市的空气染污太厉害要到色达来就不对,空气不是虚空。虚空是无有质碍的假名,而色法是有质碍的。所以无论何处的虚空都是周遍的。

同理,心性无垢界,如是普行性

《入楞伽经》云:“无垢如来藏,远离边无边,本识在蕴中,如金银在矿。”

《经庄严论》亦云:“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

总相不可分

辛二、总相无可分之理:

通过虚空可明白如来藏的总相无可分割,只是有暂时现相上的分割。

彼总法相遍,过功及究竟,

犹如虚空遍,下中上色相。

色相有各种差别。比如从容器上,下等叫土器,中等叫铜器,上等是金器。但一切器皿中的虚空没有任何不同。同理,不管是异生凡夫的如来藏,还是菩萨的如来藏,究竟佛陀的如来藏,在如来藏本性方面都无有差别。

人虽有南北之别,但佛性无有南北之别。这就是佛性如虚空遍行之理。总之,有情虽有不同类别,一个有情虽有不同阶段,但如来藏本性都如虚空般无别。

恒时不变

庚七(恒时无变之义)分二:

如来藏虽有众多分位,但实际是本初如是后亦尔 。如《华严经》所讲,真的明白心的本性,则佛法在日用处,在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我们学了这么多佛法,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运用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烦恼,用在心上,这才是真正显露如来藏的方法。

一、宣说无变之分位;二、广说彼理。

辛一、宣说无变之分位:

过失客尘性,功德性具故,

如前后亦然,无变之法性。

与前面三理的教证一样,这也是宝性论的经典偈颂。学过《宝性论》的道友,至少有两偈颂要背下来

1、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2、过失客尘故,功德性具故,如前后亦然,无变之法性。

过失客尘性:虽有不同的译本、不同的翻译,但要记住意义:一切过失都是暂时性的,不管它多么沉重,真正明白如来藏之理就不会有自卑和痛苦;不管有多少罪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客尘,客指烦恼不是永恒性,不是自性,是暂时性;尘,指垢染。如《楞伽经》中说旅客过夜不久住一样,客尘就是不久住、动摇变化之意。有情相续中的客尘是有为法,可以被净除。

功德性具故:指如来藏上一切功德本具、本来如是。就像日轮本具光芒,即使暂时被乌云遮障,当全分显露时就会大放光明。

《入楞伽经》云:“如衣得离垢,亦如金出矿,衣金俱不坏,心离过亦然。”就像衣服被染污后,只要洗净就会恢复原有的样子;金子从矿中开采出来,就会显示它的真相。同理,如来藏功德本具,不是新生之法。

我们现在修行就是做减法,不是增加一个新的技能和功德。这种学习增上的方式,也是为了显发自己的如来藏德性。比如学法、发菩提心、出离心,持咒、磕头、修五加行等,看似在增加功德,但最终目的是造就我们相续真正与如来藏相应的四种因——信解、智慧、禅定和大悲。相应这四种因后,就可净除如来藏上的客尘,显露如来藏的本性。

因此,修行是从最开始的知足少欲、以做减法的方式,显发我们的如来藏德性。

如前后亦然,无变之法性:法性是无有变化的。龙树菩萨云:“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就像有一种火净衣,虽然我们现在看不见了,但佛经中有讲过,这种衣服不是用水洗净,而是用火烧干净的,它类似古代穿的盔甲。当然这是古代众生福报大而感召的。

总之,通过这样智慧之火可焚烧烦恼和业,最终显露如来藏本性。如来藏不是向外求取,而是向内反观而得。外观百法,不如内观一心。安住心上,是为内道。这就是自性求法的道理。

所以此颂词为重中之重,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课后思考题

1、 我们具有种性的能积聚修行如来藏的作业的特点?

2、 如来藏的因果功德分别是什么?怎样结合比喻来说明。(或者细问:信解为什么比喻成大海?大悲为什么比喻成海水……)

3、 以所依而分,有哪些行人的差别?观待个人修行有哪些分位的差别?

4、 什么叫异生?

5、 如来藏如虚空遍行义是怎样的?

6、 宣说不变的道理,以及什么叫客尘,客尘与藏性之前有什么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