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的《宝性论》11

以上用比喻结合现相分析虚空不变、生老病死不会毁坏如来藏之理。

下面宣说虚空与实相的关联性。

实相之比喻

丑三(宣说彼等之实相)分三:

一、比喻;二、 意义;三、彼等对应。

寅一、比喻:

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

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

通过此处的比喻要了达两个内容,即依法而住与不依而住。前面说三种火无法烧毁虚空、只能烧毁世间有为法之理。虚空实际是不依而住,但世间法是有依而住。前面分析坏和灭,此处分析成和住。这些比喻都是围绕成住坏空和虚空不变之理而讲述的。

分析成和住:

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地依赖水而住,水依风而形成,风依赖虚空而有。但虚空不依任何法而住。此说明世间界形成的道理。

美国科学家以哈伯定律推算出180多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形成了世界。但《俱舍论》世界形成的观点是:一开始依靠众生的业力,在一无所有的世间中形成风轮,随着业力的催逼而旋转得越来越快,形成了水轮,在水轮之上形成了地轮——坚固的大地,在地轮上有了金刚大地的地基,即娑婆世界的万有,继而有了草木和人类,动物及整个世界的形成。

我们可以用“和面”来比喻:

虽看上去是一盆面粉,但每颗面粉之间是有间隔的,每个面的微尘都安住在自己的位上,如同由一百人组成的方阵,每个人都各自安住在自己的方位上。然后往面粉中加入水,有了水的凝和面粉就粘粘在一起,经过搓揉而变成面团,由此成了坚固体而不是之前的散落体。

首先有风、有空间,然后有水去凝结,之后就形成了坚固的大地。虽然这个比喻不是特别贴切,也基本能比喻世间的形成。世间每个事物的形成,都要有四大——地水火风。火大在最后可起到不退失的作用,如一个人没有火大的热量就会死掉,它可起到住持、增上、成熟的功能。

一切事物中地水火风都是不可缺少的。地依于水,水依于风,风依于虚空。但虚空不依任何法而住。《大方广等大集经》云:“喻如大地依水界住,大水依风界住,大风依虚空住,虚空无所依住。如是大地无所依住,而假有依住之名。”

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虚空不依任何因缘,也不依赖地水火风而住。所以,虚空不依赖有为而变化,是无为而住。

比喻之意义

寅二、意义:

如是蕴界根,依于业烦恼。

业惑恒常依,非理之作意。

非理作意者,依存清净心,

心之自性法,不住于一切。

看表格,找对应。

依法而住讲到了生的过程,不依而住讲到了大无为法的本体。

1、依法而住。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赖于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依赖于非理作意。蕴界处比喻为地大,业和烦恼比喻为水,因地大依赖于水,所以蕴界处依赖于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依赖于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指的就是风大。

此比喻与修行也是相吻合的。生起非理作意,从密宗气脉明点的角度来讲,气脉运行过度就是风大失调,风大运转地非常迅速会觉得心烦意乱。

一切蕴界处如何产生呢?依赖于业和烦恼。起现烦恼而造业,由此就有了转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比如转生为人,就有在人道的五蕴色身、生处根及十八界。十二处是六根加六境,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境六识(十二处基础上加上识界)。整个的蕴界处就是一期生命的展现。生命由业而来,业由烦恼而来,烦恼由非理作意产生。

2、不依而住。

虽然有蘊界处、烦恼和非理作意,但都依赖于如来藏。如地水火风都依赖于虚空而住,而虚空不依任何法而住,所以我们的心性如来藏是大无为法,不依任何法而住。

到底如何出生万法?依法而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理作意。

本来世俗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但凡夫执著为常乐我净。凡夫执著五蕴身是常恒的、干净的,能带来真实快乐的,内外一切诸法是实有的,由此产生非理作意——妄想分别。

有了妄想就会造业。比如有人想偷别人的手机,首先他认知了手机的功能性,把本来无我的法执为实有,把无常的法执著为常恒,把没有真实功德的法执为有功德,由此去求取而造业;比如一个男人贪恋异性,本来人是丑陋的行动厕所,他却认为异性是快乐美好的本性,由非理作意就去贪执,并开始造业,比如送花、送房、送钞票、捕获芳心,由此造业得果,形成家庭,有了各种纠缠和痛苦 ……

依法而住,有循序渐进及相依性,但这种相依性依赖于自己的心性如来藏。而如来藏不依任何而住。

对应之比喻

寅三、彼等对应:

当知犹如地,一切蕴处界,

当知如水界,有情业烦恼。

非理作意者,观如风之界,

自性如虚空,不依亦不住。

1、依法而住的比喻对应:

当知犹如地,一切蕴处界:地大比喻成一切蕴界处。

当知如水界,有情业烦恼:水界对应有情的业和烦恼。业和烦恼的水一旦泛滥就一发不可收拾地造业,从而形成可怕地轮回。

非理作意者,观如风之界:非理作意如同风一般,在我们的体内运行形成风大,心念被非理作意控制后,一旦风过大人就会发疯,得精神病。很多人得抑郁症、精神病等严重的心理疾病,都与非理作意有关。自己想太多了,怕别人不喜欢就自闭,甚至呆滞。这些心理疾病都与妄想、与非理作意的风大不调有关。所以该想的要是观察修,不该想的就是非理作意。

2、不依而住的比喻对应

自性如虚空,不依亦不住: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如虚空一样,无染无著,万法依它而生、依它而灭,但它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亦不灭的。

前面彼等实相讲到了两个道理,依法而住就是有起现的现相;不依而住指虚空或如来藏本身是无变、不生不灭的。

轮回中的一切到底是如何形成生住坏灭的?进一步讲述骤然形成轮回之理,并认识它的现相和实性无改的道理。

总结成住坏空

丑四、骤然成轮回之理: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

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

丑三宣说彼等实相,讲到生和住、依法而住。丑四对成住坏空进行总结分析。

在分析之前,先搞清几个问题。(见表格)

1、为什么三界内有情有生死流转,不断坏灭呢?

轮回中的有情如前行中所讲,就像瓶子里的蜜蜂一样上上下下,不管在三善趣还是三恶趣,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所以我们都是老众生老朋友了,“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今生能再见应该两眼泪汪汪,终于找到你了!

以前有高僧大德说:上师转生到哪里,愿我就转生到哪里。上师变首领,我愿成为士兵;上师成为老师,我就变成他的学生;上师到南瞻部洲,我就去南瞻部洲;上师去极乐世界,我就去极乐世界;上师为度化众生转生成狗妈妈,我就变成狗孩子……但这并不是世间的贪恋心。

三界有情从不清净的世俗缘起法中生,因缘聚合自然有生有住,因缘消散时自然有灭。《陀罗尼自在王经》 云:“诸善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烦恼业,所有阴、界、入(处),如是诸法,从于因缘和合而生,以诸法因缘坏散而灭。”因缘相聚,我们相会;因缘消散,彼此各奔东西。就像聚成一把火,散成满天星。我们的意愿相同,并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同愿同行。

2、三界六道众生如何随因缘流转?为什么有因缘,如何随因缘而转?

因缘流转有三个方面,生杂染、业杂染和烦恼杂染。

众生由非理作意的烦恼杂染而产生业杂染,又由业杂染而有了行为,之后自然有了轮回种种果报。就像有情造了人的行为就转生为人;造了天界的十善道行为就转生天界。

《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从彼起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三道无初后,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生死轮。”这就是三杂染,它包含了十二缘起。

3、三种杂染或十二缘起的根源是什么?

十二缘起中的无明、爱和取三支对应烦恼杂染,行和业对应业杂染,剩下的七支就是生杂染了。

4、什么是客尘?

非理作意和生杂染就是客尘。《辨中边论》云:“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别。”本来什么都没有,却妄执为有,这就是客尘。本来旅店里没有客人,但客人来了就有了。客尘是本无而妄有的,本来没有却一定执著为有。就像客人终有一天要走的,不然就反客为主了。主人如果天天收房费,客人交不起,就只能离开。主人可以有各种有能净所净、能遣所遣的方法,就能把客人赶走。

把四大的问题搞清楚了,就能明白什么是轮回。轮回就是轮转不息,如同旋火轮、如画圈一样不断旋转。轮回的根本因就是非理作意,由它产生三种杂染,产生十二缘起。我们看到十二缘起,就知道它分为三种杂染,形成了整个轮回的现象。

非理作意者,住于心自性:像风住于虚空一样,非理作意可产生各种烦恼,如客人住在旅店,旅店就是我们的自性如来藏,客人终有一天要走,因为这不是他的家、他的本性。如同非理作意住于心的自性如来藏上。

非理作意者,促成业烦恼:非理作意又产生了业和烦恼,就象依赖于风又形成了水,风是水的所依;在轮回中产生业和烦恼,如同客人来到旅店后,接下来要产生一系列消费:吃,住,玩等很多活动。

业与烦恼水,生诸蕴处界:产生业和烦恼而有了结果 ,一结账三万八千四:即蕴界处。虽然依赖佛性如来藏会产生功能、成熟业和烦恼——非理作意是妄计分别,行为是蕴界处。

如彼坏与成,形成生与灭:如果三万八千四交得出来就为人,感受人的业力;交不来就披毛戴角还,这就是轮回、因果、业力。

其他经典中讲到各种业力轮回和因果,但很多世人不相信。比如《十善业道经》告诉我们今生做什么来世就变成什么,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看不见也无法相信,但《宝性论》与自己的心性结合而讲述此理,是不是能让我们体会到因果不虚及轮回的现相?

体会到轮回的现象,还要知道轮回的实相。下面的内容与丑二和略说的都是交相辉映的。

自性不变

丑五、自性无变之理: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此处是总结,虽然四大毁灭不了虚空,但四大依虚空而生。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心性如虚空,没有因缘的变化。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这样一来,没有因缘的变化就没有因缘的积聚,就没有生。没有最初的生,就没有中间的安住和最后的毁灭。如同石女儿从未出生,我能说带着石女儿去看电影、去开追悼会?这是自欺欺人。

由此明白,心的本性没有因和缘,因和缘都是客尘,本性是大无为法,客尘是有为法。有为法必定有生灭,而大无为法无生无住无灭,也不依生住灭的因缘。

显宗而言,心性无因无缘无生住灭。

密宗而言,心虽会产生很多念头,有种种的客尘——分别非理作意,但它们当下不离心性如来藏,要直视心的本性和念头,看前面的虚空,由此来认识心性。

《华严经》:“设一切众生,一时成正觉,若成若未成,菩提无增减。”一切众生不管成正觉也好、没成正觉也好,自性如来藏是不变的。任何有情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佛性如来藏从未变过。

总结

所以摄义总结:

子三、摄义: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

这个颂词是广说之后的总结,回归本论的中心思想,非常重要。上师说要尽量把它背下来。学一课背一个颂词,慢慢积累,不以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断积累可增上自己的智慧。

心自性光明,无变如虚空:心的自性如虚空一般。三种火不能坏虚空,四大次第而生于虚空,但虚空无依而住,也没有生住灭。

邪念生贪等,客尘不染彼。同样,心性是不变的,虽然我们会产生非理作意的邪念,邪念会产生贪嗔痴和烦恼杂染,烦恼杂染又会产生行为——善恶业的业杂染,业杂染又会产生投生轮回的生杂染,但这一切都是客尘,客尘不染佛性,不染如来藏。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云:“贵贱男女差别异,端正丑陋及老少,世间种种可笑事。”这些是世间可笑之事,真正证悟本性之人不会耽著世间一切假相,不会被世间法所染污心性,以不灭而灭,以灭而空,生灭之事均了不可得。也不会被世间法所控制自心,知道一切如浮云。不管赞叹或诽谤都是现相的客尘法。

明白此理会让我们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具有了佛慢,不会再在意客尘。客人来到旅店,即便你不喜欢他,但他终有一天要离开。你要用各种方法让他消费,他花完了就会离开。

产生烦恼时要认知其本性,不用像小乘行人一样去约束,克制。知道它是客尘就不被习气所转所染,永远以主人翁的精神面对就会强大起来。产生任何烦恼都不用怕,它迟早要离开,它不是我们心的本性。如果每次这样提醒自己,烦恼就会羞愧地隐藏起来,无法兴风作浪。

《释菩提心论》云:“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甚奇此甚奇,稀有此稀有。”这个道理简直太稀有、太稀奇了!不管嘎夏巴尊者、无垢光尊者还是麦彭仁波切,都经常赞叹“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

课后思考题

1、器情世界如何起现?它的起现可以对应怎样比喻的内容?

2、器情世界的毁灭是怎样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