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的《宝性论》13

首先顶礼自己的如来藏心,让我们能够认知法界心性的本来面目。如《楞严经》所说,"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愿加被所有的有情,加被自己,能在学修之中产生大智慧,能够明了其中的法义。

书归正传,进入今天的学习。

今天学习到不清净净分位无变之理。

复习回顾

本论所诠义为七大金刚处,分能得(四个金刚处)和所得(三个金刚处——佛法僧三宝)。

缘起品着重介绍所要皈依的对境,应如何现前成就、现前怎样的成熟功德的所得境界。所以分别介绍了佛法僧三宝各自的八种功德,以及它们的差别基和差别法,告诉我们僧宝和法宝不是究竟的皈依处,究竟的皈依处是佛宝。最终这些法归结于一个佛性如来藏中。

第一如来藏品中介绍了第四金刚处如来藏,后三金刚处为菩提、功德和事业,及三理、十义、九喻。通过此三方面讲述“众生皆具如来藏”。

1、三理

为作用理、观待理和法尔理——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2、十义

01

本体义

如来藏是本来清净、自性清净,如同虚空般不被任何云翳所遮障。

02

因义

现前成就如来藏的主因是信解、智慧、禅定和大悲,所以要想回归佛性,开显本来面目就要修持此四法。

03

果义

四波罗蜜多,如来藏最终成就果的特点——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多,同时要遣除凡夫颠倒执著四法——常乐我净及其滋生出来的十六种分别,还有声闻缘觉细微执著的无常、无我、苦、不净及其所引生出来的十六种形象——因集生缘,灭尽妙离,道如行出,苦空无常无我等。最终要遣除十六种粗相和细相,才能获得大常大我大乐大净,即如来藏功德之果。

其中,大常是远离常和无常的对立边,大我是远离我和无我,包括外道的邪我和声闻缘觉的单空,大乐是远离轮回的苦因和苦果及小乘寂灭一边的安乐涅槃,大净是远离净和不净的分别。远离种种轮回和涅槃的对立而最终现前成佛。

04

业成就义

有如来藏之故,众生会有出离心、离苦得乐的心、希求解脱成就的心、修道的心。否则,就会像石头等无情法一样,无论别人如何打骂也无动于衷。如来藏是能回归现前本性功德的。

05

具因果功德义

即如来藏性上本来具有因位和果位(漏尽智等)的功德相。

06

趋入义

因行人各自的暂时境界不同,所以,如来藏本性虽无分类,但针对有情现阶段的不同情况而有暂时的分类。如桃子没吃、吃了一半和全部吃完的差别。又如看对境,有的人近视眼,模模糊糊看不清;有的人近视加散光和白内障,看得更是变形奇怪;而眼根明利者则看得清清楚楚。总之,不是因为如来藏本体有变化而是因为有客尘而有了不同分位。

客尘分为不净,不净和净、极清净三种分位,由此安立三种名称:凡夫、菩萨和佛。由此了知,如来藏具暂时客尘的相、中间净除了部分客尘的相,和最终全分离垢的相。但究竟中如来藏没有变化,所以如虚空普行义。

07

恒常不变义

现在学到第七大科判:恒常不变义。

如来藏的本性不管在任何分位、不同名称界定中,其本性无有变化,自性是恒常无改的。

如同昨天八月十五人们会赏月,但没有赏到月亮,它就消失了吗?没有。月亮有变化吗?没有。是不是变得不圆了,被天狗吃掉了?没有。都只是暂时的因缘而已。

因为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地方因阴天下雨而无法看到月亮,有的地方则能看到皎洁的月亮。总之,月亮没有变化 ,如同佛性如来藏本身是圆满的,没有任何缺损和差异。只因众生自己内心的云雾烦恼笼罩,而看不到本心的月光。有朝一日,当智慧的风吹散云雾就能现前其本来面目了。

我们应观一观自己的心是怎么样的。满月——预示着本来清净、功德圆满的意义,通过满月的寓意而向内观自己的心性。甚至有的修行人对着满月发愿证悟大圆满,或者因看不到的满月而发愿众生都能破迷开悟,证悟佛性。

修行人在任何环境和机缘下都可以开悟,通过一切因缘都可反观内心、直指心性,认识自己的觉性。但对凡夫来讲,如果没有思维这些法义,可能生活中都是各种烦恼。

恒常义中分为三大科判。

一、不净的轮回凡夫阶段

凡夫客尘阶段,虽然如来藏本性没有变化,但会显现客尘,障碍,烦恼相及业缘相。如整个世间界先由风形成水轮,水轮之上形成地轮。所以轮回是由非理作意的风产生业和烦恼的水,又产生蕴界处的地,但这些生老病死的现相不能毁坏如来藏。

如普通火、地狱火和末劫火,虽然摧毁性一个比一个强大,能烧毁世间所有脆弱的虚假法,但无法烧毁虚空。如同烦恼无法毁坏如来藏一样,即使众生有生老病死,但如来藏没有变化;即使众生可以堕落、生烦恼,但如来藏没有生烦恼。这就是在凡不增,在圣不减的佛性不变之理。

二、不净和净分位:是菩萨的境界,分两大科判。前面讲菩萨在轮回中,虽已超离了遍计障碍执著,不会以业力投生、堕落生死轮回,但菩萨有没有生老病死呢?菩萨会示现生老病死,即不变而示现变化之理。

为什么要示现变化呢?

下面分析认清十地菩萨的功德,菩萨到底以怎么样的悲情悯众情怀来利益众生的。

十地菩萨的功德

癸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分五:

一、发心功德;(获得圣者一地菩萨的境界是怎样的?就是发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在小资粮道就发起来了。“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其中的”地“就是小资粮道。自己现在有没有发起世俗菩提心呢?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当中一定有菩萨和佛陀的化现,但他们装着什么也不懂。和我们一起背书,一起学法。甚至示现得比普通人还笨,让我们给他讲法,多讲两遍后我们就记住了,所以利益的是我们。非常感谢这些大菩萨和佛陀。)

二、入胜行功德;(是二至七地的菩萨入圣者修道位的殊胜行为。)

三、得不退转功德;(八地以上称为“不退转“,此处讲八九十地菩萨的行为境界。)

四、最后有功德;(最后有者是十地菩萨的境界,马上获得王权灌顶,成为正等觉,所以是最后有菩萨。)

五、宣说成办二利之差别。(分析最后有的菩萨与佛陀,在利益众生和自利方面的差别。)

这五个科判是境界递增的方式来介绍的,以功德辗转增上而说明在菩萨阶位是如来藏功德有明增圆满的一个过程。

如从初一到十五的月亮会每天增加、圆满、明亮。但月亮本身没有任何变化,以此比喻不净净位功德递增成熟的过程。

一地菩萨的发心功德

一、发心功德:

佛子证悟此,无变法性已,

见无明蔽众,生等诚稀有。

获得圣行境,示于凡行境,

故成众生亲,方便大悲尊。

佛子证悟此,无变法性已。

佛子证悟此,无变法性已,

证悟一地的佛子是佛陀的意子菩萨,他现量证悟法界本性,见到无变法性义。法界自性清净的本性不会被生老病死的世俗染污相所改变。

见无明蔽众,生等诚稀有。

但菩萨会在有无明障的众生面前示现生老病死。如法王如意宝有出生、住世转法轮、圆寂涅槃、会如众生一样示现生病、吃饭、睡觉,有喜怒哀乐、行住坐卧、吃喝拉撒等一切行为。这真的是诚稀有!

解释其原因:

获得圣行境,示于凡行境,

圣者菩萨远离了轮回的一切罪业垢染,没有不善的因果,没有众生在轮回中生生死死的业缘,但会特意在众生面前示现生老病死,这就是菩萨的稀有之处。如果不让众生体会轮回的种种过患,菩萨会示现常恒相,没有涅槃及生老病死,这样众生就会觉得菩萨永远在那里,我修不修法、是否依止都没关系。

就像住在拉萨的老妇女一辈子没有拜见过觉沃佛一样。以前上师也说,有些道友只有特殊情况才会去见一下上师。似乎没有无常感,以为一切是常有的,听法的因缘永远都存在。没有无常感就不会精进修行,不会获得成熟的境界。

所以菩萨要示现生老病死。记得法王涅槃后,根本不用担忧听课打考勤的问题,每个道友课前早早就去了。那时上课非常早,没有路灯,大家要打着手电筒,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却极为珍惜,好多人学法、修行都非常精进,就是感觉到了无常,再不修行,当我们现在的怙主上师离去,那时自己有没有解脱的把握?所以,菩萨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众生随学菩萨和佛陀,从而获得解脱。

有人会产生妄想:佛菩萨干脆示现上身出火下身出水等各种神通深变,这样我肯定生信心,否则像现在这样示现,我还要观察六年、十二年才能依止,直接示现成就解脱相不是很好吗?如果那样我们真的能随学吗?我们会觉得佛菩萨确实很好,但遥不可及。你将永远站在低处仰望,如同看大鹏飞在虚空,自己虽然也想有张魔术毯或魔法扫帚,坐在上面在空中飞,但不可能。由此众生会放弃修行。

菩萨示现生老病死就是为了让我们见轮回的种种过患,生起无常感。同时,让我们随学佛菩萨。佛菩萨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我们能吗?因为做不到会生起怯懦心,甚至自轻凌、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永远无法与佛菩萨相应。

为什么圣者示现生老病死诚稀有?

因为他们在修众生瑜伽,与众生相应,让众生有信心,能修行,从而获得解脱。我们修的是上师瑜伽、本尊瑜伽,因为很想与上师诸佛菩萨相应,身语意功德无二无别。

菩萨的悲心太强烈了,他们以种种示现让众生跟随佛菩萨一起修行、不生起怯懦心、功德逐步增上,获得解脱。甚至还会示现六道中的六本师……在任何苦难之地以任何形象利益有情。这就是佛菩萨修的众生相应法。

我们愿意修众生相应法吗?愿意去最苦的地方与众生相应吗?还是只能与佛菩萨相应?佛菩萨多好呀,到了极乐世界,谁愿意与你们这些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相应?这要看你是不是佛菩萨,如果是以方便度化众生的大悲尊就敢修。

《大宝积经》云:“我不忆尔时所好作务随去,不好作务而不随去,无有为事而不究竟,无有作善而善不终讫。“对佛菩萨而言:“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菩萨为度化愚痴众生,哪里需要哪里去,不会分别自己可否享受,自己会如何,这就是菩萨的大悲心。

如果要真学佛就要常随佛学,要发起真正的利他心、菩提心。它是完全无我的。当没有我执、完全寂灭自私自利,才可任运随转与众生相应,修众生相应法,到任何一个地方去弘法利生。

这才是真正的大菩萨,这才是无我、无自私自利的胜义菩提心的功德。要反观自己:有没有生起这样的方便大悲心。

二至七地菩萨的入胜行功德

子二、入胜行功德:(菩萨以无漏的智慧超越世间,现前心的自性空性大悲藏,同时又住于轮回,是如何智悲双融的殊胜行呢?此处讲殊胜行。)

彼离诸世间,世间中不动,

利世于世间,不染世垢行。

彼离诸世间:

“彼“,指二地至七地的菩萨,以智慧力超离了所有的世间,也就是智不住三有——不会被世间的现相染污,看到了实相。如同做梦的人会被梦境干扰,生起恐惧,但对瑜伽行者或能认识梦境的人,不会被其干扰。

世间中不动:

无论世间八法还是舒适悦意的外境、美妙的感情、钞票、跑车、别墅……都真正看破,全部是三苦的自性。菩萨以智慧超越世间,不被虚幻如梦之法干扰控制,真正认识了实相,在世间中不动,即恒时安住利益众生,化身无数。

如布玛曼扎尊者到了汉地五台山,发愿每一百年降生一个化身,对汉人弘扬大圆满法及最殊胜了义的佛法;静命论师来到藏地,圆寂前发愿,未来所有的亲教师阿阇梨,要么是他的化身, 要么会得到他的加持,一定要让佛法兴盛。我们也要随学佛菩萨,假设回到家乡,不管是蒙古新疆还是国外等任何地方,能不能发愿:未来愿我生生世世转生到这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我们能不能有这样的悲愿呢?特别害怕是吧?

菩萨在世间中不退缩不动摇,而凡夫一比较就觉得他们太了不起!太不可思议了!恒时不动摇,不退缩 ,不害怕,不会生起恐惧,不会逃到寂灭涅槃中躲清凉,给自己放个长假。

立世于世间,不染世垢行:

二至七地的菩萨入胜行时,为利益成熟世间有情,在世间会示现各种形象,但所有生老病死的形象只是显示而已,不会被世间行染污,如《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中讲,成就者会示现妓女、屠夫、猎人等各种身份,但他们不会生起真正有自相的贪心和嗔心,只是演戏而已。

凡夫处于轮回的战场,即便演戏也是被业力控制,而菩萨的演戏是自在并以悲心驱使的。

如莲生水中,不为水所染,

此虽生世间,不染世间法。

如莲花在淤泥中生但不被淤泥所染一样。同样,圣者菩萨生于世间,不会被世间所染。《华严经》云:“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譬如莲花不着水,如是在世令深信。“《普贤行愿品》亦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住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要明白四个问题:1、不着于水,2、不着于空,3、但行于世间,4、利益有情。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四个问题(表格见上):

1、圣者菩萨之行为什么超越世间?如何超越世间?

【答】因为断除了非理作意,认知了如来藏的本性。

2、为什么圣者菩萨要安住世间?

【答】以大悲心,尤其忘我;又因发愿力而要住于世间,利益没有证悟的有情。如同种树卖果子的人,他真正明白什么样的果子可以吃,什么样的果子还没成熟、比较酸涩。菩萨真正了知什么是取什么是舍,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明白此理就会不断地以不同身份告诉众生不要执著,世间之相皆为虚假。

3、为什么圣者不被烦恼法、世间法、烦恼和业惑染污?

【答】因为菩萨证悟的境界是不住有和无、是与非等一切边,没有贪执,脱离是非干扰。

4、为什么不被世间染污的修行是菩萨的殊胜的行为?

【答】菩萨从修行的本体、果和受用都超越声闻缘觉,修行成为无上殊胜行。菩萨已证悟了法界本性,不执著一个可舍的轮回和可求的涅槃,以六波罗蜜多空性无我双运的方式超越小乘。并且修行的果也超越小乘的暂时寂灭。而小乘最终要回小向大。

最后现前的修行受用,可住于轮回、受用轮回。如《中观庄严论》中讲,菩萨在轮回中不管安住何处都如入喜乐园一般。如沐浴可以庄严身体,菩萨可以轮回中任何身份来庄严自己,并且精勤不断地修行利益众生。不论受用什么苦都如受用美食一般甘之如殆。

菩萨听到众生的祈求如入于禅定般的快乐。知道众生终于有所求了,先以欲勾牵,渐引入佛地。菩萨转到任何地方如同游戏一般,没有执著并非常享受,终于成熟了自己的愿望去利益众生。

菩萨遇到能帮助的有情就非常欢喜,是日日夜夜地发菩提心,愿意满足众生所有的利益,愿意以各种方法去引导众生众生,让他们解脱;而凡夫人看到别人求助,总是说自己没有钱没有时间,等有时间有福报再发菩提心。

课后思考题

1、 认清十地佛子五个功德的科判,如何体现功德辗转的变化?

2、 什么是发心的功德?

3、 一地菩萨如何远离生老病死而示现生老病死?

4、菩萨为何要住于世间?

5、菩萨住于世间为什么成为超胜声闻缘觉的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