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的《宝性论》18

预告前言

下堂课学什么呢?做个预告吊吊胃口。

接下来我们要学九个比喻。

这九个比喻并非那么简单,它们的特点是从不同的事例中讲述如来藏十义合一之理。

承上启下

己四、解说之摄义承接:

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

住惑壳内彼,以诸喻可知。

如是如来藏,安立说为十:如来藏具有十种意义。

住惑壳内彼,以诸喻可知:众生的心性如同住在烦恼惑染的壳中,还未破壳而出时就不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如同一只蛋还未孵化就不知道里面是小鸡、小鸭还是大鹏鸟呢?

所以,我们以诸喻了解并对应分析。

九种比喻

预习一下九种比喻:

己五(依承接以比喻宣说)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同法对应;二、垢染与如来藏二者各自同法对应。

庚一(有垢真如共共同法对应)分三:

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摄说无始之理。

辛一、略说法界周遍众生之理:

败莲中佛蜂中蜜,糠中精华粪中金,

地下宝藏小果芽,破衣之内如来像,

贱女腹内人中王,泥中具有珍宝像,

如是烦恼客尘障,众生中住此佛性。

第一个比喻:败莲中佛。

【思维】

在萎败的莲花中怎么会有佛像呢?为什么叫败莲?

学喻义结合时会讲,为什么把凡夫阶位称为萎败的莲花?

为什么其中会有一尊金光灿灿的佛像呢?为什么不是苹果或其他的东西呢?

佛像为何是世间最尊、最贵、第一义的代表?要通过比喻来思考,该如何表达彼此的关联性?

表达关联性后,谁能见到萎败的莲花中有佛像呢?

只有具天眼者能看得到——佛陀。佛能知道众生皆具如来德相,让众生把萎败的莲花苞撕开就能显露庄严的佛像。如同伟大的人知道哪里有宝、如何取宝。

由此了知喻义结合的对应,明白此理后就可引导自己去静心思维。

第二个比喻:蜂中蜜。

我们想获得甘美的蜂蜜,但它被一群蜜蜂包裹起来,所以要驱赶蜜蜂。

蜜蜂的特点就是,如果惹恼它,就会与敌人两败俱伤甚至鱼死网破。就像众生的烦恼一旦被触及就会拼命反击、不计后果。

蜂蜜甘甜滋润还可成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具备口感和疗愈功能。

我们无论有多少客尘都不用怕,只要有了蜂蜜般的妙法就可净化烦恼的客尘。

正如上师所说,如果你的嗔心重,没关系,说明大圆镜智比一般人显露得更快。同样,蜜蜂不可怕,可以用它酿的蜂蜜解除毒胞,令身体得到滋润和营养,这就是它的特征性。

第三个比喻:糠中精华。

一般谷物上都有糠粃与麦芒,如果吃下去会卡住喉咙,甚至扎破食道,所以这些糟粕没有用处,要不断地筛掉去除。如果去除不了就吃不到里面的果实。

果实可以滋养色身,获得温饱。

养蜂人知道蜜蜂会守护蜂蜜,种田人知道糠粃会守护果实精华。

同样,佛陀知道每个众生有如来藏性。

第四个比喻:粪中金。

粪坑肮脏腐臭,如淤泥一样,东西一旦掉入会被掩埋。所以它有能掩藏、能染污的特点。如果有人指点里面有金条,拿出来你就发财了。

所以虽然外在有粪便,但里面的金条不是后来被创造的。

同样如来藏是众生本自具足的,只是尚未了知而已。

所以,那就看谁能从粪便中找出金条、谁能证悟本有的佛性。

第五个比喻:地下宝藏。

没有修持正法而到神通天眼功德之人,看不到地下有宝藏。所以,普通人怎么也看不到地下的事物,甚至探测仪也只能探测到个别的物质而已。需要不断地寻找勘测,才能找到金砂宝藏。古人有藏宝图和地下宝藏,像现在的沙特阿拉伯、迪拜等中东地区,就是因为地下有石油而成为富豪的世界。

其实每个众生内在都有宝藏,没有挖掘出来就只能感受贫穷之苦,挖掘出来就成了富豪。

第六个比喻:小果芽。

苗芽被皮壳包裹,它一旦生起就能开花结果。而被包裹时功效就无法显露。如中医的炮制学里讲,这个药要去皮,那个药要炒熟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同理,众生的无明的果皮下包裹着如来藏,依靠修行具福慧二资粮的善法最终可成为圆满的佛陀。

第七个比喻:破衣之内如来像。

如同种种珍宝制作的殊妙佛像由垢秽破烂的衣服包裹,放在十字路口无人了知,一次,天人看见它后为了解开垢秽的遮覆物而对人们作了指示。

同理,无碍照见一切所知的佛陀以其慧眼照见众生被贪等种种烦恼客尘包裹的如来藏真性,于是开示实修道的无量妙法门。

第八个比喻:贱女腹内人中王。

凡夫女人的胎藏是肮脏不堪的,贫女虽然种姓低劣,但她腹中怀的是转轮圣王,所以母凭子贵。

我们也要仰仗自己的如来藏,这样自己的能力就会变得广大无边、高强至极,心会散发无量的能力,成就所有自他二利的功德意义。否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

第九个比喻:泥中具有珍宝像。

如同泥模内由金子制圆满庄严的佛像,本自无垢清净,但外表有黑泥覆盖,智者见而了知这一点,于是千方百计除去黑泥等一切遮障。

同理,佛陀照见心的自性如来藏本来光明、清净、贪等烦恼之垢是可断除的客尘,于是为众生宣说去除遮障客尘的方便妙法。

总结

每个比喻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所要表达的功德性。这些比喻为什么在经典中如是诠表呢?它们都是在十部义经典中说的,而非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闭门造车的产物。

佛陀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要听上师的课才能明白,所以下节课大家要仔细谛听!

课后思考题

1、 预习九个比喻是哪九个?

2、 思考:九个比喻会诠说怎样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