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现在宣讲的是缘起,首先宣讲了总标,略说了七种金刚处,也就是对全论的论体进行了一个归摄。接下来,我们要对佛、法、僧、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逐一详尽地学习。这样,我们对整个如来藏的体系和本体,以及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或者说我们自己成佛之后的菩提、功德和事业如何安立,现在就可以从总相上有一个了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
丙二、对照经典
“对照经典”主要是讲七种金刚处的出处和来源。一些疑惑心重的人可能会问:这样安排佛、法、僧、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佛经的依据呢?
实际上,弥勒菩萨本身是十地菩萨,是佛授记的补处,即便是佛经当中没有而弥勒菩萨这样安立的话,也完全可以成为可信之处。但是弥勒菩萨为了引导后人、打消他们的疑惑,因为越往后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和疑惑越深重,为了使这些众生真实地依靠《宝性论》这部论典,得到最大的受益,也说七种金刚处或者这样安排的次第都是依靠经典而来的。
应知七种相次第,依照总持自在王,经序有三余四处,菩萨如来差别分。
“七种”就是七种金刚处,“相”就是体相。应该知道七种金刚处的体相,还有如是编排七种金刚处的次第,都是有来源和依据的。“依照总持自在王”,有一部经典叫做《总持自在王请问经》,这个“总持自在王” 是一个菩萨的名字,有的说陀罗尼自在王,陀罗尼就是总持的意思。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在经典当中对佛提问,佛回答。“经序有三”就是在《总持自在王请问经》的经序当中有三种金刚处。“余四处”就是在序分之后的经文当中,有其余的四金刚处。所以在佛经当中有宣讲,而且是通过菩萨和如来差别法的功德如是进行的安立。
“七种相次第”在注释当中,首先按照其余的经典,比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等,都分别对于佛、法、僧,对于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进行了安立。如果说在一部经典当中安排这样的次第,就是这个《总持自在王请问经》了。
在这部经典当中说“经序有三”,在序分当中讲了佛、法、僧的安立。前面我们在讲佛、法、僧的过程当中,讲到了佛陀或善逝平等证一切法,讲到了佛宝;然后讲善转法轮,这就是讲法宝;第三是善能安置或者调化无量有情的相续,实际就是讲僧宝。佛、法、僧三宝这样一种次第,在经序当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就是佛、法、僧的来源。还有就是佛、法、僧出现的次第,首先是善逝平等证一切法,然后是善转法轮,然后是善加调伏众生,所以这个次第也是不紊乱的,佛、法、僧的次第是相继出现的。
“余四处”就是在序分之后的经文中,出现了其余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的安立。对于如来藏的安立,在经典当中主要讲的是菩萨的差别分,也就是菩萨有六十种净治道的修法,来显示这个如来藏。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菩萨自己有如来藏的缘故,六十种道位的净治法才可以清净如来藏的客尘,让如来藏次第显现。如果根本就没如来藏的本体,六十种净治道位的修法就没有意义了,即便是把客尘消尽了,也不会现前殊胜的佛果,因为殊胜佛果的本性在相续当中并不存在的缘故,虽然通过修行对这些障垢彻底地予以了净治,但是内心当中殊胜的菩提果位仍然无法现前。所以,在经典当中就通过宣讲六十种差别、六十种能治的修法,来对治菩萨修道位的障垢,来现前如来藏。
六十种主要讲菩萨有四种庄严、八种光明、十六种大悲和三十二种事业,总共加起来有六十种修法,也就是说菩萨通过这六十种修法,就可以清净相续当中的障垢。通过这些修法,不管是从戒律还是从智慧、禅定的角度,如果菩萨相续当中能够生起相应的境界,相续当中的客尘能够逐渐分离,那么内心当中的如来藏光明就会次第出现。这就是通过菩萨的差别分的法,来安立如来藏的自性和本体。
后面讲到了八十种如来的差别分,通过八十种如来的差别法宣讲了其余的三处,因为“余四处”当中的如来藏,已经通过菩萨道位的六十种净治法做了安立,八十种功德法或者说差别法就分别安立了菩提、功德和事业这三种金刚处。在八十种当中,首先讲到了十六种无上菩提和无上大悲,这是菩提金刚处的本体,它是通过十六种无上菩提和大悲来安立的;然后有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总共三十二种功德,来安立功德金刚处,分别对佛陀所具备的十力等进一步进行了宣讲;后面事业也有三十二种大事业,佛陀在成佛之后通过三十二种大事业来调化有情,将有情安置于殊胜的佛地。总共加起来有八十种,通过八十种差别法、功德分法,安立了如来的差别分。所以,如来藏对应的是菩萨的净治,菩提、功德、事业是通过如来差别的八十种法来进行的安立。
弥勒菩萨就是如是对照经典,来宣讲的七种金刚处的来源,然后七金刚处的次第也是按照佛经的次第如是进行的编排。
丙三、决定次第
为什么是从佛、法、僧到如来藏,然后到菩提、功德、事业,这个次第能不能调整呢?能不能首先讲后面的功德、事业,再讲如来藏等等,这样次第会不会紊乱呢?次第是决定的。那么,次第决定的根据如何呢?下面从几个根据逐渐进行安立。
从佛有法从法僧,从僧获得藏智界,终获智慧胜菩提,力等具利众生业。
第一个讲“从佛有法”,第二个讲“从法有僧”,第三是“从僧获得藏智界”,第四是“终获胜菩提”,第五是“力等”,第六是“具利众生业”,通过这样一种次第,把七种金刚处以不紊乱的方式逐一地进行了安立。
第一、“从佛有法”。为什么首先讲佛再讲法呢?因为所有的法都是从佛而有的。虽然有些时候我们认为,修法之后可以获得佛果,但是实际上从法是可以获得僧众的果位的。那么,法从何而来呢?法是从佛而来的。
即便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了法,也就是说,佛还没有成佛之前法不是已经有了么?实际上佛成佛之前所修的法,也是以前诸佛所宣讲的,以前诸佛所遗留下来的,所以这个法仍然是从佛而有的。尤其在讲法宝或者其他意义的时候,就讲到了佛法实际上是佛陀证悟法界的一种等流,如果世界上没有佛就不可能有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就不可能真实地安立。所以,是从佛而有的法。
释伽佛示现在南赡部洲印度金刚座成佛的时候,他老人家在没有成佛之前也没有真正遇到一个成佛的法,虽然显现上他去拜访了很多外道的禅师,也学习了很多世间共同的学处,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让他成佛的法。佛陀依止一些外道和世间的教师,学习禅定和工巧,也把他们所学的东西都掌握了,但掌握之后发现这里面没有成佛之道,没有解脱之道,所以佛陀就把这些全部放弃,然后自己到金刚座去觉悟的。佛陀在金刚座证悟之后,这个时候有了佛,有了佛之后从佛的相续之中流露出了殊胜的正法,三转法轮是从佛相续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法在佛之后是决定的,因为从佛而有法的缘故。
第二、“从法有僧”。因为如理如是地实践佛陀所宣讲的法要,内心当中生起了证悟的缘故,如是地安立了僧宝。此处的僧宝主要是从圣僧的角度来讲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僧,而即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僧,也是从法而有的。你要成为出家人,成为一个比丘,必须要依靠佛陀安立并宣讲的羯摩仪轨——出家的方法,而这种羯摩仪轨实际上都是法。比如,我们前面所讲的世间小僧,要成为居士或者沙弥,你必须要通过仪轨得戒来得到合理的身份;比丘也是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正法,才能得到一个比丘的身份。所以,从世间凡夫僧的角度来讲,是从法而有僧。
从圣僧的角度来讲,如理如是地实践法义,相续当中生起证悟的时候,就得到了僧宝的名称。举例而言,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之后,五比丘——憍陈如尊者及其余四位比丘,内心当中对于四谛的法要生起了证悟,世间上从此就具足了三宝。因为佛已经成佛,佛宝首先圆满了;第二个佛陀在鹿野苑宣讲了圣法,即“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等四谛法轮,这就是法宝出现于世;对五个比丘宣讲正法之后,五比丘次第证得圣果,真实地获得了僧宝的名称,从此之后佛、法、僧三宝就俱全了。
对我们而言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如果要成为一个大乘僧宝,或者获得真实意义的圣僧,必须也要对佛所传下来的殊胜法要,比如空性、如来藏的光明等,进行实践,进而内心当中产生无分别智慧的证悟。产生证悟之后,你就获得了初地菩萨的果位,从初地开始就获得了圣僧的名称,这就是真实意义上的僧宝。所以,现在的人获得僧宝的次第,也是从法而有的。
真正要从凡夫过渡到僧宝,也要修持正法。比如,在资粮道当中修持四念住、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而且在资粮道、加行道当中,必须也要一一辨别,哪些修法是获得初地的顺缘、哪些是违缘。辨别完之后实修止观次第,比较纯熟的时候就可以现证初地的果位,现证之后就获得了僧宝的自性,而从初地到十地之间都是大乘僧宝的自性。所以,从我们的角度讲也是从法而有僧。
第三、“从僧获得藏智界”。也就是从僧宝而获得
“藏智界”,“藏智界”,“藏”是如来藏,“智”是智慧, “界”是种性,即从僧获得如来藏智慧的种性。此处如来藏智慧的种性是从僧而获得的吗?如果是从僧而获得的,是不是说如来藏就成为一种所生法了呢?因为从僧宝这个能生因,而现前如来藏这种所生果的缘故?此处“从僧获得藏智界”并不是真实地安立能生所生,安立成能生所生就是错误,在《宝性论》当中绝对不可能从这个方面安立能生所生的观点。藏智界是一种大无为法的本体、大无为法的自性,它是不是可以重新获得呢?不是,此处讲重新获得只是一种安立,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把藏智界安立成成佛法身的近因。
这种成佛法身的近因如何安立呢?前面我们在讲如来藏的时候,大概泛泛来讲,只要有如来藏就有成佛的因,但是如果再进一步安立的话,这个如来藏乃至于在没有现前僧宝之前,也就是没有获得初地菩萨果位之前,都是处在现相的状态,都是被二取的障垢包裹的严严实实,没办法显露它的一点自性。所以,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种性,但是一切众生没有办法开显如来藏的种性,也就是这个种性没有苏醒。
那么,怎样才能让如来藏苏醒,让如来藏成为真正成佛的因呢?在《入中论》当中讲到:初地菩萨开始进入佛家族,这和此处的意义是可以对应的。虽然一切众生平等具有如来藏,但是没有到达初地之前,还没有办法真实地安立成佛家族的一员,而成为初地菩萨之后,就真实地安立成佛家族的一员了。此处颂词的“藏智界” 是指如来藏的客尘被分离了一部分,它的本体显露了一部分,这种状态就叫做“藏智界”,如来藏智慧的种性,也就是它的智慧已经显露了一分,已经开始部分显露的这种如来藏,它是真正的、智慧的殊胜种性。它和一般众生相续当中,被二取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如来藏,从显现上就已经有差别了,这是真正成佛的近因,因为它的种性已经成为圣僧身份的缘故,它已经显露的这一部分,就真正地成为了迅速成佛的因。
所以,一般有情相续当中的如来藏,总的来说是成佛的因,但是如果真正要成为成佛的因,就是从获得初地菩萨开始的,此处的如来藏是指这个意思。“从僧获得藏智界”,不是说以前没有如来藏,现在重新获得一个如来藏的种性,不是这个意思。如来藏虽然本来有,但是在获得初地之前,他是属于二取的状态、现相的状态,光明一丝一毫都没有显露,就不能以这种如来藏作为成佛的最近因。真正要成为成佛的最近因,这个如来藏的种性必须开始苏醒了,二取开始逐渐分离了,这个时候就叫做“藏智界”,有了这样一种基础,很快就可以全分显露如来藏的本体,这就是“藏智界”的意思。
而这种“藏智界”,就是比一般凡夫人更接近成佛的殊胜种性,是从僧宝而有的,如果没有获得僧宝,这个如来藏就无法现前,什么时候获得了僧宝,什么时候这种“藏智界”就现前了,所以叫做“从僧获得藏智界”。
这个次第也是决定的。
第四、“终获智慧胜菩提”。“终获”就是以藏智界为因,终获智慧胜菩提。“智慧”是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这种殊胜的菩提实际上是智慧的本体、智慧的自性,这种殊胜菩提的智慧本体是通过藏智界而有的。前面也讲过了,藏智界是成为佛陀法身自性的最殊胜因、最殊胜的种性,也就是种性已经彻底苏醒的状态,依靠这种藏智界的本体就可以获得殊胜的果位。因为已经见到了一分如来藏的光明,在这个基础上无分别智慧也已经现前了,有了无分别智慧之后,就会非常迅速地远离客尘。
在显宗经典当中讲的很清楚,如果愿意的话,初地菩萨七天就可以获得佛果。当然,乃至于没有现前藏智界之前,不要说七天,即便我们在轮回中已经轮回了无数劫,因为被二取包裹得很严实的缘故,一直没有现前过菩提。但是,从获得藏智界、获得初地果位开始,如果愿意的话七天就可以成佛。这就讲到了很殊胜、很快成佛的身份来自于僧宝,从获得藏智界开始,最终一定可以获得殊胜的智慧菩提。
第五、“力等”。有了这种菩提的证悟之后,就可以通过菩提而有“力等”,“力”就是十力,“等”包含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这些殊胜的功德属于菩提的分支。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有了菩提,什么时候就有了十力等的功德,没有获得菩提果位之前,十力等功德也无法显现。所以,十力等的功德完全是通过殊胜菩提才能够具足。因此,首先要有菩提,再有力等功德。虽然十力等功德的本体和菩提无二无别,但是没有现前菩提之前就没办法显现十力等,显现了菩提就会显现十力等,从这个角度讲,是通过菩提而有十力等的功德。
第六、“具利众生业”。因为有了功德的缘故,才会有具足利益众生的事业。那么,这个具足利益众生的事业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就是从有了菩提和有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的缘故,就会展开任运自成、无勤广大的利益众生的事业。
要成就像佛一样弘法利生的事业,就必须要有佛的功德,如果没有佛的功德,就没办法做佛的事业,所以佛的事业一定是在十力等的基础之上。因此,佛利益众生的功效远远超过其他利益众生的事业,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是无可想象的。凡夫人在世间中稍微度化了几个人,做一点事业,是没办法和佛的事业相比的。为什么呢?因为凡夫人的相续中不具足十力等,烦恼、业惑却很深重,而佛陀相续中一切客尘、垢染全部消尽了,所有的功德法在相续中全部具足,在这样的前提下,佛陀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就无比地宏伟广大。所以,
“具利众生业”一定是通过功德等而成立的。
以上,讲了六个次第是决定的:从佛有法、从法有僧......,对照前面所学的金刚处也是佛、法、僧,然后是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这样对照起来,次第就是决定的。
此处的讲解方式和总标略说中次第的讲解方式稍微有点不一样。从主因来讲,两种表述都是以如来藏为近取因,但安立助缘时,是佛、法、僧作为助缘,还是菩提、功德、事业作为助缘,稍微有些不一样。在讲总标略说的时候,佛、法、僧是所得,菩提、功德、事业是属于他相续的助缘,这种次第是通过所得来讲能得因,是从所得、能得方面安立的;此处决定次第的时候,是从佛而有法、从法而有僧、从僧而安立藏智界,然后获得菩提、功德、事业,从这方面讲,佛、法、僧就成了助缘,菩提、功德、事业在这个颂词中不是他相续的助缘,而是指自己如来藏现前时现前的菩提、功德、事业,这是第二种次第。
这两种次第都是论体中的含义,两种次第我们都要理解:第一种,佛、法、僧作为所得,属于自相续现前的法,也就是说佛、法、僧是自相续现前的菩提、功德和事业;而此处是佛、法、僧作为助缘,菩提、功德、事业是自相续的所得。有这样两种安立方式。
而实际上,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佛、法、僧、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就是一个本体。佛、法、僧中包括了菩提、功德和事业,可以说佛、法、僧作为助缘,也可以说菩提、功德、事业作为助缘;可以说佛、法、僧作为所得,也可以说菩提、功德、事业作为所得,这只不过是讲解方式上稍微有一点不同而已。僧,就是事业,通过佛陀的事业可以教化其他的人,获得殊胜的证悟,所以佛、法、僧也好,菩提、功德、事业也好,就是讲法不一样而已,实际意义上是完全相同、完全一致的。两个次第中,如来藏作为近因是没有变化过的,稍微不同的地方是,以佛、法、僧作为助缘,还是以菩提、功德、事业作为助缘,以菩提、功德、事业作为所得,还是以佛、法、僧作为所得。而实际分析时,佛、法、僧就是菩提、功德、事业,菩提、功德、事业就是佛、法、僧。所以,以哪个作为助缘、哪个作为所得,意义上没有丝毫抵触的地方,只是讲解的方式不同而已。
以上通过三个颂词,分别对于七金刚处的总标略说、经典的来源、七金刚处的次第为什么不能紊乱,都作了安立和交代。这样,我们对于七金刚处分支方面的法,就可以产生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也可以遣除怀疑,乃至于彻底地信受。
乙二、广说论支 分二:一、广说所得三宝之支分;
二、广说能得因缘之四金刚处
广说论支中,第一个是广说所得的三宝,就是按照总标略说宣讲佛、法、僧三宝是所得,以所得三宝的分支进行逐一地安立;第二个是广说能得因缘之四金刚处,通过安立能够获得三宝的因是如来藏,缘是菩提、功德、事业,对于后面的四金刚处来进行广说。
丙一、广说所得三宝之支分 分三:一、抉择三宝各自体相;二、安立三皈依之理;三、宣说三宝之释词对于所得三宝的分支,首先讲三宝各自的体相— —什么是佛宝、什么是法宝、什么是僧宝,通过这样的学习,详尽地理解三宝的体性之后,我们才可以说皈依三宝。否则,我们说皈依三宝,到底所皈依三宝的体性是什么呢?所皈依的三宝有什么功德呢?都不知道,这样相续中就没办法产生一个无伪的、清净的信心。因为皈依的本性是信心,如果对于所皈依处没有清净的信心,就没办法产生殊胜的皈依。所以,无论从外面的住持三宝的角度来讲,还是从自相续的自性三宝的角度来讲,要产生皈依心,就必须要了知三宝的自性。然后从外而内,最后对于本具三宝的自性产生随顺心,这就叫做皈依了自性三宝,它不是皈依外在的三宝,而是
皈依自性中本具的功德三宝。
了知这个自性之后我们就知道,皈依佛陀是外在皈依了释迦佛,释迦佛有什么功德呢?释迦佛具足如是的功德,所以他是我的皈依处;皈依正法,正法具有什么体相呢?正法具有道谛、灭谛自相的缘故,所以我要皈依这样的正法;皈依僧宝,僧宝具有什么功德呢?僧宝具有两种智慧,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还具有不退转的功德,所以我要皈依僧宝。因此,了知了三宝,才能说皈依三宝,不了知三宝,就没办法说皈依三宝。
有的时候,虽然并不是讲法有误,但有些人讲皈依时的确讲得很浅:佛,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印度的太子出家成佛了、觉悟了,觉悟了之后就讲了法,就这么简单地把佛宝作了介绍;法宝,就是现在的这些经典或者修行的方式,我们要皈依法宝,像这样讲法宝;僧宝,就是这些僧人,我们要恭敬僧人、供养他们,僧人是我们修行的助伴,像这样讲僧人。当然,也是可以这样讲,但这只是一种共同的讲法。
我们还是要了知,了义的经论中所宣讲的深层次的三宝自性,这样才会对我们所皈依的对境生起信心,发起一种深刻的皈依心。永远也不退失的皈依心,是彻底地了知所皈依对境的自性之后,才产生的。以前我们学过《随念三宝经》,其中对于三宝的自性也有详细地宣讲,此处对于佛宝、法宝、僧宝,是从大无为法的角度、从比较了义的角度,来讲怎么安立佛宝的,乃至于最后讲三宝是一体的观点。了知了这些之后,对我们的信心和皈依心会有很大的好处和帮助,因为了知完之后我们的智慧加深了,信心才可以深入,而这样的信心就不容易退失。
所以,我们首先要抉择三宝各自的体相,然后再安立三皈依[1]的道理,最后是宣说三宝的释词。
平时我们讲三宝,为什么叫“宝”呢?《宝性论》通过六个根据来安立这个“宝”,这样我们就知道,它的的确确是宝,而不是其他的石头瓦块这类东西。
丁一、抉择三宝各自体相 分三:一、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三、持此法
僧宝之体相
戊一、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 分三:一、以赞叹
说佛宝;二、别说彼义;三、广说彼等对应
首先讲究竟的皈依处,唯一就是佛宝。第一个“以
赞叹说佛宝”,就是通过赞叹的方式来宣讲佛宝的功德。
己一、以赞叹说佛宝
谁无初中后三际,寂静自觉而证知,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谁具足这些功德,我就对他敬礼,因为佛陀具足这些功德的缘故,我对如是的佛陀恭恭敬敬地顶礼。第一个“谁”和后面的“我敬礼”,代表是一个整体的含义,意即谁具足中间的这些功德,我就对他作恭敬的顶礼。而具足这些功德的唯一是佛陀的缘故,所以我对佛陀作恭恭敬敬的顶礼。在这两个颂词中,讲到了六种或者八种差别法的功德,六种是广说,可以把六种摄于两种功德当中,所以加起来是八种功德。首先“无初中后三际”是第一类功德,“寂静”属于第二类功德,“自觉而证知”属于第三类功德,这三种属于自利,所以把“自利”加进来就是第四种功德。然后,“既已觉悟”属于第二类“他利”当中的第一种, “令他觉”到“宣说无畏常恒道”是第二种,“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诸见林疑虑墙”是第三种功德,这三种又属于“他利”方面的功德。所以,分别宣讲的时候是六种,加上自利圆满和他利圆满这两种功德,就是八种功德。下面次第宣讲这八种功德。
首先宣讲自利圆满的功德,即“无初中后三际,寂静自觉而证知”。“无初中后三际”讲的是佛自利中的无为法,就是安立佛陀是一种无为法的自性,有无为法的功德。“初中后三际”是有为法的一种特征,即最初生起、中间安住、最后毁灭有时间的区别,是一切因缘法、有为法的特征。这种因缘的显现主要来自于我们的心,是以心作为主体,所以上师在注释中讲,一切有为法皆是心心所的自性。我们觉得似乎除了心心所之外,还有外面的色法,但其实这些色法都是心的变现。真正按照这个安立的时候,只是安立心心所就够了,都是心或者心所法的自性。
所以,一切因缘来自于俱有心,什么时候具有分别心,什么时候就可以在这上面安立因缘、安立有为法。心本身是有为法,心所造的东西也是有为法。所以,一切凡夫一切有为法都具有生住灭的自性,最初有生起、中间有安住、最后有毁灭,这种具有初中后三际的法,都是因缘法、变化的法、有为法、无常的法。以前我们学《如来藏狮吼论》的时候,就了知到这些法因为是变化、因缘所成的缘故,它们自己是没有自性和本体的,所以把这些法安立成有为法和因缘法,或者安立成客尘、欺惑的法,或划在客尘的正因当中。因此,有初中后三际的法,就属于有为法。
那么,无有初中后三际呢?就是无为法,即没有初中后三际。虽然我们在安立观待有为法的无为法时,说虚空这个无为法也是没有初中后三际的,但这是假立的常、假立的没有初中后。因为它是观待有为的无为之故,实际上这个无为还是有为,因为它是一个观待法。那为什么把虚空安立成无为法呢?因为这种无为法没有自己的本体,虚空、兔角、石女儿都没有自己的本体,只是观待了色法的生灭、质碍的变化,观待了这些有为法才安立了这种无为法。所以,这种无为法虽然名称上叫“无为”,但因为观待有为的缘故,它也是观待法因缘法,因此还是划在有为当中。在《中论》中有这样一种安立。
此处颂词中的“无初中后三际”,不是假立的无初中后三际,而是真实义上的无初中后三际,这个真实义就是大无为法——佛的自性,它并不是观待有为的无为。在佛的相续中,观待的有为法已经灭尽了,观待有为的无为法也灭尽了,这二者之间的观待法,并不是佛相续中的自性本体,佛相续中的自性本体是绝对没有初中后的。因为他的如来藏本体已经彻底圆满地现前了,大智慧的本体、法身不变的功德、大无为法的自性已经如是地现前了,所以在佛的相续中没有因缘法、变化的法、客尘法,初中后的时间、空间等都没有。佛陀自利圆满本体已经现前了大无为法自性,因此,此处以 “无初中后三际”代表佛陀无为法的法体。
第二个是“寂静”,就是讲佛的本体任运自成。寂静和任运自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首先要讲不寂静,才能了知寂静。不寂静就是存在身口的戏论和分别念的勤作:身有身体的戏论,口有口的戏论,没有安住在真正的法性当中,这就是不寂静;然后自己还具有分别念,有分别念就会有分别念的勤作,比如我今天要做什么事?我今天中午吃什么东西?或者今天我要修什么法?这都是通过分别念来催动的,通过分别念催动的东西都是勤作的法。所以,有身口戏论的缘故,有分别念勤作的缘故,他的相续和三门都是不寂静的。
我们了知了不寂静,再了知寂静就容易了,也就是没有身口的戏论,也没有分别念的勤作,就是寂静的自性,这种寂静的自性就叫做任运自成。为什么叫任运自成呢?因为有身口戏论的缘故,你没办法任运自成,你怎么任运自成呢?你还处在身口的戏论当中,还有分别念的勤作,你想今天我做这个事情、明天做那个事情,或者假如说佛陀想,今天我要度化这类众生、明天我要度化那类众生,这就属于一种勤作。因为有分别念的缘故,他做事情的时候就是以勤作的方式来做的,没办法任运自成,但如果他已经寂灭了身语的戏论,也寂灭了分别念的勤作,没有分别念的扰动,就叫做任运自成。
从一个角度来讲,八地菩萨在出定位的时候,已经远离了勤作,八地以下都是有相有勤作的。前面我们学习《入中论》等的时候,就讲到七地以下的菩萨是有相有功用的,七地菩萨是无相有功用性,没有达到七地之前是又有相又有功用[2]。七地菩萨方便度圆满的缘故,他是无相——下面六地的相执没有了,但还有勤作,因为他出定位时无分别智还没有获得自在,所以还是有勤作的。八地菩萨开始就是无相无功用了,既没有相执也没有功用,所以八地菩萨出定位时没有勤作。但这是相对下面诸地菩萨而言的,相对佛来讲的话,仍然还是有细微勤作的,因为虽然他出定位无分别智自在了,但是这种无分别智和佛陀的究竟智慧相比,还是稍微有细微的分别。
所以,观待最粗的分别念来讲,就可以叫做无分别智,而且是无分别智自在了。安立无分别智自在就是因为无有勤作的缘故,没有勤作就可以安立无分别智自在,这就叫做任运自成。为什么说一个八地菩萨修一个法,所有的八地菩萨都同时修了这个法?八地之所以叫“不动地”就是讲,他根本不需要勤作就可以以任运自成的方式很快成佛,就是从这一点来安立的。我们说安立菩萨的无勤作、任运自成,也是相对于下地菩萨来安立的,真正来讲佛陀是真正的任运自成,所有的分别心全部寂灭在法界中,没有丝毫的分别念,所以这样一种智慧就是真正无勤作的智慧。
佛陀度化众生是没有勤作的,当然我们说度化众生属于后面“他利”了,但是安立他利圆满必须要自利圆满,所以此处安立了佛陀的无勤作。他具有无勤作智慧的缘故,才能任运自成,有了任运自成,才可以以无勤任运自成的方式展开弘法利生的大事业。有些经典当中讲,佛陀在度化众生之前还要做一个思维,这是不了义的讲法。在《文殊请问经》等很多经典当中说,佛陀在利益众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分别,但是他仍然可以任运地度化众生,这就是因为佛陀有圆满的无分别智。他没有丝毫分别念的勤作,分别念已经完全消失在法界中了,但是有无分别智慧的缘故,可以照见一切因缘,可以随类而度化,这就是佛陀的不共特点。
这就是通过寂静来了知任运自成,主要就是讲有戏论有勤作就不寂静,无戏论无勤作就是寂静。这就讲到了任运自成,只有无勤作才能够任运自成,有勤作是没有办法任运自成的。
下面讲“自觉而证知”,就是佛自利圆满的第三类法。“自觉而证知”就是不需要其他的因缘,尤其不需要他人讲解的因缘而证悟,他是自觉而证知的。为什么不需要其他人讲解的因缘呢?有时候我们想:还是需要讲解吧,你看很多人证悟的时候是需要上师讲解的,或者说佛是不是也需要别人讲解呢?当然,从佛成佛的显现来看,佛陀成佛并没有经过什么人来讲解,给佛陀讲解的这些法都是错误的法。以前佛陀在显现上依止一些外道修禅定,也给佛讲了很多法,比如你应该这样修持就可以获得解脱境界,那样修持就能获得解脱境界,可佛陀一修就获得了非想非非想定、无所有定,获得之后佛陀发现这不是正道。所以,别人给佛讲的这些东西,都没有真正成为佛成佛的参照,没有办法以这个作为成佛的标准,因此显现上佛陀是自证的,佛陀最后在金刚座上不需要任何人的指点,自己证悟了佛果。我们固然可以这样来讲,但这样讲还是有点太浅了。单单就佛陀这一世而言,佛在金刚座上没有通过其他人的指点,没有依止善知识就成佛了,这还是没有发掘此处“自觉而证知”的意思。“自觉而证知”是一种自然智,这种自然智慧不是通过因缘和合而有的,不是经过别人言说之后才生成的。上师在讲记中,引用了无著菩萨注释的一句话:“不从他闻者,不从师闻,自自在智无言之体而自觉知”,也就是说佛陀这种智慧,不是通过上师讲解等他缘才证知的,因为这种智慧是一种自在的智慧、无言的本体[3]。别人如何才能指点呢?如果经过别人指点说:这是你的智慧,你的智慧如何如何……这就属于有言有诠了,就不是本体中的无言智了。而佛陀这种内在的智慧是无言智,没有办法通过别人的语言来证知,通过语言来了知的都是戏论法,不是真正的自然智慧。
所以佛、大德证悟时,他们所证悟的智慧是一种无师智、无言智、自然智。这种智慧属于无言的本体,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等能诠来诠解智慧是怎样的,因为没有办法诠解,只有通过各别自证。除了各别自证外,其他人的语言没有办法指点和描绘,比如上师的语言也无法描绘你的智慧是怎样的。当你证悟时,还是各别自证,你证悟之后就会发现,上师的语言只是一种让你趋入智慧的方便,真正的智慧本身是一种无言的本体。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不需要上师的智慧,所以叫无师智。
有时叫无言智,是指不需要言诠来趋入,或者说不是因缘和合的缘故,也叫自然智。这样的智慧,如果要证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各别自证,其他的语言可以作为助缘,但只是助缘而已,助缘本身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佛陀的证悟,从显现上讲,没有依止其他的上师而自己证悟了,可以这样理解,但是从内在的层次上来讲,这种智慧本身是无言智、无师智的缘故,不需要他缘来证知,而是通过各别自证的方式证知的,所以是
“自觉而证知”。
以上三种叫做佛陀的“自利圆满”,加上自利圆满就是四种。
下面讲“他利圆满”,也包含三种功德,是通过智、悲、力来进行开显的。第一类就是佛陀的智慧,智慧的体现就是“既已觉悟”,这是佛陀他利圆满的第一因。虽然智慧可以划在佛陀的自利方面,但此处讲的是利他,也就是说如果想利他首先自己的智慧要圆满,如果要给别人讲解法是怎么样的、法的本体是怎么样的,自己首先要觉悟。自己有了智慧之后,才能把智慧传递给他人,才能让别人也生起这种智慧,所以此处第一个讲的就是智慧圆满。而且这种智慧圆满,是通过前面“无初中后三际”的无为法体、“寂静”的任运自成、“自觉证知”的不需要他缘,这三种因缘来了悟“觉悟”的。
所以,怎么样觉悟的呢?就是前面讲的无为法等三种自利圆满,这三种自利圆满的本体就叫做佛陀的智慧,也是利他的第一因。
第二类是大悲,佛陀利他的第二因,就是“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因为佛修道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令别人觉悟的,所以一旦他觉悟后,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利益众生,他的大悲心是周遍的。佛陀修道时也修大悲,但修道没有圆满的缘故,大悲也就没有圆满,当他修道圆满之后,他的大悲也就到了顶点、到了究竟了。所以可不可以说佛成佛之后,他的大悲心就没有了?绝对不可能!我们最初没有修道的时候大悲心也没有,后面开始修道了,那什么时候是入大乘道了呢?大悲心有了就入大乘道了,这个标准很清楚。初地菩萨入定时就有了胜义菩提心,和菩提心同时产生的大悲心也就有了。所以因地时修道不圆满,大悲心也就不圆满,当修道位圆满时,大悲心也就究竟了,因此佛永远不可能有舍弃大悲心的时候。
所以“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是必然的事情,为了令他人觉悟,佛会宣说无畏常恒之道,一定会给众生宣说正法。当然,此处是从最了义的角度讲的,佛观待众生不同的根基,在三转法轮当中也宣讲了有畏之道、无常之道。
比如给小乘宣讲的就是畏惧之道,什么畏惧之道呢?生死轮回是可畏之处,告诉小乘行者,你们应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所以小乘修行人遵循佛陀的教言,把生死轮回看成洪水猛兽一般,绝对是要远离的,让他在轮回里多呆一分钟,他都绝对不干,只要入灭的因缘一成熟,他绝对是要入灭的。他们在苏醒种性时,就对生死轮回非常地厌恶,非常地想要出离轮回,当他修道成功之后业未尽之前,没有办法舍报时,他还是每天在不断地观修轮回痛苦,一旦入灭因缘成熟时,他就会马上舍弃轮回。
比如,有一次富楼那尊者要去边地度化众生,佛陀问他:“别人如果骂你打你,你怎么办呢?”尊者都一一做了回答,当佛陀问他:“如果别人把你杀死怎么办?”尊者回答说:“我要感谢他,因为他帮我入灭了。” 从这些对话来看,小乘修行人对入灭还是有很大的欢喜心的,只是他们不能自杀而已。如果别人把自己杀死了,他们会觉得非常好,这样就帮助自己进入了涅槃,因为他们对生死轮回非常地想出离。所以,佛陀不得不给他们宣讲轮回的可怖,如果不讲轮回的可怖,他们就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没有办法很急切地想要修道,从而获得解脱。佛陀针对这些暂时没有办法常住轮回,发不起在轮回中一直利益众生之心的人,就给他们宣讲畏惧道,让他们先获得解脱果,然后再慢慢地引导,最后他们就会发起一个常住轮回的心。
但是小乘的这个解脱果也是无常的,因为他必定要舍弃这个法进入大乘的缘故。而大乘的道就是“无畏常恒道”,无畏是针对前面的有畏而言的,佛陀宣讲的大乘教义,尤其是了义的教义,是无所畏惧的,不畏惧生死轮回。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生死轮回的本性如梦如幻,对于一个如梦如幻的东西,如果你已经证悟,有什么可畏怖的呢?所以麦彭仁波切在《经庄严论》中讲,对于大乘行者,宣讲轮回过患,宣讲出离心,要有一定限度,因为过多地讲生死的过患,他就要从菩提心中退失,最后就不干了,不发大乘心了。宣讲了一定时间,他生起了出离心,你马上就要给他宣讲一切生死是如梦如幻的,讲入轮回入生死的必要性,这个时候就能保持他的利他心,他就能够发起一种“我要入轮回救度众生”的意乐。所以,对大乘修行者讲法的时候,主要是以幻化为主。像大恩上师给我们传法的安排里,中观讲的非常多,我们自己学习空性也是讲了很多。当空性学习了很多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五蕴是如梦如幻的,轮回世间是如梦如幻的,像这样都是如梦如幻的。如果相续当中有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见解,上师说:“你们要常住轮回,你们要发起菩提心,像菩萨一样度化众生。”这个时候,就很容易接受。但是出离心也要讲,如果你自己还贪恋轮回,那么你入轮回就不是以大悲心入轮回了,而是通过业力牵引而入轮回,通过烦恼而入轮回。这就和一般的凡夫人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了。
所以既要讲出离心也要讲如梦如幻,尤其要多讲如梦如幻。有了如梦如幻的如梦观、如幻观,对于痛苦就不把它当成一个实有的痛苦了,不会觉得轮回这么长。实际上轮回是如幻的,时间也是幻化的,你认为是三无数劫,实际上在菩萨看来,时间是假立的,轮回的痛苦也是假立的,而且在这里面可以获得很多利益众生的快乐。在《经庄严论》中,关于这些方面讲了很多窍诀。
那么,大乘讲的是无畏道、常恒道,讲的是获得法身果位,这是常恒不变之道。因为法身是常恒的,所以获得法身的道就叫做“常恒道”。小乘的道不是常恒道,因为它不是获得究竟法身果位的直接因,它是获得阿罗汉果的因,从阿罗汉果位起定之后才开始入大乘,这个时候才开始慢慢引进菩提心。所以,佛陀宣讲的是无畏常恒道,也就是和此处《宝性论》的教义相对应,《宝性论》的教义属于无畏常恒道。以上是“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是大悲圆满。
下面讲力量圆满,就是“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诸见林疑虑墙”。力是从什么地方体现的呢?就是以智悲圆满来体现的,智悲圆满就叫力,此处叫“执持殊胜的智悲剑金刚”。力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力量,能够帮助众生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个力量来自于哪里?这个力量一定来自于智悲,你有怎么样的智悲就有怎么样的力量,如果你没有智悲就没有这样的力量,有了智悲就有了力量,智悲圆满了力量也就圆满了。
我们为什么说佛陀的智悲力圆满呢?或者为什么说上师的智悲力圆满呢?从佛陀的角度来讲,他是完全有力量帮助众生从整个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我们学习《入中论》《宝性论》的教义时就知道:一般而言,一个初地菩萨以他自己的能力,可以把其他众生安置在初地果位,一个二地菩萨能够把其他众生安置在二地果位,因为他自己处在这个果位当中,他知道通过怎么样的修持能到达这个果位的方法;阿罗汉有能力把众生安置在阿罗汉的果位当中;佛有能力将众生安置在佛地。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呢?他的智悲决定这一切,智慧、悲心怎么样就决定力量怎么样,所以佛能够把其他众生一律安置在佛地,他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来自于智慧和悲心的圆满。
此处讲到了,通过执持殊胜的智慧和悲心圆满的宝剑,可以割截一切苦苗芽,通过智悲的金刚来摧毁见林和疑虑墙,是这样进行对照的,宝剑割截一切苦苗芽,金刚摧毁见林和疑虑墙。苦苗芽是苦果,见林、疑虑墙是苦因,就是烦恼,佛陀殊胜的力就可以摧毁众生的苦果和苦因。
首先摧毁苦果,通过智悲剑来割接一切苦苗芽。如果痛苦的苗芽没有割断的话,它会不断地相续,不断地增长,最后就变成一个很大的苦树,而智悲剑就可以把这个苦苗芽割断,之后就不会再有相续的痛苦了。这里把痛苦比喻成苗芽,宝剑可以把苗芽斩断。同样,佛的能力能够摧毁一切众生的痛苦,通过智慧把今生的痛苦斩断之后,以后五蕴的痛苦就不会相续了。这主要是从摧毁苦果的角度而言的。
摧毁苦因,即用智悲金刚来摧毁见[4]林[5]和疑虑墙。此处是以五种见为首进行安立的:第一是萨迦耶见,就是我见;第二是邪见,认为没有因果叫邪见;第三是边执见,即常断见、有无的见;第四是见取见,认为自己的外道见很殊胜;第五是戒近取见,认为自己的修行很殊胜、外道的修行很殊胜。这就是五见为首,有了五见一定会有烦恼,因为种种烦恼是以五见而产生的。
但是,佛的智慧金刚能够摧毁见林。林是非常多的意思,代表难以摧毁,如果是一大片森林,长得又很密的话,要把它摧毁掉是很困难的。但是金刚有不共的能力,金刚也是帝释天的武器,他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金刚是无坚不摧的。这个金刚并不是现在我们世间的金刚,有的时候我们质疑,这些金刚杵能不能把树砸断
呢?可能觉得有点困难,其实这只是一个表示,真正的金刚代表无坚不摧。天人手中金刚的力量尤其大,一下子就可以把其他的东西都摧毁。同样,佛陀的智悲金刚可以摧毁有情相续中又密又高大的种种邪见稠林,即萨迦耶见、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近取见,通过佛的事业、佛的力量全部都可以摧毁,这就是“摧诸见林”。
“疑虑墙”是把疑惑比喻成一堵高墙,如果你被围在这堵高墙当中,是没办法获得自由的。如果众生在修道过程中有种种疑虑,比如对因果、四谛的修法、如来藏的修行有疑虑,他就会想:我值不值得把自己的一生精力投入到修道当中?万一这个道没对,享受也错过了,修道又没有结果,我不是耽误一生了吗?他总是有疑虑,是不是我值得把我这一生奉献给佛法,值不值得把这一生奉献给修行,因果是不是不虚耗的?我这样去修布施、持戒有没有功德?因为有疑虑,修法就绝对不会勇猛直前,没有办法一心投入,因此疑惑是修道的大障碍。
佛陀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悲金刚,完全摧毁众生的疑惑。佛在世的时候,任何人提任何问题,佛全都可以随方解缚,做一个圆满的回答;佛涅槃之后,弟子把佛经汇集成教典,从佛的经典当中也能够找到圆满的答案;在佛法流传下来过程中,一代代的善知识掌握了佛法的精髓,代表佛做着度化众生的事业,也可以善巧地解除一切有情的疑惑。所以,这么高大坚固的疑虑墙,通过佛的智悲金刚完全可以一下子摧毁。
以上讲了三种他利圆满。所以,三种自利、三种他利,加起来有六种,再加上自利、他利,总共就是八种。最后“如是佛陀我敬礼”,对于如是具足自利、他利圆满的佛陀,我恭恭敬敬地顶礼。此处和前面的“谁” 字对应,谁具备这些功德呢?佛陀具备这些功德,所以对如是具足这些功德的佛陀,我恭恭敬敬地顶礼。以上是以赞叹的方式宣讲了佛宝。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1] 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 有功用就是有勤作的意思。
[3] 无言的本体,就是不可言说的意思。
[4] 见是指诸种见。
[5] 林是森林、稠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