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宝性论》宣讲了七种金刚处:所得——佛、法、僧三宝;能得——佛、法、僧三宝的种性如来藏,帮助苏醒如来藏的菩提、功德和事业等助缘。现在宣讲的是所得三宝的自性,首先宣讲了佛宝。佛宝中有三个问题,第一个“以赞叹说佛宝”已经宣讲完了,下面继续宣讲第二个问题“别说彼义”。
己二、别说彼义
第一个科判“以赞叹说佛宝”和第二个科判“别说彼义”,在上师讲记中是以能立和所立两个方面进行宣讲的。能立是根据,所立是通过能立而安立的本体,实际上能立和所立都是成立佛陀殊妙功德的。比如,通过无有初中后三际来成立无为法,通过“寂静”来成立任运自成,像这样通过能立和所立的方式进行的安立。所以前面“以赞叹说佛宝”主要是宣讲能立的因,通过能立的因来赞叹佛宝。此处“别说彼义”是所立的果,这就是能立的因和所立的果二者之间的关系。
无为法体任运成,不依他缘而证知,具有圆满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没有初中后三际,即是“无为法法体”;寂静,没有勤作的缘故,就是“任运自成”;自觉而证知,是“不依他缘而证知”的意思。具足了“无为法体”、“任运成”,以及“不依他缘而证知”,就具足了圆满的智慧。前面颂词当中的“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是圆满的“悲”。“执胜智悲剑金刚”等是讲圆满的“力”。 “具足二利唯佛陀”,前三者是具足自利的佛陀,后三者是具足他利的佛陀。通过如是六种根据、六种能立和所立,来成立佛陀圆满具足了自他二利。
下面进一步宣讲,第一个“无为法体”,是通过没有初中后三际的能立因来成立的。佛陀的智慧本体,是一种无变恒常的自性法。
一切变化的法都是因缘所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欺惑性的法,在法界自性当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它不可能是圆满一切资粮、现证法界之后的佛陀的本体。因为如果佛陀的本体是刹那生灭的话,会有很多过失。如同我们学习《如来藏狮吼论》时,把因缘的法、欺惑性的法和非谛实的法,这些空的法和不存在的法都进行了安立。佛陀的殊妙功德要成为究竟的皈依处,成立为究竟的实相,就绝对不可能是欺惑的、非谛实或因缘所成的法。
因此佛陀的自证功德,第一就是没有初中后三际的“无为法体”,是不欺惑的殊妙自性。
第二个“任运成”,前面讲到是通过寂静来证成的。寂静就是没有身口的戏论,也没有分别念的勤作,没有戏论和勤作的缘故,称之为寂静。寂静就是无勤的意思,因为没有任何勤作的缘故,所以是任运自成。佛陀的智慧就是一种任运自成的殊胜智慧。首先这种任运自成的本体在佛相续中具足,然后在利益众生的时候,显现成无勤事业的来源。佛陀要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是通过身语的勤作,也不是通过分别念的造作去利益有情的,而是完全周遍在一切处,没有任何勤作,因为只要有勤作就绝对不可能是任运的。因此从这方面讲寂静对照的是任运自成。
第三个“不依他缘而证知”,讲到了各别自证的智慧,通过各别自证的智慧来安立“不依他缘而证知”。
“他缘”,指其余的讲闻或善知识等因缘。这些因缘显现上是有为法的本体,作为一种助缘是可以的。而真正的智慧本体是无为法的自然智慧,不可能通过其他人的讲闻方式重新形成,其他人的语言也没办法真实地直指究竟的实相。
从证悟的角度讲,所证悟的智慧本身是一种无可言说的本体,是不需要他缘来进行证知。证知的时候,一定是依各别自证的智慧。
有时候说证悟需要其他助缘,又有时候说不需要。实际上从一般的次第而言,我们修持佛法,乃至于上师直指我们的心性,似乎是依靠他缘而证知的。但如果严格来讲,证悟的时候一定是各别自证。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也讲到:如果一个人要从梦中醒来,他一定是自己醒来。别人摇晃你让你醒来,或者别人在你脸上泼水让你醒来,这些算不算是自己醒来呢?虽然也需要这些助缘,但一定是自己醒来的。如果自己不醒来,其他人做再多的助缘也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就单从这个本体而言,从梦中觉悟过来的确是不依他缘的。我们要清楚,有时从助缘的角度讲,也需要依靠一些助缘,但是真正要醒悟、觉悟,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是要依靠自己觉悟的。所以真正的各别自证的智慧是“不依他缘而证知”的。
“具有圆满智悲力”,具有圆满的智慧,就是前面所讲到的三种智慧的相:一种是无为法的智慧的本体,然后是无勤作、任运自成的智慧的本体,以及各别自证的本体。有了这三种相,就叫做圆满智慧。
具备了圆满智慧的自性之后,因为佛陀有圆满的悲心[1],就会对其他众生宣说无畏和恒常的修行大乘之道。佛陀为什么会具有圆满的力呢?因为佛陀通过殊胜的智悲剑金刚,能够摧毁一切有情的痛苦和苦因,所以具足了圆满的力。
佛陀在摧毁有情痛苦和苦因的时候,不只是摧毁一点点,而是将一切众生所有的痛苦和苦因完全摧毁!因为佛陀能够照见一切有情的根性,对一切有情的调化方式也非常通达,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佛陀圆满具足了这样一种力量。
圆满具足自他二利的,就称之为佛陀。
虽然有些世间人也具足一些自利和他利,但还是非常欠缺的。乃至于声闻和菩萨也具足一定的二利,但是和佛陀相比较都不算圆满地具足。真正具足圆满的二利就是前面所讲到的:一方面具足圆满的智慧,一方面要具足圆满的悲和力。
从具足圆满的智悲力的角度讲,佛陀是非常圆满的。在世间当中,有些人虽然具有智慧,但没有悲心,他就不一定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别人。世间确实有这种情况,虽然他的智力很高,但是不想涉入世间,不想
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别人。因此有智慧而无悲心的话,这种智慧就不一定能成为利益别人的因。
有些人具有悲心,非常想帮助别人,但能力非常欠缺,没有智慧,也没有善巧方便,这也是一种痛苦。比如,初发心的菩萨看到众生非常可怜,求到自己门下,而自己没有智慧,无法帮助别人来抉择应该怎样做,虽然具足悲心,对于众生也是爱莫能助,自己也只能干着急。有些人也许具有一些力量,但是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他不知道怎样去使用,没有悲心的缘故,不了知怎样通过力量去帮助别人。所以智悲力如果有缺少,都不能圆满承办自他二利。
佛陀的智悲力是完全圆满的。佛陀有圆满的智慧,能周遍照见一切的所知;佛陀具足圆满的悲心,就用周遍一切所知的智慧去帮助别人,次第性地引导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佛陀也具足圆满的力,因为智悲力圆满,所以能够摧毁众生的痛苦以及苦因。
了知了佛陀圆满一切功德,就知道为什么我们发誓成佛。因为只有圆满了佛的功德,帮助众生才能具足最圆满的能力。前面也讲到,如果你已经成佛,那么依靠自己的能力绝对可以将众生安置在圆满的佛地。而菩萨虽然也有很强的利益众生的能力,但是和圆满了智悲力的佛陀比较起来,他度化众生时不一定是任运的,能力上也稍微欠缺。所以真正能够圆满度化众生的唯一是佛陀!
因此,我们自己修菩提心时,首先要考虑到利他的问题,考虑到众生非常痛苦或者处在无明当中,我自己要担负起利益有情的责任。然后发了愿之后,怎么样利他呢?依靠我现在的身份、智慧和能力,远远不能真实地利益众生。此时就会想,真正能够利益众生的就是成佛。而所成的佛到底是怎样的本体?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那么“为利众生愿成佛”就变成了一句口号而已。
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到底成佛利益众生具足怎样的功德。此处的颂词和后面讲菩提、功德、事业的时候,把佛的种种殊胜性以及证悟功德都一一宣讲出来了。学习后我们就了知到,在我自己相续中就圆满具足佛的功德,只不过我现在有客尘和障垢没有办法显露出来而已。如果通过修持殊胜的方便,一定能够现前这样的功德。有朝一日一旦我现前佛的功德,我就可以像释迦佛等一切佛一样,任运自成地度化众生。
我们对于“为利众生愿成佛”所成的佛果有了非常详细地了知后,就不会仅是一种非常缥缈的“愿成佛” 的心态,而是对于自己所成佛果的本体和功德都有了非常殊胜的了解。因此发心时要想,我一定要圆满佛果,
因为佛果有如是圆满的功德,有了这些功德之后就能够利益众生。
从另外角度来讲,实际上现在我所度化的众生,他自己相续中也都具足颂词中所讲到的“无为法体”、“任运成”等功能。只不过现在他没有苏醒种性,还有无明的缘故,虽然有圆满的功德,但沉迷在轮回当中。从这方面讲,自己就能够真正发起利益他人的心。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于“为利众生愿成佛”中所成的佛果有了非常深刻的认知。
还有一个问题,平时我们说在依止上师善知识时,要了知“上师就是佛的本体”,尤其我们说“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本体”。那么,到底上师具有什么样的功德呢?颂词中把上师具足的佛功德做了详细的宣讲。
有时候,我们看上师好像就是一般的凡夫人,一般的善知识,和我们一样具有血肉之躯,好像也有吃饭、睡觉等行为。但是在《心性休息》或《功德藏》中也讲到:在不了义的讲法中,上师好像和一般人一样。而了义的经典中,和凡夫人完全不一样。
哪些方面和凡夫人完全不一样呢?上师的如来藏不是和凡夫一样的隐藏的如来藏,而是已经完全觉醒的如来藏,具足了圆满功德。只不过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上师显现成一般人的样子,为了能和众生有亲近沟通的因缘。而实际上,上师内心的证悟和佛陀一样,具足圆满的自他二利的功德。上师的“无为法”的智慧已经圆满现前了;“任运自成”的智慧已经圆满现前了;“各别自证”的智慧也已经圆满现前了,具足了圆满智悲力的功德。因此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就是佛的本体!
这方面的内容,上师在讲善知识所具足的条件时也讲了很多。实际上《宝性论》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前行》的一个补充,因为论中讲上师体相和所具有的功德的时候,是从另一个侧面宣讲的。到底上师具足怎样的佛的本体呢?具足无为法的本体、任运成、各别自证乃至于圆满智悲力的种种功德。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上师调化弟子是两方面的事情,而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说能调化者[2]和所调化者[3]都要具足一定的条件。如果这二者之间只是具足了一种因缘,所谓调化的名言或事情是无法安立的。只有能调所调的因缘都具足了,调化的事情才可以真正顺理成章的发生。如果只是上师具有功德,而我们不具备条件,或者我们有条件,而上师不具有调化的功德,调化的事情就不能够发生。
现在所要宣讲的是,能调者的因缘是具足的,完全圆满的。比如从能调者佛陀来讲,具足了二利,具足圆满的智慧、悲心和能力。或者从能调者善知识角度来讲,也是具足圆满的智悲力的。而作为所调者——我们,如果要成为上师调化的对象,就必须要成为一种法器。
当然从泛泛的角度讲,所有的众生都是所调,但是其中有些众生是很久以后才具足调化的因缘,有些还是处于尚未结缘的状态,有些则刚刚结缘,有些依止上师多少世了,准备相续要成熟的状态。所以从所调的角度讲,有直接的调化和间接的调化。
间接调化是比较遥远的,调化起来比较困难,因为缺少因缘,没办法马上调化。如果我们要成为直接的调化,想很快从轮回中解脱,首先就要成为所调的法器。这方面上师也讲了很多:相续中的清净观、智慧和安忍等都具足之后才能够调化。
实际上诸多条件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依教奉行。如果有了依教奉行,就可以成为真正的调化。即便是以前没有很深的福报,如果内心当中有一个稳固的
依教奉行的誓愿,也可以很快从烦恼当中得以调化。我们为什么要依教奉行,为什么要对上师、善知识的教言以不违背的方式直接实行?从上师圆满的智悲力三个方面即可清楚地了知。
因为我们相信上师是三世诸佛总集的化现,一定具有圆满的智慧,因此上师对我们的根根底底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上师没有具足圆满的智慧,本来应该用这个法调化你,但是他没看到这点,给你宣讲了其他调化的方式,和你的根基不相应,如此就有可能错过调化的因缘。但是因为上师具足了圆满的智慧,就会对你的根性完全了知,你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调化,应该走怎样的路线,或者什么时候能得到调化等一切,看得非常清楚。如果我们对上师有真正的信心的话,我们就会相信上师对我的根性非常清楚,给我指引的修行方式,对我而言也是最迅捷的。这个方面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上师还有悲心。如果上师只有智慧,没有悲心的话,他不一定观照你。他能看到你可以被如何调化,但是他没有悲心、利他心的缘故,他不想利益你。如此自己也不可能真正成为所调的对象,也没办法从善知识那里得到真正的调化。但是上师有殊胜的智慧,也有殊胜的悲心的缘故,他不可能不观照弟子的,也不可能明明有最迅捷的方式,不给你讲,或者明明你可以很快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但是他就眼睁睁地看着你流转。
又看得到你的根性,又有殊胜的悲心,这样的上师在调化的时候,能力也是完全具足的。根据这些,我们就可以了知上师现在给我们开显的解脱道,就是最相应于我们自己当前根基的解脱道。
上师让我们做广大的闻思,不管是学加行、中观的论典,还是学其他的法,从我们现在的根基来讲,这就是一个最迅捷的路。
如果明明有其他的法可以迅速成就,没有给我们宣讲,这要么是悲心不具足,要么是智慧不具足,但从上师自己的角度来讲,他已经圆满了智悲力的缘故,不可能有这种情况。
佛菩萨的悲心强烈到,哪怕能提前一秒钟让弟子解脱的话,绝对不可能拖延到第二秒。他有这么深切地让有情从轮回中解脱的悲心,不可能明明摆着有一条非常迅捷的路线,不让弟子走,而让弟子走一条迂回的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投生到轮回当中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为了让众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就是他唯一的目标!他很迫切地要让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且又看到了让众生获得解脱的方式,不宣讲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真正要依止上师的话,这些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思维!
有时在依止上师善知识时,自己总有其他的想法:
“我的根性,上师是不是没观照到?”这还是说明自己没有产生一种真正圆满法器的作意,总是好高骛远,或者总是“隔锅香”,觉得其他上师传的法是很迅捷的,总在看他们如何如何。上师法王仁波切以前也讲过: “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即便听到别人修行了某个深法已经很快成就了,也要对自己的上师所传的法产生一种坚固的信心。别人很快成就是他的福分,是他的善根,我自己去修的话,不一定有同样的效果。”
依止上师应该有一种比较稳固的心态,对自己的上师应该有一种信任的心态。如果有信任的心态,就比较容易做到稳重,就会在长时间中逐渐得到调化。
否则,这些法摆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去好好思考,或者总是觉得别人得的法比我们的法殊胜。其实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再者,我们这样想也是对自己上师不恭敬。你觉得自己的上师没有给你传最好的法,或者想:
“是不是上师没有观照到我的根性?”这是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如果没有信心,不管依止哪一位上师,实际上都没有很大用处。如果有信心,这样一直依止下去,虽然显现上比较慢,但实际上对于我们而言,最迅捷的方式就是这个。除此之外,你每天东跑西跑地去这个地方挑选一下,那个地方挑选一下,这也许是在走一条迂回之路。
多思考上师所具足的智悲力,如此自己的信心就比较容易生起来,而且容易稳固。一个稳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让自己的信心稳固呢?通过思考法义,逐渐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性显现出来,这是非常究竟的、非常重要的!
佛陀具足智悲力的缘故,他一定是我们的依止处,一定是个可靠的皈依处,从他的智悲力的方式的体现,我们就真的可以信任!
我们嘴上说“上师是佛陀的化现”,但有时候落入泛泛之谈了。上师是佛陀的化现,到底具足了怎样的佛功德?仅仅说“上师是三世诸佛的化现,一定是佛”,却没有对他产生一个佛的信心,如果对他有一个佛的信心,那么他的智悲力是怎么样的?他调化我们的方式,我们难道不接受吗?就像我们一方面说这个医生是很出名的名医,一方面却说,这个医生给我开的药不对症,这样的话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说上师是佛,
一方面对于上师的教言没有当成佛语去看待,这方面也是一个矛盾。
我们真正要在佛面前得到教化,从能调者佛陀、上师的角度来讲,他的条件是已经圆满的,没有再需要增长的地方了。需要增长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信心,需要增长的是我们自己的条件。
因为调化是两方面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如果是单方面的事情,我们也不需要具足什么条件、什么法器了,有上师就够了,那么我们早就成就了。
现在上师的条件具足了,如果我们自己的条件还没具足的话,那么就要想方设法在这方面下功夫,努力成为一种法器。成为法器之后,调化的事情自然发生,上师的加持等的功德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显现出来。所以,通过了知佛的功德也会知道上师的功德。
己三、广说彼等对应
把第一个科判和第二个科判的能立所立放在一起作个对应。
非初非中非后际,自性故是无为体,寂静法身自性故,应知称为任运成;唯以各别自证故,不依他缘而证知;证此三相故为智;宣说道故为大悲;依于智慧及大悲,断除苦惑故为力;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后三者成他利。颂词中直接讲了八种功德,第一、“无为体”,“非初非中非后际”的缘故,“自性故是无为体”。因为佛的智慧没有初中后,没有初中后的自性就是大无为法的本体。这里主要是强调一种不迁变,一种恒常的智慧。
学过一点教理的人都知道,佛陀在成佛之前,没有具足这种智慧,后来通过修道显现了智慧。那么是不是从显现智慧开始称为“初”呢?这是不是最初获得的智慧呢?也许我们会认为:“一定有一个最初开始证悟的阶段,就是智慧的最初的状态。佛陀的智慧虽然没有后际,但最初的智慧是不是有呢?”因为毕竟有一个从凡夫到圣者,从金刚喻定到成佛之间的过程。金刚喻定之前佛智还没有获得,金刚喻定一过好像就有了。比如在二零一零年十月一号一点二十五分现前了佛智,这是不是它的开始?
从表象上看,他好像是获得了佛智,但智慧的本体不是以前没有,证悟时获得,而是本来就存在的,以前因为垢染障蔽之后没有显现出来,从这个时间开始,障碍断除,智慧显露。从所显现的本体而言,它是一种无为法的本体。从智慧的角度而言,它没有初中后有为法的特点,它的本体是无为法,显露时也是无为法的本体。
“寂静法身自性故,应知称为任运成”,任运自成是寂静[4]、法身的自性;法身的自性就是寂静的自性,任运自成的自性。这种任运自成的智慧是作为任运自成调化众生能力的直接因。有勤作没办法真正地对一
切众生作任运的调化,而离开了身语意的戏论和勤作,法身就可以任运自成。
有时我们要把上师观为法身的自性,或者我们在祈祷的时候,要观想上师是殊胜的法身,也是从这个方面来讲的。为什么要把上师的本体观成殊胜的法身呢?就是完全没有身口的戏论,没有分别念的勤作。因为具足法身的自性,他不具备刹那无常的本体。
“我祈祷时,上师不了知”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如果把上师观成一个凡夫人,我们内心当中就会有疑惑:我对他祈祷的时候,他在睡觉怎么办?他在忙其他的事情没听到怎么办?尤其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呼喊时他没有加持我,我不就死了吗?有时会出现类似这些的想法,但这些想法来自哪里?来自于你把上师看成是一个一般的人,这样就会有这种顾虑。
如果经常是通过法身的方式去观想、了知的话,就知道虽然上师显现上在睡觉,但他只是在众生面前的示现而已,他的智慧是完全周遍的,永远觉醒的,他不可能有不了知的情况。法身的自性就是你什么时候祈祷,他就什么时候显现;你在哪个地方祈祷,他就在哪个地方显现。你要把他观到头顶上,他就在头顶上显现;你观在心间,他就在心间显现,这就是一种任运自成的方式。任何时候祈祷,什么时候都可以做显现,因为是法身自性的缘故,就称为任运自成。
实际上,这和我们的修行有很深的关联。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和上师瑜伽的修法,和平时对佛的信心,祈祷的方式等进行连接,就发现我们的信心有很多需要增进的地方。我们就不会再有其他的很多不必要的顾虑和分别念。上师佛陀具足这样一种功德,但如果我们有疑惑的话,就不一定获得这种加持。通过学习这样的论典之后,我们就知道了佛具足的功德是怎么样的,上师内证的功德是怎么样的。知道之后,就会有一种精进祈祷的心。
天月是恒时具足的,地上的水器什么时候具足,就会在那个地方显现月影。同样,我们什么时候祈祷,上师就会在什么时候显现加持;你观想在什么地方,上师就在什么地方显现出来。因为他是任运而非勤作的,他有这样一种智慧。他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什么时候弟子呼唤祈请,什么时候就可以得到如是的加持。这些也是需要培养生起信心之处。
“唯以各别自证故,不依他缘而证知”,佛陀的智慧“各别自证”,不需要他缘就可以了知。
“证此三相故为智”,通过前面的无为体、任运自成和不依他缘证知等圆满三相,也就是佛陀的智慧已经圆满了,这是利他的第一因。
“宣说道故为大悲”,有了这种智慧,就能够周遍了知有情的相续,也能够周遍了知有情修行的方式,所以,他就可以给众生宣讲无畏常恒之道。一方面是无畏的道,一方面是常恒道,因为能够宣讲这样道的缘故,就具足圆满的大悲心。佛陀给众生开示修行的方法,加持众生在修道过程当中遣除违缘、具足顺缘等,这是佛的大悲。
“依于智慧于大悲,断除苦惑故为力”,依靠这种佛圆满的智慧、圆满大悲心,他就一定可以断除众生的苦和惑。“苦”就是果,“惑”就是因,佛陀能够彻底的把众生的痛苦和痛苦的因完全断除掉,这就是佛陀的一种能力。
“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后三者成他利”,最初三者,是讲圆满自利的功德;末后三者,就是圆满他利的功德,佛陀就具足这种圆满的自他二利。
平时我们总是说佛陀是具足自他二利,但如果没有真正的通过学习这些大论典的话,所谓的佛陀的二利只是一种非常模糊、非常笼统的概念。把这些问题了知清楚之后,对佛具足的功德,我们就了知了。信心一定是比以前的信心更上一层楼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我们的信心是通过完全了知所信仰对境的特点、功德之后,才能生起来,才能坚固、稳固。如果不学习,还是缺缘的缘故,就没办法真正地产生信心。
下面讲第二个,法宝功德。
戊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 分四:一、以赞叹说法宝;二、别说彼义;三、彼等摄于二谛之中;四、
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法宝
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及寂灭。无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缘境。
贪欲嗔恚愚痴暗,如是法日我敬礼。
在这两个颂词中,分别宣讲了法宝:第一个颂词是讲法宝当中的灭谛功德;第二个颂词的前三句是讲道谛的功德。因为法宝具足灭谛和道谛,所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安立。
首先讲到了法宝的灭谛功德,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首先是不可思议的功德,然后是法宝的无二功德,最后是无别的功德。第一不可思议的功德,所对应的颂词是“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这里又分了三类:“不可思量”是第一类;“离言语”是第二类; “各别自证”是第三类。接下来颂词中的“寂灭”两个字当中分了两个,即无二和无别。
首先“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这两句话是解释不可思议中的第一种功德——“不可思量”。
如何讲不可思量呢?因为他远离了四边的缘故,就不可思量。那么为什么说远离四边就不可思量呢?因为可思量的一般来讲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一种思量的本体,而第六意识能够思量的对境只有四个法: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除了这四个它就没办法思维了。它可以把所有能思维的东西都放在有无是非四边当中。所以超离了四边之后,就不是第六意识的境界了。
胜法灭谛不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它是远离四边的,通过远离四边的方式来说明它超离了第六意识的境界。
那么超离了第六意识的境界是谁的境界呢?是智慧的境界,是灭谛的本体,灭谛的本体就是智慧的境界。
而第六意识是凡夫观现世量的境界,所以通过凡夫观现世量的境界,永远没办法通达法宝灭谛的功德,必须要息灭四边之后,才能够通达灭谛。所以佛陀就告诉我们息灭四边的方法。
比如说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从头到尾都在讲离有、离无、离是、离非这些方面。此处也是一样的,灭谛是不可思量的,怎么样不可思量?离四边。
下面讲一下是如何离四边的。第一、“非无”,离开无边。灭谛的功德是具足恒沙功德的缘故,它不是没有的。它具足佛功德,而佛功德的这种“有”不是分别念面前的有,而是佛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有。在佛智面前完全照见了具足恒沙功德,这个恒沙功德在实相当中,在一切有情的自性当中,完全具足,所以说它是非无。非无就是从具有恒沙功德的角度而言的。
第二、“非有”,可以从两个侧面来讲:第一、非有的“有”是客尘的意思。“非有”就是不具足客尘。所有的客尘,诸识和诸识对境的法都是不存在的。从他空的体系来讲是特别清楚的,具有的是佛的功德,没有的是凡夫不清净的客尘法,这是“非有”的“有”字的一种解释。第二、“有”是实有[5]、堪能的意思。灭谛的功德是不是一种实有的法呢?“非有”,没有这样一种分别念面前实有、堪能、不空的自性。
以上从两个方面讲了“非有”。所以“非无”是讲具有功德,“非有”是不具备客尘或者不具备实有性。以上讲了非无非有的安立。
第三、“非有无”,是讲不是二俱[6],不是一个别别他体的有和一个别别他体的无,二者相聚在一个地方。在灭谛当中不存在一个实有的、别别他体的两个东西汇集在一处的缘故,非二俱,不是二边的法、不是二俱的法。一个有的法和一个无的法也不可能同时存在在一个法上面,所以“非有无”,离开二俱。
第四、“亦非非有非无边”,非有非无是双非边。一切万法离开了有无、亦有亦无之后,是不是有个非有非无呢?非有非无在学《中观》的时候提到过,它不是一个所量的对境。因为所量的对境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无,非有非无实际上不是一个所量,这个法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非有非无边也不可能在灭谛当中俱有。
总而言之,超离了四边。
在讲“非无”的时候,似乎在肯定一个有。此处和中观宗讲的“非有”稍微不一样。但是此处的“非无”,即具有恒沙功德,不是通过分别念肯定它的“有”,它是佛智的“有”。佛智的“有”实际上也是一种离戏的自性。
以前我们在讲《如来藏狮吼论》的时候讲得很清楚了,这种离戏自性的“有”是完全超离了第六意识之后才能够现前的。所以在这四个当中,实际上都不是分别念能够衡量的,我们所远离的都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去缘恒沙功德是缘不到的,所以它也是超离了第六意识的。
非有的“有”是客尘、实有,是第六意识的境界,所以这个也是否定了。
“亦有亦无”在一个法上面同时存在,第六意识也不可能安立,或者这个法是不可能存在的。有的法和无的法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否定了二俱。“非有非无边” 不是所量的缘故,也不是安立在灭谛当中。
在第三句当中讲“不可以思量”,为什么不可以思量呢?通过前面离四边的方式讲到了不可思量。以上讲了不可思议的第一类功德。
不可思议的第二类功德是“离言语”。灭谛的自性不是言语的本体,不是语言的对境,不管用语言怎样描述,都只是一个总相的描述而已。
凡夫人的语言由分别心发起,他内心当中首先有个想要表述的分别心,然后在宣讲的时候是通过喉部、舌头、不同的嘴形等因缘发出了不同的语言,这种所发出的语言是一种色法的自性,语言归摄在色蕴当中的。从发心的角度来讲,属于五蕴当中的识蕴,或者思心所。
发音的部位,身体的喉咙、舌头等这些是色蕴所摄。所以凡夫人的整个语言的体系,从发心到他所表达的对境,归摄起来都是有为法,属于世间名言法。这些世间名言法不可能表述真正灭谛的境界。
为什么灭谛的本体“离言语”呢?因为凡夫人讲话和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可思可议的,都是一种自相或者总相的本体,这些自相总相都不是法性,而是有法。从这个角度来讲,凡夫人的语言没办法表示真正的无分别智或者灭谛的状态。
那么佛的语言呢?佛陀的语言的发起虽然不是凡夫人有漏的心识,但是从显现化身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也是一种色身的自性。即便是佛的语言很清静,但是佛陀在表述他自己的证悟时候,也只能够以总相的方式来描述。佛陀在他的经典当中所描绘的法界和他所证悟的自性都是总相,没办法描绘他的自相。所以真正灭谛的本体也是离开语言的,必须要自己证悟之后了才能了知,它不是语言的对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证悟之后才能知道真正的法界。所以灭谛的自性不可思议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离言语”,绝对不是言语能够表述的,不管是佛来表述还是凡夫人来表述,实际上都没办法能够触及到灭谛的本身。
第三类功德是“各别自证”,其意思是法性灭谛不是通过比喻、推理能够了知的,必须要各别自证。通过比喻说“法性犹如虚空”,也只是“犹如”虚空而不是虚空。如果法性是虚空,那么法性就是可思可议的,而实际上只是说它的离戏的状态犹如虚空一样。有的说法性犹如太阳一样,实际上太阳和其光明也是有为法,它不能够表示法性。所以比喻从某一点的角度来讲,比较接近于实相,只能够用这个法来表示法相实相,否则,其它的法是无法表示的。它和所表示的对境有相近的地方,可以用它作比喻,但比喻是没办法真正的去表述灭谛的。
而且推理没办法推出实相。有的时候我们说,通过离一多因等来推理空性,其实推完之后也是分别心面前得到一个空性的见解。这个见解是一个向导,能够引导你趋向于实相,但是这个见解本身不是证悟、不是实相。最后要把这个见解泯灭掉,你才能够真正地触及实相。所以最后你证悟的时候会发现,当初所抉择的正见和你最后证悟的是有偏差的。但是没有这个见解也没办法引导趋向于实相。所以这样一种见解就像手指一样,它可以大概给你指示方向,但手指本身绝对不是月亮。见解就是这样一种自性,它可以帮你指示你修行的方向,但是见解本身绝对不是实相。所以推理不是真正的灭谛本身所摄。所以你必须要自己证悟了这样的自性,才能真正地安住在灭谛当中,这就是“各别自证”,它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
“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这三个法表述的是灭谛的第一类不可思议的功德。
灭谛的第二类和第三类功德是通过“寂灭”两个字来表示的。“寂灭”当中首先是“不二”然后是“无分别”。
“不二”是什么意思呢?即在灭谛的本体当中没有业和惑,业和惑都没有叫不二。灭谛当中有没有业呢?当然没有了。而惑[7]就是指烦恼,灭谛当中烦恼也没有了。所以在灭谛当中已经寂灭了业和惑,不管是有漏的业还是无漏的业,一切的业都已经寂灭了。
不管是从烦恼障所知障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有漏业无漏业的角度来讲,在佛的灭谛当中,在法性当中[8],绝对没有业惑的本体,所以叫做“不二”。
第三类讲“无分别”,寂灭所代表的无分别就是寂灭了业惑的因。业惑的因是什么?即虚妄分别,或者说非理作意。“无分别”就是寂灭了非理作意。如果一个人有了非理作意,对事物本身有一种颠倒的认知,错误的看法的话,他通过非理做意就会起业惑,所以业惑的因就是非理作意。前面的寂灭是把非理作意的果—— 业惑,给寂灭了。此处的“无分别”是把业惑的因—— 分别念(非理作意),给寂灭了。不管是善分别、恶分别,还是无记的分别,所有的分别都要寂灭,广义上讲所有的分别都叫做非理作意。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善分别需要暂时依靠,恶分别需要遣除。但从广义上讲,这些都叫分别,到究竟位时所有善恶分别念都需要泯灭,没有一个是可取的,因为善恶分别念可以引发有漏业或无漏业的缘故,所以都是需要泯灭的。泯灭虚妄分别或者非理作意,叫做无分别。
“不二”和“无分别”都是通过寂灭来表示,因为在寂灭当中即可以寂灭业惑,又可以寂灭非理作意。以上讲了灭谛的本性。
下面讲道谛的本性,即“无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缘境,贪欲嗔恚愚痴暗”,其中讲了三种功德:第一种是清净的功德,第二种是显现的功德,第三种是对治的功德。清净的功德在颂词当中以“无垢”来表示;显现的功德以“智慧具光明”来表示;对治以“能破一切攀缘境,贪欲嗔恚愚痴暗”来表示。这三种功德就是道谛的功德。
第一、“无垢”,“垢”指垢染,尤其指烦恼和烦恼障。“无垢”是如何安立的呢?清净。烦恼和烦恼障,不管是它的种子还是习气,在修道时都要清净掉。一般而言在八地菩萨以下都是具足垢染,这个垢染就是我执和我执引发的烦恼障。到了八地,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的种子和习气都可以清净掉。所以“无垢”表示清净的功德。
第二、“智慧具光明”表示显现的功德。“智慧具光明”主要对治的是所知障。为什么叫所知障?因为对了知一切所知有障碍。对一切所知彻底了知是遍知,但是对所知没办法了知的障碍就叫无明,也叫做所知障。并不是所知本身是障,而是对于所知的了悟有一种障碍。佛陀是遍知,周遍了知一切所知,而我们没有办法周遍了知一切所知,因为我们有一种障碍,有一种无明。
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解释方式上不太一样:烦恼本身就是障。但是所知障不能说所知本身就是障。有人解释所知障的时候,就说是你学的太多了,你的所学就是所知障。把所知当作一种障碍是不对的。烦恼本身可以说成是障,但所知障就不能说所知就是障,学得太多了就有所知障,不是这样的。虽然究竟来讲也许是,但从所知障的解释方式上来讲,是对于所知有一种不了知的障碍,没办法周遍的了知所知的障碍,就是所知障。
所以遣除所知障,让本身智慧光明显现出来,成为一切遍知,就是道谛当中的显现的功德。显现什么呢?显现智慧光明,显现智慧具有光明的这个特点就叫做显现。
道谛意思是,它能够通过遣除所知障,显现智慧光明,最终成就一切智智的因。这里不是直接从一切智智的角度来讲,如果从一切智智的角度来讲,就划到灭谛佛功德当中了,但这是在道谛。道谛主要是见道和修道。
不严格来讲,资粮道和加行道也可以称为道谛,但是严格来讲,道谛是见道和修道所摄的。见道、修道所摄的对治法能够泯灭所知障。比如从初地开始,一分一分把所知障灭掉,到十地末尾把所有的所知障灭掉,显现一切智智。对于所知了悟的一切障碍遣除的缘故,周遍一切所知,对一切所知完全可以无碍的通达,这就是显现的功德。第三、对治的功德是“能破一切攀缘境,贪欲嗔恚愚痴暗”。这里对治的功德是能够泯灭一切攀缘境的贪欲、瞋恚和愚痴的黑暗。贪欲,它所攀缘境是可爱的境;瞋恚,所攀的境是不可爱的境;愚痴,它所攀缘的境不是可爱也不是非可爱的境,对中等平等的境也会产生愚痴。“能破一切攀缘境”就是道谛能善巧的息灭贪瞋痴。
首先对贪欲、瞋恚、愚痴所攀缘的境作观察。对治贪欲的时候,就说实际上所贪的境不是可爱的。从财物的角度来讲,为打破对财物的贪欲,就观察财物的过患:积累、寻找的时候辛苦的过患,守护时候的痛苦,增长时候的痛苦,五家共财的痛苦,由此产生很多烦恼的痛苦,或者说死后无法带走的痛苦等等,讲很多对财物生起贪欲的过失。通过讲很多财物不可爱的地方,让你息灭这样的贪欲。如果对人,就讲不净、白骨,以及欲妙的过患等很多不可爱的地方,让你息灭贪欲。
瞋恚是不可爱的对境,安立修大悲心,修慈爱观,从这方面来息灭瞋恚。愚痴就是通过缘起的方式,这个东西是因缘而起的缘故,无自性,所以通过智慧来打破愚痴。
息灭贪瞋痴有粗大的息灭方式,也有中等的息灭方式,也有最细微的空性的方式来息灭,这些全都是道谛所摄的。整个道谛对于根本烦恼的贪瞋痴有对治的功能,具足清净、显现、对治就是道谛所摄。
道谛是见修道因位所摄,前面所讲的不可思议、无二、无分别是果位灭谛所摄。灭谛是佛相续中的功德,道谛是菩萨相续中的功德。胜义当中的法宝一定是灭谛或道谛,名言中的法宝是白纸黑字的经书。胜义上的法宝或是灭谛,佛相续当中所摄的功德,或是道谛,见修道菩萨相续中所摄的功德,这是胜义了义的法宝。不了义的世俗的法宝是经书等。
“如是法日我敬礼”,像太阳一样的法宝了知之后,恭恭敬敬地作顶礼。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前面也讲过了“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依靠这样一种能力,证成佛陀具有圆满的悲心。
[2] 即善知识。
[3] 即众生。
[4] 此处的寂静指没有戏论、无勤作。
[5] 即分别心面前认为它恒常、认为它实有。
[6] 二俱,即亦有亦无。
[7] 有的时候也代表所知障,也可以代表广义的烦恼。
[8] 因为灭谛有的时候是和佛的法性身对应的,灭谛是佛才具足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