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暂时分三乘,但究竟只有一乘。因为一切有情相续中,本来具足如来藏、圆满的佛性,覆盖在佛性上面的客尘完全可以分离掉,而且佛的事业又永远不间断,从这些根据来看,没有一个众生不可以成佛,所以究竟来讲只有一个佛乘。
《宝性论》安立三宝的种性,就是讲如来藏,因此在本论当中着重宣讲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在众生位时是如何具足,如何安住;在修道位时,如何让他现前;在佛位的时候,如何让他圆满的过程。实际上,不管是从凡夫位,还是学者菩萨位、佛位,如来藏的本身从来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如来藏上面的客尘。
本论讲的宝性——三宝的种性如来藏,或者无上续。宝性、无上续都是一个意义。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相续当中就具足圆满的佛性,换句话讲,现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就具有圆满的佛功德!只要是使用正确的方式,能够让我们认知内心当中的佛性,就可以安立成佛的果位。所以在很多的大德论典当中讲,“没有觉悟就叫众生,觉悟了就叫做佛。”觉悟,就是让众生对自己本来是佛的问题自己觉悟。觉悟之后,本来相续的种种佛功德就可以圆满现前。这就讲到了修道的总纲要,也就是说一切的修道都是围绕着如来藏来进行安立的。
在下乘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如来藏,但是所有的修法仍然还是为了分离客尘,现前如来藏的总目标行进的。因此,我们现在在学习如来藏的论典时,或者在修道的过程中,念佛、念咒、打座,或者做其他的功德法时,我们都要有一个甚深的见解——我们本具佛性,现在我们修行的所有的法,就是为了现前佛性。如果有这种甚深的、高深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善根,都可以成为分离客尘殊胜的正确的因缘。
从这个方面讲,修行时见解越深,修行一定是越圆满越高的。如果没有这些圆满的见解,那么对待客尘的态度,就会认为都是实有存在的。比如,就会认为我们的身体、心、烦恼、一切的障碍是实有存在的。如果不了知客尘本来是幻化、无谛实、虚幻、不存在的自性,对障碍有一种实执的话,我们在分离客尘时,就会显得非常的笨拙,或者真正让他一分一分融化掉,就会非常的困难。相反,如果知道本来犹如绳子上的蛇一样,就是一个幻觉,有这样高深的见解时,分离客尘的速度就会非常快。这就是为什么说见解越高,成佛速度越快的原因。
现在的学习主要就是针对相续中如来藏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讲如来藏时,有所得的三宝和能得的四个因缘。所得的三宝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能得的四金刚处。能得的四金刚处的近取因(主因)是如来藏,俱有缘(助缘)就是菩提、功德、事业。
现在讲的是如来藏品,其中有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种比喻,详尽地阐释如来藏的方方面面。如来藏在有情相续当中如何具足,修持什么样的因缘,可以分离客尘,现前如来藏等,这些道理在如来藏品当中讲的非常细致。前面通过三个推理: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差别故,具种性故,来推出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
现在宣讲的是十种意义,对如来藏的本体,能净的因做了观察,对他的果——常乐我净的四波罗蜜,已经做了安立。现在学习的是总的第二个大科判当中分下来的——能得作业,在十个金刚意义中是属于第四个。
作业是一种作用,就是如来藏的作用。有时也说,如来藏的妙用,就是说如果有了如来藏,就会有如来藏的作用;如果没有如来藏,就不可能有如来藏的作业或作用,此处是通过作用来了知具有如来藏的本体。
壬二、能得作业 分二:一、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这两个科判中的两个颂词主要是从反面和正面来显示作业或作用。作用就是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希求涅槃和为了获得涅槃而修道的作用。因为相续当中具足种性的缘故,才会有这三个作用。没有种性就绝对不可能了知取舍之道,没办法真正的生起想要修道的心。
癸一、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这是从反方面讲的。
倘若无有佛种性,不能厌离轮回苦。
及不希求于涅槃,亦无希欲之愿心。
如果没有佛种性,没有如来藏,那么众生就不能生起厌离轮回痛苦的心态,也不能让众生希求涅槃,也不能因为想远离轮回痛苦,希求涅槃,而对于修道生起希欲的愿心,这些都是不可以生起的。
颂词提到了厌离轮回的痛苦,这就是众生趋入涅槃获得解脱的第一步。不管是密乘、大乘显宗或者小乘的修行方式,都有共同的一点——必须要对整个轮回生起一种出离心、厌离心。
佛陀在教导众生的心成熟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让后学弟子观察轮回的痛苦。因为,只有观察到了轮回的痛苦,才可以生起一种厌离轮回的意乐,愿意去修持解脱轮回之道。在佛陀开显的四圣谛当中,第一个就是讲到了“此是苦,汝应知”。这就是要让后学弟子了知整个三界轮回是一种痛苦的自性,是一种苦果。这个苦果显而易见。
佛陀让我们观察苦苦、行苦、变苦的自性,让后学弟子了知一切的身心、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整个三有的轮回不离痛苦的自性,犹如大火坑、罗刹洲一样,没有丝毫让人贪恋之处。如果一个人真正知道轮回像一个火坑一样,没有丝毫清凉的地方,没有可以真正信赖的地方,他就会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之心。所以,从四圣谛的角度来讲,第一也是观察苦谛、观察轮回的痛苦。
观察轮回的痛苦之后,就要进一步去分析,导致轮回痛苦的因是什么呢?通过苦谛而了知轮回的因,就是苦因——集谛,就是一切的烦恼、我执、种种的业,就讲到了要断“集”。
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第一步也是要对轮回的痛苦作观察,如是观察后,就不愿意呆在轮回当中。这在三圣道当中,这叫做出离心的修法。如果我们没有出离心的话,不可能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也就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到菩萨道。所以,不管是从四圣谛的侧面来讲,还是从三圣道的角度来讲,第一步都是观苦而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
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已经非常地长了,也应该足够了吧。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等很多论典当中讲到:无始以来,我们流转在轮回中,感受轮回的痛苦,应该足够了!现在应该到了解脱的时间。其实是稍微有点迟了,应该早就生起厌离心了。另一方面,如果在现在我们对轮回产生一个厌离心的话,应该说还不是特别迟。现在如果能够真正地对整个轮回看破,生起一个厌离心的话,从现在开始修道,还是有解脱的希望。从开始生起修道的心的角度来讲,就是开始苏醒如来藏上面的圣者种性。
所以,我们对于轮回的厌离,一定要从方方面面去观察:观察三恶趣、人间、天道的种种痛苦,整个三界轮回的痛苦。对于我们而言,是暂时离开了三恶趣。但是如果在人间没有好好地去行持正法,如果颠倒取舍因果的话,那么,三恶趣对我们来讲,还是不遥远的。也许很多人刚刚从三恶趣出来,现在到了人间,没有好好取舍,很快又会回到三恶趣当中受痛苦的。
观察恶趣是不是和我们的解脱无关?绝对有关系!因为观察恶趣的痛苦,会让我们了知:现在我们虽然是善趣的身份,但是如果不解脱的话,仍然会回到恶趣中,感受如今我们观修的痛苦。观修的恶趣的痛苦,一方面提醒我们:我们曾经在三恶趣中感受过这个痛苦,让我们有一种回忆;第二个方面也在提醒我们,如果现在不修行的话,未来还会感受三恶趣的痛苦。
通过回忆以前感受的痛苦,就会觉得非常地害怕,现在侥幸地从恶趣中出来了,应该修持善法。现在不修行,以后非常可能会堕到三恶趣又感受三恶趣的痛苦,这就叫轮回。种种的痛苦我们都不愿意感受,但是不生起厌离轮回痛苦的心,没有生起解脱的功德,不愿意感受痛苦,但还是要感受的。轮回不是跟随人的意愿而转的。如果说是跟随人们的意愿而转的话,哪个人想要去感受痛苦呢?没有人愿意。但是业果不虚,如果造了苦因,就一定会感受苦果;造了三恶趣的因,一定会感受三恶趣的果。三恶趣的因是什么呢?主因就是贪嗔痴,就是三毒。所以,如果有了三毒的烦恼,再加上造一些严重的罪业,那么不愿意感受痛苦,也一定会感受的。
我们要对于轮回的流转性,产生厌离。我们无始以来再再地投生轮回中,应该产生厌离心。如果能够产生厌离心,说明已经跨上了解脱的第一步,否则绝对无法解脱。此处讲了如果没有佛种性、没有如来藏种性,就不能导致相续中产生厌离轮回痛苦的意乐。
“及不希求于涅槃”,了知轮回极其痛苦,但如果没有涅槃道,我们就只有甘心地感受痛苦,最多只能改善在轮回中的环境。但非常幸运的是,的的确确有解脱、有涅槃。佛陀就已经现证了涅槃,并把得到涅槃果位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因此,我们非常想要离开轮回,而现在也有息灭轮回痛苦的道和果。因此为什么不希求呢?应该希求涅槃。
这在四谛中就是观察灭谛——“此是灭,汝应证”。灭谛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息灭轮回的痛苦以及轮回痛苦的因。轮回的苦、轮回的因果都完全息灭的状态叫做灭谛,在此处就叫做涅槃。有这样一个能够让身心的所有痛苦完全息灭的理想的解脱境界,就应该去追求。对于涅槃道和寂静的涅槃果位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希求心之后,我们就会打听,通过修持怎样的方法来息灭轮回苦,而获得涅槃呢?这就安立了道谛。灭谛和道谛也是解脱的因、果。
从四谛的角度来讲,我们也需要了知有涅槃,对涅槃产生想要获得的心,有这种希求心,也是因为有种性的缘故。如果没有种性,怎么可能了知有涅槃道呢?在佛种性中,正因为不存在轮回的自性,存在究竟寂灭的佛性,这种功德法或者希求涅槃、厌离轮回的心,才能生起来。
第三是“亦无希欲之愿心”,如果相续当中没有佛种性,那么希欲远离痛苦,尤其是想要获得涅槃的修道的希欲愿心就没办法生起来。如果没有种性,就不能够了知该取之处——涅槃;也不能了知该舍之处——轮回。
虽然在究竟的本体中并没有取舍,而且如果认为有取有舍,这是需要呵斥的,因为它不是究竟的正见。但是在趋入修道之初时,应该有取舍,因为这样才能生起修道的意乐。所以远离轮回的第一步,的的确确就是要生起厌离心和希求解脱的心。
在大乘中,不仅是要自己看到轮回的痛苦而生起求涅槃的心,而且看到这么多众生还在苦海中挣扎,作为具有大乘种性的菩萨来讲,绝对于心不忍。所以他就想,怎样帮助这些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呢?实际上也是一样的,自己是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其他众生也是必须要经由这样的道来获得解脱。因此,就会为了度化众生而精进修道,为了度化众生而帮助他们、给他们讲法等,菩提心、大悲心就会油然生起来。
这方面讲到了如果没有这样的种性,就不能了知取舍。打个比喻讲,种性就相当于是种子一样,就是因。了知取舍就相当于是果,或者种子产生的苗芽。了知取舍的苗芽的这个果生起来之后,就可以推知在前面一定有一个种性作为种子、作为因。有了种性的种子,才会生起有取舍之道的苗芽的果。如果最初在田里面没有播种子,怎么可能从种子中长出苗芽呢?如果在相续中没有这种种性,就不可能生起了知取舍之道的果位。所以,此处我们要知道种性和取舍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没有种子,不可能了知取舍。
这个种性在《宝性论》中就安立为佛功德法。如果种性圆满现前,就安立佛陀无为法的法身。当然,相续中还没有真实地生起无分别智,如来藏的光明还没有现前时,我们的种性不可能显得强大的势力。但是在佛果中存在种种稀有的功德法,而轮回中的客尘法是不存在的。圆满的佛功德法,在众生位就是如来藏,当客尘不是非常深重时,本具的佛功德就会让希求涅槃的心生起来。而佛成佛的时候,客尘已经圆满地分离,这说明轮回的痛苦是可以分离的。所以最初时,要有厌恶轮回的意乐。如果轮回的痛苦本来具足,就不可能生起想要厌离轮回的心。
因此,从厌离轮回的心开始逐渐深入修持,最后到佛位时,一切客尘彻底分离。因为最初想要希求涅槃的心态圆满后,就会现前佛相续中的大涅槃的果位,二者之间一定是关联的。如果没有种性,就不可能做到了知取舍,不可能最终现前远离一切客尘的佛功德的果位。
癸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第二方面是正面宣讲,如果有如来藏、有佛种性,就可以存在了知功过之作业的作用。
于彼轮回及涅槃,观见苦乐之功过,
此依具有种性有,何故于无种性无。
对于轮回和涅槃,因为“观见苦乐之功过”的缘故,生起了取舍。因为轮回具有很多过患,最大的过患无非是痛苦和业惑。痛苦就是我们现在感受到的身心种种不悦意——忧愁、痛苦、生老病死,这些都是属于果方面的,因方面就是烦恼和业。烦恼业和苦二者就像十二缘起中所讲的三种杂染一样,是相辅相成的。
有没有一个有情只感受痛苦,却不引生业惑的情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有情在感受痛苦时,又会引生烦恼和业,接着又会通过烦恼和业感受痛苦。在十二缘起中首先是无明——烦恼支,之后就会有行——业支,有了业支就会有身杂染,就会有种种的四支。从次第来讲,首先有无明烦恼,再有业,有了业之后,再有种种的痛苦,但是十二缘起的最后——老死,又生无明。所以无明的烦恼通过苦杂染,又会产生烦恼和业。只要众生在轮回中,十二缘起链就很难被斩断。因此,轮回中的苦果和苦因,就生起了连续不断的因缘,不断地循环下去。有情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十二缘起链中不断地连接下面果法的自性。如果没有遇到对治之道,几乎是没有解脱的希望。
通过佛的教言观十二缘起,观见了轮回的痛苦。十二缘起中,无明灭故行灭……生灭、老死灭……讲了怎样去息灭无明。比如观察无明的我执,“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我不存在,我所也不存在,如果没有我和我所,就不会去造业,没有造业就不会有种种的痛苦和杂染。这是从无明入手,次第还灭。
通过业入手时,就是观业的空性。不管是恶业,还是有漏的善业,虽然都是通过无明烦恼产生,但是业本身是可以被净化的。比如业还没有成熟果位之前,依靠金刚萨埵的修法以及其他空性的修法等,是可以净化的。这是在业的缘起链中,通过空性和菩提心的方式来净化业的方法。
还有是从苦上面去修持,比如苦果已经生起来的时候,怎么样去观待呢?就是把痛苦转为修道之用。一般人无一幸免地会在感受痛苦时,生起业惑。但是修道者的可贵在于,生起痛苦时可以通过佛法,善巧地把痛苦转为修道之用,不再让痛苦成为业惑的因,而是成为随顺解脱道的因,这也是在佛法中非常着重讲解的。
比如安忍的修法就是把痛苦、违缘转为道用。不单是要安忍痛苦,也要安忍快乐。因为一般的人快乐时,会飘飘然,产生傲慢、贪欲等烦恼。所以佛陀告诉修行者,在快乐的时候,也要有清醒的认知。这样也可以把快乐转为修道之用,而不会让快乐成为修道的违缘以及业惑的因。
遇到打骂等违缘时,一般人的反应就是忧伤或者嗔怒的心态,通过这些情绪就会引发很多新的业惑烦恼。但是佛陀告诉他的弟子,遇到打骂或者逆缘时,应该知道这是在偿还业债,这是空性的,是在帮助自己修安忍等。佛法中,有很多让我们转变观念的修法和作意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当前一切痛苦的景象转为道用。
这种方法不是说说而已,绝对是可以修持的。
轮回的特点就是苦、业、无明和烦恼。佛告诉弟子对待烦恼、业、苦,都有其观察的方法,所以,佛陀是全方位地帮助追随者修持远离轮回痛苦之道。
在佛经中讲了很多观察轮回的痛苦,断除轮回的方式。获得涅槃之后,身体和心的痛苦就会息灭。尤其是佛果大涅槃果成立之后,分段的轮回和流转会完全消灭,变异的、刹那生灭的轮回也会消灭,种种粗细的苦完全都会远离。暂时的涅槃快乐或者究竟大涅槃的快乐都是功德。了知轮回的过患和涅槃的功德之后,就会产生想要获得佛果、息灭客尘的心。
在下乘中,把轮回和涅槃看成两个对立的、有实体的东西,一定要像舍弃垃圾一样把轮回舍弃,然后到达一个非常快乐的地方叫涅槃。在下乘当中这样思维也是可以的,而且有的时候必须要这样思维。但大乘对舍弃轮回和获得涅槃的观点和小乘不一样,大乘认为息灭客尘叫做舍弃轮回。在大乘观点中,客尘和涅槃之间的关系,是有法和法性或者是世俗和胜义的关系。用比喻来讲时,有时说是绳子和蛇、冰和水等。这就告诉我们,所谓的轮回并不真实,没有一个真实的需要舍弃的自性。
如果轮回存在自性,就有一个可舍弃的东西。比如在绳子上面的确有条蛇的话,那么这条蛇就是可舍弃的东西,因为它的本体存在。但是这种认为蛇存在的观念不符合于大乘的思想,这是小乘的观点。小乘认为烦恼是实有或者说这条蛇是实有,如果要去掉对蛇的恐怖,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条绳子抓出来扔掉,就等于把蛇扔掉了,他们觉得这样这条蛇就没有了。
大乘认为,这条蛇从来就不存在。既然已经认知到蛇从来没有过,那么哪里有一个可舍弃的烦恼的自性呢?蛇这种可舍弃的自性实际是没有的。那么这条蛇是什么呢?严格来讲,蛇就是绳子。客尘、烦恼并不存在,它本来就是涅槃的自性、就是佛性。只不过众生有无明,看错了。因此,真正该被舍弃的是什么?是错误的观念,从头到尾都是这个错误的观念在起作用。
我们把绳子看成蛇,然后把蛇认为成绳子,最后真实看到绳子,这个过程是什么过程呢?不是蛇转变的过程,而是我们错误的观念转变的过程,所以有时说解脱为迷尽,也就是迷乱消失。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迷乱,但是迷乱并不真实存在。
大乘对待客尘的态度,并不认为客尘、身体或者烦恼是应该被舍弃的,因为所谓客尘的基是没有的。它本来就是一个错觉而已,并没有一个真正被舍弃基。只要觉悟之后,错误的观念一旦被舍弃,就舍弃了客尘。当看到一切万法的如来藏本性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远离迷惑的状态。
我们学佛法主要就是生起了悟实相的无分别智慧,来看穿一切轮回的本相。在没看穿之前,我们面前的山河大地或者盘踞在我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似乎实有存在,但是这并不代表它真正的实有存在。
按大乘中观宗,尤其是如来藏的观点来看,所谓的烦恼、非常坚固的山河大地等,全都是假象而已。只不过这种假象在我们的思想中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就把它当真了。我们做梦的时候,会认为梦里面的猛虎、大象是真实的,但是再怎么认为它是真实,它仍是虚假、不存在的。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深层次了知,对于轮回和涅槃的取舍之道是怎么样去安立的。
不管是从浅层次的角度认为有一个实有的可舍轮回和实有的可取涅槃,还是从比较深层次的角度讲轮回和涅槃是平等的,还是究竟来讲客尘就是一种佛性的自性,了知这些观点都是来自于有佛性。如果没有究竟的佛性,也没有办法在下乘当中有一个实有的轮回和涅槃取舍,在中观当中涅槃是平等空性的,在如来藏当中一切客尘就是究竟佛性,这些见解都没办法生起,也就没办法修道。所以如果能够生起这些想法,就说明相续当中一定具有圆满的佛性,只不过在不同的状态下,有情苏醒种性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就讲到了一切众生都具有种性。
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一阐提”,就是断种性者的意思。这要怎么理解呢?无著菩萨注释当中说,这是为了遮止谤大乘,就说如果诽谤大乘的话,会导致很长时间当中没办法值遇大乘,没办法对大乘生起信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没有办法获得解脱。断种性者,是从长时间来说他无种性,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完全不具备如来藏种性的众生。当他相续当中的业惑清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生起求解脱的心或者会对大乘产生一种清净的信心。
众生本来具足佛性,为什么又会对大乘产生诽谤的心呢?最后又怎么可能产生对大乘的信解心呢?我们可以把种性就分成两个层次来讲解,一个层次是原始的种性,也就是自性住种性,即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这是最根本的种性。
还有一种种性就是苏醒种性,比如,有人对轮回终于生起了厌离心,想要求解脱道,这时我们会说他苏醒了小乘或大乘种性等。实际上,这就是覆盖在本具种性上面的客尘微薄了一些,他就生起了求解脱道的意乐。大乘的种性,就是覆盖在根本种性上面的客尘比前面的还薄一点,就对更殊胜、更接近实相的法,产生一种希求之心。
打个比喻,当乌云满天,云层非常厚的时候,我们没办法感觉到一丝阳光。这时是不是具足太阳呢?确实具足太阳,但能不能现前它的作用呢?不能,因为云层太厚了,把太阳遮住了。这就比喻阐提种性或者没有生起想要求解脱道的这些人的状态。他们虽然有种性,但是云层很厚,障碍很厚,覆盖住他的种性,就没办法显示如来藏的功用。
但厚厚的云层不可能永远不变,随着云层的变化,某个地方云层比较薄的时候,就会照射一点点的阳光出来,就会产生一点点的暖热。通常我们就会觉得天气是不是要晴了,稍微有一点阳光,就会有一点点的作用。当然这时还不是真正的阳光照进来,真正阳光透出来,是云层要分离出来的。分离之后,阳光透出来,就会感觉热量了。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声闻种性开始苏醒了,想要远离轮回,生起想要修道的心。
当云更薄一点,更加明显地感觉到热量时,就把这个比喻成大乘种性苏醒的状态。此时,对于如来藏本体的体会更深。比如,对大空性、对如来藏光明等了义的法产生定解,而后决定要成佛。虽说此时,云还没有真正分离掉,但是已经能够比较明显的感觉到温暖,这就相当于大乘的种性苏醒的状态。
最后云层真的分离掉了,阳光一丝丝透露出来,这个时候,会刹那间照见心性。有时也把这种状态比喻成圣者的境界,因为必定是见到了实相,而不是透过云层暖热的作用,是真正照见了太阳的本体。此时,本具的佛性开始显露了,圣者的智慧开始逐步显露了。
随着云层逐渐分离的越来越多,这一轮的太阳完全显现出来,太阳的本体、强烈的光明和暖热,都可以完全的感受到。
这就对应前面所讲的,有情本具的种性,代表本来的状态。厚厚的云层代表很深的障碍,云层稍微薄一点的时候,就像虽然还没有真正见佛性,但是有一种想取舍、想要追求大乘的道,这就相当于种性开始苏醒的状态。通过修持之后,分离的客尘越来越多,终于现见了心性,如同阳光从云层当中透出来一样。
种性到底有几种?真正的种性就只有一种,但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真正的自性住种性,一个是种性开始苏醒的状态。后面现前僧宝自性的获得“藏之界” 时,相当于真正现见心性的本体。
有种性的话,这一切的了知苦乐功过的取舍都存在的,如果没有,就不会存在。
“何故于无种性无”,因为没有种性是不可能有取舍之道的,有种性才会有。就像前面讲的比喻一样,地里面播了种子就可以有后面的苗芽,如果没有种子就不会有苗芽。所以,如果相续当中有佛性如来藏的话,就会有种种的作用作业。如果相续中没有如来藏,没有佛性的话,这个就永远不会有了。
为什么安立一阐提——暂时断种性呢?这也说明只是暂时来讲,没办法对轮回产生厌离心,对涅槃产生希求心。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这只是暂时的断种性,是指种性没有苏醒的时候,没有观见苦乐、没有厌离心。
但如果是绝对的、永远没有种性的话,那就永远不可能苏醒了,永远不可能有厌离轮回或者想要求解脱道的思想。如果所有的众生都没有种性的话,所有的众生都不可能有求道的意乐。但是实际上,当给众生宣讲解脱道时,总有一天他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对涅槃生起希求心,所以众生绝对是具有种性的。
通过观察有情的心性等都可以知道,有情的本性中具足明空无二的本体,客尘是可以分离的。以上种种的理证都可以说明,一切有情总有一天一定会苏醒种性的。
这方面讲了能得作业,就是有情种性的作用。本科判讲了很多与我们修道有密切关联的内容,需要好好体会颂词的含义。
庚三、诸功德相应义 分二:一、合说因果功德;
二、别说各自功德
此处“相应”是具有、具足的意思,“功德相应” 即具足功德。具足什么功德呢?具足因功德和果功德。在何处具足呢?在种性或者说佛性当中具足因功德和果功德两类功德。
辛一、合说因果功德
在如来藏中怎样具足因和果两类功德呢?
犹如大海器宝水,无量功德无尽处,
具有无别功德性,是故犹如酥油灯。
前两句是通过大海和大海中的珠宝、水的比喻来说明因功德;后两句是通过酥油灯与酥油灯的光明、温暖和颜色来表示果功德。
“犹如大海器宝水,无量功德无尽处”,是讲具足因功德。大海是非常广阔的,又深又广的自性,一方面大海非常深广的缘故,在大海当中具足很多宝物,是无量珍宝的来源;一方面大海很大的缘故,是无量水的来源。
从这两个方面观察,在如来藏中,信解法界就像大海一样,整个法界的大容器中具足三昧禅定的珍宝和大悲水。这与前面讲到的四种能净因可以作对比:第一个因——信解大乘,把它比喻成大海器。大海非常广阔,信解大乘的心量和作用也是非常深广的,所以把信解大乘比喻成大海器;第二、第三个因——无我的智慧和安乐的禅定,把它们比喻成大海所具足的珍宝;第四个因——大悲心,把它比喻成大海水。
众所周知,大海非常广阔,像太平洋、大西洋等,同时,大海中有很多珍宝。在佛传当中讲,在大海深处的宝洲上有如意宝、黄金等很多珍宝,现在众生的福报逐渐减弱的缘故,海岛当中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宝物了。现在人们说大海是很多财富的来源,主要是说大海中能打到很多鱼,或者说海底有石油等其他资源可以被利用,从这个方面说大海是无尽珍宝的来源。但在以前,商主出海取宝,都是在海岛中直接捡取宝物,所以说大海是无量珍宝的来源。大海也是无量水的来源,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把信解大乘比喻成大海器。因为大乘是深广的自性,如果能够对大乘产生信解,那么就可以从这个信解中源源不断地产生功德。前面讲过“信为道源功德母”,所有修道的功德都是从信解中产生出来的,就好像大海当中所有的珠宝和水都是以大海为基础而显现的一样,无量的种种功德法都是从信解中出现的。因此把信解大乘、信解法界比喻为大海的水器。
珠宝对应的是智慧和禅定。要生起无我的智慧,尤其是大乘的二无我智慧,必须通过信解大乘的这个因而生起。无我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禅定的功德也无量无边,大乘禅定的生起,也是来自于对大乘的信解。为什么把智慧和禅定比喻成珍宝呢?注释当中交代得很清楚:珍宝具足不可思议的特点,具有大功用、大势力,这些都是珍宝的特色。同样道理,智慧和禅定也是无分别的本体,众生的分别念没办法真正去缘,也具有很大势力、很大功用的自性,和珍宝的自性相似。因此,从这方面安立也是无量的功德处。
为什么把大海水比喻成大悲呢?因为大悲是很柔软的,水可以滋润万物,大悲也可以滋润万物,可以让众生得到安乐。如果一个人生起大悲心时,他周围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大悲的力量。很多大德修持大悲心很相应的时候,旁边的人只要一走近他,心自然就获得安乐了。有的大德在深山中修大悲,旁生当中的天敌,野兽与其他动物互相之间都能够和睦相处,这也是大悲的力量。大悲是一种拔苦的心态,大悲心有时候代表慈悲或菩提心,它是完全利益众生的一种心态。
大德的大悲心、慈悲心或者说菩提心修圆满的时候,众生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利益;对修行者本身而言,如果有了大悲心,自私自利的心完全会转化掉,以前非常刚强的心态,有了大悲的缘故,完全软化、滋润。有大悲心的人,他自己的心是非常非常调柔的,也能够对其他人产生很大的作用。如果很多人都有大悲心,就能够给整个区域、整个国家带来很多吉祥、安宁。就像水能够滋润、软化其他东西一样,菩萨的大悲心也能够产生无量无边的功德。
“无量功德无尽处”,是无量功德的来源。“处”是根本或者来源的意思。无量功德的来源,无尽功德的显现之处,都是来自于信解、智慧、三昧和大悲,而如来藏就是这些功德的来源,这是因功德。
“具有无别功德性,是故犹如酥油灯”,这是讲果功德。前面安立果功德时讲了四种波罗蜜,此处和四种波罗蜜的侧面稍微不一样,此处果功德讲到了神通、无漏智慧和一切诸漏永尽的状态。
为什么叫“无别功德性”?五神通、无漏智慧和漏尽,好像是三类功德,但实际上在如来藏中是无二无别的方式具足的。只是从不同侧面来表述功德,但本体完全是一味的,所以叫“无别功德性”。
打比喻讲,犹如酥油灯的无别功德性。酥油灯的光明、暖热和色实际上就是无二无别的。此处把五种神通和光明对应;无漏智慧和能烧的暖热对应;漏尽和清净的色对应。
此处明和色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明是指能够无碍通彻照亮,也就是光明。从火能够照亮的角度,叫做明,从火红红的显相,叫做色。有时候我们容易把明和色混在一起,明的侧面主要是能够遣除黑暗,这方面叫做明的自性;色的自性就是指红色的侧面,平时我们说红红的火焰。
无漏的智慧、神通和漏尽等和酥油灯所具有的本体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作为对比之处。当然只是相似而已,下面还要讲“故与无垢界相似”,但不能够完全和如来藏的本体对应。因为大海、大海的珍宝、大海水都是属于有为法,严格来讲属于客尘法,而信解大乘等都是出世间道,和比喻的这些法完全不相同。但从某个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可以这样对应。我们下面还会进一步分析它们相似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这个科判主要是合说因功德和果功德,可以从这方面来了知。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