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本论通过七个金刚处来安立有情相续当中恒时具有如来藏,而且对于如来藏如何现前的方式和方法做了详尽地阐释和宣说。
前面讲了七金刚处中的三种所得,即佛法僧三宝。现在讲的是四种能得的因缘,其中主因是如来藏。如果没有主因,就相当于庄稼没有种子一样,是根本没办法真正出生苗芽的。因此如果想要真正现前佛果,必须要有如来藏,而且如来藏是的确存在的。
对后学的人来讲,怎么样认知本来存在的如来藏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从释迦佛开始,后来的诸大传承上师一代一代都要宣讲经典和论典?因为一批一批的后学者接触佛法,都是重新确认和认知的过程,需要一遍一遍的学习,因此需要一遍一遍地宣讲这种殊胜的意义。如果没有宣讲,众生虽然具足敏锐的俱生智慧,但是也不一定能够了知相续当中本具的甚深的佛性。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样的,有些人以前曾经接触过这样的教义,有些人没接触过,但是如来藏教义非常深的缘故,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一遍一遍来学习、复习,以便在我们内心当中,真正对于如来藏自性在我们相续中周遍的道理产生信解。
在论典当中再再地给我们宣讲如来藏实相如何真实存在,同时也再再地宣讲客尘是不存在的、幻化的,是可以被遣除的,并且宣讲了遣除客尘的很多方式。因此在学习如来藏实相过程中,我们也再再地学习严重执著的身心世界的虚幻性、不真实性、不存在的实相。如此,加深了对实相认知的同时,也谴除了对客尘执著的程度。
本论宣讲如来藏是通过三种理论、十种意义和九种比喻的方式进行安立的。前面讲了如来藏的本体、因、果、作业、相应、分类,今天宣讲第六个科判的意义。
庚六、如空遍行义 分二:一、无分别周遍一切;二、共相无差别理
第一个讲无分别周遍的相,第二个讲这个道理如何安立。
辛一、无分别周遍一切
这个颂词运用了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弥勒菩萨等很多菩萨的论典当中,都是非常善巧地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来让我们认知其中意义。因为这里面的意义有时候非常深、很抽象,有时是我们分别心很难缘取的;有时候意义非常生疏,所以一下子让我们了知、趣入意义非常困难。所以古往今来的大祖师们给我们宣讲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比喻,这些比喻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对比喻理解的比较深,然后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和比喻相似的意义也会比较容易认知。
此处也是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宣讲非常甚深的实相——佛性如来藏。
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
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
首先讲比喻,此处以虚空来做比喻,虚空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无分别性,二是具有遍行的特征。
一、 无分别性。虚空没有分别,具体在哪些上面没有分别呢?在于一切事物的胜劣方面没有分别,对上下、喜好等方面没有什么分别。从一个角度来讲,虚空周遍在一切万法当中,它是没有分别的。它不会分别这个是粪便,不愿意安住在粪便的本体当中;那个是黄金,喜欢安住在黄金的自性当中;这是中国的地方,那是美国的地方……像这样的分别性是没有的。虚空是没有分别地安住在一切万法的体性当中,这就体现了它的无分别性。
二、 周遍性,即周遍一切。
无分别和周遍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无分别就能够周遍,如果是周遍,一定是无分别的。因为有分别,就会有偏颇、喜好,没办法周遍;从不同的侧面来讲,无分别主要是放在没有任何分别,周遍是遍行于一切万法当中的意义。虚空是遍行于一切上下左右,或者说遍行于一切有情、一切器世间的本体,瓶子等一切诸法都具有虚空的自性。
虚空具有无分别性和遍行一切的自性,或者说具有无分别性的虚空,它遍行于一切。
通过这个比喻对照意义——“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心的自性无垢的法界或无垢的佛界、佛性如来藏,如是也是遍行于一切。
佛性有无分别的本体,也有周遍的本体。无分别的本体就是说佛性没有一般凡夫人的分别念。凡夫人的分别念是不了知实相,如是产生的一种虚妄分别,有自他的分别、好恶的分别等很多分别。但是法性——法之自性,是远离分别念的,它是一种无分别的自性。不管是具足一切功德的佛陀,还是无间地狱的众生,乃至于世间当中非常恶劣的坏佛、坏法、坏僧的大恶人,佛性也没有任何分别。这个人很恶,所以佛性就不周遍于他的相续当中,这样的情况是绝对没有的。所以佛性无分别地周遍于一切胜劣的相续当中。
“遍行于一切”,不管是色法还是非色法,是佛的相续还是一般凡夫人的相续,佛性完全都是周遍的。对于色法周遍如来藏的意义,前面在学习《如来藏大纲狮吼论》时提到过这个问题,真正观察时,除了心之外不存在单独的色法,一切色法唯心所现的缘故,它是心就一定有心的自性。因此,“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的意义,对于色法也可以这样安立。从自相续的角度,也可以这样理解,还有从佛已经现证的角度来讲,佛周遍照见一切的缘故,也可以安立周遍。所以,对于色法,佛性如来藏也是周遍的。
对于一切有情的心相续是直接的方式安立的,即佛性是通过心的法性的方式,如是遍行在一切有情相续当中。心性遍行于一切,在任何人的相续当中都具有佛性,不管你是否在安住,你都具足佛性;也不管你在做任何事情,行住坐卧时还是具足佛性。一切众生从开始流转到成佛,佛性从来没有离开过。不管众生了知也好,不了知也好,佛性的确是周遍在一切有情的相续当中,而且这一切万法都是佛性的显现,都是佛性的游舞化现。
虽然佛性周遍在一切有情相续当中,一切行住坐卧都是佛性的体现,但是如果你不知道,那么这个意义就不大。虽然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佛性都是周遍的,但是从修道的角度来讲,如果要很迅速地现前道果,知道和不知道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如果不知道佛性周遍,比如以前我们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或者说现在的很多有情不知道自己就是佛,不知道一切万法都是遍行于佛性的,而产生无明,对无而显现的这些法产生很强的妄执、虚妄分别念、遍计等的执著,所以导致了很多痛苦,无意义地流转。这就是不知道佛性的过失。
如果知道了佛性,就能够在相续当中产生定见,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而修道成就。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很多佛,还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很多大菩萨,很多传承祖师、很多我们不了知名字的真实修行者,他们内心当中已经了知了佛性周遍的缘故,已经获得了解脱,获得了自在。如此可见,知道和不知道佛性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分析了知不了知的原因何在呢?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我们了知之后,就可以在这个大秘密当中获得最好的收获。我们学习了佛典之后就知道,我们实际上是具足了一大笔丰厚的财富,而且这个财富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怎么样认知我所具有的这笔财富,这是很关键的。认知之后,怎么样把它拿出来,怎么样使用它,也是很关键的问题。以前我们认为自己是个穷光蛋,什么都没有,但现在发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很富有的人,这种财富存在如来藏本性中,在我们的心性当中。了知这个事实之后,现在的问题在于怎么样使用它。第一步必须要了知,如今我们正在通过学习弥勒菩萨的论典而了知。论典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富翁,都拥有一大笔殊胜的财富,这种财富可以和佛陀的财富相媲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切有情和我自己都具足这种圆满的佛性、圆满的功德法。这个方面我们不仅需要了知,还要产生决定性。
产生了决定性之后怎么办?认知了内心当中具有如来藏,第二步是怎么样去使用,或者说怎么样安住如来藏的自性当中。为此要生起它的条件或者因缘:要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修持空性见,产生无分别的总相智慧,这些方面我们要具足。这就好像你要取钱,必须要去办理各种各样手续,就像这种预备位是一样的。认知之后,平时修持能够现前的因缘,逐渐逐渐我们内心当中就会生起对佛性的一种觉照。
对佛性的觉照体现在哪个地方呢?体现在座上和座下。座上就是一缘专注地观修现前佛性的方法,然后座下就是在行住坐卧当中不离开你在座上得到的觉受,护持这种觉受。如果在行住坐卧当中都能够保护佛性,了知任何时候都没有离开佛性,如果对这个问题认知得很清楚,自相续就容易和实相相应。
如果我们经常能够保持这种觉照,经常和佛性相应,那么我们的妄念是没有机会产生的。妄念的产生是来自于不了知,来自于无明,如果能够经常把自己的心放在这种觉悟的状态,不管是自相也好,还是总相也好,妄念基本上是生不起来的。即便生起来,它也不会相续,不会继续地产生、流转,乃至于辗转增长,变得非常强大,这个情况是不会出现的。我们恒常这样修行、安住,妄念就越少,对实相的认知也就越深,这个过程就称之为修道。所以关键就在于了知了究竟的实相之后,怎么样去做现前的事情。
还有一个非常稀奇的事情——我们虽然修了道,但是没有一个新得的佛果。一般来讲,你做了准备之后,一定有它成熟的果。比如,农夫种植了庄稼之后,以前没有的庄稼后面会产生出来,这个就是一般的因果观点。但是在如来藏的教义当中,没有通过修道重新获得的一个佛果。因为所谓的佛果是本具的,它不需要一些因缘重新产生。从这个角度而言,修道是无法得果的,因为没有得果的能生所生的因缘。
修道虽然无法得到果,但还需要修道。那么,修道是做什么呢?实际上修道就是去除客尘的方便。如果不认真观察,修道是直接得果的;认真观察的话,修道是无法得果的,这个果是本具的,所以它不需要新得。修道没办法得新果,那么为什么要修道呢?主要是遣除客尘,也就是说是把轮回灭尽。
创巴仁波切曾经讲过这个问题,他说:“修道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旅行”。修道就好像一个人旅行是没有目标的,为什么没有目标?因为所谓的目标是不存在的。第一,如果你有一个执著的所得目标,比如佛果,但这个不是真正的所得,而是一种虚妄;第二,没有所得,意思就是说这个果是早就具备的了,所以是没有目标的。修道没有一个恒定的目标,一定要得到一个什么东西,但是还要修道。就好像你在旅行,虽然没有目标,但是你还要不停地走,是没有目标的旅行。这个旅行是干什么呢?这个旅行就要把你的这双鞋子走破,鞋子就代表轮回。目标是没有的,但是你要不停地走,把这双轮回的鞋子走破之后,虽然没有目标,但是你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修道就是把轮回的鞋子走破,这个轮回是什么呢?这个地方所讲的术语就是客尘。佛果是没有的,但是我们还要不断地修,就是要把轮回——客尘慢慢地磨尽。这就好像通过走路把这双鞋子磨破了、磨尽了,这个时候就圆满了。所以,我们要不停地走,不停地观修,把客尘、习气,把轮回的显现消尽之后就可以了,因为果是本具的。从这个方面可以了知修道的真实作用。
还有一位上师,宗萨仁波切也说过:“从一个角度来讲,修道也是虚妄性的。”其他的宗派没有讲:“我们的道是虚妄的,我们的道是假的。”但是佛就讲了:“这个道是虚妄的。”一方面讲这个道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果,这个道只是个方便而已,到达某个程度的时候,这个道也要舍弃。
前面我们也讲到了“可舍弃故虚妄故”,在讲“虚妄故”的时候,直接对应的是“道谛”。所以道谛也是虚妄的自性,我们要认知这也不是实有的法,而是一种方便。它是通过有为法对治有为法,通过虚妄法对治虚妄法的过程。当把所对治的虚妄法消尽之后,能对治的法也自然而然地消失在法界中。
在修道的时候也是这样,“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的问题,也是牵扯到很多修道关键的见解。
如果我们把关键的见解搞清楚,在修道的时候见解越深,就越能够发挥作用。如果有了一切佛性都是遍满的正见,即便是观修出离心,这个高深的见解也能够产生很强的推力,让你很快产生出离心。
如果没有中观、如来藏的见解,那么就会认为轮回中存在实实在在的痛苦,在这样的基础上观修出离心;如果有了空性如来藏的见解,出离心的高度就很高了。那时再观修的时候,本来所耽著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本来就是虚妄的客尘法,具有欺骗性。如果对于欺骗性能够认知,相当于对轮回的实相就认知得更清楚了。
平时我们对轮回很贪著,认为它还有可爱的地方。一般意义上的观出离心就是观它的反面。如果能够以如来藏、以空性的高度来看,轮回不单单具有痛苦、无常的自性,实际上它就是虚幻的自性,它是本来不存在的、非理作意的、唯概念的自性,这些都能够知道得清清楚楚之后,就能够从根本上出离,从根本上放下。上师前一段时间讲过,真正看破放下需要有智慧的意思就是从这方面来理解的。
所以从很深的智慧来看这些轮回法,如果真正看破了,就真正能够放下了。从这个方面讲,这种智慧对于修持一般的出离心的教法帮助也非常大,对于菩提心的修法帮助也非常大。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而且一切的客尘都是可以遣除的,见解一旦很高,观修菩提心的时候帮助也特别大。这就讲到了“遍行于一切”的相。
辛二、共相无差别理
共相法性能周遍,过失功德究竟位,
犹如虚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
此处讲共相法性,即一切的别相都有共相。如果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一切别相的共相是什么?有很多,比如无常,任何一个世间存在的法都有无常的相,这个无常的相就叫共相;或者说一切法都是无我的,无我也是共相;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空性也是共相;一切万法是如来藏光明的,这也是共相。尤其是大光明、大空性的圆融的本体,这是一切万法究竟的共相。胜义的共相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叫做共相的法性。
这个共相的法性可以周遍一切过失、功德和究竟位。上师在注释中打了一个黄金有关的比喻:用黄金分别打造一个凡夫人、一尊相好的菩萨以及一尊佛。从别相的角度来讲,凡夫像、菩萨像和佛像差别是很大的,但是他们的共相都是黄金,黄金能够周遍在凡夫像、菩萨像和佛像中。从这个比喻就能够知道,共相法性能够周遍在过失、功德和究竟位。
过失位、功德位、究竟位怎么理解呢?
第一、过失位是指凡夫。因为凡夫基本上不具备任何超凡功德,都是落在二取以及庸俗的分别念中。有的时候只不过是随顺了圣者功德而已,比如资粮道、加行道虽然随顺了圣者功德,但是就本体而言还没有超越二取、三轮,没办法安住在圣者位中。因此过失位就直接对应凡夫。
第二、功德位对应菩萨。比如从一地到十地的功德,还有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的功德。这些功德在凡夫人的相续中完全没有,因此把菩萨称之为功德位。
第三、究竟位是指佛陀。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不单单具有功德,而且菩萨相续中的所有功德在佛位的时候都是以增上、圆满的方式具足。菩萨的所有功德佛都具足,只不过在佛的相续中这个功德更圆满。以布施的功德为例,初地菩萨布施到彼岸,他的布施度已经圆满、没有违品。但是佛的布施才是真正究竟圆满,不单单没有违品,而且方方面面布施的功德在佛的相续中都具足。因此叫究竟位,什么究竟呢?功德究竟。
共相的法性能够周遍在过失、功德和究竟位中。从他们的别相来讲,凡夫过失很明显,和菩萨相比完全不一样,和佛相比差距更大。在过失、功德、究竟位的别相上面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相是什么呢?从究竟的实相来讲,都平等地具有佛性,这个法性的共相都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凡夫人对于共相的法性一点都没有觉悟,菩萨觉悟了一部分,佛陀则圆满现前,这导致了这种差别。
这也给我们做个提示,凡夫人都具足共相的佛性,但是如果不修道,就还是凡夫,仍然具有过失。如果修道就能够分离客尘、遣除过患,就能成就功德位乃至于究竟位,这个机会都是平等的。而且佛陀都是平等地讲解离开客尘的方法,差别关键就在于有情对这个问题是不是非常精进,是不是有很大的兴趣。
为了让一切的有情都能够对佛性、对修道产生兴趣,佛讲了很多轮回的过患、涅槃的功德,引导他们从最粗大的妄执中脱离出来,踏上道中。在道中再讲哪些是了义的、哪些是不了义的,逐渐将众生的心引导到最圆满的实相中。我们现在接触到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现在不精进,还是没有办法在这么殊胜的教义中获得殊胜的功德,因此我们还是要精进。
前一段时间上师也是这样讲:“释迦佛老人家以前也是凡夫人,他发心修道,现在早就超胜了我们很多人。”《殊胜赞》中也这样讲,以前佛是我们一样的凡夫人,后来佛陀修道成了佛,现在我们在佛面前顶礼、皈依佛陀。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所有的道友在一起学习,有些道友很精进,提前成佛了。你就成为他的弟子、皈依他了。然后又一个道友成就了,全班的道友都成他的弟子了。每一尊佛成就后,我们都成为他的弟子,都皈依他,最后自己还没有成就,这都是因为自己不精进,没有真正缘教法学。如果去学习、去实践,肯定能获得最大的受益。法义是非常殊胜的,我们也应该有一种强大的兴趣来学习并实践这种殊胜教法。
“犹如虚空能周遍,下中上等色相器”,这个也是比喻,就像虚空能够周遍一切下中上等色相的容器一样。下等的容器就是瓦罐,中等的容器是铁铜,上等的是像黄金一样非常好的容器。从外表来看是不一样的,有瓦罐、铁铜、还有黄金的质地,但是瓦罐里面的空、铁罐里面的空和金罐里面的空,从空的角度来讲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不会因为这个空是住在黄金的器当中,所以这种空就优越一点,而那个空住在瓦罐中,就要下等一点。差别只是在于外在容器的质地,但是里面空的本体没有丝毫差别。
从外表看起来的时候,众生和佛的差别当然非常巨大,但是周遍在佛相续中的佛性和住在具有很大过失有情相续中的佛性是没有丝毫差别的。此处用上中下的三等容器的比喻来说明有情相续当中的佛性没有任何差别。这个问题在无垢光尊者的《虚幻休息》中也是引用过。这个比喻很早就学习过,只不过以前不太清楚在《宝性论》哪个位置,实际上就在这个地方出现的。通过这些比喻很能够让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众生都和佛的本性一模一样,这也是避免我们没有必要的过度自卑。我们觉得和佛差别很大,这是从现相上,实际上从本质来讲和佛是完全平等的。只要我们能够精进修持也能够到达佛的位置。
庚七、恒时不变义 分二:一、宣说不变之分位:二、其义广说
辛一、宣说不变之分位
具有过失客尘故,具有功德自性故,
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
此处讲到的“不变义”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 “具有过失客尘故”,第二个是“具有功德自性故”,所以真如“本初如是后亦尔”,这个真如法性是不会变易的。
“具有过失客尘故”,“客尘”在注释中是两方面解释的,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一、 分别解释客和尘,“客”相当于一个住店的客人,今天住了店之后第二天就要奔赴前程,所以他不安住。观待于开店的主人而言,他就是客。主人则不需要动,只需要接待客人。“尘”就是垢染的意思。不安住的垢染叫做客尘。把这个相套在一些事物上面,就是平时讲的烦恼、业、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外面的山河大地,这都是不安住的、染污的相,所以这些都叫做客尘。
和主人以及清净相对应就是佛性。佛性是不变的,就像开店的主人是不动的,动的只是来来往往的客人。主人是安住在这个房子里面,这是和佛性如来藏对应的。如来藏是不变化的,如是安住。如来藏的清净功德不具足染污性,这就叫做“非客尘”。了知了客尘之后,对于如来藏的自性——非客尘的本体,也能够了知。
二、 “客”是动摇的自性,也是不稳固的。它没有单独去解释客和尘,而是从动摇和不稳固的角度来解释的。
以上两个侧面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含义。
为什么把“具有过失客尘故”安立成不变义的特征呢?如果不了知客尘的含义,就没办法了知这个颂词中说的具有过失客尘。这就是说这种过失的客尘是一种变义的法,它不是本性,而是染污的法。从这个角度来讲,主要是把过失客尘介绍成不存在的东西,它是虚妄性,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就是它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就是具有功德自性,不单单过失客尘可分离、具有虚妄性的,而且观待于前面的过失客尘而言,这个如来藏的功德是不变的、非染污性的自性,所以它有稳固、清净的本体。因为清净的缘故,它不是尘、不是可舍弃的。从它不变化的角度来讲,因为不是客的缘故、不动摇的缘故,它也具有恒常的自性。
一方面所有的客尘是分离的、不安住的;第二个方面本具的功德是不变化的,从这两个根据就可以知道
“不变义”的意义了。
下面讲不变的分位,不变的阶段是哪些阶段?“本初如是后亦尔”,也就是说最初不变、中间不变、后面也不变,这就叫做真正的不变。不是有些东西好像不变,比如小孩子好像在一年中都没有变,这是很粗大的不变,实际上内在刹那生灭的变化还是有的。但是如来藏自性是粗大的变化、细微的变化都没有,它是真正的不变,所以是“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是没有丝毫变义的。
“具有客尘过失故”和“具有功德自性故”两个方面来对照就能够凸显出不变分位的准确含义。我们就能够真正知道,法性如来藏的确就是一种不变易的法的自性,这就叫做“宣说不变之分位”。
辛二、其义广说 分三:一、不净位不变;二、不净净位不变;三、极净位不变
对于不变分位——“本初如是后亦尔”,最初是凡夫位,中间是不净净的圣者位,最后是极净位的佛位,因此在凡夫位、菩萨位、佛位的时候都是不变化的。这些观点我们在学《如来藏狮吼论》的时候,曾经接触过很多次,但是广讲不变的就是在这里。在《宝性论》中把怎么样不变,怎么样是恒常的法,怎么样是大无为法的自性,讲得非常清楚。并且通过很多颂词,以很大篇幅给我们作了介绍,力求在我们内心产生最清晰、最准确的对于不变和恒常的认知。
下面分别对于不净位凡夫、不净净位菩萨以及对于极净位佛位是不变的进行分析。而且初中后把不净位、不净净位以及极净位串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变的也只是客尘而已,佛性是永远没有变化的。
壬一、不净位不变 分二:一、如空无变理;二、宣说彼等差别
癸一、如空无变理 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空”指虚空,如同虚空不变一样。
子一、略说
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
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
“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意思就是如同虚空一样,能够周遍在一切色法中。因为虚空的本体微细的缘故,其他的微尘、染污、客尘都没有办法染污它。同样,佛性周遍在一切众生相续中,因为体细的缘故,一切烦恼不能染污佛性。
从比喻来看,有的时候乌云密布好像把虚空染污了;有时候浓烟滚滚,好像把虚空染污了;有的时候在沙漠里,或者冬天刮大风的时候那么多灰尘,感觉是不是把天空染污了呢?有的时候城市里工厂大烟囱里冒出的黑烟是不是把虚空染污了呢?从表相上看,似乎有染污,但对于虚空本体来讲,是不会有染污的,为什么不会被染污?体细的缘故,“体”,即它的本体,“细”,即微细。从字面上来看,佛性似乎有一个本体,但本体很微细。尘很粗,体很细,所以尘没有办法染污到它的本体。
以上的分析,也可以从粗细的角度来对应。粗的法是什么呢?色法。色法很粗,因为它有一个很粗的本体,所以色法的本体能被染污。观待于粗的色法而言,虚空的本体非常微细,因为很微细的缘故,就不会被染污。这个是观待于色法的粗的角度来讲,把虚空的本体安立为细。
粗细是什么意思呢?粗的意思就是有质碍,色法有本体、有质碍的缘故,我们称它为粗;虚空乃至微尘许大小的质碍都不存在,所以称为细。字面上虽然说细,似乎还是有一个像微尘一样的东西存在,但实际上虚空当中连微尘这么小的东西也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称为细。
所以,虚空连微尘的本体都不存在,又怎么能被染污呢?如果存在一个微尘的自性,因为它有本体的缘故,所以还是可以被染污的,但是虚空连微尘都不存在。
如果虚空是微尘的自性,它就不能称其为虚空,它还要称为色法,即便本体是非常非常细的色法,终究还是色法,但是虚空不是色法。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了解
“体细”的细的涵义。
“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同样道理,佛性周遍于众生当中,因为本体微细的缘故,烦恼也不能染污它。此处的微细的东西也不要认为有一个有为法,佛性永远也不会变成有为法,不会出现一点有为法的味道,是烦恼客尘都染污不了的本体。有时讲法性微细,无法通过分别心去缘取,这就叫其体相很微细,体细的意思就是很难缘取的意思,它超越了分别念。
佛性是一切万法的实相,一切万法的法性,染污属于有法,二者不在一个层次。如果佛性也是有法的话,多多少少也会被染污,比如说我们的心再细,也会被烦恼染污。但是法性如虚空一般,不存在相的缘故就没办法被染污。
佛性周遍在众生当中,按理来说,应当说能够被烦恼染污。但是即便烦恼非常强烈的众生,比如一个贪心很强烈的众生,天天都生起很强烈的贪欲心,佛性也没有办法被其强烈的贪欲心所染污;一个众生每天发很重的嗔恨心,天天生起很严重的烦恼,这样严重的嗔心也没办法染污佛性,它本来就是清净的。为什么呢?就是体细的缘故。它的本体非常微细,所以没办法去通过粗大的烦恼去染污这样的佛性。
从这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就很清楚“略说”的意思,关键的问题在于“一切烦恼亦不染”。为什么说是“不净位不变”呢?“不净位”指的是凡夫,在凡夫位时也不变,原因就是烦恼没办法改变如来藏,没办法染污如来藏,没办法让如来藏由清净的自性转变为不清净,这种转变永远不可能存在。所以,佛性周遍在众生相续当中,但是烦恼永远不会染污佛性。
子二、广说 分五:一、有法显现生灭理;二、法性无灭理;三、广说实相;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理;五、自性无变理
“有法显现生灭理”与“法性无灭理”这两个科判对照起来看,“有法”为什么有显现呢?因为它是有所依的缘故,它会有生灭。“法性”为什么是无灭呢?因为它没有什么依靠,也没有什么可灭。有因缘,就会有生灭,没有因缘,就不会有生灭。一切的有法要有因缘而生,就有生灭。法性不是通过世俗因缘而生,所以没有生灭。
丑一、有法显现生灭理
犹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虚空而生灭,
如是有情之诸根,依无为界而生灭。
首先,讲有法显现生灭的道理,我们把器世界和有情界的根放在一起进行宣讲。
“犹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虚空而生灭”,器世间的一切法,它是依靠虚空而生存,依靠虚空而灭。最初从虚空当中生,后面灭的时候也是灭在虚空中。
从整个器世界来看,有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最初生的时候是从一无所有的“空”当中产生。
有两种说法,一般共同的说法是:器世界在须弥山等坏掉之后,这些微尘散于虚空当中,小乘有部宗承许有显现万法的基,这个基是决定有的,没有这个基的话,就没有办法从微细的色法中显现粗大的色法。所以当须弥山毁掉之后,这些微尘就散在虚空当中。然后当这个世界开始形成时,通过有情业力感招,把这些微尘重新积聚成粗大的法,比如须弥山等器世界,这是各宗派共同的讲法。
如果从深一点的角度,不共的讲法是器世界灭完之后,就没有什么微尘漂浮在虚空当中,后面是从什么地方显现出器世界的呢?是从虚空当中显现出来。是怎样从虚空当中无中生有呢?仍然是有情的业,从有情的业感召显现了器世界。这就像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这些景象,比如梦到山河大地,根本不存在丝毫的色法的本体,但是通过梦心的习气,也会感召显现成似乎存在的器情世界,这与唯识的观点非常相似。
有情相续的共业中,都有这些须弥山的种子,或者这些山河大地的种子,这些种子显现成这个共同的器世间的法。从这里可以看出,万法也是依靠虚空而出生,然后住在虚空中,后面灭的时候也是消亡在虚空当中。一切的房屋也好、河流也好,乃至于整个四大部洲、须弥山,都要被毁灭,坏之后就又入在空当中。它灭是灭在空当中,生存也是从空当中生存。所以说“依于虚空而生灭”。
“如是有情之诸根,依无为界而生灭”,同样的道理,有情的诸根——六根,也是依靠无为界而生,通过无为界而灭。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当中讲“诸根融入”的时候,也曾经有这样阐述:睡觉的时候,首先是诸根关闭,诸识入于意识、意识入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入于阿赖耶、阿赖耶最后入在法界中,这也是一个还灭的过程。然后,生起的时候也是从法界当中生起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中生起意识,实际上我们每天都有这个过程。
从有情总的角度来讲,也是从无为界当中生、无为界当中灭,无为界中住。从每一个有情每一天的情况来看,有情的六根也是依靠无为界而生、依靠无为界而灭。
为什么它们有生灭呢?因为它有一个所依靠的因缘。从器世界本身来讲,它有一个可依靠的因缘,比如说有情的业等。从它依靠的地方讲,它依靠虚空而生灭,所以它有所依。有情的诸根也是,一方面有它的业,一方面也是依靠无为界而生灭。因为有依靠、有所缘的缘故,它有生有灭。
丑二、法性无灭理
为什么法性是无灭的呢?因为它无有任何依靠的缘故。
犹如虚空以诸火,往昔何时未曾烧,
如是佛性死病老,诸火亦复不能烧。
此处以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进行安立:比如说虚空以种种火,无论往昔、现在、未来的火何时都没有办法烧毁虚空。同样的道理,佛性以死的火、病的火、老的火,一切世间当中的火都没有办法烧毁佛性。
诸火的分类在注释当中讲了三种:第一种火就是普通火,比如说我们现在烧的柴火、烧的牛粪的火,或者煤炭的火,这些属于一般的普通火;第二种火是比普通火要厉害得多的地狱火,有情通过他的业力堕到地狱中,地狱的火会焚烧有情;第三种火最厉害,就是劫末火,劫末火能够把器世界全部烧毁。
当普通的火生起来的时候,可以把柴烧尽,甚至把森林烧尽等,它的力量非常强。第二个地狱火,这个火的温度要比普通火高很多。一般我们在世间当中被火烧的时候会觉得很痛苦,但是地狱火的温度比它温度还要高得多,当有情堕到地狱的时候,就会感受极大的痛苦。而且世间的火,烧死有情之后,有情就不会再再地去感受痛苦,忍受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死亡,死亡之后神识离开身体,就不会感受痛苦。但是地狱火对有情焚烧,是恒时间地焚烧,不是说把你烧死就算了。其他诸界的有情,想活但没有办法达到目的,地狱有情是想死,但是也没办法死,就这样一直烧,烧不死,一直在感受这种强烈的焚烧的痛苦。即便是死了之后又生,一天当中万死万生,一直不间断地感受这个痛苦。有时,地狱有情直接变成地狱的火,和火成为无二无别的方式来感受这样强烈的痛苦,这就是地狱火的情况。劫末火更厉害,前面讲地狱的火能够焚烧有情,劫末火能够焚烧地狱,把整个地狱都烧毁。劫末火生起的时候,它是从下面无间地狱开始,把无间地狱烧坏,然后逐渐往上烧,把世间当中南赡部洲等四大洲部洲烧毁,把须弥山烧毁,然后继续往上烧,烧到天界的宫殿,兜率天的宫殿等所有的宫殿烧毁之后,一直烧到梵天,直到把梵天的宫殿都会烧毁。所以这是很厉害的一种火。
虽然普通火能把森林等烧掉,地狱火把有情烧掉,劫末火把梵天以下的世界烧掉,但是它们都没办法焚烧虚空。虚空没办法焚烧,因为它没有可烧的自性。如果虚空是色法的自性,这么大的火烧不坏,也要把它烤烫了吧?但虚空是没有些许微尘的自性,因此它不是所烧,它没有烧的自性。所以虚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办法被焚烧。
下面讲比喻所代表的意义:
如是佛性也是这样常住,虽然有情具有诸种火,和前面的火对应的有普通火、地狱火、劫末火;有情也有死、病、老的诸火,但是死病老的诸火恒时焚烧,也没办法烧毁佛性,也没办法对佛性产生真实的威胁。
首先对应“老”,老的这个火是对照普通火。有情逐渐变老的时候,通过老火焚烧,有情的诸根逐渐衰退,眼根、耳根、身根、意根都衰退。老火对有情的诸根有衰退的作用。
然后病火和地狱火对应。病的火一生起来,有情感觉不健康,非常痛苦。一般来讲,有情不生病的非常少,偶尔也有几个人一辈子不生病,但基本上,人都要感受到病的痛苦。病的痛苦也对佛性没有什么伤害。
最后一个火,劫末火和死火对应,即和死亡的痛苦对应。一切有情最后都要死亡,没有一个有情不死亡,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它和劫末火相对应。
归纳而言,老火能够烧掉有情的诸根;病火能够烧毁有情的健康;死火能够烧毁有情生命的相续。但是无论根的衰退、健康的消失、乃至生命的消失,这些火焚烧时,都没有办法真正地危及到佛性。因为佛性不是客尘法的缘故,不是有为法的缘故,它不会受到伤害。这些伤害只是在有情有执着、有分别心的时候存在,而佛性是超越分别心的缘故,死病老的诸火都没办法烧它。因为它是无所依靠、没有依靠因缘而起的缘故,它也没有生住灭,没有世间的心法、色法的自性,所以它不是一个能被毁坏的法。法性是无生无灭,而其他的有法,有生有灭。这是有情在不净位的时候,佛性不变化的一个根据。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