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全论通过七种金刚处来抉择如来藏如何安住和现前的殊胜方式和窍诀。现在宣讲的是能得的因缘,这当中有如来藏,有他相续助缘的菩提、功德、事业,现在讲的是如来藏。
《如来藏品》通过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个比喻,如是详尽的阐释。现在宣讲的是通过十种意义来安立如来藏不变的道理。不变的道理有不净位不变、不净净位不变和极净位不变。现在讲的是不净位的不变,即在凡夫位时,虽然显现各种各样的生灭,但是如来藏本体绝对不会改变的。
丑三、广说实相 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寅一、比喻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则依于风而住,
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
颂词中所对应宣讲的比喻是一般教典中所安立的世界如何安住的情况。我们的大地是依靠水而住的,称之为地轮。地轮最下面是依靠水轮,地轮安住在水轮上面。水则依靠下面的风轮而住,风下面没什么可依靠的,依靠虚空而安住,即物质的法没有了,它是在虚空当中安住的。而虚空不依靠地、水、风等其他的法安住,因为虚空是没有本体的。在《俱舍论》等论典中也宣讲在劫末之后,整个世界变成一片虚空。安住了很长时间之后,有情的业力开始现起,虚空当中开始生起十字型的金刚风,十字型金刚风开始旋转,最后在风中显现风轮,风轮在整个世界当中安住于虚空的最下面。风轮的风力非常大,本体是非常坚固、牢固的自性,不间断地旋转。风轮形成之后,在上面显现了云,下着很大的雨,在风轮当中显现雨云之后,不断的搅动水,在水上面就逐渐显现了坚固的物体,如须弥山、铁围山等。在风轮的上面是水轮,水轮上面是地轮,地轮就是现在我们所依靠的自性。以上是对于器情世界的安住情况,是共同乘一般的讲解方式。
《宝性论》当中也引用了此种观点,即世界的安住就是地依靠水而安住,水依靠风而安住,风依靠虚空而安住的次第。以前上师在讲《俱舍论》时,对此也解释分析过,根据不同有情的业力相续,面前所显现的世界安住方式也是不同的。佛陀随顺当时有情的业,而宣讲了地球或者世界安住的方式。总之,此处所宣讲的就是地依靠水,水依靠风,风依靠虚空,这些都是有依而住的,都是因缘法,风轮最后也是要消散的,所以都是要坏灭的。
“虚空不依地等住”,是讲无依而住的,虚空不依靠其他因缘。地要依靠水,风要依靠虚空,而虚空是不依靠风、水、地等任何法而住。地、水、风直接或间接地都要依靠虚空,但是虚空直接间接地都不依靠地水风,而如是安住,即是不依而住。
因为虚空没有依靠因缘,就是一种不坏的法,前面地、水、风依靠其他因缘,是属于会坏灭的法,而虚空不依靠任何法,是属于不坏灭的法。
如是了知了这个比喻以后,下面讲第二科判。
寅二、意义
如是一切蕴界处,住于业及烦恼中,
此等行业即烦恼,住于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净中,
心之自性诸法者,不住彼等诸法中。
颂词中讲到了依靠而住和不依靠而住两个意义。
首先讲到要依靠其他因缘而住的,就是一切蕴界处,业、烦恼,还有非理作意;不依靠诸法因缘而住,就是心的清净、心的自性。依靠因缘而住的法,本体就属于因缘坏灭的法,无常有为的法。不依靠其他因缘而住的心的自性,就安立成恒常的法,是无为法的自性。
从对照意义再回到主题当中,就是有情不净位。不净位中,变化的是哪些法,不变化的是哪些法?变化的是有情的客尘,不变化的是有情的如来藏。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当中,如来藏本体完全是恒常安住的,对此通过颂词的意义和比喻对照的方式可以了知。
“如是一切蕴界处,住于业及烦恼中”,“蕴”,即五蕴,“界”,即十八界,“处”,即十二处。蕴界处在《俱舍论》当中也有不同的安立。实际上蕴界处是一切有为法的总称,所有的有为法都可以包括在蕴界处当中。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这三种法,是通过略、中、广的方式来安立有为法。最略的摄在五蕴当中,从色蕴乃至于识蕴,中等的讲法是摄在十二处当中,最广的讲法是讲到十八界,如是安立的蕴界处就是指一切的有为法。
在蕴当中,如色蕴,可以包括十二处当中的色、身、香、味、触五境,还有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受、想、行三蕴讲到了心所法,是十二处当中的意处和法界;识蕴也是包括在意处和法界当中。十八界讲到了六根、六境和六识,十八界所含摄的法也是五蕴或者十二处所包括的。
关于有为法,针对利根者讲五蕴就够了,针对中根者讲十二处,针对钝根者要讲十八界才能够将一切有为法讲得很清楚。
实际上蕴界处都是从五蕴的角度,从色和心两个方面进行包括的。只不过有时讲到行蕴时,有部宗会讲不相应行,但不相应行既不属于色法也不属于心法,它是一种假立的法。一切有为法都可以包括在色法和心法当中,要么是色法,要么就是心心所。
在十二处当中讲到了涅槃法的自性,这在十八界中也有所含摄,但主要包括了五蕴所摄一切有为法。十二处中除了有为法之外,还讲了无为法、涅槃法的自性,这是稍微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讲蕴界处时都包括了所有的有为法,尤其是五蕴包括有为法非常明显。在讲十二处和十八界时,轮回法和涅槃法都包括了。如是就讲到了如何归摄一切法包括在蕴界处当中的道理。
一切蕴界处是住于业与烦恼中,是通过业和烦恼而显现。蕴界处依靠业和烦恼而住,就像地依靠水而住一样。业主要是指有漏业,不包括无漏业的自性,因为此处是讲一般的杂染的有漏业,包括有漏的善业、恶业,有时加上无记业。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有漏的善业和恶业,二者的力量非常强大,直接可以引发业果。“业” 是行为的意思,通过行为,一定有它的后果,所以业有时和行放在一起。烦恼,就是讲三毒、五毒,根本烦恼或者随眠烦恼,有各种各样的分类。
“此等行业及烦恼,住于非理作意中”,前面讲行业和烦恼也是住于非理作意[1]中,也就是说,通过非理作意如是现前行业和烦恼。非理作意是对诸法的自性的颠倒认知,是一种无明的自性。比如前面所讲到的四颠倒就是一种非理作意,也叫虚妄分别。
在《经庄严论》当中,麦彭仁波切解释“作意”为 “将心引向于所缘境。”当然,要把我们的心引向于所缘之境有如理和非理两种,因此有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如理作意将我们的心引向于正确的所缘境,非理作意将我们的心引向于颠倒的所缘境。
比如生起贪心的时候,所贪的对境是不是所贪的本体呢?这就是一种非理作意、一种颠倒,我们把这种法认为是清净的法的时候,就会产生贪欲心;产生常执时,也是错误的认知对境是恒常不变的法;我是把无我误认为有我的自性,把不清净的身体认为是清净的等。
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都称之为非理作意。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净中”,非理作意是安住在清净的心的自性当中,是从这个方面安立的。蕴界处、业烦恼以及非理作意是前前为果、后后为因的自性。蕴界处是果,它的因就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是果,它的因就是非理作意。所以非理作意是因,然后产生了行业,通过行业产生了蕴界处。从这个方面来观察,我们大概就知道了蕴界处生成以及一切有情流转的过程。首先有了非理作意,才会有业和烦恼。因此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必须要断尽非理作意。
在上师的注释中是以黄金为例,做了应该断尽非理作意的安立。比如看到一块黄金,认为它的本体是实有存在的,知道这个是黄金。因为受了别人宣传的影响:
“黄金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如果拥有了黄金,相对于拥有了财富、快乐……”,这些观念在自己的脑海中是如实存在的,有了这种依靠黄金可以得到快乐的观念,这就有了非理作意的本体在里面。从黄金的角度来讲,只是一种缘起显现而已。但是人们赋予了它很多其他的东西:认为它是一种珍贵的金属,可以做很多装饰,它的价值很高,如果得到就可以拥有财富……这就产生了很多的实执。有了实执之后,就觉得要拥有它。这个时候就逐渐开始引发烦恼了,就会产生想要获得的心念、非要拥有不可。如果没有得到,就会产生偷盗的心,甚至会去谋财害命,这就是烦恼。有了贪欲的烦恼,就会引发这种行为,因此通过烦恼,就会引发业。
偷盗的行为成功之后,就会引生后有的业,后有的业一旦成熟就会显现堕地狱或者生饿鬼的蕴界处,毕竟造了很粗重的罪业的缘故。通过这个就会显现饿鬼或者地狱的身体,这就开始形成了当下的这种状况。
现在的身体是通过业而来,业是通过烦恼而来,烦恼是通过哪里来的呢?通过非理作意。非理作意的本身属于一种无明,属于实执的一种状态。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造业的过程。对于修行者来讲,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如理作意:一切世俗法本来就是无常的、不净的、苦、无我的自性。对于世俗法的本性如是地照见、安住,这叫如理作意。如果有了如理作意,就没有实执,没有其他的不符合于法的想法,因此不会产生烦恼。如果没有产生烦恼,就没有想要贪或取、嗔恨、厌恶的烦恼,也就不会有跟随的恶业。没有恶业,就不会有蕴界处。所以修行的重点就放在遮止业烦恼。怎么才能遮止业烦恼?就是如理作意,打破颠倒妄执、非理作意,这样就会遮止一切的蕴界处。
圣者阿罗汉、菩萨以及这些优秀的修行者在入手修行的时候,都是从遮止非理作意开始的。中观宗的修法:第一、共同的修法,也是依靠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修法来遮止非理作意;第二、是从比较究竟、了义的角度了知万法的空性,了知万法的本性就是如理作意,这种如理作意是相合于胜义层次的。前面的如理作意相合于世俗层次,作意一切万法的空性、无自性、离戏是相应于实相的层次。
如果能够相应于实相,安住在一切万法无生的境界,就从根本上遮止了非理作意。从根本上遮止非理作意之后,烦恼、行、业就跟随都会寂灭。修行的方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前面的一套如理作意的方式可以暂时遮止住一切有情流转轮回的相续,后面的修法则可以遮止一切乃至分段和变易生死等一切的因果。所以空性完全可以对治一切粗粗细细的非理作意。以上讲了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之间的差别。
为什么说修行的时候要生起这种正见呢?正见就是打破非理作意的第一步。如果有了正见,你就懂得理性的、智慧的思考的方式。如果说没有正见,就不会有如理思维。有时讲到正见时,很容易联想到空性,空性是正见的一部分。实际上,正见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比如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怎么样通过佛法的智慧来处理事情,最初有一种观念,这也叫做正念。还有四法印、空性、慈悲心的正念,这些都是正念,这些正念生起之后,都能够对治不同的非理作意。
比如有了慈悲的正念,你的反应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别人打了你,你想方设法去报复(非理作意)。有了如理作意之后,别人伤害你之后,你想要修持安忍、慈悲,通过这种方式去对待对方,这也是通过正念引发的合适的行为。
非理作意是怎么样显现的呢?“住于心之清净中”。
前面我们说,蕴界处、业、烦恼和非理作意都有某种因果的关系,某种能生、所生的关系。从产生烦恼的因缘来讲,非理作意不是主因,是助缘。主因是什么?主因是相续中烦恼的种子,再加上有非理作意的助缘和外境,就可以产生烦恼。这是从一般的产生烦恼方式来讲的。但是非理作意也属于无明,通过无明会产生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非理作意作为因,而产生烦恼的果。所以前面这几种都有某种因果的关系。
非理作意和清净的心是不是有因果关系呢?是不是有能生所生的法呢?并没有能生所生的关系,只不过是住于心之清净中。依靠清净的心就会有非理作意,通过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方式安立的。如果没有本净的心,也不会产生非理作意;如果有清净的心,就会显现非理作意。我们在讲《如来藏狮吼论》的时候也大概提到过这个问题。
第一,不是能生、所生,否则会有很多过失。因为清净的心属于法性,非理作意属于有法,二者之间不在一个层次上面,二者之间的因果没有等流的关系,没有相顺、相似的关系。从这方面讲,没办法安立成因果关系。前面的非理作意、业烦恼都有染污性,这个方面是有共性的。心清净的自性和非理作意二者之间没有共性。一个是染污的法,一个是非染污的法,非染污的法是不可能产生染污法的。本来清净的法性,不可能产生染污的有法。从这个方面没办法安立成能生所生的因果。
还有,能生的法一定是变化的法,而心清净的法不是变化的法。如果自性清净的心是能生的话,就必须安立如来藏、佛性或清净的种性是变化的无常法。只有把它的本体安立成无常法之后,才能安立能生,因为所有的能生所生都是变化的法。但是此处我们提到的心的清净绝对不是无常变化的法,而是无为法的自性,是不会变化的大无为法,所以自性清净的心不是能生的因。
既然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那怎么安立的呢?有此故有彼。在世俗层面上,我们把自性清净的心安立成基,有了基就可以显现其他的法。注释中用水和水的波浪来比喻二者之间的关系。心的清净比喻成水,非理作意就是波浪,如果没有水就不可能有波浪。水是很平静的自性,波浪是显现很多形状、翻滚的自性。翻滚的自性比喻成非理作意,这翻滚的本体就像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妄念纷飞,好比水在翻滚。平静的水的比喻代表如来藏,是法性的自性。如果没有水,就不可能有波浪,波浪显现的时候没有离开过水,因为水是作为一种基的自性来安立,波浪正在显现时,水的自性仍然不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对应。
前面绳和蛇的比喻也是一样:绳子是不是蛇的能生因?不是,但不依靠绳子,也不可能有蛇的显现。如果根本没有绳子,谁能误看成蛇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有了这条绳子,再加上昏暗的灯光(无明)的助缘,就会产生它是一条蛇的想法,所以这条绳子充当了基的作用。本体的基并没有变化,加上外在无明的因缘,就会显现成一条蛇。
非理作意和本来清净的心二者之间也是这样。本来清净的心是不变的,但如果有无明的缘故,不显现它的自相,却显现成其他非理作意的状况。这二个比喻都有一个不变化的本体。
汉传佛教在讲了义观点时,也讲到这个问题,比如术语中有“全妄即真”和“全真即妄”的讲法。这要怎么理解呢?还是拿绳蛇比喻来讲,全妄即真,意思是全部的、整个的这条蛇的本体,在实相中就是绳子。一切的客尘法、一切的非理作意、所有的妄相,在没有舍弃妄相时,其本性就是真实义。通过全妄即真,让我们了知实相。
反过来讲,全真即妄是怎么理解呢?绳子显现成蛇就叫做全真即妄。这种真实的本体,在凡夫人的眼中完全显现成了蛇的妄相。能取和所取全都变成一种虚妄相,这个虚妄相从哪里来呢?从真实义中显现。
全真即妄,是在讲真实义不被认知的时候显现成一种客尘相;全妄即真,是讲客尘相正在显现的同时也没有离开它的真实相。这两个术语从两个侧面来描绘,让我们了解众生无明的状态,但即使正在显现无明的时候,心也是一种清净的状态。
水的比喻也是这样,全波即水、全水即波;绳子和蛇的比喻也是这样,全蛇即绳、全绳即蛇。通过这两种比喻就可以了知:客尘正在显现时,它的相是怎样的,法性显现成客尘的时候,法性变成什么样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了知之后,我们就能对有法和法性之间的关系有非常清晰的认知。把有法和法性认知清楚后,我们的见解和修行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会有一个很大的超越。
究竟实相或者说认知客尘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正在显现客尘相的当下,绝对没有离开过真实相,就像正在显现蛇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过它的真实相的绳子一样。所以抉择“本来清净”的见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所以非理作意是住在心的清净当中。
“心之自性诸法者,不住彼等诸法中”,自性清净的诸法,不住在其他的变异的法中。
“心之自性诸法”,是指它的自性光明、自性的空性或者如来藏上面的十力四无畏等诸功德法。有时我们讲自性清净的时候,觉得自性就像一片蓝蓝的天空那样的自性,但“心之自性诸法”中“诸法”,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意思。那么心的自性当中的诸法是怎样描述和体现的呢?可以从它自性的光明去体现,也可以从自性的空性去体现,也可以从法身当中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法去体现心之清净诸法的意思。这些自性清净的诸法,“不住于彼等诸法中”,第一、它不依靠任何法;第二、其他法可以直接间接依靠自性清净的法而住、生或者显现,但是自性清净的诸法不依靠蕴界处、业烦恼、非理作意等诸法而住。依靠诸法而住的法是变化的法,例如:蕴界处依靠业烦恼而生,蕴界处是变化的;业和烦恼依靠非理作意而生,非理作意是变化的;非理作意是依靠心的清净而生,所以说非理作意也是变化的。这些法都是变化的法,变化的法是没有谛实、终究要毁灭。而不依靠因缘的、心的自性诸法,因为它不依靠因缘的缘故,所以它是恒常不变化的法,它是一切万法的实相,是胜义谛。
心的自性当中能显现非理作意,这个问题尤其关键,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否则总是疑惑: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佛,那怎么从佛性中生出来这些众生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它们的确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如果是能生所生,佛性一定要变化才能作为能生因。此处讲了有法和法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法和法性的关系来理解这个问题,就可以比较清楚、比较准确。清净的心的确不是能生因,也不是在它产生变异之后变成众生,否则自性清净就不是无为法的本体了。
寅三、彼等对应
知蕴处界犹如地,有情业惑犹如水,
非理作意犹如风,净心如空无基住。
接着把前面的比喻和意义对应起来进一步安立:应该了知蕴处界犹如地,有情的业惑就犹如水 ,非理作意犹如风,这里讲了三种比喻和意义的对应。“净心如空无基住”,前面讲空无基而住,净心就是一种究竟清净的心,它也是无基而住。究竟清净的心就是佛性如来藏,是一切有情心的实相。有时净心是指世俗的净心,比如无常、不净等,这些都叫做净心。麦彭仁波切著的
《净心法要》中的净心的意思,就是相对层次上的净心,而这里的净心是如来藏的净心,是一切有情的佛性。
蕴界处犹如地,业惑犹如水,就像地依靠水而住,蕴界处是依靠业惑而住;就像水依靠风而住一样,有情的业惑是依靠非理作意而住;就像风依靠空而住,非理作意是依靠净心而住;就像空不依靠任何法而住,净心也不依靠任何法而住;就像其他依靠因缘而住的法都是变化的缘故,所以蕴界处等法也是变化、无常的法;而空不依靠任何法而住,它是常住的,净心也是恒常不变的法。
通过方方面面的对应之后,我们就能进一步了知法性和有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体。尤其是对显现的客尘法,再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的蕴处界都是变化无常的、虚妄的法。我们前面讲过,再再地观察这些法,我们内心当中的正念就会再再坚固,就会重新树立对世界万法的认知。
现阶段是准备彻底颠覆以前错误知见的过程。以前的认知和现在所认知的,必须做个天翻地覆的转变,才能够真正入道。在《开启修心门扉》、《山法宝鬘论》中都讲到,我们修持佛道必须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说你以前追求世间的欲乐,现在要彻底放弃。如果在这种天翻地覆的观念变化没有生之前,就还没有办法和正道相应。此处尤其强调要做天翻地覆的变化是——要把我们蕴界处等等的法,完全认知就是本来清净,或者说蕴界处的法本来就是无常、变化的法,所以它不应该被我们所执取。不管是从凡夫的层次去执取,还是从暂时位修道的修行方式也好,这些都是变化的法,究竟而言,这些法都不可依靠、都要坏灭。
对于这些蕴界处坏灭的有为法,可以从两个层次来了知:第一个层次、一切蕴界处的法都是生而寂灭的法,因为是依靠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既然是依靠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它生了之后马上就灭尽,之后就没有本体。
从它会完全灭尽的角度来讲,就说这些法本来不住。我们必须要了知。
如果我们不讲第二个层次的话,还是没办法更加深入地了解。第二个层次,蕴界处显现生灭的根本必须要断掉。这是什么意思?这些法虽然无始以来都是生生灭灭的,前一刹那的法现在就找不到了。但是单单了知这个层次,对我们修道而言,不一定起到大的助益。为什么呢?因为生生灭灭的法,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反正它就在生灭,单单了知这一点对我们修道没有什么意义。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了知它,并且了知之后,你能不能够主动去斩断它的相续。这些法虽然都在生灭,但是它还有一个总相续,这个相续来自于内心中的种子,相续的法不间断地在生灭。
法生的时候就灭了,为什么还要安立流转的轮回呢?实际上,流转轮回就是它的相续不间断地在延续,生灭的变化本身成了相续,流转到现在。有些人说,变化的法又会怎样呢?昨天的法今天没有了,反正这个法还会生起来。这就说明我们内心当中还有让生灭的法不间断生灭的种子,只要种子还在,生灭的相续就不会间断,因为它没有被阻断。
轮回不会因为是生灭的缘故就自然终止了,现在的众生也不会因五蕴是生灭的缘故,就自动终止了。所以,我们单单处在这个层次是完全不够的,关键在于第二层次,要主动去斩断生灭的相续!
生灭的法和生灭的相续可以说是一种法,也可以说是两种法。法本身的个别自相的法在不断地生灭,但是它还有一个粗大的相续不间断地在生灭,由此引起一期的生命,引起无始的、没有间断的轮回。
我们要认知这个问题,认知这些法都是变化无常的,而且不单单是认知,还要把生灭变化的相续斩断掉,这时才能真正斩断轮回的相续。那应该怎么做呢?必须要灭掉种子。众生内心中有不间断出生万法的种子,因为众生在还没有修习佛法时,显现的法虽然显现之后就灭了,但是显现的时候就执著它,执著万法的种子熏习到阿赖耶识当中。法灭了之后,种子又开始出现外面的法,眼根耳根等接触到外面的法之后,执著它为实有,然后又把它熏习到内心当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如果你不主动去斩断,它自己是不会间断的,因为它因缘具足,没有遇到违品,就一定会持续下去。
对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反观自己的自性;修持唯识的自性;了知这些显现的法是心识的自性;或者修持中观见,了知这些显现的法是空性的自性。以前的种子还在不断地显现这些法时,自己了知它的空性后,这个时候就熏习进去唯识的种子、空性的种子。熏进去很多空性、唯识的种子之后,这个力量慢慢就能对治相续中显现这些法的力量,逐渐就能阻止、斩断不间断显现蕴界处的力量。当相续当中空性的种子充满之后,就会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就是证悟空性了;从中观角度来讲,虽然显现,但当下就可以了知万法的本性。
我们要主动去灭掉种子,主动去阻止这种迁变无常法的相续,这必须要通过修道才能做到。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主动,不能够只是说:“法是无常的,反正它在生灭,它是不住的……”但这有什么用呢?我们无始以来都是处在刹那不住的本体当中,但是我们并没有证悟。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认知,所显现的一切蕴界处,显现的一切烦恼、业和非理作意,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的、客尘的。这种认知就相当于是见解,这就是正见。见解在我们修道过程中相当于统筹全局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要做一个事情,没有做事情之前,首先要统筹全局,把事情一步一步认知清楚、思考清楚,见解的作用就是这样的。
我们在进入修道之前,基是怎样的,修道应该怎么做,最后得果时应该怎么做,理想状态是怎么样的。在我们抉择见的时候,应该是统摄全局的状态。相当于制定战略,战略制定清楚之后,有了清晰的见解之后,再开始对治,首先对治什么,再对治什么。这就相当于打一场大战,首先战略是怎么制定的,然后战术是怎么制定的,第一个要消灭哪一个,第二个要消灭哪一个,个个击破。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全局是怎么统筹的,战略怎么制定,制定完之后,你怎么去修法。首先对治贪欲心或者修无常,这样一个一个去对治,乃至通过修空性把最微细的习气断尽。慢慢对治掉之后,才能斩断无常法的相续,对于轮回、对于虚妄分别心也可以斩断。所以首先依正见认清全局,然后再通过实践的方式一个一个去做,这样才能真正现前本来清净的实相。
如果做的时候,只有统筹全局的纲要、策略,没有真正去实践也不行;只有实践而没有统筹全局的计划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见解就去做,也许在局部会获得一点点胜利,但是从整体来讲,没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当中达到最高的收益。见解很重要,见解制定下来之后,实践也很重要。那到底哪个更重要?两个都很重要。
真正要把无常的法灭尽,光喊口号:“这些都是虚妄、无常的法,是不存在的……”这样是不行的,再怎么说不存在,但是在我面前它是存在的,怎么样去观察它,怎么让“不存在”起作用呢?第一个,要认识到法的确是不存在的;第二个,如果没对治,虽然不存在但是仍然在起作用。就好像眼病的人看到黄海螺一样,黄海螺的确是不存在的,但是不治病的话,不存在的东西仍然对你起作用,这就是我们要修道的原因。
丑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相
非理作意分别者,住于心之自性中,
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
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空中器界成坏般,如是有情生而灭。
这是讲通过客尘来成立轮回之相。整个轮回就是把蕴界处、业、烦恼和非理作意,通过这样的方便来成立轮回。轮回的生灭都是因缘产生的,这方面是要着重宣讲的。
非理作意的分别念是住于心的清净中,它没有离开过心的自性,心的自性就是有情的佛性。有非理作意后,一定会生起烦恼和业。“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蕴执就是一种实执,一种非理作意。我执可以对应非理作意或者非理作意所产生的烦恼和业。有业复受生,有业就一定会投生轮回,通过业产生蕴界处。
“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有了业和烦恼水的滋润,就会产生有漏的蕴处界[2]。
“空中器界成坏般,如是有情生而灭”,在虚空当中,器世界依靠空而成,依靠空而住,依靠空而坏,就像这种自性一样,有情也是依靠心的自性而生,然后安住心的自性当中,最后消失在心的自性当中。一切有情的生住灭都是依靠他的心性;器世界的成住坏是依靠于空。
所以,我们知道有情的生住灭都是一种无常的法,为什么它是一种无常的法呢?因为它是因缘法的缘故。
所有的因缘法都不可能是常住,都是依靠因缘的生起而生起,依靠因缘的坏灭而坏灭,所以它自己的本性是不常住的、不是恒常的。虽然在因缘法当中,有些因缘法是所谓的恶法或者不清净的法,有些因缘法是所谓的善法或者清净的法,但是从最圆满、最了义的高度来讲,只要是因缘和合的法,最后都是需要舍弃的法。前面我们在讲佛法僧三宝自性时,这个问题也是讲了很多。
此处是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而不是从入道的角度来讲,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如果这个问题不分清楚,我们就会有疑问:“出离心、菩提心,这些也是因缘的法,难道也是属于批判的对境吗?”这个方面我们要看到底是想安立什么样的一种自性?要安立让有情入道,我们就要高度赞叹不净观、出离心、菩提心的修法,引发造作的菩提心、大悲心,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有情的恶劣的相续入道的时候,必须要这样。如果没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怎么样让众生直接了悟大无为法的光明的方式,一下子顿悟到佛地呢?这是做不到的。所以虽然是因缘法、无常的法,最终要变化,但是在某个阶段必须要依靠。
我们说分别念是不是需要舍弃呢?是需要舍弃的。
但是在最初的阶段,我们把分别念分为两类,一类是恶分别念,初、中、后都是要舍弃的;一类是善分别念,最初是要依靠的,最终要舍弃的。最初要依靠的分别念,比如通过分别念发菩提心、生起正见,这些都是分别念,但是我们不能说:“分别念的缘故,都需要舍弃”。如果最初的时候我们没有依靠这种善分别念,怎么样去对治恶分别呢?怎么样去产生道心呢?这个方面我们是要分清楚。
因缘法也是一样的,通过善因缘、恶因缘显现的善法、恶法,从究竟的角度来讲都是需要舍弃,因为都是变化的法、无常的法,不是有情的究竟实相。但是从暂时的角度来讲,有些因缘法、无常法是要依靠的,有些是不能够依靠的。
此处说的因缘法,即上师在注释当中说的十二缘起,归摄在三种杂染当中,都属于因缘法。三种杂染当中,蕴界处是属于生杂染,业是属于业杂染,烦恼是属于无明杂染、烦恼杂染。若这样进行观察三种杂染,有了烦恼、有了业、有了生,就构成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从这方面来构成的,其中无明、爱取是属于无明和烦恼杂染的,行和有是属于业杂染,而其余的这些法都是属于生杂染,也就是他的果,比如蕴界处就是属于业和烦恼的果,是属于生杂染的。烦恼是属于无明、主因,业是烦恼产生的……所以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法的缘故,都是一种变化无自性的法,也是属于一种非理作意、一种颠倒虚妄分别念,都是需要舍弃的。
丑五、自性无变理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
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及无安住相。
在这个颂词当中,上师注释当中是通过三相推理来进行安立。三相推理在颂词当中是明显的,只不过它的次序我们需要安立一下。
首先,“心之自性”,这是讲有法。“虚空”是比喻。
“无因以及无有缘,无有和合”是讲它的因、能立。“无生,无灭及无安住相”是讲它的所立。在安立三相推理时,是这样安立的:心之自性无生、无灭、无安住,因为无因、无缘、无和合的缘故,犹如虚空一般。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心的自性的产生没有任何的因缘,也没有因缘的和合。既然没有因缘,也没有因缘的和合,当然就不可能有通过因缘和合的生、住和灭。因为所有的生住灭都是有因、有缘、有和合才能够产生的。
如苗芽的产生,就必须要有因缘和因缘的和合。有了因缘和合,苗芽就生起、安住,最后因缘散坏之后就会灭掉。所有生住灭的法,都是有因缘和合的法,如果没有因缘和合,就一定没有生住灭。
心的自性无生、无住、无灭,因为没有因缘和合的缘故,犹如虚空。虚空就是没有因缘和合,虚空是安住的,没有生住灭。所以从这个三相推理就知道,心的自性是无变的。
的的确确心的自性是没有任何的转变、没有任何的改变。因此,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分别心造作的方式去了知、去缘取心的自性。只有把分别念完全息灭,安住在它的本性中时,才可以真正地现前心的本体。
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修行的过程是逐渐息灭分别心的过程,从粗而细逐渐地息灭,通过这样次第地慢慢息灭。息灭到最后,就是在证悟空性前相时,即在世第一法位时,有一个空性总相。这个空性总相是所有的分别念当中最细的心。这个时候,分别心的力量非常非常地弱了,这个时候再进一步观修,就能够达到一种分别念完全湮没在法性当中,或者现前心的自性当中的状态。分别念的本体息灭,或暂时湮没,心的本性无生、无灭、无住的自性就会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是现前了心性,或者说是证悟了空性。
因此我们了知心的自性是无变的,变化的只是它的客尘。而这些客尘,通过有序的合理的观修,完全可以通过对治的方式把它湮没掉,或者说把它息灭下去,从而现前心性的无变。
以上讲了自性无变。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对于法的对境没有办法如实认知,而处于错误的作意中,叫做非理作意。
[2] 有漏的蕴处界就是和烦恼、轮回相应的。还有一种无漏五蕴,是圣者的五蕴,指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这种讲法和一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讲法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