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本论是十地补处的弥勒菩萨归集了三转法轮中了义的经典,对于如来藏作了最广大的安立,它是一部专门安立如来藏的专著。
如来藏的教义遍于佛经当中,有些是间接、隐秘地讲,有些是比较直接地讲。但是把所有如来藏的教义归集在一起详细宣讲的,就是这部《宝性论》。如果能把本论的意义通达,就能够通达三转法轮或者整个佛经当中宣讲的如来藏的相、修法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很清楚地了知。而且如来藏的意义很接近于密宗续部的教义,《宝性论》是作为显宗、密宗过渡的桥梁,如果能够通达它,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密宗中很多甚深的观点。很多大德在讲解密宗或大圆满时,很多时候就直接引用《宝性论》当中的观点作为教证。换言之,如果把《宝性论》的意义讲高了、讲深了,就讲到了密宗、大圆满。显宗当中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是从有法、法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
《宝性论》当中的意义主要是通过七个金刚处来进行安立的,所得有三宝的自性,能得有因缘的自性。现在学习的是能得四因缘当中的主因如来藏,以三个理论、十种意义和九种比喻来宣讲。现在宣讲的是十种意义当中的不变义,分为不净位不变、不净净位不变和清净位不变。
现在讲的是不净位不变,也就是说凡夫处在不净的现相时,实际上他的实相、法性绝对没有变化过,一切有情正在流转的时候,他的本性还是不变的大无为法。如果认清楚这个问题,就能够知道一切客尘正在显现的时候,其本来不存在,本来清净的道理!这对于我们建立高深的见解、修行的前导,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非常重要。
前面已经宣讲了“广说实相”当中的“比喻”、“意义”及“彼等对应”,还有“以客尘成立轮回相”以及“自性无变理”,今天讲第三个科判。
子三、摄义
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
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
这个颂词主要是对前面所讲的自性不变和变化意义的归摄。心的自性犹如虚空一样,是根本不转变的,而且是一种光明的自性;妄念所生的贪欲等客尘诸垢是属于变化性的,必定是通过各种因缘产生的,但是变化性也不能够染污本自清净的自性。
“心之自性为光明”,这个意义在《般若经》当中也有阐释。《般若经》当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其中“心无有心”,即心是不存在的,“心之自性为光明”,即究竟来讲,心的自性是光明的。很多大德把这句话相似地对照成三转法轮的意义。
“心无有心”,第一个“心”可以对应初转。初转法轮从究竟的胜义谛来讲,是讲无我空性的;在安立名言时,讲有蕴而无我,色蕴的自性也好或者心识的自性也好,这些方面是可以安立的。在初转法轮中,只是抉择心上无我的本体,但是心的显现是无可否认的。所以第一个“心”对照初转法轮的含义,或者说对照心(有情起心动念)的现相。
“无有心”是对照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性。二转法轮讲般若,完全是讲离戏的空性,所有万法抉择为离戏。此处以心为例子,心是一切万法的前导,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心也可以代表一切万法。
“心无有心”,就是讲心正在显现的当下,它的本体是完全不存在的,既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无,显现也好,空性也好,心的自性是究竟离戏的。如是了知了,就可以打破对心的耽执,对心的空的耽执、显的耽执都可以打破,所以“心无有心”是二转法轮的意义。
“心之自性为光明”是三转法轮的意义。“心无有心”这种离戏是不是一切万法究竟实相呢?心的空性和心的光明是无二的。抉择了心的自性为空性,和空性究竟双运的本体就是它光明的自性。
因此“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这句话是对于显现、空性、光明都作了观察,初转、二转、三转法轮的意义在其中都已经抉择到了。
一般而言,在二转法轮中是不会涉及到三转法轮的意义。但是有些经典当中,如二转法轮的《大般若经》当中,通过略说的方式,也有抉择光明的自性,如“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按照三转法轮来讲这是略说。
有些时候也会通过隐蔽的方式来讲,比如,在初转法轮当中也承许有大心的菩萨,虽然没有直接承许大乘当中十地的安立,或者广大菩提心的修法,但是在初转法轮经典当中,对于大乘菩萨道也是通过隐藏的方式、很略的方式作了一些介绍。而在大乘的经论当中,安立了广大菩提心的修法,安立五道十地等。同样的道理,在二转法轮的般若体系当中,光明的自性也是通过简单的方式进行了阐释,而对光明作广大、明显的解释,是在三转法轮的经典和论典当中。这个方面我们也是需要了知的。
此处讲“心的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第一是光明的自性,一方面是简别无明,一方面是讲它的自性具有智慧法;第二是空性离戏的,在离戏的同时,有照见一切万法的究竟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分别念。有时在提到智慧时,我们容易联想到起心动念、分别念,就是思择或考虑一个法,比如做利益众生之前要进行发心等,这方面都是属于分别念的本体,而究竟的法性、光明的自性不是分别念,但是它有一种能够了悟的作用,这个叫做无分别智。
空性和光明的智慧,在心性当中是本自具足的, “犹如虚空无转变”,一方面它是光明的自性,一方面是无转变的自性,即最初是怎样,中间是怎样,后面还是怎样,这就是讲大无为法的本体。就好像虚空一样,最初、中间和后面不会转变,也不会通过其他的因缘而转变。以上是对于法性的摄义。
对于妄念的摄义——“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诸贪等”,即贪心、嗔恨、愚痴、嫉妒、骄傲等根本烦恼、随烦恼,乃至一切万法,都是通过妄念所生。非理作意、虚妄分别、颠倒的执著这些都是属于妄念,妄念是不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所以“妄念所生诸贪等” 属于客尘诸垢,这些客尘垢染是属于因缘法,而所有因缘和合的法,都是不安住自己的自性,没有任何的自性。在三转法轮当中,这些法都是属于非谛实的、虚妄的法。
前面在讲佛宝、法宝时,对这个问题也曾经做了阐释。
“妄念所生诸贪等”的客尘诸垢,说明是因缘法的缘故,一切万法都是空的自性,没有本体。
“不能染”,虽然有情通过妄念在相续当中产生了贪嗔痴等客尘诸垢,但是这些客尘诸垢在产生的当下,并没有染污本来清净的光明法性,就好像灰尘没办法染污虚空一样,垢染也没办法真正染污法性。
佛经当中也和此处所讲的一样,如来藏有不清净的位、不净净位和极净位。表面上看,似乎如来藏有三个阶段,但主要是三个分位,通过三个不同的名字进行表示而已。如来藏本身不变,变的是它的客尘:客尘最重时,叫做不净;客尘中等的,叫做不净净;客尘完全清净,叫做清净。这是从客尘方面安立三个分位,实际上它的本体完全没有任何变化。这是对前面的意义作了摄义。
癸二、宣说彼等差别 分二: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二、变异与三火相同
“彼等差别”指无变法性和变异客尘之间的差异相。
子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
依于业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复不能焚烧彼。
这是讲法性以生灭而空的道理。前面二句是讲无变法性以生而空,后面两句是无变法性以灭而空,合起来就是无变法性以生灭空。
“无变法性以生灭空”直接体现了他空[1]的思想。在自空[2]当中,如果讲无变法性,绝对不可能说无变法性自己不空,以什么法来空。如果在二转法轮当中,肯定是无变法性以无变法性空。“无变法性以生灭空”这句话讲得很清楚,一定是他空,无变法性自己是不空的。
当然,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他空承许狮吼论》当中,所谓的不空是和谛实、实相、非颠倒、非虚妄等法放在一起的。所以“不空”并不是分别念面前的不空,在现前佛智的时候,并不是空荡荡的一片,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说这种智慧本身应该是存在的。尤其是在名言理论当中,有的东西必须安立成有,无就安立成无。佛的智慧、如来藏应该是存在的,这种存在,立一个名字叫做不空。如是安立时,无变法性自己是不空的。
无变法性以什么法空呢?无变法性以生灭而空,生和灭在无变法性上面是不存在的。所以,无变法性自性不空,无变法性以生灭空。这和世俗当中的“牛以马空”“马上面没有牛角”,是不一样的。看起来虽然很相似,比如瓶子里面没有水,瓶子本体不空,瓶子以水空;或者说牛不空,牛以它上面的马而空。此处也是讲到了法性以法性不空,法性以生灭空,好像是一样的。词句上虽然相似,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有一个差别。差别就在于是不是以分别念来安立。《定解宝灯论》和佛陀在《楞伽经》当中所破斥的彼彼空,都是分别念面前安立的。在自己的分别念面前,认为有一个不空的牛,然后牛上面没有马的缘故,就是牛不空,牛以马空。但是,此处所安立的无变法性自性不空,无变法性以生灭空,是在智慧面前安立的,不是分别念面前还有一个所谓的无变法性。如果在分别心面前还有无变法性的话,就是彼彼空,就和前面所讲的牛上面没有马的空性是完全一样的。这二者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以分别心安立的。
无变法性已经是三转法轮的高度在讲,所有的分别念安立的问题在二转法轮中早就已经破得干干净净,不可能还留下一个分别念的戏论,然后通过这种戏论来安立无变法性是不空的,这个机会永远不会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把场合等搞清楚,这样所谓的矛盾和抵触就不可能在自相续中出现了。此处“无变法性不空”的意思就是讲在智慧面前它是存在的,把这种存在安立成不空。
生灭的法为什么空呢?生灭的法是客尘,是因缘法,具有虚妄的自性,它自己的本体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安立成空。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就像有一条蛇,而这条蛇实际上完全不存在,所以绳子以绳子不空,绳子以蛇空。这个方面的意思是可以完全对照的。
“依于业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这个就叫法性以生而空。前面把蕴界处比喻成地,业和惑比喻成水,非理作意比喻成风,此处是说业和惑的水等“不能令彼[3]”,不能够让法性重新生起。业惑的水不能让法性生起,通过非理作意的风、蕴界处的地也都不能够让法性生起。所以依靠业惑等的水、风、地,都不能够让无变法界的虚空重新生起来。为什么没办法重新生起来呢?因为它就是一个无变的无为法。
有的时候,我们容易认为这些业和惑等不能够让法性生起,为什么呢?因为它早就生起了。我们不能认为早就生起了,“早就生起了”还是说明有一个生,只不过是早就生起了而已。而是这个法性本来就如实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是一个能生的因能够让它生起来。以前没有生起,现在不会生,以后也不会生,永远都是离开了生的自性。因此,通过任何一个因缘,不管是业惑、非理作意,还是蕴界处的因缘,永远也不能够让法性重新生起。
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一个法性的见解,好像是一个重新生起,但这种生起只是一种认知而已。这种认知可以重新生起。但是,我们所认知的这个对境是否可以重新生起呢?认知的对境不可能重新生起,它早就已经存在了。任何因缘都没办法让虚空一样的无变法性重新生起,这就叫做无变法性以生而空,生在无变法性上面是不存在的。
下面讲无变法性以灭而空——“以死病老猛烈火,亦复不能焚烧彼”。前面讲过,通过三种火——劫末火、地狱火和普通火,能够烧毁有情器世间,让有情的诸根变坏。因为有这样的作用,把死病老比喻成猛烈火。有情的死火、病火和老火,这样非常猛烈的火能不能焚烧法性呢?不能。虽然死病老在有情每一期的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地起作用,让有情的身体变老、痛苦、终结他的相续,但是永远也不可能焚烧法性。就好像普通火、地狱火和劫末火虽然可以焚烧不同的对境,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损害虚空一样。同样,无变法性也是以这样的灭而空的,它不可能受到灭的影响。归摄而言,无变法性不会受到生灭变化法的影响,它是如如不动的自性。
我们要再再地提醒,“恒常不变无为法的自性”是在讲究竟了义的问题。如果没有二转法轮的基础,很容易在这个方面进入歧途,产生误解。我们在学习三转法轮之前,对于一切万法离戏、远离分别念的问题应该产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后,三转法轮的如来藏法性不空,是在二转法轮远离分别念的基础上如是安立的,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一样,这个是佛智面前的“有”,佛智面前的“恒常”,它不是虚妄分别安立的常等四边所摄。
子二、变异与三火相同
劫末地狱普通火,三者依次而对应,
死病老之三种火,应知彼等相似法。
前面讲到了世间归摄起来有三种火。第一个是劫末火,是在一个劫要终结的时候,有情的业显现的大火。
首先把地狱的器界烧毁,然后逐渐从无间地狱往上一直烧,经过极热地狱、烧热地狱,乃至于到复活地狱,最后把南赡部洲整个烧尽,然后是须弥山、六欲天,最后是梵天。像这样,把所有的初禅以下的世界全部烧成灰烬,一点都不留。按照《俱舍论》的讲法,这个里面的有情早就空了。在劫末火要生起之前,首先是从地狱的众生开始大转移:如果是业消尽之后,就会离开地狱,否则就会转移到他方世界的地狱继续受苦,这个地方世界形成之后,又会转回来,这是地狱有情;除北俱卢洲外,南赡部洲等众生首先通过法性力得到禅定,上升到初禅,再升到二禅。这个时候有情世界慢慢转移。劫末火生起时,火的温度非常高,首先把空荡荡的地狱烧尽,逐渐把世界全部烧完。
地狱火则是焚烧地狱中的有情,普通火能够将地面上的木柴、草木、森林等焚烧。
这三种火依次对应的是有情世间的死、病、老的状况。所以有情也有三种火,分别是死火、病火和老火。
死火和劫末火相似,因为劫末火能够烧尽一切初禅以下的器世间。死火也是一种终极的毁灭,什么是终极的毁灭?就像劫末火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彻底毁坏一样,死火也能够让有情这一期的生命彻底毁坏。
地狱火和病火是相对应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地狱火能够让有情受到终极的苦恼。地狱中的有情被焚烧的时候,绝对不可能有丝毫的快乐,所以他一直处在痛苦中,这和病火是一样的。只要生病之后就是痛苦的自性,乃至于病没有消亡之前,他都一定要感受痛苦。这就是讲地狱的痛苦和有情的病苦相类似。
普通火和老火是相对应的,普通火也能够焚烧,但是不像地狱火能够让有情的身体受到很大的痛苦,而劫末火则彻底让世界毁灭。普通火的作用比地狱火焚烧有情、劫末火焚烧器世间稍逊一筹。老火不是让这一期的生命完全地终结,也不像病火一样让有情始终处在很严重的痛苦中,老火能够让有情的六根逐渐地衰损。老火有它的作用,但是比起猛烈的病火、死火还是稍逊一筹。
实际上,这也讲了变异,劫末火等也是变异的法。劫末火、地狱火、普通火都是依靠有情的业而产生的,也是通过因缘和合而产生,因缘成熟的时候会显现这三种火。因缘一尽,比如地狱的有情业尽之后,地狱火就会消亡。
按照共同乘的说法,是在地下某个深度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有情堕在地狱中感受痛苦。按照一般不共同的讲法,所谓的地狱就是有情相续中地狱的业成熟了,在这个地方就显现为地狱,并没有堕在实实在在的地狱中。比如你在这个地方死去了,如果你相续中有地狱的业,就在当下显现成地狱。你自己去感受地狱的痛苦。所以都是通过业而有、通过业而灭的。灭的时候地狱的火就消失了,也不是实实在在的火消失了,而是因缘——业消尽了,地狱的显相自然就没有了。
普通火等都是通过有情的业力而产生的,死病老这些都是通过有情的业而形成的。所以二者之间都有相似对应的法,最共同的相似法都是因缘法,都是变异的、虚幻性的自性。所以在显现死病老的时候,它的法性仍然是不变化的,这个叫做“不净位不变”。
壬二、不净净位不变
菩萨位具有不净和净两种自性,所以称之为“不净净”。在菩萨不净净位阶段,法性仍然也是不变化的,而且这种不变化的法和有情不净位的法性也是完全相同的。并不是说在整个不净位,有情相续中的法性划一个分段,这个分段里面是不变的,在整个菩萨的阶段也是不变的, 而菩萨的法性和有情的法性不一样,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普通有情的法性、菩萨的法性和佛的法性都是不变的。
从横向比较的时候,比如说有三类众生:一个是一般的有情,第二个是菩萨,第三个是佛,比较这三类别别不同的众生时,他们内心的法性究竟来讲也是一体的,只不过显现上是三个相续,有情的相续不是佛相续,菩萨的相续也不是有情的相续。但是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概念,就是在成佛后法身一味。这个概念不是随便讲的,法身一味是指在成佛之后,诸佛的法身都是相同的,而且这样的法身是不变的无为法。从这方面我们也知道,一切有情、菩萨等众生在究竟的法性中,不可能分成很多种。
虽然讲的时候有张三的如来藏怎么样,我的如来藏怎么样的讲法,但是从究竟的角度讲,所有有情的法性都是一味的,因为成佛之后的法身是一如的缘故。之所以有自他的分别,都是通过分别念来划分的,来执著我、执著他。有自他之后,就好像有了自相续、他相续,乃至于把自相续和他相续的概念一直要保留到成佛的时候。因为成佛之后所有的客尘执著才彻底消亡,还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
所谓的自他相续是通过我们的分别念划开的。我们每个人有“我”之后就划了一个地盘:“这是我的地盘,划个圆圈。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能侵犯我的地盘……”划地盘是通过自我划的。自我是什么?自我属于虚妄分别。所谓的自他就是虚妄分别、非理作意的产物。我们现在认为的有自他分别,在究竟法身中是一味的。佛的法身当中的平等是究竟平等、究竟一味的。菩萨的平等是最终能够引起究竟平等的因。通过修持 “我苦,别人也苦。我享乐,别人也享乐”这种平等,以及通过修持无分别智来泯灭自他的分别。在无分别智中,自他是平等的,因为空性是平等,没有分类,都在逐渐逐渐靠近这个思想。
但是菩萨出定的时候,分别念的习气、作用还没有完全消尽,所以还有现世他相续的法。虽然他已经了知在究竟中没有他相续的法,但出定之后,他以前习气的作用还没有办法让他彻底地把自相续、他相续真正地还原成一体;直到菩萨成佛之后,彻底消尽了分别念,习气也消尽,这时候就是“诸佛法身一味”。
这个“一味”也是一种勉强的讲法而已,实际上在究竟的实相中,没有很多就不可能有一。没有很多法,最后哪里有一味呢?没有一味,最后所谓的自他都是一样。我们首先有自和他的分别,然后才说自他的法身是一个法身,但这一切自他的分别念仅是假立。
我们在生活和修行过程中,常常会强加分别很多自他的概念,其实是没有什么必要。有时加上很多自他的分别,就在法身上加了很多道绳索,把我们牢牢地捆缚住,这就叫做作茧自缚,没有任何意义,但是由于我们不了知实相,就会做出很多傻事。所以众生无始以来都在做这些蠢事,但自己还不知道,还乐在其中,觉得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法。如果真正去观察,所谓自己、他人,本民族、他民族,本国、他国,很多的执著都是属于妄执。
我们在学佛法的过程中,这些道理应当再再去思考、再再去观修,逐渐泯灭自他的执著。泯灭自他执著之后,自己就不会变成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观念也不会非常狭隘。总是在一个很狭隘的圈子里出不来,也是我们学习佛法时,还没有了知到佛法精华的缘故,所以这些观点都要运用到我们的思想中去。
前面我们做了横向比较,佛、众生和菩萨比较下来,实际上是一体,因为法性不变。那么从竖向比较——现在我是凡夫,过段时间成菩萨,再过段时间成佛。凡夫位、菩萨位还是成佛,竖向的三位做比较时,我在做凡夫时的法性、后面成菩萨的法性、最后成佛的法性,在竖向比较时也是一味的。
无论横向也好、竖向也好,都是一味。当然在显现的时候,凡夫位、菩萨位和佛位不可能是一样,但是从法性的角度来讲是一味。就像前面我们横向比较的时候,一个他相续的菩萨、一个凡夫、一个佛,比较的时候似乎不一样,但是究竟的法身就是一味。
不净净位的不变和凡夫的法性、佛的法性根本没有任何差别,这是“不净净位亦不变”的真实意思。
分二: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 分二:一、不变似现变之理;二、其义广说
“生等不变”,即生老病死。通过生老病死也不会转变其法性。
子一、不变似现变之理
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
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
第一句、第二句就是讲菩萨实际上已经了知这种不变之理,接着讲到了了知不变之理之后,为什么要现似变化的因和它的道理。
首先,“菩萨如实知佛性”,菩萨如实的了知了佛性,虽然他自己还没真正变成佛性,但是他已经了知了。其中“知”,我们要了解,和完全现前佛性还不是一回事。完全现前佛性就是佛,就不是了知不了知的问题。了知,即他还没有真正地现前佛性,只是了知。比如见道,只是见到了法性而已,菩萨还是需要通过见之后的方式去再再串习。这里也一样,菩萨在菩萨位的时候,已经能够了知佛性,因为了知了佛性这个巨大的力量的缘故,他就能够解脱生老病死等一切的客尘、一切轮回的不悦意相,在了知佛性、证悟佛性的时候,他就能够从生老病死的客尘中解脱。
“离生等贫”,因为解脱生老病死之后他就离开了 “生等贫”,“贫”就是贫穷的意思。把生老病死比喻成贫穷、贫困。因为如果有了生老病死就没办法享受圣财的安乐。就像一个人很穷的时候,他是没办法享受富裕的生活所带来的安乐,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贫穷的生老病死的折磨,他就没有办法感受这些圣者的快乐等。这里把生老病死比喻成贫困,离开生老病死就比喻成富裕。
菩萨已经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贫困,但还有两种因的缘故,他仍然示现生死:第一种因就是由证因,第二是悲悯众生。
因为由证因的缘故、悲悯众生的缘故,他就示现有生老病死。什么叫做由证因呢?由于他证悟了法性,所以他才能够示现生死,即以证悟如来藏为因。第二个是悲悯众生,有大悲心他才能够示现生死。
如果他只有悲悯众生这一点,却没有证因,没有证悟如来藏,他的生死是不是似现的生死呢?那就不是示现生死。因为没有证悟如来藏的缘故,他的生死就是真正的生死,就不是示现的生死,他自己还要不由自主地流转。虽然有悲心,却没有智慧,还是要流转轮回。所以如果他没有证悟如来藏这个因的话,他自己会有生死,但这种生死绝对不是示现的生死,而是真实的生死。
再进一步讲,如果以证悟法界如来藏为因,但是没有大悲心的话,他也不会示现生死。当然,证悟如来藏却没有大悲心,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这个情况,他就会安住在自己的寂灭中,不会去示现生死。第一证悟了如来藏,有这个能力;第二有大悲心不会舍弃生死,只有这两种因和合的时候,才会有示现生死的情况。
菩萨证悟了如来藏,为什么要示现生死?为了度化众生!那么为什么不示现一个让人们看起来比较神圣的方式呢?为什么一定要示现生老病死呢?这是和度化众生的方便有关。
比如说父母和他儿子做游戏,父母是大人,儿子是很小的小孩子,如果父母在和儿子玩耍的时候,显得过于成熟的话,两者就玩不起来,小孩子的心态和大人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如果大人完全显现成大人的样子,展现大人的威严的话,怎么可能和小孩子一起耍?所以他要和小孩子一起耍、要让他儿子欢喜的话,他必须要做出别人看起来很滑稽的小孩的模样,这时他的儿子才高兴,他才耍得欢天喜地,父母就觉得这样会让儿子欢喜。儿子是不可能显得像大人一样,大人却能显现得像小孩子一样,因为大人有这个能力,让小孩子误认为他们是一个年龄段的人,他们二者之间就有共同语言,就能够耍得很开心。
还有一种比喻,就是一个正常人要去和一个疯子沟通,如果显得太正常就不行。疯子的心智失常,如果正常人要去和他沟通、要去治疗他的疾病、要接近他,就不能显得太正常。如果你显得太正常,疯子就觉得你和他不是一类人,他就根本不想和你沟通,你就失去了沟通的机会了。所以正常人必须要显得和疯子是一样,这样疯子才觉得他和我是一类,才容易和他沟通、交流。
正常人也说疯话、在地上打滚等做疯狂的行为,慢慢就能和疯子接近,最后通过善巧方便把他引到正常的心智当中来。
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不能显得太过于神圣。为什么菩萨要显示生老病死呢?就像前面我们讲的两个例子一样,大人也不能显得太过于大人,正常人不能显得过于正常,同样菩萨也不能显得过于菩萨,必须要示现一种和凡夫人相似的特征,才能够去接近凡夫,才能够度化他。
如果菩萨显得非常完美,和凡夫人根本不一样,走路必须要在天空飞来飞去,那就成了我们在唐卡上所看到的佛像,永远高高在上,如此我们就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如果要度化众生,不显现生老病死,就很难度化。
因此,第一、他要示现游戏生死,就必须要证悟如来藏,必须要具备这个能力,否则就和普通人一样,那怎么去引导别人呢?所以说第一必须要心智正常,比如心理医生自己的心理要正常;第二个要有悲悯心,你要去度化他,你必须示现和他差不多的样子,这就是一种大悲。
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以我们的想法来看,我们的善知识、我们的上师必须要很神圣。但是按照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观点来讲,如果上师显得过于神圣,我们会非常失望,就觉得没办法和他沟通、没办法和他一起做很多事情。但有时候我们也想上师示现一些和我们不一样的神通,有的时候又必须和我们一样,变得像一个正常人,这时候我们觉得和他一起做很多事情就很方便,会有这样的情况。
尽管凡夫人的想法永远不切实际,但善知识在示现的时候会迁就众生:有的时候他示现和众生一样的生老病死,有的时候会稍微示现一点点神奇的地方,让众生产生信心……总之,能够用的方法都会用。
我们讲这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要了解菩萨解脱了生老病死还这样示现的原因,他为了要和众生沟通的缘故,所以必须要这样示现,不这样示现没办法利益有情。
下面对这个问题以广说的方式进一步分析。
子二、其义广说 分二:一、以痛苦不能转变;二、以大悲示现变异
丑一、以痛苦不能转变
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
“死病老之诸痛苦”,对于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圣者菩萨悉皆永久灭尽。在圣者相续当中,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都不存在。
为什么不存在呢?“依于烦恼业力生”,什么是依于烦恼业力生?生老病死的痛苦是依于烦恼和业力产生,也就是说如果有了烦恼和业力,就会引生生老病死的痛苦。
一般有情因为烦恼很粗重、业力很粗猛,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显现生老病死,或者说出现生老病死种种痛苦,虽然从究竟来讲它是虚幻的,但是落在没有证悟的有情相续当中时却非常的真实。我们在学习空性等高深教法时,这也是一个不能够忽视的事实。在凡夫阶段位的痛苦是很真实的,虽然有时大德们在开示当中谈空说妙,讲“一切都是空的”,很玄的“十玄门”等问题,但痛苦一旦来的时候,却变得很真实的,也不空、也不玄妙了。这说明了我们的思想可以去思维很高深的东西,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还没有解脱实执。痛苦生起的时候,还是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真实的痛苦,而且比谈空玄妙的思想要真实的多,对此我们一定要生起定解。
对这个问题生起定解有什么帮助呢?能帮助我们在世俗当中老老实实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取舍因果就要取舍因果,不能说我有空性见了,可以不取舍因果了,绝对不能这样。如果你真的可以这样,具有空性见,不用取舍因果了,那当你痛苦生起时也应该是空性的才对。但是,在痛苦生起时,比如肚子饿了,马上就想吃东西;肚子痛了,马上就要找药吃,也都是很真实的。如果一方面变得很现实,一方面又变得很虚无,这太理想主义了,也是不对的。所以,佛法当中一定要把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区别清楚。
在当前凡夫位时,修行重点一定是取舍因果。在取舍因果的同时,树立起高深的见解,再慢慢将高深见解变成心的一部分。当你的心真正证悟空性时,行为自然而然就会随顺善道,而不会做一些超越因果的事情,因为已见到了万法的实相。
证悟空性之后,还没有真正超越因果,会自然而然地随顺因果。到佛地时,才彻底超越分别心,彻底超越因果,因为所有的因果都是通过分别心而有的,没有分别心就不会再有因果。所以,在凡夫位时,空性的见解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修持取舍因果,如此就不会虚耗因果,也不会让自己的修行走上歧途。但是,在取舍因果的同时,要慢慢地去接受高深的教义,慢慢把自己的思想引导到究竟的实相当中,这是一种过渡。
“彼者无彼故无生”,“彼者”即是圣者,“无彼” 的“彼”是讲烦恼和业,“无生”,是没有生老病死。圣者没有烦恼和业的缘故,生老病死就不可能再出现。圣者是没有生老病死的,从表面上看,圣者好像有生老病死,但这都是下面所要讲的大悲示现的生老病死之相而已。
表面上看起来,圣者与凡夫的病都是一模一样,甚至有些高僧大德在示现生病时大呼大叫。以前我们在看传记中也看到过,喇拉曲智仁波切在圆寂之前示现得特别痛苦,有人经过时喊得非常厉害,弟子们都看不下去了,劝他:“上师忍着点吧,外面都听得很清楚……”。但没人的时候,仁波切就很安静了。我们可能疑惑,这是装的吗,是示现的吗?圣者装得太像了,示现生老病死的时候,让我们相信他绝对是生病了,但从他的角度来说只是示现,他是有智慧和能力示现的,他是非常优秀的演员。在有情面前游戏时,完全会让我们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与现实一模一样,比世界上任何高级演员演的戏都要好。
圣者有超强的智慧和大悲心,有利益众生的目的,所以有各种的示现,但从圣者的自相续来讲,绝对没有生老病死。因为圣者见到了法性,见到了真实义的缘故,已经超离了生老病死,但是在有情面前会示现。通过烦恼业力所阐释的生老病死苦,是不能转变圣者相续的,即是“彼者无彼故无生”。
丑二、以大悲示现变异
圣者虽然没有变异,但是以大悲心来示现变异的情况。
如实真实已见故,虽于生等已超离,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现生死老病等。
“如实真实已见故”,对于如来藏本体法性,如实、真实已现见的缘故,圣者已经远离了生老病死,但是他以大悲的自性而示现生死老病等。
菩萨为了度化众生,必须要示现生老病死,前面也讲到这是总的原因,下面我们再讲大悲自性示现生老病死别别的特殊必要性。到底有什么特殊必要一定要示现生老死病呢?有情在轮回中流转都有生老病死的种种相和痛苦,尤其是转生为人时,他的生老病死是具有代表性的,所以菩萨在救度众生时也要如此示现,是有特殊必要的。
菩萨第一个要示现“生”,为什么要示现生呢?前面也讲过,菩萨要度化众生最好的方法是走近他们,跟他们建立起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才能度化他们。比如说菩萨转生到一个家族当中,人们会认为这是我们家族中的人,就可以遣除有情的一些疑惑。比如释迦佛也是降生到释迦族当中的,为什么要降生呢?在很多经典当中记载,为了遣除人们以为他是没有父母的神怪的疑惑。佛陀降生在母胎中住胎,然后和正常人一样出胎而生的。但是我们也知道,佛陀是从母亲右胁出生的,佛陀的示现有与众生共同之处,也有不共同之处,这在《广大游舞经》当中有宣说。
菩萨示现生的最主要的目标是遣除有情的种种猜疑,另外菩萨要度化众生,必须要到众生圈子里面去,才能真正接近他们,并且要与他们建立亲人血缘关系,之后大家就会有一种认同感。如果众生对你不认同,对你的身份、根底都有怀疑,那你再讲很多的法也没办法利益众生。那么,菩萨要帮助众生,首先要接近他们,在出生这一点上就能够最近的和众生建立起关系,所以菩萨要示现投生。
此处所讲的菩萨如果落到现在来讲就是上师善知识。离开上师善知识之外,去哪里找这样的菩萨呢?没有的。如果降生在净土中,他具有相好、光明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但是要显现成和人一样来度化人的众生,这是善知识示现生的必要性。善知识要度化众生,必须到三界中来,要度化人,就必须要降生到人的圈子里去,这基本上是最方便的一种方法了。这样也不会让众生认为永远是一尊神,是接触不到的,就像上帝一样。
有些人说是上帝存在,但长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
菩萨是活生生的例子,他降生在我们人群当中,示现在我们身边,不是很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最好的言传身教方式。菩萨如果要言传身教,就必须要显现出一种样子,有时是言传,有时是身教,语言能直接教导,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菩萨讲的教法自己去实行,后面的人会上行下效的方式去实行,如果能做到言传身教,在整个教育当中就能起到最直观的教育效果。如果要把利益众生的效果最大化,就必须要示现投生。所以要言传身教,必须示现为一般的人,再通过言传也好,身教也好,让众生逐渐明白真理,逐渐去修持清净的正道,这就是示现生的必要性。
圣者示现老的必要性是随顺无常。虽然在修行过程中,让大家知道他很有修行,或者是菩萨化现也好,但是他在修行中也要随顺不断的流转迁灭。从小孩到中年再到老年,如是的变化,圣者虽然在修持法相,还是要随顺缘起的。这样的老相也能使一些修行者泯灭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有些人觉得修学佛法会不会得到长生不老之术?有时弟子会祈请上师传长生不老之术,上师就说:“你看一下我的身体吧,我都如是老了,怎么可能有长生不老之术呢?”如是就打破了弟子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还有一点就是示现老了也需要修持正法。有些老菩萨越老越精进,越老越修行正法,他就是法的代表。菩萨从年轻到年老有一种迁灭的相,而且有些菩萨在年轻时显得很调皮或放荡,但是通过十年、二十年修行正法,年老时显现上法融入于心,就非常调柔。如此为众生示现,刚开始你可以很不如法,允许你很放荡或者很邪恶,但是如果你认真学法后,也可以变成我这样。这样众生就觉得有希望了,就不会认为自己天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劣种,就可以遣除很多类似的怀疑、邪见。
这些方面是我们可以分析、考虑到的很少的一部分,实际上,菩萨示现老还有很多殊胜的必要性。因为我们自己的智慧有限的缘故,有的时候根本观察不了,但是慢慢去看,也能够发现菩萨给我们很多很多这方面的启示。
还有示现病的特殊必要。当菩萨示现一个人时,和一般的普通人一样,也会头痛、发烧,也会肚子痛,也会显现这些病症,但是他有特殊的原因。因为弟子对上师善知识有很强烈的依赖。因为有很强烈的依赖,所以当上师示现生病,特别是病得很重的时候,弟子们害怕失去依怙的缘故,就很着急,就会做很多法行,想要上师身体健康,这有一种“祈请住世”的修法、法行。通过这样生重病的示现,大家都祈请上师善知识一定要住世。实际上,这就修了祈请住世的广大法行。如果众生能够修持祈请住世的这种广大法行,当下就能够累积很多的善根,遣除很多众生的寿障,这个方面也有他的必要性。还有一些我们可见、可思维的必要性,当一个菩萨,比如说我们的上师,他示现生病时,有的时候是自己讲,有的时候是和其他的人配合,什么意思呢?就是弟子去问一些瑜伽士应该做什么法行、善行时,瑜伽士就会说,应该大量地放生、大量地供灯、大量做其他什么善法等。有的时候是菩萨自己讲,有的时候是其他人讲,这样通过自己或者和其他菩萨配合之后,大家为了让上师健康的缘故,就做很多的放生。比如说这次门措上师示现生病,益西上师发起放生,短时间当中放了这么多生命。如果说上师不示现生病,这种善行没办法圆满。
因为上师示现了生病,这个善行很快就圆满了。
众生有时很懈怠,让他自己去做放生,他就是不愿意去做,但是如果上师善知识生病了,需要怎么样通过缘起让上师善知识的身体健康,大家就非常踊跃的做这个善行。通过这样病缘,几千万的众生得到了救度啊,直接从屠刀上面得到解脱了。在得到救度时,不单单是暂时没被杀死,而且在被放生时,它的耳中就听到了很多经咒、佛语、系解脱,还有甘露水等,很多很多的利益它得到了。几千万的众生种下了解脱的因缘,这个就是菩萨生病带来的直接利益。放生的人对自己的上师有依靠的心,这是一种善心引发的,所以操心善知识是有很大功德的。
放生之后善行谁得到了呢?放生者他自己得到了。
这么多人参加放生,相当于共修。一个人去做这么多是做不到的,但和很多人一起做,全国上下一起做就相当于一次共修。这样所有人放生的功德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短时间当中可以累积巨大的善根资粮。这个是如何做到的?是菩萨生病才能做到的,菩萨不生病就做不到。这个是从放生的角度来讲。
有的时候,还要供很多的灯,念很多的经咒、佛号、咒语、做顶礼,念祈祷文等很多很多。在念的时候,念者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善根,而且菩萨最后还要把这些所有的善根,收集起来作一个最圆满的回向。把善根用在最有利的地方——祈祷佛法兴盛,祈祷参与修行的人都能够得到暂时和解脱的利益,这个方面极其明显。
以前和现在的很多大德都是有这样的,不管是门措上师、还是上师,很多大德生病的时候,大家都很愿意去做很多善行,这个善行平时我或一般的众生很难自己去发起的。但是有这个助缘,因为我们对菩萨有一种依赖性——想要信赖、作为永久依怙的想法,所以我们觉得不能离开上师,为了上师能够住世、能够帮助我们,做什么善行我们都是愿意的。所以平时不能够被激发起来的善心,就通过一次上师的病缘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像这样的话,就是有很大的必要性。
所以我们分析的时候,如果说菩萨没有病,这些善根就没有了;如果菩萨有病的时候,这些善根就有了。所以菩萨有病和无病比较起来,菩萨有病利益要更大。如果一个菩萨一直示现那么健康,别人觉得你这么健康了,就没必要给你放生了、没必要给你修法了,这样的话这些善根也做不了。但是如果说这个上师生病,而且病得很重、经常病,众生就经常修这个善根,是有必要性的。而且有个特点,尽管经常做这个事情,他不会疲厌,不会觉得怎么又病了,又要放生了,很难生起这样想法的。因为上师是一个很殊胜对境,本来就有很大的福德善根,有种威德力在里面,所以大家不会觉得很疲厌的。修这些善根时,大家的心都是很热切的、都是很真诚的。如果是没有这样对境,自己放生可能就夹杂了很多名利、浮躁的想法。但现在这个是很真诚,就为了佛法住世、为了上师住世,就要去修这个善法,这个心相对来讲就要清净得多。而且是菩萨自己发起来的,相当于是菩萨发动了这次放生,所以这些善根都会被他智慧所摄受,把这个善根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
有些人就会想、也会问,为什么这些高僧大德总是生病呢,而且病得都不轻?在我们佛学院来看,好像就那么一两个身体比较健康的,好像就慈诚罗珠堪布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其他的大德没有一个是不病,而且都病得不轻的。实际上生病不是不好意思的地方。米拉日巴尊者讲,“我的这个病就是庄严。”他就是直接这样讲的。所以这些大德的病,就是一种庄严。为什么是一种庄严呢?为了利益众生,通过大悲心示现的病。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说上师在摄受弟子的时候他的大悲心非常强盛,所以弟子的很多业障,上师他会去承担的。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一直修法,没有什么违缘,或者有一点点违缘。按照一些上师的讲法,其实很多弟子的业,上师一个人承担了,只不过没有天天作广告宣传而已。但是不管我们知道不知道,上师的大悲心生起来的时候,就会主动去承担。有时上师有这样一种力量,他就会承担很多弟子的业障,这个时候就会示现生病。如果不了知,就会觉得上师的业障很重,但不是上师的业障很重,而是上师代我们承受了很多疾病、业障,有这样的一种讲法。所以这些病都是一种庄严。如果这些上师都有大悲心,都会示现病,因为对众生有特殊的必要的缘故。有时候甚至比一般的普通修行人的病还要重。有时候我们会问,上师天天修法、天天放生,为什么病还这么重呢?实际上,如果没有示现这些病,很多众生根本就得不到救度。所以上师通过自己的生病救度了很多很多众生,这些行径、行为,不是我们分别心能够想得到的。
后面讲了示现死亡的必要性,总的一个必要就是督促弟子精进。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后面的善知识也是这样的。如果说是长时间住世,他的弟子会产生一种想法:“反正上师都一直住世的,现在不求法也可以,现在不在上师面前去遣除怀疑也可以,现在不精进地依止也可以……”就会容易在这段时间中严重放逸,浪费很多时间,而生命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在放逸期间死去。
当然,上师也不可能随随便便这样示现。上师善知识住世时可以通过传法、讲经等很多的方式利益众生。但是有的时候他的直接化缘已尽了,或者有的时候为了让懈怠者生起最大的精进,而示现圆寂。示现圆寂对弟子相续当中的震动是非常大,就像当年佛陀示现圆寂一样。弟子就会想:“佛陀是金刚身,都已经示现涅槃了、示现死亡了,我这个血肉之躯,我这个庸俗的凡夫,为什么不死亡呢?死亡之后到哪里去呢?”就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所以以前懈怠的,他就会精进起来。所以,很多时候示现死亡、示现圆寂都有这种特殊必要性,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四百论》当中就讲了“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佛陀的这些所作都不是没有因缘的,乃至于出息、入息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菩萨的生老病死,一个微笑,一个动作,没有一个不是利益有情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大悲的自性。菩萨一方面证悟了空性,一方面有大悲的自性的缘故,所以示现生老病死。
总而言之,我们归摄一句话:凡夫人也在生老病死,菩萨也在生老病死,从表相上看起来一模一样,但是从本质分析有天渊之别,绝对不是一回事。
我们现在了知了这些问题之后,对大德、上师这些菩萨示现的生老病死,就不能再以凡夫人的眼光去度测了。我们凡夫人的这些狭隘的心,是永远度测不了菩萨的大悲心,就像小孩子永远想不到父母为他付出的这么多,怎么样通过好心好意去对待他的,这样想法他是永远想不到的。菩萨这么伟大的心,他就为了利益有情,甘心被众生误解。误解他也是无所谓,只要能够帮助众生,他什么都愿意去做。有的时候,乃至于示现一些妓女、屠夫等被人唾弃的人,他自己没有丝毫的怨言,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度化众生,能够利益众生就可以。
所以示现生老病死,就是菩萨为了度化有情的。
前面讲了总的必要和分别的必要,我们都要去思考,思考之后就会对菩萨的功德有一种重新的认知。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他空就是讲自己的本体是不空的,只是上面的他法不存在。
[2] 生以生空,灭以灭空,这叫做自空,即自己本身不需要观待其他法,它自己本性就是空的。
[3] 彼,即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