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本论所诠的内容主要是安立如来藏。本来安立如来藏的本体非常微细和甚深,一般人根本无法了知,所以佛陀在有关经典当中诠释了如来藏的体相和修行方式。后来佛陀的补处、十地菩萨——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把所有宣讲如来藏的意义归结在一起,有条理地进行了着重安立。
七金刚处包括了整部《宝性论》的内容,前面讲到了佛法僧三宝属于所得,后面讲的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属于能得。前面对于所得三宝的自性已经做了安立,现在学习的是如来藏。
如来藏能取或者近取的因通过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种比喻次第地进行阐释,从方方面面进行安立,让我们了知如来藏如何存在于有情相续当中。前面三个理论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十种意义。
十种意义讲到的就是不变义,不变义有三个位的不变——不净位的不变,不净净位的不变和极清净位的不变。如是三种不变都是通过有法来进行显示的。如果从法性方面来观察,是没有任何丝毫变化的。我们知道变化的只是有法,有不清净的、有不净净的,也有极清净的。如是地安立了变化和不变,从究竟实相来讲是不变的。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的是不净净位的不变,前面已经宣说了“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
癸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分五: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子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子三、获不退转之功德;子四、成最后有之功德;子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在五个科判当中主要宣讲的是十地佛子。因为不净净位是讲从初地到十地菩萨之间的功德,或者不变的含义。此处进一步地认定十地佛子的不共功德。
第一个已生菩提心的功德主要是讲初地,初地菩萨已经生起菩提心。第二个已入殊胜行,是从二地到七地之间,有智慧和大悲双运的殊胜、超胜的功德行,叫殊胜行。第三是讲八地到九地不退转的功德。第四是十地最后有之功德,十地在整个轮回当中是最后有[1]。第五是成办二利的差别,即菩萨成办二利和佛陀成办二利的巨大差别。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已生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讲,如果按照《入菩萨行论》第一品中菩提心利益来说,生起无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就算是生起菩提心的功德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观察,生菩提心的不一定是圣者,主要安立为凡夫。凡夫人的内心通过修炼,真正舍弃了自私自利的心,内心当中产生了非常清净利他心时,就生起了菩提心,“为利众生誓愿成佛”已经在内心当中真实无伪地、没有造作地生起,即为生起菩提心。
还有一种是按照《入中论》的标准,主要是讲生起胜义菩提心,才称之为真正的生起菩提心。此处因为对应菩萨十地当中的一地菩萨,所以没有按照《入行论》当中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标准进行安立,而是相应于《入中论》当中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标准而安立的。
胜义菩提心有两个意义:一方面直接的意义是无分别智慧;一方面讲菩提心有两个体性——为利众生和誓愿成佛。在胜义菩提心当中,为利众生誓愿成佛的世俗心体相是以超胜的方式在菩萨相续当中圆满具足。
而胜义菩提心最不共之处是无分别智慧,超离一切边戏的无分别智慧在内心当中生起时,称之为胜义菩提心。一般凡夫因为还没有真正超越分别心,还在分别心当中打转,所以根本没有胜义菩提心。
声闻缘觉有没有胜义菩提心呢?虽然声闻证悟了圆满的人无我空性,缘觉也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空性,但是按照大乘的标准来看,还没有生起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因为还没有真正见到离戏的无分别智慧,他们的智慧是属于心所的一部分,没有真正地超越心心所,没有超越真正的有边。因为没有真正见到离戏法界的缘故,内心当中无法安立真实的无分别智,所以说声闻缘觉也没有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只是安立成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初地菩萨在入定位时,已经现见了离四边的空性,相续当中生起了殊胜的无分别智慧,所以初地菩萨以上安立为生起胜义菩提心。他们是真实生于佛家族当中,《入中论》当中对此问题已经做了安立。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
无明令盲诸众生,见现生等诚稀有。
若得圣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
是做众生之至亲,善巧以及悲殊胜。
颂词宣讲了初地菩萨已生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佛的意子初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不变法界真如性,远离了生老病死。但是在“无明令盲”的众生面前,会显现生老病死等,这是非常稀有的。
众生是通过无明的眼翳,智慧眼处于瞎盲的状态,所以无法见到菩萨的真实境界。如果得到了圣者的境界,在凡夫面前就可以显现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菩萨行。如是善巧地引导众生趋向解脱,因此成为众生的至亲。成为众生至亲的方式,主要是善巧(对应四摄),还有大悲心是殊胜的。
下面进一步宣讲,首先“诸佛意子”是菩萨。按照一般的讲法,在《入中论》当中,对于佛子是从三个方面来安立的:第一方面是佛的生子——佛在出家之前,有一个儿子是罗睺罗尊者;第二是讲佛的语子——佛的语所生的佛子,称之为声闻缘觉[2];第三是佛的意子 ——菩萨。为什么菩萨称之为佛的意子?因为对于佛陀的密意和意趣,菩萨能够修学,相续当中能够接受,故称之为意子;菩萨能够善巧的修学菩萨行,是佛陀最能认可的一类修行者。因为菩萨的修行能够真实符合于最清净圆满菩萨证道,菩萨道也是成佛的近因,从这方面称之为佛的意子;菩萨像家里面最得力的儿子一样,能够承担家族事业,是最殊胜的继承者,从这方面也称之为意子。
菩萨是真正能够继承佛的事业,而声闻、缘觉弘法利生的时间很短,而且弘扬的时候,只能够让众生在声闻小乘中得到修行,获得小乘的果位,但是无法行持佛陀的事业。真正能够荷担佛陀家业的就是菩萨,菩萨发了菩提心,然后修学菩萨道,可以真正地让众生成佛,这也是称之为佛意子的原因。还有一个问题,佛也是从菩萨而成佛的,菩萨是成佛的近因,对佛的心意和究竟智慧随时能够继承,故称之为佛的意子。
从划分身语意的角度来讲,我们把罗睺罗尊者划为身子,但实际上,罗睺罗尊者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从佛亲生儿子的角度来讲,属于佛的身子。后来出家在佛面前听闻佛法,成了阿罗汉,成为佛的语子。从最究竟密意的角度来讲,他也是菩萨的化现,也是佛的意子。
所以罗睺罗尊者既是佛的身子,也是佛的语子和意子。
菩萨主要是从佛意子的角度来安立的。但是佛的语子——声闻的体性有宽有窄,从窄的角度来讲,安立二乘者属于佛的语子。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菩萨也叫声闻,因为在佛的面前听闻教法,然后把所听的教法给别人宣讲,这也是有声闻的意义。在《入中论》当中,引用了《华严经》等经典,说明了菩萨也叫作声闻或大声闻,也可以这样安立的。所以,一般来讲佛意子主要是通过菩萨来安立的,因为在佛陀的身语意当中,意的功德在菩萨相续当中最为明显,所以把菩萨安立成佛的意子。
佛的意子——菩萨已经证悟了不变法界真如性,对于不变的法界究竟真如实相,已经完全现前和证悟了。证悟了法性之后,如果能够如实了知佛性,就能够解脱生老病死等,解脱一切身体和心的忧苦。所以菩萨证悟法性之后,他身心的痛苦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一切的生老病死、轮回的痛苦都不存在。
“无明令盲诸众生”,“无明令盲”就是讲无明,即指不了知法界的实相,对于究竟如来藏本体不了知的愚痴称之为无明。因为有情相续当中具有深重的无明,令有情众生的智慧眼目已经瞎盲了,没办法见到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所以,众生因为无明眼翳,见不到菩萨的真实义。就像一个人没有眼睛,见不到色法的真实义一样,慧眼盲瞎的众生也无法真正见到菩萨的究竟自性本体。
“见现生等诚稀有”,看到菩萨的生老病死是很稀有的,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本身已经超越了生老病死,但是众生仍然见到菩萨生老病死。这有两层意思:一、菩萨自己故意投生在轮回当中,在有情的境界中显现生老病死,这是很稀有的;二、从有情的角度来讲,本来菩萨是离开了生老病死,但是通过有情的无明,见到菩萨还是有生老病死。就像我们面前的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和一切器世界在内,都是本来清净的,但是在我等有无明眼翳的眼中,这一切显得如此不清净。这就叫做在无明的众生面前,显现不清净二取的法,这也是很稀有的。众生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现前了,而且现前之后执着它为实有,而且越执着离实相越远,处于永远无法回归的状态。
所以这里是两个意思,一是菩萨故意显现,二是众生通过无明的眼翳见不到真实义,反而见到了虚幻义。菩萨显现了生老病死很稀有,众生把菩萨的不存在的法见为存在,也很稀有。(当然这是需要菩萨配合的,如果菩萨不配合,众生也无法见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菩萨的这种境界代表实相,而众生见不到实相,也见不到菩萨相续中究竟的真实境界。
前面我们分析过,菩萨、殊胜善知识的生老病死和凡夫的生老病死从现相看起来,几乎分不出差别。但是内在的意义完全不相同,菩萨是通过殊胜的大悲心示现的,有很大必要;而众生是直接以业惑为因而产生的。
所以二者之间差别非常大。
有情是无奈地感受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菩萨是自在的,他自己并没有生老病死,只是为了度化众生如是地示现而已。这个方面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若得圣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如果已经获得了初地以上圣者的境界,就能够在凡夫的境界中显现种种和凡夫相应的相,也显现种种引导凡夫趋向于解脱的相。这两个方面都要显现,所以不单单是显现生老病死而已,还要让众生觉悟,有很深的意味。
米拉日巴尊者在被匝普瓦格西下了毒之后,格西装模作样去看望,他说,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显现这种严重的病。尊者说:“我的这个病实际上不是病,而是一种庄严。”对于这一点,我们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病是庄严呢?但是如果从病因等种种情况来看,的确不是业惑显现的病,它就是大悲心和智慧的示现,这个不是庄严是什么?成就者本身并没有一点的病,但是为了众生而示现这种病,引导众生完全解脱于种种业惑和烦恼,所以这样的病的的确确是很大的庄严。
通过这样我们就知道,在凡夫境界中圣者显现的种种生老病死,都是一种殊胜的庄严。就像一般的人认为金耳环、金项链这些是庄严,而圣者就把通过大悲心和智慧示现的生老病死作为庄严。因为这在所有的功德中都是最稀有的、最奇妙的,是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救度众生的方便,这就是真正殊胜的庄严。在凡夫境界中显现,让众生觉悟,每一种法示现都有目的和必要,都能够让一类众生获得相应的解脱或者趋向于解脱。
圣者不单单显现生老病死,而且还显现其他很多行为。比如显现出离心的行为,让众生知道出离心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怎么样去修持出离心,显现对于财物根本不耽著。这方面有很多。
有一类大菩萨显现了完全的知足少欲,只有一点点必要的维生资具而已。还有一类菩萨显现上财富非常多,但是对财富没有一点执著。这方面也是知足少欲。
这两种都是舍世者。
我们有的时候容易把舍世者理解成什么东西都没有,也不收钱,也不收其他东西。如果看到一个菩萨财富非常多,就觉得他不是舍世者。有一个故事,色尔坝有一个大活佛,叫意科喇嘛(秋央让卓),他的名字就叫做夏扎瓦,即舍世者的意思,他是大家公认的舍世者。
有一天,一个喇嘛去拜见他,他的房子很大,装满了书,装饰得也很好,财富很圆满。那个喇嘛进去之后,不坐下来请教问题,而是东张西望。夏扎瓦问:“你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在我家到处找?”喇嘛说:“很奇怪,你是一个舍世者,东西怎么这么多?”意科喇嘛说:
“所谓的舍世者,是对显现的东西没有丝毫的执著。而不是内心对财富有很强的耽著,但显现上却是很穷酸的样子。”真正的舍世者是从内心对这些物品已经彻底地看破了。内心对财物很耽著,但是外表显现很穷的样子,这不叫做舍世者。
因此对于舍世者是从很多方面来进行理解的。我们只是从某个角度去看问题,这种方式并不全面。有些时候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修行好坏,也只是从外表上去衡量。当然这也是一个标准。不管怎么样,能装出这个样子也算是一种功德,但真正来讲,还是要内心不耽著。
有些菩萨内心没有耽著,外表显现上也没有财富;有些菩萨内心没有耽著,外表显现上有财富。不管怎么样,他们的境界都是完全平等的,并不是哪个境界更高一点,因为他们内心对财富都是没有任何耽著的。
菩萨在有情面前显现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的形象,显现布施、持戒、安忍、禅修、智慧的形象,这都是获得圣者境界之后,在凡夫境界面前的显现。显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形象引导众生趋向解脱。
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讲,菩萨示现布施行、持戒行、出离心、大悲心,都是为了方便众生模仿。因为众生学佛也是模仿的过程,众生最初根本不知道怎么样去做。然后菩萨显现成布施的样子,告诉你如果要布施,就应该这样做;然后菩萨显现持戒的样子,示现给你应该这样做......
众生看到上师、导师、善知识示现这种殊胜行为之后,就逐渐模仿。首先是很笨拙的方式去模仿行为,比如菩萨在放生的时候,大家都跟着去放生。至于深刻的内涵,最初的时候还不能体会。模仿的时间很长之后,模仿的方式从模仿圣者的行为,转而模仿圣者的作意、圣者的心。像这样就从模仿逐渐变成他自己内在的东西,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我们学习佛法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在讲《前行》依止上师的时候,也是模仿上师种种的行为。所以上师就是一个表率,是一种典范、样板。其他众生不懂得怎么修行,有一个模仿的对境之后,就逐渐通过模仿深入到法义的内涵中。
法义的内涵是很深的,如果没有通过自浅而深的方式引导,一般的众生很难一下子达到佛或者初地菩萨的境界。所以在凡夫境界面前示现生老病死有很大的必要。尤其是示现出离心、菩萨行,如果我们不依止上师、善知识,不依止菩萨,是无法得以模仿的。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模仿上师的种种行为。模仿上师的慈悲心、模仿上师弘法利生、度化众生的行为,模仿上师很多的美德。长时间模仿之后,我们就会越来越善巧,内心也就具足了上师的种种功德。所以上师善知识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善巧地逐渐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最初模仿的时候不是很善巧,可能会出很多差错,只是模仿外在的行为,所以作意并不一定和菩萨一样贤善,不一定有这么深刻的作意。但这也是一个过程,在菩萨的眼光看起来,这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刚开始做的时候,只是模仿他的行,不了知他的意趣、心髓等深刻的内涵。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也逐渐能深入到内涵中去,这也是菩萨引导众生一步一步走过的过程。
我们自己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着重外相,如僧团的穿衣、剃头等,当然这是入法的第一步。进来之后,慢慢学习出家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慈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逐渐深入到内涵中,就能够了知佛法原来是这种意义。
如果没有外在的形象,没有让我们由浅而深去做,我们永远进不了门。菩萨用很多种方法,并且他不让你知道他是在逐渐引导你,但是实际上他的智慧、大悲心是引导众生逐渐走向解脱道的。
因为众生的根基非常多,所以不能用一种方式调化,有些时候这些善知识显现在家形象,有些时候显现出家的形象。有些时候显现比较正常的行为,有些时候显现疯癫的行为。这都有很大的必要,都是引导众生趋向于究竟实相的。
通过这方面了知之后,我们就确定了菩萨就是众生之至亲。世间的亲人就是善巧地保护和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免受怨敌的伤害、得到种种的安乐,这就是亲友的意义。而众生的至亲就是菩萨。菩萨不会认为,这一类是我保护的对象,那一类是我打击的对象。菩萨打击的对象只有一种,那就是烦恼和无明,除此之外没有真正的怨敌,没有真正打击的对象。菩萨在救护众生、爱护众生的时候,是把所有众生都执为至亲的方式来平等地对待。
菩萨能引导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安乐的缘故,所以菩萨是众生的至亲。亲人做的事情也就是这个,让自己的亲人得到安乐。菩萨不单单是能够让众生得到现世的身心安乐,也能够让众生得到后世的安乐。不单单能够得到暂时的安乐,也能够得到究竟的安乐。这就是标准的众生的至亲。
不单单是和世间的亲人相似,而且远远超越了世间亲人能够做到的种种的事业和行为。所以这个叫做
“善巧以及悲殊胜”。
菩萨为什么能够作为众生的至亲呢?因为他有殊胜的善巧和大悲心殊胜的缘故。善巧就是四摄法,菩萨主要是通过四摄法[3]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让众生走向解脱之道。另外菩萨大悲殊胜的缘故,永远不可能在一刹那中放舍任何一个众生。
凡夫修行人受到很大的打击,遇到一些障碍,闹情绪的时候,大悲心的修行有可能中断。但是在初地菩萨的相续中,这种大悲是绝对不可能中断。没有任何违缘可以中断菩萨的大悲心,因为他已经现见了无分别智。和无分别智双运的大悲心一旦生起来,就再不会有任何世间的违品能够超胜于它,让它中断。
所以大悲心殊胜、善巧殊胜的缘故,菩萨能够作为众生的至亲。这是已生菩提心的功德,对应初地菩萨。
到什么时候菩萨没有生老病死?前面是以总的、笼统的方式进行宣讲,只要菩萨见到法性、佛性之后,就解脱了生老病死。有时我们会想,这是不是包括初地菩萨呢?因为有公案讲道,龙树菩萨显现上是被吉祥草割断头颅,而示现死亡。那到底他是不是有真实的业来受报,还是只是一种示现呢?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总是有一点疑惑。
从共认的角度来讲,龙树菩萨属于初地菩萨的代表。如果从“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和前面的“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来看,他应该是不会有粗大的生老病死,所以他是示现的生老病死。实际上他已经从自己的境界中解脱了,只是在众生面前示现有生老病死而已。就像导师佛陀已经彻底远离二障和二障的习气,但是在众生面前也示现生、老、病和最后的死亡,这完全是利益众生的示现。菩萨也如实知佛性的缘故,所以自己的境界也是解脱生老病死。从这个已生菩提心功德的颂词来看,初地菩萨也应该是解脱了生老病死,他只是在众生面前如是的示现生老病死,引导众生趋向于善法。
子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
前面讲了已经生起了菩提心,接下来讲怎么样趋入殊胜行。如何了知这个殊胜行呢?通过下面的颂词和注释中的意义,就可以知道殊胜行就是讲智慧和大悲双运的殊胜功德。通过智慧和大悲双运的行持救护有情的利益,叫做殊胜行。
菩萨的智慧也叫做殊胜行。菩萨的智慧本身能够超越整个世间的缘故,也是非常殊胜的;菩萨的大悲也是殊胜的,合起来还是殊胜的。所以菩萨以大悲和智慧双运的方式来救度众生,所以称之为殊胜行。住于世间却不被世间染污,这也是一种殊胜行。
彼者超越诸世间,依然安住于世间,
为利世间现世间,世间障垢无染污。
犹如莲花出于水,不为彼水所染污,
如是佛子生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染。
“彼者”,即二地到七地的菩萨。他们已经超越了整个世间,但还是通过大悲心的方式安住在世间中。为了利益世间,菩萨显现在世间,而世间的障垢没办法染污菩萨的相续,就好像莲花出于水,但是不被水所染污一样。如是佛子生于世间也不被世间法所染污,这里如实地介绍了殊胜行的功德。
首先“彼者超越诸世间”是讲菩萨的殊胜智慧。怎么样能够超越世间呢?菩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智慧[4]。二地到七地菩萨对于初地所现见的真实法性再进一步修炼,他的智慧确实非常超胜。
“超越诸世间”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超越世间的本体,二是超越世间的因。
一、 超越世间的本体。世间的本体是有法的状态,而二地到七地的菩萨能够如是的现见法性,并且通过不断修行的方式,使得证悟的智慧越加明显,所以他已经超越世间轮回的本体。因为轮回的自性属于有法的自性,而证悟是属于一种无分别智慧,是对法性的证悟,
所以从他现前法性的角度来讲,已经超越了轮回的本体。
二、 超越世间的因。显现世间的因是什么呢?非理作意。菩萨相续中产生究竟殊胜智慧的时候,虽然八地以下的菩萨都还有烦恼障的种子,但是他相续中因为完全断尽了非理作意的缘故,就超越了世间的因。
所以“超越世间”可以从因的非理作意和超越世间的本体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当然果也包括在里面。
“彼者超越诸世间”是从通过什么来超越呢?通过智慧来了知万法的真如,现见法界实相,如是就超越了以无明形成的世间的本体和它的因果。以上是智慧的超胜。
“依然安住于世间”,为什么菩萨超越了世间之后,还会安住于世间呢?就因为相续中有殊胜的大悲心的缘故,所以他虽然超越了世间,却不会住在自己的境界中,因为菩萨了知很多众生还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
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就好像母亲对待她唯一的爱子一样,割舍不下,不管到哪个地方,她的心中爱子的地位都是最重要。虽然她在做其他事情,但是心无时无刻都在挂念自己的爱子。同样,菩萨也是把一切众生放在心上。之所以他能成为菩萨,也是因为他把众生放在第一位的缘故。如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这种修行方式是永远得不到菩萨位的果。只有在最初的时候,就把众生放在第一位,然后通过这样的修行,才能够获得菩萨果。由果推因就知道,他已经获得菩萨果位,那么他一定是把众生放在第一位,他修行也是为了救度众生。
菩萨已经超越了世间,但是会不会有这种情况:我现在已经超越世间,最初的修法只是我超越世间的一个方便,我是利用众生来修道?绝对不是这样。菩萨不是利用众生来修道,然后获得果位之后,就不管众生,他没有这样投机的心理。他内心中的确是为了利用众生才修道。现在他已经超越了世间,获得了救度众生的功德,他更加愿意安住在世间中。
母亲出去工作,是为了让儿子过得更好,她的发心就是这样。当她通过打工赚到了钱之后,有了支配这个钱的权利后,她会不会说现在我有钱了,就根本不管我的儿子?绝对不可能这样。她会把挣到的钱马上去买儿子喜欢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财富带来的安乐。
所以菩萨通过修行获得出世间的财富之后,也绝对会把这个财富用来利益众生。他本来就是为了众生去赚取这个出世间的财富,现在他已经赚取到了,肯定是把这笔财富用在众生上面。所以说他会依然安住于世间,大悲心决定了他绝对不可能趋向于寂灭。
“为利世间现世间”,他为了利益世间的缘故,一定会显现在世间中。如果要利益世间,高高在上是不可能的,他必须要显现在世间人群中。为了度化人,显现在人群当中;为了度化狗,就显现在狗群当中。
虽然显在世间,但世间的障垢也没办法染污他,这就是一种善巧方便,叫做智慧和大悲双运的殊胜行。这个殊胜行就体现在超越了世间,却安住世间,安住世间的同时也不被世间的垢障所染污,这就是菩萨的一种殊胜行。
这种殊胜行世间人是没有的,世间人是安住在世间当中,但是被世间的垢障所染污。声闻也没有殊胜行,因为声闻超离了世间,但是他绝对不安住世间。只有菩萨超越了世间,又安住世间,同时却不被世间所染污。因为在他的相续中,有殊胜的智慧和大悲双运无二的功德缘故,才能做到安住世间,但是根本不被世间的垢障所染污。
菩萨的智慧已经了知这些所谓的垢障是空性,一切万法的本体都不存在或者说如梦如幻。所以众生面前的垢障在菩萨面前根本就不成为垢障,或者说垢障就是真如,或者说垢障是如梦如幻的。他有这样高的智慧来看破这些垢障,所以能够束缚众生的垢障没办法束缚他。
在《开启修心门扉》当中讲到一个蜘蛛网的比喻。蜘蛛网能粘住一般的小虫,但是绝对粘不住大象。蜘蛛网具有能粘的自性,能够捕捉到这些力量小的众生。世间的垢障就像蛛蛛网。我们觉得物欲横流的世间是这么的污浊,但是这么污浊的世间是在谁的面前显得污浊呢?是在众生面前显得污浊。众生觉得诱惑力太大了,没办法超越,一定是会障碍众生修道的。就像对于小昆虫而言,蜘蛛网是致命的打击,是无法突破的障碍。
但对于大象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障碍。
同样,世间当中的种种显现对菩萨来讲,根本不算什么障碍,轻而易举就突破了。或者对他来讲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就像虚幻的网络世界一样,执著的人认为它就是真实的,如果有智慧就会知道网络世界是不存在的,甚至都不存在突破蜘蛛网的问题。
为什么不存在呢?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有,是你执著之后,沉溺于这样的虚幻世界当中,觉得这些都是存在的。你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成家,在网上干很多事情,觉得都是真实的。但是对其他人来讲从来就没有。所以不存在障碍,也不存在其他自性。
菩萨就具有这样的智慧,我们认为实实在在的轮回,实实在在的垢障,在菩萨的眼中本来就没有。本来没有的东西在众生面前成为垢障,而在菩萨面前不存在所谓垢障,也不存在被染污的问题。菩萨有了这种智慧后,通过他的神通、智慧真实游戏世间,对他来讲就是游戏一样。小孩子的游戏在大人眼中就是一种游戏,根本不会对游戏产生任何执著。世间人智慧很小,心力很小,才会对世间这些东西牢牢执著,就像小孩子对玩具非常耽著,而大人对玩具一点都不耽著。
凡夫人对轮回当中的妙欲,对能产生所谓安乐的钱财、地位等等,都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菩萨眼中,没有什么所谓重要的问题。这些东西就像小孩儿的玩具一样,小孩对他的变形金刚、火车再执著,在大人眼里就是玩具,没有任何值得追求的意义。凡夫人所执著的一切,放不下的感情、财产、地位、名声等等,在有智慧的菩萨看来就跟小孩的玩具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他怎么可能被这些东西所障碍住呢!他有甚深的智慧,绝对不可能被这些东西所沾染。他已获得大人一般的超胜智慧,再回到小孩团体中,可以陪小孩做游戏,但是绝对不可能对小孩的东西产生丝毫的耽著。小孩子当中的恩恩怨怨,对菩萨来说绝对不成为丝毫的障碍。
菩萨看众生的恩恩怨怨,是非常悲悯之处。
世间障垢没办法染污菩萨的相续,就像莲花出于污水中,但绝对不会被污水染污一样,如是佛子生于世间,也绝对不会被世间法所染。原因如前所述。
我们在宣讲时,似乎把智慧和大悲分开来讲了:智慧的缘故超越世间,大悲的缘故超越涅槃寂灭。实际上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菩萨的智慧是双破于二边的。以菩萨的智慧,会不会超越了世间之后,还有一个没有破掉的涅槃?在菩萨无分别的智慧当中,轮回的自性和涅槃的自性是平等的,能够看破轮回的自性,也就看破了涅槃的自性。当菩萨获得了无分别智慧,单单从菩萨智慧本体而言,他也是绝对不住于涅槃的,因为没有一个可住的涅槃。在他的无分别智慧中,轮回的自性是幻化的,涅槃的自性也同样不成立,他已经获得这种智慧之后,是双破于轮涅的,轮回的自性也破掉了,涅槃的自性也破掉了。所以单单从智慧的角度来讲,菩萨既能超越轮回,也能超越涅槃,即便不加入大悲的因素,菩萨也绝对不住于涅槃当中。
菩萨的大悲也是一样的。菩萨大悲心与一般世间的大悲心是不一样的,世间的大悲心是处于准备位,没有真正的无分别智慧作为本体。而菩萨的大悲是现前无分别智慧之后引发的大悲,这种大悲不单单是大悲,其实也是智慧的本体。所以单单从菩萨大悲心的角度来讲,即便不说智慧,菩萨也绝对不住于世间,也不住于涅槃。
但是为了突显菩萨的智慧和大悲两个侧面,对于我们后代修行者而言,既要修大悲心也要修智慧,这样就可以做到住于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污。
我们为什么要分析菩萨的境界[5]呢?实际上作为初学者,内心当中有一种疑虑:如果我放弃自己的修炼,会不会感受很强的痛苦?我现在大悲心还不强,观察众生的痛苦,我自己会觉得很痛苦,会不会大悲心越修下去,我的痛苦越来越增长?最后成为菩萨之后就永远被痛苦纠缠住,而没有办法获得快乐了呢?学习这些颂词就可以打破初学者的这些疑虑。
这些疑虑是根本不需要的。我们担忧成为菩萨之后会永远痛苦,这个情况是不会出现的。此处讲“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初地菩萨证悟了不变法界真如性之后,是没有生老病死的,可以示现生老病死,而且现在世间当中不被世间垢障所染污。这就是告诉我们,尽可以放心大胆地修持殊胜的菩萨行。痛苦只是在凡夫位时,一旦获得菩萨果位,所谓广大无边的轮回,度不尽的众生,众生的痛苦无边无尽,必须舍弃手脚修持安忍等等,这些方面对菩萨来讲没有一点点痛苦的自性。
我们没有证悟法性,没有到达菩萨果的时候,觉得又要施手、施脚,又要挖眼睛,非常恐怖。但是学习了菩萨境界之后,就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因为对于菩萨而言,根本没有丝毫的生老病死的痛苦。比如我们看大德病得很重,但是他只是示现痛苦,他自己的境界中没有丝毫的痛苦。
因此,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生起菩萨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放心地去修炼入世的加行。进入世间,安住世间度化众生的心,通过学习这些教言之后,就可以完全稳定下来。这也是我们要学习菩萨功德的原因之一。我们了知之后可以对菩萨修行的功德产生随喜,随喜本身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也可以帮助我们坚固修道之心。
子三、获不退转之功德
第八地、第九地获得不退转功德。为什么叫不退转?我们不能从字句上理解“不退转”,有些人理解为八地菩萨是不退转地,所以七地以下都会退转到轮回当中。这种理解不是不退转的真实义。不要说八地,获得了初地就绝对不退转轮回。那么为什么说八地才不退转呢?这里的不退转,是不退转于有相有功用行。我们再再讲过这个概念,在七地以下是有相有功用行;七地是无相有功用行;八地是无相无功用行。在七地以下,或者有相或者有勤作,到第八地是无相也无勤作。所以到了八地时,就永远不可能再通过相状、勤作的方式去修行,这是不退转的意思。
八地也叫不动地。不动地就是到了八地之后,永远不会再被分别念所动摇。因为八地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八地菩萨出定位之后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出定位时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哪里还有分别念去动摇呢?再不可能被分别念所动摇,所以叫不动地,即无勤作、不动的意思。
所以,千万不要理解为八地是不退转,七地以下还有退转轮回的可能性,这是不可能的。不退转的主要特点就是无相无功用、无勤作。
行持利他之事业, 智慧恒如火炽燃。
寂灭静虑之等持, 恒时入此定境中。
八地菩萨是行持利他事业。在行持利他事业时,因为是无相无功用的缘故,他的度化众生的智慧犹如烈火炽燃一样。而且像干柴着火一样,被烧着时非常快,通过无勤作、无功用的方式马上就可以熊熊燃烧了。菩萨利益有情的时候,他的智慧是非常非常明显的。因为智慧这么明显的缘故,他在利益有情的时候也是能够利益所有的众生。
上师的注释中引用了麦彭仁波切的《大乘经庄严论注释》的一段话,比较了胜解行地的菩萨、八地以下的菩萨和八地以上的菩萨通过四摄法成熟众生的方式。
比如胜解行地的菩萨度化一百个众生,他的四摄法能够成熟的众生只是一少部分,可能是有七八个或者有十来个。他通过四摄法能够成熟的众生就只有这么多,因为他的智慧还没有到达一种任运的状态,还是非常有功用的。功用越大,效果就越低。这个方面和世间的看法不一样,世间的看法是功用越大,可能成就的概率就越高;没有功用,当然就没有成就。这个功用和世间的功用不是一回事。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功用越大、执著越大,发挥的效果也就越低,成就的概率、效率就非常低。胜解行地的菩萨没有任运的智慧,虽然他热情很高,也有一定的善巧方便,但是有功用行的缘故,成熟的众生只是一小部分。
从一地开始到七地菩萨之间,已经现前了一部分的法界实相,但是还是属于或是有相行,或是有功用行。
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通过四摄来成熟众生时,大部分的众生能够成熟,比如五六十、七八十个众生可以成熟。而一小部分的众生仍然是没办法成熟的,因为他仍然还是有勤作,或者有相有功用的方式。
八地菩萨通过四摄法来成熟众生时,百分之百都能成熟,因为他有无相无功用的行为的缘故。有这样智慧的缘故,他的智慧犹如火炽燃一般。从这个方面我们了知了,越无相、越无勤作,越能够广大地利益众生,因为这样一种勤作,就代表是一种执著、一种相执。我们这样一种众生为什么没有办法发展我们内在的这些神通、妙用?为什么没有办法发展我们内心当中的本具的这么大的佛性功德呢?就是因为执著障蔽了、相执障蔽了。不是其他一个东西障碍了,是我们的执著障碍了,或者人执、法执、或者其他的相执障碍了。我们的执著很强的缘故,我们就根本没办法显现一点的妙用。当我们修定的时候,我们执著放松一点,或者我们修持空性的时候,执著放松一点,出离心、菩提心、禅定这些神通和妙用,会慢慢慢慢或者一分、或者多分地显露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越放松、越不执著,就能越靠近正道;越执著,就越不那么容易靠近正道。
很多地方都是讲,修道如果不放弃我执,这个修道是没有办法解脱的;如果放弃我执、放弃这样一种心的执著,它反而会现前实相。这其中的原因在其他经典当中是讲得非常清楚的。
这个方面就是讲八地菩萨的智慧犹如干柴着火一样,没有什么功用就可以炽燃。烧过火的人都知道,有野营经验的人也知道,在野外生火或者在家里面生火时,如果柴很湿,要把很湿的柴烧着,这个是有功用的,而且这个功用非常大。去烧火时,浓烟滚滚会搞得我们眼泪盈眶,非常的不舒服,而且烧着之后还要不断地护持它,一会儿可能又灭了,又要去吹它;如果是干柴,很轻松就可以烧着了,根本不需要在那儿吹火等勤作。所以,只有把这个柴彻底地熏干之后,烧起来才是比较愉快的,才是比较舒服的,这个叫无功用。
所以,八地菩萨的智慧就像干柴着火,其他的智慧就像湿柴着火一样,有功用和无功用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寂灭静虑之等持,恒时入此定境中”,菩萨在救度众生的时候,他的能够寂灭一切烦恼的静虑等持非常超胜。他的无分别智慧已经获得自在了,能够恒时地安住在定境当中。
“恒时入此定境中”就是说他有这种能力恒时入定。在《入中论》讲到八地菩萨的定境非常深,如果佛不劝请他出定,就会一直安住在定中直至涅槃了,有这样一种说法。但是实际上八地菩萨会不会涅槃呢?是绝对不可能涅槃的。为什么说如果佛不劝请他出定会涅槃呢?就是赞叹他的寂灭的等持、无分别智慧相应的禅定非常深。八地菩萨不可能不出定利益众生,在初地的时候他都是要这样利益众生,八地的时候不可能又返回到小乘的寂灭当中去了。这是从菩萨的智慧很深的角度进行赞叹的。他的证悟很深,需要佛让他出定来利益众生,而且佛从其他方面告诉他还需要继续地精进,因为还没有得到佛果的缘故。
所以八地菩萨一方面利益众生,一方面能够恒时地入此定境当中,智慧和禅定功德都是非常非常超胜的。
《经庄严论》中讲,八地还有一种功德,叫作“一行道”。八地以下都是别别的他相续,你在修法布施的时候,其他菩萨不一定在修。但是到了八地,已经无分别智了,相当于一个人一样,整个世间所有的八地菩萨的心,从无分别的角度来讲,已经变成一味,没有入出定位的差别,也是泯灭了自他相续。(当然和佛来比还是有微细的差别的。但是对于七地以下的菩萨来讲,他们的相续相当于一个相续。)所以一个八地菩萨修一种法,所有的八地菩萨都同时地修这种法;一个八地菩萨增长功德,所有的八地菩萨都能增长功德,相当于所有的八地菩萨一起共修一样。他在一刹那当中累积的资粮,下面地要很多劫才能够积累。所以他越修越快,成佛的速度根本不是下面诸地菩萨的功德所能比拟的。
就好像大海中的船,把帆扬起来之后,通过风的力量,一天当中所行驶的路程,在陆地当中要几百年才能够行驶。同样,八地菩萨有这样一种无勤无功用等很多超胜的行为。以上讲了八地菩萨不退转的功德。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从小乘的角度讲,今生当中必定会获得阿罗汉果的称之为最后有。大乘当中,十地超过之后就会成佛,再没有比十地更殊胜的学道功德,所以十地称之为最后有。
[2] 声闻缘觉是通过佛陀讲经说法之后证悟了法性,是佛语所生,即是佛的语子。
[3] 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
[4] 既有见道的智慧,也有修道的智慧。
[5] 初地菩萨的境界,没有生老病死而示现生老病死;菩萨殊胜行的境界,现于世间而不被世间法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