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主要是宣讲如来藏,通过七个金刚处安立如来藏如何安住、如何修持和现前。首先宣讲了七金刚处的所得。所得实际上是确立一种殊胜的目标,即修持佛法究竟的所得是现前佛法僧的自性。佛法僧是一体三宝的殊胜自性,如果要现前这种自性,必须要具有因缘,其中因是如来藏,缘就是他相续的菩提、功德和事业。
现在抉择的是一切有情相续当中本来具足的近取因,即如来藏。每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所以每个众生都能够现前佛法僧三宝。助缘可以从两个方面讲,总的方面而言是他相续的菩提、功德和事业,是恒时安住的,因为佛现前菩提等的功德,所以他也是无为法的自性。以上是从总的方面来讲,因也是恒时具足的,缘也是恒时具足的。
但是因缘都恒时具足,为什么一部分众生可以很快值遇三宝,一部分就没办法值遇?这个可以从第二方面——分别的角度而言。有些众生具足一定的福报和因缘,可以值遇佛陀的化身、教法等,然后通过不间断教化,内心当中的种性开始苏醒,进入修持之道;而一部分的众生显现上客尘非常深厚。如来藏的本体虽然是恒时具足,但是现相有法时,如来藏的现相从他自己来讲没办法真正地起作用。
他相续的菩提、功德和事业虽然也是恒时具足的,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福报因缘,也无法值遇。就如地上不存在水时,天月的影像也没办法显现于水当中一样,一切有情虽然恒时具足近取因,但是这种近取因被覆盖了,没办法现前。
所以,虽然因缘从总的角度来讲是恒时具足,但是一部分众生能够值遇修持佛法,一部分众生就没办法值遇。能够值遇清净的教法,能够产生信解,能够有修持的机缘,这是福报的显现,这也是上师三宝的加持。方方面面因缘聚合之后,才能够真正地学习教法。所以学习、实践教法也不是无因无缘、随随便便、偶然遇到就可以学习的。
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如来藏,,对如来藏有信解,相当于一部分的种性苏醒了。但是如来藏的种性要进一步开发、进一步显露的话,还必须要精进。第一个方面前面讲过了,方法要正确。如果方法不正确,虽然精进,也是离目的地越来越远,还是没办法到达目的地。所以首先我们要通过学习《宝性论》的金刚句来确立目标,掌握殊胜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方法掌握之后,对方法的方方面面要通达,对基道果都要有清晰的正确的了知。怀疑、增益、损减遣除之后,从内心当中生起一种非常清净的正见。有了正确的清净正见之后,再加上非常精进的修持,就可以很快现前如来藏的自性。这方面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也是必须要了知的。
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这么多的众生都没有遇到这样清净的正道,而我遇到了,这是非常稀有难得的。既然是稀有难得的,就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得到的,既然已经得到了,怎么样在教法当中得到最大的收获也是平常经常要思考的。还要思考:我现在还处于凡夫的身份,如果现在没有好好地抓紧时间修法,没有认真对待修行问题,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有的时候觉得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能活到七八十岁,但是现在观察我们自己的身体,很多都已经三四十岁了。几十年的光阴不注意一下子就过完了,这方面需要警醒自己。
汉地的大德说,你们这些出家人,刚刚出家,脚跟还没有站稳,已经过了二三十年了。这些古代的大德对于我们这些修行人提出这样的警示,是非常有力量的。
我们不注意,一年已经过了,两年也过去了。有些汉地的大德,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会提醒自己,今天又没有得到证悟,又过去了一天,离死亡又近了一步。他觉得没有得到证悟,又空过了一天,想到这里会痛哭流涕。其实这些大德每天都在精进于修习佛法,在证悟的因方面没有空过。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不注意,就有可能空过的。空过就是在无所事事当中消磨时间。
如果自己在法义当中,能够好好修行,在发心事情上面,能够好好地精进去做,那么对自己的证悟也是在创造殊胜的因缘。所以尽量不要空过,该做的事情要好好做,该看的书要好好看,该修的这些法要好好地修持。
总而言之,要按照上师的教言,精进地去实践,这是肯定的,也是靠近如来藏殊胜的因。
现在我们宣讲的是如来藏当中的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种比喻。现在讲第二个——十个意义,讲的是不变义。不变义分为三个内容:不净位不变,不净净位不变和清净位不变。现在讲第二个方面——不净净位不变。这个方面讲两个问题,现在讲第二个——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为五个方面。前面三个科判分别讲了初地菩萨功德,二地到七地的功德,第八地第九地的功德。
子四、成最后有之功德
“最后有”,不是随随便便都能叫的。小乘当中的最后有就是无论如何在今生当中一定能证悟阿罗汉果的。其他经典中讲,最后有就是在轮回当中最后一次受生。这种最后有的人在今生当中,无论如何都会证悟阿罗汉果,中途夭折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在公案当中,小驼背阿罗汉最后是饿死的,但是在他没获得阿罗汉果之前,虽然也经常感受饥饿,但是绝对不会中途夭折。最后有的功德还是非常稀有、非常殊胜的。
大乘的最后有是讲在变易的最细微的生死当中的最后一次。粗的生死也好,细的生死也好,都已经超越了。大乘的最后有者是指十地菩萨,十地菩萨这个果位一旦度过之后,就成佛了。十地菩萨是佛的补处,有学道的末尾,马上要登入佛地的阶段,也是成佛的真正的最近的因。
此处的最后有就是十地菩萨,讲他的功德。
以宿善愿推动力,及离一切分别故,
为令成熟诸有情,十地菩萨无勤作。
说法以及现色身,利行及与诸威仪,
何者以何如何调,此者如是皆通达。
在三个颂词当中,首先讲十地菩萨利益有情是无有勤作的。第二个颂词讲的是,利益众生没有任何的障碍。第三个方面主要是给我们下的结论。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怎么样以无勤作的方式来进行安立的。
“以宿善愿推动力”,菩萨利益众生也好,佛利益众生也好,实际上都需要因缘。因主要是有情相续当中的善业,他的善业必须要成熟。虽然有情的如来藏是恒时都没有变化过,但是堪为调化的根器方面需要一定的因缘。从都具足如来藏的角度来讲,每个众生都是所化,但这个是间接的,是一种远因的所化。要成为直接的所化,也就是当前成为所化,必须要有一种殊胜的善业成熟,这是有情需要具足的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能调化者相续当中有一种宿愿,即从无始以来救度有情(从菩萨的角度而言,肯定是已经完全具足的),从发心开始,中间修道,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这是从总的宿愿来讲的,还有一种宿愿力是分别来讲的。比如,菩萨和张三的因缘。以前张三曾经遇到过他,他们二者之间结下一个缘。菩萨就发愿:“以后要度化你。”这是分别的善愿。这种宿愿成熟之后,张三一定会成为他的直接所化。所以和圣者结缘,这些都不可能是空耗的。
虽然一切众生都可能在和菩萨主动或者被动的方式结缘,但是自己以主动的方式去做一些承事、供养等清净的事情,和菩萨的缘更深,就能够更加迅速地得以调化。因为度化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不是菩萨一厢情愿。如果是菩萨一方面的事情,那就根本不需要观待众生需不需要,有没有这样一种因缘,是不是可以度化,只要他自己有这样一种条件就可以了。但是度化众生,要让众生相续成熟,毕竟是两个方面的事情。菩萨要做的事情,第一个要发愿度化众生,第二个,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想方设法地来让众生累积起堪能直接调化的因缘。
这个就是一种预备位。众生成为菩萨直接调化之前,可能要几世、几十世当中,断断续续地或者一点一滴地积累堪能被调化的因缘。积累很多世之后,一旦因缘成熟了,善根累计到达了堪能被调化的程度,就会显现为直接变成菩萨的弟子,以弟子的身份进入正道。这个方面就是从菩萨的角度来讲“以宿善愿推动力”。
“及离一切分别故”,十地菩萨远离一切分别。八地菩萨入定位时是离开一切分别,出定位后八地菩萨都是以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到十地的时候,可以说是远离一切分别的。这个“离一切分别”是观待下面而言的。针对于佛而言,菩萨的相续当中的无明习气,还有一些非常微细的二取分别念没有真正地断尽。所以针对佛而言,还不能叫做“离一切分别”。但是,针对于下面的有情来讲的话,他可以说是离开了一切分别了。
“为令成熟诸有情”,一方面菩萨有善愿,他的善愿力非常殊胜;一方面他离开了一切分别勤作,为了让有情成熟,十地菩萨通过无勤作的方式现前殊胜的事业,他救度众生的方便已经到达极致了。前面我们分析过了,如果有分别、有勤作,事业一定是有局限的;到达无分别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局限,也不需要去作意哪个众生该调化,哪个众生不该调化。
在共同乘当中,在具有分别心的众生面前显现时,佛也会思考、作意:首先度化哪一个。佛在六时当中会观察:谁得度的因缘成熟了,谁正在受苦等等。但这只是一种描述。实际上从他的智慧角度而言,他内心当中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分别心。
如果有这样的分别念,他一定有勤作。有勤作就有局限性,不可能普遍度化。在离开分别无勤作的情况下,才能够真实地在一切有情面前适时地显现。天月是无分别的,地上的水器如果次第呈现,那么月影就次第地显现;地上的水器是同时呈现,天月就同时显现。无分别的缘故,就可以有这样任运的示现。如果有分别就不可能有,无分别才可以做到。菩萨是无分别的缘故,如果所化的有情根性次第成熟,他就次第地教化;一大批弟子的根性同时成熟,他就同时地呈现。这是没有任何分别念的。
“为令成熟诸有情”,为了成熟有情相续,十地菩萨以无有勤作的方式度化众生。这方面是安立菩萨无勤作。
下面讲菩萨是以无有障碍的方式来度化有情。
“说法以及现色身,利行及与诸威仪”,菩萨在度化众生时有语业和身业,语业是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度化众生;对于一部分众生是显现身业,就是显现色身或者其他利益众生的行为,还有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
“何者以何如何调,此者如是皆通达”,对于调化者是何者,通过什么样的身相来调化,通过什么方式来调化,菩萨都是完全通达的。
十地菩萨是补处菩萨的身份,他是等觉,赐予成佛的身份,所以他的智慧非常超胜。十地菩萨又叫法云地菩萨,他能够像云一样普遍地给众生降下法的雨水,成熟一切有情。可以说他对于调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已经完全通达了,他的智慧是非常圆满的。
首先是以说法的方式度化众生。佛陀主要的事业是说法,十地菩萨真正度化众生也是通过说法的方式来调化的。只不过说法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时候是通过语言,宣讲文句的方式来说法;有的时候是通过手势来说法,比如有的弟子是通过手势来证悟;有的通过其他的表示来证悟;有的时候是加持虚空、墙壁、山河大地等来说法。这是通过说法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九地菩萨能够获得四无碍解[1]。佛陀是圆满具足四无碍解。声闻、缘觉在得到阿罗汉果位时也具足四无碍解。在菩萨当中,支分的四无碍解都具足,但是,比较圆满的获得四无碍解的功德是到第九地的时候。当然十地是更加圆满的方式具足。因为相续当中有四无碍解的智力的缘故,十地菩萨在讲经说法时得心应手、非常自在。
菩萨掌握四无碍解的缘故,在讲经说法时就能够如理如实地辨别。如果对于法义词辩都已经完全掌握了,讲法的的确确是非常任运的。对于一切众生,他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调化。
以上是从菩萨自己的身份来讲,说法的方式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有些人会想:既然菩萨具足这么大的功德,为什么有些高僧大德好像显现上面只懂本民族的语言,不懂其他民族的语言,需要配合翻译,这又如何解释呢?这方面好像有一点说不过去。
如果菩萨直接是以清净菩萨身份来度化众生,就不可能受到这些局限。比如说佛通过现前正等觉的方式度化众生时,就会显现佛的功德;如果他显现一般凡夫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他就不一定显现菩萨的清净功德了。菩萨本来是一种清净的色身,但是显现在人间时,和一般的血肉之躯是一样的。他要显现成凡夫的善知识,就不一定显现菩萨本具的功德了。他虽然是具足的,但是显现这个身份时,要跟随众生的方式来度化。所以菩萨有的时候不一定把所有功德都显现出来。语言方面也是有这种示现。
有的时候我们会想,菩萨在说话、讲法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我们认为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一方面可以说这是一种示现、一种化现;另一方面,从世间的眼光来看,他既然显现为凡夫善知识的身份,就允许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是他示现为凡夫人的一种特色。菩萨显现为凡夫的时候为什么会生病?出现这样的状态,我们的分别念是可以接受的。同样道理,他既然示现凡夫的形象,也允许出现这样的错误。
从世俗的层次看,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他是十地菩萨或者佛的本体,但是示现在我们身边时,他并没有示现成十地菩萨的样子,没有把他的本性完全显现在我们面前,他是跟随我们的根性来显现的。我们自己是具有很多的疑惑、分别念、错误,所以在我们面前,他就示现成出现一些错误的善知识。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讲,他又是超胜我们的,这方面是菩萨非常稀有的示现。
益西彭措堪布以前写的《如何依止善知识》当中讲:示现成什么样的上师,主要是看他所化的众生具足什么样的福报。如果所化众生的福报非常圆满,示现的上师功德方方面面可能都是很圆满的;如果所化的弟子根性普遍比较低劣或者不那么优秀,在他们面前示现的善知识,从显现上来讲有可能缺陷比较多一点。
就好比是水器,水如果很清净,那么显现在水器当中的月影就肯定很清楚;如果水很脏,月亮虽然会显现在水中,但是月影就显现得比较污浊,不会非常清楚。并不是月亮变了,而是跟随水在变,水器是三角形的,显现的月影也可能是三角形的。如果水器有缺陷,显现出来的月影就有缺陷。
同样,如果所化的弟子福报、善根缺陷很大,那么在其面前显现的善知识的形象,跟随其根性,缺陷就很大;如果所化弟子的福报善根非常清净深厚,显现的形象就非常殊胜。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佛降生的时候,显现的是佛的化身。从比较普遍的角度来讲,他是非常圆满的,十全十美,相貌、智慧、显现神通等方面都无可挑剔。为什么会这样示现呢?因为当时众生的福报善根都非常深厚,所以感召了一个如此殊胜的善知识。后来,众生的根性越来越恶劣了,所感召的善知识就出现我们认为的这样那样的缺陷。并不是佛本身有缺陷,而是所化的根性出现了变化,调化众生的方式也相应地出现变化。
最好理解的就是水器,如果水不干净,显现的月影就只有这样。水很不干净,但是显现非常清净的月影,这从因果的角度来讲,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所以,虽然佛菩萨具足功德,但是在我们凡夫众生面前不一定这样示现。
第二个方面讲“现色身”,十地菩萨显现各种各样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有的时候是显现在家的形象,有的时候是显现出家比丘的形象,有的时候是示现寂静的身相,有的时候是示现忿怒的身相。他观察到什么样的身相能够调化众生,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份。
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虽然他们本体上是佛,但是按照一般共同乘的讲法,显现成十地菩萨的形象。弥勒菩萨在释迦佛出世的时候也降生了,当时是现为比丘形象。后面上升到兜率天的时候,显现为天官的形象。观世音菩萨有的时候显现为天官,报身的服饰,没有显现为出家的形象。文殊菩萨当时在佛出世的时候,也跟随在王舍城降生,显现为比丘形象,后面在五台山住持道场的时候,则显现为在家形象。但是这只是从某个角度,某个阶段来进行判断的。
实际上这些菩萨跟随不同的所化,显现为不同的身相。什么样的形象能够度化众生,就显现怎样的形象。
有些人容易对出家的形象产生信心,那么菩萨就显现为比丘的形象,让他去观修、供养。有些时候众生能够对于报身形象产生信心,菩萨就显为报身的形象。有的时候,众生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寂静身相这么调柔,这么殊胜,就产生信心了。有些时候寂静的身相不能调服的时候,就显现为忿怒的身相。观世音菩萨显为马头金刚,二者之间差别非常大。我们很难想象,马头金刚是观世音菩萨显现的,实际上的确是他显现的。文殊师利菩萨也显现为大威德金刚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所以他所现的身相都是跟随众生的需要。
但是众生并不肯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身相,而是菩萨通过殊胜的智慧照见他相续当中的善根之后,示现成不同的形象。有的时候观想寂静的相,有的时候观想忿怒的相。在不同的时间当中,可以做不同的殊胜事业。
尤其是当我们相续当中的罪障、我执根深蒂固,非常深重,通过寂静的相无法调服的时候,直接观修忿怒身相很快就可以清净。忿怒的身相不是一般的发脾气,而是智慧殊胜妙力的显现,有不共的作用。所以身相也是跟随众生的需要来示现的。
“利行”就是讲做利益众生的行为。上师以前也讲过,上师善知识喜欢做什么事情,他就经常讲,比如善知识非常喜欢放生的话,他就经常强调放生的功德;非常喜欢持戒的话,就强调持戒的功德;喜欢闻思的话,就强调闻思方面;喜欢修行的话,就强调修行方面…… 不管怎么样,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行为,都会如是地示现。这方面是示现利益众生的行为。
比如放生时,善知识就可以大规模地和其他众生接触。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众生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可以和他们结缘。通过加持的方式,或者菩萨眼睛看到它,或者通过手摸到它们,或者通过语言、咒语加持它们。如此方式利益众生在人间是不可想象的。
法王如意宝也讲过,高僧大德的事业即便很大,有的时候好像也不如世间的明星的崇拜者多。所以菩萨在人间和几十万几百万结缘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放生过程当中,每天放几万几十万,几个月下来,结缘的众生是非常多的。
所以菩萨通过放生的方式,直接给这些可怜的没人管的众生做利益,这也是一种利行。菩萨通过方方面面的方式,有时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有的时候是我们看不到的,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接受,有的时候我们不能接受。
总之,通过一切的方式对众生做利益的行为,是十地菩萨的工作。
“诸威仪”就是行住坐卧。菩萨也通过行住坐卧的方式来度化众生。菩萨的威仪非常调柔,比如行走很寂静,别人一看到马上就被折服,马上就生起信心;法王通过睡觉的方式利益众生。如果是一般的修行人天天睡觉,没有人生信心的,但是他每天睡觉,别人就说每天睡觉利益很多众生,有的时候睡一觉之后做一些授记。
第三世多竹钦活佛的传记当中,别人问他授记的时候,他都是在梦中示现。比如他的一个经师问他能活多少年。他晚上做梦时打开一本书,书中说你的瑜伽士经师还能活五年,不会超过这个年纪。结果五年之后他的经师就去世了。还有佐钦寺的人问他的弟弟白玛多吉能否管理寺庙。他也是做一个梦,梦中授记白玛多吉能够管理寺庙直到去世,之后他的弟弟一直当寺庙的管家。他在梦中示现很多这种授记。
所以菩萨可以通过睡觉的方式、走路的方式、坐的方式等以无有阻碍的方式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这些十地菩萨的示现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何者以何如何调”,“何者”,即哪些人是能够被调化的。前面我们讲过,虽然一切众生都是他的所化,但是成为直接的所化和成为间接的所化还是有差别的。
有些是以直接摄受为弟子的方式来教化的,有些只能够结缘,下一世再调化,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属于发愿的……有很多种情况。针对一部分根性成熟的,菩萨就直接显现成讲经说法,或者就以修行的方式直接调化;如果没办法直接调化,也有可能显现成施主的方式,给上师做一点供养、给善知识菩萨做一点事情。
按理来说,直接能够接受上师教法的,直接能够修持的,就是直接的所化了。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注意的话,就容易搞颠倒。当然不是说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情况,真正上师在讲法的时候,他没认为这个是直接调化,他认为每天在上师身边跟上师说点话,和上师在一起坐一会,才是直接调化。这个不是直接调化。如果真正能够直接调化,他就会给你讲法让你去实修,从这个方面很快就可以调服你的心。如果还不能修法的人,上师可能示现和你经常讲话,让你经常做点供养,经常做一点事情。这些方面是间接调化,因为你的根性还没到达可以直接给你讲教言,直接给你讲窍诀,让你去实修,让你去现证的阶段。
因此能够在上师座下听闻佛法,能够接受修行窍诀的,应该是直接的所化。前面讲过,这方面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来的,是具有很殊胜福报的。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何者能够调化,菩萨知道得清清楚楚。菩萨绝对不可能过了时间去调化,或者还不到时间去调化。所以时间成熟的时候,适时地显现在他的身边,或者显现在他的相续当中去调化。
就像水器一样,什么时候水具足了,什么时候月影就显现了,过了两个小时月影才从水中出现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同样,什么时候众生的福报成熟,什么时候就在当下显现一个善知识度化众生。
这个方面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自己很难以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菩萨很清楚什么时候可以调化。主要是任运、无分别,这个方面是他最不共的功德。
然后是以何种身相来调化。这个众生需要通过什么样方式来调化呢?如果通过显现成一位出家的善知识可以调化的话,那么他就会示现成一位标准的比丘,而且他的戒律、行为非常清净,他会显现成这样一种方式来调化众生;如果弟子喜欢不是那么规矩的一种身份,那么他就显现一个不是很规矩的身份来度化他。这些方面也是我们没办法思考的、不可思议的。
“如何调”,怎么样调化弟子,菩萨也很通达。比如玛尔巴尊者很清楚怎么调化米拉日巴尊者。玛尔巴尊者拼命地折磨他,每天都让他修房子,然后又说喝醉了,没观察清楚等等,让他拆掉。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化他,强迫性地清净掉他相续中的业。通过这个方式最后真正地调化成功。但是玛尔巴说,“像我这样调化你的方式以后不要再用了,因为以后没有我这样的上师,也没有你这样的弟子。”
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来调化众生。我们在佛传、传承上师的传记以及佛教史中可以看到很多。尤其是对我们而言,一部分人上师让他们去好好闻思、好好去背诵经典、论典、好好去讨论;另一部分人上师让他们好好去发心。所以菩萨非常清楚该如何调化,有些时候是直接说你应该怎么样去做;有的时候不是直接说,但是通过各种的因缘,让你做了这个事情,这也是上师的智慧摄受。
所以“此者如是皆通达”,菩萨知道得清清楚楚。上师也讲过,在依止上师的时候,觉得让上师看到你在发心,上师才知道。其实不一定非要让上师看到,上师知道得很清楚。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在上师面前拎个水桶晃来晃去就是在做事情。你在菩萨的眼中显现也好,不显现也好,菩萨的智慧周遍一切,完全可以看得到。关键是你的心要和法去相应,去真正行持上师的种种教言,这才是最为殊胜的、最关键的一点。而不是你怎么样表现。
“此者皆通达”,上师对于这些都完全通达。以上讲了度化众生无有阻碍。
下面是结论:
如是普于虚空际,无边有情恒时中,
具慧任运无障碍,真实广行利生业。
这个里面讲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普于虚空际,无边有情”,是指所化的范围,不是一小片地方,而是 “普于虚空际”,而且是“无边有情”。以前我们认为上师的事业就是在喇荣山沟中利益众生,最多就是偶尔出去开个法会度化一些众生。后来上师开始用网络弘法,学习的众生也多了。
实际上这些都只是我们能看到的,还有些度化非人的情况我们看不到,以及上师通过智慧身显现在其他地方度化众生我们也看不到。上师的身相好像是在我们面前显现,实际上在十方世界中有很多。
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琼巴做梦到了不动佛刹土,听到一些问答。空行母问佛陀:米拉日巴尊者在哪里呢?佛陀回答周遍一切刹土。惹琼巴尊者就想,我的上师不是在藏地吗?怎么可能在其他的地方?他醒来之后就忏悔,实际上通过凡夫人的眼光来看,尊者是在藏地安住在一个山洞里面,好像是没有经常走动的样子,但实际上他的智慧周遍一切。
还有一个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中写到,当时有一个活佛通过神通看到,每个刹土都有麦彭仁波切在讲经说法,都有麦彭仁波切在安住。有些成就者以前很早的时候通过智慧身周游世界的时候,看到法王如意宝在极乐世界、在地狱以及其他地方度化众生。
这方面是我们看不到的,就像当年的印度一样,在一般凡夫的眼中,佛陀三个月里就在一个地方弘扬佛法,没有走动,但是在大菩萨的境界中,佛陀安住在一个地方的同时,也在其他有缘的地方示现。
因此“普于虚空际,无边有情”。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十地菩萨自己本具的功德。在我们狭隘的分别心面前,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只在一个地方没有走动,但是在他自己的因缘中,这只是他一处的弘法点而已。实际上他也同时在无边的非人界、旁生界以及其他地方任运地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所以对于“普于虚空际” 这一点,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头脑才能想清楚。
时间是“恒时中”,指乃至有情没有得到救度之前,恒时救度众生,时间是不可能中断的。
佛陀在显现化身的时候,示现寿命八十一年,扣除前面的三十五年没有度化众生,在后面几十年的时间里度化众生。看起来好像佛陀度化众生的时间非常短,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在一般人面前显现的时间。佛陀弘扬佛法是恒时的。
《经庄严论》讲过,法身是自性恒常的,报身是说法恒常的,化身是相续恒常的。从这个方面讲,佛陀的相续是恒常的,说法是不间断的,自性是不变的,度化众生也是恒常的。十地菩萨虽然没有得到佛的三身功德,但是很相似。从这个方面讲,恒时利益有情。
他的方式是什么?“具慧任运无障碍”,“具慧”指菩萨,“任运无障碍”讲到菩萨度化众生的方式。他就是通过任运,没有障碍的方式来度化众生的。
“真实广行利生业”,他不是相似的,不是狭隘的,是一种真实的广行利益众生的事业。一般众生可能是以虚伪的方式,打着弘扬佛法的旗帜,为自己招揽钱财,而十地菩萨是以广大的方式利益众生。从这个方面我们知道,十地菩萨具有的功德的确十分超胜。
注释中提到了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有两个门 ,一个叫做陀罗尼门,一个叫做三摩地门。陀罗尼门是讲菩萨获得了不忘总持,“具义皆不忘”,依陀罗尼方式可以度化众生;三摩地门,是通过安住在很多大乘不共的禅定中利益有情。安住在虚空藏三摩地可以降下很多粮食雨和珍宝雨。这个故事在龙树菩萨传记中有。
龙树菩萨当时在住持那烂陀寺时,连续很多年遇到了干旱饥荒,饿死了很多人。当时他的上师正在闭关修定。龙树菩萨不敢把这个事情给上师讲。但是僧众的生活也需要维持,他通达点金术,于是就点了很多黄金,买了很多昂贵的粮食。寺院的僧众没有问题,但是外面的人饿死了很多。
十二年之后,他的上师出关了,看到这种情况,问怎么回事。龙树菩萨说,发生了大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上师说:“你为什么不给我讲呢?我有在虚空中降下粮食雨的功德。”因此显现上为了惩罚龙树菩萨,让他去修十万座小泥塔,修佛塔,修寺庙,把金刚座的围墙修起来等等。
所以有的菩萨有从虚空中降下珍宝和粮食的禅定功德,可以通过三摩地不可思议的方式来利益有情。
十地菩萨最后要成佛之前,十方诸佛现前灌顶加持,之后可以得到成佛的力量,很快可以获得佛的果位,成最后有功德。
子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十地菩萨和佛陀成办二利的差别。
菩提萨埵后得时,事业相与诸善逝,
真实救度诸有情,于此世间视平等。
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
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
此处的“菩提萨埵”指第十地菩萨。第十地的菩萨在后得的时候,他的事业的相与诸善逝度化众生的相,在“真实救度诸有情”方面,“于此世间视平等”。十地菩萨在后得的时候,做很多利益有情的事情,比如前面所讲的说法、现色身、利行、诸威仪等等,这些方面的相与佛陀救度众生的相是一样的。
从无分别的角度来讲,十地菩萨也是无分别的,佛陀也是无分别的;从相续不断地度化众生来讲,十地菩萨是相续不断的,佛陀也是相续不断。
《入中论》中还有一种说法讲到,佛陀可以示现十二相成道[2],汉地讲八相成道。十地菩萨也可以示现十二相成道或者八相成道。而且十地菩萨示现的十二相成道与佛示现的,就连九地菩萨也没办法分辨。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非常相似的。为什么“于此世间视平等”?就是从世间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别太微细了,根本看不出来。
从利他的角度,可以说是平等的。
从自利的角度,十地菩萨和佛的功德差别就很大了。按理来讲如果自利方面差别很大,那么从利他的角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是从恒时不断地利益众生,任运无分别地利益众生,具足六神通和十自在等方面来讲可以说是一样的。
然而从自利方面来讲差别是很大的。“然如大地与微尘,亦如大海牛迹水”,是两组对比。第一组对比是大地和微尘。一粒微尘小得看不到,我们一个指甲上的微尘都非常地多,而取它最小单位的一个微尘,当然是很小的。它和整个大地的微尘无法相比。整个喇荣沟的微尘有多少?整个中国的微尘、整个地球上的微尘都有多少呢?这是没办法算的。同样,十地菩萨自利方面的功德就像这一粒微尘一样,而佛陀相续的圆满证悟,就像整个大地的微尘一样,差别非常大。
第二组对比是大海的水和牛迹水[3],二者之间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同样,十地菩萨的自利功德就像牛迹水一样,而佛陀相续当中的证悟就像大海水一样,二者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地悬殊。
“彼等差别极悬殊,佛与菩萨亦如是”,微尘与大地的差别极悬殊,牛迹水和大海水的差别也极悬殊,同样的道理,佛和菩萨在自利方面的差别也是这么大。
注释当中讲到了差别的原因。十地菩萨相续当中的无明习气地还没有完全断尽,还有非常细微的习气需要断。我们学习过《入中论》都知道,断障的原理是越粗的障碍越好断,越细的障碍就越难断,就像洗衣服时,最粗的污垢是最好洗的,然后最细的污垢是最难洗的,比如说领口或袖口上面的污垢是最难洗的。虽然从大和小来看,微细的障碍应该很快、很容易断掉,但是从断障的原理来看,越粗大的越容易断,而越微细的越难断除。
十地菩萨相续当中还具有非常难断的最细微的无明习气地,而佛相续当中已经没有无明习气地了,所以佛的功德和十地菩萨证悟的功德,从自利的角度来讲差别“极悬殊”。以此推知二者他利的差别也应该有这么大,但是从世间上的角度来讲,是基本上看不出来的,也没办法去比较。
以上讲完了不净净位不变的道理。
壬三、极净位不变 分二:一、略说不变异;二、其义广说即佛的极净位不变。
癸一、略说不变异
不变性具无尽法,众皈无后际究竟,
此常不二无分别,无灭法性非作故。
佛位不变异是通过四个特点来讲的,分别以四句描述:第一、“不变性具无尽法”是从恒常的角度讲;
“众皈无后际究竟”是从兼顾的角度讲;“此常无二无分别”是从寂灭的角度讲的;“无灭法性非作故”是从不变的角度讲的。后面在广说中都有对照。
第一、“不变性”,即恒常。为什么是恒常的呢?根据就是“具无尽法”的缘故。变化的法是以前存在后来没有了,或者是以前没有的后面存在了,叫做变异性。十地菩萨以下多多少少都具有变异性,所以不是无尽法。而佛的功德是不变性的恒常的法,根据就是“具无尽法”,它具有无尽的法。即使我们不把佛功德安立成大无为法,它也是无尽的,为什么呢?因为相续是不断的,佛的因是圆满的。虽然是变化的法,但是因会恒时不间断地出现的缘故,总体而言他还是不尽的。从粗大的分析可以这样讲。
如果从详细的角度来讲,他既然是变化的法,就可以说明,这个法在最初时有后面没有,或者以前没有后面有,这是从他的变化的角度来讲的。变化的法一定有穷尽的时候,因为它毕竟是生灭的法,具有刹那性。
第一个刹那法出现的时候,第二个刹那、第三个刹那、第四个刹那有没有呢?还没有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是具有穷尽的。再从第二刹那来讲,第一刹那的法已经穷尽了,也是具有穷尽性的。只有不变的无为法才能真正叫做无尽法。“无尽”不是从相续无尽而言的,而是从他真正没有穷尽、没有刹那生灭的角度来讲的。
佛的大无为法为什么叫恒常呢?具有无尽法的缘故,其他法都不是真正的无尽法,因为都有穷尽的缘故。
比如第一刹那的法到第二刹那时就穷尽了,第十刹那出现之后,前面九刹那都没有了。所以如果是变化的法,都是有穷尽的,只有无尽的恒常法才真正无尽,“具无尽故”就安立成恒常。
第二、“众皈无后际究竟”。“众皈”讲到了它的坚固,为什么叫做坚固呢?因为佛陀是众生坚固的皈依处。为什么佛陀的相续法身属于坚固的皈依处呢?为什么佛陀是一切有情恒时不变、无欺惑的皈依处呢? “无后际究竟”,因为他没有一个后际[4],没有终点究竟的缘故,所以他是一切众生永恒的皈依处,后面还会再详细地讲到此问题。
而且他是不变异法的缘故,所以是一个坚固的皈依处。如果是变异的,就不是究竟皈依处了,在《如来藏狮吼论》当中我们也学习过这个例子。
第三、“此常不二无分别”讲到寂灭性。“此常不二” 就是寂灭,这种恒常是不二的。“不二”是说没有轮回和涅槃的两种法的安立,为什么呢?“无分别”故,无分别是它的根据。在佛陀的智慧当中,没有轮回和涅槃的分别,两种分别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本来就不存在,也证悟了不存在,通过无分别来安立寂灭,寂灭了轮回和涅槃的差别。
第四、“无灭法性”,即不变。法性是无灭的,所以它是没有变化的。如果是生灭的自性,就有变了,前面有后面就没有了。
不变的根据是什么呢?“非作故”。所有的所作法一定都是变化的,因为果法需要跟随所作的因缘变化而变化。“非作故”是大无为法的缘故,不是所作性的法,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常法,所以是不变的自性。
以上讲了佛位时所具有的恒常、坚固、寂灭和不变的自性。
这些核心问题一部分在《如来藏狮吼论》当中讲得很清楚。如果学习过《如来藏狮吼论》,我们就会掌握佛面前的恒常、坚固究竟所指是什么。对于平时佛经当中讲无常和空性,为什么此处开始讲恒常,有什么抵触等问题,在《如来藏狮吼论》当中早已经解决了,不需要再讲。
还有在《他空狮吼论》当中,也讲了很多净见量面前恒常和净见量面前谛实不空的道理,有时间我们也可以再讲一讲《他空狮吼论》。论中麦彭仁波切通过辩论的方式,对名言量面前的恒常不变的道理也抉择得非常清楚。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即法义词辩。法无碍解,主要是讲种种的名称,一个法可以有很多很多名称,种种的名字都可以了知。
义无碍解,就是对于每一个名称相似的意义都可以通达。比如真如、如来藏、实相、光明、空性,都是一个法的不同名称。虽然是一个法,但要表达的侧面不一样。把每个词句表达的意义都能够通达。
词无碍解,针对不同的人可以示现不同的词句。词句方面是没有阻碍的,英文也好,汉文也好,还有旁生的语言也好,天人的语言也好…….对于种种的方言,种种的言词都可以无碍地掌握,无碍地通达。
辩无碍解,就是对于法义的辨别,或者说方方面面的意义都可以展开去宣讲;或者别人提问的时候,可以完全无阻碍地回答。也叫做乐说无碍。
[2] 兜率降凡.入胎.出生.学艺.受欲.出家.苦行.诣道场.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3] 牛在土上踩了个脚印,脚印里面装满了水,即牛迹水。
[4] 即轮回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