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本论讲到了究竟一乘的观点,一切有情平等具足佛性,最终都必定会成佛。观待于暂时的三乘来讲,只有安立究竟一乘是最极了义的,修行到最后都要归集到佛乘中。
《宝性论》宣讲了三宝的种性,实际上三宝种性也是如来藏的本体。对于如来藏分了七个金刚处来安立,有所得的三宝和能得的因缘。所得的三宝自性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能得的因缘,其中又分了近取因[1]和其余他相续的助缘。一切众生要成佛,必须要有一个主因和其他的助缘,主因就是本具的如来藏。如果没有这个主要的因,就相当于田里没有种子,虽然具足了阳光、水、土和时间等等,但是也不可能长出庄稼。一切有情如果没有如来藏种性,虽然具足了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等,但是也绝对不可能让有情成佛。所以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从法界的角度来讲,每个众生平等具足如来藏,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也恒时具足。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怎么样让本具的如来藏种性苏醒,并逐渐趣入修道分离客尘。想要修道、想要去追求成佛的究竟境界、想要度化众生,这方面就是种性苏醒的标志,之后逐渐进入到闻思修或者戒定慧的阶段,这就是逐渐现前本具佛性如来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菩提、功德和事业。就一部分根性很利、因缘具足的众生而言,他可以在圆满显现[2]菩提、功德、事业的佛面前听闻,或者是在释迦佛出世的时候,曾经在释迦佛面前听闻过,已经现证了心性。还有一部分人于净土中,在佛面前听闻殊胜的教义。针对于释迦佛遗教的南瞻部洲的弟子而言,佛陀示现为善知识,给众生继续传递佛性,传递一切万法空性等很多殊胜教义,如是我们才有幸听闻到如来藏的教义,听闻到清净或者说现前如来藏的殊胜教法。
本论主要以三个理论、十种意义和九个比喻来宣讲如来藏。现在讲十种意义中的最后一个——无二义,主要是讲功德无二,在所有功德中,分为断德和证德,实际上是没有两个法的。前文讲到,现证菩提和断习气或者如来和涅槃也是无二的,是通过镜子的比喻作了阐释。
壬三、彼等以比喻了知 分二:一、绘画喻之义;二、日轮喻之义
“彼等”,即功德无二。功德无二是以比喻来了知的,即通过绘画及日轮的比喻来了知断证无二的意义。
癸一、绘画喻之义
譬如种种绘画师,各自善巧各不同,
某师了知能绘分,此分余人不知晓。
此后于此由诸师,我之形貌当共绘,
具权国王于彼等,下谕布绢赐与彼,
从彼听闻此事已,着手绘画国王像,
绘画王像画师中,若有一人去他方,
由于彼人远行去,缺少彼者一人故,
圆满王像遂不成,此喻此处如是知,
所言彼等画师者,布施持戒忍辱等,
具有殊胜诸方便,空性即说圆身像。
颂词前面讲的是比喻,后面讲比喻所对照的意义,如是让我们了知含义。
比喻出自于《宝髻经》[3]。当然有没有这样的画师也不好讲,只能精通各自的一部分,没办法了知所有画手画脚等技艺的画师不一定有,此处只是作一个比喻。
“譬如种种绘画师,各自善巧各不同,某师了知能绘分,此分余人不知晓”,比如说,有些画师对于画头的技巧非常通达善巧,其他的画师并不能掌握画头的技艺。有些人擅长于画手或者画脚,有些人则擅长于画衣服或其他装饰等等,在比喻当中有这种情况。
现在一些工厂流水线也是这样的,有些工厂技术要保密,每一个车间都只能精通所做的这一部分的工艺,之后就交给下一个流程。每个人掌握一部分的技术,但是不能掌握其他部分的技术,而所有车间的工人配合起来,最后就可以把汽车或其他具有保密性的产品生产出来。别人买这个产品,也没办法精通这些工艺,而工厂的工人也没办法把整个工艺泄密出去。有的工厂为了保密起见,有这样的程序。相当于画师的比喻中所讲到的,有些人精通画耳朵,有些人精通画手脚等等。
颂词首先把这个情况作一个交代。
“此后于此由诸师,我之形貌当共绘,具权国王于彼等,下谕布绢赐与彼”,这个国家的国王想要给自己画一幅像,就把这些画师全部召集起来,所有的画师必须要一起配合,共同来绘制这幅像。具有权力的国王,于彼等画师下了这道圣旨,把布绢赐给他们,让他们去画。
“从彼听闻此事已,着手绘画国王像”,这些画师听到国王的安排之后,就开始着手绘画国王的形象。
“绘画王像画师中,若有一人去他方”,如果在绘画王像的过程中,一个人有什么急事没办法参与,去了他方。
“由于彼人远行去”,这个人远行的缘故,不在画师的行列中。
“缺少彼者一人故,圆满王像遂不成”,前面总的前提已经讲了,所有的人都只能够精通某一部分的技艺,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够圆满国王的身像,如果缺少了中间一环,画像就没办法圆满形成了。就像如果哪一道工序出了问题,整个流水线就会停止下来,产品也就没办法圆满地生产出来。同样,画师中如果缺少一个人,画头的人没有,或者把支分的像画完之后,总的上色的人没有,都没办法画成王像。
“此喻此处如是知”,通过这个比喻就应该了知其意义。此处讲无二义,应该怎么样了知呢?
“所言彼等画师者,布施持戒忍辱等,具有殊胜诸方便”,精通各自不同的技艺,画不同分支的画师,就相当于修习成佛之道过程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等” 字中包括了精进、禅定和智慧。各种善法的分支具有殊胜的方便,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空性即说圆身像”,此处的“空性”,不单单是讲空性,而是讲圆满的空性法身,否则,就不能够和前面六度中的智慧相对应。六度中的智慧有的时候容易理解成空性智慧的自性,但是前面讲的主要是修法的分支,这里的“空性”就是讲圆满的果,在注释中是讲空性法身,就是指法身而言的。
空性的法身对应圆满的身像,布施、持戒、忍辱等和这些画师能够精通的所画部分的技艺相对应。
比如说,一个画师只精通画头,相当于布施可以圆满具足六度方便中的一分。布施打破我们的悭吝心,教导我们做放舍的善行,它打破悭吝的特点非常明显,但是布施具不具足智慧的本体呢?单纯从布施本身而言是不具足的。布施有它自己的特点,其他的持戒等不具足布施的特点;但是反过来讲,布施也不具足其余持戒等的特点。
持戒也有它自己的特性,可以行于正确的道路上面,或者说持戒可以断除恶行,行持或者圆满善法,这方面就是持戒自己的本体。比如菩萨戒中,持戒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还有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律主要是从断恶、修持殊胜善行的角度安立的。
安忍也是,持戒等不具足安忍的自性,但是安忍也不具足布施等其他善法的自性。精进主要是对于善法的欢喜,以及身口意不断地去行持,精进的本体是具足的。禅定就是一缘专注,其他的布施、持戒等也不具足一缘专注的自性;而一缘专注的自性也不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等的特点。从智慧的角度而言,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其他五度不具足这一点,但是在智慧中也不具足其他的布施、持戒、安忍等等。
所以,每一度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面,是其他无法替代的,但是也有缺陷,虽然具足这一分功德,但其他的功德是不具足的。
平时我们讲六度,已经习惯了把六度配合起来讲,在我们的感觉当中,好像布施当中也有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在讲菩萨的善巧修行时,也有一度当中包括其余度的修法,而且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法也都是无可分离的。所以在布施的时候怎么样具足持戒、安忍,乃至三轮体空的智慧,是已经把这些修法融合起来,直接这样讲的。但是,从别别的各自修法的侧面而言,无可否认,布施、持戒等都有各自的侧面,每一度的特点是其他诸度所不具足的。
六度等菩萨行的修法,和前面讲的画师的本体是一样的。比喻和意义对照就知道,这些画师能够画不同的支分,相当于布施、持戒、忍辱等可以圆满某一个方面的资粮。这些画师配合起来,就可以绘画圆满的身像;如果画师缺少一个,国王的像就没有办法画成了。同样道理,布施、持戒、安忍等如果所有的因都具足,空性的法身就可以现前;如果其中的一个修法不圆满,就没办法现前圆满的法身。比如说,布施度或者忍辱度不圆满,就相当于画师当中缺少一个,这个空缺是其他人没办法补的。虽然是国王下的命令,有时间的限制,大家都很着急,但是着急归着急,其他的画师想要帮助,也是爱莫能助,因为不精通画这一部分的技巧,圆满的王像没办法画成。同样,修佛道要现前圆满的佛性,在六度当中缺少了某一度,这一度的功德没有圆满,最后就没办法现前圆满的法身。如果这些画师都齐全了,国王的像就可以画成,同理,如果六度方方面面的修法都圆满了,空性的法身最后就可以现前。通过比喻了知了这种殊胜的自性。
“空性即说圆身像”,也是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布施、持戒等六度不可偏废,都要平等地行持,最后才可以圆满功德,成就殊胜的佛道。讲菩萨行时着重讲六度,释迦佛在修持菩萨道过程中,也是圆满地修持了六度。有一个《六度集经》,主要是讲佛陀在因地时怎么样圆满行持六度。
我们在修道过程中,由于偏好不同,有侧重于布施的,也有侧重于持戒、忍辱的,但是,如果其中一度的功德没有圆满,就没有办法真正现前圆满的法身。因此必须要平等地行持,如是才可以圆满成就法身。还有一种窍诀的修法,一度当中包括其余度,如果懂得窍诀,也可以在行持一度的时候圆满其他度,但是前提是必须要了知各度的体性,然后在行持时兼顾各度,这样也可以圆满殊胜的资粮。
修行圆满法身的方式,最初必须要发起修道的心,中间积累资粮,这些因缘不可或缺,最后才可以真正地现前殊胜的空性法身。这里无二的意义,主要是讲断和证的意义完全是无二的,或者说布施、持戒等的意义在圆满的法身当中是无二的,或者说布施、持戒等都有断的功德和证的功德。
布施是行持布施的本体,断除悭吝。行持持戒,守护戒律有时候是守护戒条,有时候是必须要行持善法,在行持的过程中,断除的是破戒的过患。安忍,有怨敌忍、耐苦行忍、无生法忍,行持这三种安忍,断除的是嗔恨、不能够忍受的情况。
精进,有发心方面的铠甲精进,还有加行精进、无厌足精进,断除的是种种的懈怠。《入行论》第七品精进品当中讲,自轻凌懒惰等其他的懒惰都必须要断除掉。精进也有断,也有证,或者说有行持的,也有断除的。
禅定方面,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的无漏禅定,或者分为有寻有伺的禅定、无寻有伺的禅定、无寻无伺的禅定等等。行持禅定必须要杜绝种种散乱的违品,身体的散乱、语言的散乱、心的散乱等都要断除。最究竟的禅定,乃至于有为的善法都属于散乱,也要断除。修行次第的不同,所断除散乱的层次也不一样。
智慧方面,有闻、思、修的智慧等,分了很多,智慧主要断除的是邪慧等的违品,要行持清净的智慧。
所以,在行持道的时候,六度各自的本体当中,断和证也是无二的,如果有证,一定有断;如果有断,一定有证,二者之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六度各自的功德从究竟的本体来讲,也是没有差别的,完全无二的。在究竟的法身自性当中,断证功德也是无二的。如果要证悟圆满的空性法身,种种的所断不断除,这也是不现实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讲,断、证、功德这三者也是平齐的,如果有断,一定有证;有证之后,一定有功德。如果功德已经现前了,但是断证没有圆满,则是不可能的。如果功德现前了,和功德相应的断证一定是具足的。暂时位的时候,有暂时的功德,也就有暂时的断证;究竟位的时候,有究竟的功德,有究竟的断证。所以说,如果有证,一定有断和功德;如果有功德,一定有断和证;如果有断,一定有证和功德的自性。它们是平齐的,无二无别的。
以上和比喻对照了无二的意义。
空性法身主要是指实相而言。此处所讲的空性,实际上和法身、如来藏、空性光明都是无二无别的,为了让我们打破对于空性、光明别别的执著。我们觉得空性是不是低一等,光明才是最究竟的?实际上,从所诠的意义而言,空性就是实相,空性就是如来藏,空性也就是光明,都没有什么差别。空性完全超离了概念,抉择本基的空性、本基如来藏,也是超离了种种的概念。
平时我们讲如来藏的清净,总是认为是断除垢染之后现前清净的自性。但是从了义的经论意义来讲,垢染和垢染相对应的清净都是属于概念而已,二者都要遣除掉。很多大德讲过洗衣服的比喻:看到衣服上面有脏,我们就认为衣服很脏,把垢染洗清净之后,就说衣服变干净了,对照垢染而有了清净。但是我们忽略了衣服本身是什么状态,实际上衣服本身是没有染污的。没有染污,那么它的清净是存在的吗?实际上清净也是不存在的。当衣服没有垢染的时候,清净的概念是不会出来的。只不过我们经历了很多次染污、清净的过程,最后说衣服本来是清净的,把污垢清净之后,就现前了清净。其实这是观待染污的清净,不是究竟的大清净。在究竟的本体当中,没有染污和清净的概念。从来没有染污,就不可能有清净的概念。
《宝性论》当中经常说空性、实相、如来藏是清净的,客尘分离掉之后就现前本来清净,实际上究竟的意趣都是讲法本身的状态。严格来讲,染污和清净不算是它的本身状态,清净是观待了染污。衣服垢染之后把它洗干净了,垢染不存在了,衣服又变得清净了,这种清净是和染污是相对应的,如果没有染污就不会有清净,因此说这种清净是观待了染污才出现的。一切万法本来的状态是不是这种清净呢?不是这种清净。衣服本身是超越了染污和清净,一切万法超越了染污和清净,把本来没有染污、没有清净的状态起个名字叫大清净。一定要知道大清净不是观待于染污的清净。
在《心经》当中说,一切万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讲空性时说不生不灭,生灭都不存在,在讲实相如来藏的时候,前面提到过,业惑等没有办法让佛性重新产生,死也没办法让佛性死去,无生无灭,生灭是属于客尘法,如来藏上面是没有生灭的。
“不垢不净”可以从二转法轮的体系来解释,也可以从三转法轮的体系解释。衣服的比喻对照《心经》当中的不垢不净,所谓的垢和最后把垢分离掉之后的清净都是观待的,如果没有这个垢绝对没有这个清净。我们内心当中清净的概念是观待的,比如观待于粪便来讲,房子很清净,有垢净的概念,没有垢就没有净。如同洗衣服一样,我们认为把污垢清净掉之后,法性就是清净的,但是不能否认,这个清净是落在分别念当中的。
如果我们的见解落在这种清净当中,那么还没有达到所要抉择的本来状态。
所谓的本来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衣服没有变成染污、也没有清净的概念之前,本来是怎么样的?衣服本来是超越了垢净的,没有垢净。后面因为有了染污才有净。我们要抉择它本身是怎么样的,不容加入很多概念。
染污的概念在衣服上面本来没有,清净的概念在衣服上也没有,这就是不垢不净,如来藏本身就是这样的。
以上从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的角度解释了不垢不净。
还有“不增不减”。从二转法轮的角度来讲,增减都是属于空性的,从胜义理论观察增减不存在;从三转法轮来讲,如来藏的本性不增不减,在佛不增,在凡不减。
《心经》当中所讲的这些意义,可以从二转法轮解释,也可以从三转法轮来解释。有很多注释是严格的从二转法轮空性的侧面来阐释《心经》。汉地的很多大德是从心性实相、如来藏方面讲空性,讲得非常高,所以从如来藏本体角度也可以阐释《心经》。还有西日桑哈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解《心经》。佛陀的经典有很多特色。
“空性即说圆身像”,主要是说,抉择本基本来就是这样的,离开了垢净,离开了很多很多差别。垢净属于什么呢?我们觉得如来藏好像是一个清净的法,但是如果不注意的话,我们所抉择的离开垢染的这个清净只是客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为什么它是客尘?因为它是分别念的境界,是观待了染污的清净,还不是究竟的本性。究竟的本性一定是离开了概念,离开了分别念的境界,生灭、垢净,还有增减这方面都不是属于如来藏本身的状态。要抉择如来藏本身的状态,要从最究竟的教言去观察,了知它本来是怎么样的,不要加给它任何的概念。
这是讲绘画喻,下面讲日轮喻。
癸二、日轮喻之义 分二: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
般若以及智解脱,光明照耀及清净,
无二是故如光明,光芒日轮无二般。
这也是比喻和意义对照。首先讲四法:般若、智、解脱、无二[4]。实际只有三个法,把“无二”加进去,就有四个法。和日轮对应,相似的也有四个法:光明、照耀、清净、无二,也是有三个法和无二。后面光明、光芒、日轮和无二,也是和前面的光明、照耀、清净、无二是一样的。
一、 般若。般若和智慧从注释中看,主要是从断和证两个方面来安立的。般若可以遣除种种的障碍,从它遣除种种障碍或者遣除疑暗的角度来讲,安立了般若的本体。对应的比喻是光明,此处光明是从除暗的角度来安立的,可以遣除黑暗。般若的智慧也能够遣除颠倒的执著,比如说人执、法执这些都是属于无明,对照疑暗。平时我们说的愚痴黑暗是指什么?愚痴黑暗就是无明,就是种种的无明障垢。光明是除暗的反体来讲的,般若也是从它能够遣除执著、遣除无明的角度来讲的。
这是讲般若的空性智。
二、 智慧。智慧是和照耀对应的。照耀有显了的作用,比如说,太阳出来之后就能够看到经堂里面的这些画像,佛菩萨的脸看得很清楚。这个比喻所对照的意义就是智慧,智慧也能够显了、明见,有智慧之后就能够明见一切万法的所知,有明见的特性。
三、 解脱。解脱与清净相对应。解脱是解脱什么呢?是解脱了一切的障垢。这个与前面的般若有相似,也有侧面的不同,般若主要是遣除无明,遣除的意义很明显;解脱是从一切的障垢当中解脱出来,解脱的意思也是非常明显的。般若是从断除无明的角度,除暗方面比较明显;解脱是从解脱的角度比较明显。
清净也是有解脱的意思,日轮离开了云,离开了雾之后,它是非常清净的,所以解脱和日轮的清净是相对应的。
四、 无二方面的相似对应。般若、智慧和解脱实际上都是无二的。般若是断除我执,和证悟照见一切诸法是无二的,当你断除障垢之后,智慧自然而然就能够照见一切万法;当你照见一切万法时,说明你是没有障垢的,执著方面是没有的。解脱方面也是无二的,解脱一定是在证悟和断除障垢的基础上,这个时候才可以了知的。所以说这三者都是无二的。就像光明和照耀、清净一样,当日轮很清净的时候,它一定是除暗、显了的自性,才能安立成清净,所以般若智慧与解脱无二的意义,和光明、照耀、清净这个比喻无二的意义是一样的,可以说是相通的。
“是故无二如光明,光芒日轮无二般”,通过前面的比喻意义相对照之后,就应该知道般若、智慧、解脱,和光明、光芒、日轮的无二是完全一样的。光明就是前面所讲的意义,光芒是照耀的意思,日轮对照前面清净的意思。此处日轮主要是讲显现出来之后的本体,它本来没有垢障的本体和清净的自性是完全相同的。光明、光芒和日轮完全无二,或者般若、智慧、解脱和法界是无二的,或者说般若智慧和解脱本来就是无二的,不管怎么讲,所表达的意义完全相同。子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除了觉悟之外,没有究竟涅槃,必须要究竟觉悟才可以有涅槃。
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实涅槃不可得,
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轮永时不可见。
是故乃至没有得到觉悟的佛果之前,真实的涅槃是没办法获得的。就好像舍弃了光明、光芒的日轮永时也不可见一样。
得到佛的自性就是究竟的觉悟,究竟的觉悟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果有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就可以安立真实涅槃,否则是没有办法获得究竟涅槃的。
这里也提到了大乘涅槃和小乘涅槃之间的差别,大乘涅槃圆满寂灭或者究竟寂灭的本体必须要智慧圆满,智慧要圆满必须把障垢彻底清净掉,要照见一切万法的究竟本性。如所有智是照见一切万法法性的,一切非理作意,不管是粗的还是比较细微的非理作意都必须要遣除,或者说必须要照见一切非理作意的对境都是不存在的,人执、法执,乃至最微细的障垢、习气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尽所有智必须要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一切有法的自性或者一切有情遍具如来藏的自性,了知之后才能够说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都已经完全证悟了。
证悟之后得到了真实的觉悟,因为觉悟了法性也觉悟了有法的缘故。如果只是觉悟了法性,没有觉悟有法,还不叫作一切智;觉悟了有法,没觉悟法性也不可能得一切智。完全证悟法性,不觉悟有法是没有的;完全觉悟了有法,不觉悟法性也是没有的。佛对于有法和法性已经完全觉悟了,所以安立成佛果。菩萨对于有法和法性分别有部分的证悟,部分证悟的缘故,所以没办法安立真实的觉悟,真实的涅槃也不可得。
二乘的阿罗汉,从严格的角度来讲,他们没有现证真实法界,真正的无分别智是没有的,对如所有法的自性也没有了知,对尽所有法的自性也没有真正了知,没办法真正获得大涅槃,也没办法相应于大涅槃。但是在小乘自道当中,证悟了人无我空性,证悟四谛十六行相,就算是证悟如所有性。在证悟人无我空性时,对人我不存在这一点了知了,然后相应获得了知有法的智慧,这方面也可以叫做一种觉悟,也能够相应获得一种涅槃。
大乘菩萨比阿罗汉的证悟要高,但是大乘菩萨并没有安立涅槃,只在佛位安立涅槃。这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大乘菩萨属于有学道,不是无学道,就好像小乘阿罗汉以下的诸果,从见道开始乃至阿罗汉向七种圣果都没有安立涅槃,只是随顺涅槃道,菩萨虽然证悟比阿罗汉高,但没有安立成涅槃,是大涅槃的随顺道,是获得大涅槃的因。只是安立无学道是涅槃,所以佛果安立为大涅槃,阿罗汉安立暂时的涅槃,我们可以这样相似对照。
严格意义上来讲,阿罗汉所证悟的人无我空性,观待于菩萨所证悟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来讲,菩萨所证悟的是究竟实相,是离开四边的无分别智。而阿罗汉还是属于比较细的分别念,还是心所法上的人无我空性的证悟,还没有完全证悟心心所的空性。
虽然在小乘道当中有一种灭尽定,可以灭尽心心所法,有时直接叫做灭尽受想。灭尽受想是代表灭尽一切粗细的心,没有心,但是不是无分别智慧呢?在小乘自道当中,由于小乘圣者对于出定位后生起的受想,乃至心心所很厌烦,他就修持灭尽定,入于灭尽定当中获得一种休息的状态。就像一般人很累了就睡一会儿,睡醒之后就会感觉很舒服,小乘的灭尽定是一种休息的状态。
按照小乘自宗的讲法,分了有漏定和无漏定。无漏定就是照见无我智慧,和无漏智慧相关的定都叫无漏定,和无我智慧不相关的叫做有漏定,而灭尽定恰恰属于有漏定。小乘自宗都没有把灭尽定判成无漏禅定,只不过是灭尽心心所之后在定中休息一下,和无我的证悟方面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只有获得了无漏功德的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够入灭尽定,从它的本体而言,是属于无漏的范围当中,但是灭尽定本身并不是无漏的禅定,而是属于有漏的禅定。
因为小乘安立证悟者功德、安立无漏时,心上面无我的本体非常清楚,一定要照见无我才可以安立,而无我的本体是安立在心所上面,这种智慧是一种有为法。为什么呢?《中观庄严论颂》刚开始就讲到,对境是无为法,有境智慧是有为法如何如何。实际上对方就是说,我的智慧是有为法,它是安立在心所上面的。了知无我空性的这种智慧的本体是有为的心识,但是,因为了知了无我的缘故又是无漏的,所以这种智慧是属于无漏有为法。
与之不同,大乘的智慧永远不会安立在心所上面,而是安立在心心所的法性上面。小乘灭尽心心所是通过一种禅定,暂时止息心心所的流转而已,但是心心所的法性,不会因为止息了心心所就自然现前了,没有修持,法性不可能自然现前。大乘安住根本慧定时是没有心心所的,不是说心心所完全不现行,是安住在心心所的法性——空性当中,已经了知心心所的空性了。而小乘的灭尽定虽然没有心心所,但是没有现前法性,是一种休息的状态,和外道的无想定很相似。但是外道的无想定没有无漏的功德作为支撑和前提,而小乘的灭尽定以证悟空性的智慧作为基础和前提,从本体的角度来讲,一个是圣者入的定,一个是凡夫入的定。
灭尽定和大乘菩萨无二取境界的根本慧定比较起来,大乘菩萨的根本慧定是了知了法性的,而小乘的灭尽定没有了知法性,二者都叫灭尽定,但是大乘的灭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入中论》当中讲,大乘入灭定是为了现见真如,安住在真如当中叫做灭尽定。而小乘的灭尽定直接说是有漏道,是一种休息的状态。
小乘最后入无余涅槃时叫灰身灭智,以灭尽定作为所依。平时我们说小乘最后入涅槃,是入于灭尽定当中,大概来讲也可以这样说,因为它的所依是灭尽定。但是严格来讲不是很标准,小乘教典中说是从入灭定起入于涅槃。灰身灭智的时候,身体和心都灭尽了,他的智慧是安立在心所上面的,心所一灭尽,智慧也就没有了,所以和入灭定还不一样。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一直就安住在没有心心所的状态当中,从小乘自宗来讲,没有心心所,绝对不现行了,这个时候就是彻底的灰身灭智。但是灭定是在有余涅槃位,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的中间暂时休息位,智慧还没有彻底地灭掉,只是暂时地息灭了,休息一下之后还要起定。
小乘没办法获得真实的涅槃,因为他没有真实地现见法性。同样都是涅槃的名称,大小乘二者之间的意义却完全不相同。乃至没成佛之前,真实涅槃不可得,原因就是这样的。
“如舍光明和光芒,日轮永时不可见”,就好像舍弃了光明和光芒一样。前面说如果没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觉悟,就不可能有涅槃,所以如果没有光明和光芒,日轮也是绝对不可能见到的。除佛之外没有究竟涅槃,除光明光芒之外没有日轮,这二者之间也是相似相同的。
己四、摄义并启下义
以上十种意义已经讲完了,下面要进入九种比喻,所以算是呈上启下的含义。
如是已说如来藏,十种意义而安立,
今说烦恼所缠藏,当以九喻而了知。
前面已经讲完了如来藏的十种含义,从本体开始讲到了无二,如果是特别用心的人,通过这十个意义,应该对于如来藏的本体,从方方面面有了全方位的了知。现在讲,无量的烦恼所遮障、所缠的如来藏,当以九种比喻而了知。
九种比喻都是从客尘和法性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宣讲的,有情具有烦恼、又具有清净的佛性,从佛的尽所有智来进行安立。佛的尽所有智同时能够见到有情的客尘和有情客尘的本性,佛陀照见真实义之后,宣说了众生虽然具有无量的烦恼,贪嗔痴等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而在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所缠的自性当中,没有离开如来藏。
虽然显现上如来藏被染污性很强的烦恼所缠,但是缠的时间再久也没办法真实地染污如来藏。我们前面所讲的油瓶,把油倒完之后很长时间还有气味存在,那么如来藏会不会因为烦恼所缠很久之后,被就粗大的烦恼所染呢?粗大的烦恼去掉之后,又被习气所染呢?实际上都是没有的,根本不存在所染的情况。烦恼和烦恼的习气能够染污的是什么呢?能够染污的只是心识而已。心识能够成为染污的对境,但是如来藏本身是绝对不可能被沾染的。实际上就是要彻底清净有为法,因为有为法是作为染污体,是染污的自性,而如来藏是从来没有被染污过的,它本来就是清净的。
即便是被烦恼所缠的时候,也没有丝毫地染污到如来藏。前面讲过,就好像灰尘没有办法染污虚空,因为虚空的体很细,“由体细故尘不染”,本体很微细的缘故,没办法染污它。同样,佛性如来藏的体性很细的缘故,无量的烦恼也没有办法染污它。
后面以九种比喻和意义对照来宣说,一方面具有烦恼,另一方面烦恼并没有染污如来藏,尤其从意义对照时,我们就可以逐渐了知这个含义。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即主要的因。
[2] 实相中是这样,现相中也是如此。
[3] 即《宝髻所问经》,一般叫《宝髻经》。
[4] 般若、智慧、解脱这三者实际上没有别别的他体,叫做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