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或者说《大乘无上续论》有七个金刚处,主要是针对我们相续当中的如来藏进行方方面面的阐释。
为了我们便于趋入金刚处的缘故,弥勒菩萨把佛法僧三宝三金刚处安立成所得,把如来藏安立成近取因,把菩提、功德和事业安立成获得三宝的助缘。
如是我们了知相续当中本来具足成佛的本体,只不过是暂时的无明障垢了如来藏的显现,为了现前如来藏的缘故,必须要具足佛经论典当中所讲的种种修行方式,这些方式就是帮助我们现前如来藏的方便。在这些修法中,有些是最根本的,也就是正行,有些是次第或者间接趋入的方式,叫做加行,或者说必须要发起菩提心,修持六度等的助缘。这些方法都是佛陀通过一切智智照见而宣讲的殊胜的修行方式。
对于我们来讲,对佛陀的经教必须要产生殊胜的信心,有了信心之后才可以真实地趋入修行。如果对佛的经教没有信心,想要自己创立一个所谓的修行方法,那么自身根本就没办法真正地了知一切万法修行的自性,修行的果是无法获得的。
这些方面是我们在学佛过程中必须要了知的。在初期,是着重通过理论观察学习的阶段,主要是对佛的本体、佛的教言产生信心,遣除相续当中的很多疑惑、不信等的过患。在最初入佛门时需要以广大的方式去观察,或者通过理论分析。到了后面,信心已经坚定了,对佛和佛所宣讲的教法没有任何怀疑,心达到了某种高度的时候,就不需要再用过多的方式去观察分析佛的教言是否正确等的分别了。主要是通过相续当中具足的信心去修学、祈祷,这时就可以获得和初学佛法时不相同的觉受和加持。这方面是我们需要了知的。
现在讲的是如来藏品,是通过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个比喻的方式来进行宣讲的。前面讲完了三个理论和十个意义,今天开始宣讲比喻。
如来藏品分了八个科判,现在讲第五个。
己五、依启下义以喻宣说 分二: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二、障垢与如来藏二者各自相似对应
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即没有别别地把障垢和如来藏本具的功德分别对应。总而言之,垢染是从总的方面来宣讲的,真如是从另一个方面讲的,没有把垢染的分类和真如别别对应。
障垢与如来藏二者各自相似对应,即障垢分别对应贪心、嗔心、愚痴心等,一个一个分开来进行宣讲。九个比喻分别对照贪、嗔、痴等等的障垢。还有如来藏是通过学道的智慧或者阿罗汉的智慧等等分别对应的。
庚一、有垢真如共同相似对应 分三:一、如来藏周遍众生之理;二、广说其喻义;三、总摄而说无前际理
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讲如来藏周遍一切众生,第二对比喻意义展开宣讲,第三是归摄前面的喻义,并宣说没有前际的道理。
辛一、如来藏周遍众生之理 分二:一、略说;二、宣说喻义对应
壬一、略说
宣讲九种比喻当中的障蔽方面和所障蔽的清净的法方面,后面讲客尘和如来藏二者之间的关系。前面六句主要是讲比喻的能障所障,后面两句是讲意义当中的能障所障。
萎花中佛蜂中蜜,皮壳中果粪中金,
地中宝藏果中芽,破衣之中宝佛像,
贫贱丑女腹中王,焦泥模中妙宝像,
客尘烦恼所障覆,众生如是佛性住。
在这八句当中,前面六句主要是通过比喻宣讲能障所障。第一个比喻是萎花中佛,第二个是蜂中蜜,第三是皮壳中果,第四是粪中金,第五是地中宝藏,第六是果中芽,第七是破衣之中宝佛像,第八是贫贱丑女腹中王,第九是焦泥模中妙宝像,以上就是九种能障所障。
一、 “萎花中佛”,“萎花”比喻成能障,“中佛”就是讲所障。在萎败莲花当中,安住着相好光明的佛身,如果不把萎败的花拿走,显不出里面金光闪闪的佛像。
佛像是所障的本体,萎花是能障的自性。
二、 “蜂中蜜”,成千上万只蜜蜂所覆盖的美味蜂蜜。
带有蜇人的刺的蜜蜂比喻成能障。蜜是一种美味,是所障。蜜蜂没有真正飞走之前,没办法取到美味的蜜,如果把蜜蜂拿走,就可以享受美味的蜜。
三、 “皮壳中果”,在皮壳当中有美味的果实,比如核桃、松子等等。皮壳是没办法享用的,而且如果不把皮壳去掉,也没办法享受里面的果实。皮壳叫做能障,果是所障。
四、 “粪中金”,有一块质量非常好的黄金,落在了粪坑当中很多年,很多人都没办法了知。如果不把黄金从粪里面取出来,就没办法发挥黄金的功用;如果把黄金从粪中捞出来洗干净,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了。
五、 “地中宝藏”,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在他家的地下埋藏了很多很多的宝藏,但是他自己并不了知这一点,一直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指点,去挖掘房子里面的宝藏的话,他一直会处在贫穷当中;如果挖出来,就可以以这个宝藏来发家致富。地蕴就是能障,宝藏是所障。
六、 “果中芽”,在果实当中已经有了苗芽,但如果没有把果掰开的话,是看不到芽的。或者说如果没有进一步浇灌,芽的自性也无法显现出来。果就是能障蔽的自性,芽是所障蔽的自性。
七、 “破衣之中宝佛像”,在十字路口丢有一件很破的衣服,人们踢来踢去,没有发现里面有什么好东西。但是在这个破败的衣服当中,就有一个非常珍贵的珍宝佛像。如果不把破衣拿开的话,珍宝佛像无法显现;如果拿开之后,就能够把珍宝佛像取出来,作为供奉、积累福报的对境。破衣是障蔽,佛像是真正的精华。八、“贫贱丑女[1]腹中王”,一个非常贫穷下贱的丑陋女人,她腹中怀了转轮王[2]。这个转轮王王子没有降生的话,她这种贫穷的生活没办法结束;如果腹中转轮王生下来,登基之后,就完全可以遣除贫穷下贱的生活方式。腹中王代表所障蔽,贫贱丑女是能障。
九、“焦泥模[3]中妙宝像”,焦泥模外表看起来非常肮脏,也不值钱,但是在其中已经铸造好了一尊非常好的妙佛像。如果不把焦泥模打开,把妙宝像上面微细的障垢清洁掉,那么妙宝像就没办法显示;拿出来之后作了清洁,妙宝像就可以发挥真实的功用。
以上讲了九种比喻当中能障所障的意义。
“客尘烦恼所障覆,众生如是佛性住”,一切众生都具有殊胜的佛性,但是被客尘烦恼障蔽而无法显现。
就像前面所讲的九种比喻当中的能障和所障一样,一切有情在实相当中本来安住殊胜的佛性,但是在贪嗔痴的客尘[4]或者二取分别念等等的障垢没有清净之前,佛性是没办法显示的。
换一个角度讲,虽然没有显示,但是并不能通过外在的现相就说:这个有情具足这么多的贪嗔痴,他根本没有资格拥有佛性。就像前面所讲到的萎花、蜜蜂、皮壳,乃至于粪便,这些都是很污秽的,但是在它们里面的的确确有价值连城的宝物、美味食品等等。
从外表看众生,众生有各种各样的客尘烦恼,每个人都有一套烦恼的相续,很多具有烦恼的人和合起来,显现上把这个世界弄得乌七八糟的。我们看这个世界是非常不清净的,这些人也是非常不清净……但是,从实相的角度来看,一切有情的客尘烦恼的确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妄相、虚幻分别而已。实际上这个不清净的世界在佛眼光看来全都是清净的刹土,只不过一切众生没有真实地了知。
因为如来藏和如来藏自性上面的身相、智慧和它的刹土所依的自性,本来就是无为法的方式如是安住的。所以,众生的烦恼和众生的烦恼造业之后显现的不清净的器世间,也没办法真正地染污本来清净的佛性,或者无法染污本来清净的广大的清净刹土。不管再怎么污浊,一切的有情界、器世界,本来就如是清净,本来就是如是安住在本自解脱的境界当中。
我们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从现相的角度来讲,的的确确障垢是具足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所谓的障垢都是一种虚妄分别念,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自体的本性。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遣除障垢,一方面要懂得遣除障垢的方法,就是了悟这一切如梦如幻,了悟这一切万法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一种大空性,它的自性是大光明的本体。这个方面了知之后,遣除障垢、显现自己的本性就能够迅速得多。以上是略说。
壬二、宣说喻义对应对于比喻和意义进行一番对照。
障垢犹如萎莲花,蜜蜂皮壳及粪秽,
地蕴果皮破坏衣,苦逼丑女黑泥模。
无垢佛性如佛身,蜂蜜果实及黄金,
宝藏胚芽宝佛像,四洲圣王妙宝像。
“垢障”是喻义,犹如比喻当中提到的萎败的莲花、蜜蜂、皮壳、粪秽、地中宝藏当中的地蕴、果皮、破坏的衣、苦逼丑女和黑泥模。此中讲到了对照垢障的比喻当中的含义。
后面对照喻义当中的佛性,讲到了“无垢佛性如佛身”,无有垢染的本来清净的佛性,犹如“萎花中佛” 的佛身、蜜蜂当中的蜂蜜、皮壳当中的果实、粪中的黄金、宝藏、胚芽、宝佛像、贫贱丑女腹中的四洲转轮圣王、妙宝像一样。这九个比喻是对照无垢佛性。无垢的佛性就像清净的佛像、美味的果实等等。
佛陀讲的十部如来藏经中,有一部叫做《如来藏经》。在《如来藏经》当中,对于九种比喻也是宣讲得非常清楚。
在宣讲《如来藏经》之前,有六十恒河沙的菩萨到释迦佛面前,来供养、听闻正法。当时佛陀显现非常广大的神变,发出很多的光明,每个光明当中都有千叶的大莲花,莲花大如车轮。每一朵莲花里面都有本来安住的化身佛。通过佛的加持,示现神变,所有无量无边的莲花一刹那之间全部开放,让人非常悦意。佛又显示神变,莲花在开放之后很短时间当中全部萎败、发臭。萎败的莲花花瓣掉了之后,在每朵莲花里又显现一尊化佛,结跏趺坐,放射无量无边的光明。
佛陀在讲某一部大的经典之前,都会这样示现瑞相,如示现广长舌相,示现眉间白毫放光明等,显现很多身语意的神变,让众生苏醒种性,让众生的善根能够得到成熟。
佛陀显现殊胜瑞相后,菩萨们就请问佛陀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莲花,而且莲花开馥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欣赏,马上就已经衰败了,发出臭味,而且在莲花当中还有这样的佛像?
佛陀说,这是要宣讲一切有情的相续当中本具的如来藏佛性。这就是宣讲《如来藏经》的缘起。佛陀讲到在一切有情的相续当中,本来安住无垢的佛性,化佛就代表佛性。并不是说在每一个有情的相续当中都坐着一尊清净的佛像,而是以化佛的形象来代表一切有情的相续当中本具如来藏的佛性。佛陀依靠这个因缘就宣讲了这些问题。
众生的贪欲刚刚生起,正要追求贪欲的时候,似乎这种能依、所依都是很清净的,很悦意的,就像莲花开馥一样,显得非常的清净、非常的悦意,很容易引发众生的追求。莲花代表众生的贪欲。
后面一刹那之间莲花一下子就衰败了,就说明所贪的物一刹那间也是坏灭的自性,众生跟随所贪物品的消亡,心也不舒服。大家看到莲花萎败发臭之后,都不愿意接近。贪欲的对境、贪欲心本身也能够引发众生相续当中种种沮丧的心情,这方面就代表贪欲的烦恼。
当把莲花萎败的花叶拿去之后,里面就显现了光闪闪的化身佛。比喻如果能把贪欲心真正去掉,照见贪欲心的本性,这个时候就能够显现佛性。
在很多不同经论当中也都讲到了贪欲的本性也是不离开佛性的。贪欲的本身就是佛性,只不过它的现相显现成烦恼的样子,但是它的实相没有离开过殊胜的实相,没有离开过如来藏。
这方面是以萎败的莲花做例子,进行总的对应,没有分别对应(后面还要对蜜蜂的嗔心,皮壳的愚痴等等,一个一个做广大地对应)。
这方面讲到了缘起,让我们知道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本来具足殊胜的佛性。如果了知了具有这样的佛性再进行修持,就可以很快地现前。即使不了知这样的佛性,只要对于佛所开显的修学的方法一个一个去修学,总有一天还是会了知的。
比如说在佛陀三转法轮的所化当中,一部分众生是上根利智者,佛陀就直接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都具足和释迦佛一模一样的法身功德法,只不过有非常微薄的障垢覆障住了,可以通过修持无分别智等等方式来照见本具的佛性,来分离客尘。这是对于上根利智者来讲的。
对于小乘者和初学的凡夫来讲,佛陀暂时不会给他宣讲如来藏本自如是存在的道理,只给他宣讲无常、苦、空、无我,让他了知在世间当中怎么样行持合适的行为,怎么样说合适的话,怎么样去了知无常、苦、空、无我这样的自性,逐渐逐渐让他修持。佛陀并没有直接说相续当中具足如来藏,但是佛陀所做的事业,的确也是让他显露本具如来藏的一种方便。
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一个是众生已经了知有如来藏了,这样修行起来就非常快。另一个是不了知有如来藏,虽然最终也会现前,但是因为不了知的缘故,修行起来速度不是非常快。二者之间有这样一种差别。
指导者、导师是不欺惑的。就像一个人已经知道这个地方肯定有黄金,挖的时候很快就可以现前。另外一个人也在挖,但是不确定这里面到底有没有黄金,只是说因缘和合的情况,有可能找得到黄金。因此他在挖的时候,内心当中没有一个必定有黄金的定解,就不一定非常精进,挖的方式也不是很善巧,显现黄金的速度就要慢得多。但是一定会挖到,为什么呢?因为同是作为导师的佛陀所指引的。
佛陀对一个很有信心的人说:“通过我的神通、天眼,通过仪器,我已经勘测到了,你这个地方就是有大宝藏。”如果这个人对指点者非常有信心的话,他就会一直挖下去,肯定马上能够得到大宝藏。另外一种人没有生起强烈的信心,所以佛陀只是说:“你挖吧,这个地方没有,那个地方会有。”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逐渐磨炼他的品行,然后让他去慢慢挖掘。也不跟他说这个地方一定有,也没有跟他讲其他善巧的方法。如果他通过指引者的方式慢慢去做,最后还是可以得到黄金的。二者之间有这样的不同。
我们已经经过了从不了知、不接受如来藏的过程,到现在已经接受了如来藏,而且很多人已经产生定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很多的方法来实践、来现前相续当中本具的佛性。
可以把显现佛性的过程分成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于无学道的时候圆满现前,就像前面比喻所讲的不同的人发掘自己房子里面的黄金或者宝藏的过程。
前面通过宣说喻义对应,知道了一切有情相续当中一定是本具佛性,而且佛陀是指引众生去掉障垢的殊胜导师。
辛二、广说其喻义 分九:一、萎花中佛之喻义对应;二、群蜂中蜜之喻义对应;三、壳中果实之喻义对应;四、粪中金之喻义对应;五、地下宝藏之喻义对应;六、果皮中胚芽之喻义对应;七、破衣中宝佛像之喻义对应;八、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义对应;九、焦泥模中妙宝像之喻义对应
下面对九种比喻和意义展开宣讲。
壬一、萎花中佛之喻义对应 分三:一、萎花中佛身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此处也是一层层展开,再进行宣讲。
癸一、萎花中佛身之喻
譬如萎败莲花中,安住相好庄严佛,
具净天眼人见已,去除花叶显佛身。
譬如说在萎败的一朵莲花当中安住着相好庄严的佛像,具有清净天眼的人看到之后,就去掉花叶让佛身显现出来,这就是萎花中佛身之喻。
从外表上看,这是一朵萎败的莲花,任何人对它都没有任何兴趣,放在这个地方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管,甚至没有人会产生怀疑,这个萎败的莲花里面到底有什么。就像堆在这个地方的垃圾,谁有兴趣去看这个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这样的萎败的莲花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看,但是在这朵萎败的莲花当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因缘,的确安住了一尊非常相好庄严的佛像,这个秘密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发现。后来有一位具有清净天眼[5]的人(或者是天人),看到了萎败的莲花当中安住着一尊相好庄严的佛像,就把花叶去除掉之后,让这个佛身显现出来。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和前面的比喻对照的意义就是讲烦恼中佛性。
如是善逝佛眼见,阿鼻亦遍如来藏,
无碍大悲于轮回,常住令众解脱障。
同样,如是善逝佛眼见到了,乃至于阿鼻地狱的众生也是周遍了如来藏。所以佛陀无碍的大悲心于轮回中常住,令众生解脱覆盖在如来藏上面的种种障碍,展开了广大的利众事业。
萎败的莲花比喻成障垢。一切有情在轮回中都是以显得非常不清净的身相进行流转的。偶尔有的时候获得色界的清净的光明的身体,但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血肉之躯的五蕴的方式而流转。
即便是色界中清净的色法,还是有漏的业引发的。如果业是有漏的、不清净的,那么果现似清净但还是不清净。在整个六道中都是通过烦恼和有漏的业引发,所以六道的有情以及外界器世界充满了种种的障垢和不如意。
在漂流过程中,有情正在感受种种障碍的时候,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甚至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很多人都认为对自己当然是从里里外外都了知,而且自己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最清楚。这只是停留在二取的层次上面,没有想这个二取心识到底还有没有什么秘密,或者有没有更殊胜的意义。
因为从来都没有怀疑过的缘故,他就很少去修持这种解脱的道,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有这种解脱道,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究竟的实相的缘故,所以他也不可能去寻求能够开演这样法相的善知识和正法,也不可能懂得去修持。
在漂流的过程中,一部分众生想要解脱,对于流转轮回非常厌倦,当然这个方面有很多因缘,有些是在典籍中讲到的轮回的事实,有的时候则是接受轮回的事实,对于轮回中一次又一次推倒,一次又一次重来产生了厌倦。
我们的身体每一世死了之后都是完全毁灭了,之后又开始从没有中逐渐显现这个身体,我们就做了很多的这种事情。每一世转为人,都要建立一个家庭,后面就把这个家庭给摧毁掉了,投生之后又去做这个事情,又去建立一个事业,死亡之后又把这个完全抛弃掉。
流转轮回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建立、一次又一次推倒的过程。 有一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终于产生厌离心,他就想要修道,他想从轮回中解脱,在想要解脱的心念带动之下又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虽然想解脱,但是没有找到能够指引自己解脱的方式,在我执上面更加增加了遍计我执,即所谓的外道。
还有一部分人想要解脱,也找到了能够指引他解脱的殊胜善知识,比如佛陀、菩萨、罗汉等等,像这样就可以找到解脱之道。
实际上在流转过程中,最初对流转的厌离心,是要从轮回中解脱的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虽然已经发出来,但是我们能不能够遇到殊胜的佛法,这个方面还需要看自己的福德等因缘。
但是不管怎么样,外道只要能够发起解脱心,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个信号。对于轮回能够产生厌离心,就说明他相续中的种性要开始苏醒了。前面讲如果没有佛性如来藏,甚至连厌离心都没办法生起来。如果有了厌离心,就说明他的佛性在一点点地苏醒,想要解脱的心念也能够最终牵引他进入到清净的正道中,去铲除一切的垢染。
我们流转在轮回当中,很难怀疑自己相续中具有如来藏。即便是前面讲这么多修道的人,当他在想要修道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到底自己相续中有没有如来藏。
后面佛陀善逝通过殊胜的修行,已经成就了这种殊胜的一切智智。通过善逝佛眼见到一切有情周遍具有如来藏。
“阿鼻”是梵文,指阿鼻地狱,真正的意思是指无间。无间地狱的众生是所有众生中最凄惨的,没日没夜地感受痛苦,而且在无间地狱中人和火焰都已经分不出来了。即便是这样凄惨痛苦的众生,相续中也具有圆满的如来藏。
佛善逝是智慧眼,不需要任何推理,他现量见到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看到所有障垢都是可以分离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所以他通过悲心,引发无二的大悲安住在轮回中,使用一切方便让众生解脱障垢。
第一,佛一定是常住轮回,这样才能够接触到众生,才能给众生宣讲诸多法义。在清净有情面前,佛安住在报身的刹土。实际上报身刹土中的报身与化身刹土中的化身也是一味的,只不过对清净的众生要度化,对不清净的众生也要度化。
障垢的轻重不一样,菩萨相续的障垢要轻得多,凡夫人相续中的障垢非常严重。尤其对于无始以来流转在轮回中的众生,要让他们相续中产生一刹那的善心或者一刹那的信心,有的时候都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佛并没有因为众生很难被调化就放弃了。努力一下就放弃,这不是佛的想法,也不是佛的行为,而是凡夫的行为。比如我们有的时候接触很多众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这个厌烦心并不是对轮回产生厌烦,而是给他说了这么多遍就是不听,因此就认为这个人不可调化。
这绝对不是佛的想法,否则我们绝对现在还没被调化。佛、上师在调化我们的时候,给我们说了多少次?或者说我们在流转轮回的时候,跟随我们流转了多少次?我们都没有办法计算了。如果按照凡夫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绝对不可能坐在这里听法或者讲闻佛法。
常住轮回不间断,这种永远不放弃的大悲心,只有佛才能做到。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一两个众生对自己有一点点不恭敬,就放弃他,认为他是没办法调化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长期的忍耐。调化自己的心都需要长期忍耐,何况是要去调化一个与你相续完全不同的陌生的相续?
有的时候对自己的习气,哪些是自己喜欢的、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还是比较清楚的,按理来说,在修法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到修法的感觉。但是你去帮助别人的时候,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相续,想要只是接触一两次,就可以把他的心完全调化到和你的想法一样,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我们在与其他信佛的人或者不信佛的人接触过程中,还是应该有一点点的忍耐心,否则做不到调化的事情。在接触这些学佛人的过程中,有些人很听话,方方面面比较放心,这个时候管理起来非常省心。有些人则不是这样,讲一遍、二遍、三遍都不听,唱对台戏的也不少。
这个时候要了知佛是怎么样调化我们。让一个众生安住在清净的正道中,这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即便是十地菩萨或者是佛陀,以及殊胜的上师善知识,虽然已经获得任运度化众生的事业了,但是在调化众生的过程中,对于各式各样的众生还都是要用很长的时间。在我们的眼光看上去的时候,有着非常不一样的忍耐,像这样逐渐地去调化众生。
所以,一个众生的调化是长期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最初时候认为这个人容易调化,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可能变得越来越不好调化;最初的时候感觉不好调化,但是到了后面会觉得越来越调顺了。这些都是无常的,我们也不需要在比较容易的时候就沾沾自喜,不好调化的时候就愤怒,甚至产生放弃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种清净的、比较深远的智慧,就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烦恼一样。我们对待自己的过失是非常能容忍的,过失出来之后,想一个理由就容忍了,觉得自己是一个凡夫,肯定会有一些想法和烦恼。再犯一个过失的时候,自己又容忍了,我们对自己是很容易原谅的。如果把原谅自己的想法去原谅别人,就不容易产生所谓的厌烦之心。我们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往往不是太公平。
从这方面观察,佛在调化我们的时候,是通过清净的智慧和长久的大悲心,逐渐逐渐把我们调化成现在的样子。所以,我们要把一个刚刚学佛或者还没有学佛的人调化成现在我们的样子,仅仅一两天的时间或者给他讲一两句,那绝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对众生应该有一种长期的忍耐心。
此处讲“无碍大悲于轮回,常住令众解脱障”,我们要随学佛陀,虽然我们无法像佛一样具足圆满的事业,但是有随学的地方。比如佛陀有无碍的大悲,我们就生起相似的大悲;佛陀是于轮回常住,我们现在是某个阶段当中调化一些人;佛陀是解除一切障垢,我们帮助别人解脱一点点的烦恼。这些都是可以随学的,我们随着自己力量的增强,利益有情的善巧、智慧和能力都会逐渐增长起来的。
当我们直接或间接面对有情众生的时候,不管怎样,做为大乘的修学者,大悲心是绝对要培养的。如果没有大悲心,绝对无法进入大乘,连进入大乘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不管从自利还是从利他的角度而言,大悲心一定是要生起来的。大悲心生起来之后,对待众生的态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就像上师具足殊胜的大悲心,对待弟子的态度就完全不同的。大悲心生起来之后,就相当于我们只有一个独生子,(当然很多人没有机会有独生子,但是这种相似的心态要产生。)母亲对独生子的悲悯心是发自内心的,不管儿子是业障显现还是什么原因,她对儿子的大悲心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悲悯心使她愿意为儿子做任何事情,时间再长、再难做也可以忍耐,任何尴尬、难堪的事情也都可以忍耐。当她具有真实悲悯心的时候,她对儿子的态度绝对不可能是假装的,绝对不可能说他一两次不改就放弃了。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是没有去发展大悲心而已,如果我们去发展,一定能够生起大悲心。如果生起大悲心,再去看众生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就相当于母亲有一个儿子一样,将所有的众生都看成独生子,这时自相续就会完全转变,和以前对待众生粗暴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会一心一意地去利益对方,利益众生的心完全就会转变在大悲上面去。
所以不管时间多长或者多难忍受,或者有什么大违缘等都能够忍受。以前觉得根本不可想象的,自从相续当中生起大悲心之后,对待众生就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分析了很多方面之后,相续当中对众生产生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们光喊口号说要生起大悲心也是不行的,要修它的因——慈悲喜舍,以及修持很多这样的心,让自心变得柔软,然后成为一个可塑的本体。如果在这种前提之下修慈悲喜舍,大悲心就很容易生起来。大悲心生起来之后,你的心就会非常地柔软。我们现在对待众生的心态是很刚强的,对道友的态度也好,或者说对其他一些工人的态度也好,我们的心是非常地坚硬、非常地刚强,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让他生起快乐的心念。
我们觉得很多时候,不能够放弃自己的利益,不能够让自己吃亏,或者别人稍微占一点便宜,我们就觉得很不舒服。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讲,让他多得一点,让他高兴一点有什么不好的呢?只要他高兴你就高兴。如果弄得大家都不舒服,他也不舒服你也不舒服,无论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暂时的结果而言,也都不是非常好的结果。
如果我们生起了大悲心,对待众生内心会很柔软,外表形式上也许柔软也许不柔软。因为母亲在调化儿子时,她的心是一直很柔软的,但是行为上该打的时候打,该骂的时候骂,该爱护的时候也会爱护。她不可能行为上一直很柔软或者一直很硬,但是她内心一直是非常非常柔软的。菩萨对待众生的时候,虽然心一直都是柔软的,但是需要通过愤怒相调伏众生时,是绝对要使用愤怒相的。因为她是以大悲心利益众生的,只要对众生真实有利,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
我们内心应该要变得非常柔软,在相续当中生起大悲心,随学佛陀进行修学的话,我们的心也变成了佛心,也能够帮助众生解脱一切的障碍。只有当我们内心产生了非常愿意帮助对方的想法时,我们才能够认真地去考虑怎么样去帮助他解脱障碍。如果没把他人当回事,别人跟我倾诉烦恼时,也就敷衍了事。但是,如果有真实的悲悯心,就像母亲对儿子真正非常在乎的时候,那么儿子的想法或病痛等,她就会认真对待,绝对不可能随随便便地去敷衍一下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正对众生有大悲心的时候,在接触众生时,才可能认真地去对待他的问题和障碍,才会思维怎么样去帮助他解脱障碍,帮助他获得安乐,否则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问题都没有认真对待过。
我们真正认真的、真正在乎的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真正认真地去对待过,又怎么可以真正帮助别人解脱障碍呢?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修法的根本就来自于大悲,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可以慢慢地去和佛道相应。
癸三、喻义对应
犹如萎败莲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
无垢天眼见此已,去除凋残败坏叶。
如是众生贪嗔等,烦恼缠中住佛性,
大悲能仁见此已,善作摧毁障垢业。
“犹如萎败莲花中,安住善逝佛陀身,无垢天眼见此已,去除凋残败坏叶”,这几句讲到了比喻:在萎败的莲花当中,安住了善逝佛陀的身相,具有无垢天眼的人看到之后,去除凋零、残败的树叶,让他的佛性、佛身显现出来。
“如是众生的贪嗔等”,烦恼当中住有清净的佛性。
具有无垢智慧眼的大悲能仁见到此情况之后,能够善作摧毁垢障业。萎败的莲花对照众生的贪嗔,安住的佛陀身对照烦恼缠中的佛性,无垢的天眼对照的是具有智慧眼和大悲的佛陀,天眼看到佛陀身对照佛陀看到有情的如来藏,去除残败的树叶对照佛陀善巧地摧毁有情的障垢。
这样的比喻能够比较形象地说明,有情相续当中具足佛性如来藏的事实。虽然从一个角度来讲,佛性是无为法,而萎败莲花当中佛陀的身相是有为法的本体。一个是大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稍微不一样,就以相似的方式来比喻有情相续当中具足佛身。
我们要了知,现在我们有情相续当中都周遍了佛的身相,大悲能仁也是在不间断地做这个事业。有时候我们向极乐世界的佛祈祷,极乐世界的佛陀也在做摧毁我们障垢的事业。因为我们去念佛,对佛生信心,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就可以清净很多的罪业,可以圆满很多资粮,或者有的时候通过佛放光加持,也可以证悟无生法忍。这些方面就是通过现在安住的真正佛陀来做摧毁我们业障的事业。有时在我们的身边,也是有殊胜的上师善知识来教化我们,行持佛陀的事业。
总之,不管是真正的佛陀还是佛陀的化身,实际上都是无二无别的,他们做的就是“善作摧毁障垢”的事业。所以我们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了知上师做了很多很多帮助我们摧毁业障的事情,只不过有时我们根本就不了知,不认为上师在帮助我们去除障垢。
有时候我们因为自己相续中的烦恼和业,就不愿意接受上师的教化,对自己的解脱也会成为障碍。虽然你暂时不接受上师的教化,或者有时候有点抵触,但是从殊胜上师的大悲心角度来讲,他也绝对不可能说,这次你违逆了我的心愿,所以我以后绝对不会度化你了。
有时候上师对于一些有情暂时实在是没办法调化,只有发愿以后调化。在现今一段时间当中,有情自己的业障现前,没办法真正安住于佛性,但是上师也没有放弃他,以后还会再调化的,还会发愿后世当中要调化他。
这些方面我们是要随学的,都是作为我们修学佛法当中的参照、标准和楷模。
怎么样对待其他众生,这些方面在经论当中讲得非常非常多,也讲得很清楚。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够逐渐地掌握很多修行技巧,度化众生的很多善巧方便都是可以做到的。
以上是喻义相对应。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贫贱丑女是外表又贫又贱的丑陋女人,从人间来看,也是不值得追求的一种自性。
[2] 转轮王相当于是人中之王,是一种精华。
[3] 即用焦泥做的模具。
[4] 这些客尘烦恼就相当于萎花、皮壳等九种能障的自性一样。
[5] 具有天人的眼根,能够照见隐蔽之处。通过禅定获得,其所依是色界的色法。还有一种次一等的天眼是通过报得,或者其它的药,可以显示一种相似的天眼,也能够看透一些隐蔽的东西,比如隔着墙等能够见到,或者很远的地方、很微细的地方都能够现量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