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本论通过七个金刚处来抉择一切有情的本性如来藏。本性如来藏是一切有情本自具有的,但是因为暂时生起的无明客尘没办法认知,而让众生堕入到了能取所取的显现当中。实际上在能取所取的显现当中,也是具足这种殊胜的本性,实相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染污。
佛菩萨为了让后学的弟子能够真正了知现相的本质或者说现相之外的实相,宣讲了很多教义,一方面让我们认知自心的虚妄分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让我们知道虚妄分别的自性是究竟无分别智的实相。现在学习的教义是从初转法轮、二轮法轮到三转法轮之间,逐渐生起或抉择如是的清净正见。《宝性论》在讲现相实相当中,通过方方面面的比喻和很多理证、教证来让有情生起如是正见。有了正见之后,以正见修行就可以获得殊胜的觉受和解脱证悟。
现在宣讲的是第四个金刚处——如来藏。如来藏是成佛的近取因,或者说是成佛的基。如果有这个基,就可以在基上面显现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等等一系列的功德;如果没有如来藏本基,这一切显现都不可能。不单单不可能显现这样的功德法,即便是烦恼也不可能显现。有了如来藏的缘故,一切轮回的显现可以是合理的,一切涅槃的显现也可以是合理的,只不过轮回的显现是属于一种妄执,一种错觉,涅槃的显现是本自佛性的呈现。安立一切有情本具如来藏,在抉择最殊胜了义的正见方面,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果没有学习如来藏,相续当中没有生起如来藏的定解,那么真正了义的观点的确是很难生起的。在《如来藏品》的最后也讲了如来藏的不共特点和功德。
抉择如来藏有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种比喻。现在讲的是九种比喻当中的广说喻义,通过九种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来让我们了知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九种比喻的第一种“萎花中佛”的喻义,前面已经讲完了。
壬二、群蜂中蜜之喻 分三:一、群蜂中蜜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第一个是讲千百万只群蜂当中美味蜂蜜的比喻;第二个是在一切有情的烦恼当中安住佛性的意义;第三个是把比喻和意义作对照。
癸一、群蜂中蜜之喻
譬如上妙美味蜜,为诸群蜂所围绕,
须者见已设方便,驱散群蜂而取蜜。
比如说,非常上妙美味的蜂蜜被群蜂所团团围绕,一般人没办法真正取到这种蜂蜜。“须者”,想要食用蜂蜜,或者想要以蜂蜜做其他功用的人,看到了蜜和外在的群蜂之后就设施了很多方便,把群蜂驱散,然后取精华的蜜。
取蜜人有两个问题需要了知:第一个,从现相来讲,蜜是他的所取;第二个,群蜂是他的障碍。要得到蜂蜜,如果直接用手去取,当然是不可能的,自己会受到伤害,所以他设了很多方便,注释当中说通过烟熏等方式把群蜂驱赶走之后,自己去取蜂蜜。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大仙一切智眼见,犹如蜂蜜之佛性,
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彻底断除业。
“大仙”,即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以大仙的名称来称呼佛陀。大仙佛陀一切智智的慧眼,已经见到了犹如蜂蜜的佛性,一切众生相续当中都完全具足这样精华的佛性。覆盖在佛性上面的障垢就好像蜜蜂一样,如果没有把蜜蜂驱赶走,没有办法取到蜂蜜。佛陀了知,如果没有把障垢驱散,就没办法真正显现有情的佛性。因此佛陀生起极为清净无碍的大悲,善巧地做了彻底断除一切有情业的很多方式。
佛陀做了很多很多殊胜的事业,从让众生苏醒种性和佛陀结缘开始,乃至到了能够直接调化的地步,直接给众生宣讲一切有情具有佛性如来藏,宣讲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空性,让众生了知自己本具殊胜的无分别智慧。从这方面可以安立佛陀没有舍弃一个众生,一切众生在佛陀教化之下,逐渐逐渐都可以远离犹如障垢一样的蜜蜂。
众生处在障垢覆盖的状态中,当然没办法了知自己相续当中的佛性。在烦恼当中安住着殊胜精华的佛性。不管是哪一类众生,不管他的烦恼如何强盛,佛性都一点没有缺少,而且一直在显现它的功用。很强的贪心、嗔心实际上也是佛性自己的功用,只不过众生通过二取染污了他的佛性之后,佛性的功用显现成贪心、嗔心非常强烈的状态。只要能够通过无分别智慧的方式认知烦恼,让它消失在法界当中,或者说认知烦恼的本质,就能够显现非常明显的光明和空性双运的智慧。
佛陀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一切众生断除种种的业和烦恼。比如对于小乘者而言,教导他们把烦恼彻底地抛弃掉,彻底断除,以这样的方式来远离烦恼和业,暂时获得一种解脱;对于大乘者说,你可以通过发菩提心、空性来转变烦恼,以殊胜方便的方式就可以成为修道之用;对密宗者直接说,烦恼就是清净的智慧,没有讲这些是客尘,不讲其他的,就说这些法都是清净的智慧,让密乘者直接去取受。有很多不同的调伏方式。
虽然上上的调伏方式对于下下者来讲,觉得有点难以思议,但是实际意义上,这一切障垢的本性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下下的修行者不了知上上的修行方式,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客尘是实有存在的,他们在这种修行状态当中,认为烦恼应该真实具有本性,就是一种染污的本性。不把烦恼抛弃掉,反而直接去取受,这样的问题在下下者看起来,当然非常不合理。所以他们觉得有很多修行方式都是不合理的。
有些修习小乘者或者根性稍显下劣的人,他看到菩萨乘当中说——如果你发心贤善,可以杀生、偷盗,觉得不好理解。在他们的眼光看起来,杀生、偷盗是绝对没办法转变的实际的罪业,是自性的罪业。修行者怎么还去杀生、偷盗呢?而且还说是没有障碍!很多人就很难以理解。密乘当中有很多殊胜的方便,也觉得非常难以理解。他们认为一个修行人本来应该是非常清净的,但是现在却做了很污秽的行为,也是觉得非常难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因为他们认为,对于一切的烦恼、业的的确确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舍弃掉。除此之外,想不到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真正地把烦恼、业转为道用或者直接享用,他们没办法了知。
在大乘显宗当中,为什么可以把烦恼、业通过其他方式来对治、转变呢?因为这一切都是依缘而起的。这些所谓的杀生罪业也好,或者其他的烦恼也好,都是依缘而起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第一、它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的;第二、它也是可以转变的。一切以心为主,如果能够通过一些贤善的作意、发心,像这样的行为不决定成为一种业或者烦恼,不决定成为障碍。大乘者在修行的时候,通过发菩提心这样清净的意乐摄持这种行为,比如说,通过贤善的意乐摄持杀生,那就可以成为自他二利的因缘。像大悲商主等等,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进行安立,因为它是通过因缘而转变的,所以不是决定的罪业。
小乘的观点和大乘不相同。小乘的观点是,无论谁去杀生都是有过失的。所以,杀生偷盗等在小乘当中绝对是不开许的,不管谁做了都是破戒,没什么通融的地方。大乘说,如果你的心贤善,杀生可以转变成一种善行。杀生也是如梦如幻的,本性是不存在的,不存在一个实在的罪业或者实在的烦恼。因此,通过贤善作意转变之后,就可以变成修道之用。
世间当中的很多毒药,一般人看起来的的确确是毒药,没办法变作他用。但是在良医的眼中看起来,毒药不一定就成了真正能够害命的毒,如果你能够善巧使用,毒可以治病,而且有的时候毒可以治很多其他的药根本没办法治疗的病。比如,有的毒和其他的药配合起来之后,它的毒性就不会再去伤害众生的生命,所谓的毒药就变成了一副良药。同样,在菩萨乘当中,杀生、偷盗等等的行为,如果通过贤善的发心配合起来,那么所谓的毒也能够成为修道之用。
《宝积经》当中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城市当中士夫的不净粪是有利于甘蔗田的,菩萨的烦恼这些结使是有益于成佛道的。这些外表看起来的结使、烦恼,如果能够通过贤善的作意加以和合转变的话,是可以转变成修道之用的。
在密乘当中是直接了知一切烦恼的本质,不把重点安住在所谓的烦恼上面,而是放在它的本性实相上面。在他的见解当中只有清净的智慧,没有什么所谓的客尘烦恼。在殊胜的证悟和殊胜的正见摄受之下,他就可以直接去享用。当然在一般人看起来,他是在享用欲妙,但是在他自己的见解当中,没有一般人眼中的所谓不清净的欲妙、障碍,在他的眼中全都是清净的法。在他的境界当中是享受如来藏,显现一种清净的自性。但是在其他人的眼中,显现的就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乃至于觉得是和所谓正统的佛法背道而驰的行为。
前面我们分析过,烦恼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只不过你认为它是什么东西,它就有可能跟随你的观点而转变成这样的东西。如果你认知了它的本性,实际上它什么都不是,就是一种非常清净的自性,远离了污秽和清净之后的原本的本性。瑜伽士就安住在这样的正见当中,他直接去安住,直接去使用,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所谓的不清净的行为或者不合法的行为。原理就是这样的。人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眼光,安住在自己的低劣见解当中去看瑜伽士的行为,就觉得是一种惊世骇俗的行为,他们所做的这些行为违背了佛教,违背了伦理,然后开始引经据典,所谓的辩驳。但实际上自己的正见不是非常高,认为这些烦恼都是实实在在的,只有清净了烦恼才是神圣的行为,他安住在这种见解当中,当然就看不惯上上的修行方式了。
所以菩萨的修行方式是不一样的,密乘者的修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一切的烦恼,一切的垢染都是无自性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本性的。究竟而言,一切的烦恼都不存在,除了清净法性之外,其他的法都不存在。所以瑜伽士证悟到了这个境界,安住这个境界,在行持的时候,在他而言,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做了什么其他的不合理的事情,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没有这样的作意,在外境当中,都是清净的法。
因为我们眼中有不清净的,所以我们看到瑜伽士喝酒吃肉的时候,就觉得他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在瑜伽士眼中,酒肉或者其他的法都是一种清净的法。不是说,又有不净,又有清净。这个所谓的不净,是我们自己的眼中显现的不净,在瑜伽士的眼中全都是清净的法。所以他自己安住在这个清净状态中,不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我们看起来,就觉得他好像是不是做了一些非法的事情。实际情况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
我们必须要了知障垢的本性。我们再再地提这个问题,障垢的本性的确是不存在的。我们一切的轮回、一切的心愿、一切的二取,根本就没有。我们学中观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就是要了知,一切障垢本来就是离戏的自性,没有一点的本体,没有一点的自性。这些障垢,从粗大的所谓的恶念开始,乃至于到非常贤善的度化众生、上求佛道的心愿为止,这一切都是一种分别念的状态,这个分别念可以说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有些时候直接把这些教义对照一切的显现法的时候,这些障垢都是无自性的。但是观待于众生的见解,观待于众生对于障垢、对于显现法的认知的程度,佛陀宣讲了不同的层次,让不同的人有一个相对照的修行的方法。对于二乘者来讲,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对于大乘显宗的根性来讲,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对于密乘者来讲,他有一种对治的方法。虽然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结果是什么呢?通过三种方法修行的人,内心当中的自相的烦恼都不会生起。
如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找一个借口说:“我要行持密宗,我的发心很正确,所以我可以偷东西。”但是在做的时候,内心当中产生了自相的烦恼的话,这是所有三乘的教义当中都没有开许的。没有说通过这样的修行,最后可以正大光明地产生一个烦恼,绝对没有这样讲。所以说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绝对要调伏内心当中的烦恼。
小乘者调伏烦恼是舍弃的方式来调伏烦恼罪业的;大乘者通过菩提心的妙药和烦恼的毒配合起来,把毒转成修道之用,最后也没有烦恼的;密乘者直接地受用,通过密咒、见解加持,或者观照之后,内心当中不会生起烦恼,只会生起清净的智慧。虽然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都是完全一致的,绝对不能够生起自相的烦恼。在佛法当中,绝对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自己想要投机取巧,只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佛陀和很多祖师菩萨从来都没有开许过,一个修行者可以通过佛法来做幌子,可以去相合于自己的贪欲、相合于自己的烦恼,让自己的烦恼增长之后,还没有过失。这个方面是绝对没有的。如果认为有的话,是绝对没有真正了知佛教或金刚乘的殊胜意义。从这个方面,很多地方讲了很多不同的对比的方式。
所以说这种障垢像蜜蜂一样。佛陀在调伏众生的时候,“善做彻底断除业”。
为什么要讲大乘、小乘、密乘之间断除烦恼的差别呢?实际上,佛陀所做的事业彻底地断除轮回,如果不讲三种层次的话,很容易就直接理解成小乘的那种把业直接断掉了,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这当然是一个断除的方式,但是如果单单停留在这个角度,还没有办法真正去了知佛陀广大的智慧和清净的大悲心,或者不同根性有不同的修行方法。
再者,我们讲这么多不同的断除业的方法,也有很多必要。第一种必要,针对我们而言,我们的修行是要不断上进的。障碍我们上进的,有时就是这些分别念。这些固有的分别念束缚住我们,没办法让我们进一步的上进。当我们了知断除烦恼大概分了三层方式,有可以直接断除的,还有通过贤善的作意去转变的,还有通过观察究竟本性现前之后直接去受用的,心力就会不断地增强。
以前在我们初学的时候,想都不敢想的,碰都不敢碰的东西,通过自己的修行,心力不断地增长,就知道还有这样一种方式。当自己的心力不断大起来之后,就可以这样去做。比如说一条蛇,当我们胆子很小的时候,看一眼心里都在发抖。后面不断地长大之后,力量不断的大了之后,就敢摸它了,最后就敢抓它了。像这样就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
调伏烦恼的方式在佛教当中非常多,范围很广大,深度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修行的方式可以很活泼的。我们就可以了知,为什么这些大德可以这样显现,可以那样显现。实际上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东西都是假的,都是如梦如幻的。如果你认为它是真实的,它就会束缚你。如果你真正地看穿它的本质之后,它就是一个纸老虎而已。你怎么样去摆弄它,都无所谓。以前是它摆弄你,因为你的力量很弱。当你的修行、见解增长之后,可以随便摆弄它。它不会成为你的障碍了。是从这个方面安立的。
所以,在自己断除障垢的过程当中,我们就知道有很多很多可以选择的方式。在哪个阶段选择哪种方式,可以通过自己的情况如是而断定。如果自己还没有到达高层次断障的方法,那就需要老实一点,通过下面的断障方式,对自己最适合。如果自己贤善的心生起来了,比如我们看到大悲商主生起一个无与伦比的勇气,把造罪业者杀害,中止了他堕恶趣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觉得,如果是我去做,怎么样呢?我们观察,如果按照当下我现在这种情况,那是绝对不能做的,因为我现在还有自私自利心的缘故。但是当我们修菩提心修到了非常纯熟的阶段,那个时候再观察自己的相续,的确是一心一意利他。怎么观察都是利他的心,没有一点点自私自利的心。那个时候自己就可以去做,因为自己已经到达了那个层次了,没有任何的问题,没有任何其他的障碍。
掌握了这个法之后,我们是可以调整的。只不过我们要观察我们的相续处在何种状态,千万不要以上上的法做借口来行持自己的烦恼,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已经到了菩提心很超胜的阶段之后,还在通过下面的方法去调伏烦恼,那就是耽误时间。因为在佛教当中,都有不同的调伏方式。到了密乘的阶段,就必须使用密乘的方式,强制性地超越很多观念和概念。所以在佛教当中很多佛教的概念也只是一种暂时的方便而已,如果你执著它,它也会成为一种束缚,这个佛法当中是讲得很清楚的。
我们刚开始非常强调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还有显现上面的戒律,在修行到一定层次后,这些概念一定要超越的。当然超越的方式非常多,如有些时候直接显现一般人接受不了的禁行,如此超越善恶的概念等。
所以越往上修行,力量越强,调伏烦恼的方式也越多。这是一个必要性。
第二个必要性,了知了这么多调化业的方式,对付烦恼的方式,对我们而言,容易产生一种清净观。一部分修行人能够守护自己的六根,像南传的修行者,因为守护自己的六根的缘故,心变得很清净。以这种方式来调伏业和烦恼,对这样的修行者我们要尊敬。
还有一种大乘的修行人,他的菩提心修得非常善巧,所以在行为上面不一定显得很如法。只要能够利益众生,他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对这一类修行者来讲,仍然需要敬重,而且更加应该敬重这些人,因为他是从利益他人的角度来讲。
前面这些南传的修行者,或者二乘的修行者,主要是以保护自己为重点。因为自己六根散乱,很容易让自己的修行失坏。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的缘故,他就开始都摄六根,让自己的修行增长。
大乘的菩萨,相续当中的利他心非常的坚固,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利益众生,用一切的方法利益众生。他的心非常纯净,但是他的行为用一般人眼中的标准去衡量的话,就不一定合法了。通过一心一意利他来调伏自己自私自利的作意,这个也是我们尊重的对境。
第三种,有些瑜伽师也是显现上面做很多超乎一般人想象的行为,他更加应该受尊重。因为他安住在实相当中,在他的眼中没有所取所舍的东西,哪个是清净的,哪个是污秽的,哪个是所取的,哪个是所舍的,在他的境界当中没有这些概念。所以更加应该尊重。因为他安住在最了义的戒律当中,他能够调伏最微细的概念的缘故,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我们了知了这些,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修行者都有产生信心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应该生起清净观,那么到底怎么样生起清净观呢?因为我们了知了,在佛教当中有一种方法是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调伏烦恼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调伏业的。我们了知了这样一种原由之后,我们对于不同人的不同的行为,再去观一个清净观就容易的多。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这样行持,所有的人都有这样行持的能力。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内心当中没有这样一种见解,只是在很浅的层次上说我要观清净,这个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当对于种种根据和种种示现的原因,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地了知之后,再去看他的行为时,就比较容易产生清净心了。
比如,有的时候看到学院的一些修行者放流行音乐,就觉得这个修行人怎么这样。但是如果这些修行者有正见,放音乐的时候自己可以安住在音乐的本性当中做荟供以及很多很多法。他不一定跟我们讲:“我在通过安住在音乐的本身来显现妙智。”但是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呢?如果了知密宗的很多见解,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还有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了,就觉得怎么擦了这么多香水。但是,有可能修行者把自己的身体观为坛城,香水洒在自己身上是在给坛城和本尊做供养。所以如果能够了知的话,就知道这些完全是一种积累资粮的殊胜方便。
但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起来,这个绝对不是一个标准的修行者。而如果按照密乘的眼光看起来,这不仅是个修行者,而且是非常标准的修行者。他能够恒时的安住在自己的正见当中,能够安住在自己的身体是坛城当中。所以他要穿好衣服,他自己的身上要洒香水。
我们在坛城上供香,没有任何人有异议。但是如果有人把香洒在身体的坛城上面,我们有的时候就会有想法。就因为我们还有一种执著,认为真正的佛是应该住在佛台上面的。如果有些修行人把自己的身体完全了知为佛和坛城,去做供养时,因为我们固有的分别念的缘故,我们就难以接受。难以接受是我们的事情,但是别人如果有这样一种正见,他就可以做。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想法还是过于狭隘了,学习了很多见解之后,对很多事情就可以有一个生起恭敬心的理由。佛法当中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广大,如果我们只是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有的时候只能说是自寻烦恼。别人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是自己这样去看、这样去想,觉得怎么怎么样,是自己给自己找很多烦恼而已。
当然我们前面也讲过,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这样做到?我们排不排除有些人是通过烦恼而做呢?这个不排除,所有人都这样也不太现实。但是针对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处在什么状态,自己非常清楚,在这种前提之下,对于其他人到底是怎么样显现,的的确确是非常难以思议的。
当我们以第三者的眼光看到很多佛菩萨示现所谓的不如法传记时,会觉得:“里面的那个人怎么这么笨,菩萨显现在他面前,他都没有认知,还产生邪见和分别念。菩萨显现的这么清楚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菩萨圣者的化现。”但是如果圣者在我们身边示现时,我们就肯定是当局者迷了,看不出来他是圣者的化现,他是在游戏人间,同时还会产生很多无意义的分别念和烦恼。
有人认为安住在清净观当中,自己会吃亏。到底自己是否吃亏呢?如果能够安住在清净观当中,真正收获最大的还是你自己。因为你没有离开身体是坛城的想法。如果你认为这个修行者他洒香水就是供养坛城,这时你安住在清净观当中,你的心就变得很清净,这样是不是在实践佛法呢?当然是在实践佛法了!清净观是整个佛法最提倡的,尤其金刚乘最提倡就是清净观,就是以智慧去看待一切万法。如果你能够通过智慧去看待修行者洒香水,当时你的见解就是“他在用香水供养他的佛坛城”。
我们从表相上看好像是很勉强的观想,他明明就是不如法,为什么一定要让我观想他是清净的呢?但是前面我们分析过,如果你真正能够安住如是清净观当中,你的心是很清净的,远远超胜不清净的观念—— 认为他在用香水洒他的血肉之躯,他违反了戒律。
如果我们能够从好的方面去想,自心就变得清净了,对境也是清净的,最后转而自己的身体也是清净的,像这样一切都是清净的,就没什么差别了。
所以修行方式非常多,我们这样观察几种调伏烦恼的方式,对几种人都有产生信心的根据和来源。
当然,我们这样讲时似乎觉得都能做到,但是真正发生在我们身上时,要去对付就显得很困难。这方面在佛教当中叫难行能行,非常难以行持,但是还要去行持,摧毁自己的概念,摧毁自己固有的习性。
有时候自己太过于自以为是了,我们就觉得自己认定的东西一定是正确的,别人一定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放弃这样的观念,则很难以超越自他的概念和分别念。所以说,虽然非常难以行持,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道理就是这样的,然后我们要靠近真性、真理,我们是追求真理的人。
我们要希求解脱,换个角度来讲,我们是追求真理的人,而真理是出现在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并非是真理放在了书本里面,让你去膜拜,只是在看书的时候在学习真理。实际上真理放在一切的世间当中,一切世间的显现严格来讲都是真理的变现,关键是看你怎么样认知它。如果你的心很清净,你看一切都是清净的,反之你看一切都不清净,乃至于你看佛,都能够在佛身上找到瑕疵,心不清净看上师好像也有问题。如果你的心清净之后,看上师和佛没有任何问题,即使是看一般所谓很恶劣的人,也能够看到他很多的优点,关键就在于我们怎么样去转变自己的心态而已。
佛陀给我们开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便教言,在学习过程当中,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就要认知,第二个就要去实践。
“彼之障垢如蜜蜂,善作彻底断除业”,前面我们讲了,在看断除业的时候,很容易理解成有一个实有的业,直接的把业断掉,但实际上有时候也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此处讲的驱赶蜜蜂,我们看时似乎就只有一种方式得到蜜,什么方式呢?就是通过烟熏火烤的方式让蜜蜂离开。但实际上这里只是讲了一种方便而已,有没有其他的方便呢?当然有。比如说现在的很多养蜂者,他在取蜜的时候,不是把蜜蜂驱赶走,而是通过养蜜蜂的方式来取蜜,如果想要源源不断地取到蜜,养的蜂越多它的蜜就越多。
很多修行者对待烦恼的态度也是这样的。对待障垢的态度,不是非要怎么样把烦恼阻断住,不让它生起。
比如说分别念,如果你懂得使用,分别念就是产生无尽智慧的来源。如果你不懂得分别念的本性,你就只有通过阻断它不要生起,然后拼命去压制住它,它的效果当然是不一样的。养蜂者的蜂越多,他的蜂蜜就源源不断的产生,那么善巧者如果能够安住于他分别念的本性,分别念产生多少就产生多少智慧。这方面是不一样的。
有时我们会认为分别念是最坏的,只要有分别念就会怎么怎么样。这要看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分别念生起的时候你无能为力,对你而言分别念确实是坏透了,会引生无尽的实执和烦恼。但是,如果你懂得方便了,分别念就不是一个坏东西,只要生起一个分别念,就会产生一个智慧。
阿底峡尊者讲,生起一百次分别念,就产生一百次无分别智,智慧来自于分别念。如果能善巧观察它的本性,就能够善巧的通过分别念来学法,你的分别念有多少就产生智慧多少。所以从这方面而言,关键看我们自己调伏的方式,如果能善巧应对,分别念就不再成为问题了。
而且,在很多修行过程当中,为了让你生起强烈的智慧,故意让你生起烦恼。比如故意让你生起贪欲或嗔心,然后你去观察贪心的本性是什么,嗔心的本性是什么,以此了知烦恼无实等等智慧。
所以我们在对待业烦恼的时候,如果了知很多,心量打开了,就不会再认为分别念非常可怕,没什么可怕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能真正了知分别念的本性,产生分别念时就能产生一次智慧,这样很习惯之后,分别念一产生,智慧就带起来了,它本身就是智慧,从这方面讲可以善巧使用分别念。
我们以前说烦恼很重、分别念很多,是不是就不能修法了?不是这样的。分别念很多,如果你善巧,反而它会转为优势。这不是口头上讲讲,如果懂得善巧修行,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分别念转为修道之用。
从这方面来说,断除烦恼的方法是非常多的。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蜜为百千万,蜜蜂障覆须求人,
驱散彼等诸群蜂,随意而作蜂蜜事。
如是众生所具有,无漏智慧如蜂蜜,
善巧摧毁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
“譬如蜜为百千万,蜜蜂障覆”,比如蜂蜜被百千万的蜜蜂障覆,没有办法取到。
“需求人”指想要需求蜂蜜的人。“驱散彼等诸群蜂”,通过烟熏等方式驱散蜜蜂,取出蜂蜜。“随意而作蜂蜜事”,然后用蜂蜜做很多事情,比如自己享用来滋养身体,或者用蜂蜜做药引、药,或者通过蜂蜜做很多食物等。
“如是众生所具有,无漏智慧如蜂蜜”,同样道理,众生具有的无漏智慧就好像蜂蜜一样,烦恼就像覆盖在蜂蜜上的蜂群一样。
“善巧摧毁如蜂惑,智者佛陀如丈夫”,佛陀善巧摧毁如蜂一样的业惑,就像前面取蜂蜜的丈夫一样,佛陀也是能够遣除有情相续当中的种种迷惑,让他本自具足的佛性显现出来。
颂词当中有这样的对应:群蜂对应众生的种种业惑。百千万群蜂比喻有情相续当中无量无边的业惑。蜂蜜对应有情相续当中的如来藏。需求者比喻成想要解脱的人,或者说是想要让蜂蜜显现的,想要得到蜂蜜的人。观察他就像佛一样,想要把蜂群驱散之后,让众生显现佛性。以烟熏等方式驱赶蜂群,就好像佛陀通过不净观,通过如梦如幻的智慧,通过很多修行密乘的方法,然后让众生离开烦恼。最后取出蜂蜜做事情,就如同佛陀把众生如来藏开显出来之后,做广大弘法利生的事业一样。这方面是讲烦恼和烦恼本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壬三、壳中果实之喻义 分三:一、壳中果实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壳中果实之喻
譬如具壳之果实,众人不能得受用,
凡欲食用果实者,去除皮壳取果实。
就好像具有外壳的果实,众人不能直接享用它,凡是想要食用里面果实的人,必须首先去除皮壳,然后再取出果实。
就像大米外面包了一层皮糠。要想食用大米饭,必须把外面的这层皮糠去除,显出大米之后,可以做米饭食用。或像其它很多的坚果,外面包了一层厚厚的外壳,比如核桃、松籽等,外面都有一层壳,如果不把壳去掉,就没有办法享用里面的果实。
想要取里面的果实,必须去除外面的皮壳,才能享用里面的果实,这就是壳中果实的比喻。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众生所具有,佛性为诸惑垢杂,
乃至未脱烦恼垢,三有不能作佛事。
如是众生所具有的佛性,被诸种惑垢所杂染,乃至没有脱离烦恼诸垢之前,在整个三有当中,都没办法显现佛的事业。众生本来具佛性,如果佛性显露出来,就成佛,可以在三有之中显现广大无边的弘法利生事业。
众生的佛性当前是被一切惑垢所杂染,在惑垢杂染的期间,还没办法显现佛的本体,还不是佛,佛本具的能力还没办法施展出来。只有等它的障垢清净之后,才能真正显现佛的事业。这个时候为了自己和他人,必须要修持正法,通过修持正法的方式来清净垢染,而这当中最殊胜的一个方法是直视烦恼垢的本性。
直视烦恼垢的本性可以一举两得:第一是了知烦恼的本性是虚幻的,以此就能够去除障垢;第二是直视烦恼的本性是虚幻的,就如是了知其本体空性的自性。我们如果能够直视烦恼的本身,一方面能够显现烦恼本身的法性,另一方面以最善巧的方式来断除垢染,这是非常殊胜的一种方法。
我们通过学习很多的观点之后,如果再产生烦恼,就可以通过空性等方式观察其本性。如果有正见,密乘的生圆次第的修法都是显示佛性或者观察烦恼本不生的。比如修持生起次第,在观想自己是清净的佛尊时,烦恼方面已经没有了,一切都变得清净了,然后自己安住本性来观想。这里实际有很多可以直接使用的,既能断除烦恼又能体现本性的窍诀。
在观空性时也是这样的。观空性本空的同时,也在修持一切万法本来的自性。从这个方面观察,都是殊胜的方便。通过很多方便来脱离烦恼的垢染,否则没有办法在三有[1]中广做佛事。
前面讲到皮壳中取果实,它的事业就是把米做成饭,遣除有情的饥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佛性能从烦恼壳中脱离出来,就能够在三界中大做佛事,引导众生趋向于殊胜的解脱。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稻谷麦等粮,果未脱壳具芒者,
倘若果实未善治,众人不能享美味。
如是众具法自在,未离烦恼之佛身,
于为烦恼所逼众,不能赐予法喜味。
比如稻谷、麦子等粮食,具有外面的壳,“具芒” 是指壳尖端的小尖刺。如果还没有把这种芒去掉,这个果实没有“善治”的缘故,众生就不能够享受果实的美味。
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都具有法自在的佛身,但是这个佛身如果没有离开烦恼,被烦恼所逼迫的众生则不能够赐予他人法喜的妙味。就是这种对应。
稻谷、麦等粮的具芒就好像众生没有离开烦恼。如果这个果实没有善治,众生就没有办法享用美味,比喻成如果烦恼没有远离,本具的佛性就不能赐予众生法喜的妙味。如果把稻壳去掉,就能够显示出果实,对应的是如果能够把烦恼去掉,就能够显现佛身。这个果实显现出来就能够让众生享受美味,比喻的是如果佛性
显现出来,就能够赐予众生正法欢喜的美味。像这样一个一个对照,就能知道壳中果实之喻义。
壬四、粪中金之喻义 分三:一、粪中金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粪中金之喻
譬如有人行路时,黄金遗失粪秽中,
具有不坏之黄金,于彼安住百千年。
具净天眼见金已,以语告示余人言,
此中现有真金在,汝当还净起金用。
比如一个人在走路时,不小心把黄金遗失在粪秽中。具有不坏自性的黄金在粪秽中安住了百千年,但是黄金没有坏,而且其他人也不知道粪秽中有这么好的黄金。
“具净天眼见金已”,具有清净天眼的天人看到了粪秽中的黄金。“以语告示余人言”,告诉其他人在粪秽中就有非常好的黄金存在,你们应该把它捞起来,洗清净之后让它发挥黄金的效用。
这里面讲到,人不注意时遗失的黄金,其本性虽然没有变,但是如果别人不知道的话,这个不变的黄金的自性也没有办法被了知,也不起功用。
具有天眼的人看到之后就告诉他们说,现在有黄金,应该把它捡起来洗净之后用,否则这么昂贵的东西落在粪秽中,没办法发挥它的作用。捞起来之后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把它打成佛像,就可以成为所供的对境;打造成供具,就可以作为供品;如果把它作为首饰就可以装饰身体,就能发挥黄金的作用。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能仁分明见,陷溺烦恼粪秽中,
众生功德欲令净,于令众生说法雨。
佛陀能仁分明见到了陷溺烦恼粪秽中的众生本具的功德,为了让这个本具的功德还净,“于诸众生说法雨”,给众生宣讲了很多正法。让众生在烦恼粪秽中的清净佛性也能够显现出来。
如果佛陀不指点,众生就没办法知道。就像黄金在粪中安住千年都没有人知道,具有天眼的人见到之后,才告诉人们起用。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也是本具殊胜的功德,犹如黄金一样的自性。但是通过众生自己的能力根本看不到。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众生,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德相,只不过是被烦恼客尘所障垢而已,如果能够还净就能够成佛。这个时候佛陀就给众生宣讲了很多殊妙的正法。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腐烂粪秽中,坠入黄金天眼见,
为令清净胜美金,认真显示于他人。
如是佛陀已明见,烦恼不净大粪中,
坠入有情圆觉宝,令净于众说圣法。
黄金在腐烂的粪秽中百千年而不为人知,比喻成众生无始以来产生了很多烦恼。虽然在烦恼的自性中具有清净的佛性,但是众生无始以来都不了知、也没有怀疑过这个问题。
清净的天眼看到黄金,就比喻成佛陀清净的慧眼见到了有情的本性中具有如来藏。
“为令清净胜美金”,为了清净殊胜美妙的黄金,
“认真显示于他人”,比喻成佛陀为了让有情相续中的如来藏清净,认真地给众生讲法,让众生认知具有如来藏这一点。
把黄金捞起来之后清净、还原了其本性,就比喻成众生修法之后,还原了本来清净的佛性。把黄金打造成佛像或者其他饰品,就好比是这个众生本来清净的自性显现成了其他的自性。比如用黄金打造阿弥陀佛像、释迦牟尼佛像,就好像法藏比丘修法之后成了阿弥陀佛,或者以前的海尘婆罗门变成了释迦佛一样。我们清净的佛性显现出来之后,也能够成为人天的供养处,成为殊胜的佛性显现的人天导师。
这个方面一个一个对应都非常清楚。在《如来藏经》和《宝性论》中所讲的九种比喻更加直观地让我们知道具有烦恼的当下就具有佛性。
为什么一个一个这样讲?反复这样看的时候,我们越来越能够认知,在我们烦恼相续中是具有佛性的。佛陀给我们讲法,是为我们开示佛性,我们如果能够精进,就能够显示佛性。这个金刚句我们慢慢学习的时候,认同感以及修道的意乐就会越来越强。
发起了殊胜的道心之后,就会认真地去考虑怎样修法。以前有可能我们在没有遇到很甚深教法的时候,修法只是耍耍而已。有的时候是赶个时髦,大家都学佛了我就去学;大家都在听我就去听。但是在认真学完教义之后,这种赶时髦的心态就会转变,会认真对待修道的问题、认真考虑是不是应该进入到修法的行列中。
以前我们还是在围观看热闹,围了一圈人看到底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时候我们是个围观者。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只是在外围往里面看热闹,又是放生又是讲经说法等。看了之后慢慢就生起兴趣,就想真正加入到行列中,也去做这个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看这个修道者是怎么成就,那个人修道又怎么成就,这个时候还是围观者的心态去看佛传、祖师传,以及很多佛经的修法。后面慢慢认同之后,就会比较认真地考虑,我是不是也去修道呢?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然后就决定加入到修道的行列中,慢慢就融入到修道的气氛中去,开始认真地清净自己的障垢,这个方面也是一种转变。
有了这样转变之后,我们才可以认真修道,才可以真正地获得解脱。所以学习这么多的喻义对照,都是让我们对修法的问题生起认知,然后真正考虑是不是该开始认真修行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认真修行了,有些人还没有认真修行。学习完之后已经认真修行的人对自己修行的方式可以作一个调整和对照;没有进入修道行列的人就开始准备进入严格的修道状态中。因此反复地学这些方面非常有必要。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欲有、色有、无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