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全论通过七种金刚处介绍有情相续当中本具的如来藏,也宣讲了如何让本具如来藏现前的一些方法。
如果我们不知道有情都具有如来藏,实际上很难树立成佛的信念。即使了知本具如来藏,却不知道如何现前的方法,对于众生自己的能力来讲,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佛陀三转法轮的经典以及弥勒菩萨的论典当中,针对有情的如来藏如何现前的方式方法,做了非常详尽的宣说。我们就跟随弥勒菩萨的金刚句,次第地在相续当中生起修行方法的定解。获得成就之后再对众生如理如是地宣讲,如来藏在有情相续当中存在的道理。
七种金刚处当中,前面讲了佛法僧三宝的所得功德,现在讲因缘当中的因,也就是有情本具如来藏的道理。为了让我们非常明确的了知有情都具有如来藏,弥勒菩萨通过三个理论[1],十个意义[2],再用九个比喻,进一步巩固我们相续当中已经存在的,既具有烦恼又具有清净佛性的正见。
现在我们在宣讲九个比喻,前面已经讲了四个,今天讲的是第五个比喻。
壬五、地下宝藏之喻义 分三:癸一、地下宝藏之喻;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癸三、喻义对应
癸一、地下宝藏之喻
譬如贫家地层下,具有无尽珍宝藏,
主人于此无所知,宝藏不言我在此。
就好像一个非常贫穷之人的家里地层之下,具有无穷无尽的珍宝藏,但是主人对于自己家里本来拥有的无尽藏却根本不知道,宝藏也不会说我在这个地方。
在这个比喻颂词当中,第一讲到贫穷人家里本来具足受用无尽的珍宝藏,第二方面是虽然具足,但从主人的角度讲,他是一个凡夫俗子的缘故,不了知自己家里面有如来藏。从宝藏是无情物珍宝的角度而言,它也无法告诉主人说我在这个地方。所以就导致了主人虽然拥有无尽藏,却没有办法开发无尽藏,无法使用无尽藏让自己脱贫致富。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如是意中珍宝藏,不增不减净法性,
由未证故诸众生,恒时备受贫乏苦。
此颂和前面的比喻有非常相似的一点,“如是意中”,就是有情的心,或者是讲有情的相续。虽然有情有身相续和心相续两种,但是主要是心相续。在有情的心相续当中,具有无尽的珍宝法藏,这个无尽珍宝藏是不增不减的清净法性,不但具足法性,而且法性也代表了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在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当中,绝对不可能存在轮回的自性、贫乏的自性。但是由于众生没有了知,没有证悟本具的心性,一切众生“恒时备受贫乏苦”,就是说没有开显圣者功德法,没有开显本来清净法界藏的功德法,所以众生恒时感受贫穷的痛苦。
自己相续当中的清净法性“不增不减”,也是一种无为法的自性,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如果有增就也可能会有减的,如果有增有减就是变化的自性,是有为法的自性。
有为法的自性,我们前面分析过了,要么就是第一刹那拥有,第二刹那失坏了;要不然就是第二刹那法还无法显现等等,有增减、变化的过失。
“不增不减”的意思,一方面是讲成佛之后没有新的增加,在凡夫位的时候也没有减少,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不变、恒常的自性。恒常的自性是值得信赖的本体,不是有为法的自性,也不是通过因缘和合新生的自性,所以“不增不减”表达了很多的含义,主要是说宝藏是永远具足的。
永远具足的宝藏和前面的比喻对照意思来讲,这个人的家在这个地方,从某种意义来讲他拥有宝藏。如果因缘变化,离开此处,也许就不属于自己了。也就是说珍宝藏不是跟随着你的搬迁而搬迁的。
但是法性不一样,法性具足在一切有情的心相续中,所以有情不管怎么样流转,相续当中的法性也绝对不可能转移的。不会因为你搬了家,或者换了一个六趣中的身体而改变,比如以前是人,后来变成了一条蛇,相续当中的如来藏还是绝对不增不减,也是恒常不变的自性。这方面就讲到了清净的法性在有情相续当中恒时安住,恒时具足。
如是清净法性能够满足众生一切的愿望,世间当中种种善愿也能够满足,因为本具法性的缘故,法性当中具有无量无尽的功德法。从出世间来讲,也可以让众生获得阿罗汉果、菩萨果或者殊胜的佛果。
众生内心当中的法性就像如意宝一样,这个真正的如意宝就在每个有情的相续当中,如果把它开发出来,可以显现无穷无尽的殊胜事业,如果不了知不开发,就仍然没办法发挥作用。
“由未证故诸众生,恒时备受贫乏苦”,因为有情没有开显清净法性,在轮回当中仍然饱受贫穷的痛苦。众生拥有这样清净的如意宝,因为不了知自性、没有开发的缘故,无意义地感受着无量无边贫乏的痛苦。
虽然众生有时不贫乏,有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有更多的钱,或者当天人的时候生活这么富足,怎么可能很贫乏呢?可能只能指转成穷人、饿鬼的时候很贫苦,或者转成牛的时候找不到草吃。这些贫乏的痛苦是否不周遍呢?是不是整个轮回可以代表贫乏呢?实际上整个轮回的确是代表贫乏的。
第一、这个贫乏主要是相对于圣者的功德,或者相续当中本具的恒河沙的功德而言的。有情在轮回当中所感受的这一点点有漏安乐,根本就不算什么真正的富裕。是以圣凡的本体作为衡量标准的,圣者相续当中的功德是无漏的法,也是究竟安乐的法,从这方面安立是真的富裕、真正的功德。而有情在轮回当中所具有的所谓财富是有漏的自性,也是变化的自性,针对于究竟的解脱、无漏安乐来讲,不是真正的安乐。
从这些方面比较,只要还是众生,只要还没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没有现前圣者功德之前,都在恒时感受着贫乏的痛苦。二者比较起来,真正的珍宝藏,真正殊胜的富裕财产,是如来藏当中本具的种种证悟智慧、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圣者和凡夫相续当中的功德相比较,我们会了知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轮回当中的财富都是有漏的,是通过烦恼我执引发的,和圣者相续当中本具的如来藏功德是不一样的。如来藏是属于无漏法,无漏的功德不是我执,也不是有漏的。
第二、世间当中种种的财富拥有之后是要丢失的,要舍弃的,没办法永久拥有。有些时候只能拥有一两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死的时候,一切财富是没有办法带到后世的。它是无常的自性。而圣者的财富一旦拥有之后是永远不可能抛弃的。所以,二者之间也有这样的差别。
世间的财富,每一世都要去勤作才能够获得,有时候勤作也没办法获得,所以这样的财富是不可靠的。而圣者的财富,一旦拥有之后就永远不可能离你而去,就相当于一劳永逸的自性。
第三、世间的财富是通过有漏烦恼的自性引发的,本体是被烦恼所摄的,所以得到之后总是有不满足的感觉。刚开始得到拥有时,会觉得非常好、满足了,但是拥有几天或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又旧了,然后对它的新奇感又消失了,又想要去寻找一些新的刺激、新的财富,来作为幸福快乐的支撑点。世间财富是被有漏的烦恼所摄,随顺有漏烦恼的,都是一种不知足、不满足的状态。所以通过烦恼和我执所得到的财富无法让众生真正满足。
圣财不是烦恼所摄的,它没有烦恼自性当中的不满足。圣者相续当中获得了圣财之后,本体是通过无漏的智慧来现前的,这样的财富一旦得到之后,心里会非常非常地快乐和满足,就不会像有漏的财富一样,稍微时间长一点之后就觉得又没有什么新奇感了,又要去寻求新的生起快乐的方法。圣财并非如此,一旦拥有之后内心是非常平静的。
所以二者之间拥有财富的方式不一样。通过烦恼所拥有的财富,内心会引起不安静,也没办法真正地满足,会增长新的痛苦。而圣者的财富会让自心非常地宁静,而且只有自心现见法性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圣财,所以它的本体也绝对是圣者智慧所摄。一个是被烦恼所摄的财富,一个是被圣智所摄的财富,二者之间的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通过很多方式都可以了知二者之间的差别。
因此我们主要就是讲,众生没有现前法性如来藏之前,还是会倍受贫乏痛苦的。我们内心当中所具有的法性就像如意宝一样,很多大德在教诫我们时,也说每一个众生都具足这样的法性如意宝,千万不要经常为了衣食而奔波。这方面的意思是很明显的,我们自己具有一个比衣食还要重要很多,价值贵重得多的如意宝,而去寻找一点衣食,满足一点点受用的快乐,实际上就相当于世间当中所讲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是把方向给搞错了。
我们相续当中本来具足的如意宝,如果通过修行种种的佛法,可以把烦恼客尘净除,之后显现无尽的宝藏。在如意宝的本性当中,世间轮回的安乐和出世间的安乐都能够圆满地具足。我们应该把注意力从外而内地收摄,主要是内观自己的心性就可以现前。但是如果你不了知内心当中具足这样的如意宝,反而把注意力往外求,觉得安乐是在外在的衣服、饮食或受用上面。实际上外在的东西会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绝对不可靠的。如果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外面,就是舍本逐末,或者说没有把真正安乐的核心认知清楚。
众生无始以来都是往外驰求,从这个角度来讲都叫做外道,因为是心外求法,心外追求安乐和平静。真正的佛法才是内道,往内而观自己的心。不管是从修行的角度,还是从护持自心的角度,或者从观心性的角度来讲,乃至于我们在此处所讲到的一切的安乐都在内心法性如来藏上面。如果我们了知了这一点,就不可能再把自己的心往外去驰求,应该把自己的心内观,尤其是要掌握内观的方式。
出离心是内观的,菩提心也是内观的,空正见也是内观的,一切修法都是内观的修法。所以,我们在唯识的教义当中,也是首先着重让我们知道,一切外在的所谓显现都是自己心的显现,然后把心观为清净的法性。中观宗也是通过了知一切二取法无自性而证悟心的本空。这方面我们都要在自己的心上面去了知,去下功夫。
对于修行者来讲,很多佛法叫修心法门,为什么叫修心法门呢?如果不了知修心的关要和作用,只是在外面去寻找所谓的幸福,是永远找不到的。只有把你的心修好之后,外面的一切境相才会自然而然随你的心而转变,这是暂时的一种修行方式。实际上从了义的角度来讲,只要你的心一调伏,心的客尘消尽之后,心当中本来就具足如意宝的。所以,从一个角度来讲,没有证悟的众生恒时倍受贫乏苦。从佛的眼光或者从我们现在了知本具如来藏珍宝这一点看起来,我们会觉得流转轮回时,明明我们拥有大量的财富,但是却不了知、也不开发它,白白受了很多的痛苦,非常冤枉。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值得庆幸。为什么值得庆幸呢?因为这种无量无尽的清净的安乐,必定我们是拥有的。而且拥有的方式是在自己的相续中,我们不可能舍弃自己。
如果要去寻找这样的财富,就不像在外面去找矿一样,还要付出很多身语的劳作。我们的心相续中本具这样的法性,如果懂得修行的人,相当于你坐在这个地方,观修你的心,就能够让这样无尽的宝藏显现出来。
如此无勤作的拥有方式,实际上我们是可以掌握的。
第一,法性如来藏不需要我们勤作,它已经通过法尔的方式在我们的相续中具足。这一点非常值得庆幸。第二,这种具足的方式就在我们自己的相续中,如果是在很远的地方,有可能碰得到,也有可能碰不到。但是,非常庆幸的是,在我们现在起心动念的相续中,就是以实相的方式具足这样的清净大无为法。
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确认它。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但是,无始以来我们养成了狐疑的习惯,怀疑一切法。所以对于佛讲的有情具有如来藏,我们就会想,真的具有吗?怎么肯定它具有呢?所以第二步,我们就要确认它。实际上我们本来就具足,但是受了杂染法的污染之后,对于这个法产生了怀疑。这个时候有必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学习,或者要确认佛是量士夫,绝对不会妄语。佛有清净的遍知的缘故,能够看到我们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通过很多的事例和理证来确认佛看到了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
而且,佛具有周遍的、照见一切的智慧,绝对不可能欺骗有情众生。通过这个方面也可以让我们了知,我们相续中具有如来藏。有些时候通过很多事例、很多相似的理证,通过果来推因的方式也可以了知。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或者无常、苦、空、无我等很多空性的道理以及不断的感受,知道内心的的确确具足一种叫做法性的如意宝。
确认这一点之后,通过佛所开显的方法去实践,就是真正开始做分离的事业。我们知道的确自己具有如来藏,这个方面很幸福。但是如果知道之后却不去做,内心的宝藏仍然无法现前。因此确定我们相续中有如来藏之后,就要开始真正地精进。
当然,在不同的佛菩萨以及上师的传记中,有不一样的地方。很多上师修法的时候,经过了很大的精进,开发出了佛性如来藏。也有些众生显现上没有经过很多的苦行,只要掌握了殊胜的方法,也是比较轻松的方式开显了相续中具有的如来藏。
不管怎么样,我们了知之后,就需要去实践。实践的方法,就是佛告诉我们次第观修的方法。所以由下而上、由浅而深的修行方法,对于普遍的大众来讲非常适合。一些个别了义的修法针对个别的众生有用。但是下面的修行方法都不经过,一下子直接进入正行,对于绝大多数众生而言,没有办法起到作用。
所以还是要次第修行。如果还没有产生出离心之前,重点就放在出离心上面去观修;如果已经看破一切的财产,一切轮回的妙欲,可以转移到抛弃自私自利的修法,修持利他菩提心的角度;然后可以去观修空性。很多的佛菩萨、大德实践之后,给我们讲了这些次第的修法。
我们有时候是非常懈怠的。明明有这些殊胜的教言,我们可能几年或者十几年都不闻不问。有的时候也很着急,下面的加行也不想修,马上就想要顿悟。这样总是落于两个极端,没有按照佛菩萨所开示的次第去做。太过于自以为是,总是要碰壁的。
所以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懈怠,比如几年或者十几年都不看这样的教言。有的时候是过于着急,想要在两三天中、几个月中就现证空性。所以我们就会想,没有时间修加行,没有时间修空性,直接修大圆满,直接修心性,那么不是很好吗?法是非常好,但是你的根性跟不上,你的心和法没办法相应。法虽然高,但是你没办法受用,反而搞得疲惫不堪。
有缘分、有福报的人就会想着从头开始。没有福报的人就开始放弃,认为没办法修持,这个法都是骗人的,没办法引导自己成就。我们最初的时候不相信自己有如来藏,后面相信了,却又不相信佛菩萨开示的方便。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很多地方讲,真正的窍诀就是依教奉行。依佛、依上师的教言而行持,这是真正的捷径。因为依教奉行不会随顺你的分别心。实践证明,我们的分别心总是引导我们走弯路,引导我们去碰壁。所以我们碰了几次之后,应该醒了。如果碰了之后还是混混绰绰的状态,还是没有清醒,这就不好。所以我们碰壁之后就应该知道,按照我们的分别心抉择下去,绝对没有出路。
很多大德成就的事例中,都是讲依靠上师的教言,老老实实行持之后才获得殊胜的成就。为什么依教奉行一定是捷径呢?这是佛陀殊胜的智慧所抉择的。如果你去行持,就不是通过自己有偏差的分别心去抉择,而是通过清净的智慧去抉择。
上师的智慧照见之后,设计了非常适合我们的修行方法。这种修行方法一般的凡夫人看不到,没办法抉择。如果能够跟随上师的教言去行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成效,另外搞一套所谓的实修是不是更快一点?从时间来证明的确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过一段时间听上师讲帝洛巴、那若巴的传记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楚。最初那若巴做了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没有意义,不是让他去抢新娘,就是让他去偷汤。在我们的眼光看起来,他们师徒俩到底在干什么?好像是在做一点意义都没有的事情。
米拉日巴修了房子又拆,拆了又修,到底干什么?但是这个对他而言就是捷径。我们在看过程的时候,似乎觉得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它的效果的确超越了轮回。这就是最适合的、最快的方法。
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现在每天四座实修到底有没有意义?每天闻思到底有没有意义?不需要怀疑。我们看到世间有这么多的事例,觉得很精彩。但是这些故事落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不精彩,反而觉得非常枯燥。像这样天天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到底有没有用呢?绝对有用。实际上针对我们而言,依教奉行就是最殊胜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要想太多。有的时候我们就是想得太多,但是我们的想法没有一个是对的。学习佛法就是要彻底颠覆我们自己的想法,否则绝对跟随我们的分别心而转。
我们无始以来轮回,就是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心,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我们现在还在流转,看不到尽头。如果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心,而是相信智慧、相信法,就会获得解脱。因为毕竟是逆轮回的流而行的修行的方法。这是明摆的事实,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好好去体会。
上师在讲“依止上师”这部分的时候,每次我听的时候都感触最深。有的时候,自己想了很多: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我要这样修行,我要那样修行。这都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而已。
上师在讲这些成就的经典案例的时候讲了很多。就我自己而言,听完之后,在一段时间中都会感受很强烈,一切修法中最殊胜的就是依教奉行。自己也发愿一定要依教奉行。但是因为有情的心总是摇摆不定,过一段时间分别念就又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不调整,就容易入魔。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注意。
所以听上师在讲这些案例的时候,好好去体会里面的深意。不是说这个故事很精彩,而是里面寓意很深,对于一般的凡夫是成就的捷径。上师教诫我们的这些,我们要相信。不要相信自己的心,而要相信上师的智慧。
前面讲佛宝的时候,曾经把佛宝与上师的教言做了对应。上师具有圆满的智悲力,他不可能看不到我们的相续和根性。上师具有大悲的缘故,绝对不可能明明看到这里有解脱道,却不把我们往解脱道上指引,反而往火坑里推。上师绝对有能力引导我们趣向解脱。
如果我们相信这一点,还有什么值得犹豫的呢?没什么可犹豫的。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任何事情都要依教奉行,这才是百分之百的捷径。
我们现在在学习佛法,要让内心本具的佛性显现出来。怎么让我们内心本具的佛性显现出来?就是要修行佛法。在所有的修行佛法中,依靠佛的教典而行,依靠上师的教言而行,就是最快的让我们相续中的种种客尘分离,让我们的珍宝显现的殊胜的方法。否则如果还是凡夫随顺轮回的思维方式,是绝对没办法引导我们趣向解脱的。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次,无始以来流转的因不是依教奉行而来的,而是太过于相信自己的意乐,过于相信自己的心。很多大德在中间的时候不再相信自己的心了,开始相信智慧,开始相信上师的教言,所以一个又一个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随顺轮回的想法和性格。
有些人认为要保留自己的性格,这是没什么用的,结果还是轮回。必须要随顺上师清净的智慧,这样就可以很快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虽然并不是上师抓住你的头发,把你从轮回中拖出来的,但是如果随顺上师的教言,就是随顺了清净的法性以及清净的修道的自性。
上师教你应该怎么样修出离心,怎么样放舍轮回,怎么样放舍自私自利,你在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就代表放弃了我执。依教奉行实际上就相当于一种放舍我执的修行方式。如果能够放舍我执,无论是从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角度来讲,都是随顺于清净的正道。
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我们一定好好思考这个问题。要显露相续中的如来藏,最殊胜的方便就是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是什么呢?除了观修、祈祷上师,还有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百分之百是上师瑜伽。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这种修行的方式。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贫家地层下,已有宝藏对主人,
宝藏不言我在此,主人不知有宝藏。
如是意家法藏住,一切众生如穷人,
为令彼等获此故,大仙真实降世间。
譬如在贫家的地层下有宝藏,宝藏不会说它在那个地方,请主人把它挖出来。“主人不知有宝藏”,这个主人也不了知自己家下面就有宝藏,因此一直就没办法通过这个宝藏来远离贫困。“如是意家”,“意家”就是指心的家里面,“法藏安住”,即法界的宝藏如是安住。
“一切众生如穷人”,一切众生犹如穷人,虽然本来具足如来藏,但是他不了知的缘故也没办法获得解脱。从显现上的角度而言,如来藏也没有直接说我这就有如来藏。
但是如来藏必定和宝藏还不是完全一样。宝藏是无情物,如来藏必定是清净的法性,虽然它还不是心的状态,但它是具有这种活力的本体。按照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的观点,本具的如来藏无始以来都在做努力,只不过因缘没有成熟之前我们还没有办法遇到正道。当我们一世又一世地这样努力之后,开始逐渐对于善法有兴趣,然后内在的如来藏上师和外在的上师相遇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道的修行。
“为令彼等获此故,大仙真实降世间”,为了让众生了知这种自性,大仙佛陀真实地降临在世间给众生指点修行之道。
贫家地层下面的宝藏,对应一切众生相续中的如来藏;“宝藏不言我在此”,意思是如来藏也没有直接显露出来说:我在这个地方;“主人不知有宝藏”,对应一切众生不了知自己相续当中真实具足佛功德。穷人不了知宝藏的缘故而感受痛苦,比喻众生不了知如来藏的缘故,没办法真实获得解脱;“大仙真实降世间”,后面有天眼通的人指点穷人,或者对于现在而言,有一些设备仪器通过探测之后发现地层下面是一个大金矿或者什么宝藏,然后就告诉他,让他挖出来就可以脱贫。这个比喻对照:佛陀降临在世间当中,通过他的慧眼看到了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所以给有情指点怎么样开显的方式。
蒙古鄂尔多斯那个地方以前是很穷的,后来发现地下有煤矿等很多资源。以前很多人生生世世在这个土地上面盖房子,圈了很多地放羊等等,但是没办法了知下面有这么大的财富。勘探出来有很多煤矿之后,据说现在很多人开始坐地收钱,就把他的院子卖一块出去,然后一下子就得到几百万,别人挖煤他一下就富裕了。以前好几代人都是住在这个地方,但是没办法使用煤矿等很多矿场来致富。现在因为有了勘探技术的缘故,发现里面有煤等很多资源,所以现在很多人非常富裕。
有情本来具足佛性,但是就需要一个人指点,如果不指点我们是没办法了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能够指点我们内心当中具足佛性的佛也好,或者说我们自己真正的上师善知识也好,对我们的恩德是没办法表示的。无始以来我们拥有这样的财富,但是就没办法了知,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发,现在我们值遇了上师,让我们了知了自己相续当中具有佛性,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然后给我们讲开显佛性的方法,所以对我们而言,这种恩德的确非常大。
有时候我想,如果没有值遇上师,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入佛门之前,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浑浑噩噩的,有些时候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有些时候虽然找到了方向,很起劲地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对于佛法方面根本没有了知。自从遇到了上师善知识之后,告诉我们还有个解脱道,还应该利益众生,怎么样利益众生的清净行为,广大的发心,怎么样观修空性等等,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教言。
我自己反观,从入佛门到现在,上师给我讲了很多很多教言。我们每天听到这些教言,似乎觉得没有什么,每天都在听。但是真正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教言对我们心的改变是非常大的。观察我自己从一个根本不了知佛法的人,逐渐逐渐了知了出离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重要性,然后抉择空性的方法是上师一个字、一个颂词教给我的,现在我能够了知一点点法义全都是来自于上师的恩德。
能够指点我们心性,指点我们本具的法性,上师对我们的恩德的确非常大。一方面我们要感恩上师;一方面上师的期望就是引导我们解脱。所以以后对自己的上师更要以坚定不移的信心依止,现前如来藏之后,也应该通过上师调化我的方式去帮助众生开显他相续当中的如来藏。这方面是我们应该思维、应该真实去做的事情。
壬六、果皮中胚芽之喻义 分三:一、果皮中胚芽之喻义;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果皮中胚芽之喻
譬如郁多罗等树,果中种芽未朽坏,
种于地中灌水等,渐次生长成大树。
就好像郁多罗,或者下面讲的菴摩罗等果树的果实当中具有种芽,能够生长出芽的种子没有毁坏。如果把这个种子种在地中而且进行浇灌、管理等,渐次发芽就能够长成大树。
这个颂词,上师在注释当中讲有两个重点:第一、在果实当中的种子有能够长成大树的一种功能,这种能力是具足的;第二、这个种子是没有坏的。也就是说如果种子没有这样功能就不可能长成大树;如果有这个功能,但是种子朽坏了之后也没办法长成大树。种子具足长成大树的功能,而且这个作用没有毁坏,具足这两个特点,就能够预言后面能长成大树。
主因是果中种芽或者说果皮中的胚芽,助缘就是种于地中,然后灌水等。如果有了主因,助缘再具足的话就可以长成大树。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一切有情无明等,果皮中缠法界善,
如是若依彼彼善,渐次成为能仁王。
一切有情的无明等这种果皮当中,裹缠了法界的善根,也就是说法界的善根就藏在烦恼的果皮当中。
“如是若依彼彼善”,“彼彼”,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如果能够依靠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善法资助,“渐次成为能仁王”,那么这种善根渐次就能够生根发芽,然后抽枝长叶,乃至最后开花结果,“渐次”就能够成为引导一切众生的能仁之王,即成佛引导一切有情。
有情五蕴的相续,不管是现在的肉身也好,还是相续当中心识的自性也好,都犹如这个果皮一样。在果皮当中都有一种善根,这种善根比喻成胚芽。如果善根没有遇缘,就好像没有把种子种在土里面,没有去浇水,做很多管理,种子没办法发芽。同样,我们相续当中法界的善根,如果没有把它种在一个良田当中——良田就对应一种贤善的心地,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具足贤善的心地,还没有真正具足出离的意乐、利他的菩提心、殊胜的空性智慧,没有具足福德和智慧资粮之前,法界善根是没办法发芽的。
所以,我们要把法界的善根种在一个合适的田地当中。通过我们很多世很多世准备之后,现在我们终于拥有了一个比较贤善的人品。有了贤善的人品之后,善知识教言的水等因缘再逐渐具足之后,我们的善根就开始慢慢地萌发了,显现成一个修道人的样子,然后生起觉受、生起证悟,逐渐就可以从凡夫到圣者,从见修道的有学道至无学道的佛果,都会逐渐逐渐生起来的。
与前面的比喻对照:第一、具足能够成佛的种性,如同前面所说果中胚芽有长成大树的功能。一切有情具足能成佛的种性,这个功能是绝对具足的;第二、这个功能是不坏的。有些种子是会坏的,但是郁多罗的种子是不毁坏的自性。有情相续当中的如来藏就像郁多罗种子一样,它是不坏的自性。为什么不坏呢?前面我们已经抉择过了,因为它是大无为法本体的缘故。所有的烦恼,所有地水火风的法都没有办法让如来藏毁坏,这些法可以毁坏我们每一世的身体,毁坏我们的心,但是绝对没办法毁坏法性。
如来藏有一种不可毁坏的自性,对照时,这个就是因。果中种芽遇缘,马上就可以生根发芽。同样,我们法界的善根如果遇缘后,就逐渐地进入正道当中,最后开花结果。如果遇到上师善知识给我们指点修行的方式,通过方方面面让我们苏醒种性,遇到善缘开始修持福德智慧资粮,渐次就可以成为能仁王。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依水日风土,时间虚空之众缘,
郁多罗及菴摩罗,果皮之内生长树。
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正觉之胚芽,
如是彼彼善缘力,见法次第渐增长。
譬如依靠水、日、风、土、时间、虚空等众缘,郁多罗和菴摩罗的果皮当中的胚芽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水等都有不共的作用,比如水有滋润的作用;日有能够成熟的作用;风有不腐坏的作用;土有能任持的作用;时间也是一种助缘,一个作物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的;还有虚空是无阻碍的。依靠水、日、风、土、时间、虚空等众缘,主因种子就能够逐渐逐渐地生长,然后长成大树。
同样道理,“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正觉之胚芽”,有情烦恼的果皮当中具有正觉的胚芽,我们把这个胚芽叫种性。虽然具有成佛的种性,但没有遇缘之前没办法真正发挥它的效用;遇缘之后,善根就可以逐渐逐渐显发出来。
“如是彼彼善缘力”,在注释当中讲,“彼彼善缘力” 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依靠福德和智慧资粮的善缘之力,“见法次第渐增长”,“见法”就是见到法界,即见道;“次第见增长”即修道。首先有见法界自性的见道功德,从见道之后,二地到十地之间逐渐逐渐增长,最后成就无上佛果。
就像种子不可以缺少助缘一样,我们的种性要真正成就佛果也需要助缘。从真实义来讲,种性与胚芽二者的生长过程是不一样的,只是大致来看有相似的地方。因为胚芽长成大树毕竟是一种有为法的变化过程,而佛性如来藏在众生位、菩萨位、佛位都是不变化的,从现相上是增长,但是实相上是不断不断显露的过程。种子长成大树是不断地变化,种子本身在变,而有情的种性显现成佛果,种性是不变的,现相上变化的是客尘不断分离,之后似乎就成为见道、修道,无学道圣者。二者之间有差别。所以意义和比喻不是百分之百都能够对应上的,从大的方面,总的来讲可以这样对照。
壬七、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义 分三:一、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义;三、喻义对应
癸一、破坏衣中宝佛像之喻
譬如宝成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天人见彼在道中,为除秽衣此示他。
譬如有一个珍宝所做成的佛像,外表被臭秽的破衣所缠裹。以破衣缠裹的佛像被扔在了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别人都没办法发现里面有这么珍贵的佛像,而且有时唯恐避之不及,因为是非常臭秽的烂衣服,都在纷纷躲避。这样情况存在很长时间,后来有位天人通过天眼看到了佛像被破衣裹在里面,在道路中安住。
“为除秽衣此示他”,为了遣除秽衣显现佛像的缘故,把真实情况开示给他人,让他人把破秽的衣服解开之后,把宝佛像取出来,作为供奉的对境,能够利益众生。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义
佛陀无碍眼现见,诸惑缠裹如来藏,
下至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示方便。
佛陀无碍的智慧眼现量见到了,“诸惑缠裹如来藏”。一切有情种种非理作意的烦恼缠裹当中,具足本性如来藏。下至牛马羊等旁生,乃至厕所里的蛆虫,也是完整具足如来藏的。但是众生不了知自己就具有如来藏,在相当一段时间当中没有办法显露。
“为令解脱示方便”,佛陀为了众生的如来藏从缠裹中解脱出来,开示这样一种解脱方便,让众生能真正来修持解脱障垢显示如来藏的种种方便,这方面就是说“烦恼中佛性之义”。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珍宝之佛像,臭秽破衣所缠裹,
置于路中天眼见,为令解脱示他人。
如是烦恼破衣缠,佛性安住轮回道,
佛见旁生亦具有,为令解脱说妙法。
譬如珍宝的佛像被破秽的破衣缠裹,被放在路中没人理睬,后面天人以天眼见到之后,为了让佛像解脱破秽衣的缠裹,把真相告诉他人。
同样的道理,众生的烦恼犹如破衣一样,缠裹佛性,安住在轮回的道路当中。佛陀见到了清净的佛性,乃至旁生也具有这样的佛性,为了利益众生,获得解脱,就宣讲殊胜的妙法。
这里对照的方式:珍宝的佛像对应有情的如来藏;臭秽破衣所缠,对照有情的如来藏被烦恼所缠裹;置于路中,对照安住轮回道中;很长时间没人看,对应众生很长时间都没有自我发觉佛性;天人天眼见,对照佛的智慧见;为令解脱示他人,佛陀为让众生解脱,开示妙法;佛像从破衣中取出,对应众生按照佛的教言修行之后,现前了殊胜的如来藏。有这样一种对照方式。
一般来讲,修行是靠自己的。虽然佛给我们指点如来藏,但是要让如来藏显现出来,我们自己要配合。虽然佛非常想让众生一刹那中得到解脱,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配合,佛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佛能够给我们指点解脱的方法,引导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配合、不努力的话,佛一个人在这里努力是不行的。佛一个人使劲,我们不配合也没办法获得解脱。所以佛给我们讲了解脱法,上师给我们讲了解脱法,我们自己要配合,好好去观修,好好通过教言去做。
如果这一世好好做了,积了很大的福报,即便下一世成了旁生等可怜的众生,但是因为相续中有了解脱的因缘,也可以以旁生的身份获得解脱。如果没有福报、没有善根,即便是又获得人,也没办法获得解脱。或者乃至于成了一个帝释天王、或者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对境,也没有办法获得解脱,这个方面的事例是非常多的。
我们无始以来也转生过很多天人、转生过很多有势力的人,但是就因为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缘故,没有获得解脱。而有些旁生就获得解脱了,比如汉地有鹦鹉念佛往生的,就是以旁生的身份解脱的,这个方面是事实确凿、勿庸置疑的。在《宝箧经》当中也讲到,大城市的粪堆里面很多很多的小虫,观世音菩萨变成一只蜜蜂,飞到上面发出“嗡嗡”的声音,好像是念“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所有的蚊子、小虫听到之后,都往生极乐世界,名叫口香。
为什么它们有这样的因缘?它们可以从旁生的身份当中获得解脱,而现在我们还没有获得解脱,难道我们还不如一只旁生吗?从某些角度来讲,的确不如。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对所修的道产生定解。有的时候虽然是有一点点信心,但是从修行的态度来讲是完全不符合于标准的。但是这些蚊虫等,它们的相续当中具足了解脱的因缘和善根,所以它们解脱了。我们现在虽然是人,有时也显现成出家人,但是相续当中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没有具足的话,在这个身份上面也有可能是难以解脱的。
所以我们主要是观察一点:如果这一世拼命积累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即便下一世没有获得人身,获得了旁生,只要因缘成熟了,仍然可以以旁生的身份获得解脱。
在乔美仁波切的传记当中说,他家里的牦牛、狗等,都是带到极乐世界去的。我是想,肯定是有某种解脱的善根的。没有这样因缘,随随便便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因缘就可以,那么我们都可以啦,因为不需要因缘就可以解脱、就可以往生的缘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呢?这些解脱的蚊子、念佛往生的鹦鹉、还有乔美仁波切家里面的这些狗、牛等等,它们也能够以旁生的身份获得解脱的原因:第一、它具有如来藏;第二、它们有这些助缘,即前面所讲的“彼彼善缘力”。有了这些解脱的因缘,通过助缘让它们的因缘成熟,就可以趣向于殊胜的解脱。
具有如来藏这一点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异。关键问题是自己的内心当中的福德因缘到底有多深厚。如果内心当中有非常深厚的善根,有很深厚的福德和智慧因缘,那么上师在开玩笑,或者是在讲一般的法,或者是在讲密法直指的时候,就具足了开悟的因缘。
如果因缘不具足,上师直指一百次,就好像直指一个石头一样,自己也是没办法获得相应的。所以关键就在于:第一、自己要具足信心;第二、自己还是要为了解脱、开悟累积非常广大深厚的福德和智慧资粮。只要内心当中福德和智慧资粮都具足了,开悟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来了知这些问题。虽然都具有如来藏,但是谁快解脱,谁慢解脱,关系到自己相续当中的福德因缘。不是说这个上师的法力大一点,他的弟子就解脱快,那个上师的法力小一点,就好像解脱慢。
解脱快慢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上师善知识;一个方面是自己的因缘。主因具足但是助缘是否完全具足还要观察。
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的时候,要对修行和修行之道当中的这些核心问题,比如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这个方面,要好好地去圆满,去争取。如果内心当中真的具足了很深厚的福报之后,很快就可以解脱。
壬八、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 分三:一、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二、烦恼中佛性之喻;三、喻义对应
癸一、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之喻
譬如丑陋无怙女,住于无有依怙处,
胎藏住持吉祥王,自腹有王不觉知。
譬如有一个长相非常丑陋,而且又是无依无靠的一个孕妇。她没有家庭,也没有其他亲友可以依靠。“住于无有依怙处”,如客栈、岩洞、别人屋檐之下、十字路口等等地方。
这个孕妇胎藏里面住持了一个吉祥转轮王,怀的是一个转轮王种。但是“自腹有王不觉知”,但是她没有觉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她虽然怀了一个转轮王,但是因为有胎藏障蔽的缘故,这个转轮王还没有办法生下来,没办法显现转轮王的巨大威势。
这里二者的反差是非常大的。最初,这个女人没有依怙,住在没有依怙的地方。但是她腹中有一个统摄四洲、君临天下的王中之王。这个转轮王一旦登基之后,通过七宝就可以完全统摄一切天下。而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现在是处于无有依靠之处,是住在岩洞当中等这些地方,这个反差非常大。
腹中有一个君临天下的国王,但是现在他们是住在一个没有依怙的地方,这是比喻。
癸二、烦恼中佛性之喻
转生三有无怙家,不净众生如孕妇,
具有怙主无垢界,如彼腹中转轮王。
“转生三有无怙家”,众生转生三有,就好像转生在三有没有依怙的家庭当中,整个三界是没有依靠的。这个原因前面我们大概也分析过了。不净的众生就好像孕妇一样,从此到彼,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依怙之处。
暂时的依靠、暂时的投靠处都是变化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的依怙是父母。但是父母也是无常变化的,有的时候在很小的年纪就失去了父母。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家庭是依靠,在外面上学、在外面忙碌了很长时间之后,觉得有一个家可以依靠,但这个家是不是依靠呢?这个家也不是稳固的。有的时候地震来了、洪水来了、火灾出现了,这些依靠也是不可靠的。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是依靠,但是这个也是不确定的。零八年开始金融危机,很多人失业,不单单是金融业崩溃,带动了很多的产业,很多人下岗失业。
实际上,也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稳固的。在没有遇到这些事情之前,大家都觉得非常稳固,但是一旦遇到事情之后,任何人都没办法扭转,仍然是一种没有依靠的地方。
这个只是很小的范围当中很小的一些事例。如果把这个放大,放大到整个三有,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稳固的地方。乃至于天王自己都要下堕的,帝释天都要被烧毁的,所以哪里有一个真正的依靠之处呢?所以众生转生三有就是转生在无怙的家庭,就好像没有可以依怙的家一样的。众生就像孕妇。
“具有怙主无垢界”,不净众生在相续当中是具有怙主无垢的法界,是可以有怙主,或者他是一个怙主,相续当中具有无垢的法界。“如彼腹中转轮王”,法性如来藏就好像孕妇胎中的转轮王一样。众生像孕妇,孕妇怀的是转轮王。众生的相续当中则具足无垢的法界,这个法界一旦显现出来,就像转轮王出生之后,一登基君临天下。同样,法性如来藏一显现出来,他自己就成为有情的怙主了,不可能找不到依怙。
癸三、喻义对应
譬如身著破垢衣,丑女胎中轮王住,
然于无怙寒舍中,感受猛厉之痛苦。
如是心住佛性怙,无怙具心诸有情,
由于烦恼心不静,是故安住痛苦处。
就好像是身著破垢衣的丑女胎中住了转轮王,在无怙的寒舍当中感受猛厉痛苦一样。同样道理,心住佛性的怙主,显现成众生的时候无依无靠。具心的诸有情由于烦恼心不清净、不安静的缘故,安住在痛苦之中。
现相当中是众生,实相当中是安住在一切有情依怙的地方。现相当中自己找不到依怙,实相当中自己就是怙主。这种差别还是非常巨大的。这二者之间都有一种相似相应的对境之处。
转轮王显不出转轮王的功用主要是他有胎障,他没有出生,胎障成了他的障碍了。同样,有了如来藏,为什么没有办法发生作用呢?因为就像胎障一样,众生具有烦恼的缘故,所以没办法让如来藏发挥作用。要让转轮王发挥作用,必须要把他生下来,离开了障蔽的胎障之后,就逐渐可以显现转轮王的巨大的福报善根。同样,要让我们的如来藏发挥作用,必须要从烦恼心当中远离出来,才可以发挥作用。
住在胎中的时候,是无依无靠、可怜之处。出胎之后就成了非常有权有势的转轮王。同样,众生处在烦恼位的时候,无依无怙,像贫穷的人,或者有时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状态,好像是非常可怜的无依无怙的状态。但是一旦成佛了,一旦如来藏现前,就成为众生的怙主了。
通过喻意的对应,我们就知道,如果要让真正的如来藏现前,必须要通过息灭烦恼的方式让它显露。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通过推理的方式证成有情具有如来藏。
[2] 从方方面面抉择众生具有如来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