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是通过七种金刚处来宣讲如来藏。前面已经讲过了佛法僧三宝作为所得的自性,也可以说是作为我们修行的一种目标。要获得佛法僧三宝,必须要修持能得的因缘,能得的因缘有主因如来藏和助缘——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如来藏品,通过三种理论、十种意义和九种比喻详尽地抉择有情相续当中本具如来藏的殊胜道理。在三大类当中,前面三个理论已经宣讲完了,十种意义也宣讲完了,现在讲的是九种比喻。
对于九种比喻,前面总说能覆障的九种法以及其比喻和意义,所覆障的九种法以及其比喻和意义都已经宣讲完了,能障和所障通过比喻和意义已经做了观察。今天讲第三个科判,广说各自之喻义对应。
壬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对应
九种比喻对照的是九种不同的障碍,所得方面或者所障方面也是与九种喻义对应。因为前面喻义当中分别有九种,所以意义的能障所障当中也分别有九种。弥勒菩萨在此处[1]归摄《如来藏经》当中所讲的九种比喻和意义,对其分别对照,让我们知道,实际上每一种
比喻都是有因缘的,都有相对应的种种能障和所障法。
以下通过九个颂词来宣讲各自比喻和喻义。
譬如淤泥水莲花,初敷荣时人欢喜,
后萎悴时人不喜,欢喜贪欲亦如是。
此处是讲九种比喻当中的能障。萎莲花是指最初生于淤泥之中,开放的时候人们非常欢喜,后面萎悴的时候人们都不欢喜。这个比喻的意义讲到了人们的欢喜贪欲也是如此,这样的因刚开始生起的时候,和最后萎悴的时候也是有不同的状态。
首先“淤泥水莲花”中,“淤泥”是指生长水莲花的因。莲花是生于淤泥当中,如果缺少了淤泥,也没办法让莲花的种子发芽,逐渐地生长,最后开花。因此淤泥是水莲花最初的所依,是它的因缘。有了这样的因缘之后,莲花的种子就可以开放。莲花开放的时候,有白色,粉红等很多不同的颜色,大家都非常喜欢看莲花开放的样子。而大家都不喜欢看莲花萎悴的样子。
莲花的所依是淤泥,种子是莲花种,开放的时候人们高兴;萎悴的时候,人们不欢喜,有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和发展情况。
“欢喜贪欲亦如是”,莲花对应的是一种贪欲。实际上人们对贪欲的欢喜也有相似对应的情况。淤泥是莲花的所依,而贪欲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因缘才能够真正地生起。如果缺少这些因缘,是无法生起的。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贪欲的生起有三个因缘可以产生。第一个因缘是所缘境;第二是必须要有贪欲的种子;第三还需要非理作意。三个都必须要具足,不具足则没办法产生。
淤泥是一种非常脏臭的东西,对应的是生起贪欲时的非理作意。如果没有非理作意的氛围,那么就没办法让贪欲的种子发芽生长。所以,有了淤泥,种子就可以生长;有了非理作意,贪欲的种子就可以遇缘而现行。
非理作意和淤泥对照,水莲花的种子和贪欲的种子对应。
“初敷荣时人欢喜”,我们知道贪欲生起的时候,人处在一种欢喜的状态;而息灭的时候,就没有这样一种欢喜的状态了。欢喜贪欲对照莲花的生起和萎悴。
贪欲是对某所缘境欢喜的状态,认为所缘境有某种功德。众生的心缘取对境,缘取之后,牢牢抓住不放手,在这个状态当中就觉得非常欢喜。比如欢喜的对境,不管是人或是物品,在生起欢喜的时候,他就是一种欢喜的状态,因为他对于所缘境认为是值得追求的贪着的对境,他就处于一种欢喜的状态,牢牢抓住不放。这对照敷荣时,人对莲花是非常高兴的。
“后萎悴时人不喜”,是对照人对贪欲息灭时就不高兴。有一种不高兴是很强烈的愤恨的情绪,还有一种不高兴就是麻木的状态,或者不再有前面一种欢喜的状态,这都叫做“不喜”。
当生贪欲的时候,想要追求这个境的时候都是一种冲动,都是一种欢喜的状态在里面。后面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因缘,让他的贪欲心息灭时,就再没有以前那种欢喜的状态了;或者当刚得到追求的物品时,当然处于欢喜的状态,但是当获得了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满足感就会消退,这时就处于麻木的状态或者没有欢喜的状态;或者直接通过这样一种不欢喜发展成为强烈的愤恨。得到之后有一种失落感,这个方面也是一种不喜的状态。比如当人刚发了大财时,非常非常地欢喜、激动。但是过了几天之后,因为发财得到的欢喜会逐渐逐渐地息灭,甚至于有时会有前面讲的那种失落感,就觉得得到之后也就这样,没有刚开始时的欢喜心了。
所以贪欲心也有不同的状态,有生起的时候的状态和息灭时的状态。
上师在此颂词中对所贪的对境做了进一步的观察。
最初认为所追求的法方方面面都是惹人欢喜的,惹人高兴的,不管是物品还是人,怎么看怎么喜欢。后来当他的贪欲心息灭的时候,再看到这个东西时,就觉得没有那么好了,对人是这样的,对物品也是这样的。所以,对于所贪的对境而言,也有从欢喜到不欢喜的状态。
“欢喜贪欲亦如是”,因为贪欲心属于一种烦恼或无明的状态。因此在无明的因当中,真正要得到一种恒常的欢喜心,或者一种很清净的欢喜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里面总是夹杂者烦恼或者我执。通过我执这样一种不清净的因,要引发一种清净的欢喜心,非常困难。所以,很少有人能够通过贪欲真正地得到究竟的满足,这方面非常困难。
有人说,贪欲心生起之后又自然息灭了,这不是非常好吗?佛法当中也提倡,不要追求贪欲的法,而且佛法当中讲,通过贪欲心是无法止息贪欲的。而该颂词说可以自然止息,对所贪的对境刚开始欢喜,后来自然而然就不欢喜了,这是不是一种自然止息的方式呢?从个例来看,似乎是这样的。对于某个法,众生都是没办法一直保持最初的那种欢喜的(或者说贪欲的)状态。对任何一个东西,你再怎么喜欢,时间长了都会厌烦的。这个是不是一种自然生起厌烦心呢?从个例来讲,他有这样一种特质。但是问题在于贪欲的境不是一个,而且众生的心也不是满足于这一个贪欲的境。他有一个相续的问题。
当众生对一个东西或事物产生很强烈的贪欲时,他会产生一种追求的心,得到之后会满足一阵子,之后又会厌烦,舍弃。但是舍弃之后,这个贪欲心会找一个更新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从总的相续来讲,这个贪欲是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当个别的法无法满足自己时,就会去追求一个新的东西。世间的喜新厌旧就是这样表现的。
世间很多商家就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很多新东西刚刚出现时,产品就出来了,让人们永远追求这些新奇的东西,永远保持高昂的贪欲的状态,否则产品就没有市场了。
因为有这种情况,人们总是追求新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贪欲。所以从总的相续来讲,众生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无法止息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而不是从单个事物来讲的。单个事物有满足的时候,但人们总的贪欲心是没办法满足的。他们总是要去追求一些新的东西。它体现在一切方面,只要是没有修习过正法的凡夫人都有,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
以上是为什么不能等贪欲心自然息灭的原因。追求一个东西,靠满足是不行的。在《入行论》中讲,贪心就像喝盐水一样,永远不满足。不是说对个别的东西不满足,对个别的东西也许是会满足的,追求一个人,时间长了会满足,追求一个物品,时间长了也会厌烦。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当你对这个东西满足之后,你还会去追求其它可以让你生起欢喜的对境。这是最要命的。
所以永远无法通过满足贪欲心来止息贪欲心。在此前提下,佛陀告诉后学者,要主动出击,主动观察所贪的对境就是一种无可贪的本体,是一种无常的法,一种有漏的法。或者从总的相续而言,这样一直贪着,永远无法产生厌离心,无法出离。所以佛陀教导后学者,对所贪的对境不要看其功德,要看其过患。但看过患不是吹毛求疵或者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众生在生起贪欲心时,无明蒙蔽了自己的慧眼,让他无法看到本具的过失。
为什么世间的人在刚谈恋爱的时候,怎么看对方都是好的,全是优点,一点过失都没有,但结婚之后,就发现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一点过失,时间越长过失越多,这些过失不是新来的,本来就有,只是因为在刚谈恋爱的时候,心是处于一种强烈的贪欲之中,这种贪欲是一种无明,这种无明蒙蔽了自己的眼睛,让其无法从方方面面了知这个人,所以才有了这种情况。
众生对于某些物品生起贪欲时,也是通过盲目的无明冲昏了自己头脑,而看不到物品本身的种种过患。
当佛陀告诉我们,要观察对境无有可贪时,实际上就是教诫我们,要揭开蒙蔽在我们眼睛上面的这层无明,揭开之后让我们再如实地看对境,观察这个对境到底是不是可贪的事物,或者我们贪执它到底能不能得到什么好处。佛陀赐给我们清净的慧眼和很多殊胜的理证,让我们观察了知它的无常性、不净性、无我性,如果不抛弃贪欲,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比如对修道会有种种的障碍,或者带来很多不悦意的过失。当静下心来观察时,这些全部都会呈现。这些物品从某些角度来讲,也许能够带来一点点的利益,但是相对于过失来讲,利益非常少。
佛陀说,一切诸漏都是苦的自性,没有一个安乐的自性。从一切万法本体变化的角度来讲,没有一个真正实有自性的缘故,没有真正所贪的对境。佛陀告诉我们之后,我们对于法主动地观察,了知这些法无有可贪之后,就处于无贪的状态,然后就会保持一种更加清醒的智慧的方式去看待这些法。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并不是说生起厌离心之后就要抛弃一切。比如你对饮食产生厌离心之后,永远放弃饮食;了知到衣服的过失之后,永远放弃穿衣服,没有这样的说法。该拥有的你还都可以拥有,佛陀也讲了,如果是你的福报显现,或者通过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也可以享受的。
但是这和刚开始的盲目追求、盲目享受完全不一样。他会非常地理性、非常地清醒,也会以非常清净的方式追求、拥有和使用财富,永远不会被外相所迷惑。这是佛陀教导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对于很多东西就不会再盲目地追求了。
现在世间当中,我们只要一出去,在汽车上或路边,广告牌到处都是,电视里面的广告也到处都是,铺天盖地。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产品广告,你再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东西你并不需要。需要的东西自己拥有就可以了,但是额外的很多东西是不需要的。
像一个人有十几部手机干什么,其实能够有一部手机来打电话通讯就可以了。但是有些人就拼命买很多,他也不管是不是真的用得上,只要拥有就可以,就是满足于自我贪欲的状态。还有很多人有十几二十套衣服,能不能穿这么多根本不知道,反正就拼命去买,听到广告鼓吹之后,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堆起来,最后自己穿不上,全部放旧之后再拿去扶贫。有很多这种情况。
当我们有了清净的智慧之后,再看待这些问题时,就会完全知足了。当然应该拥有的适当财富、物质也可以拥有。另外那些花在不必要物品上的时间也省出来了。以前我们总觉得没有时间,为什么?因为脑海当中总是在想,怎么样再拥有一套房子等等。脑海被这些东西所占据,哪有时间去观察、修法、思维法义呢?如果不想这些,很多时间和精力就出来了。你会发现,一个人实际上可以生活得非常简单,而且生活得很简单时,内心当中能够保持长久的愉悦,这方面叫做知足常乐。你不需要再跟着这些东西转了,不需要再被这些东西搞得头昏脑胀的。你的头脑很清醒,生活很知足,这就是很富裕、很幸福的一种生活,这方面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从这方面来观察,我们就知道了贪欲对我们的种种伤害。在家人和出家人都需要这方面的智慧,因为不管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从某个阶段来讲,都算是凡夫人,如果是凡夫人,贪欲心在内心当中就是具足的。
如果在家人相续中有这样的智慧,佛陀也是赞叹的。虽然外表上出了家,但是内心当中拼命地还对这些东西兴趣非常高涨,从这个角度来讲,还不如某些在家人。所以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内心当中都需要清净的智慧和调心的修法。
能否通过讲这一个颂词,一下就能达到很高层次呢?绝对不可能。除非内心当中有以前观修的习气,只需要一种助缘就可以引发这种习气重新成熟,这种情况另当别论。除此之外,很多人都必须要刻意地观修,对其所贪的对境,观察它的过失,长时间地观察,就会引发一种看破、放下的状态。所以《开启修心门扉》、
《山法》和《前行》里所讲到的四厌世心的修法都是需要长久观修的。
如果抓住核心长久地观修,内心当中就会有一种彻底的转变。以前对某些东西非常有兴趣,现在观修完之后再看时就觉得没什么兴趣了,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就会止息下来,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观修作为一种修心法门,要放在首要位置。
前面我们也分析了,如果没有观修,对于世间五欲的念头、追求的想法,会占据我们脑袋的绝大部分空间,这样的话我们想想看,还能不能真正地修行佛法呢?很难。所以我们要通过观修出离心,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全部清空了。并非佛陀非常厌恶极端富裕的生活,佛眼来看这些都是如梦如幻不存在的,而是我们对这些东西非份的执著是不需要的。
慈诚罗珠堪布讲,什么叫出离心?你该拥有的这些东西都可以拥有,但是你拥有的时候,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不是为了给自己享受找个借口,说“这是无常的”,不只是这样想想而已,而是内心当中真正生起这些东西是无常的。所以你该富裕还富裕,但是你有随时放弃这些东西的打算,没有任何挂碍,有这样的状态时算是一种出离心。
出离心就是了知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随时都可以没有阻碍地放弃。这就算出离心的一种标准状态,对这些东西没有执著,没有羡慕心,是一种很清醒的状态,很清醒的智慧已经在自己相续当中生起来了。
把占据我们脑袋的大部分信息或者一些膨胀的东西全部清空之后,没有这些东西做干扰,再去观修佛法、追求佛法当然就很清净了。佛陀教导我们要生起出离心,要观修法义,一观修就可以很快生起来,因为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已经没有这些障碍了。
现在我们修法时举步维艰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脑袋当中的东西太多了,肯定会拖后腿。当你想要出离时,在自己相续当中有另外一种力量,告诉你不要出离,出离是很痛苦的,当你出离时什么都没有了,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这时我们想,是不是还要拥有一些东西比较好。但是拥有时又不是很理性的,因为相续当中非份的贪执非常重,就想一而再再而三地拥有很多东西。我们一再被贪欲心所打败。
如果没有刻意地去观修放下的方法,真正要入道非常困难。如此也就没有佛弟子的相,不能叫做佛弟子。
因为佛陀对佛弟子的相是有标准的,就是必须要生起一种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对世间的妙欲必须要看破,不单单是人间的,还有天界的很多妙欲,都必须要看破。如果不看破,没有出离心,就不叫佛弟子,最多算是佛学的爱好者。佛学的爱好者是很多的,他们不一定是想追求一种道,只是对佛法有点兴趣,但是不去真正修行,这就称之为爱好者。
有的时候我们自诩是修行者,是不是修行者就要看内心当中有没有佛陀所讲的相,如果没有修行者的相,就只是取名字叫修行者而已。就像把一个人取名叫 “狮子”,或者取名叫“佛”,藏地叫“桑吉”,都是佛。但是不是佛要看你有没有佛的相,如果你有佛的相,就是佛,否则就不是佛,就是一个人。或者你也可以把狗取名叫“佛”,或者把狗取名叫“狮子”,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个相,是没有办法安立的。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取名叫“佛教徒”,叫“大乘者”,或者叫“密乘者”,可以取很多名字。但是不是密乘者,有没有密乘者的相,有没有佛弟子的相,这方面都要观察。如果没有,不能想“反正没有就算了”,不能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去迎头赶上。很多修行者已经走到我们前面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落后了很多。
有些时候说,我们山沟里面出去的人赶不上时代落后了,必须要迎头赶上。但是其他方面落后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在生起贪欲心方面,在追求物欲方面落后了,不算什么丢脸的事情。要看一看先贤他们的修行,我们是不是已经真正落后了。如果在戒定慧方面我们落后别人很多,这才是丢脸的事情,是需要去迎头赶上的。在享受方面我们落后是没有什么的。
现在科技发展得非常快,只要在山沟里面待两三个月就会落伍。那需不需要迎头赶上呢?世间当中的东西落伍并没有什么可怕,它发展很快,你要追永远也追不上。我们应该看自己在修行上是不是落伍,如果发现落伍了,我们就要去追赶。比如说戒律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很多高僧,一经观察,发现我们的戒律落伍了,这时候就必须迎头赶上。其他的禅定、智慧是不是落伍了?如果是也必须要迎头赶上。
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参照,比如说在年底考试的时候,很多人讲考。我们去观察,我的智慧和他智慧比较起来怎么样?如果发现自己和别人比起来差这么大,都在一个班学习,为什么他理解这么深刻,我的理解却这么差?如果还无动于衷的话,就是真正的丢脸和羞愧。
有时候觉得别人的手机款式很新,而因为自己没有就觉得落伍了,很羞耻。这不是真正值得羞耻的地方。
在智慧上、修证方面,和高僧大德或其他道友比较起来差一大截的话,这就值得好好反省。同样的道理,都在一个地方学习,学习的内容也都一样,别人能够深刻地去理解,相续当中能够产生定解,而我自己没办法,这就真正需要迎头赶上。所以关于落伍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好好观察,尤其在佛法、修行方面,我们千万不要落的太远,如果落的太远,就不利于学习佛法。
在修习佛法方面,我们不需要太谦虚。自古以来有些大德在最初修学佛法的时候,也是示现攀比得很厉害。他们从来不会在衣饰上去攀比,他们攀比的是智慧,看谁背的论典多,谁掌握的法义多。
以前益西上师讲过,德巴堪布和他(益西上师)家乡的一位道友在同一位堪布面前学法。两个人竞争非常激烈,德巴堪布会在那位道友的窗户下悄悄地偷听他在背什么论,然后回去马上开始背。通过激烈地竞争,两个人的智慧增长得非常突出。现在德巴堪布成为大圆满的上师,无论内明、外明都非常精通。后来德巴堪布跟益西上师讲,“很感谢你们家乡的那位堪布,如果没有他的话,我的智慧没办法达到现在这种程度。因为有一个竞争的对象,在背书、理解法义等各方面互相有参照,所以智慧才会增长迅速,掌握的法义也很全面。” 有竞争的时候,自己容易上进,如果没有竞争,作为凡夫人,通过自己的力量想要去精进,有时候非常困难。实际上大德们示现了这种行为,是在告诉我们其他的世间法不需要竞争,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在佛法上面,该竞争还是要竞争,因为对自己生起见解、掌握法义,有非常大的帮助。
有些人对这些问题不太了知,既然都学了佛法,入了佛门,为什么还要竞争呢?不去竞争,随顺自然去学习。但是对世间法方面却竞争得很厉害。这样佛法方面没有增长,而世间法却在增长,这是一种颠倒的认知。
总之,好的方面完全可以去竞争,不好的方面可以完全放弃,这也是佛菩萨的殊胜的教言。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还是要了知这些。尤其对于修行方面,还是要经常去观修,把自己的心放在法义上,不要落后别人太多。以上是讲贪欲方面,下面讲嗔恚。
譬如爱蜜[2]之蜜蜂,极其扰乱刺蛰击,
如是由生嗔恚故,内心产生诸苦恼。
“爱蜜之蜜蜂”,非常喜欢蜂蜜的蜜蜂,“极其扰乱刺蛰击”,因为蜜蜂对蜂蜜非常喜欢,所以当别人想要取它的蜂蜜的时候,它的心就会非常的扰乱,不寂静,生起非常强烈的嗔恚心,就会用尾部的刺去蛰击取蜜之人。
“如是由生嗔恚故,内心产生诸苦恼”,如同蜜蜂蛰击他人,而损伤自他一样,由于生起嗔恚的缘故,内心会生起很多苦恼。所以嗔恨是一种极为不寂静的状态。
贪欲心是不寂静的,嗔恨心也是不寂静的,因为不寂静,不清凉,自己的心没办法放到正常的状态,都叫热恼,都是一种烦恼的状态。但是嗔恨心和贪欲心的不寂静所表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贪欲心是一种想要得到的欢喜的状态,而嗔恨心是一种排斥的状态。
爱蜜的蜜蜂非常排斥取蜜之人,恼乱到极点的缘故,它就用刺去报复取蜜之人,但是其后果是自他俱损的。小时候就有一种说法,当蜜蜂用它的刺去刺其他地方之后,它就会死去。从这方面讲,它是害了自己,同时也害了别人。即便是它刺后不死,因为它产生了很强烈的嗔心,它的内心也是非常不舒服的。没有一个人发了脾气后还很舒服,发脾气时都是非常不舒服的状态。
生起嗔心时自他俱损是从一般情况而言的。有时生起嗔心不一定能伤害到别人,而自己是一定会受到伤害的。如同蜜蜂的刺蛰出去之后,不一定能伤到别人,但是它自己肯定是受伤害的。从总的角度而言是自他俱损,生起嗔心去报复别人,打击别人,辱骂别人,好像给别人做了很多障碍,但是有时能伤害别人,有时伤害不了别人。但是一定要记住,嗔心生起时一定会伤害到自己,因为嗔心离自己最近。或者也可以说嗔心本身就是自己的心,所以一生起来,非常不悦意。极度嗔恨是非常不舒服的。而且从罪业的角度来讲,嗔心生起时,马上会染污相续,不需要第二刹那,当下就会染污。
嗔心的过失有多重呢?很多论典都讲过,强烈的嗔心一生起,辛辛苦苦积累的资粮当下销毁,一点不剩。
积累资粮有多辛苦,比如听一堂课有多辛苦我们都知道。但当一刹那嗔心生起来,马上就都销毁了。如果我们平时没有把这个当作重点去观修的话,非常容易随自己的习性去爆发,爆发似乎觉得很畅快,但是爆发完之后还是会感受后果的。
通过这样的嗔心,感受的当下就是一种罪业,然后通过这个罪业烧毁了善根,不单单是烧毁了善根,还会让你堕入到恶趣中。真正观察起来一点必要都没有,但是众生非常愚痴,没有必要的事情拼命去做,而真正有必要的事情,如安忍、善待别人、修慈悲心,或者应该高度赞叹的事情,都不做。众生如此愚痴。所以作为一位标准的修行者,对于佛法的意义没有认真观察观修,随着自己的脾气去做的话,不是很可取。很多人都沉眠于自己的脾气,觉得我的脾气就是这样,绝对不能改变。
其实这是不对的,该改变的东西就要改变,连好的分别心都要改变,何况是不好的分别心呢?恋恋不舍地保持它有什么用呢?
凡夫人有的天性是非常好的,比如天生的信心、菩提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很多高僧大德天生就有这样的善心、清净的心。但还有些天生不好的品性需要改正。我们千万不能说,这就是我的脾气,这就是我的性格,我没办法改变。实际上不是没办法改变,只是自己不愿意改,有的时候是不太容易改,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看对自己的修行有没有好处。
发脾气真是自他二损的,只要一发脾气,不只是当事者,旁边的人都是非常不舒服的。没有一个人看到发脾气会觉得非常好。很强的嗔心会感染周围的人,让大家都不舒服,因此它的的确确是极其恼乱的。有些人没发脾气时很正常,一发脾气简直像疯了一样。这些情况都需要了知。
每个人都有这些烦恼,只不过有些人天生脾气比较大,有些人天生脾气不是很大,但是不管如何,只要没有获得圣者果位之前,生嗔心的种子都是存在的,只不过看因缘具不具足而已。
为了不让嗔心现行,我们平时把它作为重点,反复观修。如果自己的嗔心大,就着重观慈爱心。只要你抓住了修行的核心,平常经常观修,不可能没有转变,肯定能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
军人平时苦练技术就是为了在战场上杀敌或保护自己,练武之人平时苦练也是为了关键的时候能够用上,修行人也是这样的,平时将息灭贪欲心、嗔恨心作为重点好好修行,就是为了在关键的时候使用。
一个人也许一天当中二十三个小时都是一个好人,但是生起嗔心的时候一刹那就变成了恶人,或者十几二十年都是一个好人,但是脾气一发起来一下子就变成了恶人。在别人眼中看来,这个人平时很好,谁都想不到他会发这么大脾气。如果平时没有注意调伏自己的心,因缘和合的时候,一个助缘来了之后马上就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一样。别人会想:“怎么可能是他呢?你说是某某人我还相信,是他绝对不相信!”但事情就发生在他身上。
我们观察自己也是一样的,自己平时觉得方方面面修行都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认真调化自心,没有观察法义,真正遇到对境的时候就会马上生起嗔心,非常容易爆发。爆发之后就自他二损,完了之后自己又很后悔。
所以平时应该按照佛的教言好好观察。
佛法中有很多平息嗔心安忍的教言,有很多世俗的、胜义的修法。比如修慈心可以有效地对治嗔心的生起,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并且在慈心的基础上还可以发展菩提心,而菩提心又是入大乘最殊胜的因缘,如果你没有慈心入大乘是绝对不可能的。总之,修慈心本身的功德非常大,可以对治嗔心,可以进入殊胜的大乘正道,可以最终成佛。
善法生起来的时候,一系列的反应都是善法;恶心生起来的时候,一系列的反应都是恶法。比如嗔心生起来时摧毁了你的善根,背弃了大乘道,又和所发的誓愿违背了。所以一个恶业都是坏的,一个善法都是好的。
所以修持慈心对我们修行方方面面都有直接和间接的辅助作用。佛陀不讲我们不知道,但是佛陀讲完之后我们不做的话,也是我们的过失。所以,为了在关键的时候派上用场,平时必须要好好观察。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愚痴:
譬如稻等内果实,外为皮壳所包裹,
如是现见如来藏,痴心蛋壳所覆蔽。
如稻谷等里面的果实,外面被糠壳所包裹,没办法现见,没办法把里面的果实取出来,派上做饭的用场。同样,如果没有把外面痴心的蛋壳打破,它仍然覆蔽我们的自性,也没办法现见本具的如来藏。所以,如果要把果实取出来,必须要把外面包裹的外壳取掉;如果要把我们内心当中的如来藏本性显现出来,也必须要把外面痴心的蛋壳取掉。
上师在注释当中讲,痴心虽然是非贪非嗔的一种状态,好像是比较平和的,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外表看起来很平和,没有锋芒毕露的状态,但实际上它就是一种坚壳,覆蔽了里面的果实的现前。所以如果不打破我们的无明愚痴心,是没有办法真正现见本性的。
还有一个问题:通过无明可以产生贪嗔。嗔心是怎么产生的呢?嗔心是通过强烈的贪欲心而来的。你对一个东西越贪,当别人在给你这个东西作伤害的时候,你越容易发大的嗔心;如果你对这个东西不贪,别人去动这个东西,你是不会产生这么大嗔心的。比如,我对亲人很执著,谁去辱骂、打击我的亲人,我自然而然就缘这个对境产生很强的嗔心。但是如果这个人去辱骂、殴打另外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我的嗔心会有这么大吗?不可能产生嗔心的,因为和自己无关,自己没对他产生贪心的缘故。如果你对你的房子很贪著,别人去敲一下:
“哎!为什么敲我的房子?”别人要是拆你的房子就更不行了,因为这是我的东西,我对这个东西贪执很大。但是如果别人拿你家里的垃圾那就没什么了,“随便拿!”因为你对垃圾没有贪著,所以你生不起嗔心来。一般来讲,嗔心来自于你对事物的无比贪执。为什么别人打你的身体、骂你的时候你会产生很强的嗔心?因为你对身体非常非常贪执,不能碰!不能骂!否则马上条件反射,产生强烈的嗔恨心。如果我们息灭对身体的贪执,别人怎么打骂都不会产生嗔心。菩萨就是这样的,这是有事例的。菩萨已经把身体完全交给众生了,他没有想这是我自己的东西,没有对它产生很强的贪执,所以别人在打骂的时候,不会缘这个身体而产生强烈的执著。
在《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嗔心来自于贪欲,贪心是嗔心的粮食。而贪心来自于哪里呢?贪心来自于无明,对不该贪的东西产生了贪心,所以无明是贪嗔的根本。没有无明的话不会贪,不会贪就不会嗔。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讲过,就好像命根是一切根的根本一样,痴心是贪嗔等一切烦恼的根本。如果把命根断掉了,其他根就跟随损坏,如果把痴心断掉了,其他烦恼跟随就断除了。贪嗔痴三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愚痴心。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修炼智慧,不再对诸法贪恋,不贪恋就很难生起嗔心,修行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在《四百论》中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
痴心的“蛋壳”不打破的话,没办法现前如来藏。当然痴心的状态有深有浅。前面讲由于痴心的缘故,不了知所贪的对境不是所贪,而产生贪欲心,这是比较浅的。还有一种痴心状态是不了知如来藏本性,不了知本具实相而产生无明贪欲,障蔽自己现前法性。
以上讲了前面三种,是从烦恼的随眠种子来讲的。
第四种猛厉现行,是讲烦恼的现行状态。
譬如粪秽不合意,如是具贪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厉现行如粪秽。
粪秽和悦意的对境是完全矛盾的,对绝大多数人类而言,没有对粪秽高兴的。没人会觉得粪秽很香、很悦意,拿回去做装饰的,人类没有这样的情况。粪秽与悦意的对境绝对不可能相同。
如同粪秽不合意一样,具有贪欲等烦恼的众生,因为依止五欲之因[3]之故,猛厉现行。猛厉现行什么呢?猛厉现行三毒,三毒猛厉现行就好像粪秽一样。
非常强烈的贪嗔痴三毒是不悦意的,和合意完全是矛盾的。虽然在贪心当中似乎是悦意的,我们前面分析过了,它是短暂的,而且是一种虚假的悦意,真正的悦意不是从猛厉的贪嗔痴生起来的。因为它是三毒,不是三种美食等其他好东西,生起的当下就变成毒。“因三毒,果三苦”,通过三毒产生苦苦、变苦、行苦,它的因和果都不清净,所以称之为三毒,就和人们都不喜欢粪秽一样,不是真正生起悦意之处。
前面是讲随眠,这里是讲猛厉现行,是就一般的具贪欲的有情而言。前面三个颂词主要是针对上二界的众生,他们相续中只有三毒的种子,没有现行的状态;第四个颂词讲大欲有情相续当中三毒是现行的。
下面讲第五个问题无明习气地。
譬如财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宝藏,
如是众生自然智,无明习气地所覆。
这是地下财宝的比喻。譬如地下财宝由大地所覆障,主人不知有珍宝藏,也不得珍宝藏,它的覆障就是大地。同样,每个众生相续当中都有本来的、不加造作的自然智慧,但是由于无明习气地覆蔽之后没办法完全现前。这是指声闻和缘觉的阿罗汉。
声闻和缘觉的阿罗汉虽然达到了从三界当中解脱的阶段,但是因为相续当中有无明习气地的缘故,没有办法现见本具的大宝藏。要现前自然智必须要打破无明习气地。
针对声闻缘觉而言,他们自己的道已经走到尽头了,单单凭他们自己的道没办法打破无明习气地,因为缘小乘无学道已修到了极致。首先是苏醒种性,然后经过加行道、见道,即见到了无我,再通过修道,把小乘道已修到极致了,修到顶点了,就叫做无学。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达到无学之后,通过自道再来打破无明习气地已经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怎么办?必须要重新入大乘,选择另外一条道。因为另外一条道 ——大乘道才讲到断除无明习气地的方法,而小乘自道到达了顶点都没有找到,连无明习气地这个词都没有,又怎么样去认知它,怎么样去打破它呢?所以通过小乘自道已经没办法去缘无明习气地了,只有重新的入大乘,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开始。大乘小资粮道的标准是发菩提心,第一步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开始修学法空。不单单人我空性,必需修学法空,学习有情相续当中本具如来藏的观点,有了这样观点之后,逐渐逐渐修习法空来息灭无明习气地。把大乘道走到顶点,无明习气地才可以被彻底断掉。
以上是为什么通过小乘道没有办法断无明习气地,必须重新入大乘的原因。
下面讲见道所断。
譬如芽等渐生故,种子皮壳即破裂,
如是由见真实性,断除见道诸所断。
“譬如芽等渐生故”,这是讲果实当中胚芽的譬喻。譬如芽逐渐逐渐生长之后,外面的种子皮壳就破裂了。同样道理,修行者[4],因为见到了真实性的缘故,断除见道诸所断。有的说是从资粮道开始,有的说是从加行道暖位开始逐渐逐渐修持。对应芽等渐生。
从外表看,外面的果实还是很好的,但是里面的芽开始逐渐逐渐生长了。在芽还没有真正到达破壳而出的状态时,它是在里面慢慢生长,比喻芽等渐生。当它破壳而出,一方面芽明显了,一方面外面的壳一定要破裂了。同样道理,在有情相续当中,在外面五蕴的果实包裹下,里面的种性,闻思修的智慧逐渐逐渐在增长。尤其从暖位开始,它是相应于修法的。从暖位开始逐渐靠近见道,从暖、顶、忍,到世第一法。当它到了世第一法最后阶段,力量成熟了,次第成熟之后, 一下子冲破了凡夫位到达了见道。到达见道时,相当于芽破壳而出,把皮壳擦裂。到达见道之后,见道的诸所断,见道所断的这些皮壳也是彻底地摧毁掉。当菩萨见道,获得证悟本性,遍计的所断——遍计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一定是要断除的。断除了见道的一切怀疑等所断,获得了见道的功德。
下面讲修断。
由与圣道[5]相连属,摧毁坏聚见[6]核心,
修道智慧诸所断,宣说犹如破坏衣。
此处讲破坏衣是怎么样作障碍的。破坏衣一方面很破很坏,而且质地很腐朽,已经起不了真正完整衣服的作用了。新衣服一方面很完整,一方面可以遮蔽严寒等等,一方面非常坚固,不容易随随便便能把它撕坏。但破坏衣不是这样的,破坏衣第一个已经没有了衣服的作用,已经非常破烂了;第二个因为已经破坏的缘故,很腐朽了,所以轻轻一撕就坏掉。
同样,修道与破坏衣相似。因为修道的智慧和见道的智慧相连属的缘故,首先在见道的时候亲见了法界,然后在法界的基础上再开始连续不断地修持在见道的时候所见到的本性。
在见道的时候已经摧毁了坏聚见核心——遍计的人我见和遍计的法我见,所以叫做摧毁了“坏聚见核心”。
在所有的修道当中,从凡夫到圣者是最困难的。到了见道之后,相对来讲,比凡夫人修道要快得多了。最困难在凡夫位的时候,现在我们修法的时候,又是怀疑、又是障碍、又是烦恼、又是种种的违缘,修行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相续当中见断也是很难断除,坏聚见很难以打破。
当与圣道相连的见道智慧已经摧毁了坏聚见的核心时,最关键的、最难摧毁的障碍已经被我们扫除时,后面的“修道智慧诸所断”的修断——修道的智慧所断的这些障碍就犹如破坏衣一样。虽然它的障碍——俱生的种子还存在,但是已经不现行了。在见道之上,尤其是大乘的见道,非理作意已经断掉的缘故,不会再有强烈的烦恼现行。它只是以一个种子的方式存在于有情的相续当中。这个种子已经不能发挥烦恼的作用了。
真正发挥烦恼的作用是在见道之前,强烈的烦恼会现行,会再再地影响我们修行。到了见道之后,把最强最根本的摧毁之后,只剩下一个种子,这个种子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这个很有限的种子的障碍犹如破坏衣一样,虽然是存在,但是已经没有办法起到衣服的作用。同样这个种子虽然存在,已经没办法起到贪欲的作用了,没办法起到烦恼的作用了。
就像破坏衣很容易摧毁一样,这个种子因为不现行的缘故,也是只有等在那个地方被圣道的智慧所摧毁,很容易摧毁掉。修道的所断犹如破坏衣,可以从前面的两点分析。
下面讲不清净的不净地的所断:
依于七地诸障垢,犹如胎藏之障垢,
如同远离于胎藏,无分别智成熟般。
女人胎里面的转轮王本来是具有统摄四洲的能力,但是因为住在母胎当中还没有生下来,因为母胎的障碍没办法显现他的功能。同样的道理,一到七地不清净地的菩萨的障碍,犹如胎藏一样。
当转轮王离开了胎藏,能力就会成熟。同样,不净地的菩萨远离了不清净的障垢,到达了第八地的时候,无分别智慧就会成熟。让菩萨获得无分别智慧成熟的障碍就是不清净的障碍,就像胎藏一样。
转轮王如果没有离开胎藏之前,没办法真正发挥功用。七地菩萨没有离开不净地的有勤作等的障碍之前,没办法获得无分别智慧。只要一远离了不清净的障垢,就会获得无分别智慧。就像转轮王一离开胎藏,马上就会显现他的功用一样。这方面就是二者之间的障垢方面的比喻。
下面讲清净地的障垢:
随逐三地诸障垢,当知犹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刚喻定所摧毁。
“三地”,即八九十三清净地。随逐三清净地的障垢,“当知犹如泥土染”,犹如焦泥模中宝佛像,它的障垢就是焦泥模。覆盖在佛像外面的焦泥模是泥土的自性,是很薄的一种泥土。
同样,随逐三地的障垢也是非常微细的,很薄的自性。巨大的障碍已经被前面的见道修道的智慧摧毁完了,只剩下很微细的烦恼了。微细的烦恼被巨大智慧的自性——十地末尾的金刚喻定,轻而易举就可以摧毁,很容易就把清净地的障垢摧毁掉。十地末尾所治的烦恼很细,也是最难清除的。最难清除的意思是说,通过前面的智慧是很难清除的。但是这种很难清除的障垢是不是完全没办法清除呢?在巨大的智慧面前也像薄薄的泥土一样,也很轻易就可以遣除掉了。如果通过前面的智慧,对这个很细的障碍,很难清除。但是金刚喻定的智慧是巨大的智慧的自性,是有学道智慧的终点,所以对于这样一种习气,很轻松就可以清净掉。就好像覆盖在佛像外面的泥土一样,很轻易就会被剥离掉。
很难清除和很轻易清除这两种不同的讲法,是观待两种不同场合。观待什么是很难清除的,观待什么是很容易清除的,把这个分析清楚之后就没有前后矛盾的问题。
以上九个颂词讲到了各自喻义的对应,尤其是对于障垢是哪个方面去作为障碍的,讲得非常清楚。弥勒菩萨,或者《如来藏经》当中所讲到的九种比喻,都有一种特殊的所指,对应起来非常善巧,没有脱节的问题。
佛的智慧和《宝性论》当中所讲的九种比喻的智慧,不能多不能少,而且不能错乱的原因从这个方面都能了知。
壬四、再摄总义
把前面的障垢的总义再进行归摄。
如是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败莲花等。
从贪等随眠到最后的清净地的所断的九种障垢, “如同萎败莲花等”。贪心对照萎败莲花,到后面的清净地的障垢对照薄薄的焦泥模,都可以如实地对照它的障垢的自性。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即《宝性论》。
[2] 有些版本是“爱命”,喜爱寿命的意思。
[3] 五欲之因,即对色法、声音、香、味、触的执著。
[4] 包括小乘和大乘,因为小乘和大乘都有见道。
[5] 即见道。
[6] 即萨迦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