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全论宣讲了七种金刚处,佛法僧三宝的金刚处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如来藏。
如来藏作为一切众生的近取因是绝不可缺少的,否则究竟的法身无为法功德、暂时的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都将无法生起和得到。如来藏是一切有情相续当中本具的殊胜种性,让众生了知这一点,是我们学习如来藏品的重要的必要之一。
虽然众生本自具足如来藏,但是众生如果对此不了知,对于修道来讲,意义不是特别的大。就像平时我们讲的一样,虽然一切万法本来是无常的,但是还需要我们观想,如果不去观想,我们很难生起认同,很难在无常的修法上得到殊胜的受益。所以虽然本来是无常,还要去观想无常,去进一步的认知。或者说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为什么还要观察呢?因为对于暇满的意义,还必须要进一步地了知。
同样,尽管我们已经具足了如来藏,还是要进一步的学习。主要是因为我们相续当中对于如来藏等这些殊胜的法义,有时候有很大的怀疑,有时候没有真正地了知他如何存在的道理。为了让我们相续当中对如来藏生起有绝对的认可,必须要通过很多方法去学习。学习完之后,自己的见解就会和经论当中的观点一致,如此就能够顺利地被佛菩萨引导,从而进入到清净的正道当中。这就是虽然本具如来藏,但还要学习殊胜教理意义的原因所在。
在讲如来藏时,有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种比喻。
现在讲的是九种比喻。前面已经分别讲完了九种比喻的殊胜含义,现在是针对喻义对照的方式,进一步地宣讲。前面总的能障和所障,还有分别的能障都已经做了观察。现在对于分别所障的方式和意义进行抉择。
辛二、显示自性法界 分三: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二、显示分别喻义;三、广说分别喻义
显示自性法界,主要是讲障垢所障蔽的法界怎么样来了知。
壬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
有三自性归摄故,种性如同佛身等。
通过三自性的归摄,种性如来藏犹如佛身等喻义。
“有三自性归摄”,即法界如来藏可以通过三种自性来讲。此处的三种自性并不是唯识宗所讲的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虽然名字相同,但是意义是不同的。此处的三种自性是讲法身的自性、真如的自性和种性的自性。
种性如来藏通过三自性归摄的缘故,法身、真如和种性犹如佛身乃至最后的黄金像,如是通过九喻显示如来藏法界的三法。实际上三法也是从一个本体的不同侧面来进行宣说的,因为法身、真如和种性实际上都是一个法,是从一个法的三个不同侧面来进行宣讲的。前面我们讲三大理论[1]时,是通过三个问题来抉择众生本具如来藏的理论。此处的法身、真如和种性也是通过三个侧面来抉择一个无为法的本体,所以不能理解为法界如来藏有三个法,好像是一个盆子里面放了三个苹果或者三种不同的水果,实际上并非如此,只不过是从一个法的三个不同侧面来进行抉择和显了的。
壬二、显示分别喻义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
其中由三及一种,五种比喻当了知。
“此之自性即法身”,“此”就是讲如来藏。如来藏法界的自性,就是法身的自性,真如的自性以及种性的自性。下面对于法身、真如和种性还要分别的宣讲,此处只是把名称安立出来,然后有几种比喻对应意义。
下面讲比喻的数量和其对照。
“其中由三及一种,五种比喻当了知”,法身的自性是通过三个比喻来进行了知的:萎花中佛的比喻;蜂蜜的比喻;壳中果实的比喻。以这三个比喻来对照法身,因为在法身当中有三个意义,所以通过这三个比喻来对照三种法身的含义;真如有一种比喻,用黄金的比喻来对照真如;种性是有五种比喻。
种性有自性住种性和修行成种性这两种。对于因的自性住种性,用地中宝藏的比喻;对于修行成种性,是用果中的胚芽长成大树的比喻,如是讲到了两种种性的比喻。
通过种性而显现的果,是以三身来进行表示的。对于佛陀的三身用三种比喻来显示。法身用破衣中的佛像来比喻;报身是通过丑女腹胎中怀着轮轮王来比喻的;化身是通过焦泥模当中的金像来比喻。
种性有两种种性,两种种性所显示的三种果(三身),加起来即五种法,以五种比喻当了知。
“由三及一种,五种比喻”加起来共有九种比喻,如是对应法身、真如和种性三种意义。
壬三、广说分别喻义 分三:一、法身之喻义;二、真如之喻义;三、种性之喻义
癸一、法身之喻义 分二:一、显示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此处所讲的是显示法身之分类。这里的法身和我们平时所了知的佛的法身的安立稍微有些不一样,一个法身的词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里的法身有两种:一个是真的法身;一个是相似的假的法身。为什么法身有这些分类呢?是从真实的法身和它的等流两个方面进行安立的。所以都是法身,但意义稍有不同。子一、显示法身之分类
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最极清净体,
以及依彼之等流,所说深及种种法。
“当知法身有二种”,法身总的来讲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法界最极清净体”,这是真证法身,即真实的证悟的法身,是个别自证的法身;第二个法身是“以及依彼之等流”,“彼”就是讲真正的法身,通过真实的个别自证的法身的等流,来安立了第二类的法身,假教法身(后面会解释其意思)。“所说深及种种法”,这个假教法身当中又分了两种,即依彼之等流所说的甚深的教法,和依彼之等流所说的种种教法。总的来讲法身分为两类,展开时假教法身又分为两种,所以整个法身就是三种:真证法身,等流的甚深的教法,等流的种种教法。
首先讲“法界最极清净体”当中所讲到的“真证法身”。“真”就是真实的,离开了一切的虚妄,离开了一切变化的自性。“证”就是讲证悟,就是各别自证,因为佛陀最殊胜的法身唯一是佛陀智慧各别自证的境界,而且这种智慧也是完全的纯粹的无为法的本体,所以是真实的各别自证。“法”就是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所拥有的功德法。“身”就是所依的意思。以上是“真证法身”的含义。
“法界最极清净体”这一句完全表示了“真证法身”。因为它是法界最为清净的本体,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清净前面我们讲过很多次了,一切有情本来具足离开一切垢染的法界如来藏本体,显现上不管再怎么样流转轮回,实际上本体是从来没有被真正染污过,即本来清净的法界。
还有一种就是离垢法界,即通过修习将客尘分离之后的本体,实际上和本来清净的本体完全一味,只是从时间的层次来看,前面叫本来清净,后面叫离垢清净。
而实际上,除了本来清净的本体之外,没有一个单独的离垢清净。讲的时候似乎有两种,但实际上只有一种法界。
佛陀的相续当中已经现前了“法界最极清净体”,而且智慧也是“法界最极清净体”。所净和能净完全成为一味,没有真正的能所之差别。如果还有一个真实的能证和所证的话,就成了分别念的特点,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各别自证,或者是无分别智的本体。我们说佛陀的智慧证悟了殊胜的法界,但实际上所证的殊胜法界也就是这个能证的智慧,能证的智慧也就是这个所证的法界,二者之间绝对不可能分成两种法。以上是“法界最极清净体”的含义。
“以及依彼之等流”,这个叫假教法身。为什么叫“假教法身”?“假”是观待于众生的分别心而安立的。前面讲法宝时讲到了“可舍弃故”,因为教法是可舍弃的缘故,具有虚妄性,所以相较于前面的真证法身,它是一种假的本体。
此处的假的本体不是说这个法是伪经、假经典、假论典的意思。此处的“假”是相对于真实的证悟智慧而言的,前面是各别自证的殊胜智慧,而这个智慧是观待众生的分别念而安立的缘故,或者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它具有欺惑性的缘故,所以安立一个“假”的名称。
“教”是教言、教典的意思,因为它是观待分别心安立的文字、语言、章句。“法”就是很多的名词、很多的语言,是法的意思。“身”是集聚的意思,因为在里面集聚了很多的名词、很多的章句、很多品等等。我们看到“法身”这个词的时候,很容易理解成佛的法身,但是《宝性论》当中这个法身也可以指教法。
所谓的假教法身是“依彼之等流”,“彼”是真实的证悟法身。“等”的意思是,一方面和它是相等的,因为它必定是佛的智慧流现出来的,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它和佛的智慧是相同的、相似的。“流”,即从它的前面和后面有相似之处。所以“等流”有平等而流、流现,或者一个相续的意思。佛陀在《大藏经》当中所讲的教言,还有很多论典都属于真实证悟的等流。佛陀证悟了法界之后,和他所证悟的法界相似相同的,流现出这些殊胜的教言,显现成文字,显现成语言的自性,这就叫做等流。
一方面,一个是智慧,一个是观待分别心而安立的文字,二者并不相同。但是另一方面,教言是佛相续流现的,而且我们通过教言也可以证悟到佛的相续。它有两种含义。
了知了以上的意思之后,我们就知道经书、经典、论典也叫法身。《入行论》中第一句就是“法身善逝佛子伴”,这句话讲到了三宝,其中善逝是讲佛,法身也是讲佛,有没有重复的过失呢?但是这里的“法身”实际上是指法宝,就是此处所讲到的假教法身。所以“法身善逝佛子伴”是对于三宝安立的一种顶礼的方式。
“所说深及种种法”和前面的“依彼之等流”是连续的,可以解读为“依彼之等流”所说的“深法”,以及“依彼之等流”所说的“种种法”。
“深法”和“种种法”有什么差别呢?“深法”是指宣讲胜义谛方面的法,比如宣讲如来藏、空性等比较甚深的法。“种种法”主要是安立世俗谛的法。
为什么要分为“深”和“种种”呢?因为就甚深的胜义谛而言,它没有很多种分类。究竟的胜义是一味一体的,它不可能分成很多种胜义、分成很多种实相,这绝不可能。所以从它宣讲的甚深的教言而言,不可能安立成“种种”。安立成“种种”主要是世俗谛。在世俗谛的有法面前,比如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有很多的安立都不相同。每一个众生有很多种不同的法,其他的有情还有很多种法,所以叫做“种种法”。
了知了这些法之后,我们再分析一下真证法身和假教法身之间的关系。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从能诠和所诠的两个方面去讲。能诠是指假教法身,假教法身属于文字、章句或者语言的自性,所以它的能诠的特点非常明显。有了能诠作为方便,它就可以依靠能诠指出所诠的含义。所诠是什么呢?就是真实的证悟,真证法身就是它的所诠义。
当然,在假教法身(能诠)当中有深的法,深的法就直接指出了真证法身的所诠,而“种种法”是从间接的方式,或者说,能够现前真证法身的很多方便的角度。
比如世俗谛中怎么样认定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看起来似乎和佛的本体没有关联,但实际上不可能没有关联,因为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进行分类,梳理清楚脉络之后,就能把无我的自性完全地显现出来。
因为没有一个恒常的、唯一的本体的缘故,分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且分成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是无常的自性,这些都了知之后,,就显示出了空性。当空性显示出来之后,这些法都是客尘,都不存在。接着再显示最为究竟的法性的如来藏本体。
或者通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修持,或者通过其他方面的抉择,也能够带出很多究竟修行的方法。积累资粮、清净罪障,这些都是在有法上面逐渐行持,最后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说二者之间是能诠和所诠的关系。
另外二者之间也可以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首先, “依彼之等流”所讲的依靠法身为因,而流现出这些法义。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些法义毕竟是佛陀证悟了甚深法界之后,依靠佛陀证悟的境界为因,然后宣讲了甚深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种种法,它们都是殊胜的法宝。这是以佛的相续的证悟的智慧为因,流现出种种的经典。第二种因果关系是依靠“教”为因而生起真证法身的证悟。比如现在我们学习《宝性论》,依此为因而产生定解,或者依靠《宝性论》中所指的修行方式为因,修行之后,最后可以生起真证法身的证悟。观待我们而言,是依靠经教为因,而生起真证法身的果的证悟。所以二者之间可以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以上讲了法身分类的含义。
子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当知由超世间故,世间此喻不可见,
不可见故佛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
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
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
“当知由超世间故,世间此喻不可见,不可见故佛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是讲真证法身,因为真证法身是超越世间的,不可能用分别心去了知,也不可以通过文字去真实描绘,只是做一个方便,指出它的所诠义。通过文字完完整整地描绘真正的法身是不可能的,通过语言去真实宣说也是不可能的,通过我们的分别念也没办法去思维,所以真实证悟了法身超越了世间的缘故,世间的种种比喻都没办法去见到、描绘它。那么通过什么能了知呢?“不可见故佛自身”,只能通过佛的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此处的“佛自身” 指“萎花中佛”,只有通过佛自身的显现来作为佛的相似相同的比喻。
有时候我们说法身无相,犹如虚空一样。但虚空只能表示离戏的这一分,而对于佛的光明和空性无二的自性没办法表示,所以不能够完全表示,没办法作为比喻。或者真实观察的时候,在世间当中虚空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是不存在的、极度虚妄的法,没办法得到它真实的本体。所以对于真实存在的光明无二的佛的法身,不可能以虚空作为比喻。
那么怎么样作比喻呢?就是九种比喻当中的“萎花中佛”。在《如来藏经》当中讲“萎花中佛”,是指化佛的自性,就是讲佛的自身。以佛像或者化佛的自性可以对佛本身的法身作一个比喻,当然二者之间还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真正比较贴切的比喻是通过佛的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即宣讲和法界的自性是完全相同的。
以上宣讲了为什么要以“萎花中佛”的佛身来比喻真实证悟的法身,因为它绝对不是世间的比喻能够表示的,只有用佛自身来对佛作一个相同的比喻。这个意思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这个颂词是对假教法身的一个比喻。假教法身分了两种,所说的甚深法和所说的种种广大法,所以比喻也相似地分两类。
“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假教法身所描绘的微细甚深的法[2]比喻成“犹如蜂蜜一味性”。为什么要以蜂蜜做比喻呢?因为所宣讲的微细甚深法是无可分类的。
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虽然空性有二十种空性、十六种空性、四种空性、两种空性等等,有很多种所谓空性的分类,但是这些不是对空性本身来分类,而是说有这么多的有法,通过这么多的空基显示了这么多空性的分类,这是假立的分类。应该知道,对于空性本身来讲,它是无可分类的,所有的空性都是平等一味的。罐中的空、金器当中的空、大虚空的空等等所有的空都是平等的。所以从空性的方面讲,没有很多分类。
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讲,从学习《宝性论》、《如来藏狮吼论》开始到现在,知道如来藏是无可分的。虽然分了不净、不净净,极净位等,但实际上如来藏的本性绝对无可分,这就是前面所讲的无分别义。实际上如来藏光明的自性也不可分。
空性、光明无可分,其比较合适的比喻就是蜂蜜。那么蜂蜜是从哪个方面作的比喻呢?蜂蜜的味道是一味的,不管是从蜂蜜的中间吃,还是旁边吃,蜂蜜都是一个味道,没有不同的味道。所以所有的蜂蜜都是一味性,一味性就作为比喻的核心。因为甚深法一味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就以蜂蜜一味的特点来比喻甚深空性和光明的一味性。这是以蜂蜜作为微细甚深法的比喻。
“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是壳中果实的比喻。通过法身的等流所流现出来的所说的种种的广大法,和种种壳中的果实是对应的。上师注释当中也是分别三类来对应的:第一个是种种的壳,第二个是种种的果实,第三个是种种的受用。
果实的外壳有很多种类,比如稻谷的外壳、麦子的外壳、核桃的外壳,还有很多其他坚果的外壳。种种外壳当中的果实也有种种,稻谷当中的果实是大米,麦子当中的果实是小麦,核桃当中的果实是核桃仁,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果实。不同的果实有不同的受用,吃大米饭的受用,用面粉做面条的受用,还有把核桃壳砸碎之后享用里面核桃仁的受用,是不一样的,口感不一样,营养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叫种种壳、种种果实和种种受用。
对照种种广大法也有三类:种种的意乐、种种的法门、种种的受用。种种意乐是对照种种的壳,因为众生的意乐根性都不一样,不能够通过一种法调伏所有众生。众生的根基完全不相同,有种种的意乐,分类的时候好像可以分为三种根基,小乘声闻的根基、缘觉的根基、菩萨的根基,或者再把三种开成九种,就是平时宁玛派讲的九乘。实际上再分下去,一个众生就是一种根基,因为每个众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众生有无量,根基就有无量,众生种种的意乐是完全不相同的。
种种意乐不相同的缘故,种种的法门就不一样。种种的法门就是对照壳中的种种果实。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的缘故,所以佛陀针对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也是大概的数字而已,实际上远远不止八万四千,归摄起来叫八万四千法门。
通过种种不同的法门,得到种种不同的受用。就好像把不同的果实打开,受用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种种法门的修持,受用也是不一样的,通过修持不净观得到从贪欲当中出离的受用,通过修持慈悲观得到从嗔心当中出离的受用,或者通过修持缘起观从愚痴当中出离的受用等等。修持六度万行的受用、修持空性的受用,很多很多不同的法门的受用是完全不相同的。通过修持种种广大法之后,分别得到了不同的超脱或解脱,有的得到安慰,有的真正生起道的感受。
以上对于法身自性的三种比喻已经讲完了。
癸二、真如之喻义
由于自性无变异,以及胜善及清净,
是故宣说此真如,与彼真金性相同。
“真金性”和真如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因为真如有“自性不变异”、“胜善”和“清净”的特点。“是故宣说此真如”和“真金性相同”,真金性也有不变异、胜善功德无穷和清净的特点,有三种相似的地方。
一、 自性无变异。如果真如是变异的,就不可能是真如了,不可能是真实的法性,真实的法性就是不变异的法。不管是器世界当中的真如、有情界的真如,还是菩萨、佛相续当中的真如,实际上这个真如是不变异的。
前面讲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因为具有真如的缘故。真如不变异的缘故,就可以完全了知如来藏的本体。
二、 胜善。胜善对应真金性当中的功德无穷,功德无穷和殊胜的善法或善根是完全相同的。殊胜的善法或善根和真金性完全相同,第一个是它本具的功德是无穷的,第二个讲能生的功德是无穷的。
第一、本性的功德无穷,指真如当中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如来藏当中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法,或者说真如当中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法。
第二、能生的功德无穷,因为相续当中本来具足这么多殊胜功德法的缘故,所以在世俗的层面,通过本具的真如也能够生起其余的很多额外的功德。比如我们在凡夫修道的时候生起很多功德,实际上也是和相续当中本具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以上和真金性是有相似的地方。比如真金本性上面具足很多价值,具足很多功德法,本来就是非常殊胜的一种金属,这个叫做本具的功德。从能生的角度,通过真金可以打造很多的首饰等饰品,能够产生额外的功德,所以和真金性也是相同的。
三、 清净。清净无二是相同的。真如的本质是清净的,不管是在哪个层次,哪个位置,都是没有离开本来清净的自性。在很多修行方法当中,也是运用了本来清净的特性,让我们通过种种的方法,或者通过上师的指点,或者通过其他的观修,让我们来了悟本来清净的自性,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本来清净。不管是在哪一个位置当中,尤其是在凡夫位的时候,也要去了知本来清净的这个特点法。
真金也是一样的。尽管真金沉溺在粪便当中,其本性也是清净的。捞出来洗净之后,还是清净的,只是外表上面是否沾了一些粪水,而稍微有点差别。实际上从本性上面讲,在粪当中也是清净,捞出来洗干净之后还是清净。同样,真如的自性在凡夫位的时候好像是被客尘染污了,但实际上即便是在凡夫位真如也是清净的,显现在佛性的时候还是清净的,本来清净的自性是不变的。
这种清净不是观待染污的清净,而是大清净法,把它本身的状态安立成一个名词,叫做大清净。清净有的时候很容易和慧对应。《心经》讲“无垢无净”,不是观待垢染的清净,而是超越了垢染和观待垢染的清净之后的本来如是的状态。为了表示它,就把它取名叫大清净。这种清净是离开了垢染和洗净之后的状态,是离开了这两种概念之后的本来的状态,这叫做清净。
“是故宣说此真如,与彼真金性相同”,宣讲了真如和真金性相同,以粪中的真金来比喻真如,就很清楚《宝性论》当中的含义了。这些比喻和意义对照的非常善巧,从哪个方面来观察,哪个方面来对照都是非常相合,而且很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所诠的含义。
癸三、种性之喻义 分三:一、以喻显示二种性;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前面在讲三大理论时也讲到,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具有种性故。此处对于如来藏的支分——种性,进一步通过五种比喻来说明。
在这个科判当中,讲到了两种种性和通过两种种性所现前的三身之果的道理。两种种性和三身果,加起来有五种法,用五种比喻来进行显示。
子一、以喻显示二种性
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
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
首先讲了比喻,“犹如地藏及果树”,犹如地中的宝藏和果实中的胚芽逐渐生成果树,这样比喻所描绘的意义,“当知佛性有二种”。第一种叫做“无始自性住种性”,也叫性种;第二种叫做“真实纳受胜种性”,也叫做习种,即平时说的修习种性。通过这两种喻义来进行对照。
第一、“无始自性住种性”,是直接宣讲的真实的无变无为法,和地中宝藏是有对应的。对应的方式有两种:第一、地中的宝藏无勤做,本来如是安住;第二、地中宝藏具有很多很多受用的自性,有很多功德法。
通过两个方面和无始自性住种性对照:第一、无始自性住种性是无勤作的,本来具足;第一、本来具足的法本来具足很多功德自性,所以叫做无始自性住种性。
比如以法身来讲,在成佛时,显现无穷无尽的法身功德。这个无穷无尽的法身功德就是在无始自性中本来具足,本来安住的,不是通过后面修习才形成的。所以,无勤作本来具足和具足很多无穷无尽超过恒沙数的功德法,这就是无始自性住种性。
第二、“真实纳受胜种性”,是讲修行成的种性,对照果树的比喻。果实当中有胚芽,有长成大树的功能,还有不坏的自性。通过浇水、施肥、阳光、时间、虚空等因缘,苗芽逐渐破壳而出,逐渐生长成参天大树,享受种种花果的自性。
同样道理,通过修行的种性,从贤善人品开始,逐渐生起出离心,生起菩提心,然后进入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达到无学道。真实纳受胜种性(修行成种性)是通过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勤作,逐渐逐渐显示殊胜的果。就好像果树通过不断地浇水、施肥、阳光、时间等因缘逐渐逐渐长成大树一样。真实纳受的种性有一种改变的自性和勤作的自性,和果树是相对应的。
了知这两种种性之后,我们就分析两种种性之间的关系。从一般意义而言,二者是所依和能依的关系。无始自性之种性(性种)是所依;真实纳受胜种性(习种)是能依,是在自性住性种基础上。比如每个有情都具足性种,叫做所依;在性种基础上,通过心识有为法方面,逐渐逐渐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等等的功德法,这个叫习种,能依的自性是很明显的。
所以一个是无变的法,一个是变化的法,一个作为所依,一个作为能依。
从另外一个角度,二者之间是不是真实的能依所依呢?如果有两种法,就可以安立能依所依。真实从了义的观点讲,并不具足真实的两种法,不能安立成能依和所依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真实来讲,所谓的习种仍然是无为法。为什么习种还是无为法呢?前面我们是把习种放在变化增长的自性上面,似乎是心识造作生起来的。但是实际上,在本性当中,也是本具出离心,菩提心等等的功能而已。本具的无为法的功德为什么在修行时不完全显现呢?通过修习,只不过让本具如来藏的客尘微薄,而显示出种种妙用。比如在如来藏上面的垢染稍显薄弱的时候,就显现出离心的状态。障垢再薄弱的时候,就显现菩提心的状态。再薄弱的时候,就显现自证智慧、空性的状态。所以,不管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还是其他种种功德法,没有一个不是法性当中本具的。
以前不生起出离心,不生起菩提心,叫做一般的无种性的状态。但是这也只不过是垢染很重,罪业深重或刚强难化的状态,自性住种性的妙用没有显露的原因,叫无种性。当后面习气和障垢稍微薄弱,本具的功德法就会有些表现,有所表示,这时安立成出离心,或菩提心。这些功德法在本性中本来具足,因为障垢障住的缘故无法显现,现在障垢薄弱一点,就显现出状态。
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修行种性也是无为法的自性。把它的重点放在了本具功德而逐渐显现的侧面来观察时,的的确确修行种性和自性种性也是一体的。从这个方面讲是没有办法安立成所依与能依的关系,就是同样的一个法,麦彭仁波切在注释当中也是如是安立的。
无始自性住种性和真实纳受胜种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共同的角度来讲可以安立成所依能依,《庄严经论》当中种性品有这样的安立;从了义究竟的角度,二者就是一个法,全都是无为法的本体。
子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
承许依此二种性,获得如来三种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依于后者得后二。
依靠自性住种性和真实纳受胜种性,就可以获得如来的三种身——佛陀的法报化三身。因为它是成佛的种性的缘故,所以通过这样的种性就可以显现成佛。
怎么样显现呢?“依于初者得初身”,“初者”是指无始自性住种性,通过这样的自性住种性就能得到“初身”,即法身。通过自性住种性显现法身,从显现的侧面来讲法身是无变的,直接对应的是无始自性住种性。通过自性住种性的智慧资粮修持的缘故,最后显现殊胜的法身。
“依于后者得后二”,依靠真实纳入胜种性得到了 “后二”,即报身和化身。其中依靠近的因缘,清净的所化,得到了报身;通过远的不清净所化,显现成化身。远和近观待具不具足殊胜的善巧方便,因为菩萨具足善巧方便的缘故就叫做近,是远近的近。第二点是亲近的近,相续中现证殊胜法性的缘故,在清净的所化面前直接显现报身相。这方面讲到两类的所化,一类是清净所化,得到报身,或者说显现报身;一类是依靠远的不清净所化,显现化身。远的是指不具足善巧方便,比如还没有发起菩提心,还没有真正靠近证悟,所以叫做 “远”,不清净是观待菩萨而言,相续当中还有很多很多垢障没有遣除,这一类是凡夫和声闻缘觉,凡夫和声闻缘觉没有办法真实见到佛的报身,只能见到佛的化身。
以上讲到通过两种种性而获得三身之理。
子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彼等”是第二个科判当中所讲的三身,三身的比喻是怎样对应的。
当知庄严自性身,犹如珍宝之佛像,
自性本来非所作,摄集功德宝藏故,
具大法王国政故,报身犹如转轮王,
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犹如黄金像。
三身对应最后三种比喻。
一、法身对应破衣中的宝佛像。“当知庄严自性身,犹如珍宝之佛像”,具有种种功德庄严的自性法身,犹如珍宝的佛像,为什么呢?有两个特点相似:第一是 “自性本来非所作”,第二是“摄集功德宝藏”。通过这两个因缘就可以安立法身和珍宝佛像相似。
“自性本来非所作”,这个法身的自性是非所作的,本来就不是一种所作的自性,对照的是珍宝佛像。这个珍宝佛像的意思并不是说它不靠因缘而产生,而是说当你把这个破衣解开看的时候,破衣当中的这个佛像早就在这儿了,从这个方面叫做本来非所作的对应的意思。
从世间的角度而言,完全对应是不可能的,从一个角度对应是可以的。此处的比喻不是说现去造一个佛像,而是当你把这个破衣解开的时候,佛像早就在这个地方了,早就已经形成了。同样,当你把障垢分离之后,法身本来具足。从这个角度讲自性非所作是一致的。我们千万不要想,这个佛像不是人工的吗?不是因缘和合的吗?这个佛像是人工、是因缘和合的,但是我们说本来非所作的意思不是说打开破衣之后再去现造,而是说在破衣里面早就已经存在了。这个方面对应的是自性本来非所作,从某个地方相似做了一个对应。
“摄集功德宝藏故”,就是在这个法身的本体当中它不是一无所有的,而是本来具足恒常的功德法,所以说“摄集功德宝藏”。对应珍宝佛像,第一它是珍宝自性的缘故,所以它很珍贵;第二它是佛像的缘故,如果你礼拜等等,它也能够摄集种种的功德法,因为本具这样的功德。通过这样两个特点的分析可以知道法身和珍宝佛像二者之间的相似相同。二、报身的比喻和意义的对照。“具大法王国政故,报身犹如转轮王”,报身的自性具足大法王国政,比如转轮王具有统摄四大部洲的国政。他还具足轮王七宝,通过轮王七宝可以显示他的威力,可以推广他的国政。而且他能够让他属下的国民自然而然地行持十善法,而且通过行持十善的缘故,死后能够生天。这就是转轮王在世间所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不单单是把重点放在转轮王的享受上面,只看他有金马宝、又有骏马宝、又有玉女宝,他非常享受。实际上转轮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功德,他的出世能够让他的臣民自然而然地安住在十善道,而且能够让他们死了之后转生天界。但是因为他毕竟显现的是世间的事业,他不能像佛一样让众生安住在十善道之后,让他证悟心性,让他获得涅槃。
在整个世间当中,转轮王的事业最殊胜;所有的国王当中,转轮王的这种国王是最殊胜的。因为他能够让他的臣民自然而然地安住十善,让他们死后能够得到天界的福报,这个方面他对他的臣民作了最殊胜的饶益,当然和佛没法相比。
我们了知了转轮王有具大法王国政,同样,报身佛也具足这样一种大法王的国政。他给清净的所化降下殊胜的法雨,不间断地宣说很多很多深广的法要。不间断的缘故,让初地的人登二地,二地的人登三地,让十地菩萨成佛,这是报身不间断所做的事业。所以从一个方面和转轮王相似,但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讲,远远超胜于世间的转轮王。因为他具足这些宣讲深广法要、摄持这种国政的缘故,所以说这个报身犹如转轮王。三、化身的比喻和意义的对照。“唯识影像自性故,化身犹如黄金像”,“影像自性”,谁是谁的影像呢?化身是法身的影像。从一个角度来讲,是三身无二,但是化身从某个角度来讲,还不是真正的佛身,他是佛的一种影像。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化身犹如黄金像一样。
这个黄金像和哪个方面对照呢?黄金和黄金的像,二者之间有不同的地方,黄金对照法身;黄金的像对照化身。用黄金做成的工艺品,比如一匹马或者一头象,我们在看的时候,直观当中这就是动物的形相,但实际上当我们在看到动物形相的时候,我们容易忽视它的本质——黄金。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这个像它只是黄金的一种影像(变相)而已,它的本质还是黄金,但是当我们看的时候,容易忽视黄金而看到它的影像。同样,化身是法身的一种影像,法身就像黄金一样,像就像化身一样。
还有一个对照,这个黄金像是工匠通过融化黄金之后倒在模具当中制造出来的。因为它是因缘所作的缘故,这个黄金也是生灭的自性。同样,化身像是要观待众生的因缘,和佛的功德因缘和合起来显现的。二者和合起来显现的缘故,所以说它就像黄金像一样,是一种因缘和合的法。这个方面是一个自性。
第二个方面,因为是因缘和合法的缘故,黄金像是刹那生灭的。同样,因为观待了众生因缘的缘故,化身也是生灭的自性。所以化身在众生面前会显示生老病死,因为众生本来有生老病死,所以通过众生的因缘显现出来的化身他也绝对有生老病死,这个方面是因缘所决定的。
当然化身在显现的时候,他没有离开法身。同样,黄金像在显现的时候会有损毁,但是损毁之后黄金的自性还存在。因为化身只是法身的影像的缘故,所以他在世间当中投身,在世间当中安住,在世间当中说法,在世间当中隐没,实际上都没有离开法身的自性。所以为什么说化身涅槃之后法身常住?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也可以了知。所以化身犹如黄金像一样,它只是一个影像的自性。
以上是法界所显示三种自性——法身自性、真如自性和种性自性,以九种比喻分别予以对应。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三大理论,即法身能现故、真如无差别故、具有种性故。
[2] 比如空性、如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