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课
《宝性论》属于佛陀三转法轮当中了义经论所诠的内容。三转法轮中有一部分是不了义的,一部分是了义的。了义的观点也是一切有情的究竟心性,对此我们必须要学习并完全通达,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持其他能清净客尘的方法,如是才能够让自心本具的佛性显露出来。
为了让我们全方位地了知掌握如来藏的观点,弥勒菩萨在本论用了七个金刚处来宣说。前面是佛法僧三宝的金刚处,称之为所得;后面宣讲了能得的因缘,能得的主因就是一切有情相续中本具的佛性,助缘就是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
前面四个金刚处已经讲完了,能得因缘当中的近取因已经做了观察。今天开始讲后面菩提、功德和事业的内容。
菩提品第二
菩提品从助缘的角度讲,现似他相续的菩提自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近取如来藏如果全分显露,则一定会成佛,那么成佛所成的自性如何了知呢?成佛之后菩提的本体、功德和事业又如何了知呢?即通过后面的三品来进行观察安立。所以从现似他相续助缘的角度也可以安立,从自己的如来藏完全显露之后,显示的菩提、功德和事业也可以安立。
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是佛,那么佛就不是一个很笼统、很抽象的概念,一定具有种种自性,所以我们要了知所成的佛到底是怎么样的。或者作为我们助缘的他相续,有没有能力作为我们的助缘?能不能真正帮助我们?这方面也需要了知。了知之后,也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殊胜的信心。
要了知佛具有什么样的本体,就必须要学习菩提品;要了知佛具有什么样的功德,就要学习功德品,讲到佛陀的离系果和异熟果;要了知佛陀具有什么样的事业,就要通过事业品当中方方面面的比喻来了知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
对于佛相续当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了知之后,我们就能够相信佛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现前如来藏的本体,因为自己本具如来藏的本体,也非常想开发这个本体。而且帮助我们的对境、助缘——佛陀,也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具缚的凡夫,而是完全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的清净的自性。所以学习菩提品、功德品和事业品,对于帮助我们对佛陀产生信心有非常大的作用。
还有佛示现的上师善知识,具足佛的功德,是诸佛的总集,诸佛的本体,从菩提、功德和事业也可以了知。前面在讲佛宝时,对这些问题以简略的方式进行了观察,以非常广大的方式安立佛的菩提、功德、事业是在后面三品。以上是对于现似他相续的对境产生信心的方法。
对于自己产生信心方面,一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如来藏,二是自己成佛之后的自性,也具足菩提品、事业品和功德品当中所讲到的种种殊胜功德。所以对于自己将要获得的果位,也能产生殊胜的见解。前面讲的三宝和菩提、功德、事业,有两种安立的方式,一、菩提、功德和事业可以作为所得,也可以作为能得;二、佛法僧三宝可以作为所得,也可以作为能得。
学习完之后,我们就知道,自己相续当中具足的和佛一样的功德到底是什么功德,从而就能够对自相续的功德也产生信心。
前面说过,如果不学习如来藏的法,很容易产生怯懦心。而我们学习完之后,发现自相续当中具足这么丰富的财富,这么多的功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欢喜,就会对自己产生信心,这方面也是学习菩提品等内容的必要性。
我们要视众生如佛,也不是一个简单抽象的概念。如果对每个众生具有怎么样的佛功德一无所知,或界定在自己非常狭隘的凡夫心识当中去认定众生是佛,也是不合理的。
学完菩提品之后,我们就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只不过暂时没有现前而已,一旦现前之后,菩提品当中所讲的八种意义,以及后面功德品所讲的离系功德和异熟的功德等都会获得。我们对这些内容充分了知之后,对众生产生恭敬心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无论从哪个方面观察,都需要好好的学习《宝性论》当中诸品的内容,尤其现在我们要开始学习的菩提品当中,全都是讲佛相续当中所具足的不同侧面的功德。
戊二、觉悟之菩提义 分三: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二、讲法总标而说,三、彼等对应而广说
觉悟之菩提心,即菩提是一种觉悟,是从觉悟的角度来讲的。后面还会讲到觉悟的分支、令他觉悟的方便——菩提、功德和事业。
对于所谓觉悟的菩提到底如何了知呢?觉悟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众生的主要目标也是以觉悟来安立的。有很多大德在论典当中反复地强调,我们学习佛法应该把目标摆正确。如果学习佛法只是为了快乐,这是非常错误的目标,因为世间当中所谓的种种快乐,不管是身体方面,还是心的方面,全都是属于有为法的自性。对于一切学佛的众生来讲,是否获得快乐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放在觉悟上面。
如果我们把目标放在觉悟上,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快乐与否都不会影响学习佛法的信心。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在是否快乐上,那么当我们没有获得快乐时,自己就会产生很多疑虑,就会觉得自己学习佛法为什么没给自己带来快乐等。
实际上学习佛法不是为了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而是为了究竟的觉悟。虽然觉悟之后有很多的快乐,但真正观察时,一旦觉悟了是没有快乐可言的。为什么呢?因为平时所讲的身体或心的快乐,都是有漏法,都是心的状态,属于心所法,而心所法是具有无明自性的。因此真正成佛获得成就之后,绝对没有这样的快乐。
我们在学习佛法之前,就要把这个问题认清楚。否则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获得快乐,只是为了从当前一些痛苦、郁闷的状态当中解脱出来,那么我们的目标太低了,另一方面,当我们没有获得快乐时,就可能会怨佛法,怨上师或者怨其他的道友,有很多这样的歧途。
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在为了觉悟,那么不管快乐与否,反正我的目标不是为了得到快乐,也不是为了离开痛苦。当遇到痛苦时,我们会有一种非常深的智慧去对待;当遇到快乐时,我们也有智慧去对待。无论快乐与否我们都有一种智慧,如此就不会影响总的修道计划和安排。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得很低,那么一旦没有实现现实当中的目标,就非常容易退失信心,是从这方面进行安立的。
快乐是属于我们凡夫心认定的一种目标,这种目标都是当前在我执的状态下认定的。当我们修道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以前我们定的目标其实是非常傻、层次非常低的目标。当我们到达一定层次,再看这个问题时,就会完全超越它。因为以前的心很粗大、很低劣,目光也短浅,所以我们设定的终极快乐的目标看起来都是非常可笑的。
当我们的悲心或智慧增长之后,就会发现以前为自己设定的快乐等等,都是不合时宜的。比如小孩子因为智慧有限,他设定的目标在大人看来就很浅显。当他长大之后自己就会发现,以前自己许愿得到的一些糖果、玩具等都是微不足道的。当他智慧增长、年龄增长之后,他就会设定更高的目标。
同样,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讲也如此,刚刚学佛的智力相当于小孩的智力,在设定自己目标的时候,只想获得某种快乐,希求自己家庭幸福,自己的身体健康,要让自己一切都顺利等等,把这些当成修行佛法的目标了。这些目标在佛菩萨看起来,是非常浅显的,如同小孩的目标就是两三天之内得到多少糖果、得到多少玩具。当修行佛法逐渐逐渐上进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单单为了获得一点快乐而修行佛法是错误的,是局限在一个很狭隘的心识的状态当中,目光非常浅显。
所以,很多大德教导我们,要看穿这个问题,要超越这个问题,把我们的这个目标定在觉悟上面。如果把我们的目标定在觉悟上面的话,那么在修行过程当中,不管遇到快乐还是不遇到快乐,都会以一种非常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否则遇到快乐的时候没办法对待,遇到痛苦的时候也没办法超越。虽然自己认为非常正确,但是在佛菩萨眼中看起来,就是非常可怜的对境。
这些问题在佛经论典当中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平时我们讲离苦得乐,实际上离苦得乐是超越三界,获得觉悟,把觉悟安立成一种快乐。
那么,这种快乐是不是凡夫人认为的一种快乐呢?绝对不是。在成佛的时候,连你的心都已经消亡了,哪里还有获得快乐的基础呢?所以绝对不是现在我们设定的所谓的心的快乐和身的快乐。
很多大德讲,如果你想获得快乐,那么你不适合进入佛道,因为佛道是泯灭快乐的修道。当你进入修法时你就会发现,整个佛道是完全要让你离开心意识,其中没有你的分别念、你的凡夫心所认定的那种快乐,在这个佛道当中绝对没有。如果你要进入佛道,你绝对要抛弃、超越所谓追求身心感官快乐的心。因为得到快乐或来自于自己的我执,但是佛法就是对治我执之道;或来自心识,但是在大乘当中心识也是空性的,最后也是要消亡的。所以,我们说,成佛之后很快乐,绝对不是那种快乐。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搞得很清楚。
我们了知了这些问题之后,一定要把目标设为觉悟,自己要觉悟,还要帮助众生觉悟。这个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之道。
归摄第二品所讲的主要内容。
净得远离及二利,其依深广大自性,
常住世间如实性,以此八义而宣说。
整个菩提品的内容通过八种意义来进行宣讲。首先是归摄八种意义:一、净,二、得,三、远离,四、二利,五、其依,六、深广大自性,七、常住世间,八、如实性。
首先“净”,即本体义。这个本体是谁的本体呢?菩提的本体。因为此处是菩提品,菩提的本体是什么呢?
“净”,其包括两种清净,也就是说,大菩提的自性是由两种清净所摄的,第一种叫做本性清净,或自性清净,第二种叫做离垢清净。真正的大菩提的本体除了这两种清净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法,所以本体清净就是讲大菩提的本体。
第二、“得”,即因义,能得的因缘。能得的因缘是通过此处的“得”来安立的。到底要修持怎样的因才能获得大菩提的本体呢?你必须要修持它的正因,此处讲两种智慧:入定的无分别智和后得的拣择智,也就是平时我们讲的,菩萨在入定出定的两种智慧。菩萨在修行的时候,他只有这两种智慧。入定的时候,修持无分别智;出定的时候,修持后得智。入定智可以作为后得智的因,后得智也可以作为入定智的因,二者之间相互支撑,从地上地,交替修炼,就可以把一切垢障彻底消亡,现前两种清净的大菩提果。所以,此处的“得”就是讲通过入定和出定两种智慧交替修行,最后获得菩提果。
此处的“得”不是所得的得,而是能得,即第一个本体的能得因。要获得这样本体的两种清净,必须要修持两种智慧,这两种智慧叫做能得。
第三、“远离”,即果。如果修持了这样的两种智慧(因)之后,就会现前它的果。这个果的本体从远离的角度来讲,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一切所知障。因为烦恼障会障碍我们获得菩萨果,所知障会障碍我们获得佛果,所以烦恼障和所知障是障碍一切有情获得圣果,乃至于获得佛果的根本障碍。所以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当然就是最好的,果一定会现前。所以此处的果是从远离障垢的侧面进行安立的。虽然果和本体实际上都是一个意义,但是本体是从二清净讲的,果是从两种远离讲的。
第四、“二利”,即事业。因为离开了烦恼障的缘故,可以获得自利圆满;离开了所知障的缘故,能够获得他利圆满。
这是弥勒五论当中《宝性论》的一种特殊的讲法。当然弥勒菩萨或者经典当中所讲的这些问题,都是有安立的根据的。只不过好像和二转法轮当中所讲的意思,或者和以前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有点不一样。烦恼障清净之后是自利圆满。障碍自利圆满的主要是自相续当中种种的根本烦恼、随烦恼以及习气,所以如果把烦恼障完全消尽,就可以获得圆满的自利;如果把所知障清净,就可以获得圆满他利,因为这个所知障是障碍一切智智的。
所以如果只是自己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从二转法轮的角度来讲,远离烦恼障就可以了。比如声闻缘觉离开了烦恼障,他自己从三界轮回当中已经获得解脱了。但是,如果要让其他的所有众生,都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话,必须要消灭所知障才可以真正地成就。或者如果想要从粗大的轮回和细微的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话,必须要灭尽所知障。所以利益众生,他利方面获得圆满是清净所知障之后所获得的果。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进一步分析的。
自利的事业和利他的事业圆满即是“二利”。
第五、“其依”,即相应或具有的意思,也就是讲二利的所依是什么,依靠什么可以获得二利。
其依和前面能得的因缘,二者侧面是不一样的。前面是从能得的因,即通过什么样的能得因才获得。此处是讲所依。所依好像有因的意思,例如依靠什么来获得二利,但是此处不是从因的角度讲的,此处的所依是指基础,即相续当中可以现前二利的功德,其基础是什么?即一切有情相续当中本自具有的胜义功德,相当于如来藏是基,依靠什么作为所依和基础呢?要现前二利没有基础是不行的。比如绳蛇之喻,蛇要消尽之后,显现它本来的自性,它的所依就是绳子本身,或者叫现基、基础、所依。如果要真正成就二利,一切有情本自具有的胜义功德就是它的所依。
所依也好,能得的因缘也好,二者有相似的地方。还有前面的“本体”和“果”也有相似的地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稍加辨别,把这些问题辨别开来,否则就会搅成一团,好像本体和果也是一样的,能得的因缘和所依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从它的本体来讲是不一样的。
此处的依就是讲它的基础,一切有情本具的胜义功德作为所依,如果没有这种本具的功德,就没办法现前二利;如果有了这种本具的功德,就可以现前二利。
第六、“深广大自性”,即分类,分了深、广、大三种本体,实际上就是法报化三身,就是讲菩提的分类。法报化三身本身一体的,但是从显现或者说事业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为三身,“深”对照法身,“广”对照报身,“大”是对照化身。
为什么法身是深呢?因为法身是从菩提的本体而言,或者说从最主要的本体而言,完全超越了一切分别心。粗大的和最微细的分别心、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本体和习气完全消尽了之后,才能现前最殊胜的法身的缘故。所以它绝对不是分别念能够了知的,而是一种甚深的自性,从这个角度叫甚深。
“广”对照报身,此处主要是从显现的功德法[1]来进行安立的,把显现的种种功德定义成报身。报身是广的自性,为什么?因为恒河沙功德法是非常多、非常广大的一种自性,并不是我们的分别念能够数出的几种。
数出的这几种只是归摄性的宣讲。另外,对于凡夫狭隘的心识来讲,如果说得过多,就会产生厌烦。虽然是好东西,但是当他的分别心接受不了的时候,他也会觉得这么繁琐,太多了。所以佛陀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也没有把他的功德法给一般的凡夫众生完完全全描绘出来。如果把他的智慧完完全全描绘出来,有情很容易生厌,他会觉得:“这么多法怎么样趋入!”就会产生厌倦。所以把佛陀的功德法归摄成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有情容易记,了解之后,也容易对此产生信解。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绝对是跟随有情的心量来施教的。
一个普通的教师内心当中的智慧是很丰富的,但是在教导一般人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的智慧全部拿出来,他针对小孩子能够接受的部分,给他讲一点点就足够了。如果讲得太多,小孩子完全接受不了。佛陀就像是具有很多知识的老师一样,他的智慧是很多的,但是在教导一般凡夫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智慧全部宣讲出来。一般人的智慧无法接受,对他们来讲没有利益,反而有弊端。
因此我们不要认为,现在已经通达了所有的佛法,对佛的所有智慧都通达了。实际上我们了知的佛法,只是佛陀对待我们凡夫人所宣讲的一点点法而已。龙树菩萨到龙宫当中连佛经的目录都没办法看完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实际上,佛陀对于大菩萨、很多持明者所讲的法非常多,但是留在人间的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很小一部分是佛陀把佛法的精华意义做了归摄,或者是对于我们出离轮回,当前能够帮助我们冲破实执障碍的非常有力的法做了归摄。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学习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轮,乃至于到密乘之间的教义,从最浅显的佛教概要到最深的究竟实相还是可以如实了知的。
“广”的自性远远超胜我们狭隘的心胸能够容纳的。现在我们自认为已经通达了很多,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功德法,描绘这些功德法的还有很多经续。从功德方面讲有很多,从它等流的佛经续部来讲也有很多。此处主要是从很广的功德角度安立报身。
“大”主要是化身的自性。因为化身是在整个轮回当中,跟随不同众生的根性应机施教,永远不间断地做饶益,所依叫做“大”。
第七、“常住世间”,即常住义。谁常住世间呢?前面所讲的法报化三身。前面我们对常住做了分析,法身本来就是无为法的自性,没有生灭,所以叫做自性常住。
报身针对清净的所化,不间断地讲法,所依叫做讲法常住,不间断地有众生获得菩萨果,不断的有众生成佛。化身在众生面前示现生灭,但是他的相续是不会断的,这个化身在此处圆寂了,那个化身早就已经在世间投生了,整个相续不会间断,总是有佛的化身安住在轮回当中做事业,所以叫做相续常住。
有些化身和佛法有关,有些和佛法的表相无关。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些化身直接显现成佛弟子或者佛教祖师的形象,比如藏地的化身系统,很多人一生下来就认定为化身,就开始培养,以后做化身的事业。实际上是佛,名相上是佛弟子,汉地、藏地、印度有很多这样的幻化身,这是属于在佛教团体当中的。还有一些与佛教无关的化身,他没有显现在佛教团体当中,而是显现在一般的社会当中。我想很多歌星、球星,还有很多有影响力的人,不敢说不是佛的化身,因为这些名人与众生结缘的数字,实际上远远要比一个正统的化身结缘的数字多得多,从表相上来看是这样的。有些明星的崇拜者有几千万、好几亿。一般世间上面显现得非常清净的大德,有这么大影响力的人,真的还很少很少。
这些化身主要是引导众生,和众生结缘。有因缘的人,就直接教化他们佛法,还没有深广的因缘,就用间接的方式和他们结缘。化身就会观察,哪种方式能够大规模地结缘,比如显现成明星的样子,一代一代地结缘,这方面的作用应该是非常大的。有些时候,这些明星经常传出负面的消息、绯闻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他是佛的化身,通过这个方式与众生结缘,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为什么正统的佛教化身的事业没这么大,而显现成明星球星的影响力会这么大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真正成为直接所化的不多,而结缘的可以很多。要成为一个正统上师的直接所化,还是需要一些直接调化的因缘,而这种因缘不容易具足,要很正规地皈依,很正规地穿上僧装在一个上师面前听闻佛法,这种福报不是一般的福报。而成为一个球星的崇拜者的福报不需要很大。从这个方面观察,我们也可以大概了知一点点。
化身的事业是不可思议的。有些是和佛法有关的,也有佛教的表象,有的时候没有佛教的表象,甚至在佛教完全隐没,没有佛教的地方,也会化身,只不过他不会显现成佛教的表象的幻化而已。所以有些是和佛教无关的,有些是直接和佛教有关的,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胸也要打开一点。实际上在没有佛教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化身在示现利益众生的事业。在没有成为直接所化之前,以广大的方式来结缘,让他们对菩萨、对化身产生信心和清净心,这种清净心就是他以后得度的一种因缘。
从这方面讲,化身是“大”的自性,“常住世间” 是相续常住的。
第八、“如实性”,即不可思议的意义。为什么如实性是不可思议的意义呢?因为只有佛陀才能真正安住在如实的法界,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什么不可思议呢?是分别念不可思议。在成佛的时候,所有的粗粗细细的分别念都会隐没在法界当中,一点都没有了。凡夫人处在分别念当中,圣者入定出定有差别,乃至于十地菩萨也有微细的分别,所以真正如实地安住,如实性地现前的只有佛。因此把“如实性”安立成不可思议。
当然如果把标准降低一点,菩萨等也是具有不可思议的意义的。但是真正完完全全方方面面都是如实性的,只有佛才可以安立。所以把“如实性”不可思议的意义安立在菩提的本体当中非常合适。
“依此八义而宣说”,前面对于本品当中宣讲的八种意义,以概略的方式来进行介绍。
八种意义在第一个科判已经讲完了,此处只不过是把其名称以总标的方式列出来。
本体因果与事业,相应以及分类行,
常住以及不思议,由此建立如来地。
本体、因果和事业等八种意义在第一个科判已经讲了。前一个科判是略说意义,此处是讲它的名称。比如“净”是“本体”的意思;“得”是“因”的意思;
“远离”是“果”;“二利”是“事业”;“依”是“相应”; “深广大”是“分类行”;“常住世间”是“常住”;“如实性”是“不可思议”。“由此建立如来地”,通过八种名称所表达的意义来建立“如来地”,即菩提,因为整个菩提是属于如来地所摄的,所以通过此八种含义来建立佛的菩提的如来地。
己三、彼等对应而广说 分七:一、净得本体及因义;二、远离障垢之果义;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四、其所依具足功德义;五、以三身分类之行义;六、众生未尽之间彼等常住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意义有八种,科判有七种,原因是第一个科判当中讲了两种意义,包含了净义和得义,也就是本体和因义。
庚一、净得本体及因义 分二:一、略说净得;二、其义广说
辛一、略说净得
对于清净和能得的因缘、或者对于本体和因以略说的方式进行阐释。
所谓自性之光明,犹如日轮与虚空,
以客烦恼所知障,厚重云聚而遮蔽,
遍具无垢佛功德,常坚不变之佛体,
此依于法无分别,已及拣择智获得。
这八句当中,前面六句是讲净,即本体。后面两句是讲得,即其因。
“所谓自性之光明,犹如日轮与虚空”,本体(佛菩提)当中的自性光明,也就是有情的本来清净和离垢清净这两种清净,犹如日轮和虚空一样。
日轮和虚空表示了两种含义:日轮表达的主要是证德的含义,虚空主要是讲断德的含义,所表达的含义是在两种清净当中是有断证的,不是一片光明在那个地方,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在自性光明中,它有一种证德的智慧,也有断除一切客尘的本体。
三转法轮因为是名言理论,也是从正面的角度安立的,所以也必须要正面安立证德。如果在名言理论当中证德不存在,那么肯定有其他邪分别等未证的自性。
然后讲断德。虽然在成佛的时候,或者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根本没有障碍,但是没有障碍本身也必须要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障碍是没有的”必须要表达出来。如果说“没有障碍”是没有的,那么从反方面讲就是“障碍是存在的”,名言理论的特点就是这样的,必须要把问题辨别清楚。所以,此处说有证德也有断德,这两个本体在菩提的本体当中完全具足。
下面对障垢进行宣讲。
“以客烦恼所知障,厚重云聚而遮蔽”,“以客烦恼”,在还没有完全现前大菩提果的凡夫人的相续当中有客尘,这个客尘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犹如厚重云聚一样,遮蔽天空,也遮蔽日轮。所以当有情具足烦恼障和所知障时,没有办法现前两种清净的佛果,只要把障垢清净掉,就可以现前两种清净的佛果。
厚重的云聚生起来时,有遮障的自性,遮障什么呢?第一、遮障了虚空,清净的虚空不再显现;第二、遮障日轮。两个方面都已经遮障了。同样,如果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他不会有证德,也不会有断德。
在暂时凡夫位的时候,他具足云聚,但是因为这个云聚也属于一种客尘性的缘故,所以它仍然可以被遣除,被遣除之后就会现前本具的佛性,两种清净的本体。
“遍具无垢佛功德”,当他远离了这些遮障之后,佛功德就会显现出来。“遍具”,即一切有情本身从自性来讲是遍具的;从遣除障垢现前佛性的角度,种种功德周遍在已成佛的有情相续当中,称为遍具。“无垢”是讲断的意思,没有垢染相应于断德,佛功德相应于证德,所以是遍具断证的佛功德。
“常坚不变之体性”,“常”是远离了一切变化,“坚” 就是坚固的意思,“不变”就是没有丝毫的变异,所以他不是有为法,也没有丝毫的变异,是一种坚固的自性。
不单单是远离了凡夫的种种客尘,连圣者相续当中的很微细的变异生死也已远离了,完全现前了恒常坚固不变的佛的自性(本体)。以上略说了清净。
下面略说能得的因缘。“此依于法无分别,已及拣择智获得”,“此”,即净、本体、或者菩提,这样一种清净的菩提是依靠对于法无分别的智慧,以及对法拣择的智慧而获得。于法无分别的智慧和于法拣择的智慧是讲入定智和出定智。入定智就是于法无分别智,对于任何一个法都是没有分别的,是真实智。还有拣择智,即后得智,不是从对法无分别的侧面安立的,而是对于这个法有拣择,有分别的,比如这个是有漏的,那个是无漏的;这个是障垢,那个是修法等等,有一种拣择的智慧。菩萨通过这两种智慧修法,当两种智慧都具足之后就可以真正获得佛的本体。
因为后得智一定是在入定智之后才能够获得的,所以最初是修持相似的总相的无分别智,之后可以从世第一法位到达真正的见道,生起真实的无分别智慧。当他生起无分别智慧之后,出定位时就可以有拣择智,也就是后得智。获得这个智慧之后对于以前的世俗法就有一种拣择。以入定无分别智做基础,他再来看这些显现的万法时,他就会获得和凡夫位完全不一样的一种拣择智。
这个拣择智虽然是世俗智,好像是分别念,但是和凡夫人的分别念完全不一样。凡夫人分别念的智慧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因为他的本体没有证悟无分别智,而菩萨在入定位的时候已经现前无分别智慧,对于法界已经了知,他获得了一种更深的智慧,在出定之后对于一切万法的拣择智慧更深细。所以以前在凡夫位的时候根本没办法观察的,在后得位的时候就可以抉择。
他通过后得位拣择一切万法,以此为因再趋入到入定智当中,然后再出定的时候他的智慧又增长了,对于一切万法的认知又获得一种增上的智慧,然后再通过这个增上的智慧再入定,再出定,智慧又增长……通过这样的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讲,在一地到十地之间,他经过了无数次入定和出定的智慧修炼。之后入定和出定的智慧差不多就无分别了,最后泯灭了入出定的差别之后就获得了佛智。这时对法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2]已经完全通达。
我们看这个杯子时,只是看到它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对这个有法彻底通达。要对这个有法彻底通达,我们必须要有入定智作为基础。所以当我们有了入定智慧之后,出定再看这个法,虽然还是同样一个杯子,但是我们看到的因缘等其他的法就更多了。所以通过不间断地入定出定,最后遍知一切万法。
佛陀对于一切万法是遍知,对万法的最细的因果、最远的因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他的拣择智(后得智)已经达到究竟了,对于有法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完全看得清楚。
每一个有情的因果不像我们认为的只有一两条线索,一两个关系。以前我造了这个因,现在就是这个果,不是这么简单。实际上,在我们相续当中业网是极广大的,线索是非常多的。在我们相续当中有无数的因缘,完全不知道哪个先成熟。所以为什么有时我们在修法中,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或者有时已经快不行的时候突然又出现一个转机,这些是我们完全没办法思议的。我们相续当中这些种子太多太多,哪个先成熟哪个后成熟,谁在对谁起作用,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了知自己吗?完全不了知。
佛才能够了知一切有情的相续,佛才能够对一切的因果遍知,佛的授记才会不变,其他的授记都有可能变化。因为其他的不一定看得这么准,不一定对所有的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所以菩萨所说的授记,或者其他所说的授记都不是完全可靠的。只有佛有最清净的智慧,对所有的有法都完全通达无碍,他做的授记绝对不会变化。
入定位时对一切万法无分别、断除烦恼障;在后得位以拣择智,对于很深的因果达到究竟,对一切显现法逐渐获得遍知[3]自性,即通过拣择智断除所知障。
辛二、其义广说 分二:一、具二净本体之义;二、能得智慧因义
壬一、具二净本体之义 分二:一、真实;二、差别
对于二清净的本体进行广说。
癸一、真实
佛性是由无别异,清净妙法所安立,
犹如日轮与虚空,智慧离染二体相。
所谓的佛性是通过“无别异”和“清净妙法”所安立的。“无别异”,即除了大菩提、或佛性之外,没有别别的他体法。“清净”,即两种清净——本来清净和离垢清净。通过这两种自性妙法安立佛性。
“犹如日轮与虚空”,比喻就好像日轮和虚空一样。
日轮是显了的自性,虚空是清净的自性,或者说日轮是显现,虚空是空性,光明与空性是双运的,或者断德和证德。
“智慧离染二体相”,佛性就是智慧和离染的两种体相。智慧即证德,离染即断德,通过这两种本体安立了本净的因义。
癸二、差别 分二:一、自性光明之差别;二、离垢清净之差别
差别,即自性光明与离垢清净二者之间的差别。实际上,自性光明与离垢清净二者之间就是一个法。前面“真实”科判把光明和清净合在一起讲,此处的“差别” 科判是讲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二者不同侧面的差别。不是二者的本质上有差别,而是从侧面上有稍许的差别。
自性光明之差别不是就自性光明差别作辨别的,离垢清净之差别也不是从离垢清净作辨别的,而是自性光明与离垢清净之间有差别。下面通过两个颂词来了知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子一、自性光明之差别
光明非是所作性,无别超过恒河沙,
是故本来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
佛的光明并不是所作性的因缘法,而且与有情无别,与大菩提的无别;超过恒河沙,即功德数量超过恒河沙数。所以一切有情本来就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或者说在佛性当中本来具足佛的功德法。佛的功德之诸法不是其他因缘造作,额外重新获得的,是本来具足的,只不过是把障蔽的客尘完全扫尽,如是地显露出本来具足的功德而已。
“光明”是无别超过恒河沙的功德法,“所作性” 是因缘合和的法,是无常刹那性的,是有虚妄性、欺惑性,在显现上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可得的。
此处的光明不是所作性,和平常的日光、电光或其他的光明都不一样。日光、电光等都是因缘法,这些因缘法不可能是真正的佛功德法。我们看到“光明”的时候,很容易理解成五彩的光、太阳光、灯泡的光明,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其他的太阳光等都是因缘和合的法,因缘和合的法都是虚妄性、无常性的。此处的光明不是这样的光明,只是用了光明的名词来表示而已。我们一定要知道光明实际上就是智慧,是殊胜的功德。
注释中讲到,在世间禅定当中有时也会出现光,这些光还是所作性的,仍然是因缘所造的,不是佛的光明。
所以有时候不注意的时候容易耽著这些东西,看到一点点光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不是真正看到佛的光明了。佛的光明不是用眼睛看的,也不是用其他心识看的,所谓的“看”只是一种安立而已。你必须要息灭所有的分别念之后,佛的光明才能显现出来。真正显现出来的时候,这个光明就是智慧的本性,是无为法的本体。
此处讲光明本体的侧面不是所作性的。
子二、离垢清净之差别
是以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尘故,
烦恼所知二障位,宣说犹如厚重云。
颂词直接讲到了客尘相,但间接讲到了离垢清净的差别。为什么直接讲客尘相呢?“是以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尘”这三个根据来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
“烦恼所知二障位,宣说犹如厚重云”,为什么说二障犹如厚重云呢?有三个根据:一、自性不成立,二、周遍,三、客尘。通过这三个根据,可以安立烦恼障所知障犹如厚重的云。
一、 自性不成立,厚重云的自性是不成立,只是暂时的因缘和合而成的;二、周遍,当厚重云显现的时候,似乎周遍在整个虚空当中;三、客尘,也是变化的本体,是可分离的自性。
这三个特点放在烦恼障所知障上讲也是一样的:一、自性不成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自性是不成立的。烦恼障的因来自于人执,所知障的因来自于法执。如果有人执和法执就会显现烦恼障和所知障,人执和法执是不是真实安立的呢?人执是对五蕴本体的一个错误认知,而安立了一个人我;法我是认为这些法是存在的,也是非理作意和其他因缘和合产生的。真正观察时,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自性完全不成立,这个方面在整个二转法轮中观的体性中讲得非常清楚。烦恼障和所知障是自性不存在的一种法,现似存在,但没有本体。
二、 周遍。乃至没有成佛之前,在凡夫相续中,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是遍满的、周遍的。
三、 客尘。烦恼障和所知障也是客尘,它是变化的、不住的,不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所以它是客尘。
通过自性不成立、周遍、客尘,就可以了知烦恼所知二障位犹如厚重云。“犹如厚重云”似乎没有讲离垢清净,为什么叫离垢清净呢?因为在有情位的时候,它成为烦恼障所知障。但是在成佛位后,这方面的垢染全部远离了。所以在现前菩提果位的时候,它有一种离垢清净,这种离垢清净把厚重云一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遣除掉了。遣除完之后就不存在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叫离垢清净。
颂词直接讲到了客尘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相,间接讲到了离垢清净。因为要从离垢清净和自性光明两个侧面做对比,前面讲到了本来光明的自性,此处讲离垢清净。在讲离垢清净时,先讲垢染,再讲离垢,之后就知道自性光明与离垢清净二者之间的差别。
壬二、能得智慧因义
断除二种障碍因,承许即是二种智,
一者无分别智慧,二者依彼后得智。
“二种障碍”,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断除二种障碍的因是两种智:一种是无分别智,一种是后得智。通过入定智断除烦恼障,通过后得智断除所知障,把障碍完全断除之后就会显现佛的二身,或者显现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它是通过无分别智和后得智来安立的。
此处《宝性论》是一种特殊的讲法,和二转法轮讲的不一样。二转法轮当中讲入定空性智慧时断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宝性论》当中讲入定位无分别智是断烦恼障,在出定位时通过后得智来断所知障。其原因在前面略说时大概介绍了:因为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是由种种分别垢染导致的,所以可以通过入根本慧定无分别智慧断掉;后得时,通过入定的后得智慧逐渐逐渐的圆满,对有法有更圆满更深的认知,最后可以遣除所知障。
所知障一旦不存在了,就会显现遍智。所以,入定是如所有智的因,后得是尽所有智的因。
《经庄严论》中也有一种讲法,“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菩萨习五明是为了成遍智,习五明是遍知的因。这方面的智慧是在后得的时候,逐渐学习,逐渐通达的。
此处讲,有了入定位,然后出定位的时候,他的智慧非常清净,所以抉择一切显现法,都能够完全了知。这个过程当中,所知障就逐渐消亡了,最后就能够得到一种周遍了知的智慧,叫做遍智。《宝性论》是从这个角度来安立两种能得的因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法,在功德品详尽宣讲。
[2] 后得位时拣择智主要是对尽所有法进行了知、进行了别。
[3] 对有法的方方面面都了知,叫做遍知。而只是看到一个东西只是粗大了知一部分,不叫真正的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