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也叫《无上续论》,主要宣讲大乘的精华——如来藏在有情相续中到佛地之间,如何连续存在的道理。即便是堕地狱、流转在可怕的轮回中,如来藏的本体也绝对不可能间断、绝对不可能消亡。如果要准确地认知这种殊胜的自性,必须在二转法轮的基础上,了知一切万法无自性、一切万法离戏的空性之后,才能够真正地抉择或了知如来藏安立的本体的道理。
前面也讲过,在如来藏品中,佛陀二转法轮宣讲了一切万法究竟空性,也能够如是地抉择如来藏本体远离四边八戏的道理。讲完这个问题之后,讲的是助缘,显示他相续的菩提功德和事业。
菩提品主要由三个方面,通过八种意义来安立菩提的自性。对于菩提的本体和菩提的因,前面已经做了观察,菩提的本体就是两种清净——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从一个角度是讲清净,但在讲清净的同时不可能不讲功德法。实际上本体的二种清净,既有离戏的部分,也有光明功德的部分,两个方面都是圆满具足的。
讲完本体之后,又讲到了怎么样来获得本体或怎么样来现前这样的果呢?就讲到了能净的因义。因主要讲到两种智慧,通过入定的无分别智和出定后得的拣择智,轮番交替地修持,最后就可以现前果位。以上讲完之后就要讲果。
庚二、远离障垢之果义分二:一、以喻略说无垢;二、其根据广说。
“远离障垢”,前面提到,在有情相续中,如来藏的本体是圆满具足的,但是现象中有情具有无明烦恼,障蔽了如来藏无法现前,必须要通过种种的方式远离障垢,让本来具足的果显露出来。
前面讲到了两种因,通过无分别智和后得智,把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障垢予以遣除之后,就能够现前圆满的佛果。这个叫远离障垢之果义,主要是宣讲果。
辛一、以喻略说无垢
通过三种比喻来宣讲无垢。前面用三个比喻来宣讲,后面根据如来藏第一品中的九种比喻的方式进行安立。
犹如具有无垢水,莲花渐荣遍满池,
亦如圆满之月轮,罗睺口中得解脱,
复如圆满之日轮,云聚烦恼中解脱,
具有无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体。
唯佛如同佛身蜜,果实真金及宝藏,
果树无垢宝佛像,转轮圣王纯金像。
前面两个颂词是通过三个比喻[1]宣讲佛具有无垢光明的功德。后面是通过九种比喻安立佛的本体。
首先讲第一个比喻,无垢的水。“犹如具有无垢水,莲花渐荣遍满池”。如果能够把水池中的很多污垢清净掉,水池就具备了清净的自性。莲花的种子就会发芽,逐渐增长、繁荣,最后遍满整个水池。佛陀相续中具足离垢的自性,犹如无垢的水。
下面还要讲莲花等,可以从利他的角度来讲,也可以从自利的角度来讲。从自利的角度讲,如果相续很清净,自然而然就能现前种种的功德;通过他利的角度讲,如果有了无垢的水,也能帮助其它的莲花不断地生长。
无垢水代表佛相续中种种的客尘、烦恼已经完全远离。如果水特别脏,就没办法生长莲花。虽然有一种讲法,在污泥中生长莲花,这样的水是观待一般饮用水来讲的,不一定要特别清净的水。但是如果水不符合条件,如工业的废水、很多重金属的水,是没办法生长莲花的。
无垢的水不一定是现在我们用的非常干净的饮用水。凡是能够适合莲花生长的水,都可以叫作无垢水,直接理解成无有垢染的水也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垢染清净之后,就有了生长莲花的条件,莲花就可以逐渐地生长。这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亦如圆满之月轮,罗睺口中得解脱”。“罗睺”是障蔽月轮的有情。这个有情经常用手去遮蔽月轮,或用自己的口把月轮吞下去,然后又把它吐出来。当他用手遮住时,就会显现月食或日食。圆满的月轮如果被罗睺吞在口中,就没办法显现皎洁的自性。如果圆满的月轮从罗睺口中得解脱,就可以放出圆满的光芒。
通过这种比喻,了知佛陀相续中的种种垢染已经远离。罗睺就像垢染一样,有遮障的意思。如果月轮从遮障当中得到解脱,就可以放出圆满的光明。
第三个是犹如日轮一样的比喻,“复如圆满之日轮,云聚烦恼中解脱”。日轮本来是具有圆满自性、圆满光明的本体,但是如果被很厚的云聚遮障,就没办法显现日轮的形象和光明。如果云很厚,乃至于日轮的热量都没办法直接地感受,要做很多事情都非常不方便。
如果日轮从种种的云聚中解脱,它的形象、色、热量等等都可以释放出来,让有情获得安乐。日轮就像佛的智慧,云聚就像烦恼一样。如果有情相续中具足了烦恼,他的圆满智慧就无法显现。如果烦恼已经摆脱,日轮就显现出来,可以圆满自他二利。这是通过日轮的比喻进行安立。
“具有无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体”,这两句讲到了“具有无垢功德”。佛陀从种种的污垢、罗睺或者云聚烦恼中解脱出来,具足无有垢染、无有遮障的功德。
一方面具有无垢清净的功德,一方面也具有殊胜的光明自性法。
前面提到了犹如虚空和日轮,实际上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无垢”主要是讲断德,“功德”和“具光明” 主要是讲证德。从这个方面来了知“彼体”[2]。
本基和果实际上只不过是从有没有远离障垢的角度分判了两个不同的差别。从它的本体而言,本基所具足的空性光明和果位中现前的空性光明,实际上是一味的、无二无别的。从这个方面讲,本体和果只是侧面不一样,从本体来讲完全是一致的。下面讲“唯佛如同佛身蜜,果实真金及宝藏,果树无垢宝佛像,转轮圣王纯金像。”“唯佛”简别了其他的凡夫、二乘的圣人以及大菩萨。因为凡夫人具足非常猛厉的烦恼、客尘的缘故,没办法真正地现前佛的光明。声闻、缘觉虽然证悟了无我空性,但相续中还有种种的所知障,还有很多无明没有遣除。大菩萨随顺于佛道,但是相续中微细的垢障还没有远离。他们都没有办法像佛一样解脱一切垢染,显露本具的光明。所以此处讲唯佛,就是简别了其他的凡圣。
“唯佛如同佛身蜜”等比喻所诠释的意义一样,这九种比喻在前面如来藏品中也提到过。前面如来藏品主要是讲有垢真如或者在缠如来藏的种种自性。此处是从菩提的角度进行显露的。
而且前面讲如来藏是针对于凡夫相续中的本体来讲的,或者针对于二乘、菩萨、三清净地等等菩萨的方式宣讲了如来藏。此处唯一的是佛相续中的功德法,通过九种比喻进行安立。
《如来藏品》中讲的九种比喻和《菩提品》中讲的九种比喻,侧面不相同。前面讲有垢真如,现在是无垢真如。前面针对凡夫和圣者相续中的佛性来讲。此处主要是对全然显露的佛相续中的真如进行比喻。二者之间的侧面不相同,所以没有重复的过失。
“如同佛身蜜”,前面我们学过,犹如萎花中的化佛一样,已经离开萎败的花瓣之后,显现了光明的佛化身。“蜜”是蜜蜂中的蜂蜜,把蜜蜂驱赶走之后,直接就可以取受、享受甜美的蜂蜜。
“果实”是壳中的果实,把外面的壳分离之后,就可以显现、享用里面美味的果实。
“真金”是粪中金,从粪便中捞出来、洗干净之后,可以打成佛像、做成首饰,可以带来种种幸福。从这个方面讲,真金也是从烦恼的粪秽中脱离出来的一种自性。
“宝藏”就是地中的宝藏,从地里面挖出来之后,它也可以显现种种事业。就像佛从一切的地蕴等障垢中远离出来之后,佛相续中具有无量无边功德法的宝藏,可以让一切有情得到满足。
“果树”就是果实中的胚芽远离了果实的外壳之后,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然后上面结了很多甜美的果实,能够让众生享受。比喻佛陀种种的功德法逐渐圆满之后,成了无与伦比的大菩提树,能够让众生如实地享受正法。
“无垢宝佛像”,从破衣中解脱出来之后,佛像成为供养处。佛陀从障垢中脱离出来之后,能够如实地成为人们的供养处。
“转轮圣王”,指丑陋女胎中的转轮王,因为有胎障覆蔽,转轮王的势力没办法显示。如果从胎障里面脱离,逐渐就能显示无与伦比的威力和功德。一切有情实际上外面被烦恼的胎障所障蔽,没办法显露本具的功德。如果把外面的客尘分离之后,他本具的殊胜功德就能显现出来。
最后一个是焦模中的纯金像,虽然外面的焦泥模非常薄,但是,乃至于没有把焦泥模打碎之前,里面的纯金像都无法显露。而佛已经纯粹地把种种障垢彻底远离,因此显露了犹如纯金像一般的殊胜的佛自性。 “以喻略说无垢”,前面以三种比喻,后面通过九种比喻的方式宣讲了无垢的功德。
这个无垢的功德既是现在我们所皈依的佛陀,也是我们承许自己内心中所具足的佛陀。不管是所皈依的外在三宝,还是皈依的自性的三宝,实际上都具足这种殊胜功德。从一个方面来讲,只要精进修道,能够远离这样的障垢,种种功德法总有一天会在我们相续中如是地现前。
辛二、其根据广说分三:一、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二、由断三毒成就二利之理;三、由净障垢获得实义之理。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是“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通过入定智和出定智两种智慧,能够出生二身[3]。
壬一、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
如水池等贪欲等,客尘烦恼得清净,
简要无分别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说;
具有一切相殊胜,佛陀之身决定得,
是依出定拣择智,其果如是而宣说。
颂词中讲到了“如水池等贪欲等”,一切障垢远离之后,如何现前二身、如何现前智慧。“如水池等”,讲到了水池的比喻,“等”字中包括了前面三种比喻中的日轮和月轮[4]。
“贪欲等”,“等”字中包括了贪欲、嗔恚、愚痴的烦恼。“水池等”代表清净法,“贪欲等”代表障垢。如果要现前水池、月轮、日轮等清净法,“贪欲等”障垢必须要得以清净。所以如清净的水池等,远离了贪欲等客尘烦恼。
“简要无分别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说”。怎样才能远离贪嗔痴等种种的客尘烦恼,而现前犹如水池一般的殊胜解脱的自性呢?简要来讲,如果把所有能净因归摄在一点上面,就是无分别智慧。
“其果如是而宣说”,如果能够无分别智慧修得非常纯熟,它的果一定会现前。果是什么?这方面的果就是讲到了“二身”中的解脱身。为什么叫解脱身呢?因为这里面都有解脱的自性。比如水池解脱了污秽、月轮解脱了罗睺、日轮解脱了云聚,都有从重重障垢中解脱的意思。
实际上佛身也是从贪欲等的烦恼中获得解脱。和前面我们所讲的意思一样,此处解脱的意思是从迷乱分别中获得解脱,而不是真实地有一个烦恼被我们解脱掉。
这是《宝性论》初中后都要讲到的核心的问题。一方面讲光明如来藏,一方面也要了知客尘烦恼,没有一个独立的、实有的自性。种种的贪嗔痴烦恼除了虚妄分别念之外,绝对不存在丝毫的自性。
因为自己的心迷惑,才显现了贪嗔痴等。自心一旦觉悟,贪嗔痴的自性是本来就不存在的。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刚开始有贪嗔痴,后面用智慧把实有的贪嗔痴灭尽。
众生位有贪欲、有客尘,主要是讲众生有无明颠倒的分别心。如果能够通过无分别智慧、出定智,正确地了知烦恼等本来不存在的自性,这个就叫做解脱。除了这种解脱之外,没有一个其他真正的智慧从实有的烦恼中解脱的道理。所以这方面我们是要一直了知的,不能够忘失。
在学整个了义佛法中,不管是二转法轮的意思,还是三转法轮的意思,这个方面是一定要了知的。实相是如实具足,客尘也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自性。
为什么是“简要无分别智慧”呢?因为“无分别智慧”是贪欲等的直接对治。贪欲、嗔恚、无明,都是具有分别念的本体。只要相续中具足分别念,一现前分别念的时候就会有攀比、分别的自性,对于其他显现在我们眼识、耳识面前的法有一种了别、分别。如果有一种了别、分别,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二取,在二取上面出现三轮。
有了二取、三轮,就有了实执,种种的烦恼就生起来了。而无分别智慧恰恰就是了知这些法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本体。
前面我们讲分别念是分别的自性,而无分别是讲这些万法正在现前二取、三轮的时候,实际上它的本体是丝毫不存在的,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分别。所以这种智慧称之为无分别智慧。一方面它有无分别,一方面它有智慧。
所以对于无分别智慧,必须要了知两个侧重点:无分别和智慧。如果单单讲智慧,没办法体会出无分别,因为智慧也有正慧、邪慧、有分别的智慧等等。如果只是讲智慧,没办法把它的体相圆满地讲出来。如果单单讲无分别,也没办法了知它的全分。为什么?因为很多法也是无分别的。比如粗分无分别,昏死过去之后没有什么分别的,或者石头、瓦块也没有这样的分别念。所以如果单单讲无分别,也没办法讲到它的自性。因此无分别智慧具有两个特点。《辨法法性论》中对于无分别智慧的两个方面讲得非常清楚。
在学道位或者凡夫位,通过经论中学习到的观察一切万法无分别智慧的总相,对于一切万法进行观察,对于贪欲、贪欲的对境、嗔恨的对境、愚痴的对境、贪嗔痴本身做观察,这一切万法的自性毫无所得。所以在最究竟的自性中,一切万法完全都是平等离戏的,没有丝毫的本体。
如果生起了无分别智慧[5],对我们所执著的万法进行观察,这就叫做修持。所以最初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观察一切万法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对一切所执著的万法都进行观察。以前我们对于没有了知,不可知的这一部分具有恐怖和疑惑,但现在我们掌握了这种殊胜的智慧,就可以使用这种锐利的兵器去对一切万法进行观察。
平时我们所执著的、认为能够让我们生起贪欲、嗔恚的东西,是不是具足实实在在的本体呢?因为遇到这些对境的时候,自然而然会产生贪欲心、嗔恚心、嫉妒、骄傲等情绪。但是当我们观察的时候,是不是在本体上面能够具足贪欲的自性?因此对于所贪的万法做观察,实际上贪欲本身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贪欲本身不存在呢?因为贪欲就是认为对境清净、美好,并且想要获得的贪著心念。但是这种对境是不是真正本体具足贪欲呢?这个不一定。因为同样一个法,三类人就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分别念,一部分人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好、一种人认为这个东西非常不好、一种人认为这个东西一般。
如果本体上面就具足能够生贪的自性,那就应该任何人看到这个物体的时候都能够生起贪欲。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如果再加上阿罗汉的智慧、佛的智慧,把这些问题加进来之后,这个贪欲的本性根本就没有办法安立。这个贪欲只不过是我们内心中一种特殊的状态而已,它就是一种虚妄颠倒分别念,所以这个贪欲本身是不存在的。
产生贪欲的基(物品)本身是不是存在的呢?比如一个很好的杯子,我们缘这个杯子产生贪心,这个杯子本体上并不具足贪欲的自性,这个方面可以得到一种正见。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个本基是不是真正具足呢?把这个杯子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方式一观察之后,这个杯子本性也是完全远离四边八戏。
因此从所贪的自性来讲根本找不到一点的本体,从能贪的自性来讲我们的分别念也是这样的,我们的心识也是刹那生灭。从方方面面观察,这些能贪所贪的自性全都是离戏的。
如果通过观察得到这种离戏的见解之后,就可以反复地、长时间地安住在离戏中。在入定的时候如果对空性有了一种认知,出定的时候再来看这个法,就会现出如梦如幻的相,这时候贪欲心无有生起。一方面了知如梦如幻,一方面会发现内心获得一种平静,以前的贪心没有这么强烈了,这就是通过修持空性之后获得的结果。
当然,前面强调一定要长时间去观察,如果只是观察一两次或者一两分钟,然后马上要对这个物品退失贪欲心,这还是不够的。因为无始以来贪欲的烦恼非常强烈,短时间无法起效果。
对于贪欲心是这样,有些人的嗔恨心非常重,如果要息灭,也是通过这个方式去观察[6],分别观察后就会得到一个空性见,然后安住在空性见中反复去串习,这个时候就能够把嗔恨的种子灭尽。愚痴、嫉妒、骄傲的自性都可以通过这个方面去观察。
这种空性无分别的智慧力量越来越强之后,后面就可以无勤任运地安住在空性中,其他粗重的烦恼就没有机会生起来。再继续修习就可以现前这种无分别智慧、真正地亲证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慧的自性达到圆满究竟之后,就会现前如来的解脱身。
“简要无分别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说”的原理就是这样。因此,如果要息灭重大的烦恼,或者要入清净的道,真正现前佛自性,就必须要修持空性和无分别智慧。
“具有一切相殊胜,佛陀之身决定得,是依出定拣择智,其果如是而宣说。”前面讲到了解脱身,这里讲到第二种身——如来身,也可以说是具有种种殊胜相的色身自性。 “具有一切相殊胜的佛陀之身”,这个方面是连在一起的,这个“相”就是讲相好。具足一切相好的殊胜的佛陀之身如何决定能够获得呢?“是依出定拣择智”,决定能够获得的因是依靠出定的拣择智慧。
如果在入定的时候有了这种无分别智慧[7],那么在出定的时候就能够对一切万法的自性进一步了知。以前因为相续中有种种的无明烦恼障蔽,导致我们被自己的无明分别所遮障,所以在看一个法的时候对它的自性没有办法看得很清楚,就像大雾天要看这种色法是看不清楚的。有情相续中如果具足这样非常浓厚的无明迷雾,他对一切万法也是看不清楚的。
入定的时候通过无分别智慧把贪欲等一切万法的自性看清楚,把这些迷雾都能够清净到一定程度,出定的时候虽然还会有烦恼等种子作用的现形[8],没办法继续安住在无分别智慧中。但是毕竟有了入定的智慧,出定的时候相续中的种种迷雾就少了很多,再看一切万法就会获得很多新的智慧。
就像昨天我们讲的,凡夫人看一切万法时所得到的这种知见,和入定之后通过无分别智慧再来看这个万法,就会发现很多凡夫人根本没有办法了知的状况。
比如无常、不清净,或者这些方面可以现量通达,通过入定的后得拣择智可以对一切显现的有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
从修道位开始,二地到十地之间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力量越来越强的缘故,在后得出定拣择智的时候,对尽所有法的了知也是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圆满,乃至入定的无分别智彻底圆满时,泯灭了出定入定的智慧之后,这时佛的尽所有智已经完全现前了,就可以安立为获得一切遍智。
所以,通过出定的拣择智摄受的这些福德资粮,修持之后就可以获得并现前具有相好的如来身,这就是通过二智出生二身之理。通过出世间的无分别智慧和世间的拣择智慧也可以泯灭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佛陀的法身和报身,或者现前解脱身和如来身。
壬二、由断三毒成就二利之理
如果能够斩断贪嗔痴三毒就能够成就二利。在这个科判的三个颂词中,讲了佛陀怎么样远离了三毒并成办二利的道理。
由断贪欲之浊尘,且于所化众莲中,
降禅定水滋润故,佛如清净之池水;
由脱嗔恚罗睺罗,且以大慈悲光明,
普照一切众生故,佛如无垢之满月;
通过第一个科判中讲的三种比喻,分别断除三毒然后成就二利。第一个颂词中的“由断贪欲之浊尘”,主要讲了佛陀自相续中已经完全远离了对于贪欲的浊尘。
如果要把水池中的浊尘完全清净掉,可以通过常规的方式,比较粗大的部分通过打捞的方式打捞出来;有的通过澄清的方式让水自然沉淀下来;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澄清的宝珠,把净水珠投在水中,水池的水就自然而然变得清净了,所有的污垢自然而然就没有了。所以,佛陀也是通过种种方式,尤其是殊胜的无分别智慧把贪欲的自性,不管粗大的贪欲,还是细微的贪欲,通过他相续中的智慧彻底远离。
我们讲过,贪欲实际就是颠倒的分别念。如果能把颠倒的分别念泯灭,不用管贪欲到哪儿去了。就像绳子和蛇的比喻,当你发现是一条绳子的时候,这条蛇到哪儿去了呢?它从来没有生过,最后也不需要到哪去。
贪欲的自性也是这样。凡夫相续中具有很强的贪欲心。通过修炼这个贪欲心到哪儿去了呢?实际上不需要到哪去,贪欲本身就是一种颠倒执著、虚妄分别,当你相续中的如理作意生起之后,种种虚妄分别自然而然就泯灭了,也没办法再找到它的踪迹。
佛陀了知一切万法究竟自性的缘故,能够安住在最圆满的如理作意、最圆满的殊胜智慧中。这时贪欲的自性是无有生的,种种虚妄分别没办法产生。所以,佛陀相续中智慧的净水珠一旦现前,所有的贪欲彻底远离。“由断贪欲之浊尘”,对照科判断三毒成就二利时,就是讲断掉贪欲而成就自利的道理。
断掉贪欲成就他利的道理,在后面两句“且余所化众莲中,降禅定水滋润故”讲到了。一方面池水很清净,所化的众生就比喻成莲花的种子,佛陀降下禅定的水滋润种子,这些种子逐渐长成莲花。
降禅定水,就是佛陀给众生讲法,通过禅定、止观的方式加持众生的相续,让众生相续中的善法种子得以生长,最后开出清净的莲花。所以“佛如清净之池水”。这方面满足了自利和他利。
下面讲第二个,断除嗔恚心而成就二利的道理。
“由脱嗔恚罗睺罗,且以大慈悲光明,普照一切众生故,佛如无垢之满月。”首先讲到了脱离嗔恚,嗔恚是障蔽的自性,阿修罗王罗睺罗经常用他的手去遮蔽日月,一方面他的嫉妒心、嗔恨心很大,这二者之间也有相似对应的地方。
佛陀无始以来修持殊胜的正法,对于粗大的和细微的嗔恚都可以通过世俗或胜义的修法善巧地断除。我们在学习《入中论》的时候也有两种修法。一种是世俗谛的修法,一种胜义谛的修法。
比如在《入行论》第六品中,关于世俗谛中怎样观待嗔恨、远离嗔恚心,有很多善巧方便。如果修持,就能从粗大的嗔恚中得以脱离。但是,我们不能幻想只是观修一两次就发生作用。一个人若病入膏肓了,吃一两副药是不会见效的,实际上不是这个药没有效果,而是病太重了,需要长时间地善巧服药才行。
所以,一切有情相续中的嗔恚种子非常严重,只是看了一两遍书,观修了一两次没有用,这实际上也是非常正常的。任何法都需要长久观修,尤其是针对我们相续中非常严重的嗔恚心。
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有的人贪欲心严重的,嗔恚心就不一定严重;有的人嗔恚心很严重,贪欲心就不一定很严重;有些贪欲和嗔恚都很严重。如果发现嗔恚心很重,必须要去修持对治的法。
有时候,自认为嗔心不是很重,但是遇到重大的事情时,我们会发现嗔恚心还是很容易冒出来。这时候必须去观修妙法,佛陀实际上已经把对治我们烦恼的药方开出来了,只要我们去修炼就可以。
但是现在,我们一方面纵容烦恼,一方面认为佛法没有什么作用,这是对佛法严重的诽谤。我们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法,也没有去修炼,当然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发现烦恼的确很重,就要生起断除它的心,之后必须依止正确的方式。佛陀在经典中,藏地大祖师在论典中,对于怎样对治贪欲、嗔恨,都讲得清清楚楚。
从教法的角度来讲,没有丝毫的欠缺,欠缺的是我们修持的热情和毅力。如果有了毅力,没有哪个烦恼是不能被消除的。如果平时没有在法义上下功夫,遇到烦恼就像凡夫人一模一样,通过普通的方式去处理种种事情。佛弟子在遇到烦恼时,通过世间法处理问题是耻辱的。之所以称为佛弟子,就要有追随佛陀不共智慧的能力。
如果遇到事情能够使用佛教的方式来平息自相续中的嗔恚心,这就值得称赞了,佛陀看到了也会微笑的。
如果我们平时对佛陀的法没有重视,也没有去修炼,那么学了法就像一个人收集了很多药方,但是每副药都没有服用过,那收集这么多药方有什么用呢?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学法,没有想要去实践,就像收集药方一样,没有真实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地学习并掌握正确的修行方式;另一方面还是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观修对治贪欲、嗔恚等的方法。
对治嗔恚有世俗比较粗大的观修方法,也有胜义谛中观修嗔恨的本体完全不存在,从根本上拔除嗔恚的方法,但都需要去观修。佛陀在因地的时候经由世俗和胜义的修法,已经远离了嗔恚的罗睺罗。这时候已经现前了满月,这方面就是讲佛陀圆满的自利。
他利是“其以大慈悲光明普照一切众生故”,佛陀从轮回中脱离出来之后,以大慈悲的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十五的月亮是满月,它会给众生带来清凉,而且没有欠缺的地方。所以,佛陀在关照众生的时候也是通过大慈悲的光明,恒时普照一切众生。
月光有清凉的自性,按照一般的讲法,月光能够清净有情相续中的热恼。晚上非常酷热的时候如果有满月照耀会感觉到清凉。我们内心的嗔恚心就像热恼一样,具有非常燥热、灼热的自性。如果接触到佛的光明,对佛祈祷、得到佛的加持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够息灭内心嗔恚的热恼,帮助我们从热恼中出离。所以,这就是佛以大慈悲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的殊胜含义,因此“佛如无垢之满月”,自他二利都能成就。
下面讲第三个,由于佛断除了愚痴,也能够成就二利的道理。
由脱厚重愚痴云,且以慧光照群生,
遣除无知黑暗故,佛如无垢之日轮。
因为佛陀已经脱离了厚重的愚痴云,所以佛陀也能够以慧光来普照群生,遣除有情的无知黑暗,犹如无垢的日轮一样。
愚痴有多种层次、很多种类。很笨是一种愚痴;找不到目标,这也叫做愚痴;相续中具足严重的分别念,也叫愚痴。佛陀发现一切有情之所以流转轮回,或者说之所以产生贪心和嗔心都是因为愚痴,虚妄分别念、非理作意都可以包括在愚痴当中。
如果有了非理作意、颠倒分别念,就对不可贪的东西产生了贪欲,对不可嗔的东西产生了嗔恚,对于一切万法没办法如理如是地了知其自性,因此产生了很多愚痴。
为了对治对于轮回前后义的愚痴,佛陀讲了十二缘起,让我们观修轮回的前际、中际和后际,来了知轮回是怎么产生的,有了这种清晰的智慧去修持断无明的方式,最后就可以从老死中获得解脱。
一切都是通过我执分别念产生,所以佛陀让我们断除我执。如果我们能够修持种种智慧的方法,就能够从厚重的愚痴云中脱离出来,这就叫智慧之道。佛陀通过修炼,已经完全从厚重的愚痴云中脱离出来,所以佛相续中解脱了种种无明愚痴,现前了遍智。
这个方面就是讲佛陀的自利。从愚痴云中脱离出来的日轮是非常晃耀的。
他利的功德“且以慧光照群生,遣除无知黑暗故”,佛陀通过智慧的光明照耀群生,帮助众生遣除无明的黑暗。比如晚上的时候没有月亮、也没有太阳,就会非常黑暗,如果太阳一升起来马上就会把黑暗全部遣除。
如果佛陀不出世,众生没有听闻、修持佛教义,整个世间虽然有可能出现很多所谓的哲人、智者,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力遣除有情相续中的无明黑暗,有可能会改变一下众生的生活方式,或者规范一下有情的、众生的道德规范。如果佛陀的日轮不出世,通过其他星星的光明想要真正地遣除黑暗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慧光照群生”,只有佛陀的智慧能够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佛陀出世之后,告诉众生迷惑的根源就是我执、分别或者二取、三轮等等。如果要得到解脱,方法是什么?修持无分别智慧。众生了知之后就发现了痛苦的根源,比如现在我们学完佛法之后,就知道了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我执,来自于颠倒的实执分别念。
了知了之后怎样遣除呢?就必须要修持世俗中种种的资粮,然后胜义中修持空性的资粮,逐渐修持就可以遣除无明黑暗。
一方面是从道理上可以遣除,一方面操作的方式佛陀也讲得很清楚。怎样积聚顺缘,怎样遣除违缘的方法也告知我们。因此佛陀出世之后,的确犹如无垢的大日轮一样,完全遣除有情相续中的无知黑暗。
遇到了这么清净的佛法,尤其是佛陀出世之后把佛法留给了众生、留给了人间。现在我们有幸学到这个教法之后,应该好好地去对待,对待的方式就是闻思修行。
一方面要多闻思,一方面还要多去实践、多去观修,我们的相续如果能够得到调伏,也能够通过这种法义去调伏他人,这就是报答佛的恩德。
因为我们经由佛法得到了这种解脱和安乐,所以我们也能够帮助众生经由佛法得到安慰和殊胜的解脱。
通过断除三毒成就二利,这也是佛陀不共的特色。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无垢的水池或无垢的水、圆满的月轮、圆满的日轮。
[2] 彼体,即如来的菩提的自性,果的意思。
[3] 二身,解脱身和如来身,或者法身和色身。
[4] 前面的科判中讲到了无垢的水池、月轮和日轮三种比喻。
[5] 平时使用无分别智慧的总相,是一种相似的总相。
[6] 观察是不是真正所嗔的对境,所嗔的基到底存不存在,以及自己的分别念存不存在等。
[7] 无分别智慧,具有对一切万法的本体、对一切烦恼等都能够息灭的自性。
[8] 烦恼本身不现形,但是它的作用还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