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究竟一乘宝性论宣讲了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在抉择一切万法究竟实相时,二转法轮主要通过空性、离戏的方式介绍一切万法的究竟本体。三转法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抉择了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大光明的自性,这种大光明的自性可以叫做如来藏。
每个众生相续中都具足如来藏,但是我们要了知如何具足如来藏,具足怎样一种如来藏,或者我们和佛的功德无二无别,到底佛具有怎么样的功德?我们又怎么样具足功德?具足这样殊胜的佛功德,对一般下劣心意的众生而讲,有些时候是难以接受的。我们竟然和佛的本体、佛的功德一模一样,很多时候没办法了知。
但是通过学习这种殊胜的经论,我们逐渐能够接受一种事实,就是一切众生都和佛陀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在暂时现相位时,具足一定的客尘,这种客尘也是容易被分离的。如果修持对治性,一定能够被遣除掉,相续中本来的佛性就绝对可以显现出来。
这些道理都是通过学习这种殊胜的经论,逐渐在相续中产生定解。一切众生本来都具足如来藏,如果不学习这样的论典,就难以生起认知,也就没有办法去修学,最后也就没办法现前如来藏。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具足如来藏,但是一部分众生可以获得解脱,一部分众生没有获得解脱的原因。在后面现相位的时候,有没有苏醒修行的种性,有没有真正踏入修行之道,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区别。
现在我们宣讲《宝性论》,前面已经讲过了佛法僧三宝所得的自性,后面是宣讲能得的因缘。能得的主因如来藏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助缘,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现似他相续此处也很多,比如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这些都是现似他相续。
表面上看起来是他相续,但实际的本体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他相续。因为所谓的自和他,都是有情的分别念分别出来的。当现前殊胜自性时,或在本体中,实际上自和他的本体都不存在。因此在这里说,现似他相续,在凡夫人的分别念当中好像是他相续,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他相续的问题,这些就关系到实相的一些见解。
在讲现似他相续时,讲的第一个助缘就是菩提。佛获得了殊胜的菩提,到底佛获得了什么样的殊胜菩提呢?在这品中就通过本体、因果等八个方面来进行观察殊胜菩提的自性。
对于这样殊胜菩提的自性,前面已经讲过了他的本体,因和果的自性已经做了观察,现在我们讲的是宣说他的一种根据。前面说有这种殊胜的解脱和殊胜的如来身、解脱身等等,为什么这样安立?安立的根据是如何了知的?
分了三个问题,由二智出生二身之理,由断三毒成就二利之理,和由净障垢获得实义之理。前面两个科判已经讲完了,今天要讲的是第三个科判:壬三、由净障垢获得实义之理通过清净障垢如何获得真实义的道理,在三个颂词中进行描绘。
获得无等等法故,赐予无上法味故,
远离二障皮壳故,佛如佛身蜜果实;
净故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
解脱果赐众生故,佛如真金宝藏树;
现前珍宝法身故,两足主尊最胜故,
显示种种宝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
这里面讲到了九种比喻和九种意义。九种比喻和第一品中所讲的九种比喻的名词都是一样的。所对应的前面也提到过,是从真如在缠的状态而讲的。现在讲的是完全远离了障垢的佛身、菩提的本体进行比喻的。
首先讲前面三种意义。“获得无等等法故,赐予无上法位故,远离二障皮壳故”,通过这三个根据,就可以将佛理解成如同佛身、蜂蜜和果实一般。分别通过三种意义来显示三种比喻的含义。
首先,“获得无等等法”,谁获得无等等法?佛陀已获得无等等法。无等等的意思,在注释中提到,第一个无等,就是讲到凡夫、外道、声闻、缘觉,乃至于十地菩萨,和佛都是没办法相比的,所以叫无等。
佛是属于无等的,其余是属于有等的,或有与伦比,或可以相比别人的。但是佛的功德是远远超胜凡夫、声闻、缘觉和菩萨的功德,所以称为无等。后面有一个等字,就是讲和诸佛相等。佛只能够和佛相等,此处把两个意思合起来,就叫做无等等。
此处讲无等等法,《心经》中有个无等等咒,实际上无等等的意思就是如是了知的。因此我们知道,佛的功德已经因缘果满,所以他的功德法远远超胜了所有一切的凡圣,从这个方面了知无等等。
其他的众生都是处于有上位,处于有待于圆满位,甚至有时候还处于凡夫位,功德完全没办法和佛陀相比。通过这方面对比,也可以帮助我们了知,我们和佛显现上面的差距,和菩萨、和声闻的差距等。
这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制止我们在修道位时的我慢心。有时候得到一点点的财产,就觉得非常了不起,产生了很多的傲慢。有时候在禅定中生起一点点小的觉受时,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不是和佛菩萨、和上师一样。和经论的意思比较起来,我们这一点点的功德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真正了知的时候,就没有产生傲慢的根据。到底凭什么来产生一个傲慢呢?实际上是没办法真正产生傲慢的,此处主要是从佛和其余的众生来讲是无有伦比的。
第四句中有三个比喻。第一个是“佛如佛身”一样,就是前面讲过的萎花中佛[1]。为什么以这个作为比喻?因为在前面意义中讲无等等,佛已经超越了其余的声闻缘觉,只能佛与佛相等。此处对照佛相续中的种种功德,只有用佛身才能够做一个对比,所以说第一个讲到佛犹如佛身一样。
第二个讲佛“赐予无上法位故”。佛陀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且佛陀也有能力让众生品尝到殊胜的法味。跟随不同众生根基,分别赐予各种无上的妙法。对于一般根基的众生,赐予五戒、十善等等;对于相续中解脱的愿望非常强的人,可以赐予从轮回中解脱的四谛、十二缘起等等共同乘的小乘的修法;对于迫切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人来讲,赐予菩提心以及无上佛道的修法。
因此佛陀能够针对不同的众生赐予不同的法味。众生谁能够品尝到这个法味,就可以真正地在道中获得殊胜的受益。这个方面讲到佛陀的能力——能够赐予无上的法味。
这个时候对照的比喻就是佛如蜜。“蜜”就是指蜂蜜。一方面,蜂蜜具有甜美的自性,大家都乐意去品尝;此外,蜂蜜滋养身体,它也是属于一种精华。因此,能够食用蜂蜜调节、滋养自己的身体。蜂蜜也可以作为一种药引,有时候作一种药也可以。蜂蜜可以药用、可以滋补身体,也能够兑在水里面喝了解渴,还是一种非常甘美的饮料,所以蜂蜜具有很甘美的自性。
这和佛赐予的无上法味是相同的。谁能够尝到佛陀妙法的滋味,也能够让我们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蜂蜜可以滋养我们的身体,无上的正法的法味也能够滋养我们的慧命,滋养我们解脱的身体。蜂蜜可以做药,法味也可以调伏我们内心种种的烦恼、种种的疾病。像这样,身心二病都可以调治。从这些方面讲,佛陀能够赐予的这些无上的法味,实际上犹如蜂蜜能够赐予众生种种的安乐一样的。这个是第二个意义对照的比喻。
第三个是犹如果实一般,“远离二障皮壳故”。佛陀通过修持无分别智和后得智两种智慧,或者修持空性和大悲心、修持福德和智慧资粮圆满的缘故,就能够远离一切的二障[2]。
二障就犹如皮壳一般,如果皮壳存在,里面的果实是无法显现的。佛陀已经远离了二障,相当于把果实外面的皮壳已经剥去了,殊胜的、完全没有差别的佛性就可以显露出来,成为受用的对境。
佛陀的功德犹如皮壳中的果实,一方面自己能够受用,另一方面让众生也受用这种殊胜的佛正法。这个方面就叫做“远离二障皮壳故”。佛陀犹如果实,这个方面都是能够很善巧地对应的。
下面讲第二组,“净故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解脱果赐众生故,佛如真金宝藏树。”是四、五、六三种喻义和三种比喻对照的法。“净故”是第一个意义;“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这是第二个意义;
“解脱果赐众生故”是第三个意义。通过这三个根据,安立佛陀犹如真金、宝藏和妙树。
首先,第一个,“净故”。“净故”就是讲到佛陀两种清净的本体都现前了。前面讲过,两种清净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安立佛具有两种清净。因为众生只具有一种清净,即本性清净,但因还没有离垢的缘故,众生不具足离垢清净。而佛陀既具足本性清净,又通过修持正法,现前了离垢清净。
实际上,离垢清净的“清净”,和本性清净的“清净”不是两个法,而是一个法。只不过在缠的时候叫做本性清净,离缠的时候就叫离垢清净,是把一个本体的两个阶段取了两个名字。
千万不要理解成佛相续中具足两种清净的法,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它是具足两种阶段的成果,这两个清净都是具足的。佛陀通过修炼已经现前了本性清净的缘故,所以具足两种清净,这个叫“净故”。
“净故”对照的比喻就是“佛如真金”。前面讲到粪中金,虽然真金掉到粪便中,但它的金性不变,这方面就是讲它本性清净。从粪便中捞出来,洗干净之后,这叫离垢清净。从这方面来讲,真金具足两种清净。对照佛陀现前的真实如来法,也可以安立成佛如真金一般。
第五个就是“真实妙功德,遣除有情贫穷故”,佛陀具足真实殊妙的功德。而且前面讲过,佛陀的这些功德法都是无变的无为法,佛陀恒时作为有情的皈依处,恒时能遣除有情的贫苦。
佛在世的时候,对待有缘的众生也是遣除了很多受用上面的贫穷;有时是遣除他们心灵上面的贫穷;有的时候遣除今生的贫穷;有的时候遣除来世的贫穷。
佛陀有时显现上会降下珍宝雨,满足了有情的愿望。有时教导众生修持五戒十善、布施等等,种下来世受报的福报种子。有的时候让众生供养布施,今生中就能获得富裕果报。《百业经》、《贤愚经》等讲了非常多的这种事例。
佛陀能够遣除有情受用上面的贫穷,也能够遣除有情心理上面的贫穷。每一个凡夫没有获得圣者果位之前都是贫穷的人。不管在显现上面有再多的钱财、眷属,但内心中如果没有圣财,实际还是一个贫穷者。佛法中总的来讲,如果获得了解脱或者获得了某种境界,就是获得了殊胜的财富。比如在佛法中有圣者七财[3],谁具足这些功德法,谁就是富裕的人,否则就是贫穷的人。从这个方面也可以了知。
从修行的角度来讲,知足少欲的人是富裕的人。贪欲没有止境的人,虽显现上很富裕,但也是贫穷的人,因为内心很贫穷。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如实地了知。或者还没有获得圣者的这些功德法,就仍然是个贫穷的人。佛陀具足真实妙功德,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帮助众生远离各式各样的贫穷。因此从这个方面讲,佛陀的真实妙功德就能够恒时地遣除有情的种种贫穷。
前面也讲过,利益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单单靠佛一方面的功德,没办法显现成很圆满的结果。一方面,佛陀具足能够帮助众生的力量;另一方面,众生也需要配合,要具足信心、精进,再加上佛陀有帮助的能力,两方面因缘和合,就可以遣除有情的疾病、痛苦。
如果不了知佛法中的这些道理,看到此处强调佛功德的时候,比如“佛的真实妙功德可以遣除有情的贫穷”,有人就会想,佛陀如果能够遣除这些,为什么还会看到这么多的贫穷痛苦者?
实际上度化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众生如果没有因缘,佛陀也拿他没办法。虽然佛陀很想帮助这些众生,也有帮助他们的能力,但对方如果没有配合,这两方面的事情就非常难以成办。
比如一个大富翁非常想帮助众生,但是被帮助者非常傲慢,觉得自己不需要帮助,那富裕的人也没办法帮助他,这个帮助他的事情就没法成办。富裕的人有帮助他的心和能力,他有很多钱,愿意施舍出去,对方也要有想接受的心。两方面因缘具足的时候,布施的事情就能够成办,否则就没办法成办。
佛陀虽然恒时具足帮助众生的心,佛陀的相续中恒时也有很多的财富想要赐予众生,但众生如果不想要,没有信心,也没有精进,那么利益有情的事业是没办法具足的。所以我们还会在世间中看到很多贫穷的情况,这里面是非常复杂的。在学习的时候,有时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才可以了解这里很多不同的情况。
这方面的情况对照,就是佛陀犹如地下的宝藏已经现前。如果地下的金矿已经现前,就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就能帮助很多众生通过遣除贫穷、疾病,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说佛陀犹如大宝藏,可以满足有情的一切的需要。
第六种是“解脱果赐众生故”。佛陀能够将解脱的果赐予众生,所以说佛陀犹如大树一样。种子从果实中破壳而出,逐渐生长为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果实可以遣除有情的饥渴,可以帮助有情致富,它有这样的能力。
佛陀从凡夫人发菩提心,从见、修、道,最后达到无学道佛果。当获得无上佛果的时候,佛陀既有能力将解脱果赐予众生,也能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此处“解脱果赐众生故”,主要是从佛陀有能力帮助众生获得解脱这方面讲的。佛陀有能力引导一个纯粹的凡夫人,从凡夫的心逐渐到达佛果,他完全有能力赐予众生的解脱果。至于多长时间能够赐予,主要是看有情的根性。如果有情的根性非常利,佛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中帮助众生现前相续中的如来藏。如果众生的根基很钝,可能就需要多生累劫,一世一世慢慢地调化。这个有情刚开始时可能根本没有一点善心,但佛陀跟随他转生,逐渐培养他的善心,让他逐渐修持解脱道。
在这个过程中,有情也有可能堕落到恶趣中。这时救度他的事业有可能稍微中断一下,但如果他从恶趣中出来之后,佛又可能继续地救度他。如果这个有情堕的恶趣不算很深,比如说堕入旁生道,佛陀也还可以经常在它身边救度他。
佛陀救度众生可能是多生累世的,乃至于最后才让有情生起求道的心,让他听闻、修持正法。从这方面讲,我们也要观察自己的相续。上师、佛陀有度化我们的心,我们自己也要积极配合,否则很难获得解脱。
此处“解脱果赐众生”是指佛陀有这样的心和能力,具备让有情获解脱的助緣。但这里的有情还是需要具足信心等等。如果佛陀具足这样的功德,有情也具足求道的心,两者配合起来就可以很快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此处讲“解脱果赐予众生”,是指佛陀犹如妙树一样。佛陀的妙树上面有很多解脱的果实,众生如果愿意去取,就可以取到果实。佛相续中有很多累累的硕果,如果有情愿意求,也能够求到很多殊胜的妙法,通过修持妙法就可以获得解脱。
后面是讲七、八、九三种比喻和意义,“现前珍宝法身故,两足主尊最胜故。显示种种宝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第七种意义和比喻是“现前珍宝法身故”,是讲“佛如佛像”。“现前珍宝法身故”是指佛陀已经现前了犹如如意宝一样的法身。此处为什么把法身比喻成如意宝一样呢?珍宝就是如意宝,可以自在显现很多的功德法,显现很多资具。同样道理,佛陀的法身也能够自在显现很多殊胜的功德法,所以这里叫做法身。
而且法身的“身”也是众多、聚集的意思,实际上是说佛陀的相续中也是具足非常多的证法功德或者具足很多佛法的功德。此处讲佛陀已经现前了法身,这方面就叫做“佛如佛像”。
佛像就像破衣中的宝佛像,如果把外面破衣拿开之后,里面的宝佛像就可以呈现出来。如果把有情相续中的障垢分离出去,内心中本具的如来藏光明的法身就可以显现出来。而佛陀已经现前了珍宝法身的缘故,所以佛陀犹如宝佛像一般。
“两足主尊最胜故”,在注释中讲,两足就是人天。因为在所化中人和天都是示现两足。两足主尊就是佛陀。佛陀在显现调化众生时,主要是以人天作为调化的对境。人道众生根性最利,然后是天人的众生,天界的众生也可以成为所化,天人也有证果的情况出现。
从释迦牟尼佛调化众生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住在人间调化人道众生。调化天人也有一部分,天人从天界下来听法,获得解脱。有时佛陀也到天界去讲法,但主要还是在人间。所以两足主尊的“两足”可以指人天。还有其他地方解释“两足”指佛的十大名号中的
“明行足[4]”。两足是讲两种道已经圆满了,即明和行。学习《随念三宝经》时,讲“明”是见解,“行”是行为,“明行足”是指见解、行为都已经圆满[5]。所以,两足尊也是指见解和修行都已经圆满的自性。
两个方面都有不同,都可以解释。不管是人天主尊,还是指见解和行为,或者是从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已经圆满具足的角度来讲,都可以叫两足主尊。在所有人天中没有超越佛陀的,佛陀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圆满者。在人间、天界中最尊贵。
世间中的国王也是以佛陀为供养处和皈依处。天界的众生也是一样,天界中人们都喜欢崇拜帝释天王,而帝释天王是以佛作为皈依境和究竟的供养处。
还有很多的天人也是以佛作为皈依处,佛陀在三界中最尊贵,真正两足主尊的缘故,所以此处叫做“两足主尊最胜故”。
依靠这种意义对照、比喻,“佛如王”,这个王就是指转轮王。前面讲的是丑女胎中所怀的转轮王,这个时候转轮王已经从胎障中远离,他已经出生并登基了。转轮王在人间中统摄四大部洲,他的威力、福德、种种受用、相貌都是无与伦比的,他在人间当中可以说是最尊贵。这个是人间的转轮王,从转法轮方面来讲:佛陀是整个三界殊胜的法王,可以说二者之间有这样相似之处的缘故,佛犹如转轮王一般。
后面第九种“显示种种宝色故,佛如金像”。“宝” 是讲如意宝一样,可以显现种种不同的受用。同样的道理,佛陀也可以显现种种色身,后面的“色”就是讲显现种种的化身来利益一切有情,所以佛陀犹如金像一样。“金像”是金子的影像,因为它的本体是黄金,通过不同的工艺改造之后,可以变成不同的金像,比如佛像、其他人的像等等。
这些佛像和人像都是黄金的变现,佛陀的种种化身也是属于法身的变现。他可以显现种种化身的缘故,所以佛陀就犹如金像一样。这个方面理解的方式和前面讲金像理解的方式,可以说是一样的。“由净垢障获得实义”之理已经讲完了。
庚三、自他二利之事业分二:一、略说成就二利义;二、其义广说。
前面讲过了果,现在主要是讲自他二利之事业,因为遣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等的缘故,所以也能够成就圆满的自利和他利。
辛一、略说成就二利义
这是讲佛陀怎么样来成就二利的道理。
无漏周遍不灭法,坚固寂常不变处,
这两句主要是讲成就自利,下面的法主要是成就他利。
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
这个是他利当中的略说。
后面详细讲:
令见非大微妙色,令闻清净微妙音,
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尝大圣妙法味,
令受三昧妙乐触,令知甚深胜妙理,
倘若仔细而思惟,佛如虚空离诸相。
一方面《宝性论》中讲了很多殊胜的、了义的部分,尤其是对于佛陀具足怎样的功德,宣讲的方式非常细致。平时我们说皈依佛,如果没有了知这里面所讲的很多内容,我们在皈依的时候有可能就会打折扣。
如果了知《宝性论》中讲到的这些佛的功德,比如前面讲:三宝、佛宝的功德;此处讲菩提的功德;还有讲到事业方面的功德,那么对于佛陀的相续就能产生非常圆满的认知,信心就会非常圆满。也就会相信自己相续中也具足这样的佛功德,如果对于具有自性三宝的信心也能够达到圆满,就能够遣除我们修道中很多的垢障。因此在很多的大论典中讲的这个道理、和一般简略的论典讲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平时我们要对于大经、大论要多学习?因为它对这些功德讲得很广、很深、很细,所以我们慢慢学习下去的时候,内心的疑惑在学习经论的过程中,逐渐就遣除了。学完之后你能够产生信心,如果再学习一遍,理解能力更深,你的定解就更深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遣除相续中很多的怀疑,再通过信心去祈祷就很容易得到上师诸佛的殊胜加持。
首先讲略说自利成就的“无漏周遍不灭法,坚固寂常不变处”。这个自利中讲了三种法:一个是“无漏”;一个是“周遍”;第三是“不灭法”。后面就是讲不灭法的本体,它的根据就是“坚固寂常不变处”。首先讲第一个“无漏”,主要是讲断德圆满[6]。因为佛相续中已经把所有的漏法完全遣除。漏法有有漏和无漏不同的讲法,漏是指烦恼,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有的时候讲无漏虽然有烦恼但是它不相续,这也叫做无漏的自性。
在《俱舍论》中打比喻:烧得很热的一块石头,当天上的雪飘到石头上面马上就会融化,不会延续下去,这就叫做“无漏的自性”。有些圣者[7]相续中虽然也会偶尔产生烦恼,但是因为他相续中有“了知一切万法空性” 智慧的缘故,他的烦恼就像雪飘在比较热的石头上面马上就化掉了,不会有延续的作用。
不像凡夫人的贪心生起来之后,就会不断地延续、增长,这个方面是有漏;圣者的烦恼不会相续,这个方面就叫做无漏。因此也有从这个方面来了知有漏和无漏。
还可以从凡夫和圣者来了知有漏和无漏,凡夫人就叫做有漏位、圣者就叫无漏。前面讲过虽然圣者相续中,也有一些有漏的种子等等,但他主要是以无漏为主。
所以有的时候判别有漏、无漏,是以是不是圣者来判断的。
此外,大乘中讲到,入定位是属于无漏、出定位是属于有漏。但不管怎么样,佛种种漏都已经没有了。不管是从哪种标准来衡量,佛都已经远离了有漏的过患、现前了无漏的功德。佛陀因为完全已经远离了所有的烦恼和烦恼种子习气的缘故,所以佛相续中获得无漏功德,这方面就叫做断德已经圆满。
第二个“周遍”是讲证德圆满。佛相续中已经完全现前了十力、四无畏等等的功德法,所以佛陀相续中功德是完全周遍,这方面就是证德已经圆满。
第三个“不灭法”,佛相续中的无漏或者周遍的功德实际上都是无灭法,即没有生灭自性的法。如果有灭就有生,此处的不灭实际上就是讲无生、无灭,这个法就是无为法。此处的无为法是不是观待于有为的无为?不是,此处的无为属于大无为的自性。
实际上无漏和周遍都是无为法的自性,虽然从侧面来讲,无漏是无漏、断德是断德、证德是证德,还具足一个无为法。但实际上断德的法也就是证德的本体,证德的本体也是无为的本体,三者是无二无别的。从这个方面讲它们共同的自性就是“坚固寂常不变处”。无为法具足怎样的特点?大无为法具足坚固、寂灭、恒常、不变这四种基础。“处”是基础或者地方的意思。
佛已经完全远离了老病生死的缘故,而获得坚固的四种法。
此处的“老”不完全是人、物体、或者动物的老,这些只是老的一部分,是比较粗的老。我们把生死分成两组,一个是比较粗的叫做“分段生死”;一个是比较细的叫“变异生死”。此处的老不单单是指人间老人的老,当然佛陀已远离了老,因为老是属于业力而来的,佛陀已经完全超越了业力的缘故,就远离了衰老。还有变异生死中微细的老,佛陀也已经超越了,所以这方面是离开了老的缘故,获得了坚固的功德法。然后远离病的缘故,获得了寂灭。“寂”即指寂灭。不管是分段生死中的病、还是变异生死中的病,都已经完全远离了,所以叫做寂灭。
“常”是讲无生,没有生的缘故就是恒常的,佛陀具足常的自性。
然后无死的缘故叫“不变”。
佛陀离开了老病生死,获得了坚固、寂灭、恒常、不变的殊胜功德,所以叫做“坚固寂常不变处”,这两句就略说了成就自利。
下面就要略说成就他利。首先是对于他利做一个总标:“诸佛法身如虚空,能作圣者六根境”,也就是说一切诸佛的法身犹如虚空,能够作为圣者六根的对境。
六根是讲圣者、尤其是指大菩萨的六根。
“境”是对境,以谁作为对境呢?以诸佛法身来作为对境。“犹如虚空”就是能够在虚空中变现、生成很多色法,犹如虚空一样无相、或者寂灭一切相、一切戏论的诸佛法身。他也在法身中可以显现很多的功德法,来作为圣者六根的对境。
下面就怎样作为六根的对境来详尽宣讲。“令见非大微妙色,令闻清净微妙音”,这方面讲到了殊胜的眼根和耳根的对境。殊胜的眼根见到了“非大微妙色”,即佛陀的色身是非大的、微妙的色身。
一般意义上的色身是具有四大(地、水、火、风)的自性,而佛陀的色身是不是四大的自性呢?我们如果不仔细观察,就会觉得佛陀的色身一定也是四大的自性。
当然如果是显现在一般的凡夫人面前,我们可以说:佛陀的身体也是四大组成的。但是实际意义上,佛陀这样微妙的色身并不是四大组成,而是超越了四大的。为什么此处是圣者六根的对境呢?如果是一般人六根的对境,比如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化身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四大的自性。显现上也是来自于父母的身体、也是显现在人间四大的色身。但是此处是圣者六根的对境,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意思理解为报身,因为离戏论者才能见佛报身的缘故,所以佛陀的报身不是四大的自性,它叫“非大”,“大”是四大的意思。
佛陀的色身是非大的、微妙的色法,而圣者的眼根就能见到这种非大微妙色。“令见非大微妙色”,谁令见呢?就是诸佛令圣者六根见到佛陀非大的微妙色。一方面佛陀这种色身也是非常微妙的;第二个能够见到这种微妙色身的眼根也是很微妙的。所以这方面叫圣者殊胜的眼根能够见到殊胜的、微妙的佛陀色身,也算是一种超胜的功德。而且在这种不变化的、非大的、微妙色身面前,可以恒时依止、听闻很多成佛的妙法。这方面也是成为利益有情的殊胜处。
第二个“令闻清净微妙音”,“清净”的意思在注释中已经讲了,不是一般凡夫或者非常污秽的状态[8],它是非常清净的。“微妙”也不是指一般有为法、有漏法的自性。它宣讲的是清净、微妙、恒常的法音,不夹杂世间的自性,是指佛陀所宣讲的微妙法音。而且听闻者也是圣者清净的耳根,能听到最为清净微妙的法音,这种法音也超越了一般世间的法音。众生看到世间的色法,会跟随不同的情况而产生不同的烦恼。对微妙的、好的色法产生贪欲,对恶的色法产生嗔恨心,对一般的色法产生愚痴无明心,所以色法都是引发众生产生烦恼之处。
声音也一样,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时,相应地产生贪嗔痴。而佛陀这种微妙色身只会作为殊胜的圣者增长功德之处,佛陀的声音也是让圣者相续中增长证悟之处。它绝对不可能让人产生种种烦恼,所以和一般的色和声是不同的,其余四种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令嗅善逝戒妙香”,鼻根所嗅到的是善逝戒律的妙香。佛陀的戒香是安住在最究竟圆满的实相中,通过殊胜的缘起法而显现出来的妙香,并不是世间通过各种香料配合起来之后焚烧所发出的香味。很多传记中讲,有戒香的人守戒非常清净,发出的戒香不是人间的香味所能比拟的。
当然戒律的标准既有身体上的清净戒律,也有相续中彻底远离一切烦恼的清净戒律。《入中论》中讲有行戒和见戒的差别。菩萨既圆满行戒,也圆满见戒。一般的凡夫人我执没有断尽的缘故,见戒没有圆满,但是行戒可以圆满。
此处讲的是佛陀,佛陀不管是哪一种戒体,戒律都非常清净圆满。菩萨清净的鼻根能嗅到善逝相续中自然而然发出来的戒律的妙香。
“令尝大圣妙法味”,舌根能尝到大圣所传的妙法味。当然菩萨去尝法味的时候,并不是用舌根去尝,不是说法味变成饮食了。这是从殊胜的舌根的角度来讲的,不是平时我们说的舌头一样的舌根。圣者能听闻并且品尝大乘的妙法,在相续中生起了种种的觉受和证悟,是指对于佛所传下来的妙法有一种很深的体会,这是品尝的意思。我们不要理解成是舌根去嚼、去舔法本,就好像是尝到妙法味了,不是这个意思。
“令受三昧妙乐触”,这是身根。身根的对境就是触,平时我们的身根如果接触到柔软的东西,就会发生乐触;如果接触到很坚硬、粗涩的东西,就会感觉到苦触、苦受等等。比如穿的衣服如果很硬,会觉得不舒服;如果是很软的衣服,就觉得很舒服。菩萨所受的身根的触是“三昧妙乐触”,不是一般世间的乐触。他安住在三昧中,就能够产生妙乐[9],这方面是对比身根而产生的乐触而讲的。
第六个是“令知甚深胜妙理”,这是讲殊胜的意根所能够通达的法处(法尘)。菩萨的相续中已经证悟、了知空性离戏、如来藏等等最为甚深的胜妙法理,或者佛陀本身也是一种正道,是殊胜的法界和殊胜的实相。菩萨完全能了知自己的心和佛陀的心成为无二无别,这方面可以说是了知了甚深的胜妙理。
佛陀的法身犹如虚空一样,能够作为圣者的六根境。为什么以虚空作比喻呢?因为虚空是无相的,因为无相、无碍的缘故,可以显现种种的色法。佛陀的法身也是无相无碍的,跟随不同的所化能够显现不同的对境。比如此处显现的六种殊胜的所缘,让菩萨的六种殊胜的根能够去了知、感受、产生种种的殊妙功德。 “倘若仔细而思维,佛如虚空离诸相”。如果对这个问题仔细思维,就知道佛陀犹如虚空一样离开一切相状。在离开一切相状的时候,能够成为一切显现的基础。佛陀如果没有离开一切诸相,就没有办法成为诸大菩萨的受用之处。
如果还有相执、有烦恼,就没办法随意显示殊胜的色身、殊胜的妙音。就像凡夫人没办法具有显现种种非大微妙色等等的能力。如果没有离开诸相,就没办法显示菩萨殊胜的六根。
如果离开了诸相就能够如是地显示,所以如果仔细思维,就知道佛陀犹如虚空一样离开诸相。这方面提到了佛陀功德的本体实际上也是空性的。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总说成办二利之理;二、别说自利圆满;三、别说他利圆满。
壬一、总说成办二利之理
总说二智之作用,应当如此而了知,
成就圆满解脱身,及成清净法性身。
解脱身与法性身,应知二相亦一相,
无漏性故周遍故,无为法故依处故。
“总说二智之作用”,“二智”就是前面所讲到的两种殊胜的智慧:入定智和出定智。“应当如此而了知”,这二种智慧的作用应当如是了知。“成就圆满解脱身”,入定的无分别智慧能够成就圆满的解脱身,“及成清净法性身”,出定的后得智能够成就清净的法性身。
通过入定智能够将一切的烦恼和烦恼的种子习气都彻底地泯灭。入定智如果圆满了之后也能够成就圆满的解脱身,从一切的烦恼等障垢中获得解脱。通过入定的智慧作为基础,在后得的智慧中对一切尽所有法可以逐渐地通达,最后成就清净的法性身[10]。以上是讲通过二智成就二身。
下面是讲自利和他利安立的根据。“解脱身与法性身,应知二相亦一相”,解脱身和法性身有别别的相,解脱身有解脱身的相,法性身有法性身的相,这就叫做“应知二相亦一相”,是指二者具有共相。
这个别别的相如何了知呢?就是下面第三句中讲 “无漏性”和“周遍故”。无漏性对照解脱身,是属于解脱身的法相;周遍故是法性身的别别的法相。“应知二相”的意思就是讲后面的无漏性和周遍性的相,分别对照的是解脱身和法性身。
“无为法故”是讲后面的“亦一相”,即解脱身和法性身共有的相,是什么共相呢?就是“无为法故”。也就是说,不管是无漏还是周遍,或者不管是解脱身还是法性身,从无为法的角度来讲是完全一样的。
前面略说的时候也讲到了“无漏周遍”以及不灭法的意思,实际是说解脱身和法性身就是无漏性、周遍性,二者之间的共相就是无为法。以上讲到了安立自利的根据。
后面“依处故”是讲安立他利的根据。为什么能够安立他利呢?因为是依处的缘故,也就说佛陀的殊胜法身是一切菩萨生起功德的依处。前面所讲到的他能够成为菩萨殊胜的眼根的对境,能够见到非大微妙色、能够听闻清净的微妙法音等等,这叫做“依处”,指佛陀的法身能够成为圣者六根的所缘或者功德的依处。
这个方面“依处故”也是安立了成办他利之理。
以上总说了成办二利之理。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萎花中佛,萎败莲花当中显现的化佛。
[2] 二障,就是指客尘。
[3] 圣者七财,信心、戒律、听闻、施舍、惭、愧,还有智慧
[4] “明行足”叫做两足尊。
[5] 圆满就是“足”,满足的意思。
[6] 这里是从无漏的角度来讲。
[7] 《俱舍论》中是指小乘的圣者。
[8] 指具染污性的声音。
[9] 妙乐,殊胜的乐触
[10] 法性身,能够遍知一切、具有十力、四无畏等等功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