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课
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有七个金刚处,前面讲到了佛法僧三宝,后面继续讲的是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
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七个金刚处都是讲一个本体。但是从现相和实相不同的角度来讲,有些是侧重于实相现相无二的角度,有些是侧重在还没有和实相达到一致的角度讲的。
比如在缠的如来藏,有垢真如、无垢真如等等差别,或者讲到了僧宝和佛宝之间的差距。暂时来讲有,但是从究竟来讲,除了唯一的如来藏变现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名称之外,实际上并没有别别他体的法。
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也可以了解真正的无上续的意义。了解这样的含义,对于我们抉择了义的正见、进行殊胜的修行有很重大的意义。如果了知了如来藏在我们相续中是相续的、本来具足的自性,我们在抉择正见时,就了知了种种显相法都是变现的客尘法。除了实相如来藏的自性,我们现在拥有的财富或者其他种种的法,实际上都不是真正具足的。
所以在抉择见之后,就了知了一切的实相就是空性和光明双运的本体。而对于其他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法,我们可以了知,出离心主要是从不要耽著这些法的角度进行安立,来追求解脱。
如果了知如来藏的本性,在生起出离心时,高度就非常高,这样在修持出离心时就非常殊胜,不会在认为一切的显现法实有、一切的轮回法实有的基础上,再去修一个出离的行为,修持菩提心时也是一样的。真正了知究竟法界如来藏,对抉择空性也是非常殊胜的方式。
因此,相续中如果生起很深的见解,修行的时候相对来讲容易得多。如果没有这样清净圆满的见,就不是这么容易去观修了。经过其他很多必要的缘故,抉择如来藏的自性,它本身就是一种实相,就是一种法界的本体。
前面四个金刚处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菩提品。菩提品是佛相续中两种清净[1]作用的本体。对于菩提通过八个意义进行抉择,进一步进行了观察。总说成办二利之理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的是别说成办二利,分为别说自利圆满和别说他利圆满,首先讲别说自利圆满。
壬二、别说自利圆满
通过以下三个半颂词进行安立:
烦恼习气灭尽故,承许即是无漏法;
无著以及无碍故,承许智慧周遍行;
毕竟无灭自性故,承许即是无为法。
不灭性者为略说,由坚固等广说彼,
当知灭者有四相,翻此坚固等法故,
谓腐变异及间断,不可思议变易死,
当知无彼故次第,坚固寂静常不变。
宣讲自利圆满通过次第的方式安立。首先讲无漏法、周遍行和无为法,后面对无为法进一步广说。
下面讲自利圆满中的无漏。“烦恼习气灭尽故,承许即是无漏法”。承许无漏法的根据就是烦恼和习气彻底灭尽。烦恼可以安立成比较粗大的法,习气是比较微细的法。有时候烦恼既可以指粗的,也可以指细的,习气也可以指烦恼。但如果烦恼和习气并存,烦恼指一些比较粗大的、现行的贪嗔痴等,习气指一些难以去除的习性。
习性在每个人相续中都有,前面在讲习性时也提到过。就好像瓶子里的油,或把衣服放在香器里熏过后香气还很难以消尽等,都是习性。
修习佛法的过程,就是不间断灭尽烦恼和习气的过程。如果不灭尽烦恼,也不灭尽习气,就没有办法走近或修持佛法。所以修持佛法一定要灭尽烦恼习气。
在初级阶段,要针对比较粗猛的烦恼进行对治。尤其是在修行者的相续中哪一种烦恼最猛烈,就要首先针对这种烦恼进行修持。在很多窍诀的修法中都是这样观察的。
首先把这些力量强大的灭掉后,可以扫除很多修道过程中的障碍。在粗重的烦恼被压伏的基础上,再修持其他正法就会比较容易相应。其他种种细微的、中等的烦恼,也比较容易逐渐消尽。从这方面讲是烦恼先灭,习气后灭。
如果把烦恼、习气都灭尽,就达到了实相的阶段。因为在究竟实相中,习气和烦恼全都不存在。无论烦恼再粗重,或显现上习气再难以遣除,都只能说明我们的执著心非常严重而已。除了以非常严重的执著来安立烦恼和习气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安立方式。
要把烦恼、习气灭尽,就要修持空性、修持一切万法无自性。例如小乘也是通过修持人无我空性来断除粗大的烦恼。菩萨也必须修持法无我空性,逐渐灭除很细微的习性。佛陀的烦恼习气都已灭尽,完全现前了根本不存在丝毫客尘的殊胜法界。
从断除烦恼习气的侧面讲,“承许即是无为法”,这就安立了佛陀获得无漏法的功德。小乘的圣者虽然也安立了获得无漏法或漏尽的功德,但这只是针对于阶段性的烦恼、漏来灭尽,对于比较微细的这部分还没有断尽。所以和佛陀的无漏法相比,小乘的无漏法、漏尽的功德也只是相似的一种,从阶段性的角度可以这样安立。只有佛陀可以安立殊胜的无漏法界。
第二个是讲周遍行,从哪个方面承许智慧周遍行?承许的根据就是“无著以及无碍故”。也就是通过修持殊胜的如所有智、入定的殊胜智慧,可以灭尽对一切法的耽著、对一些烦恼的执著,这就叫做“无著”。然后通过尽所有或后得的智慧,可以对一切万法无碍地了知、通达,获得遍知的功德。
因为具有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获得了解脱身和法性身的缘故,而“承许智慧周遍行”。佛陀的智慧是周遍一切的。尤其在三转法轮如来藏的体系中,不仅讲了佛陀已经完全现前了离戏的功德,还再再处处都提到佛陀的殊胜智慧是完全周遍的。
我们在《入行论》、《入中论》中也学习过,二转法轮中讲佛智慧的时候,经常会讲佛陀以前曾经发过愿力,众生也有善根,虽然佛陀已经寂灭了一切烦恼和心行,但仍然可以起作用。例如加持过鹏塔后,鹏塔仍然可以消除毒龙的种种毒气。也会使用如意宝,虽然没有分别,但是可以起作用。
从这个方面安立了佛陀灭尽了心心所之后,仍然可以起作用的道理。因为二转法轮中没有正面提及殊胜的自然智慧,所以从这个方面来了知。也可以从暂时、不了义的角度,以鹏塔、如意宝作比喻。
但鹏塔和如意宝毕竟属于无情法,以鹏塔和如意宝对佛的智慧、本体作比喻,暂时可以安立成不了义的讲法。毕竟以前的确发了愿,现在众生的善根也成熟了,二者和合起来也可以。
《入中论》中还对于以前发了愿,现在是否还可以这样实行,通过比喻进行了说明。例如一个陶师在做陶具的时候,首先要通过很大的勤作去极力转动机轮。机轮一旦运作起来,就可以自己运作了,陶师不需要再加力运转机轮。但后面自己运作,是通过前面极力转机轮的因而引发的。
同样的道理,佛陀也是一样。虽然现在成佛后没有丝毫的分别心,但在以前修学佛道的过程中,他曾再再地缘众生发了度化的愿力。后面虽然不勤作,这种愿力仍然起作用。相合于众生的善根,就可以起到度化众生的作用。二转法轮主要是侧重于这个方面讲的。
但在三转法轮中一方面讲到了离戏、离开一切分别念,一方面也提到了诸如“智慧周遍行”之类的。佛陀具有殊胜的智慧身,灭尽了种种的心心所、客尘杂染,不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空性。灭尽了这些客尘后,相续中本具的自然智慧就完全显露了。所以佛陀在法界中周遍利益众生的时候,是自然智慧。
自然智慧虽然不是分别心识,但它毕竟是殊胜的、远离一切障垢的、非常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在无有任何功用的过程中,就可以成为度化一切有情的殊胜来源和依处。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讲《澄清宝珠论》的时候,一方面提到了鹏塔等比喻,一方面也提到佛陀最主要的度化众生的因缘,来自于自然智慧。这样的自然智慧可以作为度化众生的最主要的因和来源。在那一段中麦彭仁波切没有偏离二转和三转,通过佛相续中的实际智慧,如实地安立了如何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
在三转法轮中的《宝性论》体系中也讲得很清楚。烦恼灭尽后,自然智慧已经现前了。之后通过无著和无碍,能够周遍地了知如所有和尽所有法,承许智慧的周遍行。佛陀相续中的智慧是属于最了义的角度。
而二转法轮中虽然也提及了佛的智慧,但它是通过世俗的角度安立的,没有把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等智慧安立成胜义的、殊胜的本体。只是讲世俗中具足这种智慧,但在胜义中完全是从离戏的方面安立的。三转法轮不仅是离戏,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也属于殊胜的佛智的本体,这是究竟了义的方面。不了义的就是世俗方面都属于客尘,从这个方面稍微不一样。
“毕竟无灭自性故,承许即是无为法”。三个特点中的前面两个讲完了,第三个是无为法。从哪个方面来安立无为法?“毕竟无灭自性故”,佛的本体、实相是毕竟无灭的本体、自性。既然是无灭,当然就无生。所以已是无生无灭的本体的缘故,承许佛相续中的法是无为法。
如果是有灭的自性,就不能作为究竟的皈依处。还有灭说明还没有到达真正的边际。因为如果有灭,它还是属于刹那生灭的法,或者就永灭了,即断灭。佛陀相续中的法不可能是断灭的,灭了之后还会重新生起,那就变成刹那法了。刹那法是相合于有为法的自性,而所有的有为法,前面抉择全都是通过因缘产生的,全都属于世俗的法。如果佛在最究竟的时候,还存在生生灭灭的世俗的法,那也不是真正的佛的本体。
从最了义的角度,如果认为佛相续中还具足这样的生灭的刹那性,也是对佛、佛智的诽谤。为什么?因为佛智本来没有刹那生灭的自性。如果还有刹那生灭的有为法的自性,就是对佛的殊胜本体做了诽谤。
无论从一灭永灭的角度,还是从灭了再生的角度,都不可能真正有灭的,所以佛陀的自性只有安立是无为法的自性。这个无灭也不是分别念面前所安立的。
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所有生灭的自性都是客尘,究竟都不存在。佛已经不存在灭的自性,完全符合于它的究竟之义。所以通过这方面来抉择,佛相续中的智慧就是无为法的自性。
前面在抉择如来藏的自性时,或从抉择无上续的角度,因为无为法的自性是无灭的缘故,佛相续中具足的无为法,在菩萨的相续中也是完全具足的;菩萨相续中具足的,在众生相续中也是完全具足的。从这个方面讲也有很多必要。否则如果是真正的有为法,也不可能成就究竟、殊胜、不变、稳固的皈依处,会具有欺惑性。这在《如来藏狮吼》中也讲了很多。毕竟无灭自性的缘故,承许佛相续中圆满的大无为法的功德。
下面广讲不灭性(无为法)。“不灭性者为略说,由坚固等广说彼”。前面第三个特点中讲“毕竟无灭自性故”,这里讲“不灭性者为略说”。“不灭性者”是对承许无为法的略说。
“由坚固等广说彼”的彼字也是讲无为法。通过坚固、寂静、恒常、不变这四个根据进一步广说无为法。
略说就是不灭,如果广说就是坚固、寂静、恒常、不变。
既然是“由坚固故广说彼”,那么到底怎样广说?下面就开始安立广说无为法的自性。“当知灭者有四相,反此坚固等法故,”广说是通过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安立。首先是“当知灭者有四相”,既然是无灭坚固的自性,那反方面的自性是怎样的?
“当知灭者有四相”,因为前面是讲不灭,那么反方面的灭可以安立成四种相。四种相可以安立成生老病死,或者灭的四种相可以安立成不坚固,不坚固的法也是灭的法。为什么不坚固的法是灭的法?因为这个法不坚固,有一个粗大的变化,生起来之后刹那刹那在变化,最后它的因缘彻底消尽。不坚固是属于有为相,是一种灭的相。
然后不寂静也属于一种灭相。它是不寂静的法。所谓的寂静,并没有生生灭灭的法。如果是不寂静的法,就存在心识、生灭的自性。所以不寂静也是属于灭的自性。后面就是无常,无常的相没有常住,变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第四个就是变异,也是灭的自性。变异是从生到死、从有到无,都是变异的自性。所以“当知灭者有四相”,即不坚固、不寂静、无常和迁变这四相。 “翻此坚固等法相”,“翻此”是把灭相反过来,讲到了不灭的自性。不灭的自性有四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坚固。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灭的缘故,所以它是一种坚固的法。对照佛相续中的智慧作为皈依处来讲,也是坚固的自性,恒时永远作为有情的皈依处。不管是从粗大的角度,还是从最微细的角度来讲,都不可能有丝毫的欺惑性。因为它的本体就是如是坚固而住的缘故。
第二个寂静,不寂静反过来讲就是寂静。完全寂灭、寂静的自性,这个方面也是不灭的。第三个讲恒常,恒常就是非灭。无常的法才有生灭,恒常的法就不会有生灭。第四个叫做不变。不变是针对于变异来讲,这种自性是不变的。
所以坚固、寂静、恒常、不变都是佛相续中完全具足的。至于核心的问题,其他法安立的方式,前面我们在讲《如来藏狮吼论》——“如来藏品”的时候也讲过很多次,坚固、寂静、恒常、不变都是使用了这些名称,并不是分别念面前的恒常不变。这方面落入戏论中的四个特点是无法安立的。所以超越了分别念之后,如是安立了坚固、寂静、恒常、不变。
如果长时间学习这种术语,通过这方面思路去观察,应该不会落入到庸俗的分别念中。容易落入到其他矛盾、抵触的分别念中,是没有长时间听闻这种思路、接触这些术语的人。他们会认为这种坚固、寂静、恒常、不变,和二转法轮中讲的空性、和最初的时候讲的这些无常为什么不抵触啊?这些在三转法轮中并不成为问题,这些问题在前面已经真正解决过了。
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再再地说,这个地方的坚固、寂静、恒常、不变超越了分别心。实际上讲佛功德的时候,都应该了知前面这些特征永远不会改变。这方面讲“翻此坚固等法故”。
“谓腐变异及间断,不可思议变易死,当知无彼故次第,坚固寂静常不变。”“谓腐变异”是从反面宣讲变异的自性,或者讲生老病死的变异法。有粗的生老病死,也有细微的生老病死。实际上在佛的相续中、菩提功德中,绝对都没有粗或者细的生老病死,所以次第安立坚固、寂静、恒常、不变。
这个地方“腐”是讲腐坏,是病的自性。任何一个法,不管是从无情法还是从有情法,它的相续、有为法成熟之后就会腐坏。这个方面就安立成老的自性。
第二个讲变异就是安立成病的自性。有为法不断地迁变,这个方面安立成“病”。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就是有一种变化。比如我们的身体从健康到不健康的变化,是一种病的自性,但是这个变化和前面的变化不一样的地方,它会通过变异来引申痛苦。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就安立为变异的法。
第三个间断就是生。为什么是间断呢?因为前面的法到了终点之后,间断它的相续,重新再产生另外一种法,所以生就叫做间断。
第四个不可思议是变异死亡。从粗大的角度来讲就是一种死。它的相续已经完全中断了,不是从重新生起的角度来讲,而是从中断的角度讲。间断是前面间断了,后面又重新生起来,这方面就叫做间断,后面就安立成死。
生老病死也有粗大的,也有比较微细的。比较微细的无漏业和无明习气地对应前面的老和病,意生身和不可思议死亡,是对照后面的生和死。前面是老、病,后面是生、死。所以粗的生老病死和细的生老病死分别是凡夫和圣者所拥有的。他们都拥有生老病死,还是一种生灭法,而生灭法都是属于客尘法。从这个角度来讲,
还没有和究竟实相相应,所以还没有达到殊胜的胜义谛。
“当知无彼”,无彼是讲在菩提的自性中没有粗和细的生老病死,没有客尘的缘故,所以次第安立佛相续中的法就是坚固、寂静、恒常、不变。因为所谓的不坚固、不寂静等,只是在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中有。在菩提中没有生老病死,所以佛陀已经真正获得了坚固、寂静、恒常、不变的自利功德。
从这方面我们就了知佛陀的自利功德完全远离了一切客尘、戏论,远离一切的变化、生老病死,获得了最为圆满究竟的殊胜菩提功德法,这个方面就是自利圆满的角度。
壬三、别说他利圆满
为白净法所依故,无垢智慧是为处,
犹如无相虚空界,见色闻声与嗅香,
尝味觉触知诸法,皆由彼者作为因,
如是为于佛二身,无碍加行坚固者,
殊胜六根行境中,无漏功德能生因。
他利圆满讲到了“白净法所依故”,佛身是属于白净法的所依。白净法是谁的白净法呢?这个白净法是指所化,不管是菩萨或者是一般的凡夫人,一切的所化相续中的白净法都是以佛的自利为所依。如果没有佛陀的自利的功德,就没办法产生殊胜的白净法。
此处所讲的主要是就这些圣者菩萨而言的,圣者菩萨作为直接的所化,其他的众生作为间接的所化,这些殊胜的众生的白净法都是依靠佛陀的自利圆满作为所依,所以这个叫“为白净法所依故”。
“无垢智慧是为处”,佛的无垢智慧是为所依,处就是依处、所依的意思,或者叫来源、所依、依处,所以有佛的无垢和智慧作为所依。无垢智慧不是讲一个无垢的智慧,无垢和智慧是两个含义,在注释中讲得很清楚。
无垢属于解脱身,智慧属于法性身,所以这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断得角度,一个是证得圆满的角度来进行安立的。实际上佛陀的相续是一切白净法的所依,所以无垢智慧就是一切白净法的来源。
这个方面是别说他利圆满,既然是别说他利圆满,我们就知道一切的他利圆满来自于自利,这也是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虽然菩萨在发愿的时候是一心利他,但是他也很清楚,如果自己的自利没有圆满,没有办法真正去行持利他的事业。所以他在行持利他的时候也会圆满自利。或者菩萨虽然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要圆满自己的证悟、要圆满自利,但是他的究竟的目标还是为了他利。
我去修持这个法、圆满这个自利是为了什么目的呢?是为了利他,所以这个方面实际上和利他不矛盾。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否则有的时候看到菩萨行中所讲到的要放弃自利,很多菩萨就连自利的名词都不敢提,生怕一提到就落入到了自了汉的行列中,就好像不是菩萨了。实际上可以提这个自利,关键问题在于你提自利到底是干什么。
从一个角度来讲菩萨的自利也就是他利,为了更加圆满利他的缘故寻求一个自利也是可以的。有些时候我们在学习要度化众生的时候,都不敢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在有些人的感觉中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不管众生了,把众生抛弃在这个地方,眼睁睁看到众生受苦。因此在有些人的理解中,往生极乐世界是属于自了汉的行为,不往生极乐世界好像就是菩萨的行为。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理解的,关键就是看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何在?如果是为了圆满利他的功德,绝对是鼓励的。因为阿弥陀佛也是把这些人接引到极乐世界,让他们很快的时间中获得不退转的功德,或者利益众生的殊胜的功德,然后就可以随自己的本愿一定是利众。
极乐世界是大乘的刹土,所以也是为了培养圆满的利他修行者,培养圆满利他的菩萨而设置了这个刹土。因此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不需要很畏惧,实际上这个和在娑婆世界中为了利他来修禅定,或者究竟为利他暂时去深山中修法都是一样的。只要是为了圆满利他的功德,暂时往生极乐世界去得到殊胜的功德,这完全符合菩萨道。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容易偏执一方,在没有学习到菩提心的时候,我们所作所为都是相合于自利的,一旦接触到菩提心之后,就看到菩提心中所讲到要抛弃自利一心利他,连自利、往生极乐世界都不敢提,否则一提到之后就觉得变成自了汉了,就好像和其他的菩萨不是一个行列,这个方面也不需要。
实际上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佛陀能够圆满利他也是因为他的自利圆满。你能够做多大程度的利他要看你自己圆满了多少自利。如果你有初地的功德,是初地菩萨,可以将众生安置在初地;如果你是八地,就可以将众生安置在八地;如果你是十地,可以将众生安置在十地;如果你是佛,就能够将众生安置在佛地。
从你的能力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前面我们也讲过,也有很多道友提出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但实际上此处我们讲到了是你能够通过自利去引导众生安置在这个地方。比如以前有个大天比丘,他自己是一个造了五无间罪的人,但是通过他的讲法,他门下出现了很多阿罗汉,还有其他的很多事例。但是这个方面不是通过他自己的力量,主要是通过法的力量引导,讲法之后其他的人修持得到阿罗汉果。
此处我们讲到的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比如我是一个阿罗汉,就会很清楚怎么样把一个众生逐渐调化在阿罗汉的道中,阿罗汉是有这个能力的;初地菩萨也有能力把众生安置在见道的果位;佛的能力则可以将众生安置在佛位。
因此在利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具足这种自利的功德,如果我们连一点菩提心的自利功德法都没有,就没办法帮助众生了。
如果有一丝的利他心,你就可以通过这一丝的利他心去帮助众生。如果精通经论,你就可以把经论的内容给众生宣讲,让众生也能够通达佛教所讲的意义。如果有殊胜的证悟,你就可以遣除有情的障碍,将众生安置在佛地,所以这二者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完全没有自利就可以利他的情况非常罕见,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自利一定是利他的基础。有些大德讲,比如一个医生要去救度众生,他自己首先要保持健康状态,否则没有办法去帮助别人。自己保持健康状态就叫做自利,在健康的基础上去帮助其他众生解脱病苦叫做他利。
菩萨修行的时候,要能够帮助别人,首先自己要保持某种情况之下的健康,如果你自己都不健康你怎么能去帮助别人呢?如果你自己相续中没有这种功德法,你怎么去帮助别人呢?这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如果要帮助众生必须自己也要具足利他圆满。而在所有利他中,佛的利他是最无勤、最圆满的。
第一个原因,佛陀有能够将众生直接安置在佛地的能力。第二个方面,佛陀已经完全泯灭了所有的勤作、戏论,他的善巧方便也是最多的,因为他的智慧已经周遍。这个众生是自己该度的,还是其他众生该度的,这个方面佛陀看得很清楚。如果是自己该度的,就去度化他,如果是自己度不了的,就观察哪一个弟子和他有因缘,就派遣那个弟子去度化。这也是通过殊胜智慧如实照见之后,做了很多直接利益众生的事情。
前面讲过佛陀两种生死都已经远离了,他的自利事业圆满了,现在就是要恒时做利他的事业。怎么样将众生一个一个从轮回中救拔出来,安置在佛地,这就是佛所做的事情。而菩萨自利尚未圆满,一方面要利他,一方面还要做自利圆满的修行。佛陀自利方面圆满,没有什么可修行了,所做的完全就是利他的事业。这方面比较起来,佛陀利他的事业是最为圆满的。
所以最究竟利他圆满的是佛陀,接着是诸大菩萨,然后是圣者,最后是凡夫人。如果要利他,一定要具足自利。在这问题上,我们不注意可能就会堕到另外一个极端中。
既然利他必须是要自利,有些人就会想,没有这样的自利我就不能利益众生。所以,我现在先不利益众生。
这也是一种极端。
利他有很多种方式。上师善知识并没有让我们像菩萨那样去利他,一定要把众生安置在菩萨位或者佛位。佛陀也没要求凡夫弟子这样做,也没有说完全不要去做利他,实际上从自己的能力的角度也可以做一些利他。
比如自己相续中有这样的利他心,自己能够掌握一个偈颂,就可以把这个偈颂给别人讲解,多多少少对这个众生都会有帮助。有的时候一说利他,马上就想到初地菩萨、文殊菩萨、上师等殊胜的圣者,认为利他是他们的事情,我们不能做利他,这个方面不要这样考虑。
众生的思维非常喜欢落入极端。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要反复观察。比如无垢光尊者说过,没有神通难利他,或者说如果你还是凡夫,就不要去做利他的事情。因为一般的人容易落到烦恼中,如果没有调伏自相续,没有掌握好这种界限,最后是自他俱损—利他没做到,自利也没做到。有些人看到这句话之后,就认为肯定不能做利他的事情。这方面是不行的,因为利他也是圆满自利、打破自私自利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如果以利他做幌子搞自利,百分之百任何一个组织都会反对。但是,如果在做利他的时候能够善加调伏自心,不要落到庸俗的分别念中去。在利他的过程中也能够调伏自己狭隘的心胸,不要老是想自己一个人依止寂静、自己一个人去清闲,或者自己一个人去享受。有的时候把这个作为自己轻闲享受的借口而已。因为利他必定是非常繁重、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就不愿意做。
但实际上在利他过程中,也能够开拓自己的心胸,调伏自己的分别念。尤其遇到难化的众生的时候,反观自己的心识上还是很狭隘的,有时自己的心识也是非常难以调伏的。
真正的调伏者遇到难以调化的人,他会有很多安忍心,一次调化不好就二次调化,或者长时间调化,他有永不放弃的决心和毅力,这也是打破自私自利的修法。所以在利他的过程中,无论遇到好调化的众生还是不好调化的众生,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能好好对待,也能够对自己的修行起到很大的帮助。
因此,菩萨道是全方位修行的,有些人首先去独修,修行有成之后再来利益众生,有些是在利益众生过程中兼顾自己的修行,在利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利。
至于说在利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障碍,实际上在独修过程中这些障碍也都可能出现,二者比例可以说是同等的。如果一个人在深山中修行,自相续中的烦恼还是照样会生起来。如果没有掌握好修法,在独修的过程中很容易入偏,有可能会进入到小乘道,或者走火入魔、发疯发狂。有的时候会彻底对修行失去兴趣,永远不再修行了。这方面都有很多实例。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把利他过程中的困难夸大了,就会出现这种看法:只要是住山修行就万无一失,只要去度化众生,百分之百就落入了虎坑中。当然我们不能这样想,考评住山修行的人需要很高的标准,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住的。你可以住一两天,或者没去住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以前讲过一位道友的公案。他在没住山之前,觉得住山很容易,到处是野果子,什么都不用准备。去的时候看看哪里有挂野果子?全部是树叶,什么吃的都没有,结果住了一晚上就跑回来了。
像这样觉得山上什么都有,都不用准备,去了之后发现与自己理想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去了之后没办法调伏自心,最后没办法修下去。所以我们不要太理想化,不要把住山修行想得过于美好,实际上住山修行非常艰苦,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是非常好的。但是前面讲过,如果有一定的能力,对这部论典比较通达,可以真心诚意地让别人了知论典的内容。现在很多修行人针对圣者菩萨来讲差得非常远,但是相对于佛经中一个颂词也不懂的人,还是有超胜的地方。把自己懂得的意义给别人宣讲,让对方也能懂得,从而发起出离心,让他去对佛生起欢喜心,让他去对空性有一种了知,这也是一种利他。
这种利他来自于自利,什么自利呢?就是自己对这部论典通达了。然后用这种相似利他心,认真去给别人宣讲,让他懂得佛经的意义。一方面自己好像功德很小,但是做了这个事情之后,自己的功德也会提升。通过利他,自己也会得到殊胜的利益。
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公正来看待,千万不要夸大,否则就容易产生偏颇的想法,没办法比较公平地认知这种情况。自己如果有能力的时候,也适宜做相应的利他,但是把众生安置在菩萨地、安置在解脱地的这种究竟的利他,凡夫人很难做到。
也许是通过你的因缘让他证悟了,但是这个不是你自己的能力,而是他相续中的福德成熟了,你只是在做一个助缘让他成就。如果真正要通过你自己的能力把他安置在利他位,你自己还是要获得自利。
前面讲了佛菩萨并没有要求我们把一个众生真正安置在解脱道中,上师也是这个意思。你去帮助众生,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每个人都有帮助众生的能力,哪怕是很小,但是都可以做。就是以这个很小的能力作为种子慢慢开始拓展,就好像大海波浪从中心开始逐渐拓展,我们自己的心胸和修行,在这个过程中都会逐渐地增长圆满。
最后就会像佛一样利他,佛陀因地在地狱拉马车的时候,就让狱卒把同伴的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佛陀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利他的。
最初的这一念利他的心和最后佛那种不可思议的利益众生的情况没办法相比。但是如果没有最初的这一点利他,也不可能打开非常伟大的菩萨行的修行之门。我们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迈出第一步,总是龟缩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什么都考虑到自己的利益,那就永远没办法达到佛的境界。如果总是想怎么样圆满自己的利益,但却没有想到利益众生,为了自己享受、自己快乐,但却不考虑众生利益,这也是不对的。
学习菩萨道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心胸打开,要去接触众生就要给众生做很多的利益。随自己的力量,是一个小人就做小人的事情,是一个大人就做大人的事情。
从这方面讲的时候,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哪怕给一个人能把一个偈颂讲清楚,让他内心有一种收获,这都是一种利他。从这个方面开始逐渐就可以真正做到菩萨或者佛的利他心,所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好好考虑。
此处讲到了利他圆满,这个利他主要是相合于自利为基础。
“犹如无相虚空界”,虚空界是无相、无为的自性,虚空没有相,它没有变化,所以它也不是作为能生因。但是虚空界可以作为其他的色、声、香、味、触、法显现的因,其他的眼根等等缘色、声、香、味、触、法,就能够产生六识。
“犹如无相虚空界”作为比喻,就可以了知在虚空界中显现色、声、香、味、触、法,就能够让眼根见色、耳根闻声、鼻根嗅香、舌根尝味、身根觉触、意根知诸法。“皆由彼者作为因”,都是以无相无为的虚空界作为因。
但是它不是能生因,这个方面就是讲有了虚空界之后就可以显现这种六境,六根缘六境就可以产生六识,有这种对应的方式。
和这种比喻相似的是“如是为于佛二身,无碍加行坚固者”。如是成为“于佛二身无碍加行坚固者”的对境是什么?对佛二身无碍加行坚固者就是指菩萨,菩萨实际上是以佛的二身做加行。从哪个方面说对佛的二身做加行呢?佛的二身就是前面讲的解脱身和法性身,或者是法身和色身。对佛的二身无碍加行,就是指谁想要获得佛陀的解脱身和法性身,就要修持菩提心和菩萨道。因为菩提心和菩萨道到达究竟的时候,就会成佛,现前佛的二身。
所以为了现前佛的二身做修行者,就是这个地方所讲到的“于佛二身无碍加行坚固者”。对于获得佛的二身做无碍的加行,而且这个加行做得很坚固的人,就会成为这些人的殊胜六根的所缘。
“殊胜六根行境中,无漏功德能生因。”殊胜六根简别了一般的六根或者凡夫人的六根等等,只有菩萨的六根才能称为殊胜六根。前面所讲的见到了佛陀的报身,这不是一般的眼根能够看到的,它是离戏论者始能见[2],所以叫做殊胜六根。
“无漏功德能生因”,相续中无漏功德能出生的因,实际上是讲佛的自利,就好像无相虚空界一样的佛的功德法。无相虚空界对照佛相续中的殊胜的功德[3];在虚空中显现六境,对比佛相续中显现殊胜的色声香味触法;成为一般的六根的所缘,对比殊胜六根的行境;通过六根见到六境而产生六识的角度来讲,是说菩萨的殊胜的六根缘到佛功德中所显现的六境,而产生殊胜、无漏的功德。从这些方面讲都是有对应的。
能生因是讲能够出生的因,佛的自相续功德和前面所讲的一样,它不是能生、所生的那种能生,而是作为一种所缘。所缘就是在佛的无相、无为的功德中能够出现殊胜无漏的色、声、香、味、触、法。菩萨缘这个之后就产生无漏功德。就好像前面所讲的六根缘六境能够产生六识,菩萨的殊胜六根缘这种殊胜的六境,就能够产生无漏功德。这方面有一种他利圆满的对应,从这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
以上就讲完了第三个科判的意思——二利圆满。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两种清净,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
[2] 离开戏论的菩萨才能够见到佛的报身。
[3] 就是前面所讲到的无漏、周遍和无为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