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分了七个金刚处,前面讲了佛法僧三宝作为所得的自性,现在讲的是能得的因缘。能得的正因是每个有情相续中所具足的如来藏,能得的助缘是现似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和事业。
通过主因和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事业作为帮助,一切有情绝对可以逐渐现前如来藏的自性,最后获得佛果。这个逐渐现前的过程,也就是从凡夫到圣者过渡的过程。
这种客尘一方面我们应该知道它是一种现而无自性或者无而显现的法,是一种非常虚妄的自性。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自己的执著非常深厚,没有好好去认知这种虚妄颠倒分别的自性,实际上是没办法快速分离客尘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认知客尘的虚妄性,一方面还是要加以修行和实践,最后才可以使客尘消失在法界中。
现在我们宣讲的是菩提品。菩提品分八个意义,分别从因、本体、具有二利等等方面进行观察。今天讲的是第五个科判。
庚五、以三身分类之行义
三身分类之行义就是指菩提的分类行,通过把菩提的自性分成法报化三身的安立,让我们全方位地了知佛陀的菩提的功德。平时我们在很多经论中看到了对于法报化三身有不同的宣讲,在本论中宣讲了,《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等都有对于三身的不同的描述。
此处分两方面进行观察。
分二:一、略说体相之异门;二、其义广说。
辛一、略说体相之异门分三:一、自性身之体相及五种功德;二、报身亦具五种差别相;三、化身具有三种功德。
壬一、自性身之体相及五种功德
对于体相的不同相,首先宣讲的是自性身的体相和五种功德。
非初中后无别异,无二离三垢分别,
证悟法界之自性,入定瑜伽师得见。
无量超过恒沙数,具诸不思无等德,
如来无垢法性身,尽断过失及习气。
在宣讲自性时,首先宣讲的是它的体相。第一个颂词中讲到了五种体相。“非初中后”是讲无为法的体相;
“无别异”是无二或无别的体相;第三个是讲“无二” 的体相;第四个叫离障体相,颂词中叫“离三”;最后一个是光明的体相,颂词中叫离垢分别。共讲了五种体相。
首先讲第一个——无为法的体相。颂词中提到无为法的体相是“非初中后”。因为所有有为法都有最初产生、中间安住、最后消亡的过程,所以有初、有中、有后就是讲有为法的体相。在有为法的体相中讲生、住、异、灭,或生、住、灭,或简称为生灭乃至于生,具足这种本体的都是有为法。而菩提的殊胜的自性身[1]没有初、中、后的本体,所以就具足了真正不变异的无为法的本体。
第二个体相是“无别异”,即没有差别的意思。谁和谁没有差别?在自性身中法界和智慧无有差别。从某些角度,尤其从分别念的本体来看,能净和所净当然有差别。有分别心的时候,能净和所净就变成了二取。
如果有了二取,就没办法真正了知并现前殊胜的实相自性。有了能取后,就显现了别异自相。在殊胜的自性身中,实际是根本没有能所的。讲的时候好像是有平时讲的能证的智慧,有所证的法界,但实际上所证的法界也是智慧,智慧也就是法界,二者无二无别。因此这就叫做无别异的功德。
第三个体相是无二。无二的“二”字,是有边和无边。有边、无边也是在有情的相续中具足的执著。为什么总讲这些都是执著?实际上在一切万法的本性中并不具足有无等等的差别相。一切万法无论怎么显现,它的本性都是远离四边戏论的,绝对不可能具足有无等。即便是显现在面前的法,我们也没办法真正在法上面安立有无。因为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没有真正了知法的本体,认为这个是有的法或无的法,其实都是众生以分别心认定的自性,在法的本性上是没有的。
为什么在学习佛法,尤其在学习中观体系时,要使用胜义的理论对于所执著的法做详尽观察?做详尽观察后,得到一个结论:这个法离有离无,离是离非。为什么离有离无、离是离非?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有无是非,只不过是还原了法的本性而已。
我们觉得好像是对法重新抉择出了本性、空性的实相,但实际是不存在有无是非的,本来就是法的自性。
只不过众生的分别念没有了知法本身离四边的自性,加进去了很多有无是非的概念而已。
所以必须经由中观理论的观察,还原一切万法的本体。所还原的是法最初所具有的空性的本体。对于这样离四边的法,可以说是法界,也可以说是实相。这个法在显的时候没有丝毫的自性或体相,初学者必须要生起这种见解。
有无放在任何法上面都是一样,我们正在动念的分别心也还是无二的,仍然没有有无边。乃至于观察有无二边时,还是离开戏论的。实际上一切万法都是远离戏论的,也就是一切万法的实相周遍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只要显现,就一定是离戏的,没有任何有无是非的概念执著。
有了有无是非,就会产生很多粗的烦恼、罪业,这都是来自于内心的颠倒实执和虚妄分别念。学习佛法就是把这种虚妄分别念逐渐认知、逐渐消灭的过程。如果虚妄分别念消尽了,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本来就是离戏的。
如果分别念不去执著,就不用担心法怎么办。分别心一旦消亡,通过分别心所妄造的执著、通过执著所现前的一切万法逐渐都会消失在法界中,显现一切万法最究竟的殊胜的体性。
无二的意思就是在自性身中是没有有和无的二边的。一切万法没有有无二边,所以自性身相合了究竟实相,它也绝对不可能有有无二边。因为没有有边,所以远离了增益的过失;因为没有无边,所以远离了损减的过失。一方面远离了有无,另一方面远离了常断或增益损减。这是第三类,无二的体相。
第四类是离障体相,在颂词中是“离三”。既然要对“三”进行远离,那么“三”是什么?“三”就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断证功德中的离开烦恼障、所知障、禅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禅定障都远离了,叫做离障的功德。离开了三种障垢,这就是自性身中没有丝毫的障垢。
第五个体相是光明,在颂词中讲“离垢”。“离”字放在“三”上面,也放在“垢”上面。前面“离三”讲到了断障的功德,后面光明的功德是讲离垢、离分别,垢和分别也要用离字来安立。离垢、离分别就是它的自性。
“证悟法界之自性,入定瑜伽师得见”,这些都属于光明的体相所摄。离垢、离分别是指在光明的自性中没有丝毫的垢染,也没有丝毫的分别心。“证悟法界之自性”,对于法界的自性也已经非常清晰地现前,完全证悟了,所以叫“证悟法界之自性”。
而且这种法界自性是“入定瑜伽师得见”,此处的瑜伽师不是一般的瑜伽师,而是指佛陀。佛陀在此处被称之为最大的瑜伽师。“入定”就是恒时入于定中。佛陀没有入定出定的差别,因为佛陀从来不散乱,所以佛常在定中,是从这个角度说。并不是说佛陀还有造作和作意去入于某种禅定,或像菩萨一样入根本慧定,然后再从根本慧定中出来。
佛陀没有入定出定的差别,为什么说佛入定?与前面所讲的一样,是因为佛陀恒时没有分别念、散乱心,所以佛常在定中。法界的自性、光明的自性,是恒时常在定中的佛陀大瑜伽师的光明。这种光明讲到了佛的智慧,它根本不是断无的自性,而是殊胜光明的自性。自性身中有五类功德,其中一类就是佛陀具足光明的自性。
前面是五种体相,下面讲五种功德,即“无量超过恒沙数,具诸不思无等德,如来无垢法性身,尽断过失及习气”。第一类功德是无量,无可量就是颂词中讲的 “无量”。第二类是无数,“超过恒沙数”。第三类是“具诸不思”,不可思议的功德。第四类是无等,无与伦比的功德,颂词中叫“无等德”。最后一类是究竟清净的功德,“如来无垢法性身,尽断过失及习气”。
下面解说里面的含义。第一个无量和无数容易混淆。实际上“无量”的“量”字不是数量的量,而是衡量的量,第二个“无数”的“数”才是数量的量。二者一个是量,一个是数。有时会把数和量放在一起讲。
第一个“量”是衡量的意思,“无量”就是无可衡量。用什么无可衡量?通过分别心、比量、比喻,实际上是没办法真实衡量的。能够通过比喻、比量揣测衡量的只是分别心的对境。佛的自性是无可衡量的。
为什么讲佛功德无可衡量?法界自性是超越了分别心的、无可衡量的。
有时通过很狭隘的分别念讲佛的自性一定是这样或那样,或法界的自性一定是这样或那样。实际上通过有限的、非常狭隘的分别心,非常难以了知殊胜的法界或佛的殊胜境界。随着智慧从凡夫到圣者,从圣者到佛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分别念没有办法衡量的法,逐渐可以少分衡量乃至于全分衡量,只有成佛的时候才能和佛一样了知很多佛所讲的东西。否则通过现在的分别心,只有信受佛是这样讲的,是佛的智慧照见的,自己没有办法衡量。因为狭隘的分别心作了障碍,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了知。当自己成佛之后,就会真正了知佛陀所讲到的种种的含义。所以,无量就是无可衡量的意思。
第二个方面是超过恒沙数,就是讲他的功德超过了恒沙的数目。这个就是真正的无有数量了。没有数量不是指一件、两件、三件、四件,或所看到的十种或几十种功德。实际上佛的功德超过了恒沙数的功德。
有时会想这怎么可能?明明经典中只讲了这么几种。前面曾经提到过这个意思,针对凡夫人入道来讲,这么几种就已经够了,或最重要的这些已经够了。至于佛陀针对不同的根性所宣讲的不同的调伏法非常多。
为什么讲了这么多调伏法?是因为佛陀相续中的智慧、功德无有边际。有了超过恒河沙数的功德,才能够如是地示现种种智慧、大悲、调伏方法。这个叫做超过恒沙数,无数量的功德。
第三类是“具诸不思”的功德,“不思”就是不可思议。通过凡夫分别心也没办法衡量、思议。从这方面了知殊胜法身的功德,一般的寻思者根本没办法揣测。必须要泯灭分别念后,才能了知殊胜的体相、法界。不可思议从这个角度也可以了知。通过分别念是永远也没办法给面前的法选定一个法,说这就是殊胜的法界、实相。这是错误的,佛经论典中都讲了很多。
平时抉择一个见解,认为这个见解就是最殊胜的、实相的见解,实际上这还是属于分别念的范畴。什么时候能够现前殊胜的法界?断尽分别心的时候。分别心暂时不运行的时候,殊胜的法界就有现前的机会。例如圣者在入根本慧定时是现前法性而不现前有法的。这个方面可以说见到了法界。在出定位之后,分别心开始现行了,这个时候就没办法见到法界。法界实相的确不可思议,佛陀圆满地现前了法界自性,所以佛陀具足最不可思议的功德。
第四类是无等德,无等就是无与伦比。佛陀相续中自性生功德是无等的。谁和佛无等呢?所有的凡夫人(外道当然也是凡夫),还有二乘阿罗汉以及十地以下的菩萨,他们的功德都没有办法和佛陀相比。乃至于十地菩萨和佛陀的智慧的差别,都好像萤火虫和太阳、微尘和大地微尘,或者牛蹄水和大海水一样。所以都没办法和佛的功德相比。
经典中曾经提到,所有的众生都变成阿罗汉的时候,也没有办法了知佛的一分智慧,所有的众生都成为十地菩萨,也没有办法了知佛的智慧。这方面讲到了佛的功德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只有佛和佛相等,其他的圣者或凡夫都没有办法获得和佛同等的功德。
第五类功德是究竟清净的功德。颂词中讲到“如来无垢法性身,尽断过失及习气。”佛陀无垢的法性身或者自性身,已经断尽了所有的过失和习气。只有佛陀才能究竟断除了习气和过失,从这个方面讲,也只有佛陀才真正获得了周遍一切了知的智慧。否则只要相续中有过失、有习气,即便是大证悟者,大瑜伽士、大菩萨,他们对万法的了知有时候还会稍微有一些偏颇,没办法像佛一样看得非常准确。
如果成就者的授记和佛的授记来讲,佛的授记是最为准确的。因为只有佛陀才圆满见到了一切万法的自性。佛陀断尽了所有的过失和习气,从这个方面显示佛的智慧,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现了佛陀修行的圆满。因为修行已经圆满的缘故,才能够断尽过失和习气。如果修行没有圆满,处在学道位,过失和习气没有断尽,智慧还没有到达圆满。这方面讲到了五种体相和五种功德。
壬二、报身亦具五种差别相
种种妙法光明身,勤修众生解脱义,
事业犹如摩尼王,能现种种非彼体。
五种差别相,第一是“种种妙法”,是讲传法不断这方面的差别。第二光明身,是示现不断。第三“勤修众生解脱义”,这叫做事业不断。第四无有分别、任运自成的事业,叫做“事业犹如摩尼王”,无有分别、无有勤作的事业。第五“能现种种非彼体”,虽然显现,但不是犹如显现那般的自性,叫做现非自性。下面逐一解释。
首先“种种妙法”,即说法不断。报身主要是给清净的菩萨、清净的所化传法。报身也叫做食身,食物的食,或者叫做受用身。为什么叫做受用身?是诸菩萨受用正法的地方。食身也是一样的,犹如菩萨享用食物一样的享受妙法之处。佛自己受用功德法也叫做受用身。说法不断主要是讲报身不间断地给大菩萨宣讲能够成佛、能够从障碍中解脱的妙法,以及种种修行的方式。而且是在没有间断地宣讲种种妙法。
第二“光明身”,叫做示现不断、现身不断,经常示现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等等光明身。所示现的并不是一般不净众生面前的化身,而是光明的自性。不管哪一类的报身,都具足种种的光明、庄严,以及种种殊胜功德,所以称之为光明身。
第三事业不断,“勤修众生解脱义”,“修”字是成就或者成办的意思,并不是修炼或者修行的意思。报身也是长时间地成办众生解脱的利益,此处的众生是针对直接清净的所化而言,主要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乃至于二乘阿罗汉都不能够见报身,只能在佛的化身面前听闻种种教义。所以此处的众生单指清净的所化众生,因为只有清净的所化[2],才能成为报身直接所化。所以报身经常精勤地成就诸大菩萨,让他们获得从障碍中究竟解脱的殊胜大义。
后面讲到了不可思议、不可分别的功德。“事业犹如摩尼王”。佛陀展开事业的时候,并不是像一般人在世间展开事业需要很多的作意,首先他要规划怎样去成办这番事业,规划完后还要去勤作,比如找人、找钱、找关系,或者现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需要做很多手续,登记、申请等等。操作起来的时候还要照顾上面的关系、下面的关系,资金的流转。需要很多劳作才能把事情做成。而且即便是这样,也有很多事情都做不成。但是佛陀在成办事业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这些最初的作意、中间的劳作,以及后面的善用补救。因此佛陀的事业犹如摩尼宝王,没有任何的勤作和分别,就能如意地成办。当有情善根成熟的时候,佛陀就会适时地显现殊胜的事业。
此处在救度清净的所化的时候,也是犹如摩尼王一样,根本没有勤做。针对初地菩萨就宣讲初地的法,针对二地菩萨就宣讲二地的法,或者怎么样从一地到二地,怎么样成就殊胜的佛果等等。像这样不间断地说法,都犹如摩尼宝王一样,没有丝毫的分别念,也没有丝毫的勤作。只有这样的事业才是最为广大的、最任运的。这方面是讲佛陀的事业犹如摩尼宝王。
第五个体相是“现非自性”,在颂词中讲“能现种种非彼体”。佛陀在清净的所化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相,但是所显现的相并不是他自己的本体。现非彼体的意思是,并不是像所显的法那样成就了他的自性或本体。
佛陀是针对不同的所化的意乐而如是地示现。
如果针对凡夫和一般不清净的所化,有不清净的示现,那么难道说针对清净的菩萨佛也“现种种相”吗?是的。除了法身一味没有任何差别之外,实际上,报身和化身针对不同所化都有不同显现。
一地到十地菩萨有很多种不同的根性,在显现上也有不同。比如《大乘经庄严论·菩提品》一章提到报身,针对不同的清净所化所显示不同相的情况。
首先是刹土的情况。因为菩萨以前相续中有某种喜好、习气,有些菩萨喜欢黄金,有些喜欢琉璃等等,从这个方面判断,佛的报身刹土中,有些是黄金为地、有些是琉璃为地、有些是水晶为地。所以同样是报身刹土,但是地面也有不同的差别,这是叫做“现种种”的意思。
其次,法身是一味的,但是佛陀报身的名号不一样。
比如无量寿佛、不动佛、大日如来等等,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名号。
佛陀身体的颜色也不一样。比如金刚萨埵是白色的,阿弥陀佛是红色的,有些宝胜佛是黄色的,有些佛是黑色的、蓝色的。因为调化众生根性不相同,会显现各种各样身体的颜色。
针对众生的根性,有些报身现得非常高大,有些现得稍微小一点,现大现小也是跟随众生的根性。
在报身刹土中,所传的法的侧重点跟随所化众生意乐也有所不同。有些刹土中宣讲《般若经》,有些宣讲《十地经》,有些宣讲密法等等。所宣讲的法义也有很多差别。这叫做“能现种种”。
但是“能现种种非彼性”。非彼性是指,实际上是针对所化而现种种相,不是报身自己的体性。这就讲到了报身所具的五种差别相。
壬三、化身具有三种功德
世间令置寂静道,成熟授记因色身,
不离法界恒安住,犹如诸色不离空。
此处讲到三种功德:第一种功德是“世间令置寂静道”,没有入道者令入道;第二种是“成熟”,没有成熟者令成熟;第三种是“授记”,已成熟者令解脱。“因色身”的意思是三种功德都因为色身而有。“不离法界恒安住,犹如诸色不离空”,化身虽然显现各种化身相,但是没有离开法界法身而安住,就好像一切色法没有离开空而安住一样。
下面我们进一步讲解。“世间令置寂静道”,是化身三种功德中的第一种功德。因为化身所调化的是不净众生,既然是不清净的所化,所以不像菩萨一样。菩萨已经获得了证悟,而化身所调化的众生是根本没有证悟的纯粹的凡夫人、还有一些是二乘。这些凡夫人还没有入道,不像菩萨已经证悟了,所以佛陀化身要做的事情,就是令这一类众生置于寂静道。
怎么样让他们置于寂静道呢?佛陀开示整个轮回的痛苦,开示无常相、痛苦相、业因果相。开示了这些相之后,众生会对世间产生厌烦。佛陀不会单单让众生产生厌烦,让他痛苦,讲完因让众生出离之后,紧接着就要宣讲出离之道。让众生知道,除了不清净的世间之外还有解脱道,能够寂灭相续中的种种烦恼。让他能够从一直追求世间妙欲、世间事业的心态中出离,然后将他的心安置在求道的意乐上。
这方面事例很多,佛陀讲法之后,很多人生起了出离心,出家、受戒或者当居士等等,开始追求解脱道。上师所做的事业也是这样,对很多不信仰佛法的人,很多还没有想真正修行的人宣讲佛法之后,把他们的心引导趣向于求解脱道的目标中。
虽然有很多人还暂时放不下世间的妙欲,但是应该树立求解脱的欲求,因为所有世间妙欲都是不可靠的。即便追求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即便得到很快也会消亡,即便几十年不消亡,死时一定没办法带走。所以我们从几个步骤观察之后就会发现,穷其一生即便追求到妙欲,还是没办法真正拥有,而且绝对会变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世间安住的时间越来越短,越靠近老年就越恐惧死亡。尤其是有些修道的人,内心中一方面有一些因果的正见,另一方面经常散乱于世间法,这两种思想交汇起来,死亡的时候就非常害怕。因为他知道有后世,有种种的恶趣,恶业也会成熟,在临死的时候就非常后悔,在这样状态中死去是非常可怜的。
所以我们经常要思考,我们这样的身体、还有很多财富,很多欲妙实际上都是无常的、不可靠的,我们没办法真正拥有。很多人想要去追求世间的妙欲,但是因为缺少前世的福德因缘或者不如法的缘故,穷其一生去追求还是在贫穷中挣扎,最后就在这样的状态中死去。
即便有些人稍微成功一点点,但还是有很多身心烦恼。有一些大富翁在一般人的眼光看起来非常幸福快乐,但是他自己的烦恼、痛苦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所以越是富裕的人越是孤独,他没有办法和别人交谈,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苦恼对别人讲。在别人眼中他方方面面都是很成功的,受到别人的膜拜,但是痛苦他只有一个人承担。
寂天菩萨也这样讲,下劣的人比如乞丐、一般的穷人,身体的痛苦很明显,比如生病、找不到房子住、找不到吃的食物。上等人的意苦也很明显的,比如国王或者大臣。我们不需要对美国总统的饮食去担心,他在这方面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他虽然吃的方面不愁,但是烦心事情比我们多得多,这个战争,那个战争,还有很多事情都要他们去解决。所以说从早上一起来到晚上睡觉前,一天都是在烦心中度过的。
从这方面讲,说风光也很风光,说痛苦也很痛苦。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看这个问题,他是没有身体痛苦的,饮食方面是不用操心的,财富方面也是不用操心的,但是心的痛苦比一般人多得多。所以只要是众生,没有哪一个是没有痛苦的,只不过看是身苦还是心苦。
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即便是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也有痛苦,但是所受痛苦的结果不一样。一般的世间人,身体痛苦之后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而那些大人物的心很烦恼,痛苦之后也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修行人的痛苦是有一个好的结果,这方面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鼓励为修法而苦行、而痛苦。不鼓励为追求世间的名利、地位或者财富而痛苦。这是讲第一种功德,没有入道的让他入道。
第二种功德是已经入道的让他成熟。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就是处于被上师安置在道中并逐渐成熟的阶段。我们已经入道了,但毕竟只是入道而已,道心还没有成熟。上师让我们修法、听闻、念咒,让我们发心。让我们做很多与成熟我们的道有关的事情。如果我们好好地依教奉行,内心就会逐渐成熟起来,或者我们的功德就会逐渐圆满。这是讲已经入道者让他成熟。
第三种功德是已经成熟的人让他解脱。这个方面的颂词叫做授记。授记好像和解脱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但是只要能得授记,说明你的修行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授记你将要成佛、或者授记你要得到某种果位、或者授记你已经解脱了、或者印证[3]你已经解脱了等等,这方面很多事例。在禅宗中那些根性成熟的人,他的善知识用很多方法,比如一句话或者一顿棒子揍来让他解脱。
密宗更多,弟子相续善根成熟的时候上师直指心性,也是抛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在这个问题上他稍微思考,马上获证心性。这方面事例非常多。
要获得解脱,就要看我们在哪个阶段,如果还没有入道,就要入道,已经入道就必须逐渐成熟,如果已经成熟了,就要等待解脱的因缘。上师是殊胜的善知识化身,他也会做这种对已成熟者令他解脱的事业,已经成熟的一定会解脱的所以,这方面三种功德也非常稀有。
“因色身”,这三种功德都是因为依靠色身[4]而成办的。没有入道的让他入道,没有成熟的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让他解脱,这三种都是因为色身才能做到。如果佛陀不示现色身,众生见不到法身,也见不到报身,怎么样去度化呢?没办法度化。
所以,从这方面安立时,佛陀的悲心非常圆满。他对待清净所化就显现报身,对待不清净所化就显现化身。但是这里还是有众生自己的因缘,众生相续中有了见佛的因缘,你就可以见到佛陀、听闻佛法。如果你相续中没有这样的因缘,没有做发愿或者回向等善根,也难以遇到佛法。虽然佛陀经常引导众生去发愿,引导众生尽量去做这些功德,所化的众生也有听话的、也有不听话的,根基成熟起来也有快慢的差别。但是只要与佛陀结个缘,都会逐渐从轮回中解脱。
“不离法界恒安住,犹如诸色不离空”,色身不离开法界而恒时安住,也就是说化身也是法身的一个影像,是法身的变像,没有离开法界。虽然显现各种各样的生老病死,但也是大无为法的本体,没有离开大无为法,如是恒时常安住。
“犹如诸色不离空”,好像一切的色法也是没有离开虚空而安住,在生住坏灭的时候没离开空。这方面也是讲到了化身没有离开法身而安住。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略说共同安立分类;二、安立各自体相;三、彼等摄义。
壬一、略说共同安立分类
自生诸佛之遍知,唯称彼者为如来,
最胜涅槃不思议,各别自证出有坏。
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
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
第一个颂词讲到共同安立的,佛陀从四个方面来安立,然后再从具有四种功德的佛陀所具足的深广大自性,分出了法报化三身。第一个颂词总说了佛陀相续中所具足的功德。
“自生诸佛之遍知,唯称彼者为如来”,这是从哪个方面来安立如来的呢?是从断证圆满而安立。“自生” 是指不是通过因缘而产生的,在法界本性中本就具足了一切佛的功德法。清净客尘是一种因缘法,实际上佛的自性都是自然的自性,自生的智慧。
“自生诸佛之遍知”,遍知就是一切种智,自生诸佛之种智是已经获得了断证圆满的自性。“唯称彼者为如来”,因为遍知,已经完全断除了一切过患、证悟一切功德,所以这种自性叫做如来。
第二个“最胜涅槃”,讲到了无二,没有别异的。已经完全远离了一切轮回的二边[5],获得了最殊胜的大涅槃。第三个“不思议”,远离了一切寻伺者的境界,称之为不可思议。
第四个“出有坏”,从一切过患、轮回中得以出离,这方面叫做出有坏。或者从字面上讲,“出”是从过患中出离,“有”是具有种种功德法[6],坏是毁坏四魔。毁坏了轮回的过患,从轮回过患中得出离,称为出有坏。
第五个“各别自证”,具有这种自性的唯一是各别自证的佛的境界。而不是其他分别念的境界。这是对佛的功德的总述。
对于前面所讲的具有这些特征的佛陀,“彼者分类由深广,大自性三功德法”,因为他具足深的功德、广的功德和大的自性的功德,“当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报化三身”,能够安立法报化三身。
怎么样安立呢?由甚深安立了法身,因为不是分别念境界的缘故。通过广安立报身,因为在报身中具足很广大的种种功德。通过大来安立化身,为什么叫大呢?是针对所化的有情,别别地予以调伏,做大的调伏,从这方面讲就叫做大自性。通过大方面周遍一切尽调化的缘故,安立成化身。
尤其这个化身还有很多种,比如工巧化身、种种事业的化身,显现为桥梁、显现为药物、显现为一般的人,显现佛陀等等,这些都是殊胜化身的种类,所以化身就是具有在不清净的世间周遍做调伏、饶益或者结缘的殊胜的自性,从这方面称之为大,所以大的自性安立为化身。
这里略说了共同安立分类。
壬二、安立各种体相分三:一、安立自性身体相;二、安立报身体相;三、安立化身体相。
癸一、安立自性身体相分二:一、略说体相及功德;二、广说彼等。
子一、略说体相及功德
其中一切诸如来,自性身之五体相,
摄略宣说当了知,具有五种功德相。
“自性身”是指法身。自性身具足五种体相,前面讲过,后面还要说。“摄略宣说当了知,具有五种功德相”,摄略起来也应该了知,佛陀也具足五种功德。下面就分别从体相和功德两个方面进行广说。
子二、广说彼等分二:一、广说体相;二、广说功德。
丑一、广说体相
无为法与无别异,以及遣除二种边,
烦恼所知三摩地,三障决定得解脱。
无垢无有分别心,诸瑜伽师境界故,
由于法界自性力,本来清净故光明。
这个方面讲到了五种功德:无为法、无别异、无二、离障和光明。
首先是无为法,前面讲过它主要是没有初、中、后的变异,所以称之为无为法;无别异主要是讲到了智慧和法界是没有别别的两个法,法界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法界。
“遣除二种边”就是断除了有边和无边,所以没有增益和损减的两种过失。从所有的过失中得以遣除,因为是遣除两种边的缘故。“烦恼所知三摩地,三障决定得解脱”,烦恼障、所知障和三摩地障,这三障决定得以解脱,这个方面就是讲无障的功德。
第二个颂词就讲到了最后一个光明的体相,“无垢无有分别心”,没有垢染,也没有分别心,这是讲到了佛陀瑜伽师的境界。
“由于法界自性力,本来清净故光明”,通过法界自性的本体的力量,安住在本来清净中,从这个方面就叫做光明的自性。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所以这个方面再不需要多讲。
丑二、广说功德
无量无数不思议,无等清净之究竟,
当知彼等诸功德,真实自性身具足,
广大故及无数故,非为寻思境界故,
唯佛习气亦断故,次第是为无量等。
此处讲到了不可量的、无数的、不可思议的、无等的和究竟清净的功德。“当知彼等诸功德,真实自性身具足”,当知这五种功德是真实自性身完全具足的。下面是通过根据来安立佛陀的功德名称。
首先是“广大故”和“无数故”、“非为寻思境界故”、
“唯佛故”、“习气亦断故”,所以“次第是为无量等”,通过这种根据次第安立无量等的功德。在颂词中通过 “广大故”安立无量,即不可衡量。然后通过“无数故” 来安立不可数的功德,因为超过恒河沙的缘故。
通过“非为寻思境界故”,来安立不可思议,它不是寻伺的境界。通过“唯佛”两个字就可以安立无等,因为除了佛之外,其他的圣者和凡夫都没有办法获得这样的功德,唯佛具有这个功德。
通过“习气亦断故”来安立究竟清净。比如声闻、缘觉断除了烦恼障,但是烦恼障的习气没有断,还有很多菩萨也是有这样的自性。所以佛陀连最微细的习气也完全断尽,这就叫做清净的究竟。通过这五种根据,次第安立无量等的名称,以上讲完了自性身。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1] 即法身。
[2] 一地到十地的菩萨。
[3] 授记有印证的意思。
[4] 这个地方的色身是指化身。
[5] 有边和无边或者常边和断边。
[6] 具有六度等种种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