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分七个金刚处,前面讲了佛法僧三宝所得的三金刚处,今天讲的是如来藏菩提、功德和事业的能得的四种金刚处。
第一个能得的近取因即如来藏已经讲完,现在讲现似他相续所摄的助缘的三个金刚处。三金刚处中,首先讲的是菩提的金刚处。对于这样殊胜菩提的自性,分了八个意义,分别予以广说。八个意义中,前面已经讲过了本体、因、果等等的含义,现在安立的是分类行义。
分类行义就是讲,将菩提分为法身、报身和化身的自性。法报化三身实际上是一个本体,但是可以从三个侧面进行安立。
密宗当中有密宗的讲法,在这个地方分别是从自性的角度来讲安立成法身,从现于清净所化的有情面前安立成报身,现于不清净所化面前安立成化身的自性。
还有一种讲法是从法身中显现报身,报身中显现化身。还有讲法是菩萨看佛的菩提显现为报身,一般的众生见佛的法身,就见为化身。实际上法报化三身都是一个本体所摄,只不过针对不同的情况安立三身。没有三个身体,也没有三种不同别别的他体,是一个本体的三个不同侧面。
在讲这个问题时,前面广说了自性身的体相,今天讲第二个科判。
癸二、安立报身体相分三:一、广说报身体相;二、复摄彼义;三、随缘示现。
子一、广说报身体相
圆满受用诸法故,显示自性之法故,
大悲清净之等流,利益众生无息故,
无有分别任运中,所欲如实满足故,
以如意宝神通故,圆满受用身安住。
这个里面讲到了报身的五种体相。第一个就是讲说法不息,“圆满受用诸法故”,因为报身是一切菩萨圆满受用一切佛法的依处,从这个方面讲就是说法不停息。报身一直在给菩萨宣讲种种能够成佛的法、种种除障之法,种种顺缘之法。
圆满就是让菩萨圆满成佛的意思,或者这样的法中无所不包,也可以叫圆满,所以报身是圆满一切的所遇。如果你想要求成佛的方法,报身是完全可以宣讲的。
一方面可以宣讲种种的佛法,还有五明的所诠义,这些都可以如是地阐释,让菩萨成就一切的智智。此处所讲的圆满成就诸法故,就是代表说法不息。
第二,“显示自性之法故”,这是讲示现不息。什么自性呢?显示报身自性之法。一方面讲经常显现光明的身体,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报身自性的法。化身有三十二相,报身也有三十二相,但化身必定是法身的影像,或者说是报身所流现的。
真正具足受用身,一方面是讲报身所具足的种种相好;一方面报身有自受用、他受用两种。自受用就是讲佛陀受用自己所现前的种种功德法,这是偏重从自利方面讲。报身是让其他菩萨受用之处,一是看到了佛陀光明身等殊胜的功德;二是受用佛相续中的种种佛法,这就是他受用的意思。
报身可以显示报身自性的种种相好,种种光明之身体,这叫示现不息。它没有化身所显示的生老病死,而是一直常住在所化的清净菩萨面前,这就称之为常自受用。
“大悲清净之等流,利益众生无息故”。这两句讲到了利益众生的事业是不停息的。从哪方面来安立不停息呢?此处主要以大悲作为等起。佛陀最初发了大悲心,中间生起大悲心,最后大悲心完全清净。
菩萨在最初发大悲心的时候,所调化的对境是可怜的众生,发心要救度他们,这时候有现似他相续的法,有二取、三轮的分别等等。最初的大悲心也许夹杂了一些众生的自利等烦恼的自性,或者说在菩萨位的时候,大悲也夹杂了烦恼障、所知障的习气。
从这方面说,不是完全清净的大悲心。到达佛位的时候才是真正清净的大悲心,因为二取不存在了,三轮、烦恼、习气都已经清净了。这时候的大悲就叫做无缘大悲心、同体大悲心等等,没有很多别别的他相续所摄的法,也没有很多的烦恼种子习气所摄的法,这时的大悲非常清净。
以大悲心作为因,“大悲清净之等流”,如果有了大悲心,当然会做利益有情的事情。因为佛陀的大悲心最极圆满、最极清净,没有丝毫违品和障垢,从这种大悲中流现出来的等流,就是利益众生无休息。如果大悲心不圆满、不周遍,没有完全清净,利益众生就没有到达任运自成或者无有休息的阶段。如果你的大悲心完全清净,那么利益众生就完全不会休息,这就叫利益众生无息故,也叫做事业无息。
“无有分别任运中,所欲如实满足故”。这两句讲到了利益众生任运自成,没有分别的相。“无有分别任运中”是指佛陀利益众生时,是完全没有分别念的。没有说今天要去调化张三,明天要去调化李四,诸如此类的分别念在佛的相续中完全不存在。
如果众生没有任何分别念,要做事情就非常困难。佛最初在学道时,也是通过分别念推动,然后去造作很多有漏或者无漏善法,乃至于救度众生的事业。到达初地以上,逐渐开始入定的时候无分别,出定的时候开始有利益众生的殊胜功德,最后到达佛位的时候,一切分别心完全已经泯灭了。
虽然没有分别心,但是有殊胜的智慧。自然智慧现前的缘故,在引导众生趣向解脱方面任运自成。这种智慧是任运的,没有障碍的。从另一个角度讲,有分别就没办法任运,因为事业受分别念所障碍所影响的。如果你还处在有分别的状态,就没办法真正任运地度化众生。而佛陀已经处在没有分别的状态了,所以他度化众生完全是任运自成的。
“无有分别任运中,所欲如实满足故”,清净所化的内心中的所欲可以如实地满足。因为报身主要调化的是清净的所化,所以这些清净的所化相续中,一切的愿望都可以在佛的殊胜的任运事业中得到满足。因此叫做任运自成的事业。后面讲第五种事业,“现非彼自体”的事业。“以如意宝神通故”这句就讲到了第五种的体相。此处在刚花仁波切的注释中讲到,犹如如意宝一样有神通显示一切法。为什么叫如意宝一样的神通呢?因为如意宝可以如意地变现很多资具受用,满足各种心愿。而神通也可以如意地变化很多法,如天眼、天耳,尤其是神足通,可以满足很多有情的意愿,帮助他们达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神通和如意宝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说犹如如意宝一样的神通。虽然能变现很多事业、很多刹土、很多身相,但他所显现的法并不是他的本体,而是针对所化的有情、所变现的事物等缘故,所变现的法本身并不是报身的自性。就好像如意宝所变现的物体,实际上不是如意宝本身一样。
在后面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方式,有些蓝色、黄色的布放在如意宝下面,如意宝就现为蓝色、黄色,如意宝所显的这些颜色并不是如意宝的自性,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理解。如意宝显示各种资具,比如衣服、饮食,实际上并不是如意宝本身,这方面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非彼自性从这些方面都可以了知。
通过前面五种体相作归摄,“圆满受用身安住”。讲到圆满一切体相的受用身如是地安住在殊胜的法性当中,这就是“广说报身体相”。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复摄彼义”,把前面的五种体相再作一个归摄。
子二、复摄彼义
说法示现业不息,无有加行功用相,
显现不是彼自体,此处种种示五相。
此处讲到了五种体相:第一个说法不息,第二个叫做示现不息,第三个叫做业不息。第一句就讲到了三种体相。
第四种讲到了“无有加行功用相”,这就是任运自成无有加行,也没有功用。凡夫人做事需要加行和功用。
但佛陀度化众生的时候,最初没有发起加行的心,中间也没有加行的勤作,最后度化完众生也没有种种功用。所以佛陀安住在法性中不动摇的同时显示报身,做度化清净有情的事业。这种事业属于任运自成的,通过无有加行、无有功用可以完全了知。
第五种体相是“显现不是彼自体”,现非自体、现非自性,所显现的法并不是报身法自己的自性,而是随缘所示现的。
“此处种种示五相”,在这个地方通过很多方式、名词显示了报身所具足的五种体相,意义前面已经讲了,所以叫做“复摄彼义”。
下一个科判是讲随缘示现。主要是针对这五种体相中的第五种——现非自体而进一步安立随缘示现,是对第五种的广说和别说。
子三、随缘示现
如由种种形色物,摩尼中现非彼体,
亦由众生种种缘,如来显现非彼体。
“种种形色物,摩尼中现非彼体”,有两种解释方式,前面我们提到过了。
第一种,从摩尼宝中所示现的衣服、饮食、房屋,还有药品等等形形色色的物体,并不是摩尼宝本身。因为摩尼宝显现上是一个圆圆的球形物体,显示出的衣服等等实际上和摩尼宝本身的相并不相同。所以说,
“摩尼中现非彼体”。
还有一种解释方式是说,在摩尼宝的下面放上一些不同形状的器皿、不同颜色的布,摩尼宝就会跟随器皿而显现为三角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跟随不同的布而显成红色、黄色、白色等颜色。它也会随缘地变现,而所变现的形象上的三角、圆形、或者四方形,它不是摩尼宝的本身,所变现的种种的颜色也不是摩尼宝的本身,从它的形色和显色两个方面来讲,都不是摩尼宝的本身。在摩尼宝当中显现,但是并不是摩尼宝的本性。
下面从意义上来讲,“亦由众生种种缘,如来显现非彼体”。这里的“众生”是清净的所化,因为此处是讲报身。清净所化的众生的因缘不同,有一地到十地之间不同的差别,从大的方面来讲,根性没有什么差别,但从微细的角度来讲,这些菩萨的根性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所以说,通过众生种种不同的因缘,“如来显现非彼体”。
如来在他们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身相,有时候显现高大的相,有时候不那么高大;有时候显现为黄色的身体,有时候显现为红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形象;有时候叫大日如来,有时候叫阿弥陀佛,名号也不一样;有的刹土是黄金为地,有的是水晶为地,有的是琉璃为地,显示的刹土质地也是不相同的。佛陀显现了这么多形象,但所显现的这些都是随众生的因缘示现的,“非彼体”,并不是佛陀真实的自性。
就像前面所讲的,摩尼宝所显现的东西并不是摩尼宝本身。从佛的功德法中所示现的种种不同的法,全都是从佛相续中示现的,但并不是佛法本身。
“现非自性”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现在我们所认为的佛像实际上还是针对一般众生的所化。
根登群佩大师以前也在《中观精要》中讲过,佛陀报身刹土的这些描绘都是相应于当时印度人们的喜好而示现。比如项链、肩上披的轻纱、穿的服饰、还有戴的帽子,都很像以前印度古代国王的装饰品。因为当时这些是最好最圆满的装饰品,而众生看不到真正的刹土中的相,所以在描绘的时候,跟随当时众生的意乐、喜好,就把报身佛描绘成这种样子。
众生因为非常喜欢珠宝、黄金,所以在描绘的时候投其所好,就说这个刹土中遍满了珠宝、黄金,甚至于大地都是黄金造的。像这样也是一种“现非彼体”的含义。
如果这个佛降生在汉地,那么这个报身像肯定是戴着一个皇冠、长长胡子的汉地皇帝的形象;如果是出现在藏地,佛的刹土中肯定是有一个方圆五百由旬大的酥油桶,里面装满了用如意牛打的酥油茶等等,有这样很多的描绘。这方面有时候想的时候,和这个地方的意义非常相顺。
在我们的概念中所出现的很多佛刹土的形象、还有很多佛的装饰,是不是绝对是这样的呢?这是随缘示现的。你喜欢怎么样的,就给你示现怎么样的。当你真正到达那种位置的时候,示现是什么样子就不太重要了。也不会太关心“怎么我到的刹土和在经书中看的不一样啊?”或者“我成佛之后,怎么报身刹土变成这样子?”这都是跟随不同的因缘、示现成不同的样子。
所以在《中观精要》中所讲的这些话,也是为了打破我们的偏执[1],实际上不需要一定是这样或那样。这也是引导我们内心趣向于如梦如幻,超越我们分别心的自性。
此处所讲到的现非自性——“由众生种种缘,如来显现非彼体”,虽然这样显现,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这样。尤其是针对凡夫分别念所显现出来的法更加如此,是跟随我们的喜好和意乐如是示现。
如果不是调化众生,佛陀根本不需要示现这些非彼体的法。现前这些法有度化众生的必要性,它是从佛的相续中示现的,但并不是佛的自性。这个方面,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癸三、安立化身体相分二:一、殊胜化身示现十二相;二、其作业次第引导众生。
下面讲化身体相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殊胜化身,因为化身有很多种,有工巧化身等等,此处所讲的是四种化身中的“殊胜化身”。殊胜化身会“示现十二相”,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十二相成道”。汉地是讲八相成道;藏地是讲十二相成道。只不过是把十二相合起来讲“八相”;如果开成就是“十二相”。开合不同,实际上都是一样的。 “其作业次第引导众生”,前面所提到的,如果没有入道的就让他入道;已经入道的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让他解脱,这是“作业次第引导众生”的意思。
首先第一个是“殊胜化身示现十二相”。在颂词中讲:
子一、殊胜化身示现十二相:
依大悲心知世间,观照一切世间界,
法性身中不动移,幻化种种之事业。
天界出生圣白幢,从于兜率天宫降,
入于母胎及降生,善巧通达工巧处,
王妃眷属中嬉乐,出家修习诸苦行,
往诣菩提道场中,降伏一切诸魔军,
圆满菩提转法轮,趋入大般涅槃界,
普于不净刹土中,轮回未空恒示现。
这里面按照注释中的意义讲到了四种相,有四层意思。第一层是“示现十二相的因”,就是第一个颂词讲到的,从什么因中示现了十二相。
“天界出生圣百幢”,乃至于到后面的“趋入大般涅槃”之间,讲到了所示现的化身的相。后面还有两句
“普于不净刹土中”是讲哪个地方示现它的处。
“轮回未空恒示现”是讲示现在什么时间?如何示现?时间就是乃至于众生还没有空之前,一直会示现这样殊胜的相。
首先讲第一个,它的因是什么?“依大悲心知世间”。这里面有大悲心和智慧两种。第一个是“依大悲心”,佛陀的大悲心是完全周遍圆满的,前面已经提到了。
有情众生不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在轮回中苦苦挣扎、想要获得安乐,但是找不到安乐的因;想要摆脱痛苦,也找不到真正摆脱痛苦的因;或者即便是知道了,也很难自己去实行。所以佛陀看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没办法忍受,因此他一定会示现化身到轮回中救度众生。
这是大悲心示现的第一个因。
第二个“知世间”,是讲佛陀的智慧。一方面要有大悲,一方面也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之后,就可以周遍了知一切有情的相。什么时候该示现怎么样的相,他都观察得非常清楚。
以十二相为例,佛陀从兜率天下降之前,他也做了很清净的观察:到了是该下降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就开始从兜率天下降。所以他有智慧能够了知有情的根性、应该用什么的法来调伏。
一方面有智慧,一方面有大悲心,智悲二者和合起来之后,就可以示现殊胜的化身。当然每尊佛大悲心和智慧都是圆满的,所以每尊佛都绝对会示现殊胜的化身。
“观照一切世间界”指佛陀的智慧眼是恒时观照的。有的地方讲:六时观照,是指一切世间中观照。按照现在的话来讲,佛陀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是观察世间,哪些众生衰败了?哪些众生兴盛了?哪些众生度化的时机成熟了?哪些众生从道中退失了?现在我们在这儿听闻、修习佛法,实际上佛陀的智慧也在观照我们。同样上师的智慧也在观照我们,所以是“观照一切世间界”,在这个过程中做很多调化的事业。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是自己一个人在奋斗、在修法,但实际上佛陀在恒时观照。虽然不会有给皈依者多一点加持,没有皈依者少一点加持的分别,佛陀的智慧与大悲没有这样的偏袒,但是能不能够得到上师诸佛殊胜的加持,还是需要具足一定的因缘。
皈依是信心引发的、是以信心为本体的。如果对上师、诸佛有了皈依的心、有了信心,就很容易相应,得到的加持要比一般的人迅速得多。所以你信心越强、越坚固,得到的加持就越多;如果你的信心越弱,乃至于没有信心,即便佛陀的智慧是周遍、恒时观照一切世间的,但你自己不去相应,也很难得到真正的感应和殊胜的救度。
“法性身中不动移,幻化种种之事业”。是怎么样幻化、示现的呢?是在法身不动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幻化了种种事业。也就是说,化身也是常时安住在法身中的。虽然显现成化身,但是一分都没有离开法性身。
所以在法性身中不动摇的同时,显示了种种的事业。
这方面就讲到了它的因。一方面是讲到了大悲心和智慧观照一切世间界;第二个是化现的方法,从法性身中不动摇的过程中,幻化种种事业。这方面按照一般的讲法,前面我们曾再再提到过,第一个是佛陀以前的愿力;第二个则是众生的善业成熟,二者因缘和合,不动法身的同时显现了种种幻化的事业。
按照三转法轮讲,一方面有往昔的宿愿;一方面也有清净的智慧身,再加上众生的善业,就可以示现为种种的化身事业。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所化现的相是什么?此处所化现的相是指“佛陀的十二相”[2],殊胜的化身才具足十二相成道。当然从一个角度来讲,哪个化身不是殊胜的呢?但是这个地方的殊胜化身不是这个意思。所有的佛化身都是殊胜的,但是他在示现化身时有很多分类,比如:“工巧化身”也是佛的化身,但不是殊胜化身。殊胜化身一定是示现十二相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佛下来帮助,但是他们不是殊胜化身的缘故,不示现十二相成道。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一个世间中只有一尊佛来教化,这尊佛就叫做殊胜化身。其他的佛都可以来帮助,但是绝对不示现十二相成道。否则一个世间有两个导师,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众生容易产生分别念。
窥基大师在《辨中边论述记》中也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在一个世间中绝对没有两尊佛。如果有两尊佛度化,其中一尊佛肯定是密化、不可能是显化[3]。比如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南赡部洲十二相成道,所以维摩诘居士或者文殊菩萨等等,再来世间度化众生的时候就是密化[4]。
或者显示成阿罗汉、菩萨、居士的形象都可以来度化,但是不会显现十二相成道。此处只有殊胜化身会显现十二相成道。
“天界出生圣百幢”,这方面当然不是十二相之一。这是讲到释迦佛在成道之前,降生在天界[5],名字叫做 “圣者白幢天子”。白幢天子上兜率天的时间,按照《释迦牟尼佛广传》,、全知麦彭仁波切记载,应该是在迦叶佛时代,他的名字叫做智贤无上婆罗门。在身份上麦彭仁波切没有很详尽地阐释他到底是居士、出家人,还是其他的形象。智贤无上婆罗门舍弃了身体之后,他就转生到兜率天安住,这个时候他的名字叫做白幢天子,就是此处所讲的“天界出生圣白幢”。
我们都知道,兜率天恒时有大乘菩萨安住、讲法(有这样殊胜的地方、环境)。虽然它属于欲天,但是这个地方恒时有菩萨安住,现在弥勒菩萨也是安住在兜率天中。
在兜率天出生之后,百幢天子就成为众天人的怙主,恒时给天人讲经说法。当时百幢天子的身份,按照大乘一般共同的讲法是十地菩萨[6],有“四无碍解”,是大法师的缘故,经常给天人讲经说法,安立大乘很多的教义。
后面他观察度化众生的时间也要到了,所以就是十二相中的第一相,从兜率天下降。在颂词中讲,“天界出生圣百幢”,这还不算是十二相中的一相。真正的十二相是从兜率天下降开始的。
第一是从兜率天下降,第二是入于母胎,第三是降生,第四是善巧通达工巧处,第五是王妃眷属中嬉乐,第六是出家,第七是修习苦行,第八是往诣菩提道场,第九是降伏一切诸魔军,第十是圆满菩提,第十一是转法轮,第十二是趋入大般涅槃界,这是十二相成道。
在汉传佛教中,往诣菩提道场、王妃受用等一些没有算进来,因此是八相成道,和十二相成道意义上完全相同。
第一相是从兜率天下降。在兜率天安住了很长时间之后,下界度化众生的因缘要成熟了(当时世间没有佛)。在一些佛传中讲,因为释迦佛下降南赡部州的时间快成熟了,而缘觉是处在无佛出世的时候,所以很多净居天的天神圣者[7]首先到南赡部州去劝一些缘觉涅槃。很多缘觉就开始显示神变,或者在石头上留下脚印后纷纷入灭。这样世间就没有圣者安住了。
菩萨首先为降生做很多前期的工作,他和眷属开始商量怎样去南赡部洲降生,这时候做了很多观察。所谓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讲法。首先是观察什么时候合适,如果寿命太长,众生放逸,太短也难以得到法味,最后观察人寿一百岁的时候最合适,因此菩萨选定的时间是人寿一百岁时下降。
然后选择哪个地方呢?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难以调化,南赡部洲最适合,因此降生地方就选在南赡部洲。
再选择在哪个国家降生呢?天人做观察之后,有些说是王舍城摩揭陀国,有些说是乌仗那,有些说是其他国家。一个天人说完之后另外一个天人就反驳,这个地方的国王怎么怎么不好,那个地方的国王血统不清净,那个地方好勇斗狠,观点无法统一。
观察后发现迦毗罗卫国比较好,迦毗罗卫国的传承从众敬王开始血统就很纯正。当然,菩萨出生就他自己而言高贵不高贵无所谓,但是他下去是度化众生,要出生在一个受人尊崇的国度中,因此最后就选定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人心很善良,他们也懂得很多技艺,血统很高贵。
接下来是选择种姓,菩萨降生绝对不会投生在下劣种姓中。当时观察高贵种姓有两种:婆罗门种姓和刹帝利种姓,菩萨如果在印度降生都是这两种种姓。当时的情况是刹帝利种姓在迦毗罗卫国很受尊重,所以菩萨就选定投生在刹帝利种姓的王族。
种姓已经选好了,应该选什么家族呢?最后观察是释迦家族,或者叫甘蔗种姓。然后父母选谁呢?父亲最后选定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把这些全部都做了观察之后就准备下降。
下降的时间是在人寿一百岁,而且当时在南赡部洲也是外道横行,他就选择在这个时间下降到世间去利益有情。菩萨要下降之前对众天人说,我马上要下去成佛,你们如果想要听法,现在就可以提前投生。菩萨让天人们在六个大的城市去投生,到时候他会逐渐游化到这些地方,这样天人们就可以到菩萨面前出家或者听闻佛法,得到殊胜的解脱果。很多色界、欲界的天人纷纷响应这个号召,各自选家庭投生。
以上选完之后,菩萨接下来准备要入于母胎。得知菩萨马上要走,天人们很伤心地说,您走之后兜率天就变成空空荡荡的,没有依怙了,怎么办?白幢天子就说,我把弥勒菩萨留在这个地方、封为补处,并把他的皇冠戴在弥勒菩萨的头上,说以后弥勒菩萨给你们讲法。他自己就从兜率天准备下降了,以上是讲第一相。
第二相入于母胎。当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很长时间没有儿子,经常做善法祈祷。摩耶夫人也具足很多殊胜功德,贪欲心很微少。有一段时间,她对丈夫净饭王说,我想要住在清净的斋戒中,请求大王不要对我产生
贪心。当时就是处在这个清净斋戒的过程中,菩萨入胎、降生。
当时天界也在商量菩萨到底以什么样的形象入胎呢?有些说变成帝释的形象入胎,有些说变成梵天的形象,有些说变成大鹏鸟的形象。有一个天人说应该按照婆罗门的吠陀经典中所说,以六牙白象之相入胎。菩萨就选这个,显示六牙的小象,从兜率天下降,当时他的母亲正处在斋戒中的时候从右肋入胎。
传记中讲菩萨入胎的时候,他的身体并不是不清净的父精母血,因为当时他父母没有和合,母亲是住在清净斋戒中,在这个状态中入胎的。名义上是他的父母,但实际上他并不是父精母血种子而产生的,他是很清净的。
按照佛陀的传记中记载,一入胎他就通过六个月大小的形象安住,而且在母胎中显现了很多大宝楼阁,菩萨住在里面恒时讲法。当然从一般的外在观点的角度来讲,很多人不是这样去观察的,但是按照真实的大乘经典中的很多记载,菩萨一入胎的时候就以六个月的身量如是安住,诸根齐全。在这里面经常享受法味,给很多众生宣讲法。
这时候他的母亲也自然而然安住在非常愉悦的状态当中。菩萨一入胎之后他的母亲就感觉非常安乐,身心非常宁静。
为了避免别人说菩萨发育不全,因讥嫌而造罪的缘故,菩萨在母胎当中呆了整整十个月。平时我们说十月怀胎,但是实际上很多都是九个月多一点点,真正坐满十个月的不多,而菩萨在胎中呆了整整十个月。以上是讲第二相入于母胎。
第三相降生。十个月马上要圆满的时候,菩萨想,如果是在城市里面降生,很多释迦族的人会放逸、散乱,或者为了示现菩萨本身也喜欢清净的地方,他自己就一心一意向往寂静处。这时候他母亲就得到感应了,突然动个心念想要去寂静处(当然有些地方讲她回娘家生产了,但是佛的传记当中讲她是想要到寂静处去),所以她就向净饭王请求到了蓝毗尼花园,这时候菩萨就降生在一个寂静的地方。
当时帝释天、很多梵天、四大天王天都在附近,都想要接生菩萨。帝释天变成一个老妇女坐在摩耶夫人面前,他想要接生菩萨,一方面以前发过愿要接生,一方面他想如果我接生菩萨,我就可以在众生面前炫耀或者可以统治其他诸神,他有这样的企图,所以他就变成一个老妇女想要用一块丝绸来接生。
但是菩萨为了摧伏他的傲慢心,出生的时候把自己变成一个金刚身的样子,他根本就接不住,梵天来接也没接住,四大天王接也没接住,最后是大地女神显现成莲花座,菩萨降生在莲花座上面行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这方面大家都很清楚。
在蓝毗尼园,菩萨从母亲的右肋降生下来,为了显示不是父精母血的种子而产生的,从右肋降生也有这样的意义。在《广大游舞经》中对为什么要从兜率天下降,为什么要这样入母胎、这样降生,把这些根据一个一个都讲得很清楚。
大家都知道,菩萨降生七天之后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当时菩萨在兜率天的时候就观察他的母亲寿命只有十个月零七天的时间,他观察完之后就入到母胎中。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降生的时候他的母亲会向他礼拜,他不忍看到母亲向他礼拜的样子。此外,如果他后面长大出家,母亲会心碎而死,所以从这个方面讲他母亲提前就往生到三十三天。后来佛为了报母恩上升到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在《地藏经》中也有记载。
降生之后还有很多精彩的传记,比如按照当时的情况,他们必须要去朝拜当地的一个土地神庙(每个国家、宗族都有这种庙)。当时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给他打扮的时候就说,我们要去朝拜神庙;太子说,天人都要恭敬我,还有谁需要我去礼拜呢?姨母说为了表示对传统的尊重,而且还有很多人想看你。菩萨就顺从了。
刚刚走到庙门口的时候,庙神提前就出来了(一个药叉看到菩萨降临他的庙中非常高兴,提前就跑到门口迎接)。菩萨进去之后,这些神像都从座位上起来了,日神、月神还有很多帝释、梵天全都从座位上起来了,纷纷礼拜菩萨。菩萨讲得很清楚,他上面没有什么可以礼拜的,因为他是神中之神。所以大家称菩萨为天中天(那天上师讲《愿海精髓》的时候讲天中胜天,实际上他就是天中天、天中之天),很多天神向他恭敬顶礼。
当然还有取名字、看相的阶段,很多人看相说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成为转轮王,一条路是成佛。后来有一个叫阿斯托的仙人从雪山降临,看了菩萨的相之后就问:“其他的相术师是怎么授记的?”回答说:“其他相术师说有两条路,一条是成为转轮王,一条是成佛。”仙人说:“他们看得都不准,按我的看法绝对会成佛,这个世间不会出现转轮王。”
阿斯托仙人很肯定地说绝对会成佛。他预知菩萨二十九岁出家,六年苦行后于三十五岁成道,仙人说自己活不到那个时候,于是很伤心。君王问他为什么伤心,仙人说他看不到菩萨成佛,没办法领会清净的教诲,因此非常伤心。后来就告诉他的外孙火施在菩萨成佛之后一定要去领受他的教化。这个火施就是后面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他去依止佛陀后得到了阿罗汉果。
第四相“善巧通达工巧处”。工巧是指整个五明,其中不包括内明,当时的内明讲得的是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后面的内明讲的是佛典。
菩萨开始学习算术、骑马、射箭等很多技艺,方方面面都很优胜,逐渐掌握一系列的技艺。在佛的传记中讲到他的很多技艺都超越了所有的老师。显现上他是十地菩萨,智慧非常圆满,一般的世间凡夫没办法和他相比,而且他的力气也非常大。前段时间益西上师在讲四十八愿时讲过那罗延力[8](神力),父母所生力到底有多大?菩萨的力量非常大。后面讲到他已经通达了整个工巧处。
第五相“王妃眷属中嬉乐”,受用王妃。在菩萨十几岁时父王准备给他娶妻子,到处寻找合适的王妃。虽然十地菩萨是没有欲望的,但为了利益众生,满足父王的想法,他还是顺应大家的说法,示现受用王妃。
后面选定了耶输陀罗,但是她的父亲非常傲慢,他说他们家族的规矩是必须把女儿嫁给武艺高强的人。太子经常处于宫中养尊处优,他不一定通达武艺,所以耶输陀罗的父亲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当时净梵王非常生气,为什么?他想这个人怎么如此傲慢?上次商量太子降生庆祝事情的时候请他来,他就说“难道让我去商量羊的事情吗”?那时他就侮辱我,非常不恭敬,这次又是这样出言不逊,所以净梵王非常不高兴。
菩萨说如果比武,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他,随便安排就好。后来就有了比武招亲,菩萨在与提婆达多、难陀等比武的时候完全超胜。比射箭时,尽管当时耶输陀罗家族的哥哥们的射术非常好,他的射术超过了其他王子。但菩萨完全把其他人的射术比下去。这样通过很多比试获得了冠军,就娶了耶输陀罗为妻。后来又娶了影女、露女等很多妻子,在王妃眷属中嬉乐。
第六相讲出家。当时菩萨在享受这些快乐的时候,从来没有离开过出家修行帮助众生的想法,因为显现上他也是十地菩萨,所以这些欲乐从来也没有染污过他。不同人有不同兴趣,在不同的佛陀传记中也有不同的记载。也有相合一般众生口味的,把菩萨描绘成一般的世间人,有的描绘菩萨一出生就多愁善感,内心从小就具足出离心等等。
普通人把佛从出生到涅槃都描绘成普通人,完全与凡夫人一模一样,只不过他的道德和智慧高尚。没有什么其他的,就只是一个凡夫人。像这样的描绘也有很多,因为众生的根性和口味都不一样。
后来授记菩萨出家的时间马上要到了,示现出四门分别看到了病人、尸体、死人等。看到了一个清净的出家人,就讲自己要走出家的道路。后来向他父王请求出家,最初父王不同意。按照授记,很清楚时间已经到了。这时父王便开始排兵布阵,每个门派重兵把守,阻止菩萨出家。
在出家时间到达之前,四大天王及很多天神帮助菩萨从家里出来,最后决定舍弃家庭而出家。后来要出家的时候,马也意识到主人要出家便拼命叫,用蹄子敲打地面发出很大的声音,但是没人听得到。车夫们也拼命大喊,没一个人听得到。所有人都听不到,这时菩萨乘着马腾空而起。
当时他父亲也在一个门口镇守,防止菩萨出家。菩萨想如果走时不去看一下,父亲会很伤心,于是菩萨骑马在空中看了一眼,当时他父亲已经睡着。最后他发愿成佛后再回来,如果不成佛就不回来,随后从另一方向出去。
离家后在离他的国度不远的地方(清净处)开始削发出家。其他人都不敢给他剃度,因为国王知道了会惩罚,所以他自己拔刀把头发剃掉,然后让车吏带着马和金银首饰回去,菩萨一个人留下出家。后来他想自己穿着这么好的衣服修道很不合适,应该换个粗布衣服,这时来了个猎人,身上披着粗布衣服。菩萨就把身上的衣服换给他,自己换上一身粗布衣服。
粗布衣服的由来是以前有几个人出家后成为独觉。他们的母亲做了一件衣服想供养他们,他们说释迦佛要成道出家,将来应该把衣服供养给释迦佛。后来他们成为独觉圆寂后,母亲把衣服传给她的女儿,女儿又把衣服交给她的女儿,最后女儿的女儿死后把衣服交给树神保管。当看到菩萨剃度,树神就幻现成猎人的样子把衣服披在身上。菩萨看到衣服时想:这件衣服适合修道。后来树神把衣服供养给菩萨,有这样一段经历。
车夫回去后,马非常伤心而死,死后投生到中天竺那波城一婆罗门家中。菩萨出家之后修习诸苦行。在传记中讲到,当时他拜了很多外道修习禅定,主要有两个修禅定的老师,一个是教无所有处的,一个是教非想非非想处的,菩萨在很短时间都掌握了。再问还有什么更高超的吗?他们都说没有了。菩萨说这些自己已掌握了,如果没有什么可教的,自己就要走了。虽然他们挽留菩萨一起教导弟子,但菩萨说这不是正道,没有留下来。
于是菩萨一个人去苦行。后来到了苦行林[9]修习六年苦行。当时整个印度流行的所有苦行方法——断食、修习不呼吸等很多方法都一一修炼过,仍然没有达到觉悟,而且身体变得非常差。
后来菩萨觉悟到如果这样一味地苦行下去,没有办法觉悟。极端地享受和极端地苦行的性质完全相同。在极端地享受中没办法觉悟,同样极端苦行折磨身体也没办法觉悟。
于是菩萨决定放弃苦行重新寻找中道。跟随他修行的五个修行者看到他放弃了苦行,认为他堕落了,于是离开他到鹿野苑自己修行。菩萨在河里沐浴,沐浴后享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后恢复体力。本来菩萨的福报就很大,完乳糜后很快恢复体力和容光。供养乳糜的妇女因为发了善念,也得到菩萨的加持和授记。
然后菩萨想:这种苦行肯定不行,需要寻找重新修道的地方。所以他渡过了尼连禅河,朝金刚座的方向去。前面的苦行是第七相,“往诣菩提道场”应该是第八相。
就是过了尼连禅河往现在的菩提迦耶[10]去。
上师以前讲过相当于洛若乡到佛学院这个位置,距离不是很长。在往诣菩提道场的过程中,菩萨看到一座山,风景很好,他就想在这个山上修法。但是上去后一打坐,山整个塌下来了,没办法承载菩萨的力量。所以后来菩萨就到了金刚座[11],当时帝释或梵天变现成了卖草的人。菩萨一看到吉祥草就很高兴,说“赶快给我吉祥草,我准备用吉祥草修法、成佛。” 然后在这个地方发愿,如果不证悟决不起身。发了愿后开始修法,他把吉祥草的草尖朝内,草根朝外铺成一个圆形,观察到所铺的形状非常圆满,缘起很好,所以菩萨认为肯定会在这个位置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发愿之后就进入到禅定中。这就是第八个往诣菩提道场。
第九个是“降伏一切诸魔军”,菩萨知道马上要成佛了,他觉得要成佛这个事情不能不告诉魔王。因此他放光动摇了魔的天宫,魔宫中有两个幢,一个叫做吉祥幢,一个叫做恶造幢。这时恶造幢开始动摇,魔王观察是什么原因,原来是菩萨在南赡部洲要准备成佛。这时他们就想,他成佛会超越魔界,还要引导很多人超越魔界,所以他们就带了千军万马想要阻止菩萨成佛。
首先魔跟菩萨说了很多花言巧语,说你的迦毗维罗耶城已经被提婆达多占领了,他已经当国王了,你应该回去把王位抢回来等等,菩萨不为所动。后来魔派了女儿想要干扰菩萨修道,菩萨加持她们变成了老妇女,后来她们忏悔,菩萨又加持让她们变回以前的样子。
后面又带了很多千军万马来干扰菩萨修行,但菩萨安住在殊胜的慈悲心中,把射来的箭都变成了花雨,没办法障碍。后面菩萨击退了一切魔军之后,就显现了成佛,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时间关系没办法一个一个讲。
后面讲第十相圆满菩提。击退完魔军之后,显现上面是菩萨夜睹明星,最后获得了三明六通,成就了圆满正等正觉。一般的说法是,当时从十地菩萨而成佛,按照了义的角度来讲,本来就是佛的身份,重新示现成佛。
他成佛已经有无数次了,在南赡部洲成佛都已经八千返。所以按照不同的所化面前,示现了成就菩提的相也是很多的。最后第十相就是圆满菩提,证悟菩提之后,四十九天没有讲法,这个大家都是很清楚的。或者有些讲法是四十九天中在不同的地方讲了《华严经》。
但是在示现上,在南赡部洲佛陀就坐在菩提树下面没有讲法。菩萨想要入到寂灭中一个人享受法味,从传记里面看,菩萨总共生起了三次想要入寂灭的意乐。
第一次想要安住在寂灭中不想讲法,如果是梵天祈请,那么就可以讲法。因为当时大家都非常崇拜梵天,所以如果是梵天来祈请,就可以显示这个法的尊贵。然后佛陀就加持梵天了知这个想法,梵天和其他的很多天人下来请求佛转法轮。
佛陀当时没有说什么,按照印度的规矩就算是默许了,梵天一想,这么轻松就请求到佛转法轮,所以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佛陀为了进一步显示法的尊贵,显现上第二次又不想讲法,就想住在寂灭中。
这个时候梵天和帝释又来第二次请法,佛陀没有同意,第三次想要进入到寂静的境界中。梵天又开始请求转法轮。提醒佛陀以前也是为了度化众生发菩提心,后面积累资粮,最后成佛了,现在应该到了转法轮的时间了。这样劝请完之后佛陀才同意的。
梵天在佛面前三次请求转法轮,其他的天神以及很多人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他们因为非常尊崇梵天的缘故,对于佛陀和佛陀教法的尊贵,他们也产生了很大的信心。所以是为了这个必要,佛陀显现上面故意不想转法轮了。
从一个角度来讲,佛陀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传法,即便梵天帝释不请求,他也会传法的。但是在世间中因缘法就是这样的,一般的众生根器不是这么高,意乐都很下劣。如果佛陀主动给他们讲法,他们就觉得送上门来的东西不是什么好货,就不一定产生珍贵的心。
但是如果看到是请了好多次才开始传法,就会知道法和佛的尊贵性。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辛辛苦苦去求到的法,所以求到法之后对这个法一直珍惜地去修持。
现在我们可能就会认为这个法太容易得到了,每天都可以听到,没有什么稀有的。如果把法当成一般的知识在看,这个就非常不合理。严格来讲,以前必须要用黄金、要用很多财物去求法,这是表示对法的尊重。而且付出这么多的财物,求到法后会非常重视,也会很殷重地去修持。
如果这个法得得太容易,就不会尊重。有的时候我们得到法之后连看一遍都不想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变成了这样子。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个法来之不易。最初的时候佛陀证悟这个法来之不易,后面转法轮也是梵天求了三次之后才传下来的,现在我们在求法的过程中,虽然真正按照上师所讲的一样,如果让每个人都拿黄金去求这些法,可能没人求法、没人听法,像这样就得不到很多利益。
现在人的根性和以前人的根性毕竟不一样,对正法真正希求的人是不多的,把法送到门口都不想学,何况还有这么多条件、这么高的门槛,那就更加没有办法去学习了。所以也只能把标准放低之后,尽量地让众生来求法,在法上面得到利益,这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知道的。
佛同意传法之后就观察,首先给谁传呢?佛的意思是首先想给以前给他讲无所有禅定和非想非非想禅定的两个外道老师传法。两个外道的老师也有智慧,根性也很利,如果给他们传法,他们应该会很快得到解脱。
但是一观察之后,发现他们已经去世了,没有福报接受这个法,所以没办法给他的两个老师讲法。菩萨观察之后发现,以前的五个修行者的根性还是很利的,也发过宿愿。所以佛陀就到了鹿野,最初是给五比丘传法。
憍陈如尊者第一个领悟了真谛,成为了阿罗汉,这个时候世间出现了三宝。佛宝当时已经出现了,法宝就是四谛,僧宝最初就是憍陈如。其余四人次第地得到阿罗汉果,出现了五比丘。耶舍尊者是第六个比丘,后面逐渐地比丘就开始多起来了。后面的三转法轮大家都很清楚。
第一次传法是在鹿野苑,后面第二转法轮也有很多地方,灵鹫山大家比较熟悉、也是比较标志性的。第三转法轮也有很多地方,但是广严城是大家比较认同的。后面在印度南方米积佛塔传了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密乘法轮。
佛陀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次第地三转法轮,将无数众生安置在解脱道中。很多经典中讲,无数的天人、无数的众生在佛陀一转法轮之后证道、发心。所以佛陀出世,在世间广转法轮的利益不可思议。这个方面讲到了佛陀广转法轮,这是第十一相。
十二相趋入大般若涅槃戒,佛陀在八十一岁的时候,观察到度化因缘已经差不多近了,佛陀亲自要度化的众生已经度完了,最后一个度的众生是婆罗门善贤。把善贤安置在阿罗汉果位之后,佛陀最后就示现了大般涅槃。为了让这些懈怠的比丘感念无常,从而精进修行,另一方面也是佛陀的度化因缘已尽,佛陀最后在拘尸那城示现了涅槃。
这就是佛陀十二相成道的过程。从兜率天下降,到最后的回归法身,总共有十二相,称之为十二相成道或者八相成道。这个方面相当于把佛的一生以简单的方式作了介绍。
但我们要真正了知佛陀的很多事情,也应该看各种佛的传记,像《布敦佛教史》、《敦珠法王的佛教史》、《蓝宝石》等,还有一个释迦佛的大传,这里面都讲了很多的佛陀的传记。应该好好去看一下这些佛传,对自己的本师到底在世间中经历了什么?怎么样度化众生的?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讲,多多少少还是应该了知一点。
那么后面就讲到了“普于不净刹土中”,这个就是讲这个处,是在哪个地方做这个示现呢?“普于不净刹土”,在不清净的刹土,因为化身所度化的是不清净的众生,不清净的众生安住的是不清净的刹土。此处就是讲殊胜的化身是在不清净的刹土中示现。
时间是“轮回未空恒时现”,乃至于轮回还没有空之前,恒时示现十二相成道。所以这是从时间方面,只要不清净的众生还没有完全度化成佛之前,佛陀都会示现这种事业,让众生次第地获得殊胜解脱。这里讲完了十二相成道。
今天就讲到这里。
[1] 我们会认为一定是这样或者一定是那样。
[2] 佛陀的十二相成道。
[3] 就是此处所讲的十二相成道。
[4] 虽然是佛,但是不可能示现成十二相成道化身佛的形象。
[5] 天界,即兜率天。
[6] 就像现在弥勒菩萨是第十地菩萨、是一生补处。
[7] 只有清净的圣者居住的地方才叫净居天。
[8] 佛典中有记载:三百二十个那罗延力,即是如来父母所生力。
[9] 离金刚座不远,尼连禅河附近。
[10] 菩提迦耶: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十公里,是佛陀成道处。
[11] 金刚座共有一千个位置,前面已经有三个位置。菩萨顶礼、转绕了前面三个位置后坐到第四个(贤劫第四佛)位置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