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宝性论》分七个金刚处,前面已经讲了佛法僧三宝所得,现在宣讲的是能得的因缘。其中的近取因已经讲完了,正在宣讲的是现似他相续的助缘。助缘有菩提、功德和事业,现在宣讲的是菩提。
菩提实际上是证悟的本体,佛陀彻底证悟了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的缘故,已经完全现前了如来藏的本性,也已经遣除了获得证悟的种种障碍和违缘。
对于菩提的本体、种种的性相,通过八个意义来进行宣讲,现在宣讲的是它的分类义。分类义分法报化三身,现在宣讲的是化身。前面在讲化身时,已经讲到了示现十二相成道。今天要宣讲的是示现十二相成道之后,如何展开事业,在示现十二相成道的过程中,怎么样让众生次第获得解脱。
子二、其作业次第引导众生分三:一、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二、安置小乘于大乘道;三、安置大乘于解脱位。
化身就是引导众生的,怎么样引导众生呢?首先是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这个次第从这方面可以理解,有些众生必须逐渐地经由平凡者到小乘道,小乘道到大乘道,然后通过大乘道获得解脱。
还有一部分众生是不经由小乘道的证悟,但是首先要学习小乘道一些共同的法,如在学习《广论》的时候有共中士道[1]。了知这样的法之后,不取证小乘的道果,在生起小乘的出离等意乐之后,直接发起菩提心,进入大乘道,这方面也有。此处的科判,“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安立。
当然从颂词来讲,首先让这一部分众生直接趋入到涅槃中,然后再从涅槃中起定,发起菩提心,这样直接理解也可以。从第二种我们刚才讲的方式也可以,取证是没有取证,但已经生起了共同的基础,然后发菩提心之后修习大乘。
所以第二个科判中,“安置小乘于大乘道”,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就是说生起了相同于小乘的共同的基础功德之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菩提心,进入大乘,这个都是按一般的次第来进行宣讲的。首先讲第一个,
丑一、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
演说诸法无常苦,无我寂静知方便,
先令众生厌三有,后令悟入于涅槃。
颂词中主要安立对于平凡者安置于小乘道。平凡者是什么状态,小乘者是什么状态,我们必须要分析。
平凡者的状态,就是对于一切万法世俗的实相,比如无常、痛苦等等没办法了知,对胜义的无我、寂静也不知道。现在社会中很多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都称为平凡者。小乘者(小乘道)就是极端地厌离三有,对整个三有没有丝毫的兴趣,包括对于三有中任何的富贵没有兴趣,当然对于衰败有兴趣的人几乎没有。一般人喜欢三有的妙欲、兴盛,产生很多的兴趣,但是小乘者对这些法没有刹那生起羡慕心的机会。
先令众生产生厌离心,然后通过修法进入到涅槃中,息灭业和烦恼,远离三界轮回痛苦,这叫小乘道的状态。因为平凡者的心态离解脱道还非常远,必须要通过说法、善巧方便,逐渐地将有情相续中的一些庸俗的执著,转变成求道的意乐,将众生相续中的无明转变成无我涅槃的智慧,这就叫做“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
怎么样安置?此处主要是通过四法印的方式来进行安置。四法印在颂词中体现的是诸法无常、痛苦、无我、寂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自性;苦就是讲诸法皆苦或者有漏皆苦,一切的有漏法都是痛苦的自性;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
这四种意义大小乘在讲解时稍微有不一样的地方。
诸行无常讲一切万法刹那生灭,粗无常也好,细无常也好,诸行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全都是无有常住的,没有常住就没有追求的基础。
一般的凡夫人认为法有安住,不管是长时间安住,乃至于短暂的安住、阶段性的安住,都认为这个法是有安住的。法既然有安住,就有了追求的基础[2]。一般的凡夫人,对于一切诸法产生了实执之后,才产生法常住的心,引发很多粗重的意乐和烦恼,没办法真正了悟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所以,第一个就是让一切众生了知一切诸行无常,或者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自性,这个方面是必须要了知的。大乘和小乘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切万法都是刹那迁灭、刹那无常的自性。大乘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安立。
小乘安立的方式是全部可以承许的。粗大的无常,比如春夏秋冬的无常,或人从婴儿到少年、青年到老年、到死亡,这方面的无常都是一样的。细无常就是刹那生灭,任何一个法不住第二个刹那,生了之后就完全灭掉,讲刹那生灭的法也是一样的。
引导众生对于粗大的和细微的无常产生定解,非常有必要引导众生放弃种种欲望。我们在修习无常时,要对一切万法的自性进行观察,全都是刹那生灭的无常。
尤其是对于我们现在所执著的身体、受用、房产等等方面的法,我们要进行观察,这些都是无常的自性。所以不需要将所有的时间花在无常的法上面。穷极一生追求财富,但是死亡的时候,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全部都要抛弃,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有些人会想,那又怎么样呢?在佛法的意思来讲,单单知道要抛弃还是不够的。在这个基础上,必须要知道,在死亡的时候,这些财富对我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真正有用处的只有善法、善根。所以,我们要用这一世中有限的时间来修持这些殊胜的善法。
这个方面我们如果能够想透,自然而然对于这些欲妙的法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因为要追求这些欲妙的法,必定要花精力、时间,必定自己的分别心要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产生很多的实执、痛苦,而得到的就是一无所有。所以要转变这样的意乐,必须要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正法上面。
这个正法功德一旦获得,临终的时候不会有什么痛苦。而且这种善根不像财富一样会因为死亡而抛弃。临终的时候能够真正地帮助我,死了之后也跟随我,在我的相续中可以产生种种的安乐、解脱、福德。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就知道了修无常的含义,必须要了知这种含义。这就是厌三有的体现。
厌三有就是自己的态度不愿意转在一般的无常的欲妙上面,不愿意再花时间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这些都是无常的缘故,对自己拥有的法会非常地知足,没有拥有的法也会非常地少欲。这种修法的状态自然而然会出来。如果有了这样的状态,就扫清了我们在修法过程中的很大一块的违品。这个方面就是讲无常的厌离三有。
还有思维有漏皆苦,只要是有漏的法都是痛苦的。不管是显现的快乐、痛苦,还是行苦,或者是不苦不乐的一般的状态,只要是有漏的相续所摄的都是痛苦。不仅仅是狭义的痛苦能包括的。
如果是狭义的痛苦,我们只是定义苦苦。苦苦才是真正的苦,其它的快乐从相上面,并没有苦的相。我们可能会认为,快乐的上面根本没有苦的相,所以快乐不是痛苦。这是把苦定义成苦苦。如果身体非常痛,或者心非常忧虑,这个方面当然大家都知道是苦,至于快乐就没有定义成痛苦。如果我们只是把痛苦定义成苦苦,当然快乐就不是苦了。从它的定义的侧面没有办法安立。
但是,现在说“有漏皆苦”,只要是有漏的法,那就是痛苦的。你的快乐是不是有漏的呢?如果是有漏的,那就是痛苦的。像这样就把痛苦从有漏的方面做了定义。
或者是由于无常的缘故就是痛苦。它没有办法安住、会变坏,从这个方面安立成痛苦或者痛苦的因。比如行苦等等,它的苦相不明显,但是它是引发痛苦的因的缘故,这也是苦。或者它是刹那生灭无常的缘故,也符合苦的相。所以,如果无常故苦[3]的缘故,那么一切的有漏法都是痛苦。只要是有漏的,就没有真正快乐的本体。
关键要看我们怎么样去定义苦。一般我们的定义太过于狭隘,我们一想到苦的时候,就是讲苦苦;我们说“离苦得乐”,就想到要从身心的不愉快中脱离。修法主要是为了摆脱苦,认为只要追求了其它的快乐就没有苦了。但这是对于苦的定义过于狭隘,导致自己的目标也非常狭隘。
如果把苦的标准放大,从广义上面来安立痛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快乐也是苦,一般的苦苦也是苦,不苦不乐的舍受还是苦。既然是要抛弃一切的苦,要帮助众生远离一切的苦,有漏的快乐还有痛苦、舍受,这些都要抛弃。
怎么样才能抛弃呢?远离三界轮回才能够从种种的痛苦中解脱。只有证悟无为法、证悟空性、证悟涅槃,才真正地远离了痛苦。因为在涅槃的状态中不存在有漏的本体。从这个方面,我们讲了有漏皆苦。这个也是让我们厌离三有。
在整个三有中都是属于苦的状态。有些地方是苦苦非常明显,比如地狱、饿鬼的状态;在人道中,有些人一辈子也是基本上在苦苦中度过的,要么是身体,要么是心等等产生了很多的痛苦。欲界天是快乐的自性,但没有离开变苦。还有,无色界是行苦的自性,它是一种舍受。
如果我们把苦的定义,从广义上、比较详细的方面去了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一定是厌离三有的。
因为包括地狱乃至于无色界的天人在内,所有的众生都没有离开漏的自性,都是属于有漏法。既然是有漏法,全都是痛苦的,只不过痛苦的方式,有些是苦苦,有些是变苦,有些是行苦而已,但全都是苦的自性。
如果把这个苦的自性思维透了,那么肯定不愿意转生三有。因为在每一道中全都是痛苦遍满的。所以没有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留恋的地方。就像佛经中讲到的一样,整个三界犹如火坑、罗刹洲一样,一刹那都不想在轮回中待下去。这个时候就是证明对整个三有产生出离心了。
至于有的时候偶尔性地产生了出离心,但是内心中对于世间中的很多欲妙还有兴趣,这就不是真正的厌离心。这个方面我们也是要了知的。所以偶尔性的出离心很多人都会产生。突然性一段时间中、一个阶段中,对整个世间好像觉得没有兴趣了,觉得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坏人,觉得很没有意思。这个方面是不是真正的出离心呢?这个还不一定是出离心。
偶尔性的、阶段性的出离心不算是真正的出离心。要从内心中真正地对于整个三界的自性完全已经思维透彻了,的确全都是痛苦充满的,不愿意再一分钟、一秒钟呆在轮回中,这才算是真正地产生了出离心。这就是前面两种。
后面是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这个“无我”,小乘中是讲人无我,大乘中是讲二无我。大乘也讲四法印,大乘中所讲的无我是讲人无我和法无我,是圆满的无我。小乘是讲五蕴上面不存在我。在真正的胜义谛中,粗大的五蕴和我都不存在,只是在名言中的出定位的时候,它是有蕴而无我的。所以抉择的时候从这两个方面可以了知。
后面讲到的是涅槃的寂静。涅槃的寂静小乘和大乘也不一样,因为修持无我方面不一样,所以它的果也不一样。小乘主要是修持人无我空性,寂灭了粗大的五蕴。所以,它的涅槃所获得的寂静只是对于人我已经完全寂静了,粗大的五蕴方面不再现行了,安住在这样的状态中就获得了一种寂静。因为感受这些粗大的变苦、行苦、苦苦,这个方面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叫做寂静。
大乘的涅槃是真寂静,因为通过修持二无我空性和广大的资粮,已经将所有粗大的和细微的五蕴的执著、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乃至于习气全都已经完全消灭了。这个时候完全现前如来藏的缘故,叫做真正的寂静、真正的大涅槃。
这个方面讲到了大乘、小乘的不同。但是此处讲到了“将平凡者安置于小乘道”。我们在理解颂词的时候,后面的无我、寂静,主要是按照小乘的无我、寂静、涅槃来进行安立。
“知方便”,谁知方便呢?当然就是化身了。前面讲到了十二相的化身。具足十二相的殊胜化身,他完全了知怎样让众生趋入于涅槃的方便。所以后面两句讲到了安立“自利”,“先令众生厌三有,后令悟入于涅槃。” 首先让众生对整个三有产生厌离心,这方面就是我们平时讲到的共同加行。共同加行中要修持,一切诸行无常、有漏皆苦。通过修持无常[4]可以帮助众生远离对今生的执著。如果太过于耽著今生,就会把时间、精力放在追求今生的欲妙上面。
如果了知了这一切——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死的时候是要抛弃的;我们所得到的钱财、很多所谓的高位,在死的时候都要抛弃,就对今生产生了厌离心。不愿意再以今生的时间、精力、身体做这些无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修持无常,就能够抛弃对今生的执著。
众生对今生的执著非常严重,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后世的观念。包括我们在内的绝大多数的人对今生的执著非常严重。有的时候虽然知道有后世,但是对今生的欲妙享受执著太重的缘故,也会忽略后世。首先把眼前的利益抓到,享受了再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产生这种有意或者无意、明显或者隐藏的意乐,这种意乐会严重妨碍我们修道。
所以从这方面讲必须要修无常。如果无常观在心中没有生起来,我们的心肯定是追求现世的。如果内心中生起了无常观,是不会再追求现世的,而是会追求解脱道。所以通过无常的修行,主要是厌离现世。
痛苦和业因果这两个法主要是厌离后世,对后世也不耽著。因为今生我们变成人,身体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这样那样的痛苦。所以后世转生一个相貌、身高、家庭、钱财等方方面面都非常优秀的人,这不是很快乐的吗?虽然不耽著今世,但是耽著于后世发大财,成为优秀的人物,享受欲妙。这也和今生的耽著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一个时间段,换了一个身体而已,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我们要思维轮回痛苦,不管你转生到哪个地方,只要没有出轮回,全都是痛苦的。引导我们详尽地去思维六道中每一道的痛苦,这就是《前行》中讲的轮回痛苦。让我们打坐的时候详尽地思维六道中所有痛苦的相,在内心中都要生起一种感觉,这个时候对于整个轮回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对天界保持一种憧憬,对于后世当大官、富翁、当一个优秀的人,这些方面还有兴趣。但是我们对于这些法还是要一个一个去思维,对什么东西有兴趣,就要对这个方面去思维。因为我们对于这些东西有兴趣,实际上是没有看透它的相。
如果稍微仔细思维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人拼命想要追求、得到的东西还是一种痛苦。如果稍微接近一下那些总统、明星,就会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烦恼、痛苦一大堆。只不过没有得到的时候,觉得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如果真正处在那个位置上了,还是有很多痛苦。尤其最大的悲哀、最大的痛苦是在这样的位置上浪费了自己的人生,浪费了可以修道的精力。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并不鼓励发愿后世投生到一个非常圆满的状态中,而是鼓励要用身体来修持、弘扬佛法,这才是最有利益的事情。因此佛法都是在引导我们看穿这样的假象,让我们的心产生出离。也就是这个原因,经常会导致一些世间人的误解,认为佛教徒很消极、逃避现世等。实际上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有一种厌离的状态。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讲,佛教徒会更加积极地改变自己的人生。
整个三界轮回都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去追求的,所以我们要追求一个更永恒的快乐、大涅槃果等。从这个方面来讲,首先让我们厌离三界轮回,“后令悟入于涅槃”,然后让我们悟入涅槃,悟入涅槃的方便就是无我和寂静。
人无我是趋入涅槃的方便,也可以理解成道谛。寂静是修持人无我的果。要真正悟入寂静涅槃,必须要认知三界轮回的根源就是我执。如果不生起无我空性的见解,是没有办法真正抛弃轮回的。
所以首先要抉择无我、修持无我。如果我们修持无我空性到达圆满位的时候,首先就会获得有余涅槃,然后会获得无余涅槃。这个时候有情的五蕴会消失在三界中,不会再流转。因为在修无我的时候,在小乘道中,已经将粗大的五蕴完全抉择为空性了。而引发痛苦的都是粗大的五蕴上面引发的想、痛苦等。这些方面消亡之后,不会再有痛苦的出现。这就是将平凡者怎么样安置于小乘道。当然平时我们在讲的时候,有的时候分小乘,有的时候不分,主要大乘、小乘都承许四法印。将一个平凡者的心态、意乐通过佛法的教化,逐渐让他认知现在所有的轮回是没有意义的,引导他生起出离心。修持正道之后,有一种彻底解脱、涅槃的方便。这方面是讲“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安置小乘于大乘道”。与前面讲的一样,有一部分的修行者经由前面所开示的次第,已经修到底、达到究竟,入于佛在经典中开示的涅槃。佛陀在小乘的经典中所讲的涅槃,只是暂时的休息的地方,但是在小乘的经典中并没有明说,否则相信没有几个人愿意去修行获得这种涅槃。
众生的想法、意乐就是这样的。他都是觉得:“我所修的法是究竟的吗?是了义的吗?如果是究竟的,我就修,如果不是究竟的,我就不修。”所以佛陀在小乘经典中并没有说这个涅槃是暂时的涅槃,是需要舍弃的。如果首先给他讲这个需要舍弃,那肯定很多人就不修了。
“舍弃”的意思是说还有更高、更了义、更圆满的道可以去实修,还有一种更高的果位可以去获得。但是针对当时小乘的心态,给他讲这么高的东西并没有办法接受。因为在世间中也有很多这种情况,有一部分的人有这种广大的志向,立誓就是要做大富翁,因此对这些小钱、小打小闹都没有兴趣。他的心态、挣钱的方式也是关于怎样广大地发展,这就相当于大乘一样,对这些小的东西没有兴趣。
但是还有一些人对这些大的事情不敢去做,只是想家庭怎样温馨,或者怎样能够保证稳定的收入就可以了。对于有大风险的、大风大浪挣大钱的买卖他不做,觉得太危险,一旦陷进去之后倾家荡产,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因此就有种小市民的想法。这个在人们的相处中也有,跟他说有这个机会挣大钱,怎样成为出人头地的人,他思前想后还是不行,还是认为稳当一点好。所以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个比喻就相当于是小乘的法。
有人不理解,这么好的大乘、这么好的道果,为什么都不来修呢?实际上在人间中也这样的,这么多赚钱的机会就是不敢去,觉得这风险太大或者对他来讲根本就是不可思议,很多事情根本不愿意去接触。
在经典中佛陀不讲这个是暂时的涅槃也有他的目的。因为一部分人就是小乘的根性,暂时来讲无法转变。
所以只是跟他讲这个涅槃是究竟的,只要到达了这种理想的阶段,就永远从三界轮回中解脱了。因为这种修行人非常厌离三有,非常想马上从三有中获得解脱。一旦有了这样方法之后他就拼命去修行,最后就悟入到涅槃中。
但是悟入的这个涅槃和实际情况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按照佛陀的意趣,这只是暂时的涅槃,但是讲的时候没有讲暂时两个字而已。所以暂时地通过不了义的方式将众生安置在解脱的位置中,让他调整心态修习一万个大劫,后面当他的因缘成熟之后佛陀还会进一步让他来修持大乘道。所以第二个科判“安置小乘于大乘道”,是对于这种已经圆满了小乘无学道的人让他们进入大乘道。还有一些在中间没有入道,前面我们提到说共中士,即这些大乘的根性要修持共中士。当他修持到一定时间时,佛陀或善知识就会让他调整心态。当他对整个轮回生起了厌离心,这时善知识就不会让他发展下去了,会让他转变意乐、就是在都了知无常,都生起出离心,这个时候善知识鼓励他把这个离苦之道修持下去,这样就可以获得解脱。
大乘的善知识会在这个拐点[5]跟你说“既然你自己已经了知了这个痛苦,那其他的众生也是这么痛苦的,你不能眼睁睁看着其他众生受苦而自己一个人享受安乐”,在这时一下子就会转变成大乘的意乐。因为对于自己的痛苦已经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所以再把这个意乐一转变,观察到众生也和自己一样,都是在感受这么强烈的痛苦,所以不能够独自地去享受涅槃的快乐,这时就进入了大乘道。
进入大乘道后,为了度化其他的众生,便开始勇猛地积累资粮,为了证悟及救度众生,抉择二无我空性,这样就进入到了大乘的六度万行的修行中。这方面就是讲到了将共同的小乘转变想法发起大悲心,进入到大乘道中。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直接的解释就是对于已经入了无学道的小乘而言的。
丑二、安置小乘于大乘道
既入声缘寂灭道,具有已得涅槃想,
妙法莲花等诸经,宣说诸法真实性,
遣除彼等先前执,而以智慧方便摄,
令彼成熟于胜乘。令彼成熟于胜乘。
“既入”是跟随前面的颂词的意思,指既然已经进入到了声闻缘觉的寂灭道之后,“具有已得涅槃想”,这种修行者具有了“我”[6]已获得了涅槃的想法,把暂时的涅槃了知为真实的涅槃,安住在这个涅槃的境界中。这个方面就称之为进入到了无余涅槃位。
“妙法莲花等诸经,宣说诸法真实性”,佛陀在《妙法莲华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中,宣说了一切诸法的真实性。“遣除彼等先前执”,是指在《妙法莲华经》中对很多声闻首先也有严厉的呵斥,然后引导他们趋向于大乘道,后面还有很多对这些声闻一个个授记的记载。
在《妙法莲华经》中宣讲,“诸法真实性”就是究竟的、圆满的法界,即大空性大光明的究竟法界。而小乘所趋入的这种涅槃,有的地方叫单空涅槃或偏空涅槃,还没有真正地悟到真实义。
把大乘和小乘证悟做比较,小乘的罗汉果还是处于证悟单空的分别念的状态。而大乘的二无我之道是真正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所以大乘是真正抉择、修持、安住在诸法真实性。小乘并没有宣说,也没有修持,更没有现前。在《妙法莲华经》中对于很多小乘行者宣讲了一切万法的真实性,把以前认为已经获得了涅槃的执著想法遣除,所以叫“遣除彼等先前执”。
“而以智慧方便摄,令彼成熟于胜乘”,指通过智慧方便来摄受这些众生,让他们成熟于胜乘[7]中。“智慧” 就是二无我空性的智慧,“方便”就是指大悲菩提心。在大乘道中最主要的就是二无我空性的智慧和大悲菩提心,如果一个人相续中具足了大悲和空性,那这个人就能够真实地行持大乘的教义。如果内心中缺少了大悲心,当然就没办法行持大乘。如果缺少了二无我空性的智慧,只有大悲心,也没有办法真正地行持大乘。
但这里面有一个差别,有些人最初的时候比较侧重于大悲,通过很长时间来修持大悲,逐渐地引起智慧。还有一部分人是先把二无我空性的智慧修持得很纯熟,大悲心方面没有着重去生起。但通过长时间修持二无我空性智慧后,执著逐渐地淡薄,这时大悲心也容易产生。
关键问题在于他是不是大乘的种性,如果是大乘种性,不管是先生智慧,还是先生大悲,都可以引发大乘道。所以说通过智慧和方便所摄,“令彼成熟于胜乘”,让这些众生成熟在大乘中,真正地行持大乘最后成佛。
此处在有些经典中说,佛先引导这些声闻入定,因为这样有很大的必要,在定中[8]可以让他们永久地休息。
因为他们太厌离三有了,如果没有通过无余涅槃让他们休息足够,出定后还会有很强的不可逆转的厌离三有的心。
从定中出来之后,基本上就休息够了,对三界轮回的痛苦感受也不是那么强烈了。这时候,佛就放光弹指让他出定、劝他发心,这时他就容易接受,有发起菩提心的想法。但他的习气还在,只是没有当初这么强烈的想法了。
因为在最初的时候,他非常强烈地厌离三界,那个时候谁劝他发菩提心都不行。厌离心非常强时,是做不到的。当他从定中出来后,佛一劝他就愿意发心了,虽然他的习气还在,但是强烈的现行没有了。
虽然愿意发心,但内心中厌离三有的习气仍然会拖后腿。无论怎样发起菩提心,也没法像大乘种性那样勇猛精进。发心后勇往直前、高歌猛进的情况,在小乘转入大乘的修行者相续中很难看到。所以,他总是进进退退。
为什么在很多经典中讲,一个大乘的凡夫和一个阿罗汉同时站在小资粮道的起跑线上修行,最后这个凡夫提前四十九个大劫成佛?阿罗汉被甩在后面四十九个大劫?因为虽然阿罗汉相续中厌离三有的现行没有了,但是厌离三有的习气还在,拖了后腿,没有办法让他生起非常清净、稳固的,一心利他的菩提心。他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对治这种不共的习气,而且这个习气很难清除。
为什么很多佛菩萨不鼓励大乘者首先进入小乘?因为他一旦进入小乘,就习惯了厌离三有。在小乘修道中,必须有很强的厌离三有才能步入见道。当入见道后,要以很强的厌离心引发修道,最后到达无学道。整个厌离三有之心从始至终一直处于他的相续中。
所以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再进入大乘中,这时习气还在,而且很强、很难清除。就好比在出家、修道之前,我们做过什么样的职业,即使出家之后不再做了,但是内心中的习气还会时不时地翻在我们的相续中,扰乱修行。如果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对治以前的烦恼所带来的习气,那么修起来就不是特别的快。有些人没有这些习气或习气很微薄,修起来就比较容易相应。
不管怎样,阿罗汉最终还是要把这些习气完全抛弃后,才能产生和大乘菩萨一样的证悟。我们也是一样,虽然在修道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算是客尘。只要通过足够长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去修持,什么样的习气烦恼都能战胜。修道就是一种改变的过程。如果无可改变,就不需要修道了。
首先,我们自己不要放弃。如果自己放弃了,谁都没办法;如果自己不放弃对治的心,再猛厉的烦恼,总有一天也是会被消尽的。应该树立起这样的见解,需要站在一种高度上去看这种烦恼和客尘。如果目光太过于短浅,就觉得现在修法没有希望了,这一次又被烦恼打败了。千万不要这样想。
我们应该把目光放长远,这些烦恼只是在我们相续中盘居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只要通过长时间修行对治,这个烦恼逐渐就会变得无力,最后会彻底被消亡。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去看这些烦恼,就不会很容易被烦恼打败。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的很浅显,就会觉得这个烦恼太强大了,我是绝对没办法打破了。破罐破摔,反而对自己调伏烦恼不利。如果把问题放在高点,长时间观察就发现它实际是修道中的一个过程而已,它会出现很多好的或不好的情况。有了长远的眼光之后,无论所谓好的还是不好的情况出现,都会有智慧去对待。这就需要我们不要过于急躁,否则没办法修行成功。将小乘安置于大乘道,化身做这个事业。
丑三、安置大乘于解脱位
授与殊胜菩提记。
这句是指已经进入大乘道之后,修持大乘道。当修持大乘道到一定阶位的时候,佛就会予以授记。这也是对修行的肯定。有时我们会想,为什么修行的时候一直得不到授记?后面才说哪个时间得到授记。我们看《释迦佛广传》中释迦佛得授记的那一章,会发现佛陀得授记也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达到的无相无功用的时候得到了授记,后面又很长时间不得授记,也有这样不同的记载。
“授与殊胜菩提记”,是指因缘时间到了,修行已经无可逆转了,这时就可以给你授记。尤其此处的“授与殊胜菩提记”是处在八地的时候,修行到八地会获得大授记。大授记不同于平常的授记,平常的授记也许不是特别清楚,只是笼统地给一个授记。但八地菩萨的时候授记非常清楚,称为大授记。
授记非常清楚是从六个方面安立的。第一个是刹土,第二个是名号。成佛的刹土在哪个地方,成佛时名号是什么,佛都授记得很清楚。第三是时间,从现在开始过多少时间,授记很清楚。比如从今天开始往后二十年或一个劫等等。像这样把过了多长时间授记的非常清楚,并且很准确。第四个是当时劫的名称,比如当时是什么劫,在此劫中会成就大菩提果位,这也授记非常清楚。第五个授记的是眷属,比如有神通第一的眷属,智慧第一的眷属,有多少大乘和小乘眷属等等,也是作了非常清楚的授记。第六个授记就是成佛之后,你的法住世的时间有多长。以上叫做六种大授记,非常清楚。
既然讲到了大授记,可以再附带讲一下其他的授记。在《经庄严论》中专门有一个主题讲授记。因为授记算作一种认可,或是对未发生的事情提前讲一下,让修行者心中有数。
《经庄严论》中将授记的方法分四种。第一种,安住种性者授记,只要有种性的人都授记会成佛。
比如:每个人都有如来藏,每个人都有成佛的种性、都可以成佛。这个方面就是对于有种性的人授了成佛的记。这个方面就是对于安住种性者的授记。
安住种性者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每一个众生[9]从自性住种性的角度来讲,都有成佛的种性;还有一种安住种性是,他的种性即将苏醒,但是还没有苏醒,还没有发菩提心,但是种性的势力已经比较强了。他是这种安住种性者,比一般的所谓地狱、平凡人那种安住种性要高得多。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个因缘、一触动马上发起大悲心。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这种种性即将苏醒的前兆。
这在《经庄严论》种性品中也讲过。这种安住种性的人虽然还没有发菩提心,但是他种性的相已经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就是即将要苏醒大乘种性者,给他授记
“他就要成佛”。这是第一种安住种性者的授记。
第二种就是“发菩提心授记”,对于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给他授菩提记。只要发了菩提心肯定会成佛,因为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近因。即便中间会起起落落,但是只要发了菩提心,究竟是会成佛的。这个方面就是讲: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前出现的一个亮点、一个标志,只要它出现了,离成佛不远。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就去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想要成佛?想要发菩提心?如果真正内心生起了菩提心,不管这个菩提心的力量有多弱,这就是一种标志。有了这个标志之后,离成佛就不远了。这个方面佛已经授过菩提记。
第三种授记叫“现前授记”,就是当时佛陀在法会中对某一个补特伽罗授记成佛。比如当年在法会中给弥勒菩萨授记,以后就是贤劫第五佛。当然翻开佛经可以看到很多这种佛授记的情况,有给阿罗汉授记的、也有给贫女授记的。这些都是属于现前授记。
第四种叫“不现前授记”,就是这个授记者当时不在法会中,但是也授记。比如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安慧论师或者法王如意宝等,当时不在法会中,但是佛陀授记,过多少年后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会出世,他们会弘扬佛法、辨别了义和不了义。首先在经典中予以了明确的授记,这个叫做不现前授记。
这就是《经庄严论》中讲的四种授记。
还有两种授记的讲法,即有限和无限,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时间。把时间授记得很准,在哪个时间你就会成佛,这就叫有限的授记。“无限的授记”就是你在某时以后、在未来会成佛,这个就很笼统,反正未来会成佛。
还有两种授记就是直接授记和转记。“直接授记” 就像前面讲的佛直接对某个众生授记,说你什么时候成佛。另外一种是间接授记,也叫“转记”,就是佛陀不直接给这个众生授记,而是转记说,以后弥勒佛会给你授记。
前面我们讲了六种授记就叫做“大授记”。就是对于安置于大乘位的人,让他们解脱也是授予殊胜的菩提记。尤其对于大菩萨、八地菩萨授完菩提记之后,就是对修行[10]也相当认可了。在《经庄严论》中对于授记也是有一个专题。这就是讲到了“安置大乘于解脱位” 的含义。
那么下面是讲第三个问题:
壬三、彼等摄义分二:一、对应根据摄于三义之中;二、对于实际摄于二义之中。
癸一、对应根据摄于三义之中
甚深圆满大势力,善引凡夫同利故,
彼等次第应称为,甚深广大大自性。
前面这两句是讲到了根据,所以科判中叫做对应根据;后面“彼等次第应称为,甚深广大大自性”,就摄于三义中。首先就是讲到了甚深的根据。一般的凡夫人的相续难以真正地了知、不可思议的缘故,所以叫做“甚深的自性”。
第二个“圆满大势力”,就是根据对应广大的自性。因为在这个体性中,圆满了一切利他势力比如十力等等这种功用的缘故,所以称之为广大的自性,能够圆满利他。
后面的“善引凡夫同利故”叫做大自性。即使凡夫的根性千差万别,佛陀也能够善巧地引导。同利的“同” 就是随顺的意思,随顺众生的根性。“利”就是予以利益。佛陀会显现各种不同的法门[11],逐渐让凡夫人入道。小乘根性的人首先让他获得解脱;大乘根性的人让他直接进入大乘,像这样的话就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利益。“善引凡夫同利故”称之为大自性。作广大利益的缘故,“作”就是对一切众生作利益,这个叫做大自性。
所以次第称为“甚深”、“广大”和“大自性”三种意义。那么下面讲第二个问题
癸二、对应实际摄于二义之中
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
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后身住。
就是对应实际证悟的情况,然后摄于二义中。
首先讲到了“初者为法身”,甚深就安立成法身;
“其后二者为色身”,广大和大自性安立成色身。因为法身不是在众生[12]面前示现的,从一个角度来讲是佛陀自利的侧面,他并不是真正显现在他们面前的。像这样就是把“甚深不可思议的角度安立成法身”。
“其后二者为色身”,其后二者不管是“圆满大势力”,还是“善引凡夫同利”,或者是广大自性,都安立成色身。怎么样把他们安立成色身呢?因为后面的报身和化身都是出现在所化的境界之中的[13],所以从这个方面都可以安立成色身。
在所化众生面前都是这种显现之相。从这个显现之相的角度来讲可以安立成色身。当然这个色,我们前面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讲过,它不是四大的自性,和现在我们所讲到的色身不相同。
可能我们看到释迦佛或者报身的相,会觉得这就是一种四大。但前面也讲得很清楚,这个不是四大,它是微妙的显现。但是从能够现于清净和不清净者的根识面前,而安立成色身,是从这个方面讲的。
后面两句就是讲法身和色身之间的关系。“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后身住”,就好像在一切无碍的虚空中,种种的色法可以安住、出现、隐没一样。
“于初身中”,在犹如虚空一样无有阻碍的法身中。
“后身”就是讲色身,是以法身为基础而出现的。色身安住在法身中,最后隐没的时候也隐没在法身中。有些大德的传记讲,尤其是化身在涅槃的时候就融入到了
法界法身中,实际上就是说化身是从法身中示现的,所以他涅槃之后,又收摄到了法界法身中去了。最后隐没的时候,也是隐没在法身中。
从这个方面讲,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以法身为基而显示了其余的色身”。下面就讲到了分类行义。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1] 共中士道:在中士道中也有小乘提倡的出离心、四谛等等法要,大乘修行者也必须要修学。
[2] 既然法存在,我就要追求他;或者这个法存在,我就要舍弃他。
[3] 因为是无常的,所以是苦。
[4] 无常中也包括暇满。
[5] 拐点,转变的地方。
[6] 我,这里的“我”是假我。
[7] 胜乘就是大乘。
[8] 安住在无余涅槃中。
[9] 包括地狱众生。
[10] 修行绝对不会退转的有相、有功用,无相、无功用,不会退转也不会停滞,
绝对会很快成佛。
[11] 前面讲了很多的法门。
[12] 不管是清净的眷属、还是不清净的眷属。
[13] 报身出现在清净的所化境界中,化身出现在不清净的所化境界中。